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23







近期活動

都更蝦米戶們的平安夜派對:布條DIY、王家的士林講古、探未來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11寒冬送暖聖誕茶會
12/24 拒絕浮濫土地徵收,苗栗公民大遊行!
「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對策」全國NGOs高峰會‏
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
2012環品學堂冬令營 -小小達文西(1/18截止)
關渡自然公園濕地學園忍蛋班冬令營招生囉!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sony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藏種於農:農民保種,永續的農業之路

旗美社大2012月曆:保種 ─ 保護糧食與孩子的未來

藏種,
一個塵封的技術,
一位關心台灣農民、對種子自主權擁抱熱情與理想的學者,啟發了一批實幹的農學者,結合了願意長久陪伴的企業,啟動了一個計畫、無數個行動,重新寫下台灣農民藏種育種的故事。

「藏種於農」就是指農民保種,其重要性與國家作物種原庫不相上下。郭華仁解釋,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上千萬品種長期保存,讓其所含基因不會改變;農民保種則是可以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讓農民能夠創造合適新環境的新地方品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重拾種子自主權 台灣農民力抗糧食危機 

農民保種能力漸流失 農業永續堪慮

建構有機種苗制度 學者倡議參與式育種

反對專利修法

生物簡介∣潮間帶的化學特戰隊:海兔

作者:邱郁文(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海兔軟軟的身體,慢慢的爬,比不上魚兒游也比不上螃蟹跑,不能像翡翠蜑螺一樣把自己縮小,碰到危險時就躲到海草的葉鞘裡,更不像大指蝦蛄發展出精良的武器,讓敵人退避三舍、不敢恭維。

如果你是海兔,在危機四伏的大自然裡,會用哪些方法來逃避敵人呢?

雖然海兔沒有這些物理性的防禦外,所以他們除了擅長偽裝長的像海草或海藻一樣會隱蔽在海草葉面上,此外,他們最強的就是打「化學戰」。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一公升」的光 – 廢棄塑膠瓶也能變燈泡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菲律賓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黑暗裡,考量發電成本高於他們能支付的範圍,較貧窮社區的居民通常使用蠟燭或煤油燈,但這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和「火災風險」。然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更環保、更安全!登登(出場音效)就是「太陽能瓶燈泡(The Solar Bottle Bulb)」!

太陽能瓶燈泡最初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所發明的,然後由MyShelter Foundation的創始人Illac Diaz帶頭展開,只需要塑膠水瓶和一點點的漂白水,就能為黑暗帶入光明。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去年4月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非常重大,日前檢討報告出爐,「系統安全」是關鍵。石油帶來的便利與危機都很巨大,歐洲打算重罰沒有達到碳排放目標的汽車製造商。台灣也該跟進,因為除了廢氣傷害人體很深。在WHO細懸浮微粒(PM2.5)公告數值的38中台灣排名倒數第六,讓人民遠離耗能又不健康的狀況是刻不容緩的。

受到美麗灣度假村傷害的刺桐部落昨日再次到監察院陳情,要求糾舉台東縣府與縣長,今天港口部落為了要回傳統領域,將採取封路手段,採取抗議鄉公所不願面對將傳統領域土地撥給東管處的疏失。東台灣大量的開發案蠢蠢欲動,原住民卻遭消音,消失在大選辯論會的討論中,因此他們走上凱道,向三組總統候選人大聲吶喊「我們要提問!」要求提出原民政策與接受辯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烏坎起事 中國土地徵收的悲情

作者:munch

中國廣東省陸豐縣烏坎村的農民抗爭事件,就是起因土地徵收問題。

在中國,人民沒有私有土地,土地分成中央所有的「國有土地」,以及地方所有的「集體土地」,很多「集體土地」,就是人民私有地,中國建國後土地全面收歸國有,土地歸人民公社,開放後人民公社土地又成地方政府管理的「集體土地」,人民以「家庭承包」使用地權。

中國的土地徵收制度,精確說應該是「土地徵用制度」或「房屋拆遷制度」,只是政府徵用收回國家土地,人民僅有私有房舍的居住權,政府收地處理的只是房屋拆遷、補償問題,一般常見的釘子戶,就是中國政府在收地時,住戶以房舍不願被拆遷的抗爭,無法主張土地私有。

精采內文

 

藏種於農:農民保種,永續的農業之路

本報2011年12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藏種,一個塵封的技術。

一位關心台灣農民、對種子自主權擁抱熱情與理想的學者,啟發了一批實幹的農學者,結合了願意長久陪伴的企業,啟動了一個計畫、無數個行動,重新寫下台灣農民藏種育種的故事。

農民保種 意義非凡

台大農藝系教授與幾個民間團體舉辦全國巡迴講座,將保種技術重現。(圖片來源:合樸農學)故事要從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起,平常在課堂上傳授保種的技術,也關心農業現況。2007年糧食危機,更讓台灣糧食安全以及糧食自主權的議題浮上檯面。

