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9.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新地圖顯示氣候變遷跡象

新版地圖顯示氣候變遷,圖片節錄自衛報報導

可能你從未聽過Uunartog Qeqertaq這座島,因為它是全世界最新的島,當北極圈北方約340哩的冰層因地球暖化退去時,此島於2006年出現在格林蘭島的東岸。這座新的島從伊努伊特語(Inuit)翻譯為暖島(Warming Island),9月15日已列入世界地圖集的最新版本中。

過去幾年來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變化大部份可在極地區域發現,極地區域是氣候變遷最為極端的地區。格林蘭島的周緣明顯呈現褐色,而隨著拉爾森B和威爾金冰架斷裂崩塌,南極洲變小了。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NASA冰橋行動 監看極地冰層變化

北極冰層消失 提早30年

南極洲冰架消失 北極圈冰架20年融掉1/4台灣

阿拉斯加地理定位更新 大陸棚外擴100海里

【氣候變遷Q&A】(18) 地球暖化會持續到什麼程度?

本報2011年9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沒有人可以斷定未來幾年、幾十年、幾世紀後,地球到底會變得多溫暖。部分原因在於,無法知道未來人類會排放多少溫室氣體。也是因為科學家無法預測氣候變化對於增加的溫室氣體量之敏感程度。還有一些其他的不確地性,像是海洋和陸地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變化,以及不同的回饋途徑可能會因為人為排放溫室氣體而造成暖化加速。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科學家通常會提供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未來溫度可能的變化範圍。

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 ∣北京居民試驗「低碳家庭」

作者:周維(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助理編輯)

今年夏天,有21戶北京家庭參加了自然之友組織的低碳家庭「宜居要好房,好房要節能」活動,開始對自家的住宅進行低碳節能改造的實驗。自然之友專案通過評審篩選,支持每個家庭改造中體現低碳節能的部分,為他們提供最高10000元人民幣的改造補助經費,並發放溫濕度計和電力計,要求每個家庭測量記錄改造前後的能耗值,幫助其實現節能30%的目標。近日,各個家庭的改造進入收尾階段,自然之友專案小組的探訪工作也開始了。

參加低碳節能改造的家庭大部分住在陳舊的公寓裡,這些建築的牆體和窗戶通常保溫性能差,冬冷夏熱,對取暖和空調的依賴很高,能源消耗大。因此更換隔音保暖的塑鋼窗成為21戶家庭的首要需求。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陳玉峰從事山林保育30餘年,是目前許多環保人士的恩師,日前他公開演講自身從事環保、搶救森林運動的心路歷程,當中表示,環境問題要從政策面、法制面與政治面著手,才能治本。例如在國光石化攻防期間,成本效益分析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因為我國對開發的效益與成本還沒有一套計算方式,因此環保署舉辦研討會,希望由學界制定一個成本效益分析準則,以後好理性客觀的討論政策。

到了選舉,藍綠為了老農津貼是否加碼一千元鬧得不可開交,但有老農感嘆只有選舉才關心,而後面的農業問題將如何解決卻看不到。反觀日本,為了吸引年輕人加入務農隊伍,決定以一年150萬日圓(約台幣60萬元)的補貼,讓年輕人捲起衣袖、下田工作

馬總統得意宣布,全國2520個中央政府機關、旅遊景點、交通運輸節點將設置「iTaiwan」wifi熱點,供民眾免費上網,這麼密集的熱點數量及覆蓋面積是世界第一,真的需要這樣便利嗎?是否若干年後我國的腦癌率也世界第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請陳文茜護生,而非放生!

作者:林瑞珠(紀錄片工作者、動保及環保工作者)

9月21日自由時報刊登一則「走私中國畫眉 影響生態違動保法送辦」的新聞,報導不肖業者引進中國畫眉鳥,因放生或逃出而與本地畫眉鳥交配,成為強勢物種,進而影響台灣畫眉鳥生態。這讓我聯想到這一期《時報周刊》有一篇陳文茜所寫《在放生的旅途中》一文,以感性的書寫方式,歌頌著「放生」的功德與感動,好似已然治癒她那「公眾的困惑與獨自的悲傷」的病症,實在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這樣一位社會名流尚且如此不解時下放生的真相,真令人擔心她所行文之處,不知會影響多少對放生一知半解的民眾,盲目跟隨放生團體做出不智的舉動,以致「放死」,而讓她的粉絲因無知與而造下集體殺業,那環保團體與動保團體多年來不斷倡議反對盲目放生的運動,豈不枉然。

