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6







近期活動

「海事。珊盟」2011台灣珊瑚礁體檢成果發表暨志工同盟會
【錯了,也不能停】從花蓮「吉野驛事件」談台灣氾濫的道路工程
紅樹林生態與保育學術論壇
龍鑾潭濕地經營管理論壇
一個不一樣的跨年
「環境」系列展-森林(12/9-1/13)
2012亞成鳥計畫冬令志工招募 邀請您一同陪伴青少年飛在山的學校(1/18-2/6)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境資訊中心「新聞摘錄志工」 強力徵求中!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12/15截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河川整治納入底泥品質管理 環署鎖定11河川調查

大漢溪底泥重金屬污染嚴重。(Formosa Wandering攝)

環保署委辦「底泥污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計畫-以重點河川為例」專案計畫,昨(5)日召開第1次工作進度報告審查,探討台灣地區重點河川的水質變化跟底泥的關係進行研究;與會專家指出,大漢溪重金屬含量高,被列為未來1年主要調查河川。

事實上,環保署已從1997年起,陸續完成27條河川底泥中重金屬及其他有機污染物調查,發現超過1/3的河川水體及底泥達到嚴重污染程度。環保署選定11條河進行底泥污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並找出整治方法,11條河川分別是淡水河( 含大漢溪、淡水河本流、新店溪、基隆河)、南嵌溪、 老街溪、新虎尾溪、濁水溪、急水溪、鹽水溪、二仁溪 、愛河、北港溪和阿公店溪。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底泥納管 準備好了嗎?

農地重金屬汙染嚴重  灌溉水源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

五都上路 流域治理曙光初露?

美國耗資5千萬美元清理河川污染底泥

生物簡介∣誰吃光了榕樹葉?

作者:施禮正(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助理);攝影:林旭宏、施禮正

但是您可曾被吃光整樹榕葉的「紅肩粉蝶」驚懾過呢?您是否以為找到了檀香科和桑寄生科以外的新寄主紀錄,正為發現新大陸高興著?這看似與紅肩粉蝶幼蟲有幾分神似的毛毛蟲其實不是蝴蝶,而是一種蛾!

這種蛾叫做長斑擬燈夜蛾,學名為Asota plana lacteata(Butler,1881),在分類上屬於夜蛾科(Noctuidae)擬燈夜蛾亞科(Aganainae)。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過去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調查記錄中,天祥、新白楊、碧綠神木、金馬隧道與小風口在6-9月都曾發現牠,分佈海拔非常廣。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伴熊成長(一)

作者:楊吉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曾任特生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當把小熊帶離母熊後,母熊剛開始時似乎顯得有些鬱鬱寡歡,偶而佇立、偶而漫步、偶而抬頭嗅聞空氣中的氣味,似在尋找牠的小熊,給予的飼料幾乎原封不動或沒吃完,是思女心切?沒有食慾?抑或要留給小熊吃?我們不得而知。當小熊以搬運籠帶回接近母熊舍之前,小熊會有「嗚咽」的叫聲,母熊也會立即靠近欄杆邊,並發出「喀、喀--」回應。打開搬運籠,小熊立即朝母熊的方向奔去,目睹母仔重聚的喜悅,其情難以言喻。幾乎於每次的重聚,母熊均立刻給予餵乳,這種行為讓研究人員一直吶悶著,明明小熊餵得飽飽的,於重聚時總是要先吃奶,難道小熊沒吃飽?或是母乳較具營養?或是母乳是溫熱的?或則,是一種親情的表現?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德班大會日前進行到綠色氣候基金的談判,由於場內還沒有積極的聲音,會場外守候的國際青年演出行動劇,鼓吹各國徵收羅賓漢稅(RobinHoodTax)以確保綠色氣候基金能落實。富人拿走一切的現象在台灣也很嚴重,「山也BOT、海也BOT」原住民傳統領域上擁有非常多的BOT案,因《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未過,使得目前急於通過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將欠缺土地以及財政權,數十個原民團體公開表態反對。去年年底花蓮縣府決議,將花30億元邀賴聲川構思在太魯閣蓋旋轉劇場,在最近忽然得到各界關注,短短幾天已經近4萬人加入網路連署表示反對。顯然這計畫與大部分人心中的太魯閣大不同。一群志工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洛韶山莊與西寶社區參與保育假期,實際感受太魯閣。

海洋學者鄭明修表示,全球立下海域12%為保護區的目標,台灣目前僅達成一半6%,尤其是「完全保護區」的面積更不到1%,他呼籲朝野努力推廣海洋保護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譴責不當開挖八卦山土石破壞灰面鵟鷹棲地!

要求政府盡速劃設遷移猛禽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加以保護!

發起單位:彰化縣野鳥學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八卦山開腸破肚!慘不忍睹!

八卦山是彰化的象徵,有大佛庇護著虔誠的人們,有完整的林相提供無數的鳥、蟲、蛙……等生物棲息,更提供彰化地區清淨的空氣和美好的休憩空間!

