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0.05







近期活動

【生物多樣性講座】小C漂流記—— 海洋廢棄物的冒險旅程
「氣候變遷與國際環境法」研討會
「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生態調查評估準則」教育訓練
2011健康永續建築研討會
PLES電影放影會(三):「退潮」& 「太平路上的相思寮」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徵行政專員(2011/10/25止)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布列塔尼小鄉村 能源自足達23%

Mené鄉村景致。圖片節錄自http://www.vacances-location.net

貧瘠的土地、寒冷的北風、高低起伏的地勢,法國Côtes-d’Armor省中心的Mené地區,位處偏僻,雖然擁有清翠的綠色山坡及許多美麗的石 屋,然而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發展上的困境。Saint-Gouéno村長及當地聯合政府副主席Jacky Aignel表示,「早在1970年代,身為國家農業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agronomique, Inra)研究員的社會學家Paul Houée牧師,就警告我們這塊土地的脆弱性,如果我們繼續放任,就是死路一條。」

這個警語沒有被當成耳邊風:40年後,Mené地區已經變成法國再生能源的一個獨一無二的案例,他們的企圖心是在2030達到能源完全自給自足;簡單的說,這可能是今日面對核電困境的一種解套辦法。過去數年,當地用木材取暖、植物油替代柴油、或是養殖業動物糞便甲烷化等行動,陸續在執行中,還有超過一千個行動方案正在研議中。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法國核電廠爆炸 核能安全畫問號

能源無中生有 「糞」發向上

威士忌酒糟發電 讓廢物變黃金

逐臭32年 他將豬糞變能源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 永續家園如何變? 轉型推動者說分明(下)

作者:蔡孟薰

「韌性」(resilience)是生物學上的說法,指生態系統遇到外力衝擊後,回復原狀態所需的時間與能量。用在轉型城鎮上,它的含意就變成:面對氣候變遷與石化能源短缺衝擊,城鎮如何能在跨國經濟、物流系統癱瘓(因液態石化能源缺乏,過高的能源價格讓企業沒有能力如以往一般,輕易將商品送達超市等商店供顧客消費)後仍能維持一定水準的持存能力。所以,到底該怎樣建立起城鎮的韌性?Ben說:「讓生產更靠近住家、讓消費更靠近住家、讓資源回收更靠近家、讓度假休閒更靠近家」,以簡短的幾句話,說明如何透過「重新配置」(relocalisation)來建立韌性,可說是將「宅」的境界發揮到最高點!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強韌的在地經濟(local economy)對於建立城鎮韌性很重要,但Ben認為,在地經濟只是眾多解答中的一個。尤其現代經濟建立在高耗能、高負債水準、高度物質吞吐的狀態下,若在地經濟僅作為一個縮小版的跨國經濟,對於建立韌性或阻止氣候變遷根本沒有幫助。

精采內文

民間國是論壇∣「瘋綠電」有助推動能源政策民主

作者:林子倫(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

日本福島核災掀起了全球新一波的反核浪潮,台灣的環保團體也在430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核遊行,呼籲政府汰換核能,增加再生能源比例。近日來,由許多家庭主婦發起成立的「瘋綠電行動聯盟」,主張民眾應擁有購買乾淨安全綠色電力的權利,試圖挑戰長期以來台灣能源與電力政策的集權與壟斷,這項倡議,對於推動台灣能源政策的民主化,以及思考「後福島」的能源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瘋綠電聯盟提出的問題很直接也很簡單,如果我們可以選擇有機食品,可以選擇環保設備,可以選擇節能家電,我們應該也可以選擇綠色電力─由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可以拒絕購買含防腐劑或反式脂肪的食品,為什麼我們不能拒絕購買核能或其他汙染的電力?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世衛組織報告,市區廢氣、工廠的煙霧或是燃煤電廠的煙塵,謀害百萬性命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出現破洞,面積相當於5個德國或加州大,失去保護層的地球,更加充滿危機。這樣的地球,要怎麼交給下一代呢?讓我們看看國際兒童環保繪畫大賽的得獎作品,小朋友期待的是怎麼樣的世界?

