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21







近期活動

「企業發展新契機‧開創永續101」100年承先啟後企業永續分享會(12/22)
「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面面觀」座談會(12/23)
台日韓老樹保護國際研討會
都更蝦米戶們的平安夜派對:布條DIY、王家的士林講古、探未來
聖誕夜的琴話綿綿─卡內基小才女鄭宇婷「愛地球鋼琴演奏會」
2011我愛台中環境跨年晚會「搶救石虎的家」
2012數位綠地球國小冬令營(1/15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sony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杉原灣開發接二連三 台東人拒絕複製美麗灣

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海岸開發案一件接著一件,21日上午「台東都蘭灣黃金海休閒度假村」與「杉原灣棕櫚濱海度假村」兩開發案又前進環保署,舉行環差審查會議。目前杉原灣有6個開發案正在動工或審議中,最多將會佔去89公頃土地,並增加1500間客房。而都蘭黃金海與杉原棕櫚的開發面積分別為11.32公 頃與26.16公頃,將是目前的美麗灣度假村的6倍。

憂心度假村林立將造成海洋生態與當地原住民傳統文化遭到摧殘,當地居民與民間團體都趕到環保署前關心與發聲。刺桐部落族人林淑玲現場展示傳統領域受傷的照,東海人間工作坊成員郭靜雯為4千年歷史的「富山遺址」發聲,表示該遺址就位於黃金海開發案預定地,台東縣政府卻未依文資法呈報給主管機關。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都蘭灣開發渡假村 環評嚴審不放行

富山遺址開發 縣府只能監督

抗議開發蠶食部落領域 原民送黑心禮物到總統府

拒絕違憲的官方版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

生物簡介∣北海岸.潮間帶生命之歌(下)

作者:廖運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這些生物都是潮間帶的寶貝,如同前文所述,牠們就像是住在同一棟房子裡,只是樓層高低不同,之間的依存關係十分緊密,一旦環境受到破壞(比如之前石門海岸的漏油事件),很容易產生連鎖效應,讓生氣蓬勃的潮間帶成為單調、髒臭的可怕海岸,不但失去觀光價值,也讓生態資源受到無可回覆的損害。

而在還能欣賞美景時,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前去潮間帶觀察時請注意天候、海況及安全,切勿過度干擾生物或隨意將生物採集回家,離去時也要把翻動過的石頭恢復原狀,尊重自然,還給生物們完整的生活空間,才是正確的遊憩行為。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研擬野放兩隻圈養台灣黑熊幼熊之困境(二)

作者: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第二次的評估會議在2007年2月舉行,我們釐清說明本計畫的野放目的單純是為了研究,而非擴大野外黑熊族群。同時我們也擴增DNA樣本,提供了台灣其他地區及大陸地區的亞洲黑熊的遺傳資料,並再度強調小熊已經受過適當的訓練,學會避開陌生人,只允許特定的研究人員接近。會中研究團隊亦帶領與會相關人員到現場瞭解幼熊對人的反應,結果就如所預期的,當陌生人接近時,小熊們就隨即逃竄爬上樹端躲起來。然而,部分與會評估人員仍然擔心小熊有一天可能會變成擾民的麻煩(nuisance),甚至可能會將不好的行為散播給其他野外的熊(曾在某些靈長類的野放有這樣的不良紀錄),而且不能保證研究人員絕對能夠順利將野放的小熊捕捉回來。

精采內文

書摘∣《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全世界只有台灣,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內

作者:劉黎兒

日本著名作家廣瀨隆在25年前出版過經典名著《把核電廠建在東京》,意思是政府或電力公司既然說核電是如此安全便利的玩意,那乾脆建在東京,就建在人最多的新宿西口好了。以供電效率而言,不是最好的嗎?為什麼要建在人口過稀的窮鄉僻壤,是那裡的人死了也沒關係嗎?這是黑色幽默,但廣瀨隆當時沒想到,台灣真的就是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葉人豪

