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8.0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至少海有你:第七屆環境新聞編採營招生
「濕地:鹽米之鄉的想像系列」講座:白鸛農法護水田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救石虎 學者民代呼籲:後龍殯葬園區應立即停工

台灣特有的石虎,現也面臨存亡關鍵。

圖片來源:火葬場滾出後龍臉書粉絲團

苗栗地區的石虎族群維繫,對台灣石虎族群存續是首要工作,也具淺山生態系及瀕危物種保育的指標性意義。然而,淺山生態系也是人為開發最嚴重的地區,陳美汀指出,石虎族群數正急遽縮小,顯示保育的迫切性。

日本1965年發現命名的西表山貓,也成了當地的象徵,不但積極保育,更成為旅遊觀光的資產,石虎也能成為苗栗的觀光大使。石虎是世代子孫的公共財,「再怎麼野蠻也不可以殘忍的對待後代子孫」,他懇切的拜託苗栗縣政府留石虎生路,立即停工,重啟環評;也請社會大眾關心石虎保育。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苗栗十班坑開殯葬園區 石虎族群恐消失
化衝突為保育 苗栗養雞場加入石虎通報系統
生態專家:設殯葬園區危及瀕絕石虎
獸鋏餘生瀕危石虎經民眾搶救後保命

深度報導|黃河 應是碧波蕩漾還是水落石出?

本報2012年8月7日甘肅瑪曲訊,葉人豪、莫聞、謝璧如報導

以往黃河每年都會泛濫,氾濫的時候造成沿河地帶許多的損傷,包含人員傷亡、作物損傷等,但也因為氾濫,豐富了河灘的溼地,為這片土地灌注了新的生命。時至今日,黃河的水位隨著水壩的工程而安靜了。

崔晟介紹說,黃河溼地與水環境在河南境內各段有其不同的問題。在三門峽,是官方重視,甚至營造人工溼地來打造觀光,但卻因刻意築壩營造水潭而失去原本喜愛來此地的觀光賣點──天鵝。孟津一帶的黃河溼地,則是農業從傳統食用作物改為棉花經濟作物或改作魚塭,水鳥食源變化而導致度冬候鳥來此覓食的意願。更往下游的黃河鄭州溼地,則是許多以農民為名,實際上有權有勢者在河灘地開發民宿、渡假村,官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蒙混過去,法律蕩然無存。

精采內文

離島圓夢曲|風中傳奇--小島的守護神

作者:張姿慧;圖:HOZAYA設計工坊

話說鄭成功在金門島上伐木造舟,使得森林綠景驟變。東北季風一吹來,黃沙滾滾的年代裡,居民深受風害,生活極為艱辛。為免於風災之苦,人們就在村落口設置風獅爺,作為「鎮風止煞、祈祥求福」的象徵。

自此,有獅的威猛、神的性格、人的靈性隱喻於一身的風獅爺,便以各種樣貌駐守村落,肩挑阻擋風沙、掃除惡運、僻佑土地萬物的重責大任。時至今日,祂不但成了金門當地的守護神,也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資產。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苗栗大埔事件政府宣稱已解決,說好的原屋保留卻言而無信,有四戶面臨強迫拆除,無家可歸的處境,被迫拆遷的居民會持續抗爭下去。該拆的不拆,有業者在新竹關西原住民保留地上興建豪華農舍,舉發者抗議卻遭地檢署列為被告,這樣的農舍已嚴重影響到當地環境生態,相關單位應該要重視而不是放任。

環保意識抬頭,台灣主婦聯盟與西安一群長期做環保工作的婦女來做交流,互相分享推展經驗,雙方亟欲互相交流,稱這次的會面就像是「瞌睡等了個枕頭」一樣。美國內華達州將垃圾轉成能乙醇,預估一年下來可產生3800百萬公升,既可做為交通燃油原料 也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為地球進一份心力。維護環境改善沼澤水質,美國環保署將推動12年8.8億美元的計畫,來改善受到農業及都市發展危害的水源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誰給小琉球亂打針? 醫療廢棄物灑滿海灘

