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1.12








近期活動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誠徵 濕地經營專員
2012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第六期野地教育輔導員培訓招募(最後五個名額!)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之迷失在自己的地圖裡: 談自然寫作者的手繪圖像與空間想像
穿上青蛙裝 走進濕地「混水摸魚」
「全球能源創新」講座(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 Woodrow Clark 博士 主講)
窮忙年代 -水花下的美麗與哀愁 攝影展(1/7~1/20)
2012年BBS繁殖鳥類大調查志工招募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守護杉原灣送您反美麗灣毛巾!(送完為止)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反高台水庫 泰雅爾族封山保家園

 

百年來泰雅爾族的馬里光、基那吉兩大社群從未舉行正式的和解儀式,昨(11日)天兩大社群族人在新竹縣尖石鄉高台上,用竹杯盛小米酒,用手指沾酒品嚐,宣誓和解並許下承諾,表達參與反對興建高台水庫、保護家園的決心。高台是個地形險峻的狹小山谷,也是兩社群的界限,過去彼此爭戰不斷,多次不得已的和解都選在高台之地。錯落的山谷之間,有田園、白雲、溪流、紅的黃的綠的樹木,許多第一次到這裏的人都忍不住讚嘆山林之美。

然而一旦興建高台水庫,高達180公尺的壩、331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積,山林景緻將完全消失,田園、溪流、樹木、以及田埔、控溪等許多部落也即將被淹沒。面對生存、生計、還有流離失所的危機,族人都已感受到十足的危機感。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壩毀家園,興建水庫前的再思考

他們為何反水庫

環球360°∣威利•斯米茨的生質能源革命

作者:伊莎貝爾•希爾頓

斯米茨深知,猩猩種群之所以受到威脅,不僅因為有人要獵殺牠們為食或者換錢,更因為走投無路的當地人只能通過破壞猩猩的棲息地開荒種地來維持生計。距斯米茨與那隻小猩猩的偶遇已經過去20多年了。這20年裡,他不僅拯救了上千隻猩猩,將幾千公頃退化的耕地變成森林,更在無意中開發出一種據稱能繁榮當地經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活力、並有望造福全世界的永續生質能源。這是一個環保主義者的美好幻想還是有科學根據的偉大計畫?

印尼各地的地方社區都在抵制油棕樹的瘋狂入侵。企業投資油棕樹是為了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生質能源需求,而僅印尼一國,油棕林的面積就已經達到了3萬平方公里。但油棕樹的到來破壞了當地人的生計和寶貴的森林碳匯。印尼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棕櫚油的生產和與之相關的毀林難辭其咎。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三)

作者:黃美秀(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非法狩獵黑熊在許多國家並沒有減少的趨勢,也成為令人最憂心的問題,這多少是受到與中國的活絡非法貿易的因素驅使。另在其他少數國家,當地居民也會主動非法狩獵,並利用熊類製品。在臺灣,黑熊經常因誤中為了獵捕草食類動物(如山豬、山羊、山羌等)而設置的陷阱而被抓。若再加上可利用的自然棲息環境有限,臺灣黑熊的族群將難以有顯著的增長。

此外,為了抽取活熊膽汁的熊類養殖場(Bear farming)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數量似乎有日益增加的趨勢,這似乎與源自中國的市場需求有關。活熊的非法貿易也算是活躍,數以百計的熊因非法貿易或被人當寵物飼養而遭查緝,最後被沒入並送到收容中心圈養。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境內(如越南、柬埔寨、印度等),這樣的收容單位多是由非政府組織所設置。熊因為許多沒有被人善待的個體得以在收容單位被適當的照顧,但收容單位卻因暴增的動物而在經費上日趨捉襟見肘,因此也引發了有關什麼是最好的處置方式的熱烈討論,有人提出將部分個體釋回野外環境可能是照顧牠們的最佳方案。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厄瓜多想在葉蘇尼國家公園保護區開採石油的計畫,由於將傷害亞馬遜雨林,因此爭議多年,雖然「群眾集資」補助該國經濟損失的活動讓計畫暫停,但是該不該付錢,對一些人來說,還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我們的確沒有本錢失去亞馬遜這個地球的心臟,「世界末日鐘」日前又往午夜世界末日近一分鐘,是由於全球在如何對付核武威脅和氣候變遷上舉棋不定,讓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感到憂心。 去年的渤海灣溢油事件,還在收拾殘局,河北樂亭的29名養殖戶向康菲與中海油,索賠超過2.3億元。中國面臨春運時刻,全國正在想盡辦法回家,然而北方現在持續大霧,北京PM10嚴重超標,航班、鐵路、公路均發生延誤

