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6.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從關渡到米埔 台港溼地保育經驗交流

米埔濕地
 米埔濕地

「台灣和香港同樣都在東亞的鳥類遷徙路線上,雙方的合作與經驗交流,對於溼地保育與環境保護工作,是很重要的一步。」籌辦台港民間溼地保育團體交流活動的關渡自然公園副處長陳仕泓道出本次行動目的。

來自台灣的團體包括關渡自然公園、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以及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代表一行14人,於6月8日至11日至香港進行四天三夜的交流行程,共拜訪了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ong Kong)、嘉道理農場、長春社等民間團體,以及與WWF合作的夥伴學校鳳溪創新小學、由香港政府成立的香港溼地公園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國際級自然生態溼地 香港米埔找得到

愛戀30年 劉克襄溼地戀情大告白

從世界溼地日談台灣的溼地保育

啟動36年 從世界溼地日回顧《濕地公約》

我們的島∣哈凱的禱告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志昌

家,是讓許多人安心的避風港,但如果你住在臨時搭建的組合屋裡,恐怕怎麼樣,心情都不會覺得輕鬆,桃園縣復興鄉,一群哈凱部落的居民,在民國85年賀伯颱風之後,民國91年陸續進駐組合屋,原本說好,只是暫時住兩三年,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隨著颱風季節來到,哈凱部落居民內心更加惶恐不安,他們希望能早日有個永久居住的地方,這個願望又為什麼無法完成?

行政院前,一群來自桃園縣復興鄉哈凱部落的居民,帶著孩子要向政府討個公道,他們勇敢高歌並禱告,希望政府聽見部落的聲音。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葉人豪

2010年6月,阿富汗的國際安全部隊在賀爾曼德省(Helmand)尋獲兩百磅的硝酸銨,這些足以製造出25個爆炸裝置,而安全部隊也同時尋獲數噸的海洛因和罌粟。 圖片來自:ISAF Media相本。


 

阿富汗的農民使用的化學肥料可製成炸彈!?阿富汗於去年禁用硝酸銨,使得農民收成驟減,原因是因為該項化學材料在叛亂份子設置的路邊炸彈中檢測出來。知道這樣的消息實在令人震驚。另外,塑化劑風波鬧得最近人心惶惶,大家買東西的時候都要注意有沒有通過檢測,但是立法院日前通過建立的「國人汙染物監測網」卻面臨沒錢啟動的狀況,只能希望政府能將小市民的安全放在第一了。

日本核災已經發生將近3個月了,前陣子日本才出現大批的反核浪潮,著名的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更在日前西班牙受獎的時候,痛批日本核電是:親手鑄下的錯。應努力發展替代能源,才能對過去的歷史負責。

又是一件科學研究園區的環評過關!位於南投的中興興村於前日有條件通過環評,確定變身為高等研究園區。但在計畫書中卻無完整提到如何保存文化資產的問題,引發多位學者的質疑。而同樣生存在中部山區的台灣黑熊,也正在面臨的滅種的危機,目前估計數量可能在300到800隻,像台灣黑熊這種大型動物,至少要有2000隻才是安全數量。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環教法上路 環教所不見了?!

6月5日環境教育法正式上路,總統與行政院長也上了第一堂環境課程,但同時間國內環境教育獨立系所卻整併得所剩無幾,兩相比較顯得格外諷刺。圖片來自:環保署。

 

作者:林素華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所長)

6月5日環境教育法正式上路,未來多采多姿的環境教育課程將會帶著大家體驗臺灣環境的豐富,我們也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人抱持著環境倫理,為臺灣環境做出一些貢獻,因環境資源部將在民國101年政府組織再造時成立,樂觀的看待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可惜的是,臺灣的環境教育獨立系所反倒在這幾年被整併得所剩無幾,與國家重大政策凸顯環境教育一起看來,格外顯得特別矛盾且諷刺。

精采內文

 

 
 

從關渡到米埔 台港溼地保育經驗交流

本報2011年6月13日香港訊,孫秀如報導

「台灣和香港同樣都在東亞的鳥類遷徙路線上,雙方的合作與經驗交流,對於溼地保育與環境保護工作,是很重要的一步。」籌辦台港民間溼地保育團體交流活動的關渡自然公園副處長陳仕泓道出本次行動目的。

