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4.18







近期活動

啟動綠活 永續家園-2012全國NGOs環境會議(注意:地點改為耕莘文教院)
2022 花東願景 公民論壇 4/21 聯合論壇 台東場次
「高雄厝創意設計競賽」 鄉村綠住宅設計
2012【內城聯禾米】我想當農夫:農事體驗"搓草"(4/27截止)
2012地球日女性綠色經濟論壇
高雄人文生態之旅 柴山、愛河、旗津、左營舊城二日遊
臺北律師公會午間小品「核四工程之我見」演講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2012世界現況:重新定義「好生活」才能扭轉不永續

2012世界現況報告。圖片來源:看守世界研究中心

華府智庫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日前發表年度環境報告《2012世界現況》指出,世界各國應針對污染課稅,讓全球回復到可以永續經營的方向上。報告中顯示,過去50年來,中上階層的消費水準增加一倍以上,而全世界還有10多億人口渴望加入此消費 族群;然而,地球承擔的資源需求暴增,人類自身與生態系必然同時受害。報告強調,人們必須改快重新定義「好生活」(good life),而且必須加倍努力,才能找回永續的生活。

研究團隊副主任Michael Renner表示,近代工業革命鑄造了不永續的經濟成長模式,「不得不說,這樣的經濟模式,對人和地球都行不通了!」他表示,我們所應追求的永續性繁榮應 該是: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都能有尊嚴地獲得滿足,並可充分的機會追求滿足與幸福的生活;而同時也不危害到現在與未來其他人追求同樣目標的機會。這意味著, 「我們不只是要停止破壞地球,更要積極恢復地球的健康。」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籲環保 李遠哲:收入增就幸福嗎?

展望2050:全球環境治理要從根本翻修 人類才能避禍

聯合國專家:只有永續發展能創造「韌性」的地球

永續發展之路的幻滅與希望──陷入雞肋化危機的里約高峰會

環境信託∣為後代子孫保護土地,養護水資源與保育野生動植物:澳洲荒野遺產協會

作者:林佳瑾

澳洲的荒野遺產協會(Bush Heritage)於1991年成立,成立的起源是現為澳洲綠黨主席包伯布朗(Bob Brown)當時爲了保護數百公頃具保育價值的森林地,不受伐木業的砍伐,但在當時資金嚴重不足的前提下,仍毅然決然的冒險購買這些林地。在購買後,為支付購買該筆土地的費用,包伯布朗首先用其獲得的環境獎之獎金做為保證金,成立了荒野遺產協會,並開始向大眾募款以湊足資金。

目前荒野遺產協會的總部在墨爾本,旗下有70名工作人員,包括保護區管理員與生態學家。運作的長程目標,是希望於2025年時保護佔地七百萬公頃的土地,養護水資源與野生動植物。另一方面也透過贈與、遺贈與購買的方式,保護具有保育價值的土地,現今協會旗下擁有34個保育地,佔地947,000公頃。

精采內文

以「河」為貴∣復育路遙遙,前程似錦?或「錢」程是「緊」?(中)

論河川復育的成本與效益

作者:鄭香君

簡單來說,河川的管理經營方向需兼顧人類發展與維護河川自然環境,近年來政府提出了河川治水、利水、親水等多樣性目標,治理河川以解決水患問題、並導引民眾更親近、熱愛河川,進而珍惜愛護河川資源與環境,恢復河川天然的生命力,以達成資源永續利用為最終目標,許許多多的相關計畫因此展開,而這些計畫與策略是否可行、妥當,便須將復育的成本與效益要素納入一併考量。