一名攝影記者踢爆一件驚人的事情,位在印度洋安達曼群島上的原始部落遭遇到,英國觀光客將食物丟給他們,並命令跳舞提供娛樂的命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特稿】毒餌滅鼠 生態損失不容忽視

本報2012年1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長期以來,農委會為了降低農損,每年以毒餌滅鼠的滅鼠周政策為解決;但是,滅鼠週到底能不能真的抑制鼠類(齧齒類)族群數來達到減少農損之目標,至今未有定論,但包括猛禽在內的食物鏈頂端族群的間接傷害,卻缺乏討論。

無論農地用藥殺蟲、除草、滅鼠,都牽涉到屬於全民的生態價值與食品安全問題。有鑑於上述疑慮,環保署10日邀集農委會防檢局、林務局和特生中心及地方農業局,研商「農委會滅鼠周執行期間之施藥期如何避開保育鳥類繁殖期」,但因只解決保育鳥類繁殖期,而召開單位既非農業主管機關也非保育主管機關(環境資源部組法草案尚未完成立法,主管機關仍為農委會),也不探討毒餌政策,更未全面探討毒餌滅鼠的生態損失以及食品安全,而顯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精采內文

 

反高台水庫 泰雅爾族封山保家園

「環境報導」2012年1月12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百年來泰雅爾族的馬里光、基那吉兩大社群從未舉行正式的和解儀式,昨(11日)天兩大社群族人在新竹縣尖石鄉高台上,用竹杯盛小米酒,用手指沾酒品嚐,宣誓和解並許下承諾,表達參與反對興建高台水庫、保護家園的決心。

高台是個地形險峻的狹小山谷,也是兩社群的界限,過去彼此爭戰不斷,多次不得已的和解都選在高台之地。「反興建高台水庫部落聯盟」總召集人撒盎斯‧尤命牧師說,兩社群在高台舉行和解儀式,深具文化、歷史意義。

包括司馬庫斯等多個部落到場聲援,部落族人升火驅寒、禱告、祈福。近中午時陽光出來了,趕走不少山中的寒意。錯落的山谷之間,有田園、白雲、溪流、紅的黃的綠的樹木,許多第一次到這裏的人都忍不住讚嘆山林之美。

然而一旦興建高台水庫,高達180公尺的壩、331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積,山林景緻將完全消失,田園、溪流、樹木、以及田埔、控溪等許多部落也即將被淹沒。面對生存、生計、還有流離失所的危機,族人都已感受到十足的危機感。

為了延長石門水庫使用壽命,水利署水利規畫試驗所提出「高台水庫環境調查評估」,目前已進行地質調查作業。水利署強調,高台水庫目前只在調查及評估階段,未來會考量族人意見以及環境因素再決定是否興建。

然而撒盎斯‧尤命指出,水利署未經族人同意,擅自請工人到高台砍伐樹木,還有人利用傍晚到田埔部落欲舉辦說明會。為了向水利署抗議並表達反對水庫決心,今 天族人舉行「封山儀式」,架起竹子封住高台入口來代表封山,封山後任何人不得進入高台施工,抗爭行動將直到水利署宣布放棄蓋水庫為止。

前考試委員伊凡諾幹看著山川美景:「我真的好羨慕你們」,他的原鄉嘎拉部落(Qara)50年前因興建石門水庫而遭迫遷,部落幾度遷移如今已消失、族人四散各地。他形容現在是:男人出海、女人下海,如今想看部落得穿潛水裝。

伊凡諾幹強調:「絕對不要讓步」,因為政府興建水庫從未考慮到原住民的權益。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黃智慧表示,民主國家任何議題都要經過協商的過程,「今天我們就是要抗議水利署沒有協商就來做工程。」

高台水庫位於大漢溪流域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水利署認為,興建高台水庫有助於減少淤砂流入石門水庫,或將水源儲存在高台水庫以供石門水庫清淤時的備用水源,兩者相輔相成,延長水庫使用壽命。

不過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質疑,水庫是不永續的工程,石門水庫淤積遠超過預期就是明證。他強調,蓋水庫有生態、族群正義、世代正義的問題,基本上在一個自然河堤興建壩就是環境毀滅的開始,而且還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

呂翊齊認為,水價無法反映興建成本,水資源應是發展的限制條件,而不是無限制開發,台灣可以蓋水庫的地方幾乎已經蓋滿,如果不思考水資源的其他解決方案,未來沒有地方可以蓋水庫,下個世代將面臨更嚴重的水資源困境。

※ 族人3點聲明:

  1. 堅決反對興建高台水庫,立即停止計畫。
  2. 水利署任何承辦單位禁入高台進行任何計畫。
  3. 政府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尊重當地原民自主權。

※ 本文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環球360°∣威利•斯米茨的生質能源革命

作者:伊莎貝爾•希爾頓

威利•斯米茨(Willie Smits)的命運在1989年發生了轉折,當時他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一座市場裡,偶遇一隻被關在鐵籠裡的小猩猩。正如他2009年在一次TED大會上告訴現場觀眾的,那隻小猩猩淒涼的眼神是他從未見過的。被深深打動的斯米茨當場解救了它,並開始了拯救其他猩猩的生涯。

斯米茨深知,猩猩種群之所以受到威脅,不僅因為有人要獵殺牠們為食或者換錢,更因為走投無路的當地人只能通過破壞猩猩的棲息地開荒種地來維持生計。距斯米茨與那隻小猩猩的偶遇已經過去20多年了。這20年裡,他不僅拯救了上千隻猩猩,將幾千公頃退化的耕地變成森林,更在無意中開發出一種據稱能繁榮當地經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活力、並有望造福全世界的永續生質能源。這是一個環保主義者的美好幻想還是有科學根據的偉大計畫?

印尼各地的地方社區都在抵制油棕樹的瘋狂入侵。企業投資油棕樹是為了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生質能源需求,而僅印尼一國,油棕林的面積就已經達到了3萬平方公里。但油棕樹的到來破壞了當地人的生計和寶貴的森林碳匯。印尼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棕櫚油的生產和與之相關的毀林難辭其咎。

現年54歲的斯米茨出生在荷蘭,不僅是一名微生物學家,也是盡職盡責的護林員和環保主義者。他堅信,自己開發的生質能源完全沒有上述的缺點。「熱帶地區共有16億公頃珍貴的土地資源,只要拿出其中5.4億公頃種植糖棕樹,產出的生質能源到2030年便可以完全替代石油。」他說。「這才是人們應該做出的選擇。」

我和斯米茨見面是在香港,當時他正與有意向的投資者洽談。他在我面前打開筆記本電腦裡的一個演示文稿,為我展示他這30年中的求索歷程。1980年剛與印尼籍妻子結婚的時候,他驚訝地得知蘇拉威西當地女方家長提出的嫁妝竟是6棵糖棕樹。他說:「我當時特別好奇,後來才發現,只需要6棵糖棕樹便可以養活一個年輕的家庭。」

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之後,如今的斯米茨已經成為了宣傳糖棕樹的「傳教士」,終日不倦地向人講述糖棕的好處,樂此不疲。他解釋道:「這種樹不需要施用任何農藥或者化肥,而且開始產糖之後,每天都得收糖兩次,這樣就能給當地人創造就業機會,每公頃糖棕創造的固定就業是油棕林的20倍。糖棕還能有效地將陽光轉化為能量,而且它更適應多種栽培的環境,能很好地保持生物多樣性;它的根系很深,所以不會缺水,還能保持水土;它能將碳儲存在地下很深的地方,葉片表面的蠟質使它的需水量只有類似樹種的一半;它能產出60種有用的物產,木質比橡木還堅硬。」

似乎以上羅列的這些還不夠,斯米茨繼續補充說,糖棕生命力極強,火災、火山爆發、洪水、海潮入侵都難不倒它;它還能加固坡地水土,防止泥石流,並且改善下游的農業生產環境。另外,每棵糖棕樹產出的乙醇足夠一輛汽車每天行駛,對控制全球暖化是一大貢獻。

斯米茨1985年開始自己種植糖棕樹,並在接下來的20年中不斷研究改進種植方法,提高產量:斯米茨說,糖棕很難發芽,而且不同地區的產出也不同,這取決於當地民眾的偏好。

「我發現在爪哇島,當地的穆斯林居民把糖棕尚未成熟的果實當作是美味佳餚。在這些地區,種一棵樹可以獲得65種不同的產品,但因為果實還沒成熟就被摘掉了,造成大樹無法繁殖。當地人還喜歡吃西谷澱粉作成的美食,所以很多樹還沒結果子就被砍掉了。」其他地方的村民喜歡喝棕櫚酒,就選擇產出最高的樹種進行培育,最後長出的樹產量是爪哇島的3倍。

斯米茨還解決了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糖棕汁很容易發酵,雖然適合釀酒卻做不了別的。傳統上,人們通過加熱防止發酵,由於燃燒木材,這又會帶來砍伐樹木的問題。