來自台灣的團體包括關渡自然公園、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以及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代表一行14人,於6月8日至11日至香港進行四天三夜的交流行程,共拜訪了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ong Kong)、嘉道理農場、長春社等民間團體,以及與WWF合作的夥伴學校鳳溪創新小學、由香港政府成立的香港溼地公園等。

米埔溼地

成立於1981年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除了推動各項環境教育的議題之外,並在香港實際經營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以及大埔元洲仔前官邸的古蹟保存,並同時於海下灣設立海洋生物中心。發起此次台港團體交流行動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教育總監黃碧茵表示,該會在經營各項環境保護工作時,強調跨界的合作,此次行程主要也希望可以和台灣的團體交流在志工經營、社區合作以及企業及學校夥伴關係建立上的經驗,彼此激發新的想法與作法。

嘉道理農場

坐落於香港最高山脈的嘉道理農場佔地148公頃於1956年成立,當時由嘉道理家族買下這片已被破壞殆盡的山頭,援助農民可自力更生,同時引進了樸門永續設計的概念來促進發展永續農業和具創意的自然教育。永續生活及農業部主管王麗賢在園區的導覽時也再三強調,實地參與農地保育與和農民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的溝通,不是告訴農民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而是用自己的實際經驗與方法,和農民及社區居民分享,是我們覺得很好的方式。」

塱原溼地

2005年開始進駐塱原溼地進行保育工作的長春社(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成立於1968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環保團體。由於塱原是香港目前留下最大片的完整農地,但也遇到鐵路開發的壓力,在居民與環保團體的反對之下,而保存下來,由長春社於此和政府合作執行永續發展計畫,與農民簽約合作,結合農業發展與保育,以避免農田景觀環境與文化消失,目前已有260幾種鳥類於此地生活,是香港很重要的鳥類棲息地。

此行來自台灣的環保團體與教育單位,也針對台灣經驗與香港團體進行分享討論,包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工作假期、荒野保護協會在宜蘭雙連埤的社區互動、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水環境教育計畫、新北市政府的溼地教育等,以及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在南台灣溼地、關渡自然公園在關渡溼地等各自的棲地管理經驗分享。

為期四天的交流活動在香港溼地公園劃下句點,來自台港的團體也一致表示此行收穫豐富,對於各自的溼地保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啟發,也將積極規劃後續的交流行動,除短行程的參訪活動外,工作人員長期的交換實習亦將有助於雙方交流。

Top

 

我們的島∣哈凱的禱告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志昌

家,是讓許多人安心的避風港,但如果你住在臨時搭建的組合屋裡,恐怕怎麼樣,心情都不會覺得輕鬆,桃園縣復興鄉,一群哈凱部落的居民,在民國85年賀伯颱風之後,民國91年陸續進駐組合屋,原本說好,只是暫時住兩三年,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隨著颱風季節來到,哈凱部落居民內心更加惶恐不安,他們希望能早日有個永久居住的地方,這個願望又為什麼無法完成?

行政院前,一群來自桃園縣復興鄉哈凱部落的居民,帶著孩子要向政府討個公道,他們勇敢高歌並禱告,希望政府聽見部落的聲音。

哈凱部落,原本家鄉在桃園縣復興鄉的深山裡,民國55年,北橫公路開通,哈凱部落的長輩為了族人就業、就學便利,共同決議集資買地,從偏遠的山上搬到大漢溪上游巴陵橋附近定居,因此也被稱為巴陵橋部落。

眼前這一片淹沒在雜木林裡的村落,就是哈凱部落在巴陵橋的居住地,正前方是民國96年,遭到韋帕颱風摧毀的巴陵壩,而哈凱部落的故事和巴陵壩的興建密不可分。

民國56年,政府為了解決石門水庫的淤砂問題,在大漢溪上游興建壩高38公尺的巴陵壩,蓄砂量1047萬立方公尺,巴陵壩完工之後,哈凱部落居民觀察到巴陵壩的興建,改變了大漢溪河道,河床水位抬升,滾滾溪水不停掏刷著部落地基,每到颱風季節,洪水轟轟的振動聲,讓居民內心不安。

民國85年賀伯颱風來襲,復興鄉山區多處崩坍,哈凱部落部分居民成為受災戶,90年桃園縣政府在下蘇樂的組合屋完工,受災戶陸續搬到組合屋居住。然而,哈凱部落的考驗還沒有結束,民國93年艾利颱風夾帶驚人雨勢,嚴重掏刷部落地基,加上部落上方樂三道路的坍塌,上下夾攻,家園不再是令人安心的避風港。

