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9.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戀戀「星星之鯊」 鯨鯊衛星追蹤研究SOS

世界鯨鯊日邁入第4年,農委會漁業署於19日公布台灣鯨鯊保育現況,並結合學術界台灣海洋大學、公民團體Wildlife21共同宣佈,在未來5年將募集100支衛星標識籤,擴大辦理鯨鯊衛星標識及生態研究工作,以回應全球共同推動鯨鯊保育工作。

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鯨鯊屬高度洄游性魚種,常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發現,又因個性溫馴、行動遲緩,我國漁民都叫牠「大憨鯊」(台語音)。鯨鯊也就是豆腐鯊,因肉質鮮美,成為亞太地區多數國家之漁業利用對象,再加上其育子數少、成熟期長,使得族群數量逐漸減少。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海角鵟鷹萬里鵬程 世紀之謎有解

衛星追蹤 婆羅侏儒象正遭受威脅

解放鯊魚

禁鯊令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山城轉型 議員相挺(一)

作者:蔡孟薰

托特尼斯鎮就神話的角度,可說是英國發源地,遭到木馬屠城後,特洛伊城的殘存者布魯特斯飄洋過海,順著達特河抵達這個離海口9英哩的地方,並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塊落腳的新大陸為不列顛。托特尼斯長久以來就是個市集城鎮,周遭鄰近的村莊會在此進行農產品、酪農產品的交易,透過達特河來輸入來自波羅的海的木材來發展木業,並輸出加工成品等等之類的貨物。

但隨著現代化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集中在大城市,像是托特尼斯這類有長久歷史的小鎮也在這波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下,逐漸淡出主要經濟市場。現代化加速大都會的發展的浪潮在短短30-40年內便讓托特尼斯過去曾經興盛一時的中小型的生產業成為過去式,而以往50多年前透過達特河將外地來自波羅的海的木頭與在地加工製成的產品運輸進來或出去所發展的在地木業或是倉儲業堪稱是最大的產業,雇用不少在地的居民,但現在已經全都消失。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回家的路有多遠?」泰雅族尋根紀錄片《哈卡巴里斯》花了2年時間拍攝,上週六在武塔國小舉辦首映,數百名泰雅子民在星空下,透過紀錄片影像一起「回家」。人和土地怎麼重回和諧?印尼峇里島開啟了SIMANTRI計畫,目標是要使全峇里島變成有機農業,希望除了能生產出高品質的食物與也能保護土壤,這樣的有機農業計畫可望也能保護當地的觀光業。羨慕嗎?其實就算在城市,利用「厚土種植法」我們也可以當一個都市農夫,讓生活充滿生機。一場在義大利有場超環保的「Goodbike」演唱會,樂迷要自己踩動舞台附近的單車發電,才會有聲音與燈光。這才是正港的環保音樂會啊!還有更酷的呢,北京雲居寺開發出以竹和其他植物纖維製成的素毛筆,還將分送給全世界的寺院,這將打破2千年來利用獸毛製筆傳統,愛護動物更佛光清淨!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機場捷運A7案,三問吳敦義院長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土地徵收原應是最迫不得已的手段,但卻長期被當作最好用、最恐怖的武器,不僅地方政府強制徵收人民土地,作為土地炒作以及抒解財政困境的工具,更最邪惡的是中央政府,將強制徵收用的更徹底、更淋漓盡致。以機場捷運A7案為例,區段徵收桃園縣龜山鄉樂善村,絕對是「滅村」人禍。以下三問,筆者請吳敦義院長應親向社會清楚說明,勿再責派行政工具官僚敷衍大眾。

精采內文

 

戀戀「星星之鯊」 鯨鯊衛星追蹤研究SOS

本報2011年9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百支衛星籤鯨鯊標識募集行動,左起漁業署長沙志一、台灣海大校長李國添、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張章得以及Wildlife21代表。國際鯨鯊日邁入第4年,農委會漁業署於19日公布台灣鯨鯊保育現況,並結合學術界台灣海洋大學、公民團體Wildlife21共同宣佈,在未來5年將募集100支衛星標識籤,擴大辦理鯨鯊衛星標識及生態研究工作,以回應全球共同推動鯨鯊保育工作。

