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1.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 將在5年內發生!

中國山西的燃煤電廠。(Skoda Export 提供)

國際能源總署(IEA)9日於英國倫敦發表《2011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時警告,除非「大幅度改變政策方向」,否則全球將會陷入不安全、效率低以及高耗碳的系統之中。報告中指出,現在仍有時間採取行動,但是儘管已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機會之門卻越來越窄。IEA首席經濟學家警告,「如果在2017年以前,我們沒有訂定有效的國際協議,機會之門將永遠關閉。」

報告中也提出關鍵的「新政策情境」分析,此假設情境的設定包括:各國政府以謹慎的態度實踐近來的承諾,而2010年至 2035年間主要能源需求僅增加三分之一,並且讓非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以外的國家)仍維持經濟成長率達90%。如果「新政策情境」沒有實現,我們將會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下:平均溫度增加6℃。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2012全球氣候變遷脆弱指數 南亞、非洲最高

都怪溫室氣體 2010年創新高溫

全球商界領袖呼籲 設立有效的氣候協議

何謂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綠色電報∣速食店如何減少消耗地球資源- Chipotle's "Back to The Start"

作者:方志豪

Chipotle是一家在美國頗受歡迎的速食店,往往速食店都是集約養殖農牧業的銷售對象,既然如此,為何本週要介紹Chipotle?就讓我慢慢道來。

食材:豬、雞肉是100%有機飼養,有機牛肉則是50%,豆類30%,乳製品則使用無生長激素的牛奶。

店面裝潢:以原店面建材為基礎,若需要新增建材則使用具有高回收與耐用性之建材,如鍍鋅鐵、波浪鐵板等。

照顧有機農牧業:本身具有料理專業與銷售據點,輔佐各種友善環境的畜牧方式能得到好的銷售價錢,餐廳與農民成為夥伴關係。

教育網站:「Chipotle官方網站」提供透明化的產品資訊,並且告知怎樣是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不定期舉辦教育活動來告知人們正確的食材選擇、料理方式來減少地球資源消耗。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國科會發表報告,表示台灣在本世紀末溫度將上升2~3℃ ,而且雨季兩極化趨明顯,也就是說降雨日數減少,但降雨強度增加。因此防洪與水資源管理將是不能忽略的大挑戰。上海將推動水、電、煤費的電子帳單,目前全上海市平均每月有4800萬張帳單;每年就消耗了森林近2000畝,這樣的改變,能讓地球遠離發高燒的危機。從日常所及多動腦,環保的創意便誕生,西螺將每天約2公噸的廢棄蔬菜做成液態肥料,省錢又環保,試用過的農民頗為滿意。推廣出去,大家可望吃得更健康,但我國農漁重鎮雲林也同時深受六輕的威脅,縣府開始規劃環境監測計畫,除了保衛當地人的健康,也與全國息息相關。

由於泰山變電所要蓋在活斷層上,目前的輸配電施工挖路就已經導致附近民宅開始傾斜,當地居民要求政府趕快撤銷這個計畫。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COP17:事與願違,弊大於利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所研究生)

轉眼之間,第17次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締約國會議(COP17)即將在本月底於南非德班(Durban)召開,為期近兩週的會期難免又要落入俗套的被媒體喻為見證各國有無意願齊心為環境永續奮戰的關鍵時刻。但長期以來迷戀「經濟」一定要成長的發展模式與被商業廣告穩固建構的「大量」消費文化,早已極度嚴重地破壞自然與人類間的和諧關係。因此,坦白說,目前的國際環境法律規範,還有所有談判桌上關於環保或氣候變遷的議程,幾乎都不足以實質有效地因應全球暖化與緩解伴隨而來的各種自然災害。

精采內文

 

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 將在5年內發生!

