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8.0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
至少海有你:第七屆環境新聞編採營招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廢棄物填海造島行不行 公民會議說分明

鄭鈺琳攝影

過去的政策環評進行方式,是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人員與政府部門共同進行範疇界定與政策審議,未曾有一般公民層級的人員進入政策環評的程序中。而這次「推動廢棄資源物填海造島(陸)」計畫,是國內首次在政策環評過程中,納入公民共識會議這種審議民主的參與程序,以期政策制訂的過程更為公開、審慎。

長期追蹤台灣廢棄物處置狀況的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提醒,處理廢棄物應修正產業發展政策與廢棄物妥善處理的法規才是重點,而不是再開一扇干擾、汙染海洋環境的大門。台大海洋所范光龍教授則認為,海洋環境多樣多變,破壞之後恢復不易,重大工程建設皆須審慎評估。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結合港區 環署擬推廢棄物填海
愛海灘以身作則 反美麗灣音樂會垃圾零殘留
南島之愛
何止一刀斃命? 環團:地勇案凸顯中南部爐渣管理失控

深度報導|搶救瑪曲:世界級的水源 藏族牧民的原鄉(上)

本報2012年8月6日甘肅瑪曲訊,葉人豪報導

「現在的草愈來愈少,水也不像以前那麼多,我們現在發現放牧過度的問題,所以我們決定改變,減少放牧!」

環團對此地廣袤草原上,氂牛、黃牛、馬匹、綿羊與藏族牧民共同生活的景象印象深刻,這裡每個山谷中總有潺潺溪水流過,這些水源,交織出瑪曲平均海拔3600公尺高原上的一萬多平方公里的草場與溼地。只是,水草豐美景象的背後,隱含著生態嚴重退化的問題。原住民政策協會理事拔尚認為,這裡是世界級的水源地,中國人稱此地為「亞洲水塔」,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級的問題。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圍堤,危堤?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葉鎮中、鄭嘉明、陳志昌、陳忠峰;剪輯:葉鎮中

長久以來,堤防被認為是抵擋洪水最堅固的防線。但是水總是難以預測、難以掌控,有時候外水入侵,堤防崩潰;有時候內水為患,久久不退;有時候內外夾逼,進退兩難。當淹水場景一再上演,這一道道高牆築起的,究竟是安全的保證,還是自我圍困的陷阱?

除了人工設施阻礙排水,河道淤積造成瓶頸也是導致淹水的原因。烏日是台中市地勢最低窪的區域,每逢豪雨,淹水災情也最嚴重,如今上游支流陸續進行整治,下游的淤積卻沒有解決。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高科技的建築、設計技術,除了用在都會區、摩天大樓,有無可能用在部落、偏鄉?青年建築師簡志明帶領義工團隊,為部落打造傳承記憶的空間,顛覆你對「專利」的看法。

生態經濟,是近年的熱門議題,針對長期遭到忽略的「外部成本」,美國生態學年會提出討論,如何估算生態的經濟價值?若未徹底了解生態系統,這方式便無法運作,同時也必須了解人類如何與自然互動。若是對環境沒有全盤的了解,就無法做出最恰當的處理方式,例如蘇拉颱風後,雲林麥寮區出海口堆積大量漂流木及垃圾,凸顯海上廢棄物處理的重要;木柵的萃湖優養化嚴重,水中出現大量深色懸浮物,環境衛生堪慮,相關單位將擬定改善計畫。南區水資源局將抽取伏流水作備援用水,引起高雄大樹區居民反對,水被抽走,將影響山泉水脈,也會影響玉荷包等農作灌溉,更可能造成地層下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一次一次的證明

作者:黃笙(國小二升三學童)

看到一次一次一次的夕陽 是月亮要出來的證明
看到一朵一朵的烏雲 是正要下雨的證明
看到一滴一滴的汗水 是農夫辛苦種田的證明
看到一條一條蛇的出沒 是環境非常好的證明

精采內文

 

廢棄物填海造島行不行 公民會議說分明

本報2012年8月6日台北訊,鄭鈺琳報導

利用事業廢棄物來填海造島(陸),在地窄人稠的海島台灣是否可行?是創造出更大的國土利用面積?提供經濟發展建設用地?還是會造成海洋生態的汙染?讓我們永久失去濕地、海岸和健康的海洋?如果填海造島(陸)是事業廢棄物處理不得不的選項,其法規條件、配套措施、監督機制該如何建置?大眾的看法又如何?誰,會是廢棄資源物填海造島(陸)的受益者或受害者?