最大最憨 因為好吃逐漸滅絕

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鯨鯊屬高度洄游性魚種,常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發現,又因個性溫馴、行動遲緩,我國漁民都叫牠「大憨鯊」(台語音)。鯨鯊也就是豆腐鯊,因肉質鮮美,成為亞太地區多數國家之漁業利用對象,再加上其育子數少、成熟期長,使得族群數量逐漸減少。

鯨鯊身上有星星斑點,又稱為星星之鯊,是海底的星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其實,身上布滿有如星星斑點的鯨鯊,又有「繁星」之美稱,被稱為海底的星星。雖然至今仍無法推估鯨鯊數量,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鯨鯊處於瀕危狀態。為推動鯨鯊保育,墨西哥全國自然保護區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CONANP)於2008年8月2日,在其主辦的第2屆國際鯨鯊會議中,提倡每年8月30日為「世界鯨鯊日」,以加強國際間之連結;目前有40多個國家投入鯨鯊保育國際合作。

由於鯨鯊洄游到台灣附近海域的數量不少,為了瞭解鯨鯊資源及漁獲情形,台灣在2001年開始實施鯨鯊漁獲通報制度。

2002年在智利聖地牙哥召開的第12屆CITES(華盛頓公約,即「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大會,將鯨鯊列為附錄二保育物種,台灣即已同步配合;2008年起更進一步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違者依據《漁業法》,每次可處以3-15萬元罰款。但目前辨識上仍有困難,因此漁業署積極推動「全魚上岸」政策。

漁業署強調,除了鯨鯊保育管理外,為鯊魚資源整體之永續利用,已於2006年公告鯊魚國家行動計畫(NPOA-Sharks),內容包括鯊魚資料蒐集、利用、鯊魚研究、資源評估、教育推廣、國際合作及漁業管理等,並實施鯊魚身與鯊魚鰭應同時同批轉載及卸運、申報鯊魚身與鯊魚鰭卸魚量、派遣觀察員隨船蒐集鯊魚混獲統計資料等行政管理措施;明年初預計推動「全魚上岸」,期能達到「鯊魚全魚利用及鰭不離身」的目標。 

台灣目前有4種鯊魚列管,除了鯨鯊禁止撈捕、販售、持有及進出口之外,CITES附錄二之象鯊、大白鯊必須依法申報;而台灣更進一步將大嘴鯊也比照CITES附錄二處理。

鯨鯊標識躍進 衛星籤標識找出洄游路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為了加強對鯨鯊及其它種類鯊魚的科學研究,由農委會、Wildlife21及台灣海大成立「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未來5年100支鯨鯊標識計畫也將由該中心負責執行,以持續進行鯨鯊生態調查研究。

農委會委託台灣海大進行的研究計畫,邀請定置網業者配合進行鯨鯊標識放流研究,自2002年起4月標放第1尾鯨鯊,後續共標識放流了353尾鯨鯊,其中以傳統籤標識323尾、衛星籤標識30尾,並成功接收9尾鯨鯊衛星訊號。

鯨鯊標識有兩種,一為「傳統籤標識」,就是在鯨鯊上掛牌子,註明研究團隊的聯絡方式;另一為「衛星籤標識」。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劉光明表示,兩者差異在於傳統籤只能標示起始點,中間不詳,也無法紀錄水溫等環境訊息。衛星籤則能記錄洄游路線以及周遭的環境訊息。

圖左:傳統籤標識是將牌子掛到鯨鯊身上。 圖右:衛星籤標識可以記錄鯨鯊所到之處的環境條件以及路線。

目前衛星籤是向美國的廠商購買,每隻約25萬元左右,再加上鯨鯊標識所須的電池以及回收紀錄的費用,估計約需30萬元,約可記錄鯨鯊8個月左右的行蹤。劉光明說,期待未來5年能找出鯨鯊的洄游路線。

