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Taroko生態達人成長營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南市砸重金保育水雉 農業方式成關鍵

鳥為食亡:因吃食毒穀而死亡的水雉。
(圖片來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政府20年來積極復育水雉,族群量增加到200-500隻之間;然而近年來,因農民改變以往育苗插秧的播種習性,將好年冬拌入直播秧苗中,造成覓食水雉大量死亡,復育成效功敗垂成。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森林保育科科長吳心浩表示,導致水雉到園區外覓食,最主要是因園區內水雉棲息地的幾個池子,雨水少、水源不足。因此,市政府提出了幾項解 決方案,包括與農田水利會協調用水、租用、修復台糖公司深水井。農田水利會同意供水無虞,市府也追加300萬預算修復台糖的水井,修復的費用則折抵水費。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搶救水雉 推廣菱角契作

留給水雉一個家

台南將軍區首度發現水雉

與農共舞 官田溼地留住水雉須在地化治理

【大學圈地運動】(3) 扭曲的地方發展新模式的「地方」

 

2011年7月25日,陳香蘭調查報導

「政府變強盜,百姓還能相信嗎?」來自新竹縣竹北東海里上百位農民上凱道,群情激憤在總統府前喊口號抗議,同樣的抗議,也曾在台北大學城特定區計畫發生,教育部長郭為藩和林清江時代都曾到三峽遭到民眾包圍抗議;只是這一回,農民把新竹縣政府和交通大學扣上「掠奪農地」大帽子,陳情目標指向總統府,因為找底下的人沒有用,陳情農民和抗議團體擺明要和馬英九總統的連任之路賭一把;看一看,有權力的人,到底會不會謙卑地向弱勢者低頭。

已籌劃11年的璞玉計畫是導火線,這個計畫延宕多年,小老百姓的心情跟著七上八下;我們在調查報導發現,璞玉計畫有許多爭議之處,尤其是:交大既是規劃者又是區段徵收的既得利益者,很明顯交大沒有利益迴避。今年4月璞玉計畫通過縣都委會審議並更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簡稱台知園區),接著將送內政部審議。這個計畫遭批評:「明明交大只要吃一塊牛排,為什麼卻要殺掉一頭牛?」有人問:「交大是區段徵收的既得利益者,憑什麼球員兼裁判?」 這樣的規劃還有說服力嗎?台灣還有規劃倫理嗎?交大規劃團隊面對老百姓的反彈,再怎麼溝通都難以化解角色衝突,最後引發了在地人的「反交大」。

精采內文

法律人談環保∣美Duke Energy空污案 「民間檢察總長」誕生

作者作者:田蒙潔(美國密蘇里洲律師)

美國的空氣污染防治法制定於1963年。隨著環境保護的議題愈來愈受到美國社會的重視,1970年和1977年時,國會大幅修正空污法,最大的特色是提供公民訴訟(citizen suit)的權利,其次是嚴格控管空氣污染源。根據新修正的空污法,新設電廠和經過大幅整修的老舊電廠,必須適用較嚴格的排放標準,希望藉此淘汰老舊的高污染電廠。國會為了減少對業界的衝擊,修正空污法時特別訂定「祖父條款」,符合一定規定的祖父級老舊電廠,只要不進行大幅整修,就可繼續適用較寬鬆的舊排放標準。

然而出乎國會意料之外的是,各大電力公司大鑽法律漏洞,以規避「大幅度整修」的方式,大肆擴充老舊電廠的產能,讓享有舊排放標準的高污染祖父級電廠繼續大量供電,而且這種嚴重違法污染空氣的惡劣行徑持續20多年,直到20世紀末。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清境奇蹟

採訪:陳佳利、王俐文;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陳添寶

隨著中橫開闢,合歡山成為台灣人最容易親近的高山,冬季賞雪、夏季避暑,讓它成為數一數二的觀光明星,而位在合歡山必經之路的清境地區,也因此成為火紅的旅遊熱點,年度旅遊人次高達一百多萬 。

生意好,越來越多業者到清境投資,高山農場逐漸變成旅遊重鎮。隨著觀光發展起飛,清境地區消耗的資源也跟著增多,最基本的水源就是個問題。這裡沒有自來水供應,居民得往山上找水。目前清境的水源,是從合歡東峰或翠峰等水源地接管引水,路旁雜亂的管線背後是水權的紛爭,黑色水管中流動著複雜的利益糾葛,蓬勃發展的背後,不只水源供應是問題,污水排放也讓人頭疼。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每年夏天舉辦的珊瑚礁總體檢,上週末到了台東基翬。數據顯示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23%及35%,健康狀況屬於「尚可」。然而高經濟魚種及無脊椎動物等族群密度都相當低,顯示過漁情形相當嚴重,除了珊瑚礁體檢,同時也有與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同步的淨灘活動,讓參與的民眾從身而心的感受海洋所承受的傷害。面對過漁的問題,宜蘭縣政府著手補救,他們在石城、東澳方圓1海里海域,投放鋼鐵魚礁,希望能使當地漁業永續經營。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各地想像力不一,澎湖國家風景區的隘門濱海度假區BOT案已完成促參計畫,將在明年底招商作業。得標者只需支付40年期間的土地租金1,045萬元,及8,867萬元的權利金,但也需投入6億元以上,建置各種奢華的設施,因此各大飯店業者摩拳擦掌,看來澎湖海岸要來個大改造了,大家喜歡這樣嗎?。

希臘的破產危機舉世關注,然而環保的腳步還是不能因此停下,歐洲投資銀行(EIB)將提供31億歐元給希臘公共電力公司,以協助希臘發展安全且有效率的電力。目前各國都在想辦法發展綠能,然而屏東將開始在農地種太陽光電,此例一開是否衝擊農地及環境保護呢?環保署邀請業者與各部會一起討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 8/3:樂生走山危機,要求工程會重新調查


主辦單位:青年樂生聯盟

各位關心樂生的朋友們:

今年,是2011年,是樂生保留自救會成立的第六年。六年來,高齡七旬院民為了保衛家園,每週在蓬萊舍開會,即便遭到斷水斷電也未曾間斷。距離2007年的六千人大遊行,以及工程會強行裁定現行的530方案已經有四年之久。藍阿姨與林卻阿嬤在2008年被迫遷離貞德舍,至今搬到怡園居住了三年。

這三年當中,藍阿姨曾經被強制搬遷、失眠數月而中風住院,過了將近兩年多足不出戶、不願抗爭的日子,終於在近日重出江湖,與張雲明、湯祥明共同當選新任自救會理事長。她容光煥發地表示「腳也鋸完了,可以再出去了。」但是,藍阿姨好不容易適應的新家怡園,正因為捷運工程開挖,而面臨山腳崩塌、即將走山的危機。

精采內文

 

南市砸重金保育水雉 農業方式成關鍵

本報2011年7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鳥為食亡:因吃食毒穀而死亡的水雉。(圖片來源: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有凌波仙子美譽的水雉,美麗的身影卻因誤食摻毒稻穀殞落。兩年來超過百隻水雉遭農藥毒害死亡,引起台南市長賴清德震怒,於5月10日第一次視察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嚴正表示「若今年再有水雉中毒死亡,一定嚴懲。」至今兩個多月,市政府研擬對策,追加300萬預算復育水雉。然而,農業方式不改變,水雉族群數恐怕難以回升。

政府20年來積極復育水雉,族群量增加到200-500隻之間;然而近年來,因農民改變以往育苗插秧的播種習性,將好年冬拌入直播秧苗中,造成覓食水雉大量死亡,復育成效功敗垂成。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森林保育科科長吳心浩表示,導致水雉到園區外覓食,最主要是因園區內水雉棲息地的幾個池子,雨水少、水源不足。因此,市政府提出了幾項解決方案,包括與農田水利會協調用水、租用、修復台糖公司深水井。農田水利會同意供水無虞,市府也追加300萬預算修復台糖的水井,修復的費用則折抵水費。