政策環評首次辦理公民審議會議

與會公民共聚了解廢棄物填海造島優劣得失行政院環保署於8月4日、5日,針對「推動廢棄資源物填海造島(陸)」計畫及相關議題,舉辦公民共識預備會議。本次會議有學歷較高,對本議題較了解或是相關從業的人員,也有從事家管、退休等對此議題較陌生的民眾。參加的公民都經過嚴格抽樣篩選,以期反映台灣公民組成的母體。

過去的政策環評進行方式,是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人員與政府部門共同進行範疇界定與政策審議,未曾有一般公民層級的人員進入政策環評的程序中。而這次「推動廢棄資源物填海造島(陸)」計畫,是國內首次在政策環評過程中,納入公民共識會議這種審議民主的參與程序,以期政策制訂的過程更為公開、審慎。

協助辦理本次會議的台大政治系林子倫老師表示,審議式民主的種類相當多樣,本次會議採用最為嚴謹的審議形式。台灣過去也舉辦過有不少公民會議,但與政策環評結合是第一次,因此本次參與的所有人員都在共同創造一個台灣民主環評的新經驗。

填海造島(陸) 事業廢棄物處置的最終方案?

目前台灣事業廢棄物的處置,除再利用和焚化處理外,有害廢棄物更需經過中間處理或安定固化,掩埋為其最終處理方式。

依環保署提出的數據指出,台灣每年尚有380至700萬立方公尺無法回收再利用的不適燃廢棄物及營建剩餘物,需要合適的最終填埋處。然而,目前公營掩埋場剩餘掩埋年限僅剩4年,若加上每年98萬公噸不適燃之營建廢棄物所需的掩埋量,台灣現有的掩埋空間明顯不足。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吳天基處長回應公民問題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天基強調,「零廢棄」是環保署處理廢棄物的基本原則,但實際執行上仍有無法回收再利用或是被錯誤歸類的廢棄物,如營建剩餘物、水淬高爐石、脫硫渣、轉爐石等等,無法得到妥善處理。因此提出廢棄資源物填海造陸的處置方案,將廢棄資源物作為現行填海造島(陸)計畫的填料(註),不僅為事業廢棄物尋找最終歸所,也能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邱濟民技正表示,台灣事業廢棄物的最終處理已經面臨瓶頸,如果可以透過填海造陸的方式來處理,或許不失為廢棄資源物再利用的可行做法,而這樣的做法在日本和新加坡都已有案例可供參照。

長期追蹤台灣廢棄物處置狀況的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提醒,處理廢棄物應修正產業發展政策與廢棄物妥善處理的法規才是重點,而不是再開一扇干擾、汙染海洋環境的大門。台大海洋所范光龍教授則認為,海洋環境多樣多變,破壞之後恢復不易,重大工程建設皆須審慎評估。

看守台灣協會的謝和霖秘書長表示,目前政府對於廢棄物處置的源頭規範過於寬鬆,讓業者有過大空間去選擇最便宜的處理方式,甚至是外部處理,以致違法棄置、違法掩埋的情況所在多有。廢棄物處理應該更著力於源頭減量、總量管制與再利用的方向,而非往填海造陸的最終處置去思考。

公民關注:廢棄物填海造島(陸) 台灣準備好了嗎?

與會公民關切的焦點,主要聚焦於以事業廢棄物填海造島(陸),將會帶來甚麼樣的後續影響?包括政府廢棄物處理與填海造島(陸)的資訊公開程度、台灣現有實施法源是否足夠、國外案例經驗是否適用於台灣,以及填埋廢棄物的種類規範如何、監控方式如何設計落實以避免海洋汙染、後續補救方案之提供等幾大課題。綜合而言,公民們期待,政府資訊如果可以更加透明詳實,在正式會議時有更多專家到場諮詢,將有助於大眾對議題的理解和評估。