但是,在政府疏於把關下,輕忽的核准財團開挖八卦山「花壇鄉橋子頭段」土石達4.98公頃,共76萬9千立方公尺,才開挖二個月,從空中一望而下,已是童山濯濯,黃土一片,人看的都驚心動魄,更何況是對生態棲地極為敏感的灰面鵟鷹,明年三月北返經過八卦山區時,見到大片開挖破壞的山林,是否仍會選擇彰化作為過境棲地?令人不得不持高度懷疑!「鷹揚八卦」的珍貴稀有保育類灰面鵟鷹遷徙盛況,已是彰化地區每年的賞鷹盛會,繼續開挖下去,難保不會成為遷徙「剩」況,賞鷹「剩」會!

精采內文

 

河川整治納入底泥品質管理 環署鎖定11河川調查

本報2011年12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大漢溪底泥重金屬污染嚴重。(Formosa Wandering攝)環保署委辦「底泥污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計畫-以重點河川為例」專案計畫,昨(5)日召開第1次工作進度報告審查,探討台灣地區重點河川的水質變化跟底泥的關係進行研究;與會專家指出,大漢溪重金屬含量高,被列為未來1年主要調查河川。

底泥品質管理已於去(2010)年12月3日修法時納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意味著河川整治已從水質進步到底泥管制;為了瞭解底泥和水質的關係,環保署遂先行進行調查。

根據國內外調查結果顯示,底泥污染可能影響水生生物,並透過食物鏈影響國人健康。

事實上,環保署已從1997年起,陸續完成27條河川底泥中重金屬及其他有機污染物調查,發現超過1/3的河川水體及底泥達到嚴重污染程度。環保署選定11條河進行底泥污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並找出整治方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綜合企劃組組長楊鎧行說,底泥品質是河川整治之重要基礎資料, 2012-2017年將集中資源推動「水體環境水質改善及經營管理計畫」。

11條被列為優先調查對象的河川分別是,淡水河( 含大漢溪、淡水河本流、新店溪、基隆河)、南嵌溪、 老街溪、新虎尾溪、濁水溪、急水溪、鹽水溪、二仁溪 、愛河、北港溪和阿公店溪。

環保署透過5項條件,進行篩選;其中淡水河支流的大漢溪,因重金屬及生物風險遠較其他河川嚴重。楊鎧行表示,12月中開始進行大漢溪底泥調查,預計明(2012)年底完成,目的是建立傳輸模式,未來可運用在其他河川,不排除與地方政府或河川局合作。土基會執行秘書蔡鴻德則表示,大漢溪調查計畫經費約新台幣2100萬元。

影響底泥品質的因素,包括河川沖刷自然背景值、農田開墾施肥以及不肖業者排放污染源。環保署已有水質管理標準相關規範,然而,沉到水底的物質持續累積、不動,是河川品質的決定因素。

除了進行底泥品質受污染來源傳輸模式推估研究外,環保署也針對底泥品質指標之分類管理及用途限制等擬定相關辦法草案,並辦理研商及公聽會等事宜中,預計12月底前公布施行。楊鎧行表示,底泥品質指標是一項新的標準,有如紫外線,提供民眾參考,那些河川流域不能做或做些甚麼(太髒了可能影響魚體不適合食用此流域的水產),希望透過健康風險管制概念,對環境品質及飲食習慣多一層把關控管。

Top

 

生物簡介∣誰吃光了榕樹葉?

作者:施禮正(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助理);攝影:林旭宏、施禮正

※ 編按:還記得上週介紹的蛾類「絕世武功」第一招嗎?本週生物簡介專欄即將公開第二招!究竟蛾類身懷怎樣的絕技,以抵擋敵人來襲呢?答案就在文章裡。

猜猜我是蝴蝶還是蛾?如果您是個愛好賞蝶的觀察家,那麼一定聽過鼎鼎大名的紅肩粉蝶!牠是一種中型粉蝶,有著鮮豔的顏色,幼蟲取食桑寄生,體色紅黃或黑黃相間,身上有黃色硬毛。

是蛾還是蝶?

但是您可曾被吃光整樹榕葉的「紅肩粉蝶」驚懾過呢?您是否以為找到了檀香科和桑寄生科以外的新寄主紀錄,正為發現新大陸高興著?這看似與紅肩粉蝶幼蟲有幾分神似的毛毛蟲其實不是蝴蝶,而是一種蛾!

這種蛾叫做長斑擬燈夜蛾,學名為Asota plana lacteata(Butler,1881),在分類上屬於夜蛾科(Noctuidae)擬燈夜蛾亞科(Aganainae)。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過去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調查記錄中,天祥、新白楊、碧綠神木、金馬隧道與小風口在6-9月都曾發現牠,分佈海拔非常廣。

長斑擬燈夜蛾的後翅有一大片白斑,辨認容易這種蛾的前翅前緣、外緣與後緣圍繞了一圈灰色帶,中央有一大塊白斑,基部有黑點黃底的斑紋;後翅則以白色為主,靠頂角處有一塊灰色斑,翅上散布數枚黑斑;停棲時後翅會完全蓋住前翅,整體來看較為扁平,略呈屋脊狀。本種在台灣無近似種,因此辨識容易。

 

是模仿還是巧合?

Asota屬的成員皆以桑科榕屬植物為食,長斑擬燈夜蛾也不例外。又因為長斑擬燈夜蛾的幼蟲具有黃黑相間的體色,與紅肩粉蝶幼蟲相仿,因此常常被賞蝶人記錄到。為什麼牠們非得長的這麼像不可呢?擬態乍聽之下似乎是個合理的解釋,然而真是如此嗎?