摘譯自2011年11月9日ENS英國,倫敦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索沃的Korp Elektroenergjetike燃煤電廠 (EPS提供)國際能源總署(IEA)9日於英國倫敦發表《2011世界能源展望》(2011 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時警告,除非「大幅度改變政策方向」,否則全球將會陷入不安全、效率低以及高耗碳的系統之中。

報告中指出,現在仍有時間採取行動,但是儘管已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機會之門卻越來越窄。

各國政府11月28日即將在南非德班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國際能源總署發布這篇報告的時機,正好處於國際氣後談判的關鍵時刻。

國際能源總署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警告,「如果在2017年以前,我們沒有訂定有效的國際協議,機會之門將永遠關閉。」

國際能源總署總幹事范德胡芬(Maria van der Hoeven)表示,「政府應該要採取有力的措施來推動對高效與低碳科技的投資。」他接著說,「福島核能事故、中東與北非部分地區的動盪以及2010年對能源需求大幅反彈,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歷史新高等因素,都凸顯出這個挑戰的規模與急迫性。」

能源總署指出,一些關鍵趨勢正朝向令人擔憂的方向發展。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達到新高,全球經濟的能源效率連兩年惡化,而對石油輸入的開銷則接近歷史最高紀錄。

《2011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也提出關鍵的「新政策情境」分析,此假設情境的設定包括:各國政府以謹慎的態度實踐近來的承諾,而2010年至2035年間主要能源需求僅增加三分之一,並且讓非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以外的國家)仍維持經濟成長率達90%。在此情境下,《報告》預測,未來25年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要比過去110年的總和減少1/4,使長期平均溫度升溫控制在3.5℃以內。

該報告認為,如果「新政策情境」沒有實現,我們將會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下:平均溫度增加6℃。

中國山西的燃煤電廠。(Skoda Export 提供)國際能源總署估計,中國將繼續保持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的地位。到2035年時,消耗的能源將超過美國70%。但即使如此,中國的人均消耗能源量仍不及美國人的一半。

2035年時,石化燃料佔全球主要能源消耗的比例將從81%降至75%。

再生能源的比例,將從今日的13%增加到2035年的18%。再生能源的增長來自補助的增加,由2010年的640億美金提高到2035年的2500億美金。但在現今財政緊縮的時代下,某些情況可不是理所當然的──相比起來,2010年對石化燃料的補貼為4090億美金。

挑戰450ppm

Tampa電力公司位於佛州的燃枚電廠Big Bend (照片來源不詳)《2011世界能源展望》同時提出了一項「挑戰450情境」(450 Scenario),即限制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450ppm以內,讓能源使用狀況控制在全球會議先前達成的共識:限制氣溫上升的幅度不超過工業革命前平均溫度的2℃以內。

然而,該報告指出,根據「挑戰450情境」的設定,在2035年之前,為了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而能使用的能源額度,有80%已經被既有的設施所佔去,包含發電廠、建築物與工廠等。所以若在2017年以前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屆時所有與能源有關的基礎建設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將提早到達「挑戰450情境」所設定的2035年排放量。

「拖延是得不償失的,」比羅爾 警告,在2020年以前電力部門若少投資1美元在潔淨科技上,2020年以後就要多花4.3美元來彌補增加排放造成的問題。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nov2011/2011-11-09-01.html
欣賞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綠色電報∣速食店如何減少消耗地球資源- Chipotle's "Back to The Start"

作者:方志豪

前幾週介紹了兩篇農牧業文章:「農業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與「牧業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人們用這樣的方式消耗地球資源,若我們有選擇的機會,相信大家都想要食用更具有「社會責任概念」的餐廳與食材。先讓我們來看看由Chipotle餐廳製作的Back to the start影片,風格非常可愛喔。

【Chipotle 是什麼?】

Chipotle是一家在美國頗受歡迎的速食店,往往速食店都是集約養殖農牧業的銷售對象,既然如此,為何本週要介紹Chipotle?就讓我慢慢道來。

食材:豬、雞肉是100%有機飼養,有機牛肉則是50%,豆類30%,乳製品則使用無生長激素的牛奶。

店面裝潢:以原店面建材為基礎,若需要新增建材則使用具有高回收與耐用性之建材,如鍍鋅鐵、波浪鐵板等。

照顧有機農牧業:本身具有料理專業與銷售據點,輔佐各種友善環境的畜牧方式能得到好的銷售價錢,餐廳與農民成為夥伴關係。

教育網站:「Chipotle官方網站」提供透明化的產品資訊,並且告知怎樣是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不定期舉辦教育活動來告知人們正確的食材選擇、料理方式來減少地球資源消耗。