第一支衛星籤已由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率先認捐。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表示,鯨鯊保育不能光靠台灣努力,鯨鯊活動範圍十分廣泛,即使台灣積極回應、禁止撈捕、販賣,整體而言,仍不能達到保育的目的。而台灣將鯨鯊提升至CITES附錄一的作法,是高於世界水準。

地球老居民 常遭延繩釣誤捕

台灣海大校長李國添表示,早在1億8千萬年前,鯊魚就存在這個星球,當時地球主要由恐龍和鯊魚統治,雖然鯊魚生存下來,卻躲不過人類的撈捕面臨滅絕。鯊魚腦部發達,能將訊息傳達到神經系統,並具備靈敏的嗅覺,壽命約70-100歲。

李國添說,除了鯨鯊保育,鯊魚保育也應全面關注。鯊魚保育不易,有一部分導致於鮪魚延繩釣,因鮪魚被捕捉流血會吸引鯊魚靠近,而成為混獲中的一員。他建議延繩釣能改良,讓鯊魚這類非主要經濟魚種能有幸從中逃脫。

※ 愛上繁星--鯨鯊小檔案(漁業署提供)

鯨鯊(Rhincodon typus),因為體型巨大如鯨而得名,為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最大體長可達18公尺,因肌肉顏色雪白且細嫩如豆腐,俗稱「豆腐鯊」,廣泛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包括大西洋東、西兩岸,西印度洋,中太平洋及東太平洋。鯨鯊通常單獨活動,除非在食物豐富的地區覓食,否則牠們很少群聚在一起。鯨鯊雖為鯊魚,卻非一般對鯊魚認知般之牙尖嘴利,凶猛無比,其個性反而異常溫馴,以濾食浮游生物、小魚、頭足類為生,擁有「海中溫柔的巨人」美稱。

Top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山城轉型 議員相挺(一)

作者:蔡孟薰

前言

城鎮(Towns),在英國重新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過去曾是人們生活重心所在的城鎮,已不再只是過去歷史、建築或文化傳統等層疊而成的聚落,因適當規模、與環境有密切連結、居民具高度凝聚意識,勇於嘗試等特質,在新時代脈絡下走出了與大都會不同的獨特道路。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 Channel, BBC)為突顯出現代英倫城鎮的重要性,特別與地理學家尼古拉斯.克雷恩(Nicholas Crane)錄製四部關於城鎮的紀錄片。從城鎮的過去(神話與歷史)、現在與未來展望等視角,逐一探索四個獨具特色的城鎮。托特尼斯鎮(Totnes),恰是這系列紀錄片的最後一部,正在進行式中的轉型城鎮運動自然成為眾人目光焦點。

而在這部紀錄片公開播出後一週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參訪團隊再度造訪了轉型城鎮運動的發源地托特尼斯鎮(Totnes),試圖探索形塑這個城鎮的多元力量。在參訪的過程中,除了專訪轉型城鎮的共同發起人,深入了解這個運動如何建立在地經濟、在地韌性之外,也希望能深入了與居民互動、共同營造托特尼斯城鎮的經驗。此外,我們也藉由訪談在地居民,了解轉型城鎮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透過轉型城鎮網絡(Transition Network)的引介,我們專訪南漢斯(South Hams District)的區議員羅勃.芬特先生,從托特尼斯的背景、面臨的關鍵議題、區議會如何回應這些議題、如何支持轉型城鎮運動並與各方社區團體合作等進行分享,讓讀者了解英國轉型城鎮運動在托特尼斯鎮如何與政治場域相互合作,從公民團體層次推動城鎮的永續發展,或能作為台灣NGO發展草根運動的參考。

托特尼斯鎮背景之一:歷史與現況

根據轉型城鎮托特尼斯(Transition Town Totnes,TTT)的霍爾.吉力摩爾(Hal Gilimore)表示,托特尼斯鎮就神話的角度,可說是英國發源地。遭到木馬屠城後,特洛伊城的殘存者布魯特斯(Brutus)飄洋過海,順著達特河抵達這個離海口9英哩的地方,並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塊落腳的新大陸為不列顛(Britain),而城鎮的中央大街上還有一塊指示牌,告知絡繹往來的旅客們當時布魯特斯落腳的那塊石頭(Brutus Stone)就在此處。約莫在13世紀中古時期,為了抵禦來犯的維京人,威廉國王在此處築起防禦工事、建起瞭望城堡,監視著達特河上是否有來犯的維京海盜,從那時候起就奠定下城鎮中街道巷弄的輪廓。