抗爭已達3個月的烏坎村徹村計畫,今天出現一線生機!當局唯恐事態擴大,已派高官來談賠償,但今早談判如果破裂,6千村民將會繼續抗爭。表示中國農民終於為了他們的權益對抗不公不義的政府了;同樣在台灣,土城彈藥庫要被重新規劃開發,當地居民現在也站出來反對,認為這裡是新北市少數平原綠地,人文條件豐富,如果開發將是對生態的一大浩劫。

而上周六總統選舉電視辯論的會後記者會中,總統馬英九表示原住民族基本法「有些無法落實」,引起原民團體的不滿。要求馬英九為其失言道歉,並說清楚原基法究竟哪幾條無法落實。

在面對傳統文化保存時,如何要永續的經營將是關鍵,印尼的蠟染業將接受聯合國的輔導,從自然的素材中獲取染媒,以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相信大家對於各式手機都要用專屬的充電器感到不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宣布,下月起新生產的手機,充電器將統一規格,未來國人不再麻煩,不用擔心不同手機要用不同的充電器,還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杉原灣開發接二連三 台東人拒絕複製美麗灣

本報2011年12月21日台北訊,Kasoay報導

海岸開發案一件接著一件,當澎湖隘門、台東都蘭灣都喊出不想成為第二個美麗灣之後,21日上午「台東都蘭灣黃金海休閒度假村」與「杉原灣棕櫚濱海度假村」兩開發案又前進環保署,舉行環差審查會議。

目前杉原灣有6個開發案正在動工或審議中,最多將會佔去89公頃土地,並增加1500間客房。而都蘭黃金海與杉原棕櫚的開發面積分別為11.32公頃與26.16公頃,將是目前的美麗灣度假村的6倍。憂心度假村林立將造成海洋生態與當地原住民傳統文化遭到摧殘,當地居民與民間團體都趕到環保署前關心與發聲。

小小海灣安排了6個開發案(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一字排開目前美麗灣飯店造成傷害的照片,「政策環評在哪裡?」對於小小的杉原灣居然塞滿了6個開發案,地球公民基金會成員蔡中岳質疑,整個東海岸觀光開發是要裨益當地居民或是財團,政府需要有整體的評估。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莊詠婷提出,這兩案都位於內政部營建屬公告的沿海保護區中的一般保護區內,受到「在不影響環境之生態特色及自然景觀下,維持現有資源利用型態」規定的保護,尤其在現今極端氣候與海嘯威脅之下,更應該保護,而不是大量開發。她強調這6個開發案範圍從山坡地到海岸,對環境的傷害。

刺桐部落代表林淑玲美麗灣影響首當其衝的刺桐部落族人林淑玲展示傳統領域受傷的照片,再次敘述美麗灣違法開發、規避環評的手段,除了將事業廢棄物埋藏在沙灘已遭糾舉,還有偷埋暗管的行為。她表示,全國抵制到美麗灣住宿的連署持續進行,不少國外人士也加入了,中正大學學生更發起一連串活動,讓更多人知道當中的不公義也可能輕易地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她更痛斥104人力銀行與聯合報怎麼可以罔顧社會責任,替仍有爭議的美麗灣刊登徵人廣告與業配新聞。她大罵美麗灣漠視正義與社區居民的權利,是醜陋灣、是羞恥灣。刺桐部落長老明天也將到監察院檢舉台東縣長黃健庭違法瀆職。

貝氏耳紋珊瑚。(中研院珊瑚礁演化生態暨遺傳實驗室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博士自2007開始調查杉原灣海域的珊瑚礁,該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痛心表示,那裡有著台灣唯一的「貝氏耳紋珊瑚」,但這3年來剛死亡珊瑚的比率成長了7倍,藻類也因為廢水而開始增生,在美麗灣還沒正式營運便已蒙上危機,那麼當6座度假村都排出大量廢水時。當海中的雨林珊瑚礁不保,海洋的生態也走向死亡。