保育、復育工作理應是持續地進行,不該因實施的計畫終結而停滯,然而換個角度來想,倘若有成本與效益的評估方式來做為河川經營與復育工作的參考,藉此判斷復育方式是否需調整,乃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考量依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桃園縣楊梅的731號池,曾擁有北台灣數量最多的台北赤蛙群,但周邊環境卻水泥化,在它成為「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後,這個面積只有1.11公頃的小小野生動物保護區。能不能維繫台北赤蛙族群,引起當地團體關注。永福橋與福和橋河畔的「永和社大濕地生態教育園區」,雖然也是小小的,卻是附近學童最棒的自然課教室。地主有意無償提供濕地旁土地供生態教學使用,但擔心增加稅負,新北市府將與地政、稅捐單位現勘,尋求兩全其美的配套。生技園區案將做修正,包含202兵工廠在內,園區總土地面積達25.3公頃,但建築基地面積縮減到3.2公頃,原園區內的「古三重埔埤溼地」也將復原,能不能擁有健康的城市之腎,有賴大家繼續關心與監督。中國也將正視溼地保護問題,全面進行境內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履行拉姆薩公約

去年底才修完土徵法,又發生圈地毀農憾事!家住新北市八里區頂罟里80多歲老農汪菊淚眼婆娑泣不成聲,因為新北市政府要徵收他們世居百年的祖厝,開發台北港特定區;原應安享天年的百歲老母,卻擔心土地被徵收,抑鬱而終,更諷刺的是,台北港特定區也在出殯那天破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天啊!台南怎麼了? 台南市公園國小旁的行道樹修剪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大)

經過現勘、討論,希望從溝通協調中找出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法,經過協調、也做成會議記錄,我想說開過會、現勘過、說明過,應該可以很放心、信任公部門會做得很好,同時變成全國的示範。

但是,怎麼會這樣?!看來我錯了!

這只是讓我有一種被騙、被背書的感覺,這只是讓我又一次覺得態度要更強硬一點,我們都太好說話了!

公園路這邊16日還沒修到,希望市府來得及修正,不要在世界地球日前,做出最差的示範。

精采內文

 

2012世界現況:重新定義「好生活」才能扭轉不永續

本報2012年4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2012世界現況報告。照片來源: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華府智庫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發表年度環境報告《2012世界現況》指出,世界各國應針對污染課稅,讓全球回復到可以永續經營的方向上。

這是看守世界連續第29年出版世界現況報告。報告中顯示,過去50年來,中上階層的消費水準增加一倍以上,而全世界還有10多億人口渴望加入此消費族群;然而,地球承擔的資源需求暴增,人類自身與生態系必然同時受害。報告強調,人們必須改快重新定義「好生活」(good life),而且必須加倍努力,才能找回永續的生活。

這份報告名為「邁向永續性繁榮」,呼應6月底在巴西里約召開的Rio+20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的主題:綠色經濟與治理體制革新。

看守世界資深研究員Michael Renner表示,近代工業革命鑄造了不永續的經濟成長模式,「不得不說,這樣的經濟模式,對人和地球都行不通了!」他表示,我們所應追求的永續性繁榮應該是: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都能有尊嚴地獲得滿足,並可充分的機會追求滿足與幸福的生活;而同時也不危害到現在與未來其他人追求同樣目標的機會。這意味著,「我們不只是要停止破壞地球,更要積極恢復地球的健康。」

該報告指出,富有國家浪費太多的資源,解決之道是轉移稅賦重心;若針對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及服務課稅,其吸引力就會降低,也等於是鼓勵更環保的替代方案。

報告也建議縮短工時以改善生活品質,並建議改善全球的交通基礎建設,特別要加強公共運輸及自行車配套措施,以減少塞車和污染。該報告其它內容還包括綠色經濟、都市重新設計、限制消費者導向主義、過度發展國家必須「脫成長運動」(degrowth)、通訊技術應用普及化、跨國企業轉型、強調在地治理、及農業改造等。

※ 參考資料:看守世界新聞稿、德國之聲報導、美國之音報導。  

Top

 

環境信託∣為後代子孫保護土地,養護水資源與保育野生動植物:澳洲荒野遺產協會

作者:林佳瑾

澳洲的荒野遺產協會(Bush Heritage)於1991年成立,成立的起源是現為澳洲綠黨主席包伯布朗(Bob Brown)當時爲了保護數百公頃具保育價值的森林地,不受伐木業的砍伐,但在當時資金嚴重不足的前提下,仍毅然決然的冒險購買這些林地。在購買後,為支付購買該筆土地的費用,包伯布朗首先用其獲得的環境獎之獎金做為保證金,成立了荒野遺產協會,並開始向大眾募款以湊足資金。

