叫我比西里岸--三仙台開發下的部落悲歌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叫我比西里岸--三仙台開發下的部落悲歌

2010年01月02日
作者:munch

先欣賞一段音樂演出。

這是比西里岸(PiSiLiAng)寶抱鼓隊的表演,一群由部落孩童組成的樂隊,在陳春妹理事長嚴厲督軍下,加上志明老師的苦心教導,孩子們終於可以上場表演。

鼓聲中,孩子專心的敲打,所有節奏記憶在血脈裡,清脆的歌聲,像無瑕的原音,在聲韻裡有著動人的故事。

一個有關東部濱海的阿美部落,如何在結構性的生活困頓下,一群孩子找尋部落的出路。

一切從三仙台談起。


三仙台很有名,翻開旅遊介紹,一定告訴你這樣的神話故事,「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島上奇石分布,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而得名。

但是對於阿美族原住民,呂洞賓從來不是他們的神,對於最鄰近三仙台的比西里岸部落,三仙台原名就叫做PiSiLiAng,直譯就是養羊的地方,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部落居民將羊放養在島上,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羊群就乖乖的留在島上。換句話說,神話中神仙登島的地方,在原住民眼裡,只是一個充滿羊大便的地方,在東部海岸線的壯闊中,三仙台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風景優美的比西里岸,風景區改名為三仙台,部落也被命名為白守蓮,完全和原住民文化搭不上關係。

早期,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展開嚴厲海禁政策,以防中共從海上攻來,三仙台開始有駐軍,居民一樣可以養羊,但是受到嚴密監控,更糟的是原本屬於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土地,一些區塊莫名其妙成為國防用地或國有土地,那個時代政府很兇、軍人有槍,部落不敢多說什麼。

幾十年後,嚴防的敵人從沒上岸,不過遊覽車來了不少,遊客來來去去,軍方就把三仙台所佔區塊,移交國有財產局,再送交成功鎮公所管理,鎮公所以公共造產名義,在三仙台規劃步道,因為遊客想登島瀏覽海景,而且還嫌礁岩路不好走,於是連結三座礁島的拱橋興建完成,三仙台風景區大大出名。

不過部落居民這次生氣了!大大的生氣。原本國軍佔地,有槍也就算了,再來把地私授給鎮公所,促進觀光大家也沒多說,但是離島一建橋,沒有海水阻攔,羊群看到遊客全往岸上跑,更扯是觀光之後,竟然嫌礁島上羊大便太臭不衛生,要居民將羊移到別處圈養。

原住民很生氣,典型的乞丐趕廟公,佔地趕人吃乾抹淨,三仙台變成政府的,居民去公所抗議,不過沒人搭理,純樸的原住民只能躲在部落裡生氣。

生氣的事,不只三仙台被佔,幾十年的現代化,原住民賴以唯生的原始農漁業生產,敵不過挾帶資本運作的農會漁會體系,在土地使用限制,漁事行為管制下,山上種的賣不出去,沒有證照不能下海,部落經濟面臨嚴重衝擊,自給自足的生活開始消失,部落從擁有大自然的富足,一下子淪為變遷壓迫的貧困,部落居民開始離鄉,遠到都市討生活,也就是三鶯、八尺門等都市原住民部落出現的原因。

生產經濟瓦解,居民外移,留下來的部落居民心想,靠近三仙台風景區,利用公路經過之便,還可以學著作點遊客生意,沒想到政府又嫌路窄,經過部落太危險,在十多年前開始興建外環道路工程,道路建成之後,一段高架橋樑經過部落上頭,從此車來車往不經部落,沒有遊客進來部落,甚至不知三仙台旁邊還有原住民部落,於是經濟更加蕭條,注定部落裡的年輕人,一成年就一定要外出工作。

於是,部落開始凋零,原本是父母離鄉,後來就一家搬離,形成村中許多空戶,日子一久,房子塌了,讓村落更加殘破。當原住民文化成為地區特色,蓋了公園,蓋了涼亭,但是重建不回部落的盛景。

