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12







近期活動

航向太平洋,尋找人類的垃圾足跡
採種達人中野茂樹先生全台交流會
PLES氣候變遷時代決策量能提昇講座(六):德班之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7次締約國大會座談會
演講:鯨豚聲學研究與應用
【錯了,也不能停】從花蓮「吉野驛事件」談台灣氾濫的道路工程
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暨防災教育館可行性探討研討會
年年有魚-海洋保育從海鮮選擇開始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12/15截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德班結論:《京都議定書》再延長5-8年

在延會兩天後,齊聚南非德班參與氣候會議的各國代表,於南非時間11日凌晨五點達成協議,將原訂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延長法律效力5至8年,但詳細時程以及個別國家是否需有法定的減碳目標,將留待明年討論。各國也決議整合暨有的特別工作組談判框架,由新成立的「德班行動平台(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繼續執行協調談判工作,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也都將會參與此一平台的運作。

公約秘書長菲格雷斯 (Christiana Figueres) 在Twitter上為此結果感到雀躍,她寫到:「我們有了京都第二承諾期,並在未來邁向對全體均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坎昆協議中的綠色氣候基金則全面 實施。」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一拖再拖 地球還可以等待幾年?

挽救氣候基金 青年鼓吹羅賓漢稅

澳洲綠黨指責 澳洲與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為伍

德班會議 聚焦四大議題

我們的島∣滅頂的城市

作者:我們的島製作團隊

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將更為頻繁。台灣的狀況又是如何?今年11月,由政府部門出版的第一本「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出爐,明確指出,在過去1百年,台灣平均溫度上升幅度達1.4度,比全球的0.7度高出了2倍,到了本世紀末,溫度將上升2到3度,不但氣溫會上升,雨量的分布也趨於兩級化,大豪雨明顯增加,小雨的日數則大幅減少。

報告同時指出,近10年台灣颱風極端降雨的頻率,比過去增加了3倍以上。在2000年以前,颱風帶來極端降雨的頻率,大約3到4年才發生一次,但是在2000年以後,平均每年就發生一次。由於極端氣候加上人為過度開發,災害的特性與影響範圍,也與以往完全不同。

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現有的都市的防洪設施是否能夠承受?水資源面臨的衝擊是什麼?台灣的農業與工業又將面臨什麼樣的危機?政府與民間該改變了嗎?該如何改變?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上週六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電磁波受害者、樂生青年都前往場外陳情,希望候選人能聽進人民焦急的心聲,而今天晚上將有為了土地正義而靜坐的活動,也需要大家的參與。

據一項最新科學研究調查顯示,假使2004年底印尼海嘯發生當時,海岸有足夠的植被來抵擋海嘯,那麼死亡人數將會降低許多。這可以幫助受海嘯威脅的國家(台灣當然就是其中一個),發展出更有效的對策。中央研究院院士周昌弘也表示「沒有紅樹林,就沒有螃蟹。」,若沒有紅樹林、沼澤地,魚蝦等生物會失去生存空間,連帶影響人類的飲食。目前寒流一波一波來,高雄漁民卻盼不到「烏金」,他們觀察,烏魚群遭中國攔截,野生快沒了。家就住在東海岸的原住民舉辦了一場「不要告別東海岸」的集體藝術行動,透過歌聲、呼喊,希望政府重視東海岸的生態,禁止違法開發海岸。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1212 土地正義關鍵防線,公民行動,就是現在!

發起人:台灣農村陣線

由於立法院的議程將土地徵收條例排在12月12日早上十點協商第一案,12月13日院會第十案。我們擔心立法院的議事品質與朝野席次不對等的情形下,很可能粗暴通過政院版。

我們誠摯的拜託每一位朋友,12月12日傍晚與農民一起站上凱道,共同行動。請各位關心土地正義的朋友們,明天傍晚4點半到9點,務必來到凱道,展現人民力量。

精采內文

 

【德班會議觀察】各國決議 延長《京都議定書》期限

作者: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在延會兩天後,齊聚南非德班參與氣候會議的各國代表,於南非時間11日凌晨五點達成協議,將原訂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延長法律效力5至8年,但詳細時程以及個別國家是否需有法定的減碳目標,將留待明年討論。各國也決議整合暨有的特別工作組談判框架,由新成立的「德班行動平台(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繼續執行協調談判工作,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也都將會參與此一平台的運作。