文章的最後,我們試著思考看看,若我們吃的牛羊豬雞生長過程中,牛羊從來沒在草原上吃過草、豬雞從來沒有看過天空,然後就被殺掉作為人類食物,這樣真的太不友善了。若我們有選擇,就用「鈔票來改變世界,淘汰不友善地球的品牌與產品。」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快來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喔!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Top

 
 

台灣氣候變遷2011關鍵報告:21世紀末升溫2-3℃

本報2011年11月10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國科會氣候變遷研究團隊推估,台灣未來將持續升溫。楊佳穎攝。國科會氣候變遷團隊昨(9日)發表「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指出,台灣在本世紀末溫度將上升2~3℃ ,且極端高溫的情形會較為嚴重、低溫事件發生機率減少。雨量方面,推估未來冬季雨量減少3~22%,夏季雨量增加2~26%且降雨強度增加,對未來的防洪操作與水資源管理是一大挑戰。

台灣升溫高於全球平均值 未來持續上升

該報告指出,台灣年平均溫度在1911年至2009年期間上升了1.4℃,增溫速率相當於每10年上升0.14℃,較全球平均值高 (每10年上升0.074℃)。

台灣近30年 (1980~2009) 氣溫的增加明顯加快,每10年的上升幅度為0.29℃,幾乎是百年趨勢值的兩倍,與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結論一致。

未來台灣在暖化的氣候下將持續增溫,多數氣候模式顯示台灣地區的溫度在世紀末將增溫2~3℃。在日最高溫與最低溫部分,東亞地區非常可能 (以多模式系集分布分析,機率超過90%) 在未來呈現上升趨勢,意味著極端高溫的情形會較為嚴重,反之,低溫事件的發生情形則是相對減少。

夏季降雨強度增強 乾溼季更趨極端

莫拉克期間屏東大水成災。(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報告指出,台灣的降雨部分,出現降雨日數減少,但降雨強度增加的現象。乾濕季越趨明顯的現象與全球趨勢類似。

在未來暖化情形下的推估,台灣未來冬季平均雨量多半都是減少的,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減少幅度介於 -3%至-22%之間。而未來夏季平均雨量變化,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夏季雨量增加幅度介於+2%至+26%之間。

不過,團隊也強調,即便是針對台灣地區小區域的變化,科學家對未來升溫推估值的信心相當高。但在降水方面,由於不確定範圍大,模擬結果的可信度較低。

研究團隊建議,氣候變遷的推估複雜度與困難度相當高,尤其是在未來「量」的改變部分,政府與民眾須瞭解科學的極限,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上加強風險溝通。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是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的一部分,內容由該團隊科學報告工作小組召集人、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許晃雄邀請團隊學者,費時一年共同撰寫而成。


※ 台灣氣候變遷關鍵議題(資料出自「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

一、相對於全球的氣候變遷趨勢,台灣整體的變遷趨勢如何?

就目前所觀測到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溫度在1911年至2009年期間上升了1.4℃,增溫速率相當於每10年上升0.14℃,較全球平均值高(每10年上升0.074℃)。另外,台灣近30年 (1980~2009)氣溫的增加明顯加快,每10年的上升幅度為0.29℃,幾乎是百年趨勢值的兩倍,與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結論一致。然而,報告中也澄清台灣的年增溫率計算方法,並說明全球增溫有地域性的差異,增溫速率較全球平均值高,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

在雨量部分,台灣年平均雨量雖有數十年尺度的乾濕變化特徵,100年的線性變化趨勢並不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降雨日數有較一致的變化,普遍呈現減少的趨勢。同時,統計資料顯示大豪雨日數(日雨量大於200mm)在近50年和近30年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存在著大約50~60年週期的年代際變化現象。

未來氣候變遷推估方面,多數氣候模式顯示21世紀末台灣地區的溫度上升幅度介於2.0℃至3.0℃之間(相對於20世紀末)。在雨量部分,台灣北、中、南、東四個主要分區的未來冬季平均雨量多半都是減少的,約有一半的模式推估減少幅度介於 -3%至-22%之間。未來夏季平均雨量變化,約有一半的模式認為未來夏季平均雨量變化介於+2%至+26%之間。這種原本多雨期間的雨量增加,而少雨季節雨量減少的未來發展情境,對於台灣未來的水資源調配是一大挑戰。

二、颱風、暴雨、乾旱、熱浪、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受氣候變遷影響的程度為何?未來是不是會更為劇烈或頻繁?