托特尼斯鎮長久以來就是個市集城鎮,周遭鄰近的村莊會在此進行農產品、酪農產品的交易
,此外也因為鄰近河口,因此也可透過達特河來輸入來自波羅的海的木材來發展木業,並輸出加工成品等等之類的貨物。可說托特尼斯能自給自足是建立在與周遭鄰近村落的關係,以及倚賴達特河所發展的河口貿易。

但隨著現代化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集中在大城市,像是托特尼斯這類有長久歷史的小鎮也在這波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下,逐漸淡出主要經濟市場。就托特尼斯所面臨的挑戰來看,在於在地主要產業(major businesses)的沒落。擁有在地主要產業的好處是可以雇用更多的在地人來工作,但現代化加速大都會的發展的浪潮在短短30-40年內便讓托特尼斯過去曾經興盛一時的中小型的生產業成為過去式,而以往50多年前透過達特河(River Dart)將外地來自波羅的海的木頭與在地加工製成的產品運輸進來或出去所發展的在地木業或是倉儲業堪稱是最大的產業,雇用不少在地的居民,但現在已經全都消失。

過去市集城鎮的歷史讓托特尼斯建立起悠久長遠的在地食物文化,而此在地食物文化至今依舊強韌,並屢次獲得英國多項在地食物生產的大獎與認證,但在這全球化浪潮底下仍舊處於持續萎縮的狀態。

羅勃表示,上述發生在托特尼斯的問題,其實也同樣見於在全球各地城鎮,許多城鎮在原本主要的傳統經濟活動沒落後,紛紛透過旅遊業來產生在地的經濟收益,而城鎮大部分所需的生活必須商品也都透過跨國系統輸入。此外,羅勃也表示傳統經濟活動沒落後,在地工作機會大量萎縮,年輕的一代紛紛外移到大城市就業。而年輕人口外移的另一層含義是城鎮過去投資於這些年輕人的教育與技能訓練,隨著外移這些年輕人所擁有的專業訓練與技能也跟著離開城鎮,自然再也無法替城鎮開創新的局面,這層損失是再多的政府經費挹注也無法彌補的。就如同錢幣有兩正反面一樣,在年輕人口外移到大都市就業的現象後,也代表著城鎮年齡結構有趨向老化的現象。羅勃表示從統計來看,目前城鎮人口的平均年齡接近50歲,若沒辦法創造更多新的工作機會,這些現象只會越來越嚴重。

此外,另外值得一提的困境是難以承擔的高屋價。隨著30-40多年前國家鐵路網的舖設,從倫敦到托特尼斯的時間縮短到3小時左右,有越來越多有錢的倫敦客選擇在此購置房產,房地產的炒作讓托特尼斯鎮堪稱有著全英國數一數二的高房價與低平均收入的差異,年輕人若要買房必須要不吃不喝存個18年才有可能買得起。

羅勃表示,托特尼斯並非人間福地,它跟一般城鎮同樣面臨鑲嵌於全球經濟結構性中的困境,而轉型城鎮運動這樣一個解決過度依賴全球市場、石化能源所帶來的問題,並盡可能實現在地自給自足的目標,透過多元方案振興在地經濟,在食物、能源、回收等領域中發展在地的經濟產業,以便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給當地人民參與,減少對外經濟的依靠。羅勃指出透過議會與轉型城鎮托特尼斯(TTT)的合作,日後重建當地工作機會的重點比較放在發展在地能源、在地食物生產、廢棄物回收在利用的產業以及綠色交通運輸(像是輔導成立在地的巴士或計程車公司),這些是托特尼斯未來可以加強發展的綠色經濟活動。

托特尼斯鎮背景之二:前衛的精神氛圍

儘管有上述大環境變遷所造成的挑戰,但托特尼斯鎮卻有著相當不一樣的精神氛圍。自1970年代以降,英國不少環保人士皆出自此地,因此在托特尼斯地區在反基改作物、推動在地交換交易系統(LETS,Local Exchange Trading System)、推動在地食物等領域都領先英國各地。而這樣的風氣或氛圍究竟是從哪邊來的?