目前荒野遺產協會的總部在墨爾本,旗下有70名工作人員,包括保護區管理員與生態學家。運作的長程目標,是希望於2025年時保護佔地七百萬公頃的土地,養護水資源與野生動植物。另一方面也透過贈與、遺贈與購買的方式,保護具有保育價值的土地,現今協會旗下擁有34個保育地,佔地947,000公頃。

圖片說明: 荒野遺產組織的第一個保護區--位於塔斯馬尼亞的立菲河谷保護區(Liffey Valley Reserves)

在保育區管理模式方面,荒野遺產協會採取類似於國家公園的管理層級,也就是在具有法律效應的規範之下,永久保護這些土地,不受開發與破壞。這些永久保護區是荒野遺產協會以購買或向政府土地永久租地,在擬定法定條約加以管理之後,其未來的使用與管理之模式即受到永久的限制。

爲了有效運用有限的資源,荒野遺產協會的策略是將有限的資源應用在購買與管理其鎖定的目標區域(Anchor regions)。通常鎖定在具極高保育價值的土地,以及既有保護區鄰近的土地,還有以具有原生植物群落、可提供瀕臨絕種動物食物來源的土地為主。該協會在澳洲各州境內共有五大目標區域(Anchor regions)。這些區域,不但具有保育價值,更對區域生態的強化、建立生態網絡系統有極大的影響。將目標鎖定這些區域,還可以減少管理的花費,以及減少對土地選擇邏輯上的質疑。

爲了確保有效的運用資金,該協會的策略是購買具有下列條件的土地:

1. 可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瀕臨絕種物種;
2. 具有維護自然景觀的功能;
3. 能保護在其它保護區未被充分保護的物種;
4. 可幫助達到策略性的保育目標的土地;
5. 其大小、爲制與形狀可以提供有效保護動植物
6. 在該協會長程目標下、科學研究資源與財務可負擔範圍內的土地;
7. 不屬於原住民之土地;
8. 可長期與有效的保護物種與生態系之區域。荒野遺產協會也與土地持有人合作(Partnership),以合夥關係共同管理保護具有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目前以該模式管理的土地,共佔地250萬公頃。

荒野遺產協會在澳洲民眾的踴躍捐款與志工不遺餘力的幫助之下,在保育環境的表現卓越,目前是個擁有1200萬澳幣資金的環境保護組織。相形比較之下,台灣的環境保護組織似乎仍在啟蒙的階段,如何教育大眾與爭取民眾的支持,仍有待挑戰。

相關網站:荒野遺產協會http://www.bushheritage.org.au/

編按:

澳洲的荒野遺產協會爲了保護數百公頃具保育價值的森林地,資金不足情況下冒險購買這些林地,在購買後,以信託方式開始向大眾募款以湊足資金。然而在台灣東部的鸞山森林博物館,2004年財團虎視眈眈,計畫砍去林地,興建靈骨塔與廟宇。「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阿力曼,自掏腰包向銀行貸款舉債購地。阿力曼曾經想透過環境信託的方式,卻因為這裡是原住民保留地而無法成立,於是他努力做文化傳承,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布農生活信託,沒有公益信託法令的保障,無法集結大眾力量,卻透過傳承與分享,給大地一個永恆的許諾。感謝在澳洲求學的佳瑾,完成這篇介紹,也期待台灣的棲地保育工作及期許公益信託法令完備,讓更多人的力量投入保育行列。

都蘭山中閃亮的森林(2006)http://e-info.org.tw/node/17256
守護原鄉 都蘭山森林文化博物館(2007)http://e-info.org.tw/node/21585
布農生活信託(2011)http://e-info.org.tw/node/72141

Top

 

以「河」為貴∣復育路遙遙,前程似錦?或「錢」程是「緊」?(中)