農業方式與水雉保育的兩難處境

水雉的美麗身影會不會,永遠在台灣消失呢?另外,台南市政府積極鼓勵農友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耕作,除了勸說農民回歸育苗插秧,不要再用稻穀直播、儘量採自然無毒方式耕作,並推廣菱角契作,建立形象品牌,讓水雉「菱角鳥」的形象與當地農產品結合。

市府也持續獎勵農友守護田中水雉鳥巢及孵成鳥,孵出1-2隻水雉幼鳥,獎勵4000元、3-4隻8000元。去(2010)年台南縣實際核發水雉繁殖獎勵金共249巢、487隻,發放116萬元。今年更增編至1,362,000元預算,獎勵菱農保育水稚。

然而,現實的處境卻是水雉族群數太少,又不能將水雉圈養在園區內;而農民使用農藥的習性太普遍,使用的方式合法且非針對水雉。有熟悉水雉生態的保育人士即悲觀表示,除非從根本改變農業方式,水雉保育恐怕無解。而播種行為的變更,更加快水雉的流失。「當農民播完種苗,可能就一群水雉飛來覓食,一死就是一群。」

即便菱農深知水雉越多,他們領獎勵金的機會越大;在播種時也會趕鳥,仍有水雉誤食種子死亡。廣袤的農田,對水雉卻是危機四伏。

農業局也表示將結合教育局推展環境教育,發展生態旅遊,讓農民能領略與水雉的關聯性、連帶感,彼此共生共存,並轉化為經濟效益。然而這些對策,成效如何,關鍵還得看農民能否改變。

Top

 

【大學圈地運動】(3) 扭曲的地方發展新模式

2011年7月25日,陳香蘭調查報導

「政府變強盜,百姓還能相信嗎?」來自新竹縣竹北東海里上百位農民上凱道,群情激憤在總統府前喊口號抗議,同樣的抗議,也曾在台北大學城特定區計畫發生,教育部長郭為藩和林清江時代都曾到三峽遭到民眾包圍抗議;只是這一回,農民把新竹縣政府和交通大學扣上「掠奪農地」大帽子,陳情目標指向總統府,因為找底下的人沒有用,陳情農民和抗議團體擺明要和馬英九總統的連任之路賭一把;看一看,有權力的人,到底會不會謙卑地向弱勢者低頭。

台知園區原稱璞玉計畫,規模達1250公頃,修正後全區447公頃,此計畫由交大出規劃費,交大可以取得40公頃土地。圖片來源:翻攝自網路。

已籌劃11年的璞玉計畫是導火線,這個計畫延宕多年,小老百姓的心情跟著七上八下;我們在調查報導發現,璞玉計畫有許多爭議之處,尤其是:交大既是規劃者又是區段徵收的既得利益者,很明顯交大沒有利益迴避。今年4月璞玉計畫通過縣都委會審議並更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簡稱台知園區),接著將送內政部審議。這個計畫遭批評:「明明交大只要吃一塊牛排,為什麼卻要殺掉一頭牛?」有人問:「交大是區段徵收的既得利益者,憑什麼球員兼裁判?」 這樣的規劃還有說服力嗎?台灣還有規劃倫理嗎?交大規劃團隊面對老百姓的反彈,再怎麼溝通都難以化解角色衝突,最後引發了在地人的「反交大」。

《都市計畫法》一直被視為規劃者的「尚方寶劍」,有了這把寶劍,規劃者得以在法律的授權下,依程序進行都市規劃;然而,辦理規劃過程不遵循程序正義、故意規避規劃倫理時,這個規劃案就很難服眾,都市規劃的公平正義就會受到挑戰;所以我們看到公權力的威信蕩然無存。

璞玉計畫 不符合行政程序?

民國90年4月,交通大學慶祝43週年校慶活動中,新竹縣長林光華和交大校長張俊彥、校友施振榮歡天喜地搭乘熱汽球宣布共同推動「交大竹北校區」和「璞玉 計畫」。其實,早在前一年(89年的7月)雙方就簽訂了「璞玉發展計畫協議書」由交大協助新竹縣府規畫1200公頃的非都市計畫土地,縣府以「區段徵收」 自籌開發經費,未來無償撥給交大100公頃土地,設立交大竹北校區。

當年,璞玉計畫還只是一個粗略的輪廓,交大和新竹縣府計畫把整個頭前溪南北兩岸的竹北、芎林、竹東等1250公頃非都市計畫區做整體都市規劃,新竹縣政府和交大談好了,璞玉計畫由交大出資、統籌與規劃,交大告訴媒體:「重劃費約1.5億,由交大籌措,未來重劃完成後,新竹縣政府將從璞玉計畫區領回的20% 抵費地中,無償撥用100公頃提供交大作竹北校地。」當年,沒有媒體質疑新竹縣政府與交大的委託計畫是否符合行政程序?

當時記者採訪教育部官員,官員表示,璞玉計畫(竹北校區案)沒有依照程序送教育部核備,交大以「產學合作模式」和新竹縣政府簽約,隔年交大才向教育部總務司提出「限制性招標計畫」;大學要設立第二校區,依法先要向高教司提案,再經大學設校審議委員會同意後開始進行籌設。交大與新竹縣可能為了省時,避開大學設立第二校區審議作業流程,卻被官員「看破」;之後,璞玉計畫遭到教育部總務司退件。

交大為什麼要替竹縣出規劃費?

為了推動璞玉案,交大校長張俊彥自己先捐了一千萬元籌措經費,他希望交大取得竹北校地後設立可以容納一萬名師生的校區,並增設生醫、環境、資訊傳播、建築規畫、藝術與設計等學院。而璞玉計畫原本要分五年進行,先期作業包括了整體研究、地質測量鑽探、數值地形量測、環境影響評估等,這些規劃、相關研究調查費 用迄今約花了兩億元。

民國93年4月行政院發函交大,要求修正璞玉計畫;於是璞玉計畫由1235公頃調整為447公頃,區內包括產業專用區、國際示範村、交大竹北園區等,這個計畫獲行政院核定列為國家重大計畫。

民國94年竹北校區案(改稱竹北園區)獲交大校務會通過後,95年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竹北園區籌設計畫書」,經過兩年的審查和修正,97年竹北校區獲得教育部核定;今年4月璞玉計畫正式更名「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雖然,交大把璞玉計畫和竹北校區案作了切割,還是有人質疑:「為什麼 由交大規劃?規劃經費還是由交大埋單?」事實上,新竹縣的委託案已開創了台灣第一個由大學出錢幫地方政府辦理都市規劃的先例。

交大從民國90年開始在竹東、芎林、竹北舉行說明會,光是居民非正式溝通就超過上百次。雖然溝通了無數次,只要提起交大角色,當地農民、地主就批評,「新竹縣政府與交通大學聯手掠奪農地」;他們質疑,縣府以公共設施名義,無償提供交大40公頃校地,是讓交大分一杯羹。

區段徵收 政府操控公告地價

為什麼老百姓對區段徵收很反感?

整個璞玉計畫公有地比例低,紅色區塊為國有地、綠色區塊為縣有地。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網站。整個台知園區約447公頃,私人地佔382.5 公頃,約八成五;公有地約64.9 公頃。老百姓覺得,私人的土地比政府還多,老百姓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憑什麼地主只拿四成,政府可以拿六成?」,也有老百姓對於政府強制區 段徵收很感冒,在他們的眼裡,這簡直是乞丐趕廟公!像50多歲的農民田守喜,他家裡的地就被徵收了三次,每一次政府都說可以拿回四成,他的一甲地現在只剩 下81坪,這難道不是碰到了強盜政府嗎?