郭靜雯說明黃金海渡假村將蓋在4000年的史前遺跡上東海人間工作坊成員郭靜雯為4千年歷史的「富山遺址」發聲,她表示,該遺址就位於黃金海開發案預定地,但珍貴遺址遭到矮化成文物精華區,台東縣政府也未依文資法呈報給主管機關,她呼籲本案應該暫停審查,等考古報告內容得到主管機關確認後,再來討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黃哲彥回憶去年12月13日,帶著「黑心禮物」北上,送總統聖誕禮物,抗議開發蠶食部落領域的現象,但時隔一年,不但沒有得到回應,開發的腳步還不斷加速。黃哲彥對於目前度假村計畫林立的現象歸咎於「國家機器的懶惰」。他表示沒有人反對發展,但政府不願與當地民眾坐下來好好談談,尊重原住民智慧以尋求雙贏,卻以台北觀點進行開發計畫。除了消費之外,他希望到東海岸的旅人可以藉由感受好山好水的力量,讓身心靈得到舒緩。「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怎麼做!」他認為世界潮流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都在向原住民學習,但政府卻以BOT的方式讓財團壟斷發展的可能性50年。

「請聽聽台東的聲音!」正如黃哲彥牧師的,整個東海岸大肆以度假村、遊樂區形式開發,這樣的「度假村」圈的計畫對自然景觀、生態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衝擊,好山好水換成鋼筋水泥,是否為台東人想要的?當地居民與長期關注花東地區的民間團體風塵僕僕的北上發聲,在冬雨中的環保署外期望這兩案能夠撤回審查。

Top

 

生物簡介∣北海岸.潮間帶生命之歌(下)

作者:廖運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編按:繼昨日介紹了北海岸高潮、中潮位會出現的各種生物後,今天不賣關子,緊接著揭曉住在低潮帶及潮池裡的小生物們,牠們的長相、型態和適應生活的方式不盡相同,但都一樣活力充沛,趕快來認識牠們吧!

低潮帶及潮池內生物

此區域長時間覆蓋於水面下,生物大多無法承受乾旱及高溫,但這裡的生物種類繁多,常可觀察到許多如捕食、競爭、繁殖等有趣行為,是野外觀察的秘密花園喔!

  • 馬尾藻
    是常見的大型褐藻。以固著器緊緊攀附於礁石上,氣囊內的空氣則提供了漂浮的浮力。春、夏季之間,常於低潮帶形成一整片馬尾藻林的特殊景觀。

馬尾藻以固著器攀附於礁石,氣囊內的空氣提供浮力,春夏之間,形成了一整片藻林的壯觀景象。

  • 瘤菟葵 
    群體呈黃褐色,基部通常相連形成皮革狀的共肉組織,包覆於岩礁或其他礁體表面,摸起來砂砂粗粗的。觸手上密佈有毒的刺絲胞,是攝食及防禦時的重要武器。

瘤菟葵觸手上密佈有毒的刺絲胞,是攝食及防禦的重要武器。

  • 亞洲側花海葵
    通常退潮時海葵的觸手緊縮,體壁上具許多縱向之紅色斑點;待漲潮時伸展出觸手來捕食魚類和小型動物。

亞洲側花海葵體壁上有縱向的紅色斑點,漲潮時會將觸手伸展出來捕食。

  • 蜈蚣櫛蛇尾
    又稱為海蜈蚣或陽燧足。常見於岩礁及藻礁低潮線附近及潮池內,大部分時間將身體埋藏於岩石之下或縫隙間,僅露出腕足在附近黏取有機碎屑為食。

蜈蚣櫛蛇尾又稱海蜈蚣或陽燧足,大部分時間將身體埋在岩石下或隙縫間。

  • 蕩皮參
    俗稱海黃瓜。利用口部周圍的觸手黏食底質上的食物顆粒,也可以用來協助呼吸,腹部的發達的管足可供海參運動。

蕩皮參俗稱海黃瓜,利用口部周圍的處口黏食底質上的食物顆粒,

  • 豹斑章魚
    俗稱斑點章魚、藍紋章魚,棲息於岩礁及藻礁潮池內。身體表面平常呈黃褐色,受到刺激或危急時候會出現明顯的藍色環狀斑紋,為警戒色。口部唾腺內含劇毒,應避免直接接觸。

豹斑章魚平常身體表面是黃褐色,受刺激或危急時,會出現明顯的藍色環狀斑紋警戒色。

  • 短槳蟹 
    俗稱石蟳。遭遇危險時候,會利用扁平短槳狀的指節快速擺動划水,藉此逃避敵害。有時候則會先高舉雙螯威嚇後快速游離,或直接潛沙躲藏,僅露出一對眼睛察看動靜,相當有趣!