這次災難,哈凱部落21戶共40幾人,全數被安置到組合屋居住,這一排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就是他們的避難家園,即使外觀簡陋、居民們還是用心生活,等待著政府的遷村計畫,但時光流逝,十年了他們還在這裡。

事實上,桃園縣政府早在民國93年,就已經在三光村找好遷建地點,安置哈凱部落21戶以及高崗部落34戶,共55戶的受災戶,並花了上億元整好基地,但之後的遷村程序卻停頓了,遷建地點甚至長出了雜草和樹木。

部落居民還是耐心等候,直到這暫時的棲身之所,居住條件越來越惡劣,漏水、龜裂、地層下陷等現象頻頻發生,居民憂心組合屋,還能抵擋幾次強風豪雨。

於是部落居民選擇走上街頭抗議陳情,希望加速遷村腳步。對於哈凱部落,遲遲無法遷村,桃園縣政府表示,籌不到遷建經費是主要原因,另一道關卡則是卡在民眾的部分負擔,依照民國94年政府修訂的『重大災害災民安置及住宅重建原則』,受災戶必須要自行負擔20%的建造費用才能蓋屋,以每戶蓋一棟房子要一百萬元計算,災民必須要自行負擔20萬元的貸款,但對在山上務農的居民來說,要取得信貸是難上加難。

經歷多年磨難,都還沒有辦法有個永久居住地,哈凱部落的居民決定要向國家求償,他們認為,要不是興建巴陵壩,他們家園也不會破碎。眼看著颱風季節即將來到,哈凱部落的居民想要有個安心的家,這個願望是否能夠成真?而哈凱部落的禱告,政府聽見了嗎?

採訪側記:

拜訪哈凱部落組合屋的時候,正是難得陽光普照的好日子,部落居民都出來曬曬陽光,他們說下蘇樂這裡一年當中,只有少數的日子才會有陽光,潮濕讓部落居民很多都得到痛風,除濕機是除了又除還是沒有用,他們期盼能夠快點搬到一個乾爽又安全的地方,好好的展開新生活,關於未來,他們還有很多的想法,等待實踐。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阿富汗禁用硝酸銨 農民收成驟減

摘譯自2011年6月6日ENS阿富汗,塔加布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0年6月,阿富汗的國際安全部隊在賀爾曼德省(Helmand)尋獲兩百磅的硝酸銨,這些足以製造出25個爆炸裝置,而安全部隊也同時尋獲數噸的海洛因和罌粟。 圖片來自:ISAF Media相本。位於阿富汗東部的卡比薩省(Kapisa)農民表示自從政府規定禁止使用可製成炸藥的化學肥料後,使他們的收成嚴重減少。

去年阿富汗總統Hamed Karzai頒布禁令,禁止進口和販賣硝酸銨,因為該項化學材料在叛亂份子設置的路邊炸彈中檢測出來。

卡比薩省的塔加部區的農民表示沒有了這項化學肥料會大大地降低當地的農產量。

來自Adazai村的Nur Agha說到:「當我以前有使用硝酸銨的時候,我一年可以賣420公斤的乾梅。自從去年禁止使用該項肥料後,我只採收了70公斤的梅子,因為梅子在成熟之前就已經掉落。」

這位農夫表示,他相信阿富汗的國際盟友想要我們失去生計,然後被迫去參加戰爭。

有80%的阿富汗民眾從事農業或是畜牧業,但國家長時間發展落後加上長年的戰爭使得農業發展總是岌岌可危。即使以前可以使用硝酸銨,種植作物仍是十分辛苦的工作,它需要依靠體力勞動,農民才可以幸運地維持生活。

在塔加布當地的一位不願具名的老人表示,他果園的梅子樹樹葉已經變黃,而且它的果實早已經掉落到地上。他認為這項化學肥料禁令就像種植罌粟花為非法的規定是一樣的,這兩個規定都顯示政府當局無法有效地提出其他可行的解決方案。

「我們已經受夠了政府的規定。有天,政府告訴我們不可以種植罌粟花,因為罌粟花對政府的國外朋友們有害。接著,政府又告訴我們不可以使用這個(硝酸銨),同樣又是因為這個東西會傷害到政府的國外朋友們。」他說到:「說好要協助的承諾至今都還沒做到,我只留有一個無法種植的果園,因為自從政府禁止後,就沒有硝酸銨可以使用,也沒有其他可替代的化學肥料可以使用。」