提起區段徵收,老百姓也是一肚子的火氣,因為土地徵收前政府都會「動手腳」,偷偷調降公告地價,等到土地分配後,又把公告地價提高,地主永遠是區段徵收的輸家,因為他們必須繳高額的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政府卻從區段徵收佔盡便宜,撈盡好處。

竹北璞玉自救會舉例,縣治三期和高鐵區,就在土地徵收後大幅提高土地公告現值,今年1月提高了三到四倍,高鐵區原本每坪5.3萬元,現在提高到19.8萬元,縣治三期地主領回土地七個月,馬上就面臨要繳交高地價稅、增值稅,政府專門做無本生意,政府難道不是吃人的老虎嗎?

新竹縣政府網站,已公告台知園區各區段的公告地價,土地公告現值介於每平方公尺 800 元至2萬1千元間,平均公告現值每平方公尺5424 元。沒人看得懂「平均公告地價值」是怎麼算出來的?當地民眾都在傳,政府的黑手又伸進來了。

璞玉計畫區各地段土地公告現值概況。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網站。

這些年,由政治人物、財團主導的都市計畫、區段徵收輪流在新竹縣各鄉鎮複製,除了帶動了地價翻漲,許多農民雖然擁有一塊很貴的農地,生活卻不怎麼好過,對他們來說賣了土地就等於丟了工作、被掃地出門;守著一塊田,至少保住了工作。

交大竹北校區換了6次位置

依據交大提供的資料,447公頃的台知園區,目前規劃為住宅區144.5公頃、商業區38.9公頃、產業專用區82.3公頃(客家農業休閒專區佔3.8公頃)、公共設施用地181.5公頃(交大校地佔40公頃)。

交大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前召集人林健正表示,依照現行「區段徵收」規定,土地經區段徵收後,地主可以取回40%的抵價地、公共設施用地佔40%、 20%的土地可標售、設定地上權租售等供政府彈性運用,以平衡區內土地開發的成本。交大所取得的33公頃校地屬於公共設施用地的「學校用地」,符合公地公 用的原則,並未影響民眾領回抵價地比例和權益,不管交大有沒有取得40公頃校地,老百姓都只能領回40%的土地。

對於民眾批評「交大把位置好的土地劃為校地,公墓邊、偏遠地區劃為住宅區,對居民不公平」,林健正反駁,學術單位必須基於學術良知,推動地方公共事務必須本諸善念,交大沒有外界講的那麼複雜。他舉例,為什麼璞玉計畫的產業專區在河邊?因為,當地民眾說那邊會淹水,比較喜歡靠山邊,當初也是尊重他們的選擇。

林健正反問:你知道交大在整個規劃過程校地換了六次?學校每次擺哪,人家都會說:「交大不公平」,交大本來規劃在靠河邊,因為附近會淹水,學校決定要承擔滯洪的功能,但居民認為交大應該到高鐵沿線,我們就再往北移,後來我們知道高鐵沿線有戰備區考量並不適合,所以交大又往東推進。

平均地權條例增修 幫大學開後門

其實,璞玉居民質疑交大取得校地的合法性,不是沒有原因;早期地方縣市辦理的區段徵收,「大學」想要分一杯羹,無償取得校地是牴觸法令的。民國86年台北 縣爭取台北大學三峽設校,要無償撥用區段徵收取得的公設用地時,就碰到「沒有法源」爭議,當時台北大學特定區規劃給台北大學54公頃校地,其中35公頃土地是縣有,並不符合《平均地權條例》的規定,因為由縣市主辦的「區段徵收」開發案,土地的分配依法必須遵守「取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原則,公共設施用地 更規範只能用於九項公共設施,其中文教用地只能設「國民學校」,大學被排除在外,這讓台北縣政府傷透腦筋。

民國89年修改《農業發展條例》時,教育部提出解套對策,透過增訂《平均地權條例》第55條之二,加註「前款以外之公共設施用地,得由主管機關依財務計畫 需要,於徵收計畫書載明有償或無償撥供需地機關或讓售供公營事業機構使用」,另外也放寬了縣市政府可以在區段徵收計畫財務結算時,在「財務計畫中載明公有 土地無償撥用、優先指配土地給大學」,才順利幫台北縣府解套。

但平均地權的增訂與放寬,等於大開方便之門,地方縣市政府開始有樣學樣,與大學在「區段徵收」過程結盟,也助長了大學到處要土地的歪風。後來,高雄燕巢大學城特定區計畫,高雄縣就無償撥用給應科大110公頃土地、高師大50公頃土地。

對小老百姓而言,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平均地權條例》增訂第55條之二法令,顯然不符合公平正義,依照區段徵收「取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原則,大學沒有立場在區段徵收摻一腳,甚至和地方政府聯手剝奪老百姓的畢生血汗;自從台北大學開了惡例,各縣市食髓知味,紛紛仿效,對農民和地主來說,他們都是都市計畫與 區段徵收的受害者,平平100坪的土地,只能拿回40坪,大學為什麼可以跑出來「瓜分」土地,真是豈有此理?

25年來都市計畫 把竹北市翻了一遍

反璞玉,對新竹縣在地農民來說,只是積怨已久的反撲。這些年,除台大竹北分部外,台科大竹北分部、清華大學竹東校區,竹北交大客家園區、交大竹北校區都是依循台北大學的模式。地方縣市政府與大學結盟透過都市計畫,以「區段徵收」的手段取得土地的頻率越來越高;地方縣市徵收了老百姓土地後,只要隨便在原有土地上劃設道路、住宅、商業用地,這種透過變更土地項目的方式,創造了土地的新價值,例如:農地可以改變成商業、建築用地後,土地的價格就提高了;政府進行重新規劃、交換和再分配過程,都是透過所謂「合法」的手段,例如《都市計畫法》、《平均地權條例》等法規來調控,這套從自訂價格、拋售(獎勵)容積率到重新創造土地新價值的作業流程,顯然已淪為土地商品化的作業流程;從台北大學城、燕巢大學城計畫、東華大學城到台知園區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炒地皮爭議。

新竹縣竹北市各都市計畫辦理區段徵收概況。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

從民國75年起,新竹縣舉辦的都市計畫一期接一期,對老百姓的區段徵收從來沒停過;以竹北地區為例,持續長達25年間,至少有1226公頃的土地被「有計畫」的炒作過一遍,不間斷的都市計畫、區段徵收成為政治人物發展地方的唯一策略,順著這樣的發展經驗與脈絡,政府不間斷的徵用民地,老百姓被捲入一次次的土地剝削遊戲,很多人從大地主變小地主,又從小地主變成窮地主;這過程誰能還給他們土地正義?

很顯然的,台灣高等教育盲目的追求發展,欠缺反省、欠缺前瞻性的視野與創新;特別是公立大學舉著「公益」之名,儼然成為地方開發的先鋒部隊,地方發展、土 地資源與空間重組的觸媒和平台;地方政府口中的發展與空間改造,只是利用「大學」被賦予的公益形象,便於從老百姓手中拿走土地,以極具「正當性」的手段操 作土地「大風吹」的遊戲,並從中完成土地價值的轉換。

台大竹北校區 遊走灰色地帶

民國87年,《平均地權條例》尚未增訂第55條之二,新竹縣政府要無償撥用土地給台大時牴觸法令;新竹縣府想出解套辦法,新竹縣長林光華說服了新竹縣議會把縣治二期徵收的22公頃土地折算為72億元,由縣治基金編列72億預算「捐贈」給台大,再由台大拿著支票購買縣治二期抵價地。

新竹縣以「捐支票」方式解套,並說服新竹縣議會支持,新竹縣拿人民納稅錢大手筆捐錢,開創地方自治史先例,當時引起各界嘩然。《自由時報》報導:「所有過程僅是支票轉帳,形同是縣府無償撥用這塊22公頃土地給台大…他(新竹縣長林光華)推估市價約兩百億」。