COP17大會主席南非外長Maite Nkoana-Mashabane在9日晚間宣告會議進度。(謝雯凱攝)

9日晚間召開的部長會議,成果於10日上午11點多才出爐,包括長期合作特設工作小組(AWG-LCA)與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小組(AWG-KP)所提出的談判文件,隨即被各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NGOs)批評為過於軟弱。各國部長10日下午所進入的新一輪討論無法解決爭議,以致於晚上各工作小組的第二版成果陸續發表時,歐盟路線圖與京都第二承諾期遭遇發展中國家接連砲轟。

主要的關鍵在於,文本中決定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由2013年至2017年,為期五年,文中目標重申2020年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較1990年低20-40%的標準,缺乏更進一步承諾的企圖。而歐盟提出另一個版本,期望延長第二承諾期到2020年,以銜接所謂約束各國的新國際協議,然而以8年期間來減少原本預期5年減少的量,勢必更為容易。

此外,儘管歐盟拉到小島國家與低度發展國家對歐盟路線圖的支持,而路線圖也放入成果文本中,但部份國家不喜歡太強硬的「法律約束」暗示的用詞、對發展中國家的目標該如何設定也都有意見。

委內瑞拉Claudia Salerno為了會議主席忽略其發言,以及她在會場之間受到的威脅而大動肝火,發表一段超出時間規定的發言。她表示其反對文本,是因為開發中國家對減量做的承諾太少。印度代表提及「公平」議題,促使歐盟與挪威代表協商提出條件,並在中場休息後換得印度對文本的同意。

AWG-KP的成果文本在4點多獲得同意通過,但第二承諾期該是5年或是8年,則留到下會期再商議。半小時候,AWG-LCA與綠色氣候基金草案均獲通過,談判官員多鼓掌通過,比較重要的是由《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這個路線圖來取代LCA,然而在會場中諮商所修改的細節,在場旁聽的公民團體,甚至場內的部分國家談判代表,都不甚清楚,這讓波利維亞感到不悅,表示該國並不同意。

公約秘書長菲格雷斯 (Christiana Figueres) 在Twitter上為此結果感到雀躍,她寫到:「我們有了京都第二承諾期,並在未來邁向對全體均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坎昆協議中的綠色氣候基金則全面 實施。」而儘管氣候體制邁向新局,但這一步「仍然不足,必須持續提高企圖心」。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我們的島∣滅頂的城市

作者:我們的島製作團隊

澳洲的洪水與乾旱、北半球的暴風雪、中南半島的世紀洪患,2011年極端氣候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究竟,氣候變遷已經對台灣造成哪些影響?面對極端氣候,我們所要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公部門與民間又該如何因應?「我們的島」這集節目,邀請政府部門與學者專家,共同討論我們面對的氣候課題!

2011年,旱災與洪患的場景,在世界各地上演。首先是今年年初,包括中國華南、歐洲、東非等地,發生嚴重乾旱,歐洲二到四月的雨量,不到往年的40%,德國有些地方更低到只有5%,造成穀物欠收,而非洲東部也面臨60年來最大旱災,飢荒造成近三萬名幼童餓死。

到了今年年中,洪災陸續席捲美國、中南美洲、韓國、中南半島等地。南美洲的雨季,從去年十一月持續到今年五月,包括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都爆發洪水與土石流災情。今年八月,美國東部因為颶風與熱帶風暴,降下驚人雨量,在紐約等城市造成災情,超過三個州成為水鄉澤國。南亞的巴基斯坦因為洪災,造成三萬一千個村子被毀、受災人數超過600萬人。泰國也發生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患,超過三分之一的省份深陷水中,受災人數達900萬人。

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將更為頻繁。台灣的狀況又是如何?今年十一月,由政府部門出版的第一本「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出爐,明確指出,在過去一百年,台灣平均溫度上升幅度達1.4度,比全球的0.7度高出了兩倍,到了本世紀末,溫度將上升2到3度,不但氣溫會上升,雨量的分布也趨於兩級化,大豪雨明顯增加,小雨的日數則大幅減少。

報告同時指出,近十年台灣颱風極端降雨的頻率,比過去增加了三倍以上。在2000年以前,颱風帶來極端降雨的頻率,大約3到4年才發生一次,但是在2000年以後,平均每年就發生一次。由於極端氣候加上人為過度開發,災害的特性與影響範圍,也與以往完全不同。

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現有的都市的防洪設施是否能夠承受?水資源面臨的衝擊是什麼?台灣的農業與工業又將面臨什麼樣的危機?政府與民間該改變了嗎?該如何改變?

