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地球目前面臨的危機之一是:人類過度消耗資源,製造太多廢棄物,卻無法回收再利用。如果能夠減少消費,讓廢棄物進入自然的循環圈裡,得到再次利用的機會,離「永續」似乎也能更進一步。然而,永續並不容易,在生態村裡住了數十年的克雷格.吉布森(Craig Gibsone)先生,仍面臨一些掙扎,且來看看他的生活哲學。
參訪芬霍恩(Findhorn)生態村的行程進入第三天,這日迎接參訪團的是蘇格蘭不正常到極點、冷冽的「盛夏」。原以為是我們不熟悉這邊的氣候,但氣溫冷到當地居民都需要打開暖氣;對我們這群來自亞熱帶的訪客來說,有幸經驗到夏季寒流的到來也相當難得。
不過在勁風冷雨中,蘇格蘭開闊原野中的色彩卻顯得豐富。在芬霍恩這個不算大的角落當中,住家或公共場域處處可見的林園裡,紫黑、橘紅、橙黃、嫩綠、堊白在灰色寧靜的背景襯托下,讓人不禁讚嘆自然用這種配色方式,展現純粹卻多樣的美感。
一行人來到在芬霍恩生態村已住了40幾年,一位樸門(註一)農學的實踐者──克雷格.吉布森(Craig Gibsone)先生的家。他將略長的白髮用黑色髮帶隨意固定,身上穿著褐色風衣。儘管風衣上頭的幾個小洞洩漏了風衣的年紀,但冷冽的大風貫穿小洞後帶起一陣衣角婆娑,反而透露了主人的率性。
帥氣的克雷格帶著興奮的語氣向我們介紹他的小菜園。在幾塊長條狀的土地上看似隨意但卻精心用籬笆區隔出不同的綠色小島中,偶爾可見野雞在庭園四處爬抓、啄食,儼然一副園中大總管的模樣。忽然,一個壯碩的小傢伙搶佔了大家的目光——牠是隻擁有人類兩個手指寬、一個手掌長、黑得發亮的鼻涕蟲。「其他農夫或許不歡迎牠,但我可不怕,因為菜園裡養的雞可以幫忙『清理』這些小傢伙。」克雷格對我們表示:「大自然裡的生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功能;用最少的人力介入,讓自成體系的自然自己生長,是這兒的規則。」
不要整齊劃一,要生物多樣充滿野趣
低頭看著克雷格田園中巨大的紅色大黃、白蘿蔔、高麗菜,以及一些不知道中文名的各式蔬果,這才令人發現原來這是一片不施肥灑藥、不除雜草、隨意撒種、在自然選擇下長成一片欣欣向榮的生態園。在解說中,克雷格語帶驕傲地說:「這一株是自生自長(volunteer)的、那一株也是……還有那一株……」對於人們試圖用經營診所的心態馴化(domesticate)大自然,將原本充滿野性、多樣性且生態平衡的環境弄得整齊劃一,克雷格相當不以為然。他說他的菜園模擬(mimicry)了自然界的狀態,要和自然共同創造(co-create)一個生態平衡的小園地。
在他的細細解說中,我們了解這就是樸門農學的精髓──強調仿效自然、順應自然的生長模式。因此他在耕種時並不翻土,以免破壞底層的生態系統,取而代之的是採用覆蓋的模式,這麼做除了可讓農作產生的副產品(如麥桿、枝葉等)再次回歸成為大地養分循環的一部分,此外也可藉由覆蓋紙板、布料的方式,來抑制雜草的生長,如此一來,就不需花時間施肥、除草。對克雷格來說,整個過程他只需要付出少量的勞力,放手讓自然接手該發生的事情,也因此他可以將時間花在其他像是捏陶、藝術、釀酒等的活動當中。
近年來在台灣大地旅人、亞曼園等組織的推廣下,樸門已經是漸為國人所知的「農藝手法」(agriculture practice),但克雷格先生更近一步將這項設計手法,融為成為生活中緊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的家、他的農園所有設施,都仿效了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來設計;對大自然來說,沒有任何生物是無用、多餘的,所有東西都有其重要性,並能重新回歸、再利用,因此也就不會產生任何的浪費。
收集雨水、收集太陽
結束戶外參訪,一行人來到克雷格自行搭建的住家,同樣是毫無浪費的樸門精神的體現!其呈圓桶狀的外觀,讓人想起電影魔戒中哈比人所居住的哈比屯,小巧可愛到極點。這棟啤酒桶屋(Barrel House)因主要建材來自廢棄威士忌酒廠釀造用大酒桶的木材而得名,酒桶木材自身的弧度,塑造了建築外觀獨特的曲線。
關於這棟建築的故事遠不只如此,克雷格表示,他的房子有將近75%的建材來自半徑12公里內的回收材料,只有少部分用於修飾裝潢的材料來自於外地進口。而生態綠建築常見的手法,在此一項都不少:隔熱的牆壁、建築南向大面積開窗、屋頂設置雨水回收管線、太陽能板也同樣安裝在屋頂之上,同時也在室內安裝熱交換系統(Heat Exchange System),讓太陽能板所收集的熱能轉換成廚房和洗澡用熱水;整棟房子可說是將各種被動節能(Passive Energy Saving)技術運用到了極致。