短槳蟹俗稱石蟳,遭遇危險時,會利用扁平短槳狀的指節快速滑水避敵。

  • 眼班海兔及卵塊 
    俗稱海兔、海鹿或海麒麟。頭部的管狀觸角好像兔子的耳朵,喜歡出現在石蓴間覓食。春天是海兔的繁殖季節,在潮間帶常發現到類似麵線般的黃色團塊,這可是海兔所產下的卵塊喔!

眼斑海兔頭部管狀觸角似兔耳,喜於石蓴間覓食。

  • 黑深鰕虎
    俗稱狗甘仔、九萬。屬於底棲性、數量極多。由於鰕虎的體型小、易躲藏、體色變異大具擬態保護效果,非常適合生存於藻礁環境。

黑深鰕虎體型小、體色變異大,具擬態保護效果,非常適合生存於藻礁環境。

  • 豆仔魚 
    包含多種鯔科魚類的幼魚,常成群巡游於潮池內,或埋首濾食底質上的藻類及其他食物顆粒,當翻動的身體在陽光的照射下有如粼粼波光,容易引人注意。

豆仔魚翻動的身體在陽光下有如粼粼波光,易引人注意。

  • 邊孢藻 
    屬於紅藻類的有節珊瑚藻,鈣化而粗糙的藻體大大減少了被攝食的機會。此外,與另一類常覆蓋在岩石表面的無節珊瑚藻,都同樣具有造礁的功能,是建構藻礁的大功臣喔!

邊孢藻屬於紅早類的有節珊瑚藻,與另一類常覆蓋在岩石表面的無節珊瑚藻同樣具有造礁功能。

這些生物都是潮間帶的寶貝,如同前文所述,牠們就像是住在同一棟房子裡,只是樓層高低不同,之間的依存關係十分緊密,一旦環境受到破壞(比如之前石門海岸的漏油事件),很容易產生連鎖效應,讓生氣蓬勃的潮間帶成為單調、髒臭的可怕海岸,不但失去觀光價值,也讓生態資源受到無可回覆的損害。

而在還能欣賞美景時,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前去潮間帶觀察時請注意天候、海況及安全,切勿過度干擾生物或隨意將生物採集回家,離去時也要把翻動過的石頭恢復原狀,尊重自然,還給生物們完整的生活空間,才是正確的遊憩行為。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研擬野放兩隻圈養台灣黑熊幼熊之困境(二)

作者: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生平第一次接受森林的熊,興奮地爬上樹梢。(黃美秀 攝)第二次的評估會議在2007年2月舉行,我們釐清說明本計畫的野放目的單純是為了研究,而非擴大野外黑熊族群。同時我們也擴增DNA樣本,提供了台灣其他地區及大陸地區的亞洲黑熊的遺傳資料,並再度強調小熊已經受過適當的訓練,學會避開陌生人,只允許特定的研究人員接近。會中研究團隊亦帶領與會相關人員到現場瞭解幼熊對人的反應,結果就如所預期的,當陌生人接近時,小熊們就隨即逃竄爬上樹端躲起來。然而,部分與會評估人員仍然擔心小熊有一天可能會變成擾民的麻煩(nuisance),甚至可能會將不好的行為散播給其他野外的熊(曾在某些靈長類的野放有這樣的不良紀錄),而且不能保證研究人員絕對能夠順利將野放的小熊捕捉回來。