「這就意味著,要提高產量就得破壞環境。」斯米茨說。他的試點工廠用國家能源公司的廢熱進行加熱處理,這樣一來整個加工過程的能源效率是原來的5.6倍。

此外還有一個人為因素:4年前,斯米茨發現他在北蘇拉威西創辦的第一家合作社的民選負責人貪污公款,這令他大失所望。在花大價錢進行法律諮詢之後,斯米茨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能防止欺詐行為的組織模式。在另一起類似的案例中,一些取液工人開始私吞集體勞動成果不多久,他們的太太就介入干預,事情也很快得到了解決。

幻燈片一頁接一頁地翻過:單頃能源產出表顯示,每公頃糖棕每年一般能生產2.4萬升乙醇;資料圖表明,斯米茨的再造林區域降水不斷增加。他還給我看了他創造的企業組織模式結構圖,和幾張他2007年建立的Masarang糖棕利用合作社的6000多個村民股東的照片。

村民割樹取液,並經營著製造乙醇和棕糖的工廠。斯米茨說,他們現在的收入已經是原來的3倍,足夠他們送孩子上學,購買社會保險了。每年,村民都會投票決定如何使用企業的利潤。「他們只能把這筆錢用在社會專案上。」斯米茨說,「比如建立診所或是學校。今年,村民股東投票決定用企業的收入捐助孤兒,保護野生動物。」這個結果令斯米茨格外高興。

先後有6家獨立研究機構先後對斯米茨的項目進行了評估。最近的一家是應荷蘭政府的要求前來考察的,後者一直在為斯米茨的試點項目提供支援。這些研究雖然也提出了一些忠告,但基本上是持贊成態度的。目前,斯米茨正在尋找熱心公益的投資者幫助他擴大企業規模,因為他堅信這個生產模式能在為普通生產者帶來經濟實惠的同時解決全世界的能源需求。他在電腦上打開了一張世界地圖,邊說邊指著熱帶的大片地區。

「這張圖顯示的是最適合種植糖棕的區域。在這些地區,種糖棕的收益比種甘蔗大。」他說。斯米茨已經為他的村鎮生產加工模式申請了專利:每個村鎮都是一個相互連通的小型工廠,投入果汁、酵粉和勞動力,產出生物乙醇、電能、飲用水、用來烘乾的熱能、沼氣、動物飼料和混合肥料。「投資者從這個項目中可以獲得棕糖和碳信用額,這樣一來就營造了一個『三贏』的局面,環境、百姓、投資者都受益。」

「只要有了糖就有一切!」他接著說。「有了糖就可以製造氫氣、C6、乙醇、類脂化合物或者可降解塑膠。那糖從哪兒來呢?熱帶森林。」

可是如果糖棕如此神奇,為什麼它的潛力一直未被開發呢?斯米茨認為,問題就在於農業產業投資的模式。

「糖棕隻生長在次生林中,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則以輪作為主。這就意味著適宜種植糖棕的土地掌握在當地人手裡,而許多公司根本不想面對複雜的社會和文化問題。勞動力占去了成本的大多數,很多公司也將這視為是一種風險。但如果你能開出一個令當地百姓滿意的價碼,還是可以獲得很高的投資收益的。」

Ecofys和Winrock最近剛剛對該專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進行了獨立評估。他們發現,項目的收益率最高可達43%,這還沒算上生產加工過程的副產品。不過他們的報告中也警告說,由於專案對工人技能的要求較高,要成功地擴大規模可能存在一定困難,而且投資者必須保持足夠的耐心,因為樹木長成需要時間。

斯米茨也承認,「他們必須複製我的模式,培育出最好的樹種,發展出最好的取液技術。我希望整個專案圍繞公益目的進行,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我希望我的專利和研究成果能用來為更多人造福。」

要實現潛在的高回報,投資者必須滿足斯米茨制定的一百多個可持續性、社會公平性和環境保護標準。斯米茨本人目前已經將企業的控制權移交給他創立的Tapergie BV公司和Tapergie世界基金會。談到自己,斯米茨說:「我不想參與管理。我是一個科學家。我不喜歡循規蹈矩的辦公室生活,對賺錢也不感興趣。我喜歡的是研究、創新、授人以漁。」

一談到未來的廣闊天地,斯米茨立刻紅光滿面。他說:「我在哥倫比亞做過調查,6百萬公頃是最佳面積,坦桑尼亞也是。有人還想把我拉到海南去呢。」

相關文章

生物燃料能拯救氣候嗎? 2009年2月5日

生物燃料將肯雅村民趕出家園 2011年8月1日

美國玉米種植區面臨變革 2011年9月2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2年1月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三)