論河川復育的成本與效益 作者:鄭香君

台灣河川的經營管理方向

有鑒於河川環境日漸惡化,國內對於保育、復育河川的意識與行動的呼籲日漸高漲,而河川的生態特性及生物群聚結構,像是河川本身內在的水域環境特質、棲地結構、水質、族群交互作用控制等等,以及河川外在的陸域環境的氣候、地形、土地利用的狀況,水、陸域的環境皆會大大影響河川生態,也讓河川的復育範疇多元而廣泛,若要邁向河川生態保育路途,集水區與河川治理、水質維護、棲地改善、生物保育與環境教育都是必要的方向與途徑。

圖二:優養化的二港排水溝。攝影者: Changhua Coast Conservation Action,適用CC-BY授權。

集水區是河川生態系穩定平衡的初源,須正視並著手解決河川源頭的疑難雜症,才是從根治理之道,然落實其治理大不易,唯有聯合政府各相關單位、學者專家、資源開發單位及當地民眾的通力配合與分工合作,才能達到保育成效。再者,在河川治理方面,納入相關必要的生態保育措施,以維護河川棲地結構的多樣性,作為河川生物賴以棲息的場所,得以有效降低整齊化一的河川整治工程所造成的單調性棲地缺失。河川水質維護方面,不僅從河川本身來改善之餘,還須擴大從河川上游集水區的水源保護區、自然與生態保護區等陸域面向著手,妥善管理與維護其生態環境,才能有助於下游河川水質的維護。

河川棲地包含化學性棲地(水質)、物理性棲地(河道與流水型態),及生物性棲地,可從經營較容易的物理性棲地改善工作來著手,將河川生物棲息地的經營作為重要核心工作,即河川生態保育策略的優先環節。像是維護或改善河川的環境,使其更適合原生種生物的生存、生長及繁衍的場所,亦應加強河川的生物指標研究,並據以訂定各項生物性水質指標,以作為客觀判定河川水質與規範不當行為的依據。

河川生物的保育工作亦是不容忽略,人類應當與生物和諧共生,讓河川生物族群能在原有的棲息環境中繁衍、生生不息,是保育最基本的宗旨與觀念。儘管自民國77年政府積極推動了 「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計畫」、以及劃定多條「魚類保護區」,然而這些行動還不夠,若能由各河川流域本身以及集水區整體性來考量,整合以上論述的集水區經營管理、河川治理、水質維護等保育措施,共同來進行,則復育保育成效將能會更好與持久。

經營河川的成本與效益

簡單來說,河川的管理經營方向需兼顧人類發展與維護河川自然環境,近年來政府提出了河川治水、利水、親水等多樣性目標,治理河川以解決水患問題、並導引民眾更親近、熱愛河川,進而珍惜愛護河川資源與環境,恢復河川天然的生命力,以達成資源永續利用為最終目標,許許多多的相關計畫因此展開,而這些計畫與策略是否可行、妥當,便須將復育的成本與效益要素納入一併考量。

保育、復育工作理應是持續地進行,不該因實施的計畫終結而停滯,然而換個角度來想,倘若有成本與效益的評估方式來做為河川經營與復育工作的參考,藉此判斷復育方式是否需調整,乃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考量依據。

以高屏溪河川環境為例,若進行中長期的經營計畫,便涵蓋了治水防災、環境管理、生態保育復育與親水景觀創造等多項環節。治水防災方面,則包含災害預警報系統的建置、採砂分析與總量管制評估、提防工程的新建與維護;環境管理方面,則有河川環境綠美化的管理維護、流域土地的使用調查、流域空間土地利用與規劃保育分區;生態保育復育方面,則包含定期生態調查、河川情勢調查分析、生態資料庫建置系統、魚梯的建設與維護、鄰近人工溼地的維護與棲地保育等;親水景觀創造方面,像是親水河濱公園環境維護、推動親水教育與宣導、推動流域生態產業等,更甚至規劃避難空間等等。