作者:藍小藍(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學生)

在六月底的一陣颱風過後,小琉球的海灘覆蓋了大量的垃圾,除此之外,在其中更有著大量的醫療廢棄物品,針頭、針具、輸血管、各種藥瓶等,散落在美麗的小琉球海灘上,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恐懼而害怕的景象。

7月19日海洋大學海龜志工於小琉球魚埕尾沙灘淨灘,僅30公尺的距離已撿到44支針頭、大量的針具、及醫療藥瓶及用具,且日前已有海巡署的人員針對這類物品進行大量淨灘回收,否則淨灘結果應該更難以想像!

精采內文

 

救石虎 學者民代呼籲:後龍殯葬園區應立即停工

留住石虎‧系列報導之3

本報2012年8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石虎是台灣僅剩的貓科動物,雲豹雖然也是,但一般認為已從台灣島上消失。(田秋堇立委辦公室提供)繼雲豹、水獺化為雲煙,僅存的台灣特有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石虎,現也面臨存亡關鍵。

苗栗縣後龍鎮2005年經林務局委託研究案證實為石虎重要棲地,苗栗縣政府與殯葬業者卻在十班坑地區聯手以BOO(私人興建、營運、擁有)開發「東亞最大的」殯葬園區,雖通過苗栗縣政府環評會議審查,環評內容不但未記載當地為石虎重要棲地,更未針對此事發展保育策略,目前已開始施工。

昨(7)日來自苗栗縣當地保育團體、研究人員以及立委召開記者會,認為環評過程有瑕疵,業者環說書記載不實,要求苗栗縣政府撤銷開發許可、立即停工,為台灣唯一貓科保育類動物石虎留活路。

苗栗石虎之都 若不保育無處可去

石虎出現頻率分布預測圖與殯葬園區位置。(圖片來源:陳美汀提供)林務局早於2005年即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進行「新竹苗栗淺山地區小型食肉目動物保育現況與研究」,其中就包含苗栗地區石虎存在之現況。長期進行石虎研究調查的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研究員陳美汀表示,過去石虎普遍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目前資料顯示台灣苗栗、台中、南投以及嘉義都曾有石虎零星出沒紀錄,而新竹則完全未拍到。其中苗栗地區可能是石虎族群較為穩定的地區,又以後龍、西湖以及通霄出現最頻繁。

苗栗地區的石虎族群維繫,對台灣石虎族群存續是首要工作,也具淺山生態系及瀕危物種保育的指標性意義。然而,淺山生態系也是人為開發最嚴重的地區,陳美汀指出,石虎族群數正急遽縮小,顯示保育的迫切性。

根據調查,十班坑內不但存在石虎,而且可能已建立族群,不但是重要棲地,更不容損失。陳美汀說,石虎的棲地不能再遭破壞,並應就此地因公路切割的孤島效應,提出對策,包括動物涵洞、廊道等。

當地有石虎 民眾都知道

幾位研究人員表示,當地務農的居民曾表示看過石虎、白鼻心等野生動物。民進黨立法委員吳宜臻表示,既然2005年早確知有石虎存在,當地民眾也都知道,質疑2009年召開的環評會議難道不知情,是否涉及故意隱匿或造假。

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前理事長洪維鋒拜託苗栗縣政府手下留情,留活路給石虎。右為洪維鋒。(圖片來源:火葬場滾出後龍臉書粉絲團)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前理事長洪維鋒戴著石虎的披風以及面具與會,他說,兩年前苗50縣道欲貫連苑裡與三義,因切割了石虎棲地,苗縣府因此暫停;苗128縣道更首創台灣首座「小心石虎」警示標誌,縣府也有以石虎當保育大使的構想等積極作為,然而,卻放任業者在顯示有石虎族群的園區內施工,令他十分痛心。他痛批縣政府像是雙面人、精神分裂,讓人很難認同,。