資料顯示西北太平洋颱風以及影響台灣的個數與強度,受年代際變化(Inter-decadal Variability)影響較大,直接受氣候變遷影響之線性變化趨勢則並不明顯。根據大多數氣候模式預測,在暖化的氣候條件下,未來颱風個數偏少的機率偏高,但颱風增強的機率會有增加的可能,意味著未來一方面颱風個數變少減少水資源的挹注,另一方面極端颱風降雨事件出現的機率有增加的可能,提高颱洪災害的風險。

全球乾濕季的降雨變化分析發現,降雨在雨季有增加的趨勢,而乾季降雨正在逐漸減少。此一結果意味降雨的季節差異會更加明顯,降雨兩極化現象在乾濕季分明的地區可能會更加明顯,台灣也觀測到同樣的現象。在未來變化方面,上述全球乾濕季越趨明顯的趨勢在21世紀將持續維持,台灣地區出現降雨兩極化的機率也偏高,此現象對台灣未來防洪應變操作以及水資源管理是一大挑戰。

受暖化影響,台灣地區高溫日數增加,寒潮事件發生頻率逐漸減少,且強度也有逐漸減弱的趨勢。在極端氣溫變化的未來推估方面,多數模式顯示,極高溫的發生日數將大量增加,極低溫日數則會大量減少。夏季持續高溫的熱浪發生頻率將大幅增加,對能源使用、健康照護、農業等部門都會帶來衝擊。

三、氣候變遷與聖嬰現象、北極振盪等氣候變異的關係?

氣候變化具有多重時間尺度的特性,聖嬰現象、北極震盪等現象屬於氣候自然變異的一部分。過去一百多年的全球氣溫變化,除了長期的上升趨勢,還有周期長達數十年的年代際變化。這些年代際變化可能是海洋環流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不見得與人為全球暖化有關,真正原因仍不甚清楚。

最近研究發現,年代際變化與長期暖化趨勢的合併效果可能造成近數十年全球暖化加速的現象,但年代際變化本身無法解釋百年的長期趨勢。近年來觀察到的異常氣候在將來持續暖化的大環境中,發生頻率與強度是否會有明顯改變,則是值得吾人密切注意的訊息,也是氣候變遷研究與推估中相當重要且待突破的一環。另一方面,如何定量評估人為全球暖化的可能影響程度與氣候自然變異的差別,仍是發展中的關鍵技術,仍未有定論。

四、台灣近年來的災害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與氣候變遷的關係為何?

在未來災害的趨勢推估上,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在氣候暖化影響下,未來極端事件(如熱浪、豪大雨、乾旱、颱風強度增加、海平面升高)發生的機率偏高(66%~90%),再加上全球經濟發展與人口成長趨勢,世界銀行預估未來災害的次數、受影響人口與災害損失將會大幅增加。

台灣的災害特性與全球趨勢一致,以水文氣象災害為主。根據近年來的災害統計(水災、坡地、旱災)分析,台灣的災害次數增加且災害特性改變(近年來多屬水土複合型災害),災害程度也有加劇(災害損失增加與牽涉層面變廣)的現象。但須加強說明的是,台灣近年災害的程度加劇,除了伴隨者氣候上極端事件的增加外,台灣環境變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包括921地震後的影響、地層下陷問題、山區的過度開發與建設、都市化與經濟發展需求…等,都是導致災害更為嚴重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對災害日增,須同時兼顧氣候與環境變遷之問題。

Top

 

上海水、電、煤 推動電子帳單

摘錄自2011年11月10日聯合報上海報導

上海市經信委日前透露,上海市公用事業電子帳單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工作已完成,預計將於11月20日進入試運行階段。上海有關部門將積極申請爭取將電子帳單公共服務平台列入明年的市政府實事專案,鼓勵更多市民用電子帳單,完成100萬張電子帳單的推廣。

目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主要通信運營商已推出電子帳單服務,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全部或部分實現了帳單的電子化;上海市目標今年內率先推出電力公司的電子帳單,再逐步向水、燃氣等公用事業推廣。