連日豪雨沖垮了南橫利稻便橋,宜花也傳出嚴重農損,但最嚴重的還是瑞興輪漏油事件,他們預估15天內完成岸上清除作業,但是海面除污恐怕得做到明年6月。泰國更從7月就開始暴雨,4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柴瓦塔納蘭寺」泡在水裡。但南半球卻繼吐瓦魯發布缺乏淡水的緊急狀態,托克勞群島由於久旱,島上1400多位居民也只剩不到1週的飲用水可用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雨後

作者:吳明益(作家)

幾日霪雨,覺得整座學校都浮了起來,眼看就要漂走了。黃昏雨停,雨雲出現兩個層次,一個停在大約兩百公尺左右的山腰,另一層則是約在三千公尺的高度。如此一來,山就在虛無縹緲間了。

信步走到餐廳胡亂吃個炒飯,心裡一直思考著日前陳文茜所寫的〈在放生的旅途中〉。文章中寫到她與丁乃竺、姚仁喜等人跟隨宗教團體,到某處「可以放生」的水庫放了一萬四千斤的魚,於是身心總算獲得安頓的事。

這篇文章我以為值得注意的一點倒不是「放生」這件事的對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部分宗教架構起來的價值體系,本就是以人為中心的。因此它也很容易架構起人「放過」其他生物,就是某種德業這樣的思維。而這樣的思維一旦信仰了,是極難撼動的。另一方面,「放生」其實是擾亂生態、甚且可能是「放死」的論述,也已多有科學闡釋,在另一批人的思維中建立起來了。

精采內文

 

布列塔尼小鄉村 能源自足達23%

本報2011年10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葉如萍編譯

Mené鄉村景致。圖片節錄自http://www.vacances-location.net貧瘠的土地、寒冷的北風、高低起伏的地勢,法國Côtes-d’Armor省中心的Mené地區,位處偏僻,雖然擁有清翠的綠色山坡及許多美麗的石屋,然而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發展上的困境。Saint-Gouéno村長及當地聯合政府副主席Jacky Aignel表示,「早在1970年代,身為國家農業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agronomique, Inra)研究員的社會學家Paul Houée牧師,就警告我們這塊土地的脆弱性,如果我們繼續放任,就是死路一條。」這個警語沒有被當成耳邊風:40年後,Mené地區已經變成法國再生能源的一個獨一無二的案例,他們的企圖心是在2030達到能源完全自給自足;簡單的說,這可能是今日面對核電困境的一種解套辦法。

Mené地區包括七個村,分別為Saint-Gouéno、Plessala、Collinée、Saint-Gilles du Mené、Saint-Jacut-du-Mené、Langourla、Le Gouray,面積共165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6400人,是非常低密度發展的鄉村地區。

甲烷化(Méthanisation)

甲烷廠。圖片取自outset-france.fr過去數年,當地用木材取暖、植物油替代柴油、或是養殖業動物糞便甲烷化等行動,陸續在執行中,還有超過一千個行動方案正在研議中。Dominique Rocaboy是一名農夫、也是2011年6月剛啟用的Géotexia甲烷廠老闆,他表示:「最早開始於1955年在Plessala舉辦的飼料展,總共來了4萬3000人,短短三天的時間,我們討論很多關於水與能源的議題。農料合作協會(coopératives d’utilisation de matériel agricole, Cuma)則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協助有關合作的議題。」

布列塔尼區是法國主要豬肉供應地之一,豬糞是當地很大的污染源,Mené也不例外,不過,他們找到了解決污染並增加自產能源的雙贏之道。

2000年代初期,結合當地議員、民間團體及農民組成的Mené鄉村促進協會(Mené Initiatives Rurales, MIT),開始強烈關心起養殖業造成的污染問題。「繼續這樣下去,大家都要撞牆了;只有找到環境和經濟發展和諧共存的方法我們才有辦法繼續生存。」 Rocaboy如此強調。

一開始大約有30多農戶試了很多方法,最後採用甲烷化的技術,將動物糞便轉化為電力。2011年9月開始,甲烷廠每年可以處理7.5萬噸的原料,生產13800百萬瓦.小時(MWh)的電力,提供約5千人的電力需求。

他們也積極推動用油菜籽油來取石化燃料。油菜花在法國很常見,但一般認為沒有太多經濟價值,多是當作綠肥,在休耕時栽種,再將之剷平用來肥沃土地。然而自2007年9月起,設立於Saint-Gouéno市的Menergol榨油廠開始提供油菜籽油,當作石油的替代方案,該廠每年可處理3600噸油菜籽。市長Jacky Aignel估計能提供當地150部農機車的用油需求。他還打趣地說,如今植物油價格水漲船高,直接賣掉再去買石油的收益可能還比較划算。

另外,該工廠也將油菜籽搾取後的渣餅提供做為動物飼料,當地就不必再向巴西或阿根廷進口豆芽。

暖氣

擁有6400個居民的Mené積極尋找所有可以就地取材的方法,鼓勵冬天需要的暖氣用木材加熱,用的當然是當地的木材,這樣可以減少使用當地沒有的天然氣或石油。

當地有15 公頃的林地,其生產的木材指定做公共暖氣之用。2003年率先運作的兩座供暖廠提供給私人住宅使用,陸續將加入的六座除了繼續提供住宅使用外,還將擴及到市府及其他公共空間。Jacky Aignel 很驕傲地說,「今天我們所需要的能源中有大約23%是來自再生能源!」