在自然環境下,榕屬植物幾乎不會附有桑寄生,也就是說長斑擬燈夜蛾與紅肩粉蝶的幼蟲根本碰不在一起。既然如此,這兩種的天敵是否共通進而導致兩者彼此之間有擬態關係便成為一個大問題。

還記得前一期介紹蛾類「絕世武功」的第一招嗎?針對長斑擬燈夜蛾的狀態,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警戒色」。所以在此公佈謎底:蛾類的第二招絕世武功,就是警戒色啦!由於紅黑相間的色彩被認為具有良好的嚇阻效果,因此被這兩種鱗翅目使用,甚至許多其他蛾類幼蟲甚至是昆蟲、動物也都使用類似的斑紋,例如十分有名的珊瑚蛇也是這樣喔。

※ 專題介紹:台語裡,蛾被稱作「拉撒(骯髒)呀啊」,大部份民眾對蛾類持負面觀感,這是因為蛾的幼蟲常造成農損,有些蛾類外形不討喜,甚至有毒!但其實蛾類之美 並不輸給蝴蝶,且蛾類幼蟲與在地植被生態息息相關,非常適合做為一地長期監測的指標。生物簡介專欄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賞蛾小組合作,期能改變民眾對蛾類的印象,並推動賞蛾保育風氣。

【延伸閱讀:蛾,在這裡】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伴熊成長(一)

作者:楊吉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曾任特生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您對台灣黑熊的認知有多少?牠們因數量稀少而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生性隱密、好奇、機警、動作敏捷,棲息在高山的森林裡。因此,欲在陡峭崎嶇且布滿植被的環境裡看到其生產及仔熊成長的過程,可能性幾乎等於0。

2005年的冬天,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圈養繁殖試驗的母熊產下了兩隻雌性小黑熊。為了瞭解幼熊成長及其野外行為生態,由筆者與幾位專家學者研擬了一項研究計畫,成員包括台灣師範大學王穎老師、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老師,以及特生中心何東輯前站主任、鄭錫奇組長與動物組同仁張仕緯助理研究員、林宗以研究助理,並請了兩位計畫助理,陳詩佳小姐及張秉元先生。

本文的熊隻成長過程主要參考詩佳及秉元的工作日誌,加上筆者實際參與觀察及感受而撰述。藉此機會有幸瞭解幼熊從小到大、從籠舍到近乎野外環境,伴隨著牠們成長,窺知牠們的行為與習性。牠們一舉一動所呈現的情景,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牠們的未來,我們曾經吶喊過,幾近聲嘶力竭,最後功敗垂成。願將此經歷與感受提供出來,也藉此期望大家能對台灣黑熊多一點認識,進而關心並愛護牠們。

小熊的誕生

小熊出生後不久立即被母熊抱在懷裡,從監視器只能看到母熊的背影;母熊抱著小熊,隨時保持在警戒狀態,非常敏感。黑熊乳汁中的固形物約占45%,約為人的4倍,幼熊吸起來聲音蠻大,可藉由其吸奶聲來判斷初生仔熊是否健在。另仔細聽吸乳的節奏聲,也大約可判斷幼熊是一隻或兩隻。偶而會聽到幼熊高吭的叫聲,可能是受寒、飢餓或被擠壓到,此時母熊會調整一下身軀或餵乳,安撫或照顧幼熊。數天後,母熊會稍作挪動,側身或面對巢外。此時才可偶見到小熊,呈現無毛狀。

母熊呵護小熊成長

母熊隨時均注意週遭以保護小熊。(楊吉宗 攝)

母熊產後會專心照顧幼熊,襁褓中的幼熊會與母熊互相抓、咬、拍打與嬉戲,一方面享天倫之樂,一方面幼熊可藉機學習自衛的技能。幼熊到兩個多月大時,還只能朝著目標跌跌撞撞,蹣跚爬行。

產後的母熊必須以其儲存的能量哺育小熊,若儲存的能量不足,小熊可能面臨被遺棄甚或被食的噩運。三個月大時,我們把小熊隔離出來進行健康檢查,發覺其中有一隻比較虛弱,於是,當機立斷將其帶回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進行緊急照護,並另對母熊增加給飼以改善營養。

在急救站期間,小熊於清晨與傍晚均會傳出從未聽過的叫聲,當人靠近時,聲音立即歇止。後來以錄影監測,才確認是小熊的呼叫聲。我們錄下了叫聲,並測試母熊對此叫聲的反應,發現母熊急欲往聲音的方向跑,這或許是小熊的召喚或求救聲吧?小熊經照料十天後,評估其體力約已恢復,於是決定讓小熊回到母熊的身邊。為恐母熊不再接受小熊,在送回母熊身邊之前,先以沾有母熊糞尿及體味的毛巾擦拭小熊,並用母熊的飼料餵小熊,讓仔熊有著媽媽的味道。送回時,母熊毫不遲疑地接受了小熊,不知是母熊還認得小熊或認得其熟悉的氣味?總之,我們也因而化擔憂為欣慰。