精采內文

 

新地圖顯示氣候變遷跡象

本報2011年9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新版地圖顯示氣候變遷,圖片節錄自衛報報導有可能你從未聽過Uunartog Qeqertaq這座島,因為它是全世界最新的島,當北極圈北方約340哩的冰層因地球暖化退去時,此島於2006年出現在格林蘭島的東岸。這座新的島從伊努伊特語(Inuit)翻譯為暖島(Warming Island),9月15日已列入世界地圖集的最新版本中。

Uunartoq Qeqertaq與南蘇丹和其他將近七千個國家和地方一樣,都成為最新版的泰晤士報綜合地圖冊修訂版的一部份,其反映了非洲的政治變遷、中國的行政區域改變、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氣候變遷以及改變河流流向、湖泊及海岸線的大型公共建設計畫。

過去幾年來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變化大部份可在極地區域發現,極地區域是氣候變遷最為極端的地區。格林蘭島的周緣明顯呈現褐色,而隨著拉爾森B和威爾金冰架斷裂崩塌,南極洲變小了。

但是在中亞的鹹海,先前大小已萎縮只剩80年前的25%,由於哈薩克政府將水重新導入鹹海中,現在它已比五年前來的大。而在亞洲的其他地方,隨著西馬拉雅山和中國內陸的淤泥堆積,許多島出現在恆河和長江的河口。

現今格里哈爾瓦河、黃河、科羅拉多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流域,每年夏天的水量正逐漸地減少。在蒙古,Ongyin Gol河為了黃金開採已被重新改道,而科羅拉多河最近大部份的時間都無法流到海洋。「我們漸漸地查覺到在不久的將來有些重要的地理特徵將會永遠消失。格林蘭島再過約三十年就會到達臨界點。」地圖集的編輯,Jethro Lennox表示。

※ 參考資料:衛報報導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氣候變遷Q&A】(18) 地球暖化會持續到什麼程度?

本報2011年9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通常會提供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未來溫度可能的變化範圍。圖片來自:MODIS/Aqua/NASA。

沒有人可以斷定未來幾年、幾十年、幾世紀後,地球到底會變得多溫暖。部分原因在於,無法知道未來人類會排放多少溫室氣體。也是因為科學家無法預測氣候變化對於增加的溫室氣體量之敏感程度。還有一些其他的不確地性,像是海洋和陸地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變化,以及不同的回饋途徑可能會因為人為排放溫室氣體而造成暖化加速。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科學家通常會提供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未來溫度可能的變化範圍。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在最新的科學評估報導檢視了一系列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情境。若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直到本世紀末期才下降,2100最佳估計的溫度上升值為4℃,可能的上升溫度落在2.4~6.4℃之間。相反地,若是排放量迅速下降,最佳估計的溫度會上升1.8℃,可能的範圍落在1.1~2.9℃。

因為氣候系統的慣性和一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生命周期很長,科學家預估地球將會持續暖化─大約為增加0.6℃──甚至在現在人類如果完全停止排放溫室氣體的狀況下。

Top

 

透視中國環境 ∣北京居民試驗「低碳家庭」

作者:周維(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助理編輯)

圖片來自自然之友

我們的汽車停在一幢陳舊的居民樓前,自然之友專案幹事陳婉甯指著三樓的一扇窗戶說:「這就是參加『低碳家庭』專案的一戶人家。」順著她的手指,我們看到一個新裝的塑鋼窗,以及窗外擺滿綠色植物的花架,在眾多鏽跡斑斑的單層窗戶中間,一眼就可以認出來。

今年夏天,有21戶北京家庭參加了自然之友組織的低碳家庭「宜居要好房,好房要節能」活動,開始對自家的住宅進行低碳節能改造的實驗。自然之友專案通過評審篩選,支持每個家庭改造中體現低碳節能的部分,為他們提供最高10000元人民幣的改造補助經費,並發放溫濕度計和電力計,要求每個家庭測量記錄改造前後的能耗值,幫助其實現節能30%的目標。近日,各個家庭的改造進入收尾階段,自然之友專案小組的探訪工作也開始了。

參加低碳節能改造的家庭大部分住在陳舊的公寓裡,這些建築的牆體和窗戶通常保溫性能差,冬冷夏熱,對取暖和空調的依賴很高,能源消耗大。因此更換隔音保暖的塑鋼窗成為21戶家庭的首要需求。