據上海市工商聯統計,以上海市現有800萬戶家庭計算,平均每戶每月至少有3張公用事業帳單(水、電、煤)、3張銀行對帳單,全市平均月帳單總數為4800萬張;一張紙質帳單加上其信封約重3公克,全市每月帳單投寄一項就需耗紙約144噸;若全以木材為原料,每年需消耗森林近2000畝。通過推廣電子帳單,將有效減少上述浪費。

Top

 

廢菜葉製液態肥料 西螺農民稱許

摘錄自2011年11月10日公視雲林報導

工作人員將一大堆的廢棄蔬菜一一丟進去水池裡,經過一段時間在發酵槽發酵以後,這些原本沒用要丟棄的蔬菜,就能變成提供農民來使用的液態肥料。

合作農場人員表示,因為雲林是國內最大的蔬菜生產地,但是每天所剩的廢棄菜葉數量相當多,為了要解決這項問題,合作農場人員每天將大約2公噸的廢棄蔬菜做成液態肥料給附近農民來使用。

很多使用過的農民表示,近年來肥料成本提高不少,用這些液態肥不僅可以稀釋來使用,大幅減少許多農民肥料成本,菜的生長狀況也不錯,加上對環境也能有所幫助,目前合作農場人員希望可以多推廣給農民來使用。

Top

 

六輕農漁害難求償 雲林縣府將建環境監測

摘錄自2011年11月10日公視、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整個魚塭內都是滿滿的死魚,但是養殖漁民卻查不出魚的死亡原因,這是這幾年來時常在雲林沿海發生的農漁損害案件,當地農漁民懷疑到底是不是六輕設廠以來,所產生污染造成,但過去都沒有長期的監測數字可以來證明。

為了要讓農漁民一旦發生公害案件時,可以拿出當時環境監測資料,有利公害糾紛調處,雲林縣政府決定要利用台塑所捐的農業安定基金6千多萬元,投入農漁牧、空氣和水源等等調查,並且委託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莊秉潔教授,提出調查方法長期進行監測。

另根據自由時報報導,莊秉潔應雲林縣政府委託,規劃環境監測計畫,根據環保署2010年底統計的內部資料顯示,六輕四期包括揮發性有機物、鉛、汞、鎘、砷及戴奧辛的排放量,佔中部地區(苗栗、台中、彰化、南投及雲林五縣市)排放量比例,其中砷最高達55%、其次鎘佔40%、汞29%,鉛及戴奧辛都是20%。

莊秉潔依該數據以電腦進行擴散模擬雲林20鄉鎮市戴奧辛濃度分布,發現麥寮、台西、四湖、口湖、東勢、褒忠及崙背等濃度偏高。由於戴奧辛與砷、鎘都屬一級致癌物,莊秉潔進一步分析衛生署公布雲林男性主要癌症死亡率分布圖,剔除與生活習慣較有關的肺癌、口腔癌及肝癌,口湖、四湖、麥寮、台西等地直腸癌、血癌等主要癌症死亡率有偏高情況。

莊秉潔表示,直腸癌等癌症被視為文明病,與都會區精緻飲食有關,在雲林沿海竟也偏高,建議縣府針對戴奧辛濃度一級區,加強六輕煙囪監測,進一步確定其排放量,並建立各項污染物指紋圖譜。

台塑則回應,台塑六輕目前製程中是不會釋出這些致癌物,怎會有佔比的數字,令人不解。

Top

 

活斷層上蓋泰山變電所 居民:還我屋來

「環境報導」2011年11月11日新北訊,朱淑娟報導

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的「泰山變電所」附近居民,9日控訴台電違法在位於山腳活動斷層附近蓋變電所,而且在施工前並未依法進行現況鑑定,輸配電施工挖路導致民宅傾斜,居民要求政府應撤銷泰山變電所興建案。

泰山變電所原來是一座屋外型變電所,早期四周都是農田,經過多年四周已蓋起高樓大廈,人口稠密且來往車流相當大。台電公司在2003年改建成屋內型變電所,台電公司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副處長郭晁坤強調,變電所改建有利景觀,至於民眾指控變電所有活斷層通過,會進一步再與地調所確認。