隨著基改作物大量耕作,全球種苗逐漸集中於5大種苗商身上,台灣雖然仍禁止耕作基改作物,但並不禁止進口基改作物;在基改種苗商眼中,台灣是一塊尚待開發之地,跨國種子大廠蠢蠢欲動,孟山都子公司甚至已經來台設辦事處;再加上政府對植物專利權欲鬆綁,都讓郭華仁警覺到農民再不掌握種子自主權,恐怕沒辦法對抗基改作物,無法種出多樣、豐盛的糧食來,而民眾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基改作物,缺少選擇餘地。

早在2005年的時候,從事自然農法的黎旭瀛、陳惠雯夫婦就告訴郭華仁,關於秀明農法提倡留種自播的工作。2006年綠色陣線協會也邀請了澳洲的保種專家來台演講,與郭華仁主持的台大種子研究室交流,將國外的做法引進到台灣。大地旅人又在2010年年初舉辦種子保存工作坊。

主婦聯盟合作社也於2008年邀請他以及綠色陣線參與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在2010年中開會時都感受到重新學習保種技術的迫切與必要性。

因此台大種子研究室結合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大地旅人等團體,在2010年9月10日邀請各組織,舉行了全國首次的農民保種座談會,並建立網站平台,提供為各單位報導保種活動的地方,並且舉辦種子工作坊,全省走透透,喚起農民種子自主權,並將保種的技術整理傳承,與土地深深結合。

藏種於農功能大於國家種原庫。

「農民的留種自用,無意間替人類進行種子保育的工作。」郭華仁表示,農民留種自用是萬年來的習慣,也是在各地方創造出千萬種適地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產已大多採用育種家在慣行農法之下所選育出的新品種,並偏重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

「藏種於農」就是指農民保種,其重要性與國家作物種原庫不相上下。郭華仁解釋,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上千萬品種長期保存,讓其所含基因不會改變;農民保種則是可以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讓農民能夠創造合適新環境的新地方品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樸之秋

陳孟凱與幾位夥伴遠赴泰國米之神學習。(圖片來源:合樸農學)因為這樣的熱情與行動,當走訪到了台中時,一顆種子不但萌芽,而且破土而出。

去(2010)年11月來到台中場的種子工作坊,合樸農學召集人陳孟凱與合樸台灣米部落的孫崇傑一聽之後,便尋思怎麼把這理念做出來。他們結合了5個團體,發展了「藏種於農」計劃,結合有機稻米與大豆輪作,以雜糧耕作增加糧食自給率、並且培養出適合台灣、甚至花蓮或台中等地適合的強韌品種。

種植對農民是熟悉的事情,但是這個計畫除了種植還有保種的任務。陳孟凱說,之前雖然知道留種、育種的重要性,但聽了郭華仁的課,更充分了解。今年3月份為了植物專利權的公聽會,他再次到台大開會,會場中邀請了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分享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經驗,提到當地的常民幾乎都可以自己育種,而非交由專家。陳孟凱大感興趣,便請合樸台灣米部落安排與12位夥伴一起到泰國取經。

這趟泰國學習之旅,讓陳孟凱萌生在台推廣米之神農法以及農民保種的工作。除了結合銀川、豆之味幾個多年的合作夥伴,2008年即開始合作的伊聖詩正逢10周年慶,並定主題為「拾穗」,於是也送計畫書給伊聖詩,並得到同意,一個由民間推動的計劃,於焉成形。

只是這個將近30年沒有人種植的作物,重新回到台灣的土地,是否能成功,挑戰著計劃執行者的毅力,「台灣太久沒種,老一輩的技術都不在了,再不留種,以後可能有錢也買不到了!」務實的陳孟凱,小心謹慎地規劃相關的工作。

目前以花蓮富里銀川釋出2公頃農地為這項具有實驗精神的計畫基地,富里這塊長期以來無污染的土地,將持續以自然農法耕種。堅持以非基因改造、無農藥及化肥出產的天然黃豆為原料的豆之味公司也支持這個計劃,這批台產無毒黃豆,將由豆之味全部認購。有此保證,計畫推動的更順利。

豆之味原本都是進口國外的有機大豆,卻發現越來越難買得到,關心食品安全的人越來越多,因此有機耕作供不應求。這個計劃將解決這個問題,培養出台產優良大豆品種。

伊聖詩拾穗

伊聖詩十周年以拾穗為主軸,體認農業、農民之重要性,要更貼近土地。稻米的行銷則由合樸以及伊聖詩負起。

今年屆滿十周年的伊聖詩,長期以來結合藝術與活動來傳達環保訊息,連續幾年地球日,更以「綠色藝術市集」來支持在地、無毒與健康的小農生產。這幾年更由芳療事業跨足到麵包界,以日光大道品牌,每日提供新鮮、無添加、美味的麵包。

伊聖詩以諧音而將十周年主題訂為「拾穗」。小時候深深為米勒的畫作所吸引,「拾穗」這幅畫作所描繪的農婦彎腰撿拾麥穗,深深感動伊聖詩執行副總經理黃禹銘。拾穗、晚禱這些畫作裡面,金黃色、飽滿的稻穗非常美麗,原以為是田園之美,後來才體會到農婦撿拾稻穗之辛苦,以及農民在一天辛苦工作之後仍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因而感受到貼近土地的需要,而對農民、農業與農村多一點關注。