然而,與會人員最主要的憂慮依然是這兩隻小熊可能並非真正的台灣黑熊,且有可能會將牠們的基因散播到野外族群,干擾了自然的基因變異。事實上,因為現有的資料不足,這些熊的遺傳資料並不確定,沒有證據顯示牠們並非純種的台灣黑熊,但發生這種狀況也是有可能的。與會人員認為這樣的風險遠遠大於野放研究所能獲得的效益,因此這項野放研究計畫並沒有獲得本次評估會議的同意。會議的決議是:在台灣黑熊野生族群現況及其種原不確定的情況下,這兩隻小熊不宜進行野放試驗,若於一年後釐清了上述的疑慮,則或可重新研擬野放試驗計畫。

與會專家學者的決定是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訂定的再引入指導方針( guidelines for reintroductions),其中不只需要明確的基因資料,尚需要包括野放地點的動物族群量、可能造成當地民眾的威脅,以及在地民眾對於野放的支持等其他資料。

4月大的小熊已經會啃草解饞了!(黃美秀 攝)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只涉及到兩隻小熊的研究計畫,並非真正的再引入,然而還是未能獲取與會人員的認同。事實上,也有人建議這樣的研究計畫應該也可以在圈養環境內進行(譬如把空間加大)。大部分與會人員認為研究團隊能夠把本計畫執行到這般程度,已經可圈可點,如果能夠收集到更多的資料,釐清這兩隻小熊的遺傳問題,則可再重新評估是否野放。

話雖如此,有位博士班學生近年來致力於台灣與亞洲內陸之亞洲黑熊的遺傳比較,研究也難預料在近幾年內即可獲得到滿意的結果。

野放的保育意涵

我們認為這項值得努力的計畫並沒有全面性地受到與會人員的理解,不單是遺傳證據不足,也涵蓋了不同人對於保育所抱持的不同觀點和立場。黑熊在台灣被列為「瀕危」物種,數量稀少,而仍有持續被非法獵捕的壓力。遺憾的是,我們發現研究成果並不一定有助於抑制非法狩獵,但研究的本身卻有很大潛力去吸引大眾去關注這個議題。野外研究者於過去十年來持續野外台灣黑熊的研究,包括捕捉15隻台灣黑熊,並且為牠們繫掛無線電追蹤項圈(這個程序本身就並非完全無風險),在這些困難的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學習到很多並收集到寶貴資料。然而就台灣黑熊的保育而言,至今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是因研究而激發了大眾對台灣黑熊的關注。當然我們提議試驗性野放兩隻小熊的研究計畫,主要目的雖然並非要引起大眾的興趣和關注,但是很明白的是,這似乎自然而然會伴隨發生(試著想像這兩隻幼熊的成長故事、拍攝的照片和影片皆將垂手可得,日後可作為提升國人認識此物種的重要媒介)。

此外,這項野放的提案對於提升野放此種熊類(亞洲黑熊)的功效,也將會提供十分有價值的資訊。因為在國外的幾個地方,也有亞洲黑熊野放的提案或個案,其目的無非為了擴大野外的族群,或是單純為了解決沒收圈養的個體數量過多的問題。可惜的是,最好的野放方式至今尚未研發出來!

築巢而息為台灣黑熊特性之一。(陳詩佳 攝)就我們的研究計畫提案而言,如果主要以其對保育此物種的影響來評斷(包括可能的遺傳上的污染),那麼保育所涉及的全面意涵似乎應該皆已被列入考量。遺憾的是,我們的提案宣告終止,幼熊返回了原先的圈養籠舍裡。未來特生中心或許會又有小黑熊誕生,若能野放,除了相關的圈養試驗之外,將可進一步與本土黑熊的就地保育 (insitu conservation)產生有真正的關連。

因此,在體認保育是一門危機科學之餘,似乎應以更寬廣卻不失科學嚴謹的思維去考量野放黑熊計畫,這將是未來努力及期望的目標。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Top

 

書摘∣全世界只有台灣,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內─《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前言

作者:劉黎兒

福島的小朋友每天只能在戶外玩一天,有人用繪畫表現福島兒童的處境。(劉黎兒攝,先覺出版社提供)

日本著名作家廣瀨隆在25年前出版過經典名著《把核電廠建在東京》,意思是政府或電力公司既然說核電是如此安全便利的玩意,那乾脆建在東京,就建在人最多的新宿西口好了。以供電效率而言,不是最好的嗎?為什麼要建在人口過稀的窮鄉僻壤,是那裡的人死了也沒關係嗎?這是黑色幽默,但廣瀨隆當時沒想到,台灣真的就是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