他更進一步介紹,木材儲存空間和一座小學屋頂上,還裝設了太陽能板。這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行動方案其實都受到當地居民的監督,例如,投資額高達1500萬歐元的Géotexia甲烷廠,養殖戶擁有其中34%的股份。之後還有由140位當地人投資的六座風機,將可生產6 MWh的電力。

「我們只是一個很小的微型經濟體系,卻是一個大自然的實驗者。」Jacky Aignel自豪地說。另外,該市還將建設一個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經濟發展區、以及即將興建的25戶能源完全自給自足的住宅。2011年6月,當地召開了一場「能源與鄉村」的研討會,將其經驗分享到法國其他地區。

※ 參考資料:法國解放報報導

Top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 永續家園如何變? 轉型推動者說分明(下)

作者:蔡孟薰

※編按:傳統經濟發展以促進消費累積財產的模式,已耗盡地球資源,面對氣候變遷及石油危機,需要找出另外一種社會經濟模式,而經濟活動可說是進行改變時人們最關注的問題,。本日專欄中,轉型城鎮共同發起人Ben Brangwyn將分享何謂「韌性」,並闡述非傳統經濟之內涵,或許可為「要是不像現在這樣,我們還有錢賺嗎?」創造思考空間。

韌性 ≠ 傳統經濟發展

轉型城鎮網絡(Transition Network)共同創始人班.布萊維恩(Ben Brangwyn)「韌性」(resilience)是生物學上的說法,指生態系統遇到外力衝擊後,回復原狀態所需的時間與能量。用在轉型城鎮上,它的含意就變成:面對氣候變遷與石化能源短缺衝擊,城鎮如何能在跨國經濟、物流系統癱瘓(因液態石化能源缺乏,過高的能源價格讓企業沒有能力如以往一般,輕易將商品送達超市等商店供顧客消費)後仍能維持一定水準的持存能力。所以,到底該怎樣建立起城鎮的韌性?Ben說:「讓生產更靠近住家、讓消費更靠近住家、讓資源回收更靠近家、讓度假休閒更靠近家」,以簡短的幾句話,說明如何透過「重新配置」(relocalisation)來建立韌性,可說是將「宅」的境界發揮到最高點!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強韌的在地經濟(local economy)對於建立城鎮韌性很重要,但Ben認為,在地經濟只是眾多解答中的一個。尤其現代經濟建立在高耗能、高負債水準、高度物質吞吐的狀態下,若在地經濟僅作為一個縮小版的跨國經濟,對於建立韌性或阻止氣候變遷根本沒有幫助。

因此當提到經濟時,Ben特別提醒,除了以貨幣為交易基礎的正式經濟外,還有只在朋友親人間免費提供物品或服務的非正式經濟,後者對於建立在地韌性極為重要,因為透過無形的人際關係網絡,多樣且複雜的「交易」同時也更深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Ben表示,或許在講經濟成長時,應該更注重這種非正式經濟的成長,而非專注在以貨幣價值為基礎的GDP成長。

此外,不同綠色組織、綠色社區發展出來的不同「經濟」模式,對於建立起非正式經濟也有很大助益。例如:時間銀行(Timebank)在地交換貿易系統(Local Exchange Trading System),都是透過以物易物、以等量勞動時間換取等量物品或服務等,對於當代經濟以貨幣累積財富所造成的弊端提出解答。舉例來說,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發生多次震災,部分團體便透過時間銀行的換工來進行地震後的重建,且做得有聲有色,顛覆一般人對於重大災難都是透過政府或企業投入大筆經費進行救災復健的刻板印象,也認識了這類更富人情味的非正式經濟的威力。

地區貨幣:另一種建立韌性的工具

發行地區貨幣(local money)也是作為建立社區韌性的方式。圖為芬霍恩生態村流通的Eko社區貨幣。另外托特尼斯也以發行地區貨幣(local money)作為建立社區韌性的方式,有別於國幣可流通於國內每個角落,地區貨幣只能於議會所規定的地區流通,對於促進地區經濟活動的發展有正面效果。Ben表示,當代經濟有如有破洞的水桶,人們付給大型跨國企業以取得產品或服務,原本可以用來支持當地產業的錢(例如:各種食品、小型工業、手工業生產,以及藝術文化產業等),也不斷外流至這些公司的口袋。如何透過在地需求刺激在地經濟,使其變得更多元活潑,而非落入持續不斷的消費來累積更多財富的模式中?地區貨幣實際上就是最佳振興在地經濟的方法。