新竹縣捐地後,轉向教育部施壓,《聯合報》報導:「新竹縣長林光華指出…,順利解決土地取得過程,並於87年3月經新竹縣議會決議,建請教育部儘速核准分部設立。」多年後,嘉義縣政府為了爭取交大到當地設校,也曾在議會通過決議,準備以編列預算方式協助交大購地,後來交大評估主動放棄了嘉義校區計畫。

民國89年間,新竹縣進行縣治二期拆遷戶分配,房地產業估計,每坪已飆漲到16萬至22萬元間;房地產業者分析,縣治二期因為有醫院和台大竹北校區,向東又有竹二科、高鐵六家站潛力高。民國96年6月台大校長李嗣涔率領五個學院院長勘查竹北分部,對於地價飆漲,新竹縣長鄭永金引以為傲,鄭說:「竹北校區週 邊的房地產價值不斷提升,每坪已飆高到60萬元,台大竹北分部的土地市場價已看漲到600億。」地方縣市首長都喜歡找「大學設分部」,而且這是最省錢、不用投資建設的方法;地方只要在重劃區找一塊地給大學,大學自己會向教育部爭取經費,爭取不到,找個立委施壓,建設經費就有了;再過個幾年,土地就「漲起來 了」啦!縣市不必建設就可以坐收增值稅、地價稅的利益。

擴充太快,多年來台大一直拿不出建設的經費,竹北校區長期荒廢而雜草叢生,已成了治安死角,成了居民眼裡的惡鄰居,連新竹縣長邱鏡淳上任後也發飆:「如果台大再不開發,就要把校地收回…。」

台大竹北校區已閒置13年,校友捐款只蓋了一棟碧禛館,這因為台大校務開會決議,竹北校區的開發不能動用校務基金,校務基金委員會也不同意校方挪用校務基金。教育部官員指出,當年台大取得竹北校地後積極向教育部爭取經費,因為相關法令規定「國立大學設分部,土地必須無償撥用,開發經費要自籌」,教育部不願意編列預算,台大內部也鬧內訌,甚至校務會議也抵制竹北校區案,因為當初竹北案是少數人決定的,後來再補送校務會議審議時,多數人不贊成校區太多造成台大資源分散,並不支持再動用學校資源建設竹北校區。

竹北校區長期閒置,連台大學生刊物《台大意識報》都發行「竹北特刊」撰文探討台大為何選擇一個距離總區那麼遠的地方建設新校區?新竹縣政府與台大關係究竟又如何?而交大主導的璞玉、台科大在竹北校區都是學生探討批判的對象。

交大的都市規劃角色遭到挑戰

在都市化過程,土地的價值,無疑掌握在政府手上,不論是公告地價的調控或空間規劃與配置都直接關係老百姓的權益;而都市計畫者的角色,以及對弱勢、人文的關懷與否都會在都市計畫過程中被檢驗。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就批評,台知園區是結合產、官、學的土地拓墾集團,而區段徵收是用來清除、搜刮人民的土地與家園的殘暴工具,目的是讓利益團體獲利。

對於這樣的說法,林健正表示,「交大有社會參與的傳統,希望能關心地方公共事務、關心產業發展,走出象牙塔。這過程有很多誤解,他們罵我絕子絕孫,我沒有一塊土地在那邊(台知園區),我願意付出還被罵成那樣子,公平嗎?」

記者問:交大規劃的標準是什麼?

林回答:交大協助規劃,要不要採用權責在縣政府,我們在都市計畫法定的職責之內,我們唯一的角色就是協助。像交大教授陳武鎮、黎漢林就曾經參與縣治一期的規劃,他們的角色就是協助規劃,大學參與才能排除政治力的干預,地方首長都在搞都市計畫,很多都在亂來,交大走出校園反而被誤解,那以後國立大學都不會再 參與公共事務,這是社會最大的損失。

對於外界批評「台知園區是結合產、官、學的土地拓墾集團,區段徵收是清除、搜刮人民土地與家園的殘暴工具…」,林健正指出,縣治一、二期的發展和民眾的想像未必一樣,區段徵收是地主取回4成、公共設施佔4成,剩下的2成是政府標售給土地開發商的,一個開發區沒有建商進來發展會變成一灘死水,發展的很慢。

林健正分析,台知園區在區段徵收、配地之前,當地居民會全力抗爭,爭取提高抵價地的價值,而現有區內3500名地主,依照以往的經驗到最後會整合成大概一千個權利價值,因為土地細分對整體開發不好。其次,在選地時,多數地主會挑選商用地、挑公共設施比較完整的地段的住宅用地,例如馬路旁或公園旁;而大家挑剩的配餘地,政府會進行標售,結果配餘地反而是發展最快的,因為有開發商的投入,整體開發的速度自然比較快。他希望台知園區的爭議,最後能夠回到社區內部溝通、對話的方式達成共識。

目前台知園區案,竹北百分之百選擇配地,大家都知道領地比較有利,領錢不划算。林健正指出,竹北進行了三次的縣治都市計畫案每一期都遇到民眾抗爭,縣治一期因為民眾對區段徵收不了解,抗爭最激烈,現在抗爭已經減緩下來。

對於反璞玉抗爭已形成社會運動,林健正仍抱樂觀看法,因為根據交大所作的「台知園區案民眾意願調查」中,有8成、約2005人贊成台知園區案,有18%、約426人反對,只有344人未回覆。林補充,這一次的調查回覆者均簽名蓋章。

交大禁得起規劃倫理的檢驗嗎?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楊重信曾公開批評,台灣都市規劃一直就是圖利財團的工具,擁有大量土地之財團憑著用地變更即可獲得暴利,土地開發建設時憑著容積獎勵可再次獲得暴利。為什麼財團可以透過都市計畫制度巧取豪奪社會財富?他認為,從都市規劃學界、顧問公司、政府規劃部門、各級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或都市計畫 決策者等絕口不談規劃倫理。

大學為了競爭與成長,晚近透過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都市計畫取得無償撥用土地,在徵收民地過程,被質疑假「公共利益」之名,巧取豪奪老百姓土地;不諱言,交大與新竹縣政府在台知園區案的夥伴關係,已讓社會大眾產生疑慮。

首先,台知園區計畫案不論空間分配、區位配置、空間組構,交大都擁有規劃權,也是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折衝與分配者,新竹縣的授權是否符合法律規範?如果有沒有經過公開透明的招標程序或篩選機制,是很難服眾的。其次,交大是台知園區案作的受益者,與當地老百姓都屬於利害關係人,彼此有利益的競爭關係,交大基於學術倫理和都市規劃論理,都應該迴避利益衝突。第三,交大既是受益者又是土地分配者,不論從學術或實務上,都很難迴避利益的瓜葛,再怎麼解釋都無法自 圓其說,也為學界樹立了壞榜樣,誠信受到質疑。

規劃者與掠奪者  一線之隔

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雖然在地民眾透過土地重劃取得了比較高的土地價值,但對於希望「不發展」,維持原貌的民眾而言,這群老百姓也是政府「發展」主義下的受害者,都市計畫純粹從發展的立場談重劃與分配,並不符合公平正義,也不符合都市計畫「為所有人擴大選擇與機會」的精神。

而都市更新或重劃過程,人民原有的生活習慣與樣貌遭到摧毀性的破壞,規劃者一廂情願認定都市計畫就是「重生」,太過偏頗,因為文化的流失對當事人而言,往往更大的失落與創傷。規劃過程,規畫者不能只停留在高權扶助弱勢者的施捨者或偏頗的補償者心態,必須回到理解者、破壞者的反省層次,支持在地民眾參與規劃 新家園。