居民:施工前未做現況鑑定 違法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椒華表示,台電把161KV高壓變電所蓋在活斷層上,但台電在2003年的地質報告書隻字未提,這裏有地下水,地質中的砂跟細砂超過九成,但未依規定做現況鑑定,已違反「台北縣政府工務局建築執照放樣勘驗標準作業程序」、「新北市建築物施工損壞鄰房事件處理程序」。

陳椒華也質疑接受台電委託鑑定鄰損的「新北市技師公會」,報告中有多項錯誤,包括隱瞞這個地區有地下水,有為台電護航之嫌,她公開呼籲公會要秉持良心,做出正確報告。

「台電2003年開始蓋變電所,我的家就都給他們弄壞了。」泰山反變電所自救會會長張月桃家距離泰山變電所只隔著一條小巷,只要一打開窗戶就會看到變電所。她表示,2005年10月來做傾斜鑑定2.6公分,2011年3月再鑑定,擴大到4.7公分,但房子還是持續傾斜中,上個月她請人鑑定,發現已再擴大到7.7公分,「我每天昧吃昧睏,房子什麼時候要倒也不知道。」

不只她家,這裏許多住戶的家都傾斜了,馬路上電線桿林立,電線混亂交纏,一戶住家量測電磁波值超過上千毫高斯,後來向環保署檢舉,派員檢測後才勒令台電剪掉數條穿越過住家牆壁的電線。

台電坦承的確施工前有民宅未做鑑定

台電蔡科長強調從2003年施工後,民眾提出的鄰損,台電都很有誠意前前後後做了四次鑑定,鑑定結果,鄰損不能說完全與施工無關,但也無法證明是直接由施工造成,希望在取得居民溝通後能盡快取得路權完成最後20米。

陳椒華接著指出,依法變電所22公尺內的民宅要做現況鑑定,但台電92年在施工前並沒做,而2005年開始挖掘前也沒有做,2009年7月再挖隧道工程也沒做,所以違法。是在2009年8月30才去做鑑定,土木技師公會報告卻寫7月,連鑑定時間都寫錯(估且不說他偽造)。

不過台電強調2003年施工前有做現況鑑定,但話一說完,在場居民一致抗議2003年施工前並未做現況鑑定,台電又坦承自救會會長張月桃家的確沒有做,而沒做的原因是,依規定鑑定單位要做三次掛號通知住戶,但通知三次後都沒受理,沒有法律依據可做。不過總之台電坦承的確在施工前有住戶沒做現況鑑定。

中央地質調查所:泰山變電所位於山腳斷層附近

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科長盧詩丁說明,山腳斷層在台北盆地從樹林向北延伸,經關渡一直到金山出海。山腳斷層在台北盆地部分與大屯山、金山受到沉積物覆蓋,所以地表看不出斷層出露。依調查資料顯示,這個斷層在一萬年內沒有活動證據,所以分類在第二類斷層。

至於山腳斷層分佈是依過去鑽探剖面看到基盤的落差,根據那個落差向上投影得到斷層位置,依圖顯示,泰山變電所的確是在山腳斷層附近。他推論泰山民宅受損應與斷層無直接相關,不過因為台北盆地西緣一帶沉積物厚、地下水位較高,這種地質條件如再遇強烈搖動,的確可能液化,不過各地情況不同,要再做調查。他強調,地質承載能力比較不理想,進行工程時應注意。

環保團體:有斷層通過不應做公有建築物

陳椒華指出,依「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第4-1條規定,不得興建公有建築物,應立即撤銷泰山變電所興建計畫,同時要求泰山區公所在諸多疑點未釐清前,不能重新許可台電施工路權,否則居民將抗爭到底。立委林淑芬、田秋堇都要求台電、公共工程委員會不能漠視民眾生命財產風險。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論壇∣COP17:事與願違,弊大於利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所研究生)

轉眼之間,第17次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締約國會議(COP17)即將在本月底於南非德班(Durban)召開,為期近兩週的會期難免又要落入俗套的被媒體喻為見證各國有無意願齊心為環境永續奮戰的關鍵時刻。但長期以來迷戀「經濟」一定要成長的發展模式與被商業廣告穩固建構的「大量」消費文化,早已極度嚴重地破壞自然與人類間的和諧關係。因此,坦白說,目前的國際環境法律規範,還有所有談判桌上關於環保或氣候變遷的議程,幾乎都不足以實質有效地因應全球暖化與緩解伴隨而來的各種自然災害。