當然,在不同的地方,在地貨幣的發展都不一樣。Ben提到英國大部分的交易,尤其是公司對公司的交易,都透過電子線上交易的模式進行,如何讓地區貨幣有著更廣泛的應用(即更多元地去消費各種在地產品或服務),實際上是不少英國在地轉型城鎮組織正在思考的問題。Ben以倫敦的轉型城鎮不列頓(Transition Town Brixton)為例,他們正在進行地區貨幣的電子化,因此積極與區議會、當地信用合作社(local credit union)及軟體開發人員合作,或許不久的將來,該社區就可持嶄新的社區信用卡從事在地消費,讓地區貨幣邁向新階段。

韌性對於多元地區經濟活動的新啟示

早在4-5年前,轉型城鎮托特尼斯就已跟蘇芮大學的Tim Jackson教授密切對話,共同探索如何讓經濟更友善環境。他們認為,本質上來說,多元在地經濟活動若對環境或對人不友善,跟為人詬病的全球經濟模式並沒什麼兩樣。

因此,新經濟模式以及如何培育在地社會企業,成為轉型城鎮托特尼斯的另一個焦點。究竟在這脈絡下的社會企業究竟是怎樣的面貌?Ben提到推動循環式經濟的艾倫.馬卡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er Foundation),該機構認為創造零廢棄物的城鎮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是這樣的行業可創造出大量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則是讓生產體系中產生的廢棄物,成為其他生產單位所能運用的資源,形成近乎密閉的物質循環系統,可大幅降低經濟對於更多物質的需求。目前正著手培植類似企業,希望可做為城鎮中各種廢棄物的處理者,將各種工業產品廢棄物變成重新再利用的黃金。

不論是從樸門永續設計、從搖籃到搖籃,或是Tim Jackson的循環式經濟觀點,都強調系統中沒有所謂的「廢棄物」,對Ben來說,這樣的社會企業還應要有以下特點:可建立社區韌性、低碳、使用最少的物質資源、不為個人營利、透過信託方式,管理運用社區公共財、營運民主化,並對社區負責。

從關於轉型企業的特質中,不難發現轉型城鎮所追尋的社會企業,並非運用科技或小聰明來謀取私利,反而以社區的整體利益為考量,提供社區必要的各種服務與物品(例如:Pete Ryeland的綠色運輸方案),當中實際包含了遠比循環經濟更為深層的轉型意識,值得我們深思。

面面俱到 無比韌性的未來

社區韌性,很難用三言兩語蓋棺論定它究竟是什麼。以筆者對它的認識,有點像是一張托著社區的安全網,網的每個端點皆由不同服務或機能構成,如何在這張網子裡創造更多機能、人際關係的連結,讓城鎮或社區承受得了外來衝擊絕對是當務之急,因為這樣的未來可能近在咫尺。

所以,我們期待怎樣的未來?一個高喊低碳但卻欠缺韌性的未來?還是在低碳之外,需要在地同時又能凝聚人們情感與改變意識的未來?前者可能是科幻電影中白淨的高科技城市,光鮮亮麗但欠卻人味;後者或許是人們挽著袖子一起彎腰在社區農園從事農務,或在日落時分相約到小酒館中小酌,打開話夾匣子天南地北,或是機械工在小工房中打量著每一批精心製作的機械零件並引以為豪,又或是埋頭在電腦前苦心創作的小說家在絞盡腦汁之餘望著窗前一片青蔥翠綠發呆。

人遠永都是故事中的主角,轉型城鎮中的主角正式如你我一般的市井小民,改變的契機同樣掌握在你我的手上,英國的故事將成為鼓舞其他人的借鏡,且讓我們一同串連、發想新的未來景象並採取行動吧!(全系列完)

Top

 

民間國是論壇∣「瘋綠電」有助推動能源政策民主

作者:林子倫(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

日本福島核災掀起了全球新一波的反核浪潮,台灣的環保團體也在430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核遊行,呼籲政府汰換核能,增加再生能源比例。近日來,由許多家庭主婦發起成立的「瘋綠電行動聯盟」,主張民眾應擁有購買乾淨安全綠色電力的權利,試圖挑戰長期以來台灣能源與電力政策的集權與壟斷,這項倡議,對於推動台灣能源政策的民主化,以及思考「後福島」的能源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瘋綠電聯盟提出的問題很直接也很簡單,如果我們可以選擇有機食品,可以選擇環保設備,可以選擇節能家電,我們應該也可以選擇綠色電力─由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可以拒絕購買含防腐劑或反式脂肪的食品,為什麼我們不能拒絕購買核能或其他汙染的電力?