本次會議為公民審議會議過程中的預備會議,正式會議將在兩週後8月18日、19日召開。會議相關訊息與現場文字、影音紀錄請見「推動安定廢棄物填海造島計畫-公民共識會議主頁面」(http://e-info.org.tw/node/79117)。

註:台灣現行填海造陸計畫包括台北商港物流倉儲區填海造地計畫、高雄大林蒲南星計畫、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計畫、中龍公司彰濱工業區轉爐石填築計畫等有幾處。

Top

 

深入報導|搶救瑪曲:世界級的水源 藏族牧民的原鄉(上)

本報2012年8月6日甘肅瑪曲訊,葉人豪報導

從放牧方式來探討草場退化問題

瑪曲「現在的草愈來愈少,水也不像以前那麼多,我們現在發現放牧過度的問題,所以我們決定改變,減少放牧!」住在瑪曲縣阿萬倉鄉的阿旺東智說。阿旺是瑪曲少數決定減少放牧的牧民,他是道爾加社五隊隊長,現在和環保團體與學術單位合作,和這裡8戶人家共同合作,用聯合放牧、草場輪牧、自然資源共管的方式,來使用、管理草場,嘗試以此方式,挽救他原鄉惡化的環境。

台灣環保團體抵達道爾加社,在現場瞭解黃河源的水資源問題,只見藏族牧民準備豐盛的糌粑、酥油奶茶、甘肅本地的瓜果,殷勤地接待著。環團對此地廣袤草原上,氂牛、黃牛、馬匹、綿羊與藏族牧民共同生活的景象印象深刻,這裡每個山谷中總有潺潺溪水流過,這些水源,交織出瑪曲平均海拔3600公尺高原上的一萬多平方公里的草場與溼地。只是,水草豐美景象的背後,隱含著生態嚴重退化的問題。原住民政策協會理事拔尚認為,這裡是世界級的水源地,中國人稱此地為「亞洲水塔」,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級的問題。

草場惡化 溼地退縮

馬曲草場惡化瑪曲本地藏民、現為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專員的格桑金巴介紹說,這裡雖有亞洲第一天然優質牧場和黃河之腎的美譽,卻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草場沙化日益嚴重、溼地面積萎縮了2/3、對黃河水源補給量由原來占58.7%縮減成45%、草原垃圾氾濫、牛畜誤食垃圾死亡、鼠害惡化等問題。

由於意識到自身原鄉問題的嚴重,他和擔任綠駝鈴志工開始、到成為專職人員,和來自廣州的漢族青年謝曉鈴成為同事,合作在牧民區選擇幾戶人家,進行聯合放牧、組織自然資源共管的試驗。

草原垃圾氾濫

草場垃圾氾濫來自鄰近城市的「綠哈達」青年羅藏彭措,和甘南地區幾個志工也發起組織,也加入合作的陣容。他介紹,因為機構以環保為主要目的,而「哈達」代表藏區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禮物,因此取名綠哈達。他說,牧民與遊客普遍沒有環保意識,垃圾隨意丟棄的問題嚴重,當地牧民曾會主動清理,但「清完隔天又到處都是,讓他們覺得很挫折。」因此,他們努力進行公眾教育,推動垃圾的意識,思考怎麼面對外來遊客帶來的垃圾,怎麼保護自身的利益,除了綠哈達,瑪曲本地青年仲格加組織起來 34個志工,成立「更盼環保聯盟」,每逢賽馬大會或香浪節等傳統祭典後,組織志工主動清理垃圾,或是到寺院裡,溪流間,主動募資雇工,把垃圾收集起來運走,集中焚燒掉,處理草場上的垃圾汙染。

Top

 

我們的島|圍堤,危堤?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葉鎮中、鄭嘉明、陳志昌、陳忠峰;剪輯:葉鎮中

長久以來,堤防被認為是抵擋洪水最堅固的防線。但是水總是難以預測、難以掌控,有時候外水入侵,堤防崩潰;有時候內水為患,久久不退;有時候內外夾逼 ,進退兩難。當淹水場景一再上演,這一道道高牆築起的,究竟是安全的保證,還是自我圍困的陷阱?