洪維鋒以「太古原貓」來形容石虎的珍貴,當世界各國都已「豹貓」或「山貓」來稱呼石虎,只有台灣以虎稱之,可見昔時台灣社會對石虎的珍愛。日本1965年發現命名的西表山貓,也成了當地的象徵,不但積極保育,更成為旅遊觀光的資產,石虎也能成為苗栗的觀光大使。石虎是世代子孫的公共財,「再怎麼野蠻也不可以殘忍的對待後代子孫」,他懇切的拜託苗栗縣政府留石虎生路,立即停工,重啟環評;也請社會大眾關心石虎保育。

若不停工環評法救不了石虎

因人為開發許多石虎無家可歸。圖為被農民發現帶到收容中心收容的小石虎,一旦進入收容中心,終生都無法回到野外,也等於野外族群的消失。(圖片來源:火葬場滾出後龍臉書粉絲團)後龍殯葬區開發案的環評報告卻忽略石虎存在事實,立委田秋堇無法認同,他認為即使環評法第20條可以處罰「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記載者」之行為,但若不立即停工,石虎恐怕難回天。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說,石虎是陸地上的白海豚,面臨存亡危機。全球關注生物多樣性增加,是因為物種多樣性是環境的安全網,安全網越堅固,對人類越安全,否則就會斷裂。十班坑這塊土地原可容納3公3母的石虎族群,可能因為棲地破壞而剩下2公2母,族群一旦難以建立,將走向滅絕之路。

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表示,將評估是否將國有林班地納入或另設一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林務局已於6月13至今發出3次公文給苗栗縣環保局,要求重啟環評,7月26日公文也表示此地為石虎棲地,要求工程停工,並已將副本知會環保署。

救石虎 關鍵在苗縣府

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第6條,業者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對環境之重大影響以及未提出環境保護對策、替代方案。吳宜臻要求環保署應善盡督導責任,要求苗栗縣政府做出立即停工處分,並要求廠商重啟環評;環保署更應該對下級機關作出不當的環評審查結果,進行行政查處。

環保署綜計處環評科科長顏旭明表示,依據環評法第18條,若有影響需提因應對策,對於環評過程已請苗縣府澄清,並組成監督小組。至於停工與否則須由核准機關,也就是苗栗縣政府決定。環保署也將於一週內行文苗栗縣政府釐清事實,若確認生態調查故意隱匿石虎等野生動物,相關單位將依環評法第20條論處,屆時恐有刑事責任。

「殯葬園區為了埋葬過往者讓石虎滅亡,死者能安息嗎?造這麼大的孽,安葬在此地的死者永生不得安寧」,田秋堇拜託苗栗縣長劉政鴻高抬貴手,盡速停工,千萬不要因此加緊開發,也要求環保署現勘,否則救不了石虎。

研究人員表示,一旦動工,石虎可能就避開此地,等於限縮石虎棲地。吳宜臻表示,此案雖可進行公民訴願,不過訴願期間仍無法要求業者停工。兩位立委雖已進行法律研商,但停工的關鍵仍在苗栗縣政府。

 【留住石虎‧系列報導】

Top

 

深入報導|黃河 應是碧波蕩漾還是水落石出?