這個有趣的提問,點出了台灣電力事業長期壟斷的現實,國營的台電不僅是台灣最大的電力生產單位,更一手包辦了輸電、配電與賣電的角色。長期以來,由於電力事業的特殊性,關於發電方式的配置,主要依賴技術官僚與專家菁英的意見,一般民眾鮮少有參與聞問的機會。因此,讓民眾擁有選擇綠色電力的權利,不僅可提升公民的能源意識與環境責任,回應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更是走向能源與電力政策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瘋綠電行動聯盟的倡議並非全新的概念,在加拿大、美國、澳洲、以及歐洲的荷蘭、德國、丹麥等國皆有多年實際運作的經驗。簡單的說,實務上對於有意願購買綠色電力的消費者,電力公司提供差別的電價,一般而言,價格皆比普通電價稍貴,消費者可選擇固定比例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與電力公司簽約,自願性的給付較高的電費。而收取的綠色電力資金,除了支持綠色電力的投資與發展外,也有部分拿來作為弱勢族群的電價補貼。

除了個人或家庭可選擇綠色電力外,企業也可透過購買綠色電力,減少電力來源的二氧化碳排放,以降低企業的碳足跡。根據今年最新的統計,名列Fortune 500 的全球企業中,如蘋果電腦(德州辦公室)有98%電力來自綠色能源,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其電力使用有88%來自綠色電力,Dell 也有28%。而政府部門如美國環保署的電力使用已經100%來自綠電,農業部則已佔50%。

對於增加再生能源比例的倡議,關心台灣能源政策的人士有很深的無力感。過去十年來,台灣再生能源占發電量的配比一直未超過1%,價格因素是推動的主要障礙之一。這股倡議綠色電價的呼聲與趨勢,正好回應了這項需求。不過,綠色電價不應被窄化為電力市場的自由化,因為自由化不等於民主化,它不應成為另一種型式的電力壟斷。期待綠色電價的實施,讓民眾擁有電力的選擇權,並進而擁有影響國家能源政策與電力配比決定的參與權,朝綠色電力與能源政策民主化邁進一步。

※ 本文原發表於第三屆民間國是論壇

Top

 

世衛組織報告:市區空氣污染謀害百萬性命

摘譯自2011年9月30日ENS瑞士,日內瓦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洪美惠審校

2008年4月,埃及開羅的空氣汙染將金字塔籠罩在煙霧之中。圖片來自:Nina Hale相本。世界衛生組織(WHO)科學家尼拉(Maria Neira)表示,「全球各地的城市空氣,往往被廢氣、工廠的煙霧或是燃煤電廠的煙塵厚厚遮蓋,許多國家沒有空氣汙染法規,而即使有法規的國家,國家標準與執法狀況也存在著顯著差異。」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室內外空氣污染中的微小顆粒。

直徑10微米以下的懸浮微粒(PM10)是城市空氣汙染的重要指標,也是城市中常見與健康風險有關的複雜混合汙染物。

小型懸浮微粒可以進入肺部深處,也能夠進入血液中,造成許多器官系統受損。暴露在這些顆粒中可能引起心臟病、肺癌、哮喘以及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對PM10懸浮微粒的標準是平均每立方公尺20微克,但新的數據顯示,某些城市的懸浮微粒量高達300(µg/m3)。

2011年1月,印度新德里的空氣污染狀況。圖片來自:Jean-Etienne Minh-Duy Poirier相本。絕大多數的城市居民,每年PM10暴露總量已超過WHO訂定的空氣品質標準。數據顯示,目前只有少數城市空氣品質符合WHO的標準。

以2008年為例,估計城市中因為室外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達134萬人。如果能夠普遍達到WHO的標準,2008年有109萬人可以免於死亡。

因城市空氣污染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從2004年推估的115萬人向上攀升。與城市空氣污染相關的死亡人數預估值增加,與幾項原因有關,如近年空氣污染濃度上升、城市人口增加、數據的可用性以及取得方法的改善。

WHO呼籲更加重視城市空氣污染造成的健康風險,實施有效的政策並嚴密監控市區的狀況。

每立方公尺的懸浮微粒量從70微克降到20微克,可以降低15%的死亡率,這對公共衛生提升有很大的助益。

在開發中以及已開發國家之中,城市的空氣污染最大的來源是汽車運輸、小型製造業等工業活動、使用煤炭等生物燃料烹飪或取暖,燃煤電廠。

WHO歐洲健康與環境中心(總部於德國波昂)主任Michal Krzyzanowski博士說,「必須要綜合國際協議、國家政策以及地方行動來降低污染問題,並且減少污染對健康造成的廣泛影響。」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北極臭氧層破洞 五個德國大