作者:黃美秀(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非法狩獵黑熊在許多國家並沒有減少的趨勢,也成為令人最憂心的問題,這多少是受到與中國的活絡非法貿易的因素驅使。另在其他少數國家,當地居民也會主動非法狩獵,並利用熊類製品。在臺灣,黑熊經常因誤中為了獵捕草食類動物(如山豬、山羊、山羌等)而設置的陷阱而被抓。若再加上可利用的自然棲息環境有限,臺灣黑熊的族群將難以有顯著的增長。

此外,為了抽取活熊膽汁的熊類養殖場(Bear farming)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數量似乎有日益增加的趨勢,這似乎與源自中國的市場需求有關。活熊的非法貿易也算是活躍,數以百計的熊因非法貿易或被人當寵物飼養而遭查緝,最後被沒入並送到收容中心圈養。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境內(如越南、柬埔寨、印度等),這樣的收容單位多是由非政府組織所設置。熊因為許多沒有被人善待的個體得以在收容單位被適當的照顧,但收容單位卻因暴增的動物而在經費上日趨捉襟見肘,因此也引發了有關什麼是最好的處置方式的熱烈討論,有人提出將部分個體釋回野外環境可能是照顧牠們的最佳方案。

圈養環境提供許多生理及行為觀察的機會,臺灣在親子行為上和繁殖上便有較深入的研究。(黃美秀攝)

最近在寮國便有這樣「遛熊(walk-release)計畫」的嘗試,研究者得以近距離觀察並紀錄熊的行為、攝取的食物和棲地使用等資料,但小熊卻在無線電追蹤儀器出問題而失聯的3週中,遇到帶小熊的母熊而被殺害,導致野放行動最後失敗。

雖然資料顯示若涵括野化(rehabilitation)訓練和野放計畫所需費用,每隻熊個體所需的平均成本明顯少於圈養下照養1隻熊一生(超過30年)所需,顯示野放圈養的幼熊是經濟上及管理上可行性極佳的方法。就受威脅物種如亞洲黑熊和馬來熊而言,在提升個體動物的福祉,以及減少每1隻剛被援救的熊對於公立或民間的收容中心所產生的長期財務政負擔之餘,再引入(reintroduction)還具有可以補充或恢復野外的族群之作用。若是復育目標設定了,在評估什麼是「最佳的操作方式(best practices)」時,IUCN人熊關係小組的主席(John Beecham)表示,技術面則需全面顧及以下準則:(一)接受幼熊進行復育的準則、(二)照顧和野化孤幼熊的重要因子、(三)決定適合野放的熊隻的準則及(四)野放及監測野放後的熊隻。

事實上,亞洲黑熊在東南亞地區的保育現況看來並不樂觀,這無非是研討會中所提到的活熊和熊類產製品的商業貿易活動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有關於族群數量估計及相對豐富度的黑熊研究,但是在許多地區所收集的自動照相機資料顯示亞洲黑熊的密度十分的低。例如,在目前利用自動相機的調查中,努力量最高的是在寮國,這雖是為了調查老虎而設計的,但是三個大型保護區內超過一萬個相機工作夜,所拍攝到的黑熊的照片竟不足10張。

後記

亞洲黑熊的研究因為野外族群密度低、動物習性隱密,再加上研究樣區通常地形複雜且交通不便,因此困難度不在話下。圈養的環境雖無上述限制,但時常礙於可觀察的樣本數不足,以及人為的操作環境,而使數據的推論性受到限制。在體認推動瀕危物種的保育亦需有賴充足該物種的生態習性的相關科學資訊之餘,應該更積極籌湊充足的保育研究基金,有效地整合和運用有限的資源(人力、物力及專業),以及善用圈養及野外的研究條件,提升熊類研究的深度及廣度,以協助對這些被人類虎視眈眈的動物進行族群保育。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Top

 
 

全球籌資 補助厄瓜多停止鑽油的經濟損失

本報2012年1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林可麗編譯,莫聞審校

葉蘇尼國家公園。照片節錄自衛報。厄瓜多2010年決議停止爭議多年、在葉蘇尼(Yasuní)國家公園保護區開採石油的計畫;而為了彌補該國政府放棄的9億桶原油利益,目前,全球各地政府以及知名影星正積極募款,幫忙籌措7500萬英鎊資金的陣營,以補貼厄瓜多停止開發9億桶原油的損失。

由歐洲地方與中央政府、美國影星、日本店家、軟性飲料公司以及俄羅斯基金會組成的聯盟,參與一項阻止石油公司在全世界生態最豐富的地域開發9億桶原油的行動。

根據聯合國指出,「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的活動已經募到了1億1600萬美金的款項,足以暫時停止對厄瓜多葉蘇尼國家公園中722平方英哩的亞馬遜「心臟」地帶進行開發。