羅勃對此表示在托特尼斯西北3英哩左右的達丁頓莊園(Dartington Estate)以及舒馬赫學院(Schumacher College)對於這個小鎮獨特氛圍的塑造有關。以達丁頓莊園來說,在1925由陶樂絲.艾姆赫絲.與李奧那德.艾姆赫絲(Dorothy Elmhirs & Leonard Elmhirs)所設立的達丁頓莊園信托(Darting Hall Trust)所經營,致力於發展全人教育,對於美術、音樂、人道與環境等相關議題有全面的關懷,在每年暑假亦邀請知名音樂家舉辦音樂營,吸引許多歐洲慕名前來的年輕學生來參加。

而舒馬赫學院則是達丁頓莊園信託永續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該學院成立於1991年,並按「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一書的作者E. F舒馬赫命名,從根本反省現代線性、著重輸入產出的經濟模式所帶來的衝擊,吸引眾多對於永續經濟設計、永續園藝設計、自然建築設計等議題有興趣的人前來就學。羅勃表示,受到這兩個機構宗旨所吸引的人們相當多,因此造就出托特尼斯特有的前衛氛圍。

而羅勃本身也是受到托特尼斯特有的前衛氛圍影響,因此在11年前移居至此。根據統計,目前托特尼斯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是在此出生,而這些外來人口中有多達3/4的人搬來這裡的時候就是成年人了。托特尼斯鎮因為各方移入的人皆有類似正向思考、機行動的特質,因此就磁鐵一樣吸引更多對不同生活內容有響往人前來居住。

上述提到年輕人外移的現象因為這個氛圍而有些改觀。近幾年來有許多對於轉型城鎮運動或環境保護有興趣的人逐漸移居到這裡來,人口普查顯示有將近一半外來移入這邊的人就是衝著轉型城鎮而來,而人們因為社區工作與環保議題而特別遷居至算是個蠻有趣的現象。羅勃表示相當期待這些外來人口,日後能對小鎮在進行的各項在地經濟轉型方案有貢獻。(明日待續)

※ 本系列專文感謝林務局、青輔會贊助刊登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找尋遺忘的泰雅祖靈 《哈卡巴里斯》南澳首映

本報2011年9月20日宜蘭訊,特約記者陳品潔報導

哈卡巴里斯末代頭目哈勇,帶領年輕族人尋根。(節錄自哈卡巴里斯網路預告片)回家的路有多遠?」泰雅族尋根紀錄片《哈卡巴里斯》 (Haga ParisARIS)花了2年時間,為南澳武塔村的泰雅部落,找到一條回到祖靈懷抱的路。片中男主角、86歲的哈勇(Hayon),是武塔村哈卡巴里斯部落的末代頭目,帶著遺忘傳統領域的子弟們,每天徒步八小時,翻山越嶺七天走回祖靈之地。

《哈卡巴里斯》紀錄片導演袁緒虎上週六(17日)晚間在武塔國小辦理首映會,現場聚集了1000多人,有一半以上是泰雅子民,在無燈的星空下,透過紀錄片影像娓娓傳達老人尋根的意義與傳授祖靈的智慧,沿途口耳相傳的歷史與山林知識,跟著這部片一起「回家」。

尋找Haga Paris 找回部落的Gaga

哈卡巴里斯末代頭目哈勇。(節錄自哈卡巴里斯網路預告片)「我的子孫哪,我留下我的話語,給你們做為紀念哪~」老頭目唱著這樣的泰雅古調。對於口傳歷史的原住民而言,有豐富傳統記憶(與技藝)的老人,是部落史寶庫,當耆老陸續逝去,也等於歷史的根一點一滴消失。哈卡巴里斯部落過去歷經多次遷移,許多老人因行動不便選擇停留原址,部落的歷史也就逐漸淡去。消失的不只是歷史、傳統文化與山林智慧,維持部落向心力的gaga也逐漸瓦解。Gaga泰雅語字面意義為「祖先的話語」,代表著泰雅族一個家族的家規,維持部落生活秩序、不隨意破壞山林,是族人一定要遵守的規範。