摘錄自2011年10月4日自由時報報導

科學家2日指出,北極上空的臭氧層在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天期間出現破(空)洞,面積達2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德國或加州大,這也是北極臭氧流失嚴重程度首次與南極相當。

美國、加拿大、芬蘭、丹麥等國研究人員,在2010年到11年的北極冬季到春季期間,進行衛星測量;發現北極上空15到23公里臭氧嚴重流失,最嚴重的出現在18到20公里高處,有80%的臭氧流失。這份在「自然」期刊發表的報告說,「這是首次出現臭氧流失程度足以被合理地稱為是北極臭氧破洞」。

位於平流層的臭氧層能過濾會致癌的紫外線,如同地球的保護層,通常在南、北極冬春季期間會發生季節性破壞。一部分是因人造氯基化合物,如已遭聯合國禁用的氟氯碳化物;另一原因是酷寒,因為會破壞臭氧的氯分子在酷寒下最活躍。

世界氣象組織8月發佈今年首份「南極臭氧空洞公報」,指出,南極臭氧空洞面積接近過去10年的平均值,比2008年和10年稍大,但比09年稍小。全球196六國於1989年簽署生效的「蒙特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後,全球大部分地區已停產氟氯碳化合物,專家預期南極臭氧破洞可在本世紀中封合。

Top

 

菲律賓13歲小畫家 獲國際兒童環保繪畫大賽一等獎

本報2011年10月5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菲律賓的13歲小畫家Trisha Co Reyes榮獲國際兒童環保繪畫大賽一等獎13歲的菲律賓小選手Trisha Co Reyes熱愛在家鄉的森林中漫步。正是這份熱愛給了她創作的靈感,並在2011年國際兒童環保繪畫大賽中奪冠。Trisha在60多萬名小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舉辦的繪畫大賽第一名。臺灣的小朋友許翰婷(音譯,Hsu Hantine)獲得了大賽三等獎。

在Trisha的作品裡,一個小女孩拉開一席巨大的灰色幕簾,幕簾上覆蓋著一片生長在污染嚴重地區的垂死的樹木,幕簾背後卻是一片生活著各種各樣野生動植物的五彩森林。她說,創作這幅畫的目的是呼籲人們重視森林的價值,同時鼓勵人們多多植樹造林。

Trisha說,畫展現了兩方面的含義: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的森林和濫砍濫伐的後果。 Trisha 表示,森林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今天森林的破壞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必須要珍惜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寶庫,這樣才能長久的擁有森林資源。

作為大賽的總冠軍,Trisha獲得了2000美元的獎金和一次免費參加在印尼萬隆舉辦的TUNZA國際兒童與青年大會的機會。在大會上,她將正式獲得第一名的獎勵。

二等獎獲得者是來自日本的14歲小選手Erina Hashimoto。她的畫作展示了一個人的眼睛,正注視著一片微型森林,在森林裡,螞蟻、瓢蟲和其他昆蟲正慢慢爬過樹葉和樹枝。

二等獎獲得者是來自日本的14歲小選手Erina Hashimoto

Erina說,「我能在森林的一個小角落裡找到許許多多的生物,所以當我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融入了它們的世界,與它們生活在一起。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用溫和的眼光看待周圍的自然環境,那麼地球將會變成一個富饒的星球。」

來自臺灣的小朋友許翰婷(音譯,Hsu Hantine)獲得了大賽三等獎。

臺灣的小朋友許翰婷獲得了大賽三等獎

2001年的國際兒童環保繪畫大賽正值大賽20周年慶典。在這20年間,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萬名兒童用他們的畫筆表達了他們對環境破壞的擔憂,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他們心目中解決森林砍伐、棲息地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方法。

來自保加利亞、日本、肯雅、馬爾他、尼日利亞和俄羅斯的六名往屆獲獎者也將出席萬隆Tunza大會,並參加繪畫大賽20周年的慶祝活動。他們將為2011年的獲獎者們頒獎,同時在慶典上發佈一本囊括了過去20年優秀繪畫作品的新書。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表示:當今的世界在地緣政治和經濟問題上,已經與環境署發起兒童繪畫大賽時的世界截然不同。為青年尋求體面的就業機會,遏制不斷惡化的環境狀況等都是我們目前面對的日趨緊迫的挑戰。他補充道,然而,迄今還未改變的,是技能,是才幹和這些來自世界青少年的鼓舞人心的畫作。多年以來,上百萬人從展覽、檯曆、明信片以及網上欣賞了這些畫作。這些畫讓人們欽佩、開始反思並採取相應的環保行動。