建立人與熊初步的互信 和藹相待

兩隻小熊的誕生帶來給我們興奮與喜悅,但卻也帶來了一項沉重的目標與無形的責任。興奮的是雙胞胎的來臨,將會讓我們瞭解許多台灣黑熊未知的一面。責任是該如何以熊的角度,帶牠們走向不確定的未來。無可諱言,我們的計畫一開始就設定了野放的目標。考慮到野放首先就必須考慮到人與熊的關係,欲與之相處,必須取得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容忍。

把小熊帶離母熊,這是野化訓練的第一步。研究人員連哄帶騙地想把小熊誘入小搬運籠再帶開,初期並沒那麼容易,牠們就是不領情,常花了數個小時才誘入,所花費的耐心可想而知。入籠是在幾分信任之下被誘騙的,但這是人與熊連結建立的起步。後來小熊可能認為研究人員並不會傷害牠們,漸漸地取得牠們的信任,於幾分鐘內就可以請其入籠了。為建立特殊的連結,我們分別給兩隻小熊取了名字,一為Happy,一為Bingo。這個名字,只准許特定人員才可稱呼,其他人不可亂叫,以避免小熊產生混淆,是我們之間的通關密語。

伴熊探索外面的世界

小熊四個月大之後,隨其年齡的增長,將小熊帶到小、中、大面積不同的熊舍。在小型熊舍與中型熊舍各約留置二及三個月,其間讓其母仔分分合合,其目的一方面帶離小熊離開母熊,讓其適應新環境,一方面把小熊送回母熊身邊,讓母熊繼續給予母愛及教導求生的技巧。

小型熊舍及中型熊舍均為封閉型空間,分別布置有涵洞、平台、水池、樹枝、樹幹、吊籃、繩梯及小水池等,以期豐富化環境。小熊每到新的籠舍均會小心、好奇地探索每一個新的事物,並會緊張而警覺性地躲開或爬上屋簷。俟熟悉環境之後,各種行為包括探索、覓食、攀爬、遊戲、互摔咬等始陸續出現,展現了牠們的本性。到中型熊舍時呈現緊迫現象而迅速爬到菱形網之屋頂,四肢倒掛躲來躲去,久久不敢下來,在研究人員幾度安撫之下,過了兩三天才緩和下來;牠們對新環境總是小心翼翼的。

母性的偉大 目睹親情

小熊隔離之後,母熊常在籠舍內仰頭聞嗅,似在尋找小熊。(楊吉宗 攝)當把小熊帶離母熊後,母熊剛開始時似乎顯得有些鬱鬱寡歡,偶而佇立、偶而漫步、偶而抬頭嗅聞空氣中的氣味,似在尋找牠的小熊,給予的飼料幾乎原封不動或沒吃完,是思女心切?沒有食慾?抑或要留給小熊吃?我們不得而知。當小熊以搬運籠帶回接近母熊舍之前,小熊會有「嗚咽」的叫聲,母熊也會立即靠近欄杆邊,並發出「喀、喀--」回應。打開搬運籠,小熊立即朝母熊的方向奔去,目睹母仔重聚的喜悅,其情難以言喻。幾乎於每次的重聚,母熊均立刻給予餵乳,這種行為讓研究人員一直吶悶著,明明小熊餵得飽飽的,於重聚時總是要先吃奶,難道小熊沒吃飽?或是母乳較具營養?或是母乳是溫熱的?或則,是一種親情的表現?

小熊隔離一段時間後,母子聚時立即授乳情形。(楊吉宗 攝)重聚餵乳之後,母熊會帶小熊去吃牠沒吃或沒吃完的飼料,母熊也在旁陪著食用。之後,母熊帶小熊到較寬大的運動場,小熊會到處跑、跳、躍,並試探一些可食的食物。此刻,母熊總是會在附近,不會遠離,隨時注意著小熊及週邊的狀況。重聚後剛開始的一兩個小時內,小熊會回熊身邊吸奶2~3次,母熊隨時就地敞開胸懷授乳,看了此景及聽到陣陣的吸奶聲,讓人感受到牠們的親情。兩隻小熊吸奶時會各佔固定的一邊,後來發現母熊的乳房有不少留有血跡的疤痕,那是小熊的利爪所留下的,卻未曾發現母熊有疼痛或不悅的反應。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Top

 
 

【德班會議觀察】挽救氣候基金 青年鼓吹羅賓漢稅

作者: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這兩天氣候大會正在談判綠色氣候基金,然而場內尚未有積極的聲音出現,於是守候在旁的國際青年聯盟組織YOUNGO成員2日下午於COP17會場外演出行動劇,建議各國能課徵「羅賓漢稅」(RobinHoodTax)來挹注綠色氣候基金,不要以籌不出財源來塘塞。他們也發起了一系列的行動,確保綠色氣候基金能落實。

YOUNGO成員演出行動劇,鼓吹羅賓漢稅,左三為台灣青年蔡佳芸。(謝雯凱攝)

近年來由於金融圈接連掀起經濟動盪,使得許多人士鼓吹政府課徵類似托賓稅(Tobintax)的機制,能對各種股票、外匯、各種金融貨品交易中的獲利課徵交易稅,以遏止炒作投機行為。2010年2月,英國社福、環保等多個民間團體發表公開信,呼籲政府使用這種工具,並將稅收投資在公共服務、減貧、與對抗氣候變遷上。而今年9月在美國開始展開的「佔領華爾街」行動,也曾拋出這項議題。