台灣知識經濟園區案必須作為學界反省的開端,台灣長期以來大面積的都市更新、規劃案,從「委託」到「規畫」不夠透明,也缺少更深刻的批判與檢討,過去老百姓的抗爭集中在公部門,極少挑戰學術圈的專業與操守,做為公共知識份子,大學必須釐清自身角色分際,以符合社會的期待。(系列報導,未完待續)

※【大學圈地運動】系列報導:
前篇:調查報導揭亂象
(1) 延宕19年的北科大萬里校區
(2) 南大七股校區 師生沒人要去
(3) 扭曲的地方發展新模式

※ 大學圈地運動系列調查報導,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資助

※ 本文原刊於於新頭殼newtalk,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Top

 

法律人談環保∣美Duke Energy空污案 「民間檢察總長」誕生

作者:田蒙潔(美國密蘇里洲律師)

攝影:Preet Zinda美國的空氣污染防治法制定於1963年。隨著環境保護的議題愈來愈受到美國社會的重視,1970年和1977年時,國會大幅修正空污法,最大的特色是提供公民訴訟(citizen suit)的權利,其次是嚴格控管空氣污染源。根據新修正的空污法,新設電廠和經過大幅整修的老舊電廠,必須適用較嚴格的排放標準,希望藉此淘汰老舊的高污染電廠。國會為了減少對業界的衝擊,修正空污法時特別訂定「祖父條款」,符合一定規定的祖父級老舊電廠,只要不進行大幅整修,就可繼續適用較寬鬆的舊排放標準。

然而出乎國會意料之外的是,各大電力公司大鑽法律漏洞,以規避「大幅度整修」的方式,大肆擴充老舊電廠的產能,讓享有舊排放標準的高污染祖父級電廠繼續大量供電,而且這種嚴重違法污染空氣的惡劣行徑持續20多年,直到20世紀末。

2000年,柯林頓總統8年任期屆滿前臨去秋波,實現環保的政治承諾,由環保署在全國各地的聯邦法院,根據空污法控告分駐全國不同區域的10家大電力公司,包括美國第一大核能發電的Duke Energy電力公司。

以Duke Energy為被告的訴訟,一審的原告是美國環保署,包括Environmental Defense 的三個環保團體,以利害關係人的身分參加訴訟,一審法院於2003年時判決Duke Energy勝訴。2005年,第4巡迴上訴法院再判Duke Energy勝訴,環保署基於各地上訴法院對10個案件的判決結果並不一致,且敗訴案件多於勝訴案件,決定放棄上訴的機會。雖然負責執行空污法的主管機關環保署決定中途下車,環保團體卻堅持到底,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也就是原告改由環保團體領銜的Environmental Defense v. Duke Energy Corporation案。

2007年,聯邦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一致判決環保團體勝訴,為環保署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成功的對抗長期鑽法律漏洞的大電力公司,迫使全美的電力公司以低污染的新發電廠,替代高污染的老舊祖父級燃煤發電廠,在國會修正空污法30年後,才終於靠「民間力量」落實了當初的立法目的。

在Duke Energy案中三個環保團體所扮演的角色,在美國有個非常崇高的稱呼,就是「民間檢察總長」。在美國,檢察總長是總統的內閣閣員之一,司法部的首長,代表政府提起公訴,相當於我國最高法院檢察署的首長,我國目前的檢察總長是黃世銘先生。

民間檢察總長源自於美國的普通法,當一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若訴訟結果除了能滿足個人的私利外,也能加惠於有相同際遇的其他多數人,因而兼具促進公益的效果時,法院便視該名訴訟人為「民間檢察總長」,判給律師費,奬勵其對促進公共利益的貢獻。美國空污法的「公民訴訟」,就是源自於普通法的民間檢察總長。

空污法是美國環境相關法律中,第一個提供公民訴訟權的法律。美國國會隨後在150多種法律中,納入公民訴訟的規定。原則上,環保公民訴訟的原告是環保團體或當地居民,被告不是大企業或大財團,就是違法或怠惰的政府機關,對於落實國家的環境政策目標別具意義,因為政府機關必須面對來自各方的政治壓力,執行法律時又有力有未逮的問題,而且有時本身就是違法者,不依法行政,「公民訴訟」正好可以彌補行政機關執法不彰的缺失,代替政府執行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

美國過去40多年環境保護上的成就,必須歸功於國會奬勵公民訴訟的立法、開明進步的法院判決,和稱職扮演「民間檢察總長」的公民和環保團體。公民訴訟是公民參與的利牙,也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最理性、最積極和最有效的手段。

Top

 

我們的島∣清境奇蹟

採訪:陳佳利、王俐文;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陳添寶

曾經,這裡是蒼鬱森林,現在,卻宛如異鄉。最集中、最華麗的農舍群,高密度的超限利用,共構清境地區的另類奇蹟…

冬季,冰晶將它化為銀白世界,夏季,諸神透過繁花,把它妝點的繽紛多彩,季節變化譜出無與倫比 的美麗,這塊大自然的畫布,位在中部的合歡山區。

隨著中橫開闢,合歡山成為台灣人最容易親近的高山,冬季賞雪、夏季避暑,讓它成為數一數二的觀光明星,而位在合歡山必經之路的清境地區,也因此成為火紅的旅遊熱點,年度旅遊人次高達一百多萬 。

原本這裡是原住民族的獵場,山坡上長滿高聳入雲的大樹,1960年代,政府將榮民與從滇緬戰區撤台的軍隊,安置在這裡,開啟了清境農場的開發,由於年均溫只有攝氏16度左右,適合種植溫帶作物。讓當時屬於高經濟價值的溫帶水果,養活了榮民與滇緬義胞。在清境地區出生、成長的楊天福,還記得父 執輩開山的過往,現有的良田都是長輩一鋤一鋤,胼手胝足開墾出來的。50年過去了,當初的移民,已經落地生根,異鄉變成故鄉。

來自台南的林太太,30多年前上山務農,住下來就捨不得離開,也把清境當家鄉。她說,這裡有一台合歡牌的冷氣機不用電費,環境好,沒有污染沒有工廠。現在到平地,已經住不習慣了。多年來,她歷經清境的變化,也順勢轉型開起民宿。

生意好,越來越多業者到清境投資,高山農場逐漸變成旅遊重鎮。隨著觀光發展起飛,清境地區消耗的資源也跟著增多,最基本的水源就是個問題。這裡沒有自來水供應,居民得往山上找水。目前清境的水源,是從合歡東峰或翠峰等水源地接管引水,路旁雜亂的管線背後是水權的紛爭,黑色水管中流動著複雜的利益糾葛,蓬勃發展的背後,不只水源供應是問題,污水排放也讓人頭疼。

來到清境20多年的花農賴秋琳,農地就緊鄰著民宿,土地的變化,讓他很擔心。他說,污水排放和吵雜,把自然的東西都破壞掉了。從他的農場看出去,山坡上興建中的建築物還有好幾棟。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天福說,現在清境歐式建築林立,短短4公里之內,就有100多家大小型民宿,在台灣來講 ,是相當奇蹟的地方。

遊客多,污水量也跟著增多。清境地區沒有污水處理系統,目前都是直接排放進濁水溪,同時為了容納更多遊客,建築物越蓋越多,學者擔心,山坡地的透水率因而降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 表示,不透水層面積擴大,增加很多野溪、地表的沖刷,導致底下的萬大水庫淤積越來越嚴重,另外, 根據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山坡地開發要做好滯洪池、沉砂設施,但是清境地區通通沒有做。

一批一批築夢人打造清境奇蹟,夢想卻構築在危機與違法上。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指出, 山坡地坡度30%以上才能蓋房子,清境一帶很多都蓋在50-60%的坡度上,所以這裡的建築物,其實九成以上都是不能蓋的。