黃禹銘說,以前很少去想種苗是怎麼來的,有一天醒來覺得很可怕,原來以為有的選擇權卻發現並不是如此,例如基改作物一開始以為是好的,了解之後才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能將藏種於農的概念傳遞下去,他覺得很榮幸。「吃這件事太重要了!」

而這個藏種於農的計畫,至少需要3個階段,每個階段3年。第一個3年便以育種為主要目的,培養出適合土地之種苗。「一個種子要育種能成為適應當地土壤的種子,至少需要8代才能穩定,更保守的說法是12代。」陳孟凱以30年的時間來看待這個計畫,9年是最低門檻,即使如此,仍是段漫長的時光,而伊聖詩承諾全程陪伴、支持。

第一次生產的稻米已經收割了,富含蛋白質、6000公斤的米,將以「藏種於農」的套裝禮盒面市。在禮盒包裝,伊聖詩仍一以貫之,將美學加入農產品中,實踐農學即美學的精神,由曾擔任《PPAPER》等雜誌內容創意兼藝術指導的馮宇設計,而如此精緻的禮盒,將透過伊聖詩的通路,讓消費大眾得知,進而購買。

一條永續的農業支持之路

首批藏種於農計畫禮盒。(圖片來源:合樸農學)  「藏種於農」的概念,不但是一項行動計劃,還可以是一本書。當它成為一本書,傳遞的力量更廣泛了。

將藏種於農的概念變成一本人人得以閱讀的書籍,推手是計畫聯絡人田麗卿。他在聽了郭華仁演講錄音檔之後,深深為之折服,身為編輯人的他,立即湧現一個念頭,何不將這些內容整理成書?透過閱讀,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藏種於農的重要性。於是他與郭華仁洽談,將藏種於農課堂14講的講稿,加上整理的資料,編輯成《藏種於農》這本書,首批印刷全由伊聖詩贊助,而且只蘊含在藏種於農禮盒,在書店買不到。

田麗卿編撰這本書,也為了瞭解藏種的技術,開始收集種苗並且拜訪各地的傳統種子行,這項計畫也包含提供農民種苗交換的平台。等待種苗孕育出來的時間。過程中,田麗卿和伙伴們也須思考要怎麼安排類似的盛會。

合樸到田間與農民交流。(圖片來源:合樸農學)這個計劃除了由郭華仁教授等專家在技術面提供農民育種的資訊,並以米之神的農法內化成為適合在地的耕作方式;銷售面結合伊聖詩的通路,之外,更重要的是結合一群相同理念、願意長久支持農民的「股東」加入,陳孟凱希望透過穩定的消費者,支持參與的農民賣掉自己的農產品,獲得足夠的經濟回饋,自足,建立互信。

因此,藏種於農的股東,必須要上課學習,計畫中也提供親炙農地的機會,未來也將有轉屬網頁,股東透過網頁上的互動,組織為一個厚實的社群。

這一切都顯示這是項長久的、馬拉松式的計畫,需要時間累積、醞釀。陳孟凱除了強調耐力累積,不急著展現成果,更重視草根、以農民主導的過程,專家只是從旁協助。不刻意宣傳這項計畫,穩紮穩打,要博得消費者的信心。等站穩了腳步,還要將經驗傳遞、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農民保種運動
台大種子研究室
合樸農學市集:藏種於農

※ 本文同步刊載於「上下游新聞市集

Top

 

生物簡介∣潮間帶的化學特戰隊:海兔

作者:邱郁文(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海兔是一群居住在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域的軟體動物。在分類階層中,屬於後鰓亞綱無盾目(Anaspidea)海兔科(Aplysiidae)的一群海洋生物,也是海蛞蝓家族的一份子。目前全世界已被紀錄的海兔種類約有37種,台灣則約有11種,在墾丁、澎湖、東北角等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域都看得到牠們的蹤跡。

偽裝術精湛的截尾海兔-黃彥銘攝海兔軟軟的身體,慢慢的爬,比不上魚兒游也比不上螃蟹跑,不能像翡翠蜑螺一樣把自己縮小,碰到危險時就躲到海草的葉鞘裡,更不像大指蝦蛄發展出精良的武器,讓敵人退避三舍、不敢恭維。

如果你是海兔,在危機四伏的大自然裡,會用哪些方法來逃避敵人呢?

雖然海兔沒有這些物理性的防禦外,所以他們除了擅長偽裝長的像海草或海藻一樣會隱蔽在海草葉面上,此外,他們最強的就是打「化學戰」。

主動防禦:煙霧彈,發射!

