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鵟鷹萬里鵬程 世紀之謎有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角鵟鷹萬里鵬程 世紀之謎有解

2009年07月09日
本報2009年7月9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台灣猛禽研究會去年10月與林務局合作,開始執行「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歷時8個月,5隻裝上追蹤器的灰面鵟鷲中有3隻成功紀錄長達9,000多公里的遷移路線,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林文宏表示,遷徙路線的模型建置為全球解開灰面鵟鷲的世紀之謎,之後更能促成跨國際的保育網絡。

灰面鵟鷹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名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表示,灰面鵟鷹身為猛禽類、食物鏈中的最高獵食者,因此在生態系裡具有特殊重要性。

灰面鵟鷹屬於過境鳥,牠的移遷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每年秋、春兩季會在台灣的屏東滿州鄉、恆春墾丁與彰化八卦山作短暫停留,之後持續前往其他棲息地。過境台灣的數量大約在15,000 隻至35,000 隻之間,飛翔之姿十分壯觀,吸引數以千計的賞鳥人士前往觀賞。

雖然亞洲地區東南部各地都曾出現灰面鵟鷹的蹤跡,但世界遷移鳥類研究上,對於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並不清楚,為了研究此一遷移路線,去年10月台灣猛禽研究會與林務局合作,於墾丁及八卦山為5隻灰面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分別命名為飛海角1,2,3號及海角4,5號。其中,海角3號及海角4號在北返半途中,訊息失聯;海角1號則返抵中國吉林省的長白山區附近;海角 2,5號則返抵北韓。

海角鵟鷹遷移圖20090703;圖片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失聯的兩隻灰面鵟鷹,其一是進入巴士海峽後便失聯;另外海角4號則是北返飛離山東半島後,在黃海上失聯,這顯示鳥類遷移過程中的危機重重,尤其在飛越大海時,是一種生存挑戰。

人類開發改變環境對於灰面鵟鷹的生存並沒有太大影響,林文宏說,灰面鵟鷹其實還挺適應人類的開墾地,只是他們面臨最大的生存危機,卻是人類的捕食。不論是台灣或是東南亞都有將其作為食物的傳統,導致灰面鵟鷹的數量減少。目前政府與民間單位合作推廣保育概念,滿州鄉的學校教師也都會教導正確觀念,因此在保育物種的行動上漸入佳境的趨勢。

此一結果已經得到國外猛禽研究單位的重視,並邀請於研究結束後,將成果提供展示。劉小如表示,目前計畫以充實資料庫、建置完善的遷徙路線圖為主。而林務局也強調,少數幾隻個體的狀況並不足以代表整個族群,要瞭解過境臺灣灰面鵟鷹的遷移,必須持續追蹤更多的個體。盼能獲得企業界襄助,讓這項研究能夠持續獲得更豐碩的成果,以提昇國際學術研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