以上這些都是復育環境所須緊密相扣的要素,若要達到這些項目,其投入的成本便高達了上億元,乃至於數億元,然而也唯有全面整體性的考量,才能讓復育河川的工作得以永續經營。儘管成本乍看下數額龐大無比,然若能加以產出的效益來看,兼顧並求得經濟、社會、環境三大環節的效益、在優質的經營中,讓河川具有降低社會與環境成本、減少河川生態系統中之能量輸出與輸入等等,倘若能達到宏觀整體效益,永續生態之訴求便得以成功。反之,若沒有效益或僅有低度的效益產出,那麼投入的龐大成本便淪為資源的虛耗,如此看來,成本與效益二者乃緊密相連,須共同來考量,以求得成本的有效運用、效益的擴張與延續。

Top

 
 

台北赤蛙連年減少 桃縣府傷腦筋

本報2012年4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731號埤塘中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台北赤蛙。(林務局提供、林青峰攝影)桃園縣楊梅的731號池,曾擁有北台灣數量最多的台北赤蛙群,隨著周邊環境水泥化,能不能維繫台北赤蛙族群,引起當地團體關注。據了解,當地台北赤蛙族群數,十年來,由上千隻降到500隻左右,若不積極保護周邊溼地,台北赤蛙族群恐怕難以延續。

台北赤蛙已知的分布地點為新北市三芝、石門區、桃園縣龍潭鄉、楊梅鎮、台南官田鄉、白河鎮以及屏東縣內埔鄉、萬巒鄉等地。2002年間,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團隊在731號埤塘發現台北赤蛙,而且是北台灣數量最多的族群,經過DNA遺傳結構分析後發現,與其他地區發現的台北赤蛙基因不同,具有生態演化的意義,因而倡議劃設為保護區,並因位於高榮里,而命名為「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1.11公頃的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是桃園第一個,也是台灣最小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但劃設保護區的經營管理考驗著桃園縣政府。農業發展局上周五(13日)即針對保護區召開保育研商會議,台北市動物園研究人員吳松霖表示,731號池2005年調查資料顯示,最高每晚調查數量達187隻,2008年開始沒有看到幼蛙,2012年每晚只調查到16隻;顯見族群數量急速下降。對此,動物園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張明雄推測與保護區外圍農田休耕濕地減少、肉食型魚類威脅及水域水草面積減少有關。

桃園高榮野動重要棲息環境是第1個被劃為保護區的桃園埤塘。(林務局提供、賴卓彥攝影)

731號池原本長滿李氏禾,是台北赤蛙以及雙截蜻蜓的微棲地,去年卻遭人移除,再加上水位下降,使得棲地狀況不佳。此外,台灣赤蛙雖然小,但活動範圍大,周邊3、40公頃的草澤溼地原為其活動空間,這幾年因62號東西向快速道路截斷水路、水田棄耕以及周邊環境水泥化,也使得731號池逐漸孤立。
稀有的雙截蜻蜓在731號埤塘有全台最大的族群。(林務局提供、林青峰攝影)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推估台北赤蛙約在500隻之譜,已比不上早期上千隻的盛況。500隻對大型野生動物或許還好,但對小型野生動物,其實很危險,若731號池溼地範圍減少,有可能造成此地族群數減少。

林華慶表示,台北赤蛙面臨最大的生存危機為農藥以及棲地減少,因此復育埤塘生態、減少水泥化,有助於棲地改善。林務局將提供經費補助,就周邊農地朝向溼地復育推動。

區內除了北部地區保存最多的台北赤蛙及雙截蜻蜓,還有無霸勾蜓等數十種蜻蜓、鉛色水蛇等稀有保育類動物。農業局也表示,731號埤塘設有環境監測設備,如發現擅自闖入捕獵、宰殺或騷擾保育類動物,可處5萬至25萬元不等罰鍰,希望以法令來約束破壞行為。

Top

 

濕地生態教學 地主願無償供地盼稅負減免

摘錄自2012年4月17日聯合報永和報導

位於永福橋與福和橋河畔、藏在都市裡的「永和社大濕地生態教育園區」,是中永和地區國中、小最近、最棒的自然課教室。社大接獲地主有意無償提供濕地旁土地供生態教學使用,但地主擔心土地無償提供恐增加稅負,希望尋求解決之道。

