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3.12







近期活動

「城市好水」系列講座:與水共生的都市水環境設計
30年來,我們學到了什麼?從1979多氯聯苯到2011塑化劑《油症-與毒共存》電影放映暨座談會
第四屆民間國是論壇
從福島看台灣核災風險研習營@貢寮
香港菜園村反拆遷記錄片+太平路上的相思寮
第二屆食物與人影展(3/14~4/29)
大愛電視全球新聞3/14至3/24 每晚七點「一個城市的綠色旅程」系列報導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311福島核災周年 數千人上街呼喊「核電歸零」

由反核陣頭前導,反核隊伍祈求神明一同對抗核廢惡靈。

日本311福島核災屆滿一周年,全台各地五六千人同步為災民祈福,並上街響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發起的「311告別核電遊行」。遊行民眾不分職業、年齡與國界,展現出一股連結全球反核聲浪的強大力量,促使政府慎重思考「核電歸零」與「核災歸零」,不要讓人民的性命和財產歸零。此次遊行有上百個公民團體參加,還有馬來西亞僑生共襄盛舉。

台中市有數百人同步遊行自自由路台電公司前,呼喊反核口號。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數百人則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為福島災民、蘭嶼核廢料島民、與非核家園祈福的晚會活動。宜蘭也有4位「素人散步團」,效法日人《素人之亂》松本哉在宜蘭市區散步反核,告訴民眾核能發電的危險。台北場的遊行隊伍從下午1:00起,自龍山寺捷運站1號出口出發,行經西門町、館前路與台北車站前,最後抵達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台中數百人聚集台電 悼念311核災難民

福島核災周年 南台灣民眾點蠟燭獻鮮花祈福

素人小行動 四人行之宜蘭散步反核

歸零 311告別核電遊行(朱淑娟影音紀錄)

我們的島∣輻射屋20年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葉鎮中、陳志昌、陳添寶、陳忠峰、張光宗;剪輯:葉鎮中

輻射屋發現至今已經20年,但絕大多數就如同南港國宅、民生別墅一樣依然矗立在街頭,多年來居民盼望輻射屋早日拆除,卻遲遲等不到拆除那天。

當初原能會對於輻射屋的處理,是以「戶」為單位,年劑量在15毫西弗以上的房屋,由政府收購,5到15毫西弗的住戶可領到20萬的救濟金、房屋税減免等,5毫西弗以下的則是沒有任何補償。這樣的做法讓同一棟房屋的住民,從此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導致住戶整合困難,同時造成日後拆除的困難。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面對昨天全球各地齊發的反核大遊行,台電又提出了「若立即廢核,有停限電的可能」的說詞。但我們來看看德國東部的小村莊費爾德海姆(Feldheim),他們所有電力和暖氣都是經由當地再生資源產生,這樣的能源自給,讓各國跑去觀摩取經。一對曾親身經歷日本311大地震及澳洲水患的新人,以「更愛地球」的方式辦婚禮,還租了氫油節能公車當禮車,新奇又甜蜜。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當今將近90%的人能夠享有乾淨且安全的飲用水。雖然這已達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但全球至少還有11%,也就是7億8300萬人的飲用水安全不受保障。科技發達而且富足的我們為何反而無法有健康的食物?台灣教授協會10日針對瘦肉精美牛議題舉行座談會,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陳順勝舉出一篇歐盟實驗,顯示被長期大劑量餵食萊克多巴胺的雄鼠,睪丸會明顯變小,雖然老鼠乃至於豬的情況,不宜直接類推到人。但長期食用含萊克多巴胺肉品,是否也會有相同風險,令人憂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311福島核災週年—歸零。下一個世代免於恐懼的權力

作者:munch

除了公民團體之外,許多市民在途中加入遊行行列,讓人數不斷增加,在到達遊行終點的凱達格藍大道前,遊行人數已經逼近一萬人,其中有太多是關心核災的新面孔。

一位就讀大學的陳同學表示,她是第一次出來反核,因為以前覺得核能很方便,也沒有特別思考過核能議題,但是福島核災,讓她震驚,開始收集訊息,明瞭很多想法錯誤,在311週年,找同學一起走上街頭。

在台灣,許多人都知道核能風險高,但是都以為台灣必須依賴核能,對於追求非核家園不太積極。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賴偉傑說明,實際上核能在台灣只佔總發電量16%,但是建廠花費金額卻是天價,其實透過節電,推動自然能源,甚至改變耗電的產業結構,台灣必須依賴核電完全是迷思。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