然而克雷格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滿意;像是他每年要花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砍木頭、搬木頭,讓暖爐提供一整個冬天的溫暖,「我的生活有75%使用再生能源,但鋸木頭的時候我仍然必須用汽油讓機器運轉。如果我不用機器,得花上3個月……」他腦海中一直思索著:「我還能怎麼辦?」
不只有他面臨這樣的難題,事實上,所有人在實踐永續生活的路上,都會碰到這樣的掙扎和兩難;卻缺乏如他產生進一步思索改進的反省。
內省的深刻實踐力
當台灣政府大力喊出「節能減碳」作為政策宣導重點,也有愈來愈多企業和人民對「環境永續」這四個字朗朗上口。然而事實上,我們的國家政府和企業,一旦面臨經濟和環境之間的抉擇時刻,大多還是選擇犧牲環境來成就表象的經濟繁榮;我們的人民,多數依然停留在各種高度消費的非永續行為層次。中間是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讓大家彷彿衍生出說一套、做一套的分裂人格?
在這次樸門農居參訪行程中,從頭到尾,從未聽克雷格喊出「節能減廢」或「低碳永續」這類詞句,但是從他的農園與啤酒桶屋,任何的設施,全都模仿著大自然生態,沒有任何的浪費,這種脈絡強烈的一致性,來自於貼近大地的生活態度全面的實踐;這同時也顯示了他將「照顧大地」的精神(註二),內化為一種生活哲學,因此才能戒慎恐懼又誠實地逼自己面對慾望、做出取捨,時時反省自己和大自然的關係。
台灣的問題或許在此,我們對所謂的節能減碳、環境永續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卻缺乏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和哲學,亦即失去實踐的能力和各種反省的可能。
在到芬霍恩之前,參訪團心底懷疑著這個所謂的「生態村」到底有多注重生態平衡?這兒的居民真能脫離資本主義毫不永續的高消費社會到什麼地步?從克雷格身上,我們還體認到這些問題或許應該先反求諸己:「我」有多注重生態平衡?「我可以」脫離資本主義高消費社會到什麼地步?或許還可以進一步問:「我能」怎麼做?
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不同,就像克雷格菜園裡有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大自然從來也不要求一個每個人都一樣的生態,怕的是一個不願意思考和不願意面對的心態。個人如此,政府部門亦如此(待續)。
※ 註一:樸門(Permaculture)近年在台灣一群有心人士的推動下,成為另一種農作選項和生活哲學。樸門設計,則是把自然生態系中各種有用的關係,運用在設計基礎中,尊重各種生態原理,仔細觀察自然界的能量流動模式,因而發展出高效率的系統。
註二:樸門有三大原則:照顧大地(Earth Care)、關愛人群(People Care)、公平分享(Fair Share),這三個樸門原則在芬霍恩每個角落都看得到實踐的蹤影。
在「關愛人群」方面,生態村中對於靜默、冥想以及在工作與分享中建立連結非常重視,「在愛的實踐中工作(Work as love in action)」這句被奉為座右銘的話,強調人們必須對於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所熱愛,否則造成個人/靈性層次的不永續發展。依文中主角克雷格為例,他藉由參加生態村中早晨在聖所(Sancture)舉行的冥想會,與其他人佇立在靜默中來展開一天的生活。
樸門中的「公平分享」則是關於人們如何交換、交易,是帶有道德意味的經濟學,這點我們將在下星期的專文中來詳加說明。
※ 本系列感謝林務局、青輔會贊助刊出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系列專文】
BedZED 零碳社區的神話?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一)永續,從心開始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二)努力完美的桃花源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三)深入樸門民居的一天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四)水的故事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五)Ekopia社區經濟,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六)永續‧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