依據青年試算的結果,只需收取金融交易稅(FinancialTransactionTax,FTT)獲益的0.01%-0.05%,以全球而言,約可在每年收到1760~6500億美元,遠超過綠色氣候基金所需的規模。

由於巴基斯坦代表稍早在非正式談判場合中,正面肯定課徵金融交易稅作為氣候基金財源的構想,因此獲頒「羅賓漢獎」。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團長蔡佳芸屬於YOUNGO財務小組的成員,也參與發起這個行動,她表示,YOUNGO打算比照氣候行動網每日化石獎的模式,但改採正面思考,在每天頒獎鼓勵一個國家,表彰它在談判中的積極作為。也就是,他們不僅要鼓勵羅賓漢稅,還要鼓勵各國代表能像羅賓漢一樣,代表弱勢正義,捍衛綠色氣候基金。

當然,綠色氣候基金的談判還在進行中,我們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政府代表將羅賓漢稅納入選項之一,但發展中國家的確即需要更多羅賓漢,捍衛綠色氣候基金,來保障最脆弱的國家減緩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

【延伸閱讀】
[COP17]巴基斯坦支持開徵金融交易稅榮獲羅賓漢獎》2-Dec-11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行動】羅賓漢稅-對銀行交易課一丁點稅來扶助窮人與對抗氣候變遷》28-Jul-10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YOUNGO
TheRobinHoodTax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沒有土地的自治法 原住民不接受

本報2011年12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原團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院版原住民自治法的心聲。(圖片來源:台灣原住民族真實自治聯盟)「山也BOT、海也BOT」不曾稍減,近年來幾個案例,台東美麗灣BOT案位於阿美族傳統領域、日月潭向山旅館BOT位於邵族傳統領域,以及數十個開發案都指出原住民傳統領域BOT案最多。原民會說,《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草案)未過,無法依據已調查完成的資料公告為傳統領域。

在無法確認原住民土地歸屬的情況下,馬政府卻急於在此會期通過行政院版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並表示該自治法案是「務實版」、「先求有再求好」、「屬人自治」;然而,沒有土地以及財政權的自治草案讓原住民團體痛批違憲、假自治,要求修法踩剎車。

以「台灣原住民族真實自治聯盟」為首的數十個原民團體5日召開記者會,公開表態反對行政院版草案通過,表明該法案一旦通過,一定會行使抵抗權,不但要全力推動馬政府下台,還要向國內外司法機關提告。

「沒有一位原住民反對自治!」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沉重陳述,草案不但剝奪原住民族實質自治地位與自治權外,也否定了《原住民族基本法》賦予原住民族權利;此法若過,原住民族恐怕永無翻身機會。

「沒有先把原住民的土地劃出來,哪來自治?這部法條,只有空洞的內容,通過對原住民是羞辱。」律師詹順貴直指其中的謬誤,他說,馬總統只強調數據的政績,而非實質的內涵。

「本來很期待原住民自治法的通過,但沒想到是這樣的內容!」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教授施正峰描述立法過程時表示,民進黨執政時已經有了實質A版以及程序B版,但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沒能通過;後來立法院將兩版折衷而有C版,都比現在這個草案好,卻都相繼遭退回。

施正鋒形容國民黨執政所提的D版,是一個沒有土地的自治法,就如同電腦沒有主機板,無法開機、運作。「國民黨政府不敢公然廢除原住民族基本法,卻藉由假自治法拿掉經過部落同意的共管權利。」施正鋒苦澀的說,通過後恐怕讓原住民族更加悲慘。

泰雅爾民族議會代表ATUNG YUPAS。泰雅爾民族議會也表達否定草案的立場。泰雅爾民族議會代表ATUNG YUPAS表示,馬政府以假自治法摧毀原住民生存空間,憲法以及原住民基本法都已經具備讓原住民自治的條件,只需實際執行,馬英九卻與財團妥協,棲蘭山和太平山的BOT摧毀了泰雅族的山林,整個原住民的地區都已經被財團和林務局包圍滲透了。

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吳豪人指出,自治必須是國與國之間的對等關係,草案卻仍將原住民自治定位在縣政府,鄉公所的層級。他說,扁政府時代,確認漢人和原住民的關係是夥伴關係,就已經上一壘了;2005年《原住民基本法》完成立法是二壘,即使C版自治法也都朝著三壘前進。馬英九卻自滿於推出此法是上一壘,吳豪人說架空原住民權利的自治法根本是殘壘,一旦通過,原住民永遠被地方政府和財團挾持。

吳豪人說,林務局5、60年來治理下的山林,土石流不斷,不如還給原住民管,世界各國原住民管都沒有土石流。

原住民紀錄片工作者馬躍比吼說,原住民自治是因為要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原住民一年到頭配合平地人吃粽子、吃月餅,但當7月我們要ILISIN卻沒有假期。「我們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