「我們的島」邀請到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鎮洋,共同討論我們面對的氣候課題。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 電磁波受害者、樂生青年場外陳情

「環境報導」2011年12月12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副總統候選人辯論10日下午2點在公共電視舉行,接近中午來自全台各地電磁波受害者冒著寒風細雨在場外抗議,當三黨副總統候選人在12點左右先後到達時,他們在馬路對面高喊:「顧健康、有選票,提出電磁波防範政策。」

協會主任粘麗玉強調,到現場不只是呼籲親民黨副總統候選人林瑞雄,以公衛學者專業將電磁波危害說清楚,更要呼籲政府電磁波應立法規範。她強調,世界衛生組織已宣佈電磁波為2B級致癌物,台灣有許多人的住家因距離高壓電塔、基地台太近,暴露於過高的電磁輻射中而出現各種疾病。

電磁波受害者:政府應訂定電磁波預防措施

顏秀蘭的家距離霧峰超高壓變電所約50公尺,另外有一條輸電線路距離住家垂直距離只有8.8公尺,家中電磁波最高超過20毫高斯,是北美平均住宅1.1毫高斯的20倍。她今天從霧峰趕到場外陳情,高電磁波的環境讓她耳鳴、發熱、頭痛、無法入睡,多年來四處陳情卻無人理會。

粘麗玉提出四項訴求:(1)電力、電信設施應與民宅、學校保持安全距離。(2)住家、學校等敏感點電磁波應小於2毫高斯(3)環境建議值833.3毫高斯 應改名「瞬間參考暴露限制值」。(4)政府應訂定相關電磁波預防措施。呼籲全台電磁波受害者支持願意提出防護政策的候選人。

林瑞雄:電磁波確實對人體引起危害

辯論會中親民黨候選人林瑞雄對此回應,「我從9月20日到23日(在住家感受到高電磁波),23日離開為什麼要東躲西藏,在不同旅館跑來跑去?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說,過去曾發表:台灣在高壓電線下的小兒白血病、台電公司員工比較多腦瘤報告,這都證實電磁波確實會對人體引起危害。

林瑞雄表示,台灣現在用的電,包括高壓電、基地台、手機、家電都是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到底對人類有什麼危害,相信每個人都很關心。他承諾,「當選後一定會把這些東西調查好,告訴大家怎樣防護、避免。」

樂生青年:馬總統救救樂生、不要裝沒看到

下午1點馬英九總統到場為行政院長、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吳敦義加油,才剛下車樂生青年聯盟即快速越過馬路舉起「樂生SOS標語」、「馬總統救救樂生、不要裝沒看到」白布條向馬總統陳情,現場一陣騷動,不過隨即被大批警察擋住,又退回公視對面人行道一棟大樓前說明陳情理由。

兩位樂生青年在寒風中只穿著短袖衣服,讓紅色液體淋遍全身,為樂生的阿公阿嬤們的生命安全請願。他們強調,樂生院區因捷運工程引發走山危機,樂青、院民8月到公程會陳情、12月到台北市政府陳情都未受到重視,紅色液體將是未來樂生院區阿公阿嬤的鮮血。

「馬總統救救樂生、吳院長救救樂生,不要裝沒看見。土方回填,救救樂生;土方回填,救救樂生!」樂生青年在寒風中結束陳情並表示,今天是國際人權日,但樂生阿公阿嬤的人權卻未受到重視,如果政府持續不回應,陳情聲音一定跟著馬總統、吳敦義如影隨形。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研究證實:海岸植被消減海嘯能量 減少人員傷亡

本報2011年12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2004年底南亞海嘯造成蘇門答臘一處村莊受創慘重。(照片節錄自美國海軍檔案照by Petty Officer 2nd Class Philip A. McDaniel)據一項最新科學研究調查顯示,假使2004年底印尼海嘯發生當時,海岸有足夠的植被來抵擋海嘯,那麼死亡人數將會降低許多。這項研究結果可以幫助飽受海嘯侵襲之苦的國家,發展出更有效的對策。

