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12.23







近期活動

都更蝦米戶們的平安夜派對:布條DIY、王家的士林講古、探未來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11寒冬送暖聖誕茶會
12/24 拒絕浮濫土地徵收,苗栗公民大遊行!
「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對策」全國NGOs高峰會‏
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
2012環品學堂冬令營 -小小達文西(1/18截止)
關渡自然公園濕地學園忍蛋班冬令營招生囉!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sony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藏種於農:農民保種,永續的農業之路

旗美社大2012月曆:保種 ─ 保護糧食與孩子的未來

藏種,
一個塵封的技術,
一位關心台灣農民、對種子自主權擁抱熱情與理想的學者,啟發了一批實幹的農學者,結合了願意長久陪伴的企業,啟動了一個計畫、無數個行動,重新寫下台灣農民藏種育種的故事。

「藏種於農」就是指農民保種,其重要性與國家作物種原庫不相上下。郭華仁解釋,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上千萬品種長期保存,讓其所含基因不會改變;農民保種則是可以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讓農民能夠創造合適新環境的新地方品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重拾種子自主權 台灣農民力抗糧食危機 

農民保種能力漸流失 農業永續堪慮

建構有機種苗制度 學者倡議參與式育種

反對專利修法

生物簡介∣潮間帶的化學特戰隊:海兔

作者:邱郁文(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海兔軟軟的身體,慢慢的爬,比不上魚兒游也比不上螃蟹跑,不能像翡翠蜑螺一樣把自己縮小,碰到危險時就躲到海草的葉鞘裡,更不像大指蝦蛄發展出精良的武器,讓敵人退避三舍、不敢恭維。

如果你是海兔,在危機四伏的大自然裡,會用哪些方法來逃避敵人呢?

雖然海兔沒有這些物理性的防禦外,所以他們除了擅長偽裝長的像海草或海藻一樣會隱蔽在海草葉面上,此外,他們最強的就是打「化學戰」。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一公升」的光 – 廢棄塑膠瓶也能變燈泡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菲律賓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黑暗裡,考量發電成本高於他們能支付的範圍,較貧窮社區的居民通常使用蠟燭或煤油燈,但這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和「火災風險」。然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更環保、更安全!登登(出場音效)就是「太陽能瓶燈泡(The Solar Bottle Bulb)」!

太陽能瓶燈泡最初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所發明的,然後由MyShelter Foundation的創始人Illac Diaz帶頭展開,只需要塑膠水瓶和一點點的漂白水,就能為黑暗帶入光明。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去年4月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非常重大,日前檢討報告出爐,「系統安全」是關鍵。石油帶來的便利與危機都很巨大,歐洲打算重罰沒有達到碳排放目標的汽車製造商。台灣也該跟進,因為除了廢氣傷害人體很深。在WHO細懸浮微粒(PM2.5)公告數值的38中台灣排名倒數第六,讓人民遠離耗能又不健康的狀況是刻不容緩的。

受到美麗灣度假村傷害的刺桐部落昨日再次到監察院陳情,要求糾舉台東縣府與縣長,今天港口部落為了要回傳統領域,將採取封路手段,採取抗議鄉公所不願面對將傳統領域土地撥給東管處的疏失。東台灣大量的開發案蠢蠢欲動,原住民卻遭消音,消失在大選辯論會的討論中,因此他們走上凱道,向三組總統候選人大聲吶喊「我們要提問!」要求提出原民政策與接受辯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烏坎起事 中國土地徵收的悲情

作者:munch

中國廣東省陸豐縣烏坎村的農民抗爭事件,就是起因土地徵收問題。

在中國,人民沒有私有土地,土地分成中央所有的「國有土地」,以及地方所有的「集體土地」,很多「集體土地」,就是人民私有地,中國建國後土地全面收歸國有,土地歸人民公社,開放後人民公社土地又成地方政府管理的「集體土地」,人民以「家庭承包」使用地權。

中國的土地徵收制度,精確說應該是「土地徵用制度」或「房屋拆遷制度」,只是政府徵用收回國家土地,人民僅有私有房舍的居住權,政府收地處理的只是房屋拆遷、補償問題,一般常見的釘子戶,就是中國政府在收地時,住戶以房舍不願被拆遷的抗爭,無法主張土地私有。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