傳統領域BOT 應取得族人同意並且利益共享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代表拔尚說,依照原基法規定,必須經過民族議會發展出符合泰雅族、阿美族或其他原住民族之自治法,建立完整架構,和漢人是夥伴關係。在傳統領域範圍內,原住民和漢人政府建立夥伴關係,重疊的區域可以互享資源。

但草案已假設原主民主體性不存在,原住民只是一群設籍在地方行政區的人,對區內的土地和資源幾乎沒有管轄權。

拔尚表示,原基法是基於原漢平等的夥伴地位,族群之間的爭議由總統協調,然而,草案的第2條「本法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卻退回到由行政系統擔任主管機關。

此外,草案第3、24、68條,都限縮原住民自治的權限,將原住民自治區交由行政部門監控,決議得經由多個行政部門同意,不是部落行使同意權就可以,還要政府派出之行政機關決定,「有如立法院通過的法案還要行政部門同意」,沒有自治權可言。

面對傳統領域不斷被BOT出去,拔尚表示,原基法21條已經明訂,「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原民會應要求行使原住民開發同意權,開發單位不但須取得在地族人同意,並應建立共管機制、分享利益。

Top

 

藝文界串連 反對砸30億蓋太魯閣劇場

摘錄自2011年12月5日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繼「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網路連署之後,另一個有關「文化建設」的網路串連,也在這兩天被網友大量轉貼,「我反對花三十億在太魯閣蓋什麼旋轉劇場」(http://www.facebook.com/renewtwculture#!/events/272956896088796/),該串連針對花蓮縣政府去年底決議,將花三十億元邀賴聲川構思在太魯閣蓋旋轉劇場,整整一年後突然被提起,有人猜可能與「夢想家」一樣,都是因「創意」來自賴聲川之故。

「花蓮的美景,不該被商業化。而是大家都能欣賞到的資源,我們不應該在鬼斧神工般的自然美景下,去刻意打造一座人工的加工品。」發起人留言表示,「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有機會也跟我一樣幸運,可以看到現在的美景。」有網友認為「馬政府沒有一項政策是對台灣自然生態友善的」,有網友則說,「先給花蓮人一條安全的路,應該比較重要吧」。

花蓮黃姓文史工作者指出,原本以為太魯閣國家劇院是要設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若不是,這方面倒不至於違反國家公園當初設置的初衷。然而,號稱要投入三十億元建設,未來若建成,是否真能發揮應發揮的經濟效益?是否真能定期推出切合、並代表花蓮文化本質的展演活動?能否有永續經營的契機?這些都需要經過事前詳細的評估。

花蓮縣長:構思階段 會聽取意見

對於藝文界的質疑,花蓮縣長傅崐萁說,蓋太魯閣國際劇場,就是希望藉由國際級的演出,提升花蓮在國際的知名度、能見度,相對提升花蓮的觀光事業,讓花蓮與國際接軌,目前這個計畫仍在縝密的構思階段,當然,還會聽取藝文界、花蓮各界的意見,才會真的付諸實現。

Top

 

保育假期 創造不一樣的旅行意義

本報2011年12月6日花蓮訊,陳靜怡報導

志工們在西寶社區進行農地垃圾清除,可幫助當地居民進行有機農業的認證。2011最後一梯次的「太魯閣保育假期」3-5日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洛韶山莊與西寶社區展開,18名首度參加的志工中,有五成遠從屏東、高雄而來,形成南北志工大會師,一起為台灣環境努力奮鬥。志工張佩玲本身就參加過千里步道協會的工作假期,這次來看到那麼多人參與,表示有一群人願意「犧牲假日付費來做苦工」,這樣認真為環境付出的心意讓她大為感動。

參與志工不約而同表示,此行收穫最多與印象最深的活動為「綠色保育行動」,而且認為工作後吃飯感覺特別香。志工林輝雲提及大家一起協助整理環境後一起聊天享用餐食,會讓他回想到小時後,更加珍惜感恩這些得來不易的糧食,因此在山上工作完吃飯吃得特別多。

平日是台北上班族的志工郭育閎則是分享來參加的契機,是因為看到公視節目所討論的公益旅行議題,讓他發現生命不只是如此,希望可以藉由參加保育假期,看到更深入的面貌。

最小的四歲志工除了會自己爬歩道,也可以一起幫助拔草,修整美麗的步道環境。此外在西寶社區協助農場垃圾清除時,發現大量的塑膠垃圾,志工鄭玉玲覺得當地居民在進行農場工作時,塑膠袋應該可以妥善的被處理,而非放置不管,造成生態污染;而陪同參加的姐姐鄭如嵐也認為塑膠會破壞自然生態,能參與這次活動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讓她感覺旅行不單單只是觀光,可以有意義。

工作之餘,志工也在生態解說講師王武郎的帶領下,深度認識太魯閣的地質風貌與自然景觀,更開啟「人與大地」的共生話題。經由三天兩夜的工作之後,生態解說講師王武郎也提及「保護環境就是救自己」,雖然只是簡單的清理垃圾與整理步道的工作,但是志工們參加保育假期就是做了保護環境的事情,呼籲大家要將保育假期的工作精神延續下去,才能達到與環境永續共存的目標。

第四梯次的志工們在出發前在洛韶山莊進行合影留念。

Top

 