清境的特色民宿,真實身分大都是「農舍」,依規定總樓板面積,不能超過150坪,高度不能超過三 層樓。但是放眼望去,符合規定的,寥寥無幾。根據南投縣政府統計,清境地區列管民宿共有134家,有 合法建築物使用執照的有112家,但領照之後再增建的違規情況相當多,不合規定的比例高達九成。除了 建物違規,擴大經營也違反規定,依民宿經營規定,房間數須在5間以下,特色民宿則可以有15間客房, 但清境地區許多民宿的規模,都遠高於規定。

清境觀光協會理事長吳財福說,因為清境地區沒有都市計畫,只能申請農舍,兩分半地可以申請到 150坪的建地,絕對不夠,所以到最後大家都加建,清境地區每個民宿業者都曉得,自己是違建。

10多年來,縣府任由業者自由發揮,違法情形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當中不乏佔用國有地的情況,今年6月,南投地檢署介入,希望違法情形能獲得解決。初步清查,佔用國有地的民宿有20家,將優先偵辦,自行拆除佔用的業者可以獲得緩起訴。而違規營業或違法擴建的執法權責,在縣政府。南投縣長李朝卿表示,針對違章民宿,縣府都會罰款警告,屢勸不聽就會移送檢調單位,據統計,民國95年至今年6 月,被罰款的民宿有94家次,總金額956萬元。但是違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清境還有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外圍地區,許多農耕行為超限利用,枉顧坡地安全。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表示,山坡地查定公告是宜林地就不能耕作只有宜農牧地才能種果樹蔬菜,但是清境地區 95%以上都是超限利用。

其實清境地區不單指清境農場,還包括周圍的國有林班地和私有地,共分為幼獅、春陽、松崗三個地段,目前被縣府列管的超限利用案件共有298筆,依法要求農民限期改善。南投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陳朝旺說,早期政府沒有山坡地利用限度的設置,這些違規行為是存在的,但是農民有部分值得被同情,關於超限利用應該輔導他們慢慢改正,給農民一些時間。

目前清境地區從事農耕的有2000多人,從事觀光產業的有1000多人,雖然被許多熱門風景區包圍,清境卻不屬於其中的任何一個。南投縣長李朝卿表示,目前暫時限制開發,正積極研擬清境的都市計畫, 來做合法開發。清境觀光協會理事長吳財福則希望,南投縣政府能將這次的違建延到都市計畫上路以後 再處理,到時絕對配合政策,該拆的一定拆。

都市計畫到能不能遏止過度開發,還是為違法解套?都市計畫中將會有商業區的規劃,位在當中的業者就能擺脫民宿的限制,申請旅館執照,到時候,位在商業區之外的民宿,又該如何處理?

違規增建、超限利用,為了生計向山林需索無度,導致山坡地失去森林的保護,面對暴雨集中的極端 氣候,清境就像走在鋼索上,危機重重,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表示,何時山崩地滑猜不到, 目前該做的,是降低清境地區的環境風險,不該佔用的,就該還給自然。

「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仙居」這是當年蔣經國先生為清境下的注解,現在的清境,早已不復當年。

奇蹟似的發展歷程,反映政府的管理問題,執法不力,長期縱容,當問題嚴重才要極力整頓,恐怕事倍功半,欲振乏力。如何盡快將不當開發拉回正軌,讓蒙上違法陰霾的清境地區再現曙光,是公權力能 否落實的超級難題。

採訪側記:

清境的風景很異國,但是當中的違法問題很台灣!業者自由發揮的開發行為和台灣許多其他熱門風景區非常類似,尤其隨著時間累積成為歷史共業之後,當問題嚴重到不能不解決,政府才要來積極處理。 鄰近清境的廬山就是一個案例,為了搶錢業者向河川搶地,最終還是要還地於河,走向遷村一途。廬山的命運能不能震醒各地被金錢矇蔽的顢頇?清境能不能懸崖勒馬,回復山坡地的安全係數,找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未來?答案一時之間,不會浮現。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比西里岸珊瑚礁體檢 幽靈漁網充斥

本報2011年7月25日台東訊,孫秀如報導

「工作假期是好人的集中營,在這裡可以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已連續三年參與志工行動的潛水志工陳玄州笑稱。台東成功比西里岸工作假期自2008年開始舉辦,前三年皆以海岸山脈園區的環境整理與生活設施建置為主,今(2011)年因應當地正面臨包含寶盛水族園區等開發案的威脅,首度在部落人士的邀請下,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號召19位來自南投、新竹、桃園、台北等地,甚至有遠從日本奈良來的志工,齊聚比西里岸部落進行為期三天二夜的海洋工作假期,主要工作內容為珊瑚礁體檢與淨灘。

從觸覺、視覺及味覺中 體驗海洋廢棄物的真實存在

面對礫石灘上零零碎碎的各式塑膠廢棄物,志工們耐著酷熱像柯南般拼湊出廢棄物的原貌22日的活動一開始,志工兵分兩路展開海下及陸上的環境行動,其中淨灘結合了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選擇於比西里岸部落以及基翬漁港旁進行。

10餘位志工在2小時內共清理出24袋,總重112公斤的海洋廢棄物,其中為數最多的依序為「紙袋或塑膠袋」佔18.85%、「食物包裝及容器」為15.78%、「免洗餐具」則為10.75%,此三項廢棄物皆來自於一般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所產生。在商業性漁業活動和各式船隻所丟棄的廢棄物中,則主要為「漁船碰墊」、「漁業用保麗龍」以及「繩子綑紮帶」。

就讀工業設計系的志工李鴻宇表示,透過這次工作假期的淨灘行動與浮潛活動,讓他從實際參與中真實體驗到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而反思自己未來可在綠色設計上多加努力,貢獻所學來減少環境的傷害。

珊瑚覆蓋率尚可 但幽靈魚網充斥

-海下世界的珊瑚狀況尚可,但數量很多的廢棄漁網卻造成宛如海洋墳場般的景象,海下志工除進行調查外,也展開搶救生命的行動負責海下調查的志工們,則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的調查方法,在基翬港外的礁盤拉了兩條側線,收集了6組數據,包含底質、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及指標性魚類三項指標。數據顯示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23%及35%,健康狀況屬於「尚可」。然而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及無脊椎動物等族群密度都相當低,甚至沒有記錄到,顯示過漁情形相當嚴重,且志工也在調查中只發現一隻棘冠海星的蹤影。

此外,「人為環境衝擊指數」裡魚網部份分別為中度威脅及高度威脅,幽靈魚網問題在此相當嚴重,志工體檢之餘也不忘順手將這些為害甚深的魚網清除,解救了三隻龍蝦及五隻螃蟹。除了幽靈魚網問題嚴重,科學指導員林育朱指出,基翬的沉積物問題也相當嚴重,水中明顯可看到許多懸浮顆粒,珊瑚及珊瑚藻上也覆蓋許多沉積物,長久下來將影響珊瑚健康。

工作假期是長期行動的開始 面對多元文化要先包容瞭解

「阿美族是個戀海的民族。」部落青年Fosay在甫落成的部落文化中心述說著阿美族與海洋的綿密情感,而由部落青少年組成的寶抱鼓隊更用歌聲與鼓聲震撼了外地來的志工。夜晚在部落老人家的盛情款待下,志工們也享用了阿美族的山珍海味,像是四代同堂的家人般歡樂的相聚。

比西里岸部落寶抱鼓隊的青少年們帶領工作假期志工感受阿美族人的好客與活力

志工李育欣表示,她覺得工作假期最珍貴的事,可以透過主辦團體在地方上的長期夥伴關係,而讓志工們在短時間內可以融入部落的生活之中,藉由彼此的瞭解而能相互體諒與交流。

對於能夠實際透過雙手行動對環境貢獻一己之力,志工都覺得相當興奮及有意義。志工孫雅文說:「當我們開始喜歡上一個地方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要維護它的美麗。我喜歡海洋,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我能對海洋進行實際的貢獻,真的很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駐點於台東比西里岸部落的專案執行華宇芝表示,部落的族人與這裡的環境都十分美好,雖然在淨灘與珊瑚體檢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海洋面臨的浩劫,但也希望透過工作假期的行動,可以讓參與者將第一手的海洋觀察與經驗,和更多人分享,且每個人從自身做起,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物品並盡可能友善環境。