我在4月30日於東京一處演講會跟廣瀨隆聊了一下,他現在正呼籲日本人及世人正視福島核災並未朝安定方向前進,也要求日本應該關閉各處建在斷層或預測地震震源上的幾座危爐,而且從長年調查及內部資料,他發現沒有哪座爐是安全的。廣瀨隆對我說:「我不知道下一個會重演福島核災悲劇的是日本或台灣、中國,因為都是地震大國!」

不僅廣瀨隆,多位呼籲應停止運轉位於東海地震震源上的濱岡核電廠的日本核電專家,都更為台灣的核電廠擔憂,因為台灣的核電廠集所有惡劣因素於一身,如立地於斷層邊、老舊缺陷爐、多頭建造、現場管理困難鬆散等,更嚴重的是,核一廠、核二廠就位在首都圈內,這是全球絕無僅有的。

2011年6月號《自然》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若以福島核一廠半徑30公里為核災的避難標準,全球共有9千萬人生活在此一範圍內,承受著爆發核災的風險。全球211座現役核電廠中,有6座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300萬人,其中台灣就占了2座:台電核一廠、核二廠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500萬。相對於此,福島核一廠的30公里圈內有17萬人,地廣人稀多了。台灣其實是世界唯一把核電廠建在500萬人口的首都圈內的。

以色列原本去年打算在南部的內蓋夫沙漠中建核電廠,那就離耶路撒冷10公里,建在首都圈的程度跟台灣有拚,但在福島核災發生之後,以色列判斷這是天災加人禍,隨即宣布取消建核電廠的計畫,所以目前還是只有台灣的核電廠是建在超高密度人口的首都圈內。

台電核一廠、核二廠的30公里避難圈,台北就涵蓋在內。福島核災發生時,美國設定的美僑避難圈是80公里,事實上福島核災發生,連在40公里計畫避難圈外的福島縣民也飽受高濃度輻射被曝之苦,福島有76%的學校被曝量超標,日本政府殘忍地將被曝基準提高,因此避難80公里很有道理。若核災發生在台灣的核一廠、核二廠,連新竹人也得避難,即使只看30公里圈內的500多萬人,避難時不可能全擠到南台灣。日本政府不敢擴大避難圈或疏散學童,也是因為避難本身對災民或政府都很困難,災民等於放棄至今擁有的人生乃至平凡的夢想。

廣瀨在25年前就指出,核電廠外部電源喪失就什麼都完了,很容易發生爐心熔毀以及使用過核燃料臨界等問題,他也指出核電廠的冷卻水循環技術、調整壓力技術,以及抑止輻射能的各種弱點,這些在福島都成了現在進行式,廣瀨的預言不幸成真。福島核一廠的許多問題,如冷卻機能喪失、一號機連5百蓋爾的搖晃都耐不住等,現在查出是在海嘯來襲前就已經發生,類似問題存在於日本所有核電廠,至今也未改善,到台灣參觀過核電廠的日本專家如菊地洋一等,認為台灣不會是例外,更為台灣擔憂。

因為福島核一廠是供應東京首都圈用電,核災發生後,福島人說:「把核電送還給東京!」但若是台灣核一廠、核二廠發生核災,根本連送還問題也不存在,因為台灣是世界上唯一把核電廠蓋在首都圈裡的!