海兔這一類沒有殼的後鰓類,因為爬行慢逃脫力低,為了防禦不同的敵人所以演化出很好的保護色和行為模式等防禦機制,除了身上會產生大量黏液外,受到刺激時會展開化學防禦。

海兔身體裡有兩個腺體,分別為墨腺(ink gland)和蛋白腺(opaline gland),這兩個腺體會分別釋放不同的分泌物。其中,墨腺會分泌紫色的汁液,蛋白腺則釋放高黏性白色物質,這兩種物質會在海兔的外套腔內混合,經由外套膜的肌肉收縮,混和噴出紫色黏稠的分泌物,所以化學戰的首部曲——主動性防禦策略,先以煙幕戰干擾捕食者的視覺。

截尾海兔墨腺紫色液和蛋白腺粘性白黏液

欺敵高招:其實我一點都不好吃

接下來,如果掠食者還是逮住海兔了,那產生的紫色墨汁會展開二度攻勢——被動性防禦,它會讓捕食者覺得口感惡劣。那是因為汁液裡的化學物質會干擾海兔的感覺,並且發生「吞噬模仿」(phagomimicry)的作用,產生類似的味覺訊號干擾捕食者的化學感應路徑,讓捕食者對食物刺激產生誤判降低了捕食慾望,簡單就是讓人覺得不好吃。

然而,光是擁有一身從敵人嘴下逃生的絕招還不夠,為了傳宗接代,海兔也以「增產」來壯大族群聲勢。其生命週期約為一年,春夏之際正值其繁殖季節,到六月後就會慢慢不見蹤影,牠們看起來像泡麵的卵團裡,藏著上百萬隻的小海兔。但因為氣候變遷及環境遭到破壞,雖產卵量高,能順利存活的卻極少,繁殖力超強的海兔數量也在逐漸減少中。對潮間帶的化學特戰隊來說,這無疑是艱苦的一役,下回若有機會在潮池邊看到這些小傢伙,除了以適當、不過度干擾的方式觀察,也別忘了牠們是如何努力地活著!

【延伸閱讀:潮間帶之美】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綠色電報∣「一公升」的光 – 廢棄塑膠瓶也能變燈泡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菲律賓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黑暗裡,考量發電成本高於他們能支付的範圍,較貧窮社區的居民通常使用蠟燭或煤油燈,但這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和「火災風險」。然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更環保、更安全!登登(出場音效)就是「太陽能瓶燈泡(The Solar Bottle Bulb)」!

太陽能瓶燈泡最初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所發明的,然後由MyShelter Foundation的創始人Illac Diaz帶頭展開,只需要塑膠水瓶和一點點的漂白水,就能為黑暗帶入光明。

建立燈泡的方式,是將一片可緊貼屋頂的金屬片挖洞,然後將約1.5公升的塑膠瓶卡入,接縫的周圍塗上密封劑,然後在瓶中加入乾淨的水和漂白劑,放入屋頂挖好的洞裡卡緊,金屬片與屋頂間的接縫也塗上密封劑;陽光經過「瓶中的水折射出去」後,製造了免費的太陽照明系統,相當於 55 或 60 瓦的白燈!瓶中的漂白水可以防止藻類在瓶裡形成,瓶子也不會變熱,估計可以持續5年產生乾淨的光線。步驟如下…

在菲律賓的房屋往往建造得非常接近,以至於光線無法穿透進窗戶中,MyShelter Foundation的「一公升的光」專案,就是一個「永續照明的計畫」,它的目的正是為了「低收入社區及處在黑暗中的家庭帶來光明」。

到 2012 年,他們的目標是要為「一百萬個家庭帶來光明」,而截至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分發了「一萬個太陽能瓶燈泡」。安裝這些燈泡所帶來的光線,不只是為許多家庭帶來光照,更是幫助整個社區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點亮人們的生活!

看完這些介紹,令人很想動手試一試!雖然台灣都是大廈、公寓,沒有自己的屋頂,但這也不失為一個環保綠能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思考了更多簡單能源的可能性,同時也讓地球人學習到,任何一個弱勢的族群,都是我們應該伸手去了解與幫助的,也許就因此會帶來更多更新的創意發想,利益了整個世界!

影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o-Fpsw_yYPg

【推薦連結】

Liter of Light 協會

Sierra Club Green Home網站

※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快來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喔!

※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Top

 
 

墨西哥灣漏油檢討報告:「系統安全」是關鍵

摘譯自2011年12月14日ENS美國華府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2010年4月22日燃燒的深水地平線油井搖搖欲墜沉入墨灣海底下。(美國海岸防衛隊提供)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日前針對海上鑽油平台災害發表檢討報告,指出鑽油公司應用「系統安全」的角度來預先評估、管理鑽油作業的每一個層面,以減低像是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油井爆炸及漏油災害的發生風險。

深水地平線油井損毀的防噴器。(美國國家海岸防衛隊提供)這份因應美國內政部要求的報告強調,「系統安全」涉及每一個層面,包括確保維持油井的完善度、以及設計「能應對所有可預測狀況」的防噴器(編按:blowout preventer,又稱防噴閥,是油井作業過程中關閉井口,以防止井噴事故發生。先前有調查報告指出,BP公司深水地平線油井事故導因於防噴器失靈。)