目前仍是大學生的王詩菱更舉出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裡的一句話,「救人一個人就等於救了全世界」,透過這次的海洋行動,她體驗到決定行動的力量,「我們少用一個塑膠杯,多撿起一個塑膠袋,也等於救了所有的生命。」

澎湖生態工作假期延期至9/3-6, 志工招募,re-open!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復育漁源 石城、東澳設鋼鐵魚礁

摘錄自2011年7月24日聯合報宜蘭報導

宜蘭縣政府為復育漁源,選在石城、東澳方圓1海里海域,投放大型的鋼鐵沉海,當成人工魚礁。同時,為避免櫻花蝦被過度採捕,將輔導成立產銷班,兼顧捕撈與復育。

宜蘭縣選定北端的石城海域、南端的東澳海域,設定方圓1海里的人工魚礁區,營造成海底水產動植物的棲地環境。用來當人工魚礁的,除報廢的電桿、漁船、軍艦外,還有最新的大型鋼鐵製成的魚礁。

宜蘭縣近年來沿近海的漁源有減少的趨勢,除營造水產動植物棲地與復育漁源外,對漁民採捕的水產也透過總量管制與漁民自律等方式,達到採捕與復育平衡。

宜蘭縣漁業管理所長陳文進說,影響海洋資源重大的飛魚卵、魩鱙等,都已有效管理。為保護漁源,對以強光吸引魚群靠近而採捕的燈火漁船,也已限制不可在距岸3海里內作業,縣府透過一些漁業保護與復育行動,就是希望宜蘭的漁業能永續經營。

Top

 

澎湖拚觀光-隘門度假區BOT飯店業躍躍欲試

摘錄自2011年7月27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的隘門濱海度假區BOT案,業已完成促參計畫,預計在明年底展開招商作業,該地區鄰近馬公機場交通方便之外,長達3,000公尺貝殼砂灘極具開發價值,得標者只需支付40年期間的土地租金1,045萬元,及8,867萬元的權利金,因此許多飯店業者對於該案具有濃厚投資意願,包括麗寶集團、統一集團及大東山珠寶企業,預計未來搶標勢必激烈!

澎管處指出,該開發案必須提出書面環境影響評估資料,現階段則正作最後環評數據補充,快則今年底前取得環評通過,慢則明年初,只要趕在公墓270座墳地遷葬完成前,就可以如期明年底進行招商。

根據澎管處的規劃,隘門BOT開發以設定地上權40年為期限,業者至少需投入6億元以上,必須興建國際級觀光飯店所至少要有的120間房、區內需有高級獨棟小木屋(villa)、SPA養生館、海角咖啡廳、美食餐廳、並提供可以浮潛、海釣等水上活動,得標業者可以享有海灘沿岸的包括水上活動與設施出租經營權,必須開放海灘供遊客自由使用,但不可設門禁收取門票。

Top

 

助希臘拚經濟 歐銀挹注綠色能源

摘譯自2011年7月18日ENS希臘,雅典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EIB副總裁Plutarchos Sakellaris(右)與PPC主席兼執行長澤爾沃斯(左),在EIB的雅典辦公室簽署此計畫的金融文件。圖片來自:EIB。歐洲投資銀行(EIB)將提供31億歐元給希臘公共電力公司(Greek Public Power Corporation,PPC),以協助希臘發展安全且有效率的電力。

此項投資將帶來尖端且環保的發電技術,提升希臘的電力輸送效率、並且擴大電力輸送分配網路。

歐洲開發銀行的此項基金至少有一半預定投入一間位於麥加洛波里斯(Megalopolis)的新發電廠,這間發電廠在勃羅奔尼薩半島(Peloponnese)的中心,以天然煤氣作為燃料、並採複循環(Combined Cycle)發電。

這項複循環發電計畫將取代此地原有的四座以煤為燃料的發電爐;如此一來,不但有助於希臘達成其對電力發展的目標,更能兼得其對於環保的目標。

去年,希臘的工程採購建設公司「Terna S.A.」授與美國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GE)一份9240萬歐元(相當於1億3000萬美元)的合約,提供此發電計畫的設備和服務。在麥加洛波里斯,原有的發電爐燃燒褐煤燃料,對環境造成衝擊,因此將被關閉。

Terna公司此項發電計畫的執行長Jannis Stefanatos表示:「電力供應的安全、效率和低排碳量將成為麥加洛波里斯新發電廠的關鍵優勢。通用電氣身為發電廠技術的全球領袖,我們非常高興能與他們合作,協助希臘此地區的人們,為他們供應可靠且更乾淨的電能。」

上週,EIB副總裁Plutarchos Sakellaris與PPC主席兼執行長澤爾沃斯(Arthouros Zervos),在EIB的雅典辦公室簽署此計畫的金融文件。

Sakellaris表示,這項投資支持能源和氣候的行動,它「不只是經濟和環境發展上決定性的一步,更是永續成長的一大步。」

「我們將資金投注於希臘的能源安全和效率,這完全符合歐盟所建立的《能源安全與團結行動綱領(Energy Security and Solidarity Action Plan)》,以及歐盟經濟及財政部長理事會(ECOFIN)會議中的優先考量。」

Ecofin是一獨立的投資管理團隊,專精於全球的公用事業、基礎建設、替代能源和環境部門,近來持有價值19億美元的資產。此團隊成立在於1992年,總部設立於倫敦。

近年來,EIB對希臘能源部門的投資朝向安全且永續的方向發展,減少能源對環境的負擔,並提升新的永續能源發展。

EIB也將資金投入於希臘的風力發電,推動歐盟和希臘對於替代能源和氣候變遷的國家政策。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農地種太陽光電 衝擊農地利用

本報2011 年7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農地種光電,衝擊農地利用不只財團、水庫搶農地,連再生能源都加入搶地行列。環保署日前收到國內第一件,五家太陽光電業者聯合提出,在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段一般農業區農牧用地,興建8.6公頃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環保署擔心,此例一開可能衝擊農地及環境保護,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上週五(22日)邀集業者及各部會討論因應。

台灣矽能公司表示(這五家業者都由台灣矽能規畫),預定的農地目前種植鳳梨、木瓜,已取得地主同意承租。目前進度是先詢問環保署是否應做環評,接下來才會向能源局、地方政府申請。

另有一家業者提出在桃園觀音農地上蓋小型風力發電機。

不過基於糧食安全,農委會日前才宣布糧食自給率要從現在的32%提高到40%,農委會也宣布對於台糖及特定農業區加強保護。因此雖然政策鼓勵再生能源,但開發區位位於農地,卻可能與保護農地相衝突,因此政策上應通盤檢討,例如規定這些設施應避開優良農地,而不是任由到處興建。

農地蓋再生能源  免環評規定應檢討

依環保署「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只有位於國家重要濕地才需做環評。只要不需做環評的,過去都依此認定標準,回文給業者不必辦環評。

環保署在6月同時收到五個業者來函在農地上興建太陽光電設施,這個新的現象有可能衝擊農地使用、景觀、環境,不排除未來檢討免環評的規定。

開發面積化整為零  避開相關審議規定

這個案例另外一項爭議是,五家業者(台灣矽能、高屏矽能、廣進矽能、廣豐、日照矽能)雖屬不同公司,但同時提出申請,每家開發面積都「剛好」在2公頃以下,但事實上五家業者的區位相連成一整塊,合計達8.6公頃,依環評認定標準規定,這五家開發的面積應累加計算。