生態園區園長潘增鑑指出,這是首次有地主願無償提供已成雜草和菜園,占地4千平方公尺的土地供社大使用。但1月獲地主答應至今,仍因稅負問題無法使用,只好尋求市議員許昭興協助,建議市府盡速協助地主作相關稅負減免。

市議員許昭興4月16日邀請水利局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會勘這塊位於永和區長堤段用地。許昭興表示,林姓地主願無償提供土地,主要是看到私地斜對面的永和社大濕地經營數10年有成,在公園綠地不足、寸土寸金的永和區彌足珍貴,才決定響應作公益用途。

高灘處營運企畫科表示,經查地主原地目是田地,免除徵稅。但提供給社大使用,地目反而會變更為非農地要徵稅。市府也不希望地主因公益用途反而要繳稅。近日會邀集地政、稅捐單位現勘,了解有無配套方式,可兩全其美促成此事。

Top

 

生技園區案修正 建築面積少一半

摘錄自2012年4月17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一度引發環保爭議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設置案,4月16日由經建會通過開發計畫修正草案,包含202兵工廠在內,園區總土地面積達25.3公頃,但建築基地面積縮減到3.2公頃;規畫生態保留區與人工溼地復育區,希望復原園區內的「古三重埔埤溼地」。全案配合軍方搬遷後執行,預訂2016年4月完成。

中研院原規畫生技研究園區建築基地面積6.13公頃,而後作家、現任立法委員張曉風向總統馬英九請命,希望保留劃入園區內的202兵工廠綠地,獲得外界不少聲援。

計畫案因此進行變更,2011年6月通過環評,中研院移除部分國際研究生相關大樓規畫,將建築基地面積降到3.2公頃。

根據中研院規劃,除了研究專區,園區內主要設有大面積生態保留區以及人工溼地及雜木林復育區,後者面積達4公頃。園區計畫案通過後,軍方預定2013年7月前完成搬遷,中研院再動工。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表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計畫案預算原為270億元,現縮減為216億元,未來園區以新藥開發為主,加速推動生技產業發展。

根據規畫,園區成立後5年內,可吸引生技廠商陸續進駐,創造約100億元投資、60件技術授權案,以及約250名高階研究人才就業機會。政府也在新竹設置生物醫學園區,在高雄推動生技醫材產業聚落。

Top

 

中國再次調查溼地資源以履行溼地公約

本報2012年4月18日台北訊,吳岱芝整理報導

山東的青雲湖是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圖片節錄自新聞網)中國將正視溼地保護問題,全面進行境內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履行國際《溼地公約》(拉姆薩公約)。

《中國網》報導表示,此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包含山東在內的8個省份,於2009年即開始,目前已施行接近最後階段,調查8公頃以上溼地面積的動植物資源、自然環境要素、水環境要素、植物群落及植被、溼地保護及管理、溼地利用等,整份調查將於今年內完成。

中國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表示,此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距第一次已經過了十年,這十年間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溼地情況亦發生很大變化,因此建立中國溼地資源動態監測系統,是履行《溼地公約》的主要任務。

調查省份之一的山東省,是中國境內溼地資源最豐富的省分,包含近海、海岸溼地、河流溼地、湖泊溼地、沼澤溼地、人工溼地等5大類、23種溼地類型,幾乎囊括中國境內溼地分類的所有類型。而此調查資料顯示,山東境內面積大於100公頃的溼地就達178.5萬公頃,目前該省已建立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7處,總面積約62萬公頃。

但由於經濟、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溼地面臨開發,導致過度汙染及過度利用、生態嚴重破壞和威脅,溼地已經降低生物多樣性,加上山東省溼地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因此正式溼地保護問題刻不容緩。

Top

 

土地徵收修法失靈 台北港特定區又傳強圈農地

本報2012年4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去年底才修完土徵法,又發生圈地毀農憾事!家住新北市八里區頂罟里80多歲老農汪菊淚眼婆娑泣不成聲,因為新北市政府要徵收他們世居百年的祖厝,開發台北港特定區;原應安享天年的百歲老母,卻擔心土地被徵收,抑鬱而終,更諷刺的是,台北港特定區也在出殯那天破土。昨(17日)國際農民抗爭日,各地反迫遷農民團體聚集立法院,呼籲新北市長朱立倫不要成為毀農市長。