台中市筏子溪知高橋旁,不用等到颱風梅雨,只要稍微大一點的雨量,旁邊的住戶,就要開始繃緊神經。筏子溪這段堤防做得美輪美奐,但一旁工廠與住家,卻還是照淹不誤。台中縣政府在筏子溪兩岸築堤,原本可以順利流進筏子溪的排水渠道,現在只能經由堤防狹窄的排水孔,流進河川,水利單位還在排水孔上加裝了擋水板,導致排水更不順暢。居民跟市府反映,淹水關鍵不在於河水暴漲,而是內水無法順利排出,但問題並沒有改善。

筏子溪的問題,其實是台灣許多河川的縮影。我們一心以為堤防可以阻擋河水,但是堤防也會產生「鐵窗效應」造成堤後積水,根據水利署的資料,台灣近年來淹水的原因,幾乎都是內水無法宣洩造成的堤後積水。

外科醫師張豐年,長年觀察台灣各地的淹水問題。他認為,自然的水系就像是人體的動脈,原本是合一的整體,有自然調控的機制。堤防興建之後被分成內水與外水,各自獨立,中間的通道與界面完全由人為操控,包括抽水機、閘門、擋水板等等,只要有一個環節設計不當或操作不良,水患就由此而生。

張豐年發現,有些自然河道原本不會淹水,做了堤防與水閘門之後,反而開始淹,台中市霧峰區草湖溪與自強大排是其中一例。水利單位為了防止主流的水倒灌逆流,在主流與支流交匯處,加裝擋水板,反而造成支流的水無法宣洩而溢堤。

草湖溪兩岸並不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沒有抽水站的設置,72水災後,養豬戶告上地方政府與河川局,水利單位最後把排水孔拓寬,解除淹水困擾,但是擋水板沒有拆,還是有漂流木阻塞、排水不良的問題。

除了人工設施阻礙排水,河道淤積造成瓶頸也是導致淹水的原因。烏日是台中市地勢最低窪的區域,每逢豪雨,淹水災情也最嚴重,如今上游支流陸續進行整治,下游的淤積卻沒有解決。

河川的淤積與掏刷,都會影響堤防的安全性。今年611豪雨,桃園縣就有50多處堤防破損或潰決,在南崁忠孝西橋附近的堤防基腳被河水掏空,造成蘆竹南崁大淹水。另外曾文溪北二高橋下的堤防,今年春雨時下陷,3、4月才剛剛做好補強,但6月梅雨一來,又整個垮了下來。

根據張醫師觀察,八八風災之前,曾文溪兩邊的房舍並沒有遭受水患影響,做了這段路堤,反而侵犯了原本的行水區,由於河道不斷下刷,蛇籠護岸根本不堪大水沖擊,在濁水溪中游的水底寮堤防,也面臨同樣的狀況。

台灣各主要河川因為上游築壩土石淤積,下游缺乏泥砂補助河床下刷,導致許多堤防橋墩面臨侵蝕掏空的危機。

河川本身不只是水循環的道路,同時也是土砂循環的道路,但過去在做河川治理時,往往沒有考慮土砂循環的問題。我們來到南投縣仁愛鄉眉溪的上游,桃芝颱風之後大量土砂淤積在河道,水利單位沒有清運土石,而是把土砂往兩邊堆置,再用護岸固定住,結果今年豪雨一來,又全部垮掉。

越來越多的經驗證實,許多保護工程耗費公帑卻一再毀壞,與其投入無止盡的花費,不如順應自然稍做退讓。水利署指出,還地於河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許多學者更指出,堤防提供的只是一種安全感的幻覺,它可以在短期內降低淹水的風險,但從長期來看,卻是讓更多的生命財產,面對水患的風險。

當暴雨來襲,堤防與抽水機不再是安全的保證,培養面對災害的韌性,才是不變的道理。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 節目網站

Top

 
 

義築挺進台東 打造部落技藝傳承空間

本報2012年8月6日台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達魯瑪克技藝亭開工合照。(圖片來源:簡志明義築團隊提供)聽過義剪、義賣,但「義築」是什麼?又在做什麼呢?讓青年建築家簡志明和其率領的義築團隊告訴你!