地理老師王信璿的家在一棟馬路邊高層老樓,房間窗戶很多。原先的舊窗戶是只有一層玻璃的鐵框窗,冬天很冷。窗戶不僅不隔熱,而且很吵,即使關緊所有的窗戶,仍能清楚聽到路上車輛的噪音。於是王信璿跟低碳家庭小組的幾個家庭一起從網上團購了品質優良的塑鋼窗。窗戶的價格比普通窗戶貴2-3倍,但王信璿很滿意,她給我們演示著窗戶的通風隔音效果,說:「這錢花得值,冬天暖和了。明年夏天我也不打算買空調了,裝了這個窗戶通風好了,我試試它的隔熱效果。」

自然之友副總幹事張赫赫說,在房屋保溫改造方面,做得最突出的是住在順義的孔慶海家。孔慶海家住平房,冬天要自己生火燒爐子,條件比較簡陋。他參加「低碳家庭」之後,親手設計、改造了內外牆的保溫和室內通風系統。其實在開始甄選裝修家庭的時候,專案小組甚至猶豫要不要接受這樣條件的家庭參加,後來他們接受了孔慶海家和另外一個平房家庭,在改造開始後,專案工作人員驚喜地意識到,平房家庭更容易監測改造工程的效果,因為他們是自己燒煤供暖,更能做到節省能源。 「在節能的同時提高生活品質!」這是「低碳家庭」始終信奉的原則。

王信璿家的暖氣上,還包著木質的暖氣罩。在10-20年前,這曾經是中國城市家庭裝修流行的風格,看起來整潔大方,但熱空氣卻被阻隔在狹小的空間裡,浪費了暖氣的熱量。張赫赫指著暖氣罩說:「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這也是王信璿家等待被改造的一部分。她打算拆掉外罩,把舊暖氣換成獨立懸掛式的。「參加了低碳課程和小組活動,我得到了許多低碳裝修設計方面的啟發,也學到了很多知識,還瞭解到一些關於節能電器的資訊。」王信璿表示。

在家庭改造之前,自然之友為報名的家庭安排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培訓活動,名為「低碳課程」,包括建築節能講座、參觀節水展覽館、綠色植栽設計等。自然之友還邀請家居節能改造專家為每戶家庭提供設計意見。王興華家採納了設計師的建議,改造了客廳的木質隔斷,改善房間的採光和通風,節省客廳開燈照明的時間。她還採納建議在臥室裝了方便懸掛的麻質窗簾,阻擋西曬的陽光,使房間減少了對空調的依賴。

低碳家庭小組成員建了網路群組,他們把各種裝修資訊、產品資訊在群裡分享。小組成員景檬介紹:「在這個小組裡,大家相互分享各種資訊,分享經驗,相互幫助。」

音樂老師王興華的家在一棟樓房的頂層,因為樓頂隔熱差,夏天房間十分悶熱。房間吊頂的辦法倒是可以起到隔熱的作用,但房頂就會矮下來許多,讓人覺得壓抑。王興華於是和老公一起走訪裝潢市場,多方打聽找到了一種植物纖維牆衣,據說只需塗抹一層,就能起到隔音隔熱的效果。因為沒有認識的人用過,他們不瞭解效果,但考慮到植物原料健康環保,他們決定試試。「我們用這間臥室做樣板間,就當做個實驗,給大家做個示範,歡迎大家來參觀。」王興華的丈夫說。臥室房頂上淡粉色的塗層很好看,摸上去像塑膠泡沫的感覺。張赫赫當即表示,她家也要買這種塗料試試。

王興華說,她家本來還想在房頂或外牆安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以節省電熱水器的電能,可是大廈管理者考慮安全問題不讓裝。不得已,這個想法只得作罷。張赫赫表示,太陽能熱水器這類產品節能效果很好,許多熱水器品牌都生產太陽能產品,但在北京等許多大城市的銷路很窄,原因一是安裝麻煩,而且在大多數樓房住宅社區,大廈管理者認為外掛太陽能板不安全,禁止安裝。這使得太陽能熱水器在城市的銷售難成規模,少量有條件選購這類產品的消費者最終大多選擇了放棄。