汪家世居百年老厝,即將面臨拆除。(圖片來源:台灣農村陣線) 台北市文林苑開發案王家的拆遷場景,即將在新北市八里上演,只是失去土地的汪家,也將失去引以為榮的農民身分。(圖片來源:台灣農村陣線)

和汪家同樣處境的農民還有11戶,他們都不要被徵收,眼見市政府規定自行拆遷期限4月20日即將來臨,農民期待能比照苗栗大埔最終解決方案:原地保留、農地集中,不可強制拆遷。

汪家阿祖最後身影(台灣農村陣線提供)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eln2JMaT3b0

蘆洲區立委林淑芬對於此案徵收面積不斷增加,土地炒作不斷,並導致當地農民土地被徵收、農民身分被剝奪,他提出替代方案,並要求市府代表,在替代方案仍在評估時,暫緩拆遷。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科長許仁成表示,因考慮到完整性以灌溉水路,是否能修正計畫,還需另行討論。

地政局區段徵收科長徐鳳儀表示, 4月20日前自動搬遷者依照自治條例,可領取自動搬遷獎勵金;汪家因遭逢喪事,市府對此同意將期限延至5月24日。本案雖有36戶居民申請原地保留,但只有3戶符合資格通過審查。八里自救會副會長鄭志瑋則指出,3戶通過審查的住戶最後仍然放棄,因為無路可通行。

林淑芬認為這裡的居民住在當地歷史悠久,而這項計畫不過是這幾年發展出來的,應該配合世居於此的居民,而非趕民眾,計畫應容許修正之空間。

台北港特定區內土地所有權人約1300多人,建物1200多間,上千人因區段徵收生活受影響。鄭志瑋說,土地換算下來,得到的拆遷費及補償金額根本無法在原地購屋,且搬遷後的安置才是最大問題,目前他和自行拆遷的住戶都在附近租房子住,原本有房子沒有負債的生活,一夕改變。他要求政府不要製造問題,還把問題丟給人民。

台北港特定區 彗星撞八里

新北市政府將「台北港特定區」譽為「閃耀五星」之一,原應金光閃閃,卻逼死福氣人瑞,對不得不遷移的居民,可能是個掃把星。

台北港特定區區段徵收開發案是為了促進地方繁榮,將原屬土地利用較低之農業區,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產業服務區及娛樂專用區等使用,且為提供八里地區居民所需之都市機能。

依中央政府對台北港的整體規劃藍圖,整個台北港特定區總面積4,435公頃,陸地面積為1,337公頃、填海造陸面積為3,098頃。其中徵收面積為126公頃,未來可釋出4500戶住宅。

此案已於3月6日正式動工,開發總經費約123億元。2013年底預計開發完成,屆時市府可取得可建築用地66.43公頃及公共設施用地68.93公頃,其中,可建築用地將進行標售給民間開發,以減輕政府建設負擔。

新北市政府算盤打得精,卻忽略居民現實處境。八里區訊塘里、頂罟里長都曾表示,區段徵收的拆遷費及補償金額過低,根本無法在相同地段再買一間房子,且搬遷後的安置才是最大問題。

台北港特定區自救會委員林志明說,八里原本一坪地約在8-10萬元之間,空屋率極高,現在卻被炒成每坪17-20萬元間,補償金根本買不起房子。

林志明表示,八里要發展是好事,但若要都市計畫,地方建設更重要,八里長期來缺乏醫院,造成當地就醫不便,應優先設置,而非為財團計畫量身打造產業區或遊憩區,而民眾只能換到墳地或其他交通不便之地。

土徵修法攏係假?