今年暑假,來自12所大學院校,共60位建築系學生,在台東縣陸續完成了達魯瑪克部落大南國小傳統技藝傳授亭、都歷部落信義國小故事亭,今(6日)將完成第3件作品--重安部落博愛國小「涌抱」醫護室,為今年義務建築行動畫下句點。

為部落兒童  創造記憶空間

7月23日,台東縣卑南鄉的魯凱族青年臀部繫上銅鈴,由青年會長帶領繞著部落告知族人,大南國小內的「兒語記憶亭」落成了。

這是簡志明第4年投入義務建築的工作,今年除了繼續「果核再生計畫」,完成達魯瑪克部落大南國小「兒語記憶亭」技藝亭,都歷部落的故事亭以及重安部落的「涌抱醫護室」則由「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台東義築」贊助65萬,不足部分,由東管處補助10萬,募足了今年義築所需經費。

達魯瑪克「兒語記憶亭」技藝亭。(圖片來源:簡志明義築團隊提供)「達魯瑪克」是魯凱語「我們的家」,位於東興新村的達魯瑪克部落,是台東縣內唯一的魯凱族,大南國小十分重視文化傳承。簡志明表示,座落在大南國小出入口的「兒語記憶亭」希望讓小朋友將人生最美好的記憶留在此,不同於一般的工藝教室,它結合了當地特有的木雕、族人從溪谷中採集的石板。學校老師、族人或長老,透過共同的語言,將兒語和文化深植孩子心中。

8月3日完成的第二個移交作品,是阿美族的「都歷部落故事亭」,位於成功鎮都歷部落內的信義國小百年老樹瓊涯海棠旁,讓學校和部落文化串聯,未來部落孩子們有一個可以聽故事的空間,想聽故事就到這裡來,分享部落在地生活。

都歷故事亭移交典禮大合照。(圖片來源:簡志明義築團隊提供)

今將移交的則是位於成功鎮重安部落的博愛國小「涌抱」醫護室,雖是輔導室與醫護室的內部裝修、規模最小,卻需要「特種部隊」--具備建築實作經驗的志工。「涌抱」是義築志工為重安部落取的名字,因位於太平洋岸邊,部落孩子都是海洋子民,而醫護室將如海洋般提供身心的修復空間。這幾天志工以及替代役男們都奮力熬夜趕工,連部落的「警察伯伯」半夜都來關心,充滿人情味。

參與式設計,蓋出部落特色建築

簡志明團隊帶著1:20比例故事亭亮相,讓族人們了解故事亭的樣貌。(圖片來源:簡志明義築團隊提供)第4年義築服務仍以國小為主,簡志明透過台東縣政府,找出3個需要小規模改善教育空間的學校,並以參與式設計、在地參與的概念與部落族人一起討論、對話,蓋出符合部落特色的建築。

參與式設計最可貴的就是願意花時間溝通、討論出共識,而非把圖做好交給來說服居民,也非建築師自己把答案想清楚給答案。簡志明說,他在一開始,會分享過去做過的事情,提供族人「空間」的初步概念,接著是了解居民需求,並和部落族人溝通,認識彼此,建立互信的夥伴關係。

因為是如此「厚工」的工作,簡志明和工作團隊從去(2011)年9月就進駐達魯瑪克,開始設計藍圖,今年5、6月間取得共識,過程中部落提供很多生活協助,部落媽媽還自願當廚工煮飯給他吃,讓簡志明感受到族人樂於分享、付出的熱情。

因為使用的建材大多取材於自然,不可能一勞永逸,因此會做好防腐,移交時也會一併教導維護工作,建立完整的參與式設計案例。

把最好的,獻給部落

大學建築系志工徹夜為涌抱醫護室組裝構件。(圖片來源:簡志明義築團隊提供)傳達愛與希望的方式有很多,各行各業以專長與心意出錢出力,構成一個互助的社會,如簡志明以建築專業來協助部落的孩子。從一開始南投縣信義鄉雙龍國小的竹編教室、羅羅谷部落人和國小老樟樹下的閱讀樹屋,到2011年尼泊爾的無國界醫療站,他秉持初衷,持續在偏鄉推動義築。

