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保種能力漸流失 農業永續堪慮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農民保種能力漸流失 農業永續堪慮

2010年01月28日
本報2010年1月28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Seed to seed》 一本指導指導如何保種與種植技術的操作手冊,台灣尚無中譯本。種子自主才能糧食自主,但多年來孟山都等跨國農企公司大力鼓吹農民企業化經營,使用種子公司生產的種子,農民傳統的保種知識逐漸流失。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昨(27)日舉辦一場「我們的種子、我們的孩子」種子保存工作坊,台大學者與都市農夫齊聚士林公民會館,商討因應台灣面臨種子品種流失的對策。

大地旅人工作室目前正積極推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 Design),其「永續耕種」的重要層面即是「採收、並且保留種子」;採收種子不僅讓植物生態永續循環,如果是種植在地品種,還能減緩在地農作物品種流失。

台大種子研究室教授郭華仁指出,近二百多年來世界人口急速爆增,隨著育種技術的進步,種子公司的育種工作,不應只是企業眼中的商機而已,而是肩負解決良荒的使命。然而,各國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人工培育之新品種,卻也開始用諸多法令限制研究者、育種家、以及農民等社群的非營利使用目的,大體而言只有企業利多。

加拿大農民Schmeiser對抗孟山都的訴訟事件,即是跨國種子企業對農民的壓迫,也使得此類企業對全球的重大影響浮上台面。郭華仁以此案例更進一步指出,跨國種子企業從聯合國研究計畫取得的基因改造技術,並從農民與聯合國的基因庫資源收集到許多原生種子,卻因為國家法令的保護,壟斷植物種源專利,並反過來向提供種子的農民收取權利金,間接壓迫農民,對於弱勢非常不公平。同時,農企業因分工細緻,大多數農民留種的能力已被種子公司取代,進而造成作物品種的多樣性流失。

多位都市農夫齊聚公民會館許多第三世界農民留種的品種,是經年累月自行培育得來,多樣性高,但礙於品質、產量不穩定與生產技術不純熟,整體經濟效益並不高。跨國種子公司藉由肥料與農藥補助,推廣高產量品種種子後,讓農民獲得高產量的收益;但農民才獲得改善沒幾年,種子公司的肥料、農藥與種子便得付費,此時農民卻已失去自行生產種子的能力,而得忍受種子公司的剝削。

郭華仁指出,從基因庫的角度,這些農民自行保存的種子,可能是一位育種專家好幾輩子的研究事業,這些種子可以說是上帝的禮物。

近幾十年,美、法、澳洲的農民來已經蔓延一股保種的風潮。在「參與式育種」( participatory plant breeding,PPB )的模式下,育種學家和農民合作,推廣農民保種。另外諸如Seedsavers民間團體,積極推廣有農場的農民自行留種,推廣種子交換。郭華仁說,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種子企業的霸權剝削,糧食危機愈演愈烈,保存在聯合國-20℃種原庫的種子,是否能因應未來變化極端氣候已是未知數。因此,應鼓勵農民自行保種,所得的種子,即使產量未必豐富,但若能夠適應氣候現況,就是非常難得且珍貴的種子。

台灣曾經是全球種子出口的重要基地,許多技術尚在,加上台灣農藝作物是由政府經營,要農民自行保種並不難。郭華仁歸納出農民自行保種可能會遇到的三大問題有(一)保種的知識經濟該如何規劃與發展?(二)參與式育種該如何從民間該如何與學術團體合作?(三)政府該如何協助農民因應種原不足,以及育種相關知識的傳承。

郭華仁強調,目前台灣的植物專利法歸即將仿照美國修法,原本《專利法》第24條第1款本文規定「動、植物及生產動、植物之主要生物學方法不予發明專利」,但在修法之後,除了複製人以外,上述對動、植物的新品種研發或者基因改造即可申請專利。郭華仁教授呼籲,如果三讀通過,對於台灣農民自行保種將會有諸多限制,農民保種更形困難,令人十分憂心,需要更多人一起來關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