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8.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東非飢民 需要更多援助

圖片來自:美國白宮/ David Lienemann攝影。

《世界現況2011: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計畫主持人來台分享非洲經驗的同時,非洲仍有許多地區處於飢荒之害,急需人道救援,與更多國際支持。受害的區域是在有「非洲之角」之稱的四個國家,吉布地、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共1240萬,接受60年來最嚴重旱災的考驗。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指出,這是「全球最嚴重的人道緊急事件,也是東非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但國際援助卻受到恐怖組織青年黨(al-Shabaab)阻撓,「威脅並殺害人道工作人員,另外有可信的報導指出,青年黨阻止絕望的索馬里人離開其控制區。」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非洲60年來最嚴重乾旱 千萬人受害

專家:非洲有能力在10年內解決糧食問題

東非的綠色農業大躍進

從非洲看台灣 農業與環境的解藥:生態農法

【氣候變遷Q&A】(12) 何謂清潔發展機制?

本報2011年8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京都議定書》已設定37個工業化國家和歐盟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為了達到這減量目標,京都議定書設計了三種「彈性機制」:國際排放交易(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 IET)、共同減量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和清潔發展機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簡稱 CDM)。

截至目前,CDM無疑是三種彈性機制中發展最成功的。CDM主要的兩個目標為:1. 協助不受減量目標限制的國家(也就是發展中國家)達到永續發展。2.協助具有減量目標的國家(也就是已開發國家)可以藉由購買CDM產生的抵換額度(offsets)來達成減量承諾。

精采內文

環球360°∣長眠地下莫驚擾

作者:比爾•麥克基本

過去的18個月裡,氣候問題已經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演變為一場真實的災難。我們所看到的已不再是圖表上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預測,而是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畫面:先是俄羅斯經歷了高溫所導致的大火,緊接著德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也受到了林火的襲擊。先是巴基斯坦遭遇了洪水的打擊,隨後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又經歷覆頂之災。而今年的春夏兩季,美國的中西部地區也遭受了史上最嚴重的洪水的侵襲。

2010年,北極冰層的厚度達到有資料記載以來的最低點,而陸地降水量卻是史上最高的一年,同年美國本土的大氣壓也是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就全球範圍言,2010年與2005年並駕齊驅,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年份。傑夫•馬斯特斯大概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數量最多的氣象學家,他經過計算後認為,2010年是自1816年火山爆發導致極端氣候以來極端氣候現象最為嚴重的一年。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來自中國的環境記者在台交流漸告尾聲,深訪大肚溪爐渣污染、彰化海岸溼地、八八風災重建後的來義部落、阿塱壹古道等地,見證台灣人如何守護環境。明天星期五在高雄文藻外語學院將有一場論壇,探討兩岸媒體生態及兩岸環境變遷,這場對話精彩可期,歡迎南台灣的讀者熱情參與!詳情請看:http://e-info.org.tw/node/69306

今日頭條告訴我們東非飢民需要更多援助,然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泰國將高價收購稻米,這可能造成泰國米出口價,最高上漲到66%,這將衝擊亞洲市場。原能會主動發布16日核四廠房積水的疏失,台電連犯下這樣的錯誤,讓人不可思議,但原能會主動而快速的把資訊公開,值得肯定。日前爆出台塑10億捐雲縣,台西、麥寮等沿海六鄉鎮居民,不滿多年來遭六輕污染及工安威脅,卻沒有直接受惠出面抗議。 近日科學家完成了一份全球珊瑚地圖,標示出目前瀕危、但仍可加以拯救的珊瑚據點,這個成果,參與過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也都有功勞呢,今年的總體檢也正在進行中。還有8/20番仔澳、8/21野柳、8/28龍洞和美國小、9/3-6澎湖東嶼坪、9/17-19綠島9/24-26小琉球,這些場次。還沒加入的朋友可以上活動網址http://reefcheck.blogspot.com/報名。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灣能從非洲學到什麼?

作者: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台灣在1960年派遣了第一個農耕隊前往非洲,輸出台灣傲人的農業技術,希望藉此保住聯合國的席位。據說在高峰的1978年時,台灣在19個非洲國家共派駐了633名人員,協助他們育種、灌溉與其他農耕技術。很多團員剛開始只為了多賺一些錢,後來卻認真賣力地為當地的發展而奉獻心力。因為成果斐然,很多團員都受到當地人的崇敬,有些甚至被邀請參與政府決策。許多非洲民眾對台灣農耕團的好感甚至一直延續至今。

那時候,我們帶去的是綠色革命的農業技術――仰賴化肥與灌溉,無法永續的高產能農業。50年後的今天,非洲依然乾旱、貧瘠,產量低而收入低,但她卻發展出許多台灣10年後將會需要的技術:以綠肥取代化肥的增產技術、以綠水部分取代藍水的節水農業,以有限耕地養活最多人口的各種創新方法。促成這個逆轉的因素至少有好幾個:台灣已經深陷於水資源不足的窘境,石油易漲難跌的局勢將逐漸推高化肥的價格,台灣的耕地持續流失,必須找出以有限土地養活最多人的策略。因此,我們也必須要找出節水,不仰賴化肥而可以永續的糧食生產體系,以便用有限的土地產出最多的糧食。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