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8.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中國環境記者組團來台 採訪國光石化、阿塱壹與爐渣等議題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假洪健全文教基金會演講廳致詞,歡迎中國環境記者來台。

兩岸環境記者交流今天邁入新里程!8名來自中國各媒體的環境記者今起展開來台交流,在10天9夜的行程中將深度探訪彰化海岸溼地、阿塱壹古道、大肚溪爐渣污染、八八風災重建後的來義部落等地,見證台灣在海岸、森林與溼地上的環境守護行動,並於回國後陸續發表報導作品。

此次有多位中國重量級環境記者參與,包括曾服務於《南方周末》、在虎跳峽水力發電站、基因改造稻米和圓明園非法工程等事件中積極揭露訊息的「中外對 話」副總編輯劉鑒強;出版《不要指責環保局長》、《邊做環保邊撒謊》等作品的光明日報記者馮永鋒;著力於氣候變遷、節能減排與新能源的南方周末報記者袁瑛、另外還包括樂清日報副總編輯朱永紅、新民週刊資深編輯汪偉、海南日報記者張杰、環球時報記者梁若喬、騰訊綠色頻道主編蘇桂麗等人。與團記者普遍表示,台灣的公民社會組織相當發達與健全,在希望此行能多所觀摩與學習。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2009兩岸環境媒體交流全紀錄

2007兩岸環境媒體交流全紀錄

2010台灣公民媒體參訪:長三角水資源交流

【環資十年功】深度經營環境 是最好的國民外交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三)深入樸門民居的一天

作者:王莉雰、蔡孟薰

參訪芬霍恩(Findhorn)生態村的行程進入第三天,這日迎接參訪團的是蘇格蘭不正常到極點、冷冽的「盛夏」。原以為是我們不熟悉這邊的氣候,但氣溫冷到當地居民都需要打開暖氣;對我們這群來自亞熱帶的訪客來說,有幸經驗到夏季寒流的到來也相當難得。

不過在勁風冷雨中,蘇格蘭開闊原野中的色彩卻顯得豐富。在芬霍恩這個不算大的角落當中,住家或公共場域處處可見的林園裡,紫黑、橘紅、橙黃、嫩綠、堊白在灰色寧靜的背景襯托下,讓人不禁讚嘆自然用這種配色方式,展現純粹卻多樣的美感。

一行人來到在芬霍恩生態村已住了40幾年,一位樸門(註一)農學的實踐者──克雷格.吉布森(Craig Gibsone)先生的家。他將略長的白髮用黑色髮帶隨意固定,身上穿著褐色風衣。儘管風衣上頭的幾個小洞洩漏了風衣的年紀,但冷冽的大風貫穿小洞後帶起一陣衣角婆娑,反而透露了主人的率性。

精采內文

討沰的日子∣廢墟的意志:東莒藝術轉場計畫(上)

作者:廖億美

2008年秋末冬初,無意間在馬祖南竿圖書館架上一隅,看到一套日本漫畫家尾瀨朗的早期作品《光之島》。這本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漫畫,故事發生的地點位於沖繩八重山諸島之一,人口僅有40餘人的唄美島。這座沒有任何政府機構設置的小島,唯一的公共設施是一所國小,眼看最後一個學生就要離開,而小學也即將面臨廢校的命運。於是,居民們傾全力展開搶救小學大作戰,因為對村民而言,國小廢了,意味著的不僅是失去一座學校,更像是因此切斷了與世界的聯繫、一種被遺忘的恐懼。

《光之島》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陰影也反射了光亮。唄美島的居民沒有因為需要外來者的加入而拋棄了自己的主體性,相反地,他們正是為了保有既有的生活方式,而努力地尋求延續下去的可能性。現實中的東莒島比故事裡的唄美島有更多、更好的條件,因此,面臨人口外移的問題,我們的體認是,如何讓這裡有著源源不絕的活力,不僅需要居民自己的努力,也需要讓喜歡這裡且願意在這裡發揮創造力的人,有一個參與在地生活的介面,於是有了藝術轉場計畫的發想。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由於氣候,再加上從農業與家庭廢水中的高濃度磷肥營養物,英國的運河和湖泊現在佈滿了綠色、濃稠的有毒藻華,嚴重威脅了生態。法屬圭亞那則遭到黃尾蛾入侵,被螫到將導致皮膚炎,因此當地入暮之後便開始宵禁,人們不敢開燈開電視的躲起來。然而是誰先開始毀了誰的地盤,弄亂了誰的生活呢?

特生中心日前收治一隻左腹穿出一根大頭針的番鵑,推測是拍攝鳥類人士,以大頭針釘住麵包蟲吸引番鵑俯衝而下覓食所致,用這樣的手法取得美麗卻血腥的照片,真教人不寒而慄。更讓人憤怒的是,亞馬遜雨林區一支與世隔絕的原住民族,恐已在7月底的一場攻擊中遭秘魯毒梟血洗。巴西國家印第安人基金會在巴秘邊界尋找這群原住民的下落,但迄今一無所獲。

今天專欄討沰的日子講得是馬祖的東莒,讓我們也關心金門的古寧頭,當地居民抗議金門國家公園建設少、管制多,要求金管處莫再「包山包海」將大片土地畫進去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遷村?世界銀行怎麼說

作者:謝志誠(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去年這個時候,莫拉克風災後滿一周年,政府發表「災滿周年重建成果」,人民走上街頭,夜宿凱道,以「反迫遷、反分化」為訴求,要求政府正視「原鄉重建」的意願;一年之後,莫拉克風災後滿二周年,政府舉辦「國際研討會」,並發表「災後重建2周年工作成果」,人民則紛紛提起撤銷「劃定特定區域」訴願及行政訴訟,申請國家賠償,並預計在八月八日前往行政院抗議,以「還我原鄉生存權」為訴求,指控政府上至總統,下至地方無不致力於歌功頌德,企圖再次以經費消耗等數字來爲政績塗脂抹粉,掩飾「災區部落零重建、安全返家無進度」的實情!

一年前,如此;一年後的今天,也是如此。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