低碳家庭小組的段允東則是少數成功安裝熱水器的家庭。他對各類太陽能熱水器產品做了大量對比研究,最終選擇了一款可以裝在城市普通樓房家庭的分體式陽臺壁掛熱水器。段允東介紹說:「現在太陽能裝置的光熱轉換做得最成熟,節電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此之前,他家曾被街道選為2007年「綠色家庭」,在節水方面表現突出。參加自然之友的社區宣傳活動之後,他用電力計測量家庭耗電,發現家用電器的耗電量很大,從此開始家庭節電的改造。

據中國發改委官員介紹,中國家庭平均每月用電87千瓦時。但中國地區差異和家庭差異很大。網上統計對銀川等地的居民調查中顯示,大部分城鎮家庭的月用電量在110-140度以內,農村家庭平均60度。另有報導顯示,中國家庭節能潛力巨大,一個普通家庭全部使用節能型家電,一年約可節電1000千瓦時,節水42.6噸。廚房和浴室是家庭節能重地,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和彩電是家庭『耗能大戶』。

張赫赫介紹,希望21戶家庭成為推動北京社區低碳家庭新專案的管理者和社區示範戶。現在政府也在做居民低碳節能的嘗試,例如近年開始的住宅改建已經成為趨勢,對新樓房使用保溫材料,對舊樓房實行「抗震節能綜合改造」。目前中國政府對企業節能低碳的支援很多。有一個位於北京東四環岳各莊的節能環保超市,本來是低碳家庭小組課程中安排的一個參觀點,據說是北京市節能環保中心曾經嘗試以政府補貼的形式,與企業合作建立的,裡面展示、出售各類節能環保產品,但因為地理位置太偏,百姓對此類產品也還沒有形成需求,企業經營困難,已經在今年年初倒閉。

張赫赫說,現在做節能環保新技術的企業動機比較複雜,因為政府的補貼很高。但是這些投入未必落到老百姓身上,「政府對百姓低碳節能改造方面的投入,其實是欠缺的。」

相關連結:

北京建築向環保型發展 2006年12月20日
薑克雋:虛假的「低碳城市」 2010年11月3日
北京藍天日記 2011年2月28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9月2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陳玉峰:環境問題 從政治面才能治本

本報2011年9月29日台北訊,實習記者沈慧娥報導

環保老將陳玉峰,為綠黨募款而開講從事山林保育30餘年、啟迪無數後輩環境意識的環保先行者陳玉峰,近日現身說法表示,環境問題要再政策面、法制面與政治面著手,才能治本。

台灣綠黨為投入2012立委選戰,於9月23日在耕莘文教院舉辦募款演講會,以「環運者背後的山林──燃燒我們的骨、我們的肉取暖」為題,邀請1980年代搶救森林運動的重要推手陳玉峰開講。

累積30餘年山林調查的經驗、專業研究台灣的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強力揭發台灣造林謊言的環保老將陳玉峰,演講中講述自身從事環保、搶救森林運動的心路歷程。陳玉峰認為,台灣的環保問題是因果問題,環境問題出在「因處」,在政策、在法令、在制度層面上,我們現在所做的都是只在「果處」努力,將無法達到成效。從政治層面著手,才是治本之道。所以,此次演說雖名為「為綠黨募款而講」,但他說「這不是幫誰的忙,而是做應該做的事。」

陳玉峰認為,「只要還在呼吸就沒有悲觀的權利」,更勉勵從事環保運動的朋友們兩件事,一是不能生氣,生氣就輸了;二是要長壽,才能看到結果。

陳玉峰自嘲說,已經快要60歲了,在環保的苦行路上多半仍是一人獨行,這幾千里路所謂何來,只因要維護理所當然的事。即使寒冷,還是可以用我們的骨肉燃燒來取暖。

陳玉峰期許綠黨成員,有志氣、有良心、要做事,「世界因為我們會變得更美好」。

 Top

 
 

後國光石化 學者齊聚討論成本效益分析準則

本報2011年9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古國廷報導

研討會主講人 蕭代基教授講解成本效益分析準則

「這次研討會的目的,是想由學界制定一個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準則,並以此作為科學性的討論平台,在面對政策爭議時,能夠理性客觀的討論。」政府公共事務成本效益分析研討會主講人蕭代基,點出本次會議的主旨。

在國光石化環評過程中,成本效益分析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由於國內尚未訂立一套成本效益分析的標準作業程序,以致贊成與反對兩方在討論國光石化成本與效益時,計算方法一直無法取得共識。故環保署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擬其分析準則,並於28日在台大經濟系講堂舉辦研討會,邀請國內學者對此進行討論。