種植穀類的農民也保持著相似的看法。卡比薩的居民Sayed Ajan說到:「當小麥開始長出穗的時候,小麥的葉子便轉黃,而這些麥穗大多是空心的。我以前一年可以收成11噸的小麥來賣,但去年我只有收成4噸的小麥,所以我必須要購買更多的種子來種植小麥。」

出口乾果到南亞是阿富汗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塔加布從事乾果貿易的商人,Ikram表示,相較於前幾年年平均約3噸的量,他去年只有1噸多的乾梅賣到印度而已。他說低產量不只限制農產品的供應量,也提高的農場提供給像他這樣批發買家的交貨價格。

他說:「當數量降低,我們的成本就升高。我們現在沒有太多利潤可以賺。」批發價格的改變使得另一位商人--Hadi今年停止出口石榴到巴基斯坦。

Hadi解釋說:「因為作物的產量降低,所以價格增加,去年我們花了500美元買了2噸的石榴,但今年卻須要花1200美元才可買到同樣數量的石榴,因為市場的需求十分激烈,而我個人也已不再做這個生意了。」

在鄰近的帕爾望省(Parwan)當地農業機構授課的Abdul Wadud 表示,最近有許多農夫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說:「依照農夫所說明的徵狀,顯示了氮缺乏是造成問題的原因。當政府禁止販賣硝酸銨時,應該要著手提供另一種可用的替代肥料。」

在塔加布,當地的農夫表示他們已經向農業部官員尋求協助好幾次,但都沒有結果。政府官員在這議題上提出許多不同的答覆。

省立的農業部部長Abdul Ghias表示,硝酸銨禁令並沒有明顯的效果。他說:「目前就我所見,缺少這項肥料對農產品的產量並沒有影響,我不認同那些農夫說這項禁令會減少農產量的說法。有可能是蟲害降低了他們的產量。」

他說:「如果作物顯示有受到蟲害或疾病影響,農業部官員會提供協助,他們當然不可能會為停止銷售肥料而支付賠償金。已明文規定禁止使用硝酸銨,我們必須要執行這項規定。」

但農業部的發言人提出一些救助的可能。發言人Majid Qarar表示:「我們的農業部官員將會針對這規定對農夫收成所造成影響損害進行研究調查。如果他們的收成因缺少肥料而減少,我們將會賠償這些農夫並提供他們必要的協助。」

他補充到:「有其他兩種化學肥料可以使用,應該可以替代硝酸銨。」

Top

 

國人污染物監測網 沒錢啟動

摘錄自2011年6月12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塑化劑風暴使國人健康蒙上陰影,台灣首見的國家型風險評估方 向大致底定,粗估一年至少需要一億元經費,衛生署礙於經費短缺,正在籌措財源,無法確定何時能正式啟動。

立法院日前通過提案要求衛生署儘速啟動調查,追蹤學童與孕婦的塑化劑暴露與健康,以及參考歐美建立「國人污染物監測網」計畫,長期監測體內毒化物暴露趨勢。衛生署發言人王哲超表示,該計畫因為規模龐大,確實所費不貲,但仍有許多細節尚待討論,等到定案後,衛生署將會盡力籌措財源支應。

國衛院院長伍焜玉表示,他相信行政院必定會全力支援,這次食品風暴範圍很廣,但因全球相關人體研究不足,對塑化劑毒性的了解卻只能參考小老鼠研究,引發民眾恐慌。國人的塑化劑暴露量可能很高,這將是全球最重要的人類塑化劑暴露風險評估計畫。

Top

 

村上春樹批日核電:親手鑄下的錯

摘錄自2011年6月11日聯合新聞網報導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9日在西班牙受頒「加泰隆尼亞國際獎」,發表得獎感言時痛批日本核電政策,認為福島核災讓身為原子彈受害者的日本民眾受到二度傷害。

村上春樹在頒獎會場表示,對於獲頒這項表彰文化、科學及人道貢獻的獎感到十分光榮,但無法打從心裡高興,因為他的同胞仍深受核災之苦。村上話鋒一轉表示,身為二戰唯一的原子彈受害國,日本人應在戰後拒絕使用核電。日人遭遇的第一次災害是因他人造成,「這次卻是我們親手鑄下的大錯」。