哈勇說,「以前部落的人不識字,也少讀書,但卻能比現在的知識分子更堅守gaga的約束。現代人很會讀書,但並沒把所讀的放在心裡。」

泰雅語的哈卡(haga)表示「石頭」,巴里斯(paris)意指「敵人」。最早期部落為了紓解人口壓力,哈卡巴里斯的祖先從西岸跨過中央山脈至東 岸,初抵南澳山區這塊祖靈之地時,地上有異族人(敵人)砌一半的石頭牆,祖先趕走敵人並在這塊「敵人堆的石頭地」定居下來,孕育與大自然共存的文化。

日治時代的大正四年(1915年),日本當局為管理之便,哈卡巴里斯被迫從瑞岩遷到寒溪。一直到1964年,因為其他泰雅族部落已紛紛遷徙下山,為了繁延子孫,當年46歲的哈勇頭目不得不遷社到平地,最後在南澳武塔村定居,成為台灣最晚移居至平地的原住民部落。

哈勇指路  年輕族人重拾山林智慧

哈卡巴里斯劇照。沒有路標指示的深山中,堆起石頭兩到三顆,目的是讓 後面的人知道行走的方向。和折樹枝、砍樹幹一樣,是泰雅族慣用的報訊系統。(節錄自哈卡巴里斯網路預告片)在泰雅族的傳統智慧裡,山上的一草一木幾乎都能利用。狩獵是養活族人的的必要技能,也是泰雅男人的天職。在傳統領域與獵物的疆界中,有許多報訊系統與知識要學習,為了熟悉上山的儀式與禁忌,年輕人成為獵人之前,必須花很長的時間跟隨長者學習。

哈勇信誓旦旦地說,泰雅族人蓋房子、搭橋梁不需要鐵釘與水泥,只需要籐條,按照祖先傳授的綁法,屋子的結構樑可以10年不壞。如果是用來搭橋梁,即使受風雨侵襲,也至少可以撐上一年。哈勇教導族人看見某種樹的落花,就可得知耕作季節的來到;製作偽裝小山羌叫聲的樂器,吸引山羌接近;並教導分辨獸徑、設陷阱等狩獵技巧;例如用魚藤根把魚迷昏的方式,一年只能用2次,而其他被迷昏的魚,在1-3 小時候之後也會自己清醒回來。

哈勇在紀錄片中不斷提醒,山林雖孕育豐物資,提供族人所需,但祖靈的智慧教導族人必須遵守狩獵的規則,不可多取,如此山林才會生生不息,滋養泰雅族人生活所需。在老人一步步的帶領下,年輕獵人們的靈魂似乎也慢慢覺醒。

紀錄片中,86歲的哈勇輕快地在45度陡坡路程上一路領先,還爬到樹上午睡。「一路上都是自己生長的記憶,40多年來都歷歷在目,無法忘懷。」在山林獲得解放的老頭目這麼說。這片山林不僅是埋著他父母、親友祖靈之地,也是他靈魂的歸處。

宜蘭縣史館館長廖英杰跟著哈勇進行縣內舊部落遺址調查時,發現他沿路所指出的社址位置,其GPS定位與研究完全符合,才驚覺這位老人說的都是真的。廖英杰也發現,藉由父輩、祖父輩口傳的故事,哈勇承接了好幾代的泰雅族記憶,並熟知許多日治甚至清朝時代的部落歷史。

祖靈傳承的種種規範,像是母親對小孩的叮嚀,如同哈勇帶著泰雅族青年回鄉的種種教導一樣。哈勇說,「若我們不忘祖靈的規範,每個人都能遵守本分,對人不失禮數,那麼部落就會和諧。」在哈卡巴里斯老部落,生活是一起打獵、一起分享裂物,共同遵守祖靈的教誨,守護山林。遷到平地後,族人努力賺錢各自生活,逐漸失去一起生活的珍貴情境;族人也出現價值觀的落差,同一家族卻信仰不同的教派,Gaga逐漸被遺忘。如今透過這片的凝聚,跟著上山的受訪者說,如果有機會,他們還是希望回到哈卡巴里斯,過著共同生活的日子。