2010年4月20日,距離路易斯安納州海岸50英里遠的BP公司深水地平線鑽油井爆炸,造成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漏油近5百萬桶,是美國史上最大漏油事件。上述報告指出,這是一起連串判斷失誤的重大事故,而原因則在於,涉入營運的公司明顯欠缺有效的安全管理機制。

撰寫該報告的委員會主席、前美國海軍部長溫特(Donald Winter)談到,「維持國內油源穩定是重要的,所以也必須保護那些從事近海鑽孔作業人員、和仰賴墨西哥灣的生計。」他表示,「企業主和管理者必須根據鑽油作業會遇到的所有危機,做出切於事實本質的評估,並對許多複雜系統的全面安全性等級排出優先次序。」

2010年4月25日到7月16日由skyTruth衛星影像以重疊技術繪製圖片,圖片中顯示BP墨灣深水地平線累積的浮油足跡呈現紅色。報告中提到,儘管油井的地理位置本身就較為險峻(在距離墨西哥灣海平面下一英里的深海,再往下鑽18,360英尺深度),但目前已經有可行技術可與作業程序,可以讓油井安全地「暫時關閉」(temporary abandonment)。所謂「暫時關閉」的狀態,是指先將油井封存(seal),等待其他設備安裝到位以進行後續原油提煉程序。

報告中觀察到,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忽視數個即將發生的警訊,導致無法立即做出回應。而儘管過去有許多潛在防噴器失靈訊號發生,報告中發現企業主和管理者對油井噴漏安全失靈機制能力上產生「認知上的錯誤判斷」。

而普遍使用的防噴器系統,包括深水地平線所使用的,在設計及測試上都無法對災害狀況做出動態回應。

報告也指出,管理者未履行有效監督之責,建議強化作業規範,制定鑽油作業的最高安全標準,並在幾個關鍵程序接受強制性監督。

報告中說,防噴器系統應該重新設計、嚴格測試和維持操作的可靠性。在緊急狀態下使用系統的適當訓練也是重點。

報告中建議企業主和管理者,應積極推廣正規教育和海上鑽油作業員的教育訓練,來確保他們能適當地執行系統。並建議設立指導方針,讓油井設計上結合保護措施。來避免許多在鑽孔作業上和「暫時關閉」過程中潛在危機的發生。

除此之外,用來阻擋原油溢出的水泥及機械裝置,應加以測試來確保有效與否,而且測試程序應由獨立專家,透過「即時觀察」來評估。

報告也建議改進安全事故的通報程序,開放匿名通報;公司也應該針對所有通報內容作調查,並將檢討結果告知全體員工。最後,現行海上鑽油作業的管理單位眾多,有疊床架屋之弊,美國應設置單一獨全權負責完善所有海上鑽油活動的系統安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11/2011-12-14-01.html

Top

 

減碳不力 歐洲恐重罰汽車業

摘錄自2011年12月21日法新社巴黎報導

歐洲環保署(EEA)表示,少數汽車製造商沒有達到歐洲碳排放目標,2012年恐怕會被罰100億歐元(130億美元)。

整個汽車製造業的排放目標是,每輛新客車平均每公里排放130克二氧化碳。在這個共同目標之下,業者根據旗下各車種的平均值,各自設有目標。

2012年起,汽車製造業者向歐洲聯盟(EU)註冊的新車中,必須有65%符合這個目標。門檻將在2013年提高到75%,之後並在2014年達到80%及2015年的100%。

歐洲環保署在報告中表示,2010年有32家汽車製造業者80%的新註冊車輛達到2012年目標。

Top

 

台灣空汙太嚴重 全球倒數第六

摘錄自2011年11月22日醒報報導

台灣的空氣汙染有多嚴重?多位醫界及民間團體22日在記者會上強調,台灣空汙的嚴重性,在WHO細懸浮微粒(PM2.5)公告數值的38個國家中,排32名。此外,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葉光芃醫師也表示,南部汙染值是北部的3-4倍,更是政府應立即重視的議題。

葉光芃表示,細懸浮微粒(PM2.5)是一種空氣汙染指標,此汙染對人類心血管及呼吸系統健康的傷害也早已被醫學界確立,包括嬰幼兒、胎兒、年長者和患有心血管及呼吸器官疾病的患者,都可能因此觸發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對於人口老化速度極快的台灣,PM2.5的立法管制和減量刻不容緩。

他也拿出最新數據說,台灣在最新公佈的WHO 2011PM2.5世界排名裡,在38個國家中排第32名,與戰火連天的黎巴嫩並駕齊驅,他也說,即便是PM2.5指數最低的台北,也在5百多個城市的世界排名中,排第551名,顯現我國空氣汙染的嚴重性。

「受汙染的水可以不喝,不乾淨的食物可以不吃,但骯髒的空氣是人民無法選擇的。」黃淑英強調,政府雖在選前宣布停建國光石化,但卻在之後通過台塑六輕擴建,讓高耗能、汙染的產業持續擴張。田秋堇也說,政府一再強調經濟發展,卻忽視人民根本的健康環境,是本末倒置。