環保署長沈世宏於研討會致詞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國光石化環評是首次由開發單位與民間學者針對此開發案作成本效益評估,而本研討會是希望擬定成本效益分析的標準作業程序,做為個案環評、政策環評與環境品質標準設立的依據。

對於成本效益分析的國際發展與國內現況,蕭代基表示,歐盟、加拿大、澳洲與韓國皆會針對公共工程行成本效益分析;美國自1981年起,雷根總統規定各聯邦機關訂立法規時,必須先評估其成本與效益,並制立出一套正式的評估程序。

反觀國內,雖然有法律規定重大公共工程或施政計畫必須製作成本效益報告,卻未有成本效益分析細則、相關子法規,和符合學理且詳盡的分析手冊。以致台灣在討論重大政策或開發案時,對其所帶來的效益與成本會有所誤解與爭論。

蕭代基表示,以國光石化為例,會有人誤認為增加就業率、GDP成長、稅收是國光石化開發案所帶來的效益。事實上,就整體社會而言,這些都只是經濟影響,並不能算是開發後所帶來的效益。

另外在計算國光石化開發案的外部成本,例如造成的生態與環境損害、景觀美質損害等計算皆有爭議。台大經濟系教授宋玉生認為,這些無形的價值,通常是主觀認定,卻要以客觀方式衡量,難免有所偏誤。蕭代基對此表示,若要計算這些無形的價值,其計算方法與執行步驟的設計就非常重要,且規則必須寫的十分清楚,減少模糊的空間,才能客觀的說服大眾。

總歸而言,成本效益分析之重要性,誠如中國科大財政稅務系教授曾巨威所言,雖不是萬靈丹,但可在面對公共政策決策時,能作有邏輯的思考,並客觀理性的討論,並避免做無謂的資源浪費。

然而成本效益分析,通常用不同的方法計算,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制定準則來統一計算方式以避免爭議。  

Top

 

老農津貼加碼 農:選舉才關心

摘錄自2011年9月28日民視報導

一到選舉,老農津貼就成了攻防戰,針對是否加碼一千,藍綠吵的沸沸揚揚,看在南部老農民眼中,卻有不同感受,有人感嘆,吳敦義選南投立委說要加到1萬,現在要加個1千,就錙銖必較,更多農民是無奈說,藍綠似乎只有在選舉時刻,需要農民票,才會關心他們。

選戰進入白熱化,藍綠搶加碼,要爭取農民票源,但1千塊,能解決農民長久以來,產銷失調的問題嗎?老農津貼加碼一千塊,對農民來說,的確是不無小補,但他們更關心的,恐怕是選舉熱潮後,台灣農業的問題,光是用錢來給農民當甜頭,就能解決嗎?

Top

 

日青年務農 年補貼60萬

摘錄自2011年9月27日聯合報報導

日本政府為了吸引年輕人加入務農隊伍,決定以一年150萬日圓(約台幣60萬元)的補貼,讓年輕人捲起衣袖、下田工作,不過這個鼓勵政策是否有效,有待觀察。

日本農林水產省提出了這項鼓勵務農的策略,對象是45歲以下的新增務農族,每人每年可獲150萬日圓獎勵。這項補貼最多可提供7年,包括務農前的培訓2年及務農後的5年,因此最多可拿到1050萬日圓(約台幣420萬元)。

農水省原本計劃向39歲以下人員提供這一補貼,後因執政黨方面有意見,最後擴大了適用年齡。

Top

 

iTaiwan免費上網 全國2520熱點

摘錄自2011年9月28日中國時報報導

馬英九總統27日正式宣布,10月7日起,將在全國2520個中央政府機關、旅遊景點、交通運輸節點設置「iTaiwan」wifi熱點,供民眾免費上網。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表示,iTaiwan覆蓋廣及離島和偏鄉,最遠到馬祖,最高到合歡山,「只要有郵局的地方,就可以免費上網」,目前全球僅有新加坡和巴拿馬兩國提供全國性免費無線上網服務,但以熱點數量及覆蓋面積來說,台灣是世界第一。

研考會指出,iTaiwan頻寬為512K,建置經費為4485萬元,一年上網經費超過4千萬元,合計初期費用約9千萬元。民眾只要透過簡單的認證,就可以使用,和已經實施的台北市免費無線上網帳號也可互通。

馬英九表示,免費無線上網服務實施後,包括民眾洽公機關公共空間、旅遊景點、文教場所、公立醫院,以及交通運輸節點如車站、碼頭、機場,全國共有2520個wifi熱點,能讓民眾隨時上網、收發e-mail、瀏覽網頁、即時處理生活大小事。

馬英九說,在當前的電子通訊時代,已形成「數位公民權(digital right)」,讓公民享有一定數位服務的權利,若不能享受此一權利的話,「會有次等公民的感覺」。馬英九更笑稱,民眾到政府機關辦事,如果人員奉茶,民眾會感到很親切;現在政府機關奉上無線寬頻服務,是另一種親切。

Top

 

論壇∣請陳文茜護生,而非放生!