依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超過500瓩 (kw)者,要受電業法規定,應實施環評、取得土地同意書、地方主管機關同意等等。五家業者聯合的裝置容量約3400瓩,應受電業法相關規定。

而依內政部、營建署相關規定,一般農業區2公頃以上就要送區域計畫審查。至於如何認定這五家業者的開發面應累積計算,要由能源局確認。過去營建署區委會曾通過臨時提案,同一種興辦計畫面積應累積。因此這五家業者的開發面積也可能被視為應累加計算,需要送區委會審查。

農地蓋再生能源  政策應通盤檢討

環保署強調,目前正在審議能源局送審的「能源政策綱領」,其中對於在農地上發展再生能源沒有規範與評估,建議能源局應檢討後放入綱領中通盤檢討。農委會則再次強調,這類型的開發必須以不影響農業生產為前提。至於業者強調,農地上做太陽光電有助於農業生產,但農委會認為應從主從關係去看農地開發,如果反客為主就不利農地的農作利用。

會議結論,環保署請各部會一周內再提意見,針對再生能源設置的區位選擇應有所規範,例如應避開特定農業區。另外開發案將面積化整為零涉及的環境、區域計畫等相關審議規範,應再檢討。邱文彥則建議,這五家業者還在籌設階段,也許可以先去爭取一個示範性的生態區方案。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行動參與∣ 8/3:樂生走山危機,要求工程會重新調查

主辦單位:青年樂生聯盟

*8月3日,上午10點,樂生保留自救會將到公共工程委員會陳情,請主委李鴻源出面主持公正、公開、公平且有實質效力的工程協調會,組成樂生工程危機調查小組,在工程會正式提出安全可行方案之前,要求捷運局不得繼續冒險施工!

各位關心樂生的朋友們:

今年,是2011年,是樂生保留自救會成立的第六年。六年來,高齡七旬院民為了保衛家園,每週在蓬萊舍開會,即便遭到斷水斷電也未曾間斷。距離2007年的六千人大遊行,以及工程會強行裁定現行的530方案已經有四年之久。藍阿姨與林卻阿嬤在2008年被迫遷離貞德舍,至今搬到怡園居住了三年。

這三年當中,藍阿姨曾經被強制搬遷、失眠數月而中風住院,過了將近兩年多足不出戶、不願抗爭的日子,終於在近日重出江湖,與張雲明、湯祥明共同當選新任自救會理事長。她容光煥發地表示「腳也鋸完了,可以再出去了。」但是,藍阿姨好不容易適應的新家怡園,正因為捷運工程開挖,而面臨山腳崩塌、即將走山的危機。

雖然,我們也很希望樂生保留運動就此成為歷史,安心而持續地替新莊、樹林的孩子們開辦樂生社區學校。讓院區僅有孩子與老人的笑聲,再無憤怒的呼喊、無須上街捍衛家園,但是,捷運局的粗劣施工卻無法讓我們如願。

這一次,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再度拜託大家:一同瞭解樂生現況,再次為了保衛家園而戰。除了大家持續的支持,樂生院無力保留這最後一點點勝利的成果。

去年八月,樂生療養院走山了!

樂生地質內含高壓地下水,並且有斷層通過,本來就不適合公共工程的興建,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的鑑定報告亦指出:如新莊機廠一樣,在斷層帶上進行大規模開發之案例,國內外均屬罕見。新莊捷運機場開挖坡角,更有可能導致無可回復的走山危機。自新莊機廠開挖後,樂生院區就陸續出現許多令人擔心的龜裂與崩壞。去年八月,樂生院區更是出現大量、不尋常的龜裂現象,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合理地懷疑,捷運施工造成院區山坡滑動,恐將使北二高走山事件重演,因此兩度到台北市政府抗議。捷運局當時也十分戒慎恐懼,立即停工,並「委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進行鑑定工作」,這份鑑定報告終於在今年的5月15日出爐。

起先,捷運局並不願意提供這份報告給我們參考。幸賴有法律扶助基金會的林三加律師、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蔡雅瀅律師,由於兩位律師替樂生打的環評訴訟仍在法院進行中,他們以向法院聲請調查證據的方式,調到了這份珍貴的鑽探報告。安全評估報告的工程細節一如往常地繁複、充滿專有名詞並難以瞭解。長期義務支援樂生的王偉民工程師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仔細研究,並辛苦地講解給林三加律師、蔡雅瀅律師與負責監督捷運工程的學生瞭解:樂生的走山危機在過去只是一個擔憂,現在卻已然成真!

根據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的報告,樂生可能走山的原因當中,較容易被聽懂的爭點有二:

1、樂生地錨即將拉斷,正如北二高走山前夕:

現在樂生院門口的山腳已經被挖斷,和附近的中正路之間有高達十餘公尺的高差,捷運局卻預定再往下開挖十餘公尺。在工程規劃中,樂生邊坡上用來穩定坡腳的「地錨」的設計拉力是60噸(設計拉力通常包含了50%~100%的安全係數,也就是說:在設計者的計算中,邊坡只需要30~40噸的拉力就可以被穩定)。但在目前,大部份的地錨荷重計預力上昇已達到70噸以上,甚至有到達80噸者。大地技師公會指出「研判後續開挖時,地錨預力仍有可能持續增加」(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報告書p.35)

也就是說,樂生院邊坡上的地錨隨時都可能被拉斷,而北二高走山的原因,正是地錨承受過高拉力斷裂。

2、捷運工程停抽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壓抬升、邊坡滑動,目前僅靠抽水站抽水維持穩定

大地技師公會判定,捷運工程開工至今,已經造成「99年8月初……,停抽地下水,地下水壓急遽上升,造成開挖邊坡土體抗滑力降低、下滑驅動力增大,邊坡趨於不穩定成現近似滑動的狀態,且產生邊坡側向位移。」從開工一直到現在,幸好台北並無大風大雨,且樂生工地的抽水機都正常運作,才能使水位維持正常。然而,只要一遇大雨、或是停電,或是抽水機故障,都會使水壓上昇,導致樂生邊坡的滑動。(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報告書p.55)

也就是說,萬一福島地震、莫拉克颱風這樣的天災不幸發生於台北,或者工地的抽水站不幸如納莉颱風中的玉成抽水站一樣故障,或者只要發生小小的停電,樂生院與捷運機廠都有可能因為地下水壓上升、邊坡滑動而毀於一旦。

8月3日,請工程會重新調查樂生地質危機

早在2007年,這些工程危機就已經被王偉民工程師在工程協調會議中提出,我們甚至曾經為此到捷運局丟擲雞蛋,只為喚起社會注意。捷運局當年對這些問題僅拼命否認、斥為不實,如今卻一一言中。這麼多年來,行政官僚種種推諉、荒謬、睜眼說瞎話的行為,我們實在已經罵到無力再罵。唯一讓我們有力再戰的理由,是我們必須鼓起勇氣面對工程危機、守護樂生家園,是因為我們必須與樂生院民一同走向運動的第七年。

8月1日,晚上七點,青年樂生聯盟將在海筆子劇團排練場舉辦「樂生走山現況說明會」,為大家更新訊息、說明現況、解答疑問。

8月3日,上午十點,樂生保留自救會將到公共工程委員會陳情,請主委李鴻源出面主持公正、公開、公平且有實質效力的工程協調會,組成樂生工程危機調查小組,在工程會正式提出安全可行方案之前,要求捷運局不得繼續冒險施工! 


樂生走山危機示意圖一 (製圖:青年樂生聯盟 黃淥)


樂生走山危機示意圖二 (製圖:青年樂生聯盟 黃淥)


樂生走山危機示意圖三 (製圖:青年樂生聯盟 黃淥)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