村上的發言適逢日本核災將滿3個月。他指出,當初日本政府與電力公司因強調效率與便利而發展核電,雖然質疑核電的少數人常被認為懷著不切實際的夢想,但他說,「別被披有『效率』及『便利』字眼的惡犬(指核電)給追上,我們應該當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家』大步向前」,鼓勵日本人勇敢逐夢。

村上認為,日人歷經原子彈造成的歷史傷痛後,該記取教訓,拒用核電,應另尋替代能源,才算是對當初廣島及長崎的原子彈罹難者負責。

Top

 

【中科五期】馬英九愛台 中興新村確定變身高等研究園

本報2011年6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中興新村牌樓。圖片來自:南投旅遊網。中興新村高等科學園區開發計畫環評繼4月25日有條件通過初審,10日環評大會雖有委員明確表示反對,仍有條件通過。

附加條件,除了維持專案小組審議的機四保留原狀、兩側土地退縮30公尺以及園區搬遷應與居民討論並採「先建後遷」、「先進後出」方式;並新增「南核心地區優先開發,該地區以外之開發行為,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聚落保存審議作業後始得動工」。

中興新村高等科學園區開發計畫為總統馬英九「愛台12建設」政見,將中興新村發展為文化創意、高等研究園區以及引進行政辦公區,由中科管理局負責開發計畫。進駐單位以高科技研發及文化創意等行政辦公部門,強調園區規劃具前瞻性且無污染之虞。工研院及資策會為預定進駐單位,其他尚有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農委會「農業技術研究院」及文建會、國史館等。

本案開發面積為261.50公頃,狹長的地形分為民眾熟知、現存省政府大樓等建築及宿舍的北核心,以及南內轆,其中南內轆約24公頃為私人土地,50年來限制開發,南投縣代表立委林明溱即表示,居民期待透過本案完成土地徵收。

本案歷經4次專案小組審議,對於開發的必要性、迫切性、文化資產保存,都未能說服環評委員。而中科局目前已開發的案子,在地民眾抗爭不斷,而土地閒置、負債的前科也讓中科局執行本案能力蒙上陰影。

計劃書未能完整保存文化資產

南投縣副縣長陳志清雖表示中科局已經提出各項文化資產保存計畫,而且已完成文化景觀、古蹟與歷史建築公告;而聚落申請,尚在審議中。然而,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李謁政卻指出,中科從未在環評上承諾如何確保中興新村的都市設施,景觀系統不被破壞。

李謁政以書面表示,中興新村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第一個規畫設置的都市計畫,有相當的創舉與價值,應有完整保存以見證歷史過程的壯闊,而中科局所提的保存方案無法有效完整歷史風貌。

李謁政進一步說明,中科局目前的文化景觀方案,排除了居住鄰里單元的保存,而代之以街廓開發模式,更新住宅用地,不但喪失歷史風貌,更將破壞文化資產。

環評委員劉益昌也認為,南投縣政府公告的幾個建築、歷史建築和文化景觀是無法保存整個中興新村的原貌。中興新村是個完整的規劃設計的花園都市,也是當時國家最重要的行政中心,重要性凌駕地方性到中央的層級,超越南投縣政府審議的資格。

劉益昌說,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文化景觀定義只放在縣級審視,無法做中央級文化景觀審議;對於聚落審議,也只要求活聚落才能提出來,例如原住民住過的聚落,離開之後就是死的,就變成遺址。他指出,聚落申請,其實只要有任何一位台灣的居民向文建會提出國定聚落保存的話,就會進入文化資產指定作業程序,過程中就會考慮到整體保存。

劉益昌建議,開發次序先處理南核心,北核心小小的這幾塊維持中興新村聚落型態,讓國家緩一點思考國家要怎麼用。

劉益昌也提出「分散性首都」的概念,認為中興新村可做為一部份首都的利用意見,一旦發生核災或天災,就不會行政中樞完全停擺。

「近一世紀台灣最重要的就是台灣經驗,台灣經驗的核心不僅台北的行政院,最重要之處是省政府和省議會」劉益昌說,省政府累積對於台灣經驗的研究等於零的狀態,但仍保留很多重要的資料,若能結合幾個中部小型的大學,再設立幾個專門研究台灣經驗的學院,以文化保存的概念出發,再利用現有的省政府設施,活用或能成為大學城。