25日將有多個民間團體共同主辦的「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影響與對策高峰會」,內容將討論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影響、管制污染對台灣發展的影響等專題演講,並在最後由三黨總統候選人宣示他們對於細懸浮微粒(PM2.5)的減量政策。

Top

 

港口部落抗議 盼要回祖傳土地

摘錄自2011年12月2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花蓮港口部落( Makutaay)土地自救會會長陳英彥說,民國72年起族人申請將祖傳地增劃編為山胞保留地,卻因鄉公所疏失把土地撥給東管處,他們要求政府負責、歸還土地。

花蓮港口部落代表21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陳英彥說,72年到82年間族人申請登記地號、將開墾約5公頃的祖傳地增劃為保留地,卻因花蓮縣豐濱鄉公所行政疏失,使土地遭國有財產局撥給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使用。

陳英彥說,86年鄉公所的公文也寫了「本鄉原住民保留地承辦人,流動性大,在移交中未清楚交接,以至民國79年至82年間申請的資料查無留存」明顯有疏失, 將在23日舉行抗議行動,封鎖通往祖傳地的入口。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施正鋒說, 這情況違背原住民族基本法「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且鄉公所吃掉公文也違法。原住民的土地竟被政府機關拿走,這是野蠻行為,政府成有牌照的強盜,建議應提請監察院處理。

東部發展聯盟成員蔡中岳說,花東地區89%都屬於國公有地,基本上都是侵占原住民土地而來。豐濱鄉公所應承認行政疏失,重新啟動土地清查報告,呼籲國家在原住民族土地爭議弭平之前,不要任意將土地出租、 出售給財團。

港口部落青年黃志雄說,自己從小在港口部落長大 ,高中畢業後離鄉工作,如果政府把自己生長的地方賣出去,「那我們以後要怎麼回去?」當回到自己的部落反而變成觀光客,「這不是我們的家了」。

Top

 

總統大選辯論 原住民吶喊「我們要提問!」

本報2011年12月22日台北訊,Kasoay報導

「原住民要提問!」「不提問不給票!」在飄著冰雨的凱道上,原住民向三位總統候選人要求提問。

2012總統大選至今有三場總統候選人辯論會,分別是12月3日媒體提問,15日文化界提問,17日公民團體提問,但3場辦論會皆無原住民代表提問,而且任何一位總統候選人都沒有提及原住民政策。甚至在17日場次前,三名受推派的代表前往會場要求提問,卻因警方的強力驅逐推擠導致成員受傷。為何2004、2008年的大選原住民都有機會提問,這次卻倒退了?原住民想知道,究竟是因為問題太多了不敢面對,還是已經決定徹底忽略原住民了?2012原住民提問陣線要求三組候選人在大選前趕快接受他們的提問。

來自蘭嶼的媽媽,綠黨不分區候選人希婻‧瑪飛洑想問「核廢放哪裡?」她背負著蘭嶼族人的期盼,飛到台灣揭露在蘭嶼的核廢料外洩狀況,「他們到底聽到我們喊救命了沒有?」每晚與孩子與通話時,家人總是懇切焦急的問著這件事。對蘭嶼來說,他們的聲音不只是反核,而是求救。

歌手高慧君說出年輕一代原住民的心聲,表示家園一再受到剝削的心痛,讓原本對政治冷感的年輕人都決定就算買不到火車票,也要用站的趕回原鄉投票,他們已有這一代的使命感,不但要守護孩子的未來,也要拭去老人家的淚水,因此需要有機會成為下一屆總統的三位候選人提出原住民政策。

文化評論人張鐵志表示,雖然因為「夢想家」引起的軒然大波,藝文界的聲音受到重視,但「美麗灣」、「核廢料」比夢想家更為重大,為何不受重視?且文化源自於生活,想要保護原住民文化,便要從尊重原住民做起。他希望明年不但是文化元年,也該是原住民自治元年。

享譽國際的編舞家布拉瑞揚感傷的表示,「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困擾著他,國際友人問及「你是台灣的原住民,那你會說族語嗎?」時,他雖然是排灣族人卻不會說族語,因為教育上的迫害,使他失去了學習母語的機會,他認為教育與文化對原住民尤其重要。

詩人鴻鴻曾在15日的提問中為杉原海岸請命,他強調原住民想提問的這些問題,不只是原住民的問題,雖然政治人物最近喜歡提到《賽德克巴萊》一片,但他認為他們還是不懂此片真正的精神,不管是核廢、美麗灣、更多的BOT,目前國土分配不公的問題是全民的共業,不是總統說了算,更不是立委說了算。應該建立溝通的管道,而不是以「建國百年」團結和平的假象讓更多人哭泣。

在劇場界綻放光芒的李建常認為中華民國號稱來到台灣已經百年,但是還是用著上對下、扶植、認養的態度來治理這塊土地,他認為「是時候了,請聽聽最懂如何與土地相處的原住民的聲音、請接受原住民的智慧。」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牧師認為,「被研究」、「被補助」、「被迫遷」,原住民目前的處境是「反客為主」,他想問馬總統,為什麼說已經三讀通過且頒佈數年的原基法難以執行,到底是當中的哪一條難以執行?他認為總統做出這樣的發言,這是巨大的憲政危機。

都蘭海灣部落的耆老沈太木想知道,為什麼傳統領域會遭到財團的開發,他想知道,怎麼要才能把土地要回來?