過去有人認為,海岸附近的紅樹林或是橡膠園具有「生物牆」的效果,能有效削弱海嘯波動能量。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霍恩海姆大學(Hohenheim University)農學家Georg Cadisch表示:「最近東日本311大地震及2010年2月間智利大地震等經驗顯示,災難離我們不遠了,早一步準備絕不會錯。然而長久以來海岸植被身具「生物牆」的論述因為缺乏直接證據,而遭科學界所質疑。」

為此Cadisch與他的團隊進行一連串科學分析,以電腦模擬海岸植被密度變化與阻擋海嘯程度之間關係,並將地形、海嘯高度、樹的寬度與高度等因素納入考量。

研究顯示,居民距離海岸的距離是海嘯造成傷亡的關鍵之一,此外更直接證實沿海植被能夠有效消減海嘯能量,原始森林可以降低8%人員傷亡,但咖啡樹或是可可樹則只能降低3%。

不過研究也同時顯示,如果樹種錯地方反而阻擋了村民的逃生路線,增加人員傷亡,若是在村子的後方,Cadisch表示:「這時候一片開闊的空間、一年生作物以及清楚的逃生路線,反而要比茂密的森林來的更好。」

該項研究成果刊登於11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有興趣民眾亦可上網閱讀。

※ 參考資料:LiveScience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研究摘要)

※ 本文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

Top

 

沒紅樹林就沒螃蟹 專家籲保育

摘錄自2011年12月9日中央社台南 報導

中央研究院院士周昌弘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辦的「2011紅樹林生態保育學術論壇」中發表演講,他說,「沒有紅樹林,就沒有螃蟹。」保育紅樹林刻不容緩,若沒有紅樹林、沼澤地,魚蝦等生物會失去生存空間,連帶影響人類的飲食。

紅樹林的生物除了生態功能外,還富有研究價值與發展潛力。周昌弘發現,目前在台灣沿海地帶常見的「白芒草」,是目前紅樹林植物中唯一能抗旱與抗鹽的植物,若能把白芒草抗旱抗鹽的基因轉殖到作物上,對農業可產生很大的貢獻。

「2011紅樹林生態保育學術論壇」邀請周昌弘、中研院研究員陳章波介紹紅樹林生態與保育,並有來自日本、澳洲、馬來西亞的紅樹林生態專家學者與會,分享各國紅樹林生態保育經驗。

論壇多場專題演講,探討紅樹林的生態與經濟價值、經營管理策略、濕地生物多樣性,動物群聚結構,以及栽植復育技術等議題。

Top

 

烏魚遭中國攔截 野生快沒了

摘錄自2011年12月11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寒流陸續到來,高雄漁民盼不到烏魚群,感嘆遭中國大量攔捕;不過也有少數漁民為了生計,「假出海真買魚」,大撈「烏金」。

擔任高雄市小港區漁會監事的魚販陳義宗說,野生烏魚口感好,顧客喜愛,幾十年來他只賣野生烏魚,不賣養殖的。近年來高雄沿海產量銳減,不想砸招牌,他一樣賣野生烏魚,「但不管烏魚怎麼來」。

小港區漁會理事伍泰良說,中國漁民技術日益純熟,烏魚群在浙江等省外海就遭圍捕;甚至有圍網船隊跟著烏魚群跑,伺機捕捉冰存,再以漁船或貨櫃運送到台灣販售。台灣「烏金」日稀,是漁業界自食惡果,值得警惕。

Top

 

原民呼喊 不要告別東海岸

摘錄自2011年12月11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一群來自東海岸的原住民,10日在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舉辦一場「不要告別東海岸」的集體藝術行動,透過歌聲、呼喊,希望政府重視東海岸的生態,禁止違法開發海岸。

「不要告別東海岸集體藝術行動」移師高雄貨櫃藝術節展出,把20呎貨櫃解構,以傳統竹編工法搭建具有東海岸特色的開放式「搭麗岸」(原住民語,工寮之意),對應被鐵皮圍籬覆蓋、扭曲的東海岸地形圖及BOT開發案示意圖,象徵現在與未來的家園景象。

「搭麓岸」內部以文件展示惡劣的開發現況,以及保護家園抗爭史。10日上午邀請各界人士認識、理解和回顧共同的家園歷史,並以部落手足般的牽手唱和,透過敬天祭地的集體儀式表達保護東海岸的決心,也吸引許多民眾及外籍人士加入。

活動發起人林淑玲說,東海岸非常漂亮,但政府卻一再同意財團興建飯店,「這樣殺雞取卵的方式,等於扼殺海洋的生態。」

Top

 

行動參與∣1212 土地正義關鍵防線,公民行動,就是現在!