本報2012年8月8日河南鄭州訊,莫聞、葉人豪、謝璧如報導

 河南是中國地理上的中原地帶,當地人以河南位居中國心臟地帶、尤其歷史上有九個朝代在洛陽建都自豪。黃河在河南境內到桃花峪為止,是屬於中游河段,其間支流遍佈,形成許多肥沃的沖積平原和大小溼地;到黃河中上游進行水資源議題考察等台灣環保團體一行人,從上游的甘肅南部瑪曲、陝西西安,今日走到河南境內三門峽、洛陽、孟津與鄭州,隨著在地環保人士的解說,見證了河南境內黃河溼地與水文的變遷,以及築壩技術興起後對水環境的衝擊。

以往黃河每年都會泛濫,氾濫的時候造成沿河地帶許多的損傷,包含人員傷亡、作物損傷等,但也因為氾濫,豐富了河灘的溼地,為這片土地灌注了新的生命。時至今日,黃河的水位隨著水壩的工程而安靜了。

崔晟-自然之友河南小組崔晟是中國全國性環保團體「自然之友」組長,也是當地「綠色中原」團體發起人;他介紹說,河南境內許多山川都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在其中,例如詩經寫到「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便是以河南境內的溼地為背景;又例如流經洛陽城外北邙山的瀍河,在北魏時期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有一篇專門介紹,甚至「瀍」這個字,更專門為此河所用;然而,隨著人為開發帶來的水文環境變遷,如今瀍河只剩不到半米的窄小河道。崔晟感慨的說,這裡的水環境如果破壞了,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也跟著沒了。

崔晟介紹說,黃河溼地與水環境在河南境內各段有其不同的問題。在三門峽,是官方重視,甚至營造人工溼地來打造觀光,但卻因刻意築壩營造水潭而失去原本喜愛來此地的觀光賣點──天鵝。孟津一帶的黃河溼地,則是農業從傳統食用作物改為棉花經濟作物或改作魚塭,水鳥食源變化而導致度冬候鳥來此覓食的意願。更往下游的黃河鄭州溼地,則是許多以農民為名,實際上有權有勢者在河灘地開發民宿、渡假村,官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蒙混過去,法律蕩然無存。

黃河在三門峽市往東流入河南境內,這裡除了有大禹治水時期相傳將峽間三到水流以「人門」、「神門」、「鬼門」命名的三門峽聞名、以及黃河上第一座建成的三門峽大壩讓三門峽市興起之外,這裡還有著名的澗河河灘溼地吸引大批天鵝前來的景觀。每年度冬之時,成群的天鵝、小天鵝、黑天鵝,會從內蒙古來此覓食棲息,但如今,當地政府為了營造觀光,營造人工溼地之餘,還建起了最受保育人士詬病的澗河壩。

天鵝湖的黑天鵝原本政府興建河壩是為了觀光的盤算、打算營造一水波盪漾、天鵝徜徉其間的都會公園,但沒想到此舉卻造成反效果。黃河溼地三門峽管理處副主任李樹拉痛心的說,水壩建成後,水位增高幾米後,性喜吃水草或泥間軟體動物的天鵝,反而搆不到水底的食物,漸漸不來,改到隔壁的山西去了。對此情況,政府不是正本清源,反而是大量購買玉米播撒,想吸引天鵝前來,甚至以補貼方式鼓勵鄰近農民種玉米給天鵝吃,就是為了維持觀光亮點,但效果實在有限。

崔晟說,他和一些關心的團體持續說服政府拆掉澗河壩,希望有朝一日能成。

在洛陽近郊的洛浦公園溼地,河南野鳥會志願者黃曉敏表示,「以前這裡還有許多雁子,但現在都市化嚴重,農村變少,而燕子是群體動物,需要大量的農作做為食物,所以牠們都不回來了!」由於都市化的原因,鳥類少了覓食的空間,因此現在只剩鴨科動物稀稀落落。

「另一個關鍵是人!」黃曉敏補充道:「當黃河的水退下的時候,是可以吸引遊客來此看鳥的,但是當水漲起時,因為鳥類失去覓食空間所以就不來;於是政府為了吸引遊客,就在河中的島上裝置LED燈,反而因此嚇跑更多的鳥類,造成了反效果。此外,政府在鳥季的時候並沒有管制民眾進入,造成許多鳥類受到驚擾,這些拍鳥的專業人士,許多已經打擾到鳥類的生活」