TUNZA國際兒童與青年環境大會

國際兒童環保繪畫大賽的頒獎儀式是在萬隆舉行的TUNZA國際兒童與青年大會的諸多活動之一。

大會由印尼共和國政府和聯合國環境署共同主辦,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名青年、導師和知名人士將參加此次大會。與會者分為兩類:兒童(10-14歲)和青年(15-25歲)。

在「讓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重塑我們的未來」的主題下,會議將探討青年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同時將青年們的意見和建議,將傳達給明年將在巴西里約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即里約+20會議)。

會議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萬隆宣言」,這份宣言是全球青年在Rio+20會議召開之際對可持續發展的呼聲。TUNZA大會還將回顧青年人對國際森林年的貢獻,同時探索青年人如何鼓勵同齡人採取更加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TUNZA大會,是在1992年巴西里約地球問題首腦會議、2002年南非約翰尼斯堡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的決議基礎上舉辦的。大會認為,兒童的意見和觀點應該納入環境決議的制定中。曾作為青年代表出席裡約和約翰尼斯堡會議的與會者們,將參加萬隆會議,與他們的接班人們分享,在可持續發展青年運動方面的親身經歷。

Top

 

瑞興號除污 15天內完成岸上清除作業

摘錄自2011年10月4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巴拿馬籍砂石船瑞興輪3日在基隆外海發生船難,船身斷裂造成重油嚴重外洩。環保署4日表示,船東公司委託的清除業者將於5日上午開始油污清除作業,估計15天內完成岸上清除工作,不過由於海象惡劣,尚無法確定海面除污時程。至於船體移除的部份,在評估氣候與海象條件後,業者計畫於明年6月之前完成。

巴拿馬籍砂石船擱淺事件重油嚴重外洩,造成海洋生態污染,環保署4日再召開第三次應變會議後表示,船東公司於4日中午提出油污清除計畫與船貨移除計畫,表示將委託代清除公司進行油污清除作業。

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許永興說,船東委託的代清除公司將在5日上午開始在漁港及沙灘進行現場勘查及第二階段除汙工作,預計在15天內可完成岸上除汙工作。許永興說:「已經上岸的部份,尤其是沙岸的部分,該公司大概約略估起來大武崙漁港、大武崙沙灘的部份,他們預估大概15天,因為現在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海象非常的差,我們沒辦法進行海面的勘查。」

許永興表示,船體殘骸清除計畫則是要評估氣象狀況,入冬之後海象不穩,要等明春海象轉好才能進行海下切割清運,最快得到明年4月才能完全移除。

至於重油汙染對於相關海域的水質影響,許永興表示,地方衛生局已經增設9個水質測站,目前水質的ph值達到標準,而油質的部份需要送驗後才能確認。

Top

 

紐國大旱 托克勞島飲水恐見底

摘錄自2011年10月4日法新社報導

威靈頓官員4日警告,南太平洋各島嶼面臨的乾旱,料將引發糧食短缺。在此之前,已有第2個地區因缺水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紐西蘭外長麥卡利(Murray McCully)表示,紐西蘭代管的托克勞群島(Tokelau)受反聖嬰現象影響造成久旱,島上1400多位居民只剩不到1週的飲用水可用。托克勞3日稍晚也繼鄰國吐瓦魯(Tuvalu)之後,發布進入緊急狀態;紐西蘭也派遣空軍軍機運送飲水及海水淡化設備至吐瓦魯。

麥卡利告訴紐西蘭廣播電台(Radio New Zealand):「托克勞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該國由3個島嶼組成,島上居民也是紐西蘭公民,他們的飲用水已剩不到1週。」

南太平洋其他島嶼也傳來缺水通報,紐西蘭當局正在實施地區評估,擔心這場旱災將帶來作物欠收以及糧食短缺等災害。

Top

 

論壇∣雨後

作者:吳明益(作家)

幾日霪雨,覺得整座學校都浮了起來,眼看就要漂走了。黃昏雨停,雨雲出現兩個層次,一個停在大約兩百公尺左右的山腰,另一層則是約在三千公尺的高度。如此一來,山就在虛無縹緲間了。

信步走到餐廳胡亂吃個炒飯,心裡一直思考著日前陳文茜所寫的〈在放生的旅途中〉。文章中寫到她與丁乃竺、姚仁喜等人跟隨宗教團體,到某處「可以放生」的水庫放了一萬四千斤的魚,於是身心總算獲得安頓的事。

這篇文章我以為值得注意的一點倒不是「放生」這件事的對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部分宗教架構起來的價值體系,本就是以人為中心的。因此它也很容易架構起人「放過」其他生物,就是某種德業這樣的思維。而這樣的思維一旦信仰了,是極難撼動的。另一方面,「放生」其實是擾亂生態、甚且可能是「放死」的論述,也已多有科學闡釋,在另一批人的思維中建立起來了。

關鍵在於,兩者為什麼無法對話,或科學家的論述為什麼無法說服宗教信仰者呢?