發起人:台灣農村陣線

由於立法院的議程將土地徵收條例排在12月12日早上十點協商第一案,12月13日院會第十案。我們擔心立法院的議事品質與朝野席次不對等的情形下,很可能粗暴通過政院版。

我們誠摯的拜託每一位朋友,12月12日傍晚與農民一起站上凱道,共同行動。請各位關心土地正義的朋友們,明天傍晚4點半到9點,務必來到凱道,展現人民力量。

【現在就打開電腦,寄出你的心聲】
請即刻寫一封信給馬英九總統、蔡英文主席、宋楚瑜主席、江宜樺部長。

要求權力者秉持良知智慧,通過民間版土地徵收條例,建立公義制度。
(請寫到總統、各候選人及江部長信箱與FB。信件可參閱連結: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zWHzmYEIywCopqNiQwc2T6-qV2e9i-9-CRCkF4uLPhU/edit

【1212-1214全民農民出,土地正義、不容妥協,行動通知】

1212 AM10:00協商要透明、正義不打折 記者會(立院中山南1號)
1212PM04:30-05:30  青年挺農民、首投族農出來相挺會(凱道)
1212PM05:30-09:00  全民站出來、土地正義不容妥協(凱道)
1213AM10:00        土地正義關鍵防線、團結靜坐監督立法(立院中山南1號)

全台各地政商聯手浮濫圈地    各界呼籲從法制根本改善
政府卻罔顧民意密室協商     立院將趕在大選前假修法真騙票   

我們不要犧牲農業的官方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我們要保護農地的民間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我們不要政府專斷的官方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我們要人民參與的民間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我們不要流離失所的官方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我們要安置續住的民間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我們不要舊酒裝新瓶的官方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我們要落實土地正義的民間版土徵條例修正草案

面對政府蠻橫無理,趕在立院這會期草率通過土徵條例修正草案,台灣農村陣線與捍衛農鄉聯盟秉持最大的理性與耐心,提出六大堅持:「貫徹優良農地保護;建立公益性、必要性評估標準;建立人民參與機制;落實完全補償原則;建立明確安置規範;矯正區段徵收惡法」,對等要求朝野兩黨,審慎修正土地徵收條例惡法。

12/12-12/14「土地正義  不容妥協」行動,在這關鍵時刻,懇請所有關心土地正義的朋友,加入這場人民自主行動,與農民站在一起,展現人民的力量,捍衛土地正義關鍵防線,監督立法院審慎修正土地徵收條例惡法!

‧  「全民農出來:土地正義 不容妥協」晚會(12/12,凱達格蘭大道)

第一階段:下午4點半全台十多個學生社團農出來,支持農民,呼喊土地正義。
第二階段:5點半由開始,來自全國各地正遭受粗殘圈地的農民將會齊集凱達格蘭大道,發出「土地正義、不容妥協」的怒吼,誠摯邀請關心土地正義的朋友,來到凱達格蘭大道支持民間版土徵條例修改草案。

‧ 「土地正義 不容妥協」監督立院修法行動(12/13,立法院大門口)

2011年12月13日(二),上午十點。立法院將進行馬拉松式的法案審查,農陣與農民們將持續在立院大門口靜坐,監督立法院內土徵條例法案審查,直到修法結果出爐或休會為止。誠摯邀請支持土地正義的朋友,請一同到立法院監督土徵條例審查!

行動注意事項(請各位前來參加的朋友協助):
1.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行動原則。
2.歡迎任何關心土地正義的朋友前來參加,並請盡量穿著白色或淺色上衣
3.謝絕任何與本行動訴求無關之選舉衣物(如:旗幟、標語、傳單、衣服)。
4.12/12-12/14行動或許遇雨,請注意禦寒自備雨衣。

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全國各地自救會邀請您!

聯絡人

台灣農村陣線 林樂昕0922696075  陳平軒0972207522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