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

──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

作者:劉黎兒

出版:先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31日

定價:45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烏坎封村撤 高官來談賠償 今早談判若破裂 6千村民續抗爭

摘錄自2011年12月21日蘋果日報報導

延燒3個月的烏坎村抗爭事件出現轉圜!中國當局唯恐事態擴大,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昨先發簡訊安撫,稱有誠意解決問題且不追究,並釋放先前被捕3人,至昨晚8時武警崗哨已撤。村民原計劃今到陸豐巿政府抗議,但朱明國昨已趕抵陸豐,今早將與村民談判。若今早談判破裂,預估將有6千多人繼續抗議。

烏坎村抗爭事件延燒3個月,當局提升層級,派汕尾市委書記鄭雁雄前天開記者會,將「烏坎村事件」定調為群眾不滿村黨支部和村委主要負責人連續任職時間過長,在村務管理、土地出讓和已出讓土地面臨升值或轉讓的情況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當局除緊急將烏坎村黨支部書記薛昌、村委會主任陳舜意免職,昨晚7時更首度釋出善意,由中央紀律委員會副書記朱明國發簡訊給村民,稱政府有誠意解決問題,不會追究村民,並釋放先前被捕的3名村民。至昨晚8時,村民發現武警崗哨已撤,村民協調後也決定撤村內巡守點,並開心說:「就是要這樣子,感謝媒體關心與幫忙!」

由於事件延燒3個月,事態持續擴大,廣東省政府大為緊張,由中紀委委員、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為首的工作小組,昨已抵陸豐巿,今早將與村民談判。雖然當局採取懷柔政策,但烏坎村民仍擬定遊行路線、做足準備,要求遊行村民穿著黑白素衣,並預備空棺材,打算將抗爭時疑似遭刑求致死的薛錦波遺體運回安葬。村民強調,若今早談判破裂,預估將有6千至7千人繼續抗議。

另外,美國之音報導,廣州約20名民眾18日公開聲援烏坎村民眾,但抗議行動尚未開始,警方就逮捕11人。

同時,汕頭市海門鎮4萬居民昨上午10時包圍鎮政府,因當地華能電廠排廢水,居民罹癌率遽升,如今鎮政府欲興建第2座發電廠,兩電廠相距不到一公里,引起居民不滿,鎮暴警察丟擲數十枚催淚彈驅散民眾,數十名示威者受傷,傳至少3人死亡。

Top

 

明年2月四闖環評 彈藥庫變住宅 土城居民說「不」

摘錄自2011年12月19日中國時報報導

歷經三次環評未過的土城彈藥庫開發案,新北市府擬重新規畫,增加綠地與生態保護範圍,預計在明年二月第四度闖關。消息傳出,看守土城愛綠聯盟總幹事劉麗蘭說,土城彈藥庫是新北少數僅存平原綠地,盼市府聽取居民心聲,尊重他們說「不」的權利。

位於捷運土城站附近的土城彈藥庫舊址,過去因軍事設施,周遭近百公頃土地長達50餘年被限制開發,因此孕育豐富生態,彈藥庫內有許多廢棄碉堡,人文條件豐富。

由於立德路上的土城台北看守所空間不足,法務部與新北市政府共同商討遷移地址,最後選定彈藥庫舊址,且開發案中也包含住宅、商業區。不過,先前三次環評,被環評委員會認為開發目的不明,要求市府重擬計畫書。經過一年多的討論與修正,明年二月市府將四度闖關。

城鄉局指出,第三次環評被打回票後,法務部與市府也積極尋找其他替代方案,但最後仍認為土城彈藥庫舊址是較佳的開發地點,當地也有不少地主同意開發案。

土城愛綠聯盟總幹事劉麗蘭表示,彈藥庫周遭屬低漥地區,每逢雨季時常淹水;開發後,大量不透水水泥,會造成嚴重淹水問題,對彈藥庫生態也是一大浩劫。

Top

 

原基法無法落實? 原民要馬英九踹共

苦勞網2011年12月19日台北訊,陳韋綸報導

上週六(17日)總統選舉電視辯論的會後記者會中,總統馬英九表示原住民族基本法「有些無法落實」,引起原民團體的不滿。19日「2012年大選原住民族權利促進聯盟」召開記者會,要求馬英九為其失言道歉,並說清楚原基法究竟哪幾條無法落實。

17日第二次的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開放環保、勞工、婦女、居住權等12個公民團體向三組候選人提問,然而,其中原民團體卻被排除在外。會後記者會上,原住民族電視台記者向馬英九提問,馬過去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承諾「原住民族自治區」,但國民黨提出的《原住民族自治法》修正草案版本卻堅持「自治區財政權」及「自然資源使用」等權利的限縮,最後立院協商未果而導致本會期無法通過,該記者質疑馬的承諾是否已經跳票。馬英九回應時表示,民進黨時期制定的原住民基本法,有些根本無法落實,相較之下,自治法較有討論空間,未能三讀是因為民進黨無法接受部分條文。