正在爭取平地原住民立委的馬躍‧比吼氣憤細數:「核廢料要找地方丟,才想到原住民;沒人敢在國慶大典唱國歌時,才想到原住民;要蓋BOT,才想到原住民;要找人唱歌跳舞時,才想到原住民;但是為什麼提問的時候沒有想到原住民?」

2012原住民提問陣線聲聲吶喊,只是要求三組候選人在明年1月14日大選前,趕快接受他們的提問。他們表示17號當天,公視已經承諾只要候選人願意,將會協助再舉辦一場辯論會。

Top

 

論壇∣烏坎起事 中國土地徵收的悲情

作者:munch

先從一張照片說起。

2010年到中國浙江省參訪,來到錢塘江畔,看見聳立的高樓,以及寬闊的林蔭綠帶,驚訝中國在生態都市上驚人的進步。但是中國的環保朋友點醒,這些都是徵收土地,怪手一剷,全部弭平,然後修築道路,興建高樓,移植大樹,想要什麼就放上什麼,造就一座新城市。

聽完,想到百貨公司的陳列櫃,將雜亂的舊貨清理乾淨,然後在光潔亮麗的玻璃台上,擺出銷售的新產品,完全資本化的土地利用。一切抹除,然後重建,中國進步的動力。但是,人民不是商品,那些被清掉的舊貨呢?

來到錢塘江的另一岸,浙江省南陽鎮一個名為塢里的江畔小漁村,整個村子已經被土地徵收過,剩下的小小土地,躋身在傳統化學工業區旁邊,居民集中到這裡居住。小小土地空間裡,遍佈著拆了一角的老舊住宅,以及聳立著一棟棟新式洋樓,新舊交雜的房舍,讓村落動線相當紊亂。拜訪一戶洋樓住宅,屋主說他家土地被徵收,政府給了些錢,他們就在配給的土地上,蓋上了新洋樓,但是洋樓裡沒放什麼傢俱,居民笑說這是四面光(四面牆、裡面光),只有房子外表好看。

在中國農村,常常有許多這種農村四面光的新洋房,舊房被徵收,找錢蓋上新房,但是卻沒錢裝修內部,於是偌大的房子像住倉庫。

土地徵收的問題,不只是房子消失,還有居民傳統的生活,也跟著消失。塢里村落原本是江畔漁村,錢塘江畔上下漁貨的小港,千年捕魚農耕,但是土地徵收後,興建工業區,居民可以利用的土地消失,船港也在堤坊興建後,被高堤攔阻,居民開始必須重新找生計,有本事的到工業區上班,沒本事的就只能打零工,或是到對岸都市裡討生活。

在舊房遇到一位先生,他說來自鄰村,家鄉土地完全被徵收,於是他只能離鄉,找到這個破落村落,住進居民搬離的房子,才有辦法落戶,開始新的生活。當地的記者朋友說,中國土地徵收引發的人口遷徙,形成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徵收土地讓舊居民離開,建立的新城市,等待有錢新居民,這些離開的居民,住不起新大樓,如果沒有配地安置,只能淪落到城市流浪求生,或是找尋更偏僻的農村居住,於是城市、鄉村充滿徵收後的流動人口。

在中國,至少超過數千萬人口,因為徵收,開始失土流離,形成一個巨大的人口遷徙問題。

但是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徵收後的環境壓力,浙江錢塘江沿岸不斷興起的巨大城市,城市中的生活污水,竟然可以讓讓這條大江,面臨環境超載壓力,城市污水造成河水厭氧化問題嚴重,形成水域的生態浩劫。當地政府面對城市高度發展,但是對整治江河卻拿不出有效對策,當地環境團體憂心忡忡,卻是礙於經費來自政府補助,環境保護必須以和善方式進行,只能發出善意呼籲,舉辦愛護母親河的行動。

2010年,在當地環保團體舉辦守護母親河的一個立碑揭幕儀式,拉下布幕,碑上鐫刻著「不要向錢塘江扔垃圾…」,這種一般的生活須知,還需要鄭重立碑告示,卻是當地環保團體推動環境保護,在細縫裡前進,避免觸犯不能踰越的政治紅線。

不能觸怒當局,苦勸不罵,以和緩方式推進,成為中國環境團體的行動困境。

回到塢里村,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因為對岸大城市的生活污水,影響水質,但是在村內徵地蓋起的化學工業區,更是製造許多工業污染,其中還有台灣投資的工廠。村內有位知名的抗污女英雄韋東英,她是一位農婦,在村子徵收後,勉強依賴捕魚和零工唯生,但是日益污染的河水,讓她無法生存。