簡志明堅持在偏鄉使用最好、最進步的技術,不但以電腦輔助設計,解決建築難題,也將自己研發、獲得專利的建築構件用在部落。

從前,他常問自己,這些技術、工具,通常都用在社會最前端,有沒有可能放在社會的後端、資源缺乏處?而師長鼓勵他去部落住、找答案,於是從2009 年到現在,他跟著部落需求一路旅行,不但實踐了自己的建築理念,也改變社會對專利的看法──而專利本來就應該是用來服務人群的。

今年的義築志工來自成功大學、中原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北教育大學、雲林科技大學、中華科技大學、華夏技術學院、台灣科技大學、淡江大學、交通大學、實踐大學以及台灣大學,12所大學未來建築菁英,在義築過程結合部落生活,一邊蓋房子,也充當部落小朋友英文和數學老師。

未來,青年建築家簡志明及團隊計畫在台東偏鄉持續推動義築、成立實驗室,預計募16萬元,購買基本的木工機具設備,有自己的工具,就不需四處借用,可以更專注於正在推動的事務上。

果核計畫海報。(圖片來源:簡志明義築團隊提供):果核再生計畫,是一個前進深山部落、融合部落傳統與現代科技進行建築交流以協助文化重建的活動。由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獨力支持,希望結合大學建築系學生、原住民部落青年、教育替代役男、以及期待中的贊助貴人,把專業技術帶入部落,結合當地居民的傳統技藝,激發出建築創意;同時改善偏遠地區圖書、教學空間。 【相關報導】

Top

 

美國生態學年會 著眼生態經濟價值

本報2012年8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張志堯編譯,謝懿安審校

洋子厝人工溼地一條河流的美麗、或者一塊溼地的價值,能否用價格來衡量呢?據一些保育人士認為是可以的。有個觀念稱作「生態系統服務市場」(ecosystem services market),可用以評估生態體系服務的價格,並判斷其經濟價值。

Inside Science報導指出,此概念的運作邏輯很簡單:使用者付費(you break it, you buy it.)。換句話說,當企業、開發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會改變環境時,他們必須符合自然資源保護的規定,或者遵照土地和水資源管理,以彌補因開發而產生的負面響。其方式有復原現場環境或者補償保育庫(conservative bank),協助恢復或保護同等棲息地。保育庫通常永久保護瀕危或受威脅物種。

從保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方式似乎有益無害,但並非所有生態學家都同意。批評者認為,生態體系對人類所提供的「服務」並非總能輕易量化或感知。一條孕育魚類和昆蟲的河流,是否會比鳥語花香的登山步道更有價值?一個漁獲豐富的池塘,是否會比未被人類開發的原始池塘價格要更高?

儘管受到廣泛質疑,美國已經存在些許生態系統服務市場,包括在俄勒岡州The Willamette Partnership所發展的相關方式。在他們的網站中列出採納此方式的原因,包含「生態系統服務市場結合經濟和環境,創造新的商機,同時也加快保育和 復育的速度、範圍及效率。」今年8月美國生態學會年會期間,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把自然資源價值量化。反對的專家將討論生態系統背後的科學,以及實務上如何將大自然用貨幣價格簡化為經濟服務。

目前的共識是,若沒有徹底瞭解生態系統,這個方式便無法運作。要評斷一條溪流或一座森林的價值,首先必須瞭解人們是如何與自然互動交流。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這將是一項困難的任務。

※原刊於台灣溼地網;參考資料:Inside Science報導

Top

 

麥寮河口浮木 綿延數百米

摘錄自2012年8月5日臺灣時報報導

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六輕北堤與內陸段渠道,受到「蘇拉」颱風雨侵襲加上昨天滿潮水時遭大量飄流木及垃圾入侵,嚴重阻礙漁、船筏進出碼頭,甚至造成碰撞受損,且飄流木及垃圾更沖上親水便道而難以通行;漁民們表示,因浮木及垃圾數量很多,希望縣府等相關單位加派人力進行清理,共同維護海岸淨地。

受到「蘇拉」颱風侵襲的影響,加上最近滿潮海水的助長下,不少飄流木及垃圾隨著洪水從濁水溪上游沖刷而下到麥寮濁水溪出海口與內陸渠道,當海水退 潮後,這飄流木及垃圾擱淺在六輕北堤側的許厝寮簡易碼頭區內及內陸,綿延好幾百公尺長,不僅堤岸髒亂不堪,也嚴重影響附近漁船、筏的作業安全。

