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只買好東西》的作者朱慧芳,在新書《識食》上開宗明義的一段話:「飲食具有意識,食物便有了意義。」
其實作者的重點應該在這裡。認識自己的食物是前提,然後,由於食材良莠不齊,所以她上山下海的為我們挑選。可是萬一你買不到那個農場的西瓜或鳳梨,難道就不吃了嗎?不呀,我們還是可以有自己識食的概念,例如春天吃萬物甦醒的芽、夏天吃飽含水分的瓜、秋天吃飽含能量的堅果種籽,冬天吃儲備慢長的根莖。只是由於出版的設計似乎偏重於購買來源,我們得自己在《只買好東西》裡面抓重點。
我不禁想到,我最有「識食」感的時候,應該就是認識了樂樂農場之後。
因為樂樂家種什麼我就跟著嘗試什麼,跟著知道這個作物與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的關係,跟著知道這個食物的保存和料理,甚至--畢竟樂樂農場又不是神農聚寶盆種百草,我開始了解我想採購的其他蔬果。我看「直接跟農夫買」,讀食材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