葉蘇尼國家公園所處的位置,位於兩個未曾於與外界接觸過的印第安部落所在地,擁有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動物,以及植物的種類之多居全球之冠。如果沒有籌到上述的這筆資金的話,原本預計將會立刻開發油田,一旦進行開發將會導致生態破壞以及最終排放超過4億噸的二氧化碳。

厄瓜多同意,如果能募款到不開採油田將損失的76億美金收益數目一半,那麼就將停止油田開採。全世界的知名領導保育團體沒有認捐一毛錢,但是包括法國與比利時的地方政府都捐出了上百萬美金,光是比利時Wallonia一地就捐出了200萬美金之多。一位紐約的銀行投資人捐出了她的年薪。美國女演員兼模特兒寶黛麗(Bo Derek)、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以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皆捐出了活動金額。

不過,要求人們付出一些金錢來讓某些事情無法進行的概念,也讓一些國家財政部門打了回票,他們認為這是向全世界討贖金。

德國發展部長尼貝爾(Dirk Niebel)表示,付錢讓油田免於開發「將會形成先例,恐怕將來會有別國用來做出我們現在無法預見的事情。」然而,德國已經貢獻了4800萬的「技術協助」。前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也成眾矢之的評,因為他把將厄瓜多所欠100億美金的外債勾銷了5100萬,以此當作義大利的捐助。

其他包括了智利、哥倫比亞、喬治亞,以及土耳其政府皆宣示要捐贈各10萬元美金,秘魯宣誓捐贈30萬美金,澳洲認捐50萬美金,西班牙則認捐140萬美金。

支持該活動的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要求全球付出以保護重要地區的革新典範。募捐的錢保證會用在保護自然生態以及再生能源的計畫。奈及利亞、喀麥隆、加彭與其他有油藏的國家,都已經研究了以類似的模式來做為傳統援助的替代方案可行性。

葉蘇尼國家公園的生物豐富性已經驚艷了許多科學家。光是國家公園裡一片6平方公里大的小區域,就能找到了47種兩棲類及爬蟲類動物、550種鳥類、200種哺乳類。這裡的蝙蝠以及昆蟲種類比西半球任何一個地方都還要多。根據厄瓜多的科學家們指出,將會需要花費400年的時間來記錄葉蘇尼超過10萬種的昆蟲種類以及2000種的魚類。

根據上個月的調查統計結果指出,只有63.4%受訪調查的厄瓜多人知道葉蘇尼募款補助停止開發的活動,而有83.4%的受訪者則支持該項活動。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Top

 

核子、氣候引憂 世界末日逼近

摘錄自2012年1月11日法新社報導

國際最傑出的科學家10日表示,由於全球在如何對付核武威脅和氣候變遷上舉棋不定,迫使「世界末日鐘」(Doomsday Clock)往午夜世界末日調近一分鐘。

「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Scientists)共同主席麥法蘭(Allison Macfarlan)表示:「現在距離午夜僅有5分鐘。」

原子科學家公報在1947年設立世界末日鐘,以做為世界離末日有多近的指標,這個團體的成員包括許多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這個團體2010年將末日鐘往後撥一分鐘,寄望全球在核子方面的合作和歐巴馬當選總統能為世界帶來改變。

不過這個團體10日決定將末日鐘調回2007年的時間。

Top

 

渤海灣溢油 漁民向中海油與康菲索賠超2.3億

摘錄自2012年1月11日京華時報報導

中海油總公司和康菲雙雙收到天津海事法院通知,29名漁民索賠超過2.3億元。

據悉,這是首個被法院立案的漁民訴訟。事情緣起去年6月的中國海上最大油田19-3油田溢油事故。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欒樹海等29名海產品養殖戶起訴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認為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其養殖海產品的死亡,要求被告賠償養殖海產品損失23457.46萬元、鑑定費用703.72萬元,並承擔案件的訴訟費用。

對此,中海油總公司稱,尊重原告依法提起訴訟的權利,並將依法應訴。

同日,康菲中國也表示,已收到法院的通知,該案已被受理。他們對於該事故感到非常抱歉,並希望對公司作業所在區域的社區提供支持。「我們以非常認真的態度對待我們應承擔的責任,並對於事故表達深深的歉意」。

此外,康菲中國再次表示,他們建立了渤海灣賠償基金,作為訴訟替代方案,以便向願意接受這種賠償方式的索賠者提供更為簡單的途徑,力求公平地解決問題。

Top

 