汪菊說,一開始就表示不同意區段徵收,仍遭到強制遷移的命運。到底徵收的必要性以及公益性在哪?台灣農陣表示,土徵法雖於去年底修法,公益性及必要性的論述仍然把持在官方,農地被圈地變賣仍然存在,顯見修法不合理也未符合規範,將再送民間版本赴立法院審查。

到場聲援的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表示,現行的土徵法仍漏洞百出,大開後門。政府雖表示特定農業區不徵收,卻在法條上開後門,只要以公共利益為由即可強行徵收農地,讓世居的農民流離失所。他建議修法明訂,一劃為特定農業區就不可由行政部門任意解釋,公共性、必要性之詮釋應加入公民參與機制。

另外,行政院通過的版本雖有聽證程序,卻又透過行政命令將門檻設得很高,要由1/2民眾同意才進行。「市價補償」之公告現值,程序仍有利於縣市政府,對以假借徵收之名充實縣、市庫的地方政府過於便宜行事;並且也應明確規範安置事項。陳其邁表示,在此會期將針對上述弊端再提修法。

國際農民抗爭日 台灣農民與國際接軌

土徵修法攏係假,台北港特定區又傳徵收農地!農民團體選在17日國際農民抗爭日聲援八里汪家。(攝影:林子淩)

1996年4月17日,巴西「無地農行動」的一場示威遊行中,19位手無寸鐵的農民,慘遭警察殺害,之後又有兩位受傷者不治死亡。此事不但讓巴西人民覺醒於農民之弱勢,賦予同情,也讓國際組織「農民之路」將每年此日定為「國際農民抗爭日」,紀念長期以來遭受不合理對待的農民,以及他們的貢獻和努力。

農民之路是極為活躍的跨國農民團體,目前聯盟成員來自56個國家,跨越拉丁美洲、非洲、亞洲以及歐洲。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去年12月5日代表台灣參加農民之路在北越召開的會議,他表示,現在世界各國早就都已經認識到農地的重要,紛紛制定法律來保護優良的農地,台灣政府卻仍不懂農地的價值,把農地當做發財的工具,浮濫徵收良田給財團蓋房子、炒地皮,導致全國各地的優良農地越來越少。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此次聲援台北港特定區迫遷農民只是起步,未來還有一連串的行動;台灣農民已經團結起來,並與世界串連,而政府圈地暴行,全世界都在看。今年5月,農民之路也將來台巡迴,和台灣農民初次接觸。

Top

 

論壇∣天啊!台南怎麼了? 台南市公園國小旁的行道樹修剪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大)

經過現勘、討論,希望從溝通協調中找出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法,經過協調、也做成會議記錄,我想說開過會、現勘過、說明過,應該可以很放心、信任公部門會做得很好,同時變成全國的示範。

但是,怎麼會這樣?!看來我錯了!

這只是讓我有一種被騙、被背書的感覺,這只是讓我又一次覺得態度要更強硬一點,我們都太好說話了!

公園路這邊16日還沒修到,希望市府來得及修正,不要在世界地球日前,做出最差的示範。

這是公園路上還沒修樹的這一邊,樹,原來是長這個樣子的。

樹被修成這樣子,還是樹嗎?原來的舊樹冠呢?

這裡更誇張,又剩下電線桿了!

茂密的樹頓時變成一根根的樹幹。

電線桿?學生每天上下課、路人經過,成最糟的示範教育。

不以齊頭式修樹~那這是怎樣?而且真要修,應該是要將這六隻樹幹疏枝剩2~3枝即可,但上面樹冠要保留,至少要看起來像棵樹呀!

保留原樹冠~保留這一小枝也算是保留?

該修的沒修,不該修的修掉了,切的地方也不對,反而會造成日後更加麻煩。

哪有人是這樣修樹的?!公園國小旁本來是修樹的正面代表,現在卻成了負面教材!最糟的教材!

錯誤的修樹,將造成更多的樹枝叢生,日後修樹維護更加麻煩!會從電線桿變成棒棒糖!但這不是樹!

如果是要控制其高度,應該是要這樣子的,保留原樹冠,將新生冒出樹冠的枝條自基部修掉。

以下是會勘的公文記錄

會勘記錄如下:以不齊頭方式進行修剪,高度大致限制在3樓氣窗頂位置,但他們就只依3樓氣窗頂位置齊頭式切掉,那現勘有何用?何必現勘?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