留在部落的族人,青壯年必須外出工作,都市生活開銷不小,多數人將子女托養在部落老家,造成部落中高達七、八成青少年,都是祖孫同住的隔代教養,年輕的孩子放學後無所事事,老人家也管不住,更別談進一步的文化傳承事物。

三仙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回到部落之後,看見部落孩童問題很大,起初拉來上課人人開溜,安排勞動沒人要做,成效十分低落,心裡一想原住民愛唱歌,剛好懂得音樂的志明老師回到部落,就想成立鼓樂隊,讓部落青少年加入,可以專心學習音樂,不要成天亂跑。

沒想到,寶抱鼓樂隊開辦,合了年輕人的味口,一個拉一個加入,同學拉朋友,姐姐帶弟弟,部落裡十到十七歲的孩童,每個人都以加入樂隊為榮,人數一多沒錢買樂器,腦筋一轉乾脆自己做,到沙灘撿海漂的漁業浮球,切半做鼓身,到山上找竹根做鼓座,至於最重要的鼓皮,就用部落裡養的羊製成羊皮,曬乾拉平做成鼓面,完全自製的樂器,成為鼓隊的特色。

更神奇是,原本組鼓隊,只是想讓部落青少年別亂跑,可以練習專注力,沒想到孩童們玩上興趣,除了敲擊鼓樂還想演唱,志明老師作詞譜曲,年輕人就開始學母語,並且推行阿美族的年齡階層文化,讓年紀大的教導年紀小的,文化在鼓樂隊中重新紮根。更有趣是,樂隊原本部落裡自己玩,打出水準之後,參加比賽各地邀約,樂隊開始有收入,部落青少年學會賺錢,大家更加珍惜抱鼓隊的存在。

部落用音樂凝聚部落孩子,也想由孩子開始,重新找尋部落文化,未來規劃讓孩子製作地圖,透過她們的眼,以及向老人家請教學習,勾勒部落的文化樣貌,也讓孩子們不要忘根,所有的部落火苗,在這群團結的孩子身上。

有人說比西里岸抱鼓隊到處表演,有點商業氣息,我總想著那群窮到底的部落年輕人,不同都市名校的音樂班,他們樂器自己作,生活自己拼,人生踏踏實實的讓人心疼著。表演中,年輕的孩子站起來唱歌,在眾人的目光中大聲唱出美妙歌聲,有誰知道這孩子在父母離鄉隔代教養下,好長的時光不愛說話。

現在她開口唱歌了!在鼓樂裡,找到屬於她的自信。

當三仙台開發案又出現,我想到這個三仙台旁邊,名為白守蓮的隱密部落,從古到今,就是在遺棄與遺忘中渡過,三仙台的名氣響亮,政府不斷開發,從來沒有為部落想過,不斷開發之後,也沒有為部落帶來什麼好處,反而在剝奪與忽視中,讓部落更加凋零。

至今,那塊位於海岸高丘上3.1公頃的觀光旅館區,即將三仙台附近建起,一覽三仙台美景,更加證明觀光發展中,沒有部落共榮,只有財團利益,部落只是年年更新的宣傳手冊上,增添文化風味的字句,但是實際部落景況,卻是幾十年就任其在風雨中飄搖。

日前東管處與財團簽約,讓居民又想起這筆三仙台的陳年舊帳,不過這次更過份,傳統領域從國防用地交鎮公所使用,又在東部海岸風景管理處成立後,很自然劃交東管處管理,這次再藉由BOT將土地交給財團使用,看在部落居民眼裡,簡直像強佔土地的強盜,在部落主人的面前,將贓物從這個山寨送到那個山寨,從不在乎土地原始主人的感受。

在東部海岸線,邁入開發之時,國家與海岸部落的土地之爭,生活領域的侵奪,將會成為東海岸的大問題,值得高度注意。

當一個觀光發展,遺忘存在已久的部落居民,只將目光望向財團,縱使富了一個私樂園,卻讓一塊富有歷史的土地,消失在美麗的東海岸。

於是,他們用力的敲,以美妙的鼓樂,喚起人們的注意,讓人知道三仙台旁,那個曾經羊群漫步的比西里岸。

那麼,請再看一次演出,會懂得樂音裡的心意。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