漁民許政雄等人無奈的表示,過去的滿潮水位帶來的飄流木都還沒有清理完,這次颱風又帶來數量龐大的浮木、垃圾,更被海浪沖上親水便道,漁民連個安全的作業環境都沒有,真是無奈。

許政雄等人更說,該海域是雲林主要漁場「紅毛堀」,這些垃圾、浮木四處飄移,已嚴重影響海域生態及親水權,尤其破壞海水潔淨;另外海域也鄰近國際航道,經常有國際輪船行經,也讓台灣蒙上一層污染海洋的污名,實在不容忽視,希望相關單位能夠及早處理。

Top

 

優養化嚴重 木柵「萃湖」不再翠綠

摘錄自2012年8月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北市木柵公園內的「萃湖」,因北市府管理不善,近來湖內出現大量深色懸浮物質,被民眾質疑是油汙入侵。另外也有市議員指出,入園無障礙坡道設施難找,要求改善。

北市公園處南港所主任張秀珠表示,水中出現暗色異物,是因為水中優養化導致,並非浮油入侵,因萃湖原本即為封閉死水潭,會再要求同仁打撈水中有機物質,並透過密集補水方式換水,改善水質,降低優養化。

至於無障礙坡道設置位置不佳,會在木柵公園興隆路入口增設導引標示,方便行動不便人士使用無障礙坡道設施。

位於北市興隆路四段的木柵公園,北側園區在日據時代是日軍關押盟軍高階戰俘的軍牢, 1980年木柵公園闢建完成後,日據時代軍營圍牆至今猶存,將木柵公園分隔為南北兩側,記錄歷史,卻也阻礙萃湖發展,101年5月間市議員李新還前往會勘要求改善。

但近日仍有民眾投訴市長信箱表示,萃湖已經變色,不再翠綠,周邊更是蚊子比人多,環境衛生堪慮。經實勘,園內指標上還處處結著蜘蛛網,與翠綠園景不搭。

張秀珠表示,針對木柵公園現行硬體缺失與視線穿透性不佳問題,102年初將委外整體評估,擬定改善計畫,預計103年動工全面改善。屆時除可能於公園正門增設另一座無障礙坡道,過去備受質疑的園內圍牆,也不排除拆除。

Top

 

抽取大樹伏流水 民眾反對到底

摘錄自2012年8月3日聯合報高雄 報導

南區水資源局計畫在高屏溪抽取伏流水做為備援用水,引起高雄市大樹區興田等里居民反彈。民眾指南水局一旦在大樹區抽取伏流水,勢將破壞佛光山一帶的山泉水脈,影響玉荷包等農作灌溉,他們反對到底。

興田里長曾金益說,大樹玉荷包,就靠在地山泉水灌溉,地下水其實是相通的,將來抽取伏流水,一定會破壞現有山泉水,我們絕不能坐視這種禍延子孫的事發生。

溪埔里真武殿管理委員會主委林廣源、大坑里泰瑞藥房老闆王坤木都表示,大樹水質超好,市區很多人買來泡茶、更造就優質的玉荷包。

曾金益說,當年北區5里有一半人家都靠在高屏溪河川地耕作過活,政府基於大高雄用水需求,開設攔河堰,設水源保護區,居民無法繼續使用河川地,已做出讓步;後來高屏溪東岸做護堤、攔沙壩,導致雨季水漫西岸,民眾也都承受,現在還要在興田等里抽取伏流水!

包括溪埔、興田等里民眾並認為,抽取伏流水,有地層下陷風險,政府開發水源,不能老是犧牲大樹人的利益。 

Top

 

論壇∣一次一次的證明

作者:黃笙(國小二升三學童)

看到一次一次一次的夕陽 是月亮要出來的證明
看到一朵一朵的烏雲 是正要下雨的證明
看到一滴一滴的汗水 是農夫辛苦種田的證明
看到一條一條蛇的出沒 是環境非常好的證明
看到一個一個部位的退化 是某人變老的證明
看到一個一個的小嬰兒 是父母辛苦的證明
看到一塊一塊錢的收穫 是老闆賣掉某個東西的證明
看到一個一個的人消失 是大自然收回地球的證明

那時應該就是人類的末日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