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暑夏時節,相信不少讀者計畫到風光明媚的花東地區來個小旅行。而由從台東南部一路向北輪流舉辦的「豐年祭」,可以接觸俊美開朗的原住民,有歌舞可看並能享受小米酒等等風味餐,似乎很誘人,許多人甚至使用「瘋年祭」來形容這場狂歡可以盡情飲酒歌舞吃喝玩樂的觀光行程。
花蓮縣政府更強打「聯合豐年祭」,視為每年的觀光重頭戲。來自馬太鞍部落的Ingay Tali,以及太巴塱的Namoh Nofu,兩位阿美族青年卻非常不認同,他們上週五(27日)在「哲學星期五」論壇與公眾說明時,用的是「聯合豐年祭的迷思」這個題目,究竟當中有什麼認識上的落差?他們心目中的「豐年祭」又該是什麼?
如果將豐年祭簡化解釋為「原住民的過年」能讓人有初步的認識,那麼請試想,不同文化傳統的河洛、客家族群,如何「聯合過新年」?或是將玉皇大帝、媽祖、關聖帝君、耶穌等神祉合併舉辦「聯合慶生大會」有人能接受嗎?花蓮縣舉辦的「聯合豐年祭」行之多年,將縣境內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6族合併辦理,企圖藉此發展觀光,兩位青年認為此舉將傳統祭儀簡化為歌舞展演,等於將文化商品化。
他們表示,每個群族甚至各族群中的每個部落,一年舉辦一次的祭典,內涵大不相同,光是以阿美族為例,北部阿美族普遍稱Malalikit,東海岸阿美族則稱為 Malikoda,中部阿美則稱為 Ilisin。名字不同,祭典的意義自然也大不同,並非都是「豐年祭」字面上的慶祝豐收,Ingay解釋,以「Ilisin」為例,lisin 的意思是「禁忌」,I 則是「在...之中」,也許「忌中」這個詞,還比較貼切一些,但這和漢族所認知的這個詞的含意,可就大不相同。
Namoh表示,傳統的祭典其實非常嚴肅,包括準備、迎靈、宴靈、送靈等階段。除了目前大家熟知的三到五天中的歌舞與儀式,長達一個月以上的準備期,其實才是部落傳承文化的重要時機,這當中包括了政治、軍事、經濟、教育、訓練等功能。他強調,以部落的角度來思考,就像每個獨立的小國家自行依照自己的條件與需求訓練自己的成員。所以有的部落上山學習打獵、戰鬥、有的練習捕魚、也有為了農事,祈求來年的生活能繼續順利運行,而非都是為了慶祝小米豐收。
會中,也討論到抱著觀光「豐年祭」心態的遊客帶給部落的困擾,最讓人頭痛的便屬入侵式的拍照行為,這些遊客可能會闖入祭典的場地中取景,設計場景、要求重演,甚至私自將照片作商業使用,傷害族人的智慧財產權,因此最近如蘭嶼與港口部落等,開始有所管制。再者就是因為將儀式當中為了取悅祖靈與老人的歌舞,誤以為是為觀光客演出的表演,而做出催促,或是大喊「我們不要看屁股!」要求圍圈的族人必須轉身面對他「好好表演」。
目前在花東行之有年、由政府主辦的聯合豐年祭,為了行銷觀光而作,轉變為有著濃厚的政治與金錢色彩,兩位青年認為初衷不對了,也連帶影響許多原有的文化內涵。例如今年花蓮縣政府派人穿著族服,以「報信」的形式,到鄉公所、飯店、車站向遊客宣傳聯合豐年祭訊息,便與原本部落間的報信意義相去甚遠,Namoh對此感到非常憂心,「真正的祭典不見了,留下來的是一個充滿了刻板印象的、只給觀光客看的表演秀,使唱歌、跳舞、喝酒的原住民形象深植人心。」
由於有民眾在會前表示希望能當場學習原住民豐年祭歌舞,Ingay論壇終了時回應,「不行不行,現在你知道歌舞是為了取悅祖靈,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不能亂跳的!」對於這兩位部落青年而言,他們歡迎大家接觸原住民文化,但更要呼籲,請不要將自己的想像與刻板印象強加在別人的文化傳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