北京首次公佈PM10濃度城南城北最高相差7倍

摘錄自2012年01月11日新京報報導

北京城區和東南部地區一度出現中重度污染。在PM10可吸入顆粒物方面,城六區、東南和西南地區單站最高小時濃度與東北、西北地區相比,差別最大時達到7倍。

11日凌晨開始,京城部分地區出現大霧,城區和南部地區出現嚴重霧霾天。

北京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官方微博10日上午8點發佈各區單站最高濃度值。受大霧影響,10日凌晨開始城六區、東南和西南部地區各站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快速增長,單站最高小時濃度在300到560微克/立方米之間。而此次過程中,東北和西北地區各站基本沒有受到影響,最高小時濃度在30到80微克/立方米之間。

從南北城單站小時濃度最高值看,兩者相差比例達7倍。10日上午,污染最嚴重時,京城東北和西北地區處於「優」和「良」,而城六區、東南和西南地區為「重度污染」。

市環保局監測中心副主任趙越表示,10日上午的污染有著明顯的「梯度」,從北向南逐漸加重,分界點位於整個城區以北。污染輕重的分界與大霧的分界接近。

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廖曉龍介紹,10日能見度最差的是早上6點到9點,但中午以後,隨著一股冷空氣南下,全市的能見度迅速好轉,很快回到了10公里以上。

趙越表示,霧天時,往往PM2.5佔PM10的比例也更高,根據位處西城的市環保局監測實驗室所測,上午10點鐘PM10小時濃度為400微克/立方米,PM2.5為300微克/立方米,佔了70%多。

根據即將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國家給各地即將設立的PM2.5日均濃度值為75微克/立方米。

Top

 

原始部落當動物園 觀光客丟食物

摘錄自2012年1月11日自由時報報導

位於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上的加洛瓦族(Jarawa),是現今全球最原始部落之一,但是現在每天都有一群群觀光客,專門花錢來這裡看這些原住民,丟食物給他們,像對待動物園裡的猴子般,還會有收賄員警命令加洛瓦族人跳舞娛樂觀光客。

踢爆此事的攝影記者張伯倫說,儘管入口處標示牌寫著,裡頭的403名加洛瓦族人受到法律嚴格保護,呼籲遊客「請勿給予加洛瓦人任何食物,請勿照相、攝影,否則將負法律責任」。但是遊客們卻常拿香蕉、餅乾丟路邊半裸的加洛瓦族人,就像在動物園裡餵食動物一樣。

參觀加洛瓦族保留區行程,是以安達曼首府布萊爾港洞穴之旅為名義,並未做廣告公開宣傳,一趟收費350英鎊(約新台幣1萬6000元),其中一部分用來賄賂警察。業者表示,這個行程非常受英國人歡迎。

收賄員警會找一群加洛瓦族人給觀光客看,除了不管遊客丟食物、攝影行為,還會命令裸著上半身的原住民女孩跳舞。張伯倫拍攝的一段影片顯示,一群加洛瓦婦人、小孩在警方命令下拍手、扭臀跳舞,其中一名女孩一開始拒絕,但員警說「我給妳食物」、「妳吃的是我給的食物」後也跟著跳。

加洛瓦族人在安達曼群島上過著原始生活,直到1998年才首度與外界接觸。「安達曼紀事報」編輯吉爾斯說,這些族人「相信警方是在保護他們,但實際上他們卻是被員警利用」。他說,警察教加洛瓦族人如何向觀光客要錢,然後再用香菸交換,把這些錢拿走。

Top

 

【特稿】毒餌滅鼠 生態損失不容忽視

本報2012年1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長期以來,農委會為了降低農損,每年以毒餌滅鼠的滅鼠周政策為解決;但是,滅鼠週到底能不能真的抑制鼠類(齧齒類)族群數來達到減少農損之目標,至今未有定論,但包括猛禽在內的食物鏈頂端族群的間接傷害,卻缺乏討論。

猛禽類鳳頭蒼鷹也曾因誤食鼠藥而中毒(台灣猛禽研究會林文宏攝)

無論農地用藥殺蟲、除草、滅鼠,都牽涉到屬於全民的生態價值與食品安全問題。有鑑於上述疑慮,環保署10日邀集農委會防檢局、林務局和特生中心及地方農業局,研商「農委會滅鼠周執行期間之施藥期如何避開保育鳥類繁殖期」,但因只解決保育鳥類繁殖期,而召開單位既非農業主管機關也非保育主管機關(環境資源部組法草案尚未完成立法,主管機關仍為農委會),也不探討毒餌政策,更未全面探討毒餌滅鼠的生態損失以及食品安全,而顯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根據農委會新聞稿,農委會選定每年10月底到11月之間擇一周為滅鼠周,因為「入秋之後各地農作物已陸續採收,田間食物來源減少,正是採取防除工作的最佳時機。」去(2011)年防治面積58萬公頃,每公頃農地使用1公斤毒餌,並表示「野鼠繁殖快速會危害農作物及可能傳染人類疾病」、「於滅鼠週前後辦理野鼠密度監測工作,每年防除率達8成以上,有效降低田間野鼠數量。」