對族人來說,這趟尋根之路,不僅是地理上的意義,也是心靈終極的安息之處。

 Top

 
 

峇里綠色改革目標:全島都是有機農業

本報2011年9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張景雲編譯,莫聞審校

圖片節錄自:jakartapost報導。在印尼峇里島,剛從吉安雅Blahbatuh下高速公路,就能看到137公頃的農地,屬於兩個村莊,種植著有機稻米與蔬菜,進行省政府的SIMANTRI計畫。

SIMANTRI為整合性、永續與有機的農業系統,在峇里已有150個農團體進行,生產果樹與蔬菜的農場、魚塭蝦塭、稻田與牲畜都統合為一個系統。「目標是要使全峇里島變成有機農業,」峇里農業部Wayan Segara表示。在這個系統下,牲畜糞料與尿液可以作為肥料與殺蟲劑,農民不需購買昂貴的化學產品,農場能夠種植不同的農產品,有效使收入來源多元化。

圖片節錄自:jakartapost報導。除了生產高品質的食物與為未來保護土壤,峇里有機農業也希望能保護小島的觀光業。

圖片節錄自:jakartapost報導。在新的觀光業範本中,也認同並支持對峇里觀光發展有所助益的農業角色。「農業給予觀光業許多資源如梯田景觀與傳統文化。農人使峇里看起來更生動。觀光業應了解農民的需要,並且分享觀光利益,」Baskara欲發展一個「綠色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來支持峇里農業與傳統文化。有機整合性農業的農產品賣給飯店與餐廳,組成農會讓農民可以在農場決定價錢,確保農民有足夠開銷的收入。

這也是讓觀光業對峇里新綠色改革作出一部分貢獻的機會。

※資料來源:Jakartapost報導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當都市懶農夫 厚土農法簡單種

摘錄自2011年9月19日聯合報新市報導

樹谷文化基金會昨邀請「大地旅人」老師江慧儀,示範「厚土種植法」,透過廚餘、土壤等層層堆疊、混合,模仿大自然的生長模式,邊復育土壤,邊種蔬菜。江慧儀表示,「厚土種植法」幾乎是廢物再利用,先收集廚餘鋪在欲耕種的土地上,厚度約3到5公分,盡量使用果皮、豆漿渣、菜葉等「生廚餘」,熬煮完的中藥材殘渣效果也很好。

接著鋪上瓦楞紙當保護層,均勻鋪在廚餘上,因廚餘與土壤行化學作用時會發酵產生高溫,瓦楞紙可阻絕溫度,避免影響菜苗或種子生長;也能隔離陽光,讓雜草根枯萎後變養分,達到減低水分流失的功能。覆蓋一層培養土,再以落葉、乾稻草或不要的榻榻米當做覆蓋物,接著在適當距離挖洞種下菜苗,只要4、5天澆水一次,就可等收成。

樹谷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董雅坋指出,厚土種植法也是「懶人農法」,不必經常澆水、施肥、除草,更不用噴農藥,是將廢棄物再利用。現在水資源越來越缺乏,希望有更多人學習「厚土種植法」,也能兼顧土壤及環境保育。

Top

 

演唱會很環保 燈光音響都靠腳發電

摘錄自2011年9月19日台灣醒報報導

要聽一場演唱會,可得先騎單車充電才行!一場在義大利南部舉行的戶外演唱會,不靠傳統電力提供現場燈光與音響發電,而是靠一百多位民眾自己踩腳踏車發電,堪稱全世界最環保的演唱會。

這場在義大利巴里(Bari)舉行的演唱會,主辦單位為了降低用電量,並同時宣導節能減碳的重要性,現場提供128部單車,讓粉絲騎腳踏車助發電,供演唱會的燈光與音響使用,當地政府交通部門主管米諾米尼表示,「這是義大利有史以來,首次利用這種環保的方式舉辦的演唱會。」