考察團體前往孟津縣的黃河溼地,當地正在舉辦荷花節,卻發現荷花田已經居指可數,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經濟作物(如棉花),許多埤塘也轉為魚塭,黃曉敏認為這是經濟掛帥所產生的後果,「因為農民發現蓮子賣不上價,請人挖蓮又要很多人工,今年他們就全退了,改種魚塘因為比較賺錢。」這也是為什麼鳥會要呼籲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在現代經濟為主的市場上,當地居民當然選擇價值高的作物:「農民認為如果不和鳥爭食,鳥要和我們爭食!」。

會津縣的會盟溼地,這裡是姜子牙會諸侯,集兵攻打商紂的古戰場,如今出現了政府在推行荷花節,人民卻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的矛盾做法,黃河邊上的灘塗溼地,也被開發成遊樂園,各種遊樂設施及水上活動,就像是在海灘一樣,而對於喜歡賞鳥的黃曉敏來說,他認為:「因為人變多,鳥類自然就少了;另外就是種植結構有變化,農民很少種糧食作物,都種經濟作物,這樣對鳥類的越冬棲息都有一定的影響。」似乎正透露著中國在景觀開發及生態溼地維護之間存在者許多的矛盾,崔晟表示,河南地處中原,這裡的水文在在透著人文和歷史的底蘊,他希望可以透過「詩經中的河流調查和保護」等工作,藉由此地人們的歷史情懷,增進人們對水環境的重視。

Top

 

離島圓夢曲|風中傳奇--小島的守護神

作者:張姿慧;圖:HOZAYA設計工坊

話說鄭成功在金門島上伐木造舟,使得森林綠景驟變。東北季風一吹來,黃沙滾滾的年代裡,居民深受風害,生活極為艱辛。為免於風災之苦,人們就在村落口設置風獅爺,作為「鎮風止煞、祈祥求福」的象徵。

自此,有獅的威猛、神的性格、人的靈性隱喻於一身的風獅爺,便以各種樣貌駐守村落,肩挑阻擋風沙、掃除惡運、僻佑土地萬物的重責大任。時至今日,祂不但成了金門當地的守護神,也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資產。

小村的風獅爺

我們村裡頭也有兩座風獅爺,一座在廟口旁,另一座在某處的民宅前。兒時經常和一群玩伴在廟口附近風獅爺旁的廣場玩耍,頑皮的男孩們有時興致一來,就坐騎在身上,將祂當作馬兒般使喚,其它人則站在一旁吆喝吶喊。大人瞧見了,總是對著我們遏阻,因為在他們眼裡,那是不容冒犯的神。

懂事後,每一次,村子裡頭有祭典,母親總會準備一小籃的糖果餅乾,差我說:「拎去拜風獅爺公。」風獅爺公(閩語)這個逗趣親暱的封號,是我們全村居民對祂的尊稱,也是集體共同的信仰。

在每回我被迫參與祭拜的時刻裡,從村人虔誠跪求的神情中及叩謝還願為風獅爺穿上披風的同時,我彷彿看到了那些傳說及神跡在眼前顯現,漸漸地在我心中,也對祂留下了一個神祕的敬畏的想像。

村裡的習俗照舊,只是,成年之後,我不再拜拜了。這尊從小伴我長大的風獅爺,此刻,在我眼裡,就是一座自明朝留下來的古物景觀,不動如山的穿越時間長河,走過貧瘠、走過戰火,一起隨我們來到了太平盛世。

反倒是,開放觀光後,我偶爾會遇到零散的背包客,拿著相機出現在廣場前,對著風獅爺注目許久,然後好奇的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快門。我見了這景象,總是訝異萬分,忍不住想問,他們是如何找到這個偏僻遙遠的小村。