從2004年開始,她不顧村裡鄰居的勸阻,開始駕船巡邏江面,看見岸邊那裡偷排污水,就向地方環保單位檢舉,地方環保單位不理,並且受到人身威脅,她不懼,具文上告國家環境總局,逼得中國政府不得不出面處理。敢檢舉,上告中央,在台灣算是一般行動,但是在中國卻是英勇行徑,讓她博得錢塘江抗污女英雄的名號。

從徵收到污染,中國在全力發展,衝高成長率下,一些民間的悲情不斷出現,不斷被凝聚,直到爆發的一天。

中國廣東省陸豐縣烏坎村的農民抗爭事件,就是起因土地徵收問題。

在中國,人民沒有私有土地,土地分成中央所有的「國有土地」,以及地方所有的「集體土地」,很多「集體土地」,就是人民私有地,中國建國後土地全面收歸國有,土地歸人民公社,開放後人民公社土地又成地方政府管理的「集體土地」,人民以「家庭承包」使用地權。

中國的土地徵收制度,精確說應該是「土地徵用制度」或「房屋拆遷制度」,只是政府徵用收回國家土地,人民僅有私有房舍的居住權,政府收地處理的只是房屋拆遷、補償問題,一般常見的釘子戶,就是中國政府在收地時,住戶以房舍不願被拆遷的抗爭,無法主張土地私有。

在土地國有、房屋私有之下,唯一能保障中國居民的法律,也只有在「物權法」上,訂定因「公共利益」拆遷房屋,必須給予補償,但是對於公共利益、補償措施,卻無一定方案,一切政府說了算。

2011年1月,面對層出不窮土地徵收的拒遷抗爭問題,中國中央訂出「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開始對徵收後的補償、安置,進行救濟措式。中央對國有土地徵收,給予拆遷房舍一定補償與安置,但是法律卻不及於地方的「集體土地」,形成中央與地方的二元體制。

這就是烏坎村抗爭的導火線,因為在中國,中央會訂定許多重大國家建設,拆掉房舍趕走居民,取回國有土地,從事建設,但是在地方,也會因為財政發展,整村作出重大計畫,取得廣大「集體土地」,轉售財團。

這樣的土地謀利行徑,中國與台灣不分軒輊,中央有重大建設要地,地方畫地區計畫要地,差別是台灣土地私有,還有一定徵收程序,但是在中國土地國有,剩下只是拆遷問題。

特別在中國省、縣、村等地方政府,擁有許多「集體土地」,在新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通過後,依舊不受法律限制,因此任意行使徵用權力,在拆遷上,十分粗暴強勢,並且弊端重重。

陸豐縣距離工業化海港汕尾市不遠,土地一直有開發壓力,地方政府不斷徵用土地,再轉賣財團長期使用,對於生活在當地的居民,並未給予合理補償,甚至土地抄作、地價翻漲,好處全讓官員拿去。烏坎村的風暴,就是在於當地居民被迫收回土地,但是獲得極少補償費,卻發現地方政府中飽私囊,在不斷上告無效後,又造成抗爭者死亡事件,終於引發村落的全面抵抗,6千多人上街,趕跑地方官員,成立自治政府。

在中國,沒有街頭「抗爭」,只有人民「維權」,維護人民的權利,居民無法主張土地私有,只能在「帶有私有性質」的集體土地上,以保護房屋的名義,抗拒拆屋搬遷。面對地方政府的橫行,只能期待中央出面解決,但是在中國有「維權」的紅線,可以不斷上告,卻不許有組織的抗爭。

烏坎表達「維權」心聲,但是有組織行動的抗爭,已經超越中國中央的紅線,村民可能等不到中央政府的幫助,卻會面臨一場無情的鎮壓。

現今,國際媒體都在關注,因為這不是單純土地民怨,而是長期中國政府徵收土地,全力提供經濟發展,已經嚴重壓迫到中國農民的生存,並且這樣越過紅線的激烈抗爭,反應著巨大的民怨,中國政府可以一次血腥鎮壓,卻得面臨更多農村為生存而抗爭,成為高度經濟發展後,城鄉貧富不均,農村求生存的「中國土地起事」。

中國暴虐,但是台灣也別心喜,西部私有土地的徵收,已經形成人民抗爭的風潮,未來東部國有土地的清理收回政策,在政府竊佔部落傳統領域的歷史背景下,政府也會面臨部落的全面反抗。

從中國浙江塢里到廣東烏坎,甚至在台灣東、西部,無論土地國有的共產主義,或是土地私有的資本主義,都無法背離人民根生土地的生存現實,一旦面臨徵收離鄉,再強勢的政權,都會面臨人民反叛。

國家有別,但是人民相憐,烏坎起事,不應只用看中國政府醜行的態度觀望,而是該給烏坎人民聲援,至少讓他們瞭解,為土地而戰,是如何的天經地義,許多困境相同人民,都在各地起事努力。

關心烏坎,為勇敢的農民打氣。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