根據擔綱演出的樂團Tetes de Bois主唱撒塔(Andrea Satta)表示,「觀眾必須透過踩動舞台附近的單車發電,整個演唱會才會有聲音與燈光,」也因為這次演唱會以單車為主軸,因此稱為「Goodbike」,同時也選在今年「歐洲易行週」(European Mobility Week)前夕舉行,提醒世人多騎單車,減少排碳的理念。

今年已邁入第10屆的「歐洲易行週」活動自9月16日到22日結束,約有數百個歐洲不同城市參與,根據歐盟環境執委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cnik)表示,「過去10年來,易行週已經讓歐洲民眾體會對環保友善的重要性,這精神現在更已擴展到世界各地去了。」

Top

 

北京雲居寺 植物纖維製毛筆

摘錄自2011年9月19日中央社北京報導

北京雲居寺宣布開發出以竹和其他植物纖維製成的雲居禪筆(素筆),擬贈送給全世界佛教寺院結緣,希望以素筆取代動物毛筆,對動物保護產生帶頭作用。

雲居寺監院法師釋果堅表示,毛筆與佛教關係密切,包括抄寫佛經、畫佛教畫等,但傳統毛筆以獸毛製成,某種意義違背佛教「不殺生」理念,希望能有一款素筆來取代傳統毛筆。經過兩年多的研發,選用竹、棕等植物,以現代高科技加工製成植物纖維,結合傳統宣筆製作技術,反覆實驗,終於開發出以植物纖維製成的素筆,命名為雲居禪筆。

釋果堅認為,這枝素筆能打破兩千年以來傳統,畫家用這枝素筆為佛像開光、畫佛教的東西,就很清靜。他也發願要把這枝素筆送到全世界的佛教寺院,只要有木魚聲,就希望能贈送雲居禪筆給寺院使用,同時希望對動物保護產生良好的帶頭作用。

受邀到雲居寺以雲居禪筆揮毫的天津知名書法家、天津南開畫院副院長趙寅受訪時表示,這枝素筆具備傳統毛筆「尖、齊、圓、鍵」四德要求,含墨量豐富,墨的流速也比較均勻,有別於現在動物毛筆因毛質不統一造成參差不齊,含墨量局部和流速的問題。

至於大家是否能接受素筆,趙寅說,就像吃素保健康一樣,慢慢推廣大家就能接受。

Top

 

論壇∣機場捷運A7案,三問吳敦義院長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土地徵收原應是最迫不得已的手段,但卻長期被當作最好用、最恐怖的武器,不僅地方政府強制徵收人民土地,作為土地炒作以及抒解財政困境的工具,更最邪惡的是中央政府,將強制徵收用的更徹底、更淋漓盡致。以機場捷運A7案為例,區段徵收桃園縣龜山鄉樂善村,絕對是「滅村」人禍。以下三問,筆者請吳敦義院長應親向社會清楚說明,勿再責派行政工具官僚敷衍大眾。

第一問,本案之必要性與公益性是否已經評估?請公開評估機制、程序、標準與分析、結果,以及所有相關會議紀錄。若未進行公益性與必要性評估,憑什麼徵收?

第二問,本案尚未完成區段徵收作業即預標售私人土地,預標售是誰的決策?究竟是誰的政治決定,迫使文官體制無奈執行,且用盡專業語言為政治圓謊。

第三問,本案合宜住宅已預標售,產專區則流標。預標售是對基本人權的侵犯,其法令依據為何?若無法令依據,憑什麼處分私有財產?

8月24日,總統率院長及內政部長召開記者會,宣稱要履行土地正義與居住正義,現實卻是放任浮濫圈地行為繼續上演,甚至自己扮演劊子手強佔人民家園,A7案只是一例,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計畫、新竹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桃園鐵路高架化等土地徵收案早已讓人民家園遍地烽火。

請政府立即在這群人的身上實踐土地與居住正義,倘若做不到,甚或放任不正義繼續發生,那麼請閉嘴,從此不要再對人民談正義二字。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