海洋學者鄭明修 籲朝野努力推廣海洋保護區

本報2011年12月6日高雄訊,特約記者賴春福報導

海洋研究學者鄭明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4日在中山大學指出,台灣地處西太平洋國際海上活動的中繼站,掌握著區位發展的優勢,無論從文化歷史、地理區位或生態環境的角度,都顯示海洋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台灣海洋生態資源的保育與永續利用一直未受到該有的重視。各國積極努力達成「德班協定」海域12%為保護區的目標,台灣目前僅6%海域為保護區,僅達目標的一半,尤其是「完全保護區」的面積更不到1%,政府在推廣上仍遭遇相當程度的阻力,面對可能即將到來的危機,台灣的政府與民眾都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鄭明修是在水產學會年會以「水產永續與海洋保護區的雙贏策略」為題發表上述看法,受到該會理事長李國添及及300多位會員熱情鼓掌。

鄭明修指出,台灣四面環海,所轄的領海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為領土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的4.72倍;對於如此廣闊的藍色國土過去都只有漁業的撈捕,未有海洋永續經營管理的政策。由於台灣位居全球最大的大陸棚邊緣,以及全世界海洋生物最豐富的印度西太平洋群島北緣,海洋魚類種類約佔全球的十分之一。

他表示,東側海域鄰廣大的太平洋,附近有黑潮主流經過,洄游魚類資源豐沛;南部海域為珊瑚裙礁,溫暖的海水、複雜多樣的棲地環境,造就出生物多樣性極高的珊瑚礁海域,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讓台灣先天上即具備多樣且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也成為發展遠洋、近海及沿岸漁業的有利條件。豐饒的海洋資源,過去台灣擁有發達的遠近海漁業,目前仍是全球前六大遠洋漁業國,鮪魚業更高居世界第二位,遠洋漁船超過2,000艘,每年產值高達數百億新台幣,為國家、漁民帶來豐富的收益。近十餘年來,全球海洋資源迅速耗竭,過去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遭到污染、過度捕撈的衝擊,雖然漁具、漁法不斷的進步,但漁獲從增幅漸減,到目前每年的漁獲量正逐漸下降中。

他說,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現象日益明顯,海洋暖化、冬季的異常低溫等現象,造成海洋生物的異常或死亡,讓漁獲量更顯著的降低,如果更詳細的做魚種的分析,可以發現許多的魚種已經嚴重枯竭,目前的漁獲物組成已與過去不同,過去族群龐大的沙丁魚、鯷魚、鱈魚等都已經顯著減少,鱈魚甚至被列為瀕危物種,嚴格限制捕撈數量。

有鑑於生物資源量的遽降,保護海洋的聲音開始被提出,從瀕危物種的保護與復育,保育觀念進化到保護區的劃設,成立大型的保護區,讓生物可以不受干擾的生存,族群量即可逐漸的復原,在陸域環境獲得不錯的成果,也積極的推廣到海洋;1962年在「世界國家公園大會」海洋保護區(Marine Pretected Area,MPA)的概念首次公開提出,也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目前已經有幾千個海洋保護區在世界各地成立,但有許多的保護區仍受到陸域發展的威脅,在管理執行上仍有許多的缺失與不足。在加入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後,MPA的劃設與管理有更重要的演進,過去針對瀕危物種的棲地,轉而變成大型、多樣與建立聯合網路的海洋保護區更為重要,讓MPA的劃設可以發揮更大的效能,但到2003年全世界被保護的海洋與沿岸區域僅不到1%,當年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公園大會」通過「德班協定」,建議各國10年後目標劃設10%的海域為海洋保護區。

鄭明修指出,傳統的概念中,海洋保護區與漁場相互牴觸,大型保護區劃設越多可能影響到許多漁船的作業漁區,直接影響到漁獲與收入,因此保護區劃設的最大阻力常是漁業團體,保育與經濟無法共存也成為一種常態。在最新的海洋保育概念已經將資源的合理利用涵蓋其中,連IUCN給MPA的定義與特性分開論述,都可發現國際社會在MPA的努力,希望在保育與經濟發展求得一個較佳的平衡點,從保護的概念、標的及管理方法演進至今,已有相當大的轉變。

IUCN定義MPA為「潮間帶和亞潮帶所覆蓋的水域,連同其上之水體、動植物、歷史及文化特徵,藉由法律或其他有效方法保存此環境區」;而其特性IUCN更新指出 MPA除了保護特定物種,同時也是整合海岸和海洋區域以實踐永續發展的關鍵部分,並期待未來可發展成MPA全球網絡,來保護、恢復、適度的使用、瞭解和享受世界海洋遺產。

鄭明修認為,目前MPA的功能,已經從完全的隔離保護,轉變為可以和當地居民生活互動之保留區,截至今日,國際社會已出現幾個代表性的國家型MPA,例如:澳洲大堡礁、泰國斯米蘭、馬爾地夫、印尼西巴丹、馬來西亞峇里島等,這些海洋保護區的管理措施,都已經往雙贏的目標邁進。