毒餌滅鼠殃及猛禽 很傷

當鼠類吃了毒餌,並不會立即死亡,只會行動變得緩慢,這也讓掠食者有機可趁。會吃齧齒類的物種,包含猛禽在內,都屬於食物鏈的頂端物種,族群數損失後沒辦法像鼠類次年族群數就恢復,這樣的結果農業與生態兩敗俱傷,只使得毒餌使用生生不息。

國內雖然尚未針對田間毒餌滅鼠與猛禽的相關研究,但因誤食毒鼠造成猛禽的損失卻時有所聞。2010年11月21日聯合報台中報導,保育類猛禽大冠鷲疑誤吃毒鼠受傷,台中縣野鳥救傷保育學會研判滅鼠藥成分引發有機磷中毒;當年光是該協會就已經發現有鳳頭蒼鷹、長耳鴞、短耳鴞、大冠鷲等8 隻珍稀保育猛禽誤食中毒,雖多數得以救治,也有死亡的病例,未經發現、再加上其他區域類似情況的猛禽數量不容小覷。

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祕書長楊建鴻的看法,許多猛禽主要捕食鼠類,猛禽吃了中毒的鼠類,雖然不至於立即死亡,但累積在體內的毒素所造成的傷害往往被忽略。除了直接導致器質性衰竭死亡,也可能因此影響飛行能力或判斷能力,導致意外死亡,而後者除非進行檢體解剖研究,否則並不會被計算與毒餌毒性有關。美國曾針對瀕危物種遊隼被撞死的個體進行研究,發現體內普遍累積的毒素與誤食毒鼠有關。

遊隼。台灣猛禽研究會林文宏攝。

毒餌滅鼠只維持族群數不增加

農委會坦承,投藥後老鼠出現的密度會下降至與前一年相同,「老鼠藥的確達到抑制數量的作用。」而有地方政府代表指出,投藥後雖然鼠類密度下降,但來年滅鼠周前密度會回升至原來水準,鼠類繁殖的速度極快,只能盡量抑制鼠類族群數量。

鼠滿為患所顯示的食物鏈意涵

農民站在保護農穫的立場,視鼠類為禍害,除之而後快,但站在自然生態的立場,鼠類仍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當鼠滿為患時,我們卻未站在食物鏈的角度思考,以架構穩定的生態系為目標,而只是用人類認為快速的方式毒殺老鼠,無視於對食物鏈造成的危機。

捕食鼠類的物種,不只是鳥類,石虎、貓、蛇等哺乳類或爬行類動物都是,鼠類的天敵幾乎無所不在。而捕食鼠類的鳥,也並不僅止於猛禽。台灣即使在市郊,只要稍微空闊地,都可見猛禽盤旋,石虎、蛇類也常於田間活動。利用天敵滅鼠的生物防治,並非不可能。

站在猛禽的立場,楊建鴻認為透過一定的猛禽族群可達到控制鼠類族群數量;曾撰文〈滅鼠?滅鳥?還是滅人?〉投書本報的金門大學運動與休閒系兼任講師董森堡更估算過,若一隻鳥平均每3天獵食1隻老鼠,1個月就有10隻老鼠被捕;而1隻鼠的存在,以平均值計算每年約可生產50隻幼鼠。因此,死1隻捕鼠鳥類換來的代價約等於250隻老鼠的成長(且未計算其快速成長的後代)。

以恢復生態系為出發

農委會保護農民的作物,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了避免農業損害而忽略生態評估,卻不容民眾忽視。解決鼠害的方式有很多種,目標應以兼顧環境甚至食品安全為主,在此目標下尋求解方,而保育主管機關無法置身事外。

農委會雖表達停止使用,鼠數量就會變多、恐引起民眾反彈。前者,有待商榷。後者,基於教育農民及民眾的立場,農委會應釐清問題,把事情講清楚,與其不斷透過毒餌滅鼠,或許可思考保留田間樹叢、空地作為鳥類繁殖棲息地,營造生物多樣性空間與完整的食物鏈,讓萬物互相牽制的道理,解決問題。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