2005年通過的原住民族基本法,是原住民基本權利的總綱,除了承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權利外,對於核廢料存放場址的選定、原住民土地上的開發計畫,也規定必須取得原住民族的同意。近年部落權利受到侵害時,在相關子法闕之弗如的情況下,原基法幾乎是部落或原民團體唯一能援引的法源保障。

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坦言,原基法執行確實需要時間,去克服困難,但是他強調,尚未解決困難和徹底否定原基法,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歐蜜‧偉浪表示,如果馬英九認為原基法真的有問題可以提出修改意見,「但是以總統身分否定法律,是非常不適的。」

1974年原能會選定蘭嶼為核廢料儲存場後,直到2002年為止,已經堆放超過9萬桶的核廢料,日前,台電委託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監測報告中更指出,蘭嶼核廢料已出現外洩的狀況。達悟族的蘭嶼居民希婻‧瑪飛洑質疑,馬英九否定原基法的說詞,是否想藉此規避蘭嶼核廢料的處理責任?「如果不是,就請遵守原基法第31條:政府不得違反原住民族意願,在原住民族地區內存放有害物質!」她氣憤表示。

當日被推派入場提問卻遭阻擋的平地原住民立委候選人馬躍‧比吼直指,馬英九以認養原住民小孩而自傲,「然而總統應該解決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孩童需要被認養?」他強調,如果馬英九真喜歡認養,「就認養22個原基法的相關子法吧!」因為這些理應在原基法通過後3年完成制訂與修正的相關子法,至今只完成《原住民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以及《自然資源共同管理辦法》的制定。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拔尚表示,原基法的立法精神是以尊嚴平等的發展機會,取代恩給救助的殖民政策,奠定原住民與台灣夥伴關係的基礎。拔尚強調,目前自治法的法源,就是原住民族基本法,「沒有原基法,如何談原民自治?」並且質問道「請問馬總統《原住民族基本法》哪一條不能做?」

Top

 

傳統工藝再進化 印尼蠟染業出現綠色趨勢

本報2011年12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印尼傳統蠟染工藝出現綠色聲浪。(Rahiman Madli攝)印尼傳統手工業近日引進綠色永續概念,將更能符合歐洲消費市場對綠色產品的廣大需求。歐盟發展合作部門首長Peter Maher認為,歐洲消費者越來越在意自己買到的產品是不是對環境友善。

Maher以印尼蠟染布(batik)為例指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其列入世界遺產之後,許多人開始注意到他的存在,如果在製程上又能符合環境永續的概念,肯定會為產品加分不少。但他遺憾地表示,許多發展中國家所製造的商品未能符合世界潮流對永續生活的期待,是歐亞貿易上最大的阻礙。

綠色蠟染組織(Clean Batik Initiative 簡稱CBI)代表 Adnan Tripradipta介紹指出,印尼傳統蠟染多以萘酚(naphthol)作為染媒,做出的染布不僅顏色鮮豔、不易掉色且價格低廉,有9成以上的蠟染布都是以此作為染媒,然而萘酚卻存在著致癌風險,甚至造成飲用水污染問題,歐美各國早已明文禁用。目前我們協助正協助蠟染企業進行化學物質控管並改變製程,改以從自然物中獲取染媒,此一作法不僅對環境更為友善,同時兼顧到居民的健康。

※ 本文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雅加達郵報報導

Top

 

下月起 手機充電器全可通用

摘錄自2011年12月20日蘋果日報報導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9日宣布,下月起新生產的手機,充電器將統一規格,未來國人不再麻煩,不用擔心不同手機要用不同的充電器。

目前國際組織規定,手機端接連接線一端的介面,必須符合USB micro-B規格,若無此規格,必須提供用戶轉接頭,讓該充電器也可使用在其他手機上。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