對於文建會未出席歷次環評審查,劉益昌語重心長的說,「文建會沒有代表來是錯的!」,他明確表示反對這個開發案,如果從南內轆出發,勉強接受,但仍應退回專案小組重審。

科學園區並非就業靈丹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也指出科學園區不斷賠錢的事實。科學園區整體政策環評從2010年1月就說要完成,至今仍無任何雛形,在此前提下,不該審查本案。

施月英舉最新一期週刊報導監察院糾正行政院內容,台灣有3成的經濟果實非全民共享、促進經濟繁榮不能解決失業問題、科技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比傳統產業少、台灣接單海外生產造成停滯,最後行政院拿公務預算解決財務困窘等,指出科學園區的開發應更慎重,要求退回本案。

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認為本案的處理中科管理局層級太低了,中科局中科1至3期處於人人喊打的狀態,中興新村居民應該先了解開發之後的後果。中科局自身難保,有能力調節各部會嗎?還有餘力來開發新單位嗎?不斷膨脹經濟效益,牽連到部會和地方衝擊,甚至隱瞞不告知。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也提到中興新村的發展,牽動的是中部地區發展,應謹慎評估。而中科的開發案不斷掠奪台灣土地,此處有車壟埔斷層通過,質疑投資高科技產品及人才在此的必要性。

環委林鎮洋、蔣本基也都認為尚有問題未釐清,應退回重審。環委凌永健更指出,本案發開之合理性、必要性及緊迫性歷次環評都未回應。本案雖強調為研發單位,以竹科為例,研發若沒有產業將無法支撐。而竹科有學校、教育機構,如果這些都不考慮也同樣無以為繼。政府財務評估在困窘之下還要開發的必要性,也沒看到說明。

Top

 

台灣黑熊面臨滅種危機

摘錄自2011年6月12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台灣野生雲豹可能已經滅絕,台灣黑熊的數量也少得令人心寒,如果熊熊不見了,生態將失去平衡,後果我們無法承擔!」有「黑熊媽媽」之稱的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教授黃美秀,今天(12日)呼籲民眾珍愛本土國寶台灣黑熊。她也建議,國中小教科書應該要教學生認識台灣本土保育類動物。

究竟全台灣剩下多少隻黑熊,官方沒有統計。目前估計數量可能在300到800隻,像台灣黑熊這種大型動物,至少要有2000隻才是安全數量。

黃美秀指出,100年前,台灣從平地到高山,全島都找得到台灣黑熊的蹤跡;100年後,玉山以北已看不到熊熊出沒,如果再不正視這個問題,未來子孫會問我們:「你們為什麼把黑熊吃光光?」

 Top

 

論壇∣環教法上路 環教所不見了?!

作者:林素華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所長)

6月5日環境教育法正式上路,總統與行政院長也上了第一堂環境課程,但同時間國內環境教育獨立系所卻整併得所剩無幾,兩相比較顯得格外諷刺。圖片來自:環保署。6月5日環境教育法正式上路,未來多采多姿的環境教育課程將會帶著大家體驗臺灣環境的豐富,我們也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人抱持著環境倫理,為臺灣環境做出一些貢獻,因環境資源部將在民國101年政府組織再造時成立,樂觀的看待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可惜的是,臺灣的環境教育獨立系所反倒在這幾年被整併得所剩無幾,與國家重大政策凸顯環境教育一起看來,格外顯得特別矛盾且諷刺。

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而言,環境教育研究所相當尊重學生入學所學背景,在所上教育的琢磨之下,每個學生所發展出來的無論是對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甚至是在環境管理、環境教育的實務能力應能夠在這時協助政策一臂之力。所上研究、教學與服務屢屢獲得學校研究績優系所表揚,無奈環境教育研究所付出這麼大的心力培養人才,就在一句「大學自主」權力去整併系所,無論政府如何大力推動,所竟在令人錯愕的情形下整併。我們不禁疑惑:面對大學自主與國家重大政策產生衝突時,百年教育大計究竟會站在何處?如果環境教育真的被政府所重視,那麼環境教育研究所隱藏在其他系所底下,是否與政府的政策對等?立了環境教育法,臺灣北中南東少了好多環境教育研究所。

環境教育要做,但是要做得徹底!如果推動環境教育所需的專業,都漸漸被整併其或逐漸稀釋掉研究教學與服務的能量,那麼推動環境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希望政府在政策需求下讓環境教育研究所獨立運行,讓學校教育可與環境教育法的推動一起成長!如此環境教育才能被引導在正確的道路上。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