我認為值得注意的是某個點的態度。陳文茜並不知道自己放的是哪一種魚,似乎也不想弄清楚的樣子。這篇文章最多的字數在寫自己,寫魚的時候僅有一行,那就是「有的長如手臂、有的短如常見之魚」。不想弄清楚自己所「放生」的是哪種魚的人們,當然可能會誤把放下水庫後跳躍的魚群視為「歡樂」,而不會想到牠們也可能是水質適應不良,或是溫度落差太大時,承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對陳文茜而言,寫文章時提到姚仁喜、丁乃竺,似乎遠比提到她所「放生」的這一萬四千斤魚是哪些魚種重要得多。

如果我的這點推理沒錯,一個不在意所見生物是「哪一種」的人,卻拍攝了一部據稱要推動臺灣環境革命的《正負二度C》,也難怪裡頭內容空洞,充滿口號式的訊息了。這是因為陳文茜的價值體系不真的是建立在她宣稱的「理性」之上,而是比非理性更可怕的「偽理性」之上。

反國光石化期間,多次有學者提及是否要邀請陳文茜「站在同一邊」,但在此方猶豫之間,奇妙的是,一向蒐集資訊快速的節目製作小組,卻也遲遲沒有針對這個近十年來最重大的環境議題表示看法。過去我在看陳文茜主持的節目時,一面在「文茜財經週報」盛讚破壞生態的資本家,隨即又在「文茜世界週報」對地球暖化感到憂心,這樣的矛盾訊息,使得我個人將她定位為「麥克風式的媒體人」,是傳遞訊息的載具。就這點來看,她的聰明是在於掌握議題的敏銳度,卻不是在思考議題的深度上。我當然也不會因為這樣的一篇「放生」的文章就認為陳文茜是愚騃的,否定她的成就,只是這真的是一個很值得自我警惕的材料。

我們走在大學校園裡頭了,以為自己是大學教授,知識份子,但顯而易見「醫生、工程師、財經專家、文學專家」都只是專業人員,而非「知識份子」。知識份子不該只是捧著自己專精的學門而已,他還得有追根究柢,遇事不懼權勢的反骨精神。

比方說,一個知識份子因信仰宗教而參與「放生」了,他得在「放生」之前,問一下現場有沒有魚類專家,「我們放的哪一種魚啊?能不能放在水庫裡呢?今天的水溫適不適合?」魚類專家在回答這樣的問題後,也不能自詡是魚類專家而已,他還得是一個知識份子,於是他轉過頭去再問水庫生態學家:「這種魚雖然能活在水庫裡,但一下子放了一萬四千斤會不會造成生態負荷過重,造成水質的優養化?」水庫生態學家回答了這個問題,發現到自己還是個知識份子,於是轉過頭去問倫理學家:「我們究竟搞這個『放生』,意義在哪裡啊?」

於是倫理學家,拿著水庫生態學家和魚類專家提供的資料,和宗教家辯論了起來,以一個「知識份子」的角色辯論了起來,再決定自己放是不放。至少得做到這樣,那麼這般的「知識份子」,才讓我們多少能放點心不是嗎?

因此,陳文茜小姐的這篇文章並不讓我憤怒,它只是讓我了解到口號的空虛(有人認為她是臺灣最聰明的女人),以及她在這件事上(我僅說在這件事情上),並不算是個知識份子。

陳文茜認為自己放生了,終於得以睡著覺。她卻不知道,這一萬四千斤的魚,讓另外一些人睡不著覺,甚至可能一個小小的生態系因此崩毀。陳文茜認為她原本自己仍像「凡人渾身充滿了悲愴」,而在放生結束後,「落寞與心痛」終於結束了。我並不曉得陳文茜小姐的悲愴何來?也理解凡人必有難以承受的悲愴經驗。但透過購買一批魚,瞎放走牠們到水庫裡來「處理」這樣的悲愴,總讓我這樣的凡人感到悲愴不已。人生的悲愴可以這樣處理嗎?這不只是對被「放死」的生物不尊重,恐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這樣的思考,也讓我的心情在雨後如同一座浮島,漂盪不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