自從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指出地球暖化與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間的高度關聯性之後,每年全球平均約有30萬人在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各種事故中喪失寶貴的生命。此外,各種自然災變事故後的環境難民人數也逐年增加;例如去年巴基斯坦的難民人口就比2009年增加了近2倍。而今年全球發生的幾次洪災(不含泰國),已造成農業可耕面積縮減約250萬到300萬公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的增加速率是國際社會近30年來最快的一年。顯然,《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的失敗,坎昆會議最終共識的空乏,都不足以讓國際社會用更嚴謹的態度正視氣候變遷。故而儘管月底的COP17累積了世人無數期待,但它真有辦法凝具各國分歧的立場嗎?

基於以下幾點,本文認為不宜對控管國際溫室氣體的合作機制抱有期待。首先,即便此時此刻能通過(並執行)全球禁排溫室氣體的環境公約,地球的平均溫度還是會繼續上升(至少攝氏1.5度),因為像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早就已經大量地存在於大氣之中。過去一個世紀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之前的均溫增加了攝氏0.8度。工業化快速的國家對此負有相當責任。據估算,從18世紀中葉以降,工業國家的碳排約莫佔了全球總排放量的75%,而這些百年累積下來的碳排至今仍部分留存於大氣之中。此外,近幾年極地溫度較地球其它區域都上升地更為快速,科學家已不斷下修北極海冰與冰原的溶解時限。此區域嚴重暖化的結果,特別是永凍層的消失,將釋放出大量的甲烷(methane),其對於暖化的負面影響將是二氧化碳的25倍。

第二,若干觀察指出,工業國家在減排溫室氣體上的付出是非常沒有誠意的。在既有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架構下,透過碳交易或是清潔發展機制(CDM),真正減少排放的實踐者是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而工業國家就像是外包計畫的雇主,付錢了事。此種實踐背後存在很大的問題,就是單一的減量數字經常分別被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提報作為履行減量政策的證明;講白了,就是重覆計算。類似的制度性缺陷在「土地使用、變更及森林管理活動」(LULUCF)也同樣存在。此制度下,碳儲或碳匯量(sink)的估算是依循IPCC的LULUCF行為指南(Good Practice Guidance for LULUCF)進行推估。而國家(例如俄羅斯)的實踐方法主要是參考《京都議定書》第3條第3項,透過林業管理作為履行減碳責任的策略。實際上,LULUCF機制讓某些國家藉由土地或林業政策使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得以「免於」列入計算,而不是「減少」碳排。易言之,是實質上增加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而不是如其宣稱的碳儲或碳匯。

最後,因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洪水、旱災,還有糧作的喪失讓全球高達3億2500萬的人陷於安全匱乏狀態。這些人當中高達98%是南方發展中國家的平民百姓,其中非洲大陸正是飽受嚴重氣候變遷的區域之一。非洲之角(The Horn of Africa )今年大範圍的旱災與糧食危機相信不少人還記憶猶新;聯合國指出,非洲多國目前正經歷6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饑饉人口初估就有1100萬人。全球暖化的持續將導致非洲糧作生產減量至少約30%,其影響除了糧食供應上的穩定外,還涉及整個區域的經濟以及社會安全。然而,非洲的經濟大國(也是金磚國家的新成員):南非,似乎正以能源密集產業與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因此,儘管它是本年COP17的主辦國,並不代表其立場或政策會毫無條件的支持任何有利於抑制全球暖化的政策。

哥本哈根與坎昆兩次會議的失敗或「不完美」給我們的啟示是,COP17不會通過任何具體有拘束性的協議或承諾,但會有更多動人的宣誓和演說。而若干評論會認為這依舊是個進步與希望。但不方便直說的真相是,「後京都機制」將不會在此次氣候變遷會議中形成,因為關鍵國家間(俄、美、日、中、印、加、歐盟)不但沒有共享的認知,也欠缺客觀利益的調和。更令人擔憂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似乎有意介入氣候變遷的議題。果真如此,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立和衝突勢必會更形擴大,甚至導致先前坎昆會議小小的成就: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也受到阻礙,為全球暖化這個末世之災雪上加霜。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