他說,台灣的水產除了漁業還有發達的養殖業,台灣周邊海域是許多經濟水產生物的產卵場與棲地,近海及沿岸淺海面積廣達四萬公頃,可供養殖的海岸與海埔地也有數萬公頃,加上天候、水產技術及環境條件適合養殖漁業的發展,養殖水產種類多達百種,在種苗的產業上也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氣候變遷與污染等問題,衝擊到漁業與水產養殖,特別是枯竭的漁業資源與高漲的油價、物價,讓台灣的漁業面臨很大的存亡問題,傳統的漁業需要「轉型」,以尋求產業的第二春,這些問題不是只有從降低漁船數量、休漁等方式來解決,解決的方式是如何永保足夠的漁獲量可以讓產業永續發展,而漁獲量的增加的源頭就是MPA。

他認為MPA的劃設是最簡單、有效、花費最少的保育方式,只要劃設禁止捕撈、開採或干擾破壞的「完全保護區」,生物有了安全的家之後,即可安全無慮進行生長、繁衍,就可以達到復育的目的。如果有足夠的時間繁衍,因為保護區的面積有限,雖然在嚴格管制的保護區內禁止採捕,但因為連通的廣大海洋並無藩籬,在保護區內充分繁衍而族群過大的魚類,會離開保護區而被漁民所捕獲,這種溢出效應能源源不絕提供水產資源給漁民捕撈,保護區就如同水產銀行,不斷的滋生利息以供漁業永續利用,只享用利息而不用本金,不會沒魚可抓、沒錢可用。當然越大的銀行越穩固,不容易發生「倒帳」危機,強調的是保本兼領利息。

他也提醒,當然政府仍須有多方面的配合,足夠的保護區劃設後,最重要的是有效的漁業管理尤其是在保護區外圍漁業撈捕仍需做總量管制,而且必須減少誤捕和禁止非永續的漁具、漁法使用,並嚴格執行非法採捕的取締。在漁業資源尚未復原的期間,需對受影響的既有漁民提供適當的回饋措施,甚至可以轉型成為保護者,讓禁止採捕能徹底執行,從反對的力量變成支持的助力,為明日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盡一份心力。

鄭明修認為,隨著中國大陸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其水產品的消費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公款消費群的推動下,餐廳、酒店的高級海鮮早已呈現供給吃緊,對於台灣的野生高價海鮮和水產養殖魚類需求更多,未來將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的衝擊,如何因應和擬定對策已刻不容緩。

今年的水產學年會,為契合水產研究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據該會統計,計有117篇口頭論文發表、92篇論文研究成果壁報展示及91篇論文研究成果壁報參加比賽,總計300篇研究成果發表。

※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水產電子報

加入連署:少一趴都不行!要求政府落實 2012台灣海洋保護區12%

Top

 

行動參與∣譴責不當開挖八卦山土石破壞灰面鵟鷹棲地!

要求政府盡速劃設遷移猛禽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加以保護!

發起單位:彰化縣野鳥學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八卦山開腸破肚!慘不忍睹!

八卦山是彰化的象徵,有大佛庇護著虔誠的人們,有完整的林相提供無數的鳥、蟲、蛙……等生物棲息,更提供彰化地區清淨的空氣和美好的休憩空間!

但是,在政府疏於把關下,輕忽的核准財團開挖八卦山「花壇鄉橋子頭段」土石達4.98公頃,共76萬9千立方公尺,才開挖二個月,從空中一望而下,已是童山濯濯,黃土一片,人看的都驚心動魄,更何況是對生態棲地極為敏感的灰面鵟鷹,明年三月北返經過八卦山區時,見到大片開挖破壞的山林,是否仍會選擇彰化作為過境棲地?令人不得不持高度懷疑!「鷹揚八卦」的珍貴稀有保育類灰面鵟鷹遷徙盛況,已是彰化地區每年的賞鷹盛會,繼續開挖下去,難保不會成為遷徙「剩」況,賞鷹「剩」會!

據彰化縣政府環評審查會議資料顯示,八卦山除了目前被揭露的此處土石開挖案外,另有4件土石開挖案申請中,令人不禁冷汗直流,八卦山還要被糟蹋成甚麼樣?灰面鵟鷹空中驚心,不敢棲息於此處,而彰化地區民眾騎乘自行車在八卦山區追風之際,也得失去青翠山林伴騎的美好風光,而必須忍受映入眼簾的醜陋光禿禿的癩痢山頭!

你!
願意失去美好的八卦山山林之美?
願意喪失三月灰面鵟鷹群集翱翔八卦山天際的生態奇景?
歡迎一起參與我們的連署,一起發揮力量,保護八卦山,保護灰面鵟鷹棲地!

我們痛心極力呼籲:

1.地方政府應嚴格審核八卦山相關工程及土石開挖申請案,並對目前開挖中的案件,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以釐清對灰面鵟鷹生態及其他生物的影響!
2.各級政府生態保育相關單位應立即進行灰面鵟鷹八卦山夜棲棲地調查,找出灰面鵟鷹夜棲地熱點,避免開發工程無意、無知或故意造成夜棲地破壞,影響灰面鵟鷹生存!
3.中央政府保育主管機關應即刻邀請專家學者及民間保育團體會商,研擬方案,將八卦山灰面鵟鷹夜棲地熱點依野生動物保護法劃設為『遷移性猛禽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建立法律位階的保護效果,以避免未來再度發生類似案件!

請前往網路連署平台: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12500552300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