作者:林瑞珠(紀錄片工作者、動保及環保工作者)

魚,賴品瑀攝9月21日自由時報刊登一則「《走私中國畫眉》影響生態違動保法送辦」的新聞,報導不肖業者引進中國畫眉鳥,因放生或逃出而與本地畫眉鳥交配,成為強勢物種,進而影響台灣畫眉鳥生態。這讓我聯想到這一期《時報周刊》有一篇陳文茜所寫《在放生的旅途中》一文,以感性的書寫方式,歌頌著「放生」的功德與感動,好似已然治癒她那「公眾的困惑與獨自的悲傷」的病症,實在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這樣一位社會名流尚且如此不解時下放生的真相,真令人擔心她所行文之處,不知會影響多少對放生一知半解的民眾,盲目跟隨放生團體做出不智的舉動,以致「放死」,而讓她的粉絲因無知與而造下集體殺業,那環保團體與動保團體多年來不斷倡議反對盲目放生的運動,豈不枉然。

台灣社會經常出現一件事情兩種極端的現象,例如山林裡有人隨處放生,街頭則常見被民眾棄養的流浪貓犬,這種普遍可見的既棄養,又放生的行為,都是對動物生命權的大大摧殘。但我們的政府卻經常做出更乖張的行動。

9月19日聯合報還有一則「餵流浪狗 當心受罰!」的新聞,報導台北市流浪狗成群結隊,北市府決定下手掃蕩進行圍捕,同時取締民眾餵食行為,被抓到可能依廢棄物清理法處罰1200元。北市府此作為不但大開動物福利之倒車,將其他物種當作垃圾班摧殘,也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更是對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普世價值的一種踐踏。

官方如此,民間團體亦不遑多讓,以佛教為主的宗教團體,多年來不停的、盲目的購買各種生命物種,不顧其原生棲地或被繁殖、飼養的環境,隨意至山海湖泊放生,來滿足一己「放生」的虛榮,或想藉此消業障了因果,全然不顧所放出去的小生命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大量暴斃,或將外來種放入台灣的環境中,進而影響本土物種的生態系,擾亂了台灣原生物種的基因庫,甚至讓原生種瀕臨滅絕的命運,這些行為完全違逆宗教「護生」的原意,與生態保育多所扞格。

令人擔心的是,在一些好似貴族階級的名人吹噓簇擁之下,放生活動如「興風作浪」一般持續著,不知道還要造下多少無知與蠻橫的罪業,長此以往,台灣生態恐不保矣。

宗教的放生本來是隨緣而行的護生,如今在台灣卻演變成超大型的放生法會活動,甚至相關行業應運而生,例如專賣「放生鳥」的鳥店,在主辦單位不斷強調感應事蹟,以及虛構放生「消災延壽、做功德」的功能下,實與中古世紀基督教世界教士公然販售贖罪券的欺騙行為無異,都是宗教人物抓準凡夫俗子不圖反省的心態,妄想利用金錢來賣斷一己罪惡之貪婪心,而全然扭曲了教義裡頭勸人向善及懺悔之真義。如此兩者皆造惡業,以致宗教精神蕩然無存,實在可悲可憐又可嘆。

而我們的農政一級主管機關農委會卻屢屢表示,放生議題涉及文化傳統,因此即使此舉已經危及生態,仍然只願意宣導呼籲民眾不要任意放生,在政策上無所作為,真是怠職,與北市府取締民眾餵養流浪貓犬一樣,都是倒行逆施。

在此奉勸陳文茜之輩,切莫拿別的生命來治療妳的自哀自憐,更不要在媒體傳播一己偏差之思,請善用妳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多做護生之事。要知道,放生之後的放死之業雖由你等行為人承擔,但是破壞生態環境之惡,卻是我們整個社會無法承受之重。

※本文轉載自自由時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