圖:HOZAYA 設計工坊圖:HOZAYA 設計工坊圖:HOZAYA 設計工坊圖:HOZAYA 設計工坊

風獅爺的特徵

金門島有五個鄉鎮,總計約有八十尊的風獅爺,其中分布在我們金沙鎮的就有五十多尊。每一個村落的風獅爺各有不同的樣貌及特色,除了捲髮、大眼、寬鼻等共通元素外,每一尊的表情及神韻都不盡相同。

其姿勢有坐有臥,有蹲有立,有的高大威猛,有的小巧可愛,每個造型也各有不同的意涵,大口是象徵吞噬風沙鬼怪;頸繫鈴鐺,具有警示作用,葫蘆造型的雄性特徵,則有僻佑人丁興旺的意涵;手持各種祥物如古幣,代表財運亨通,帥印則代表加官進爵、綵球則象徵有求必應等。仔細探究,饒富趣味,這也許是吸引那麼多「尋獅客」前來造訪的原由之一。

風獅爺是島嶼獨特的信仰,也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人文風景,祂的身上充滿著各種耐人尋味的典故,有機會來到金門的話,不妨多看祂幾眼,多聆聽幾個故事。

守護與創新

自開放小三通後,大量遊客湧入、台商進駐、房價飆高,純樸幽靜的金門島嶼此時正面臨開發的衝擊,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戰地文化、洋樓古宅及人文資產逐漸在流失,讓不少人憂心忡忡。

有感於此,幾位在金門當地長大的年輕人,突發奇想,想用一種方式護衛傳統文化,他們將風獅爺的圖騰加以設計活化,藉由商品的流通,試圖將風獅爺的典故流傳得更廣更遠,好讓更多人來認識島嶼的人文風采,一起守護這些美麗的資產。

在他們心裡,因著對土地的情感,無不希望歷經時代變遷的風獅爺,可以矗立不朽,繼續訴說祂的傳奇故事。在風中輕輕傳頌。

Top

 
 

大埔4戶拆除確認 環團怒:言而無信

本報2012年8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陳寧攝影

大埔事件虛晃一招,仍有4戶住戶未原屋保留,農團怒批吳敦義言而無信。兩年前的6月9日苗栗大埔怪手毀田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時任閣揆的吳敦義信誓旦旦將「原屋保留」,至今兩年來,政府雖不斷宣稱「大埔事件已經解決」,仍有4戶人家面臨強迫拆除,無家可歸的處境。

繼7月24日,內政部都委會第784次會議,決議拆除上述4戶家屋,昨(7)日第785次會議,再度確認前次會議記錄。4戶人家以及2年間陪伴奔走的大埔居民,聽到此決定,在營建署外跪倒痛哭。

昨營建署門口佈署大規模警力,阻擋民眾進入會場,居民要求入場參與審議,協商後營建署同意3名代表可進入議場發言,但拒絕媒體與聲援民眾參與會議,兩名同學趁勢跨越圍牆,表達參與會議的訴求,不料被警察強勢「無理扣留」,不願意說明逮捕理由,一度不肯放人,經現場律師協調一個鐘頭後,才姍姍釋放。律師詹順貴表示,後續將尋求行政救濟,因為這是一個違法無效的決議。

營建署動用大批警力阻擋民眾進入議場。

苗栗縣政府以鴻海子公司群創光電有擴廠需求,進行大埔土地徵收,但現在群創併購了統寶光電,已無擴廠需求,苗栗縣政府仍未停止土地徵收,將農地改為建築用地或商業用途。為此,先是發生怪手以整地為名鏟田,不久當地居民眼見農田受創,發生朱家阿嬤飲鴆自盡的憾事,全國人民為此受到極大的撼動,農民團體更發動夜宿凱道行動,訴求依照憲法保障人民身家財產權。

此事由行政院提出「大埔自救會成員之建物基地應原位置保留」為既定政策平息,內政部都委會第746次會議原則上已決議自救會成員「原屋保留」,發回苗縣府重做檢討;苗栗縣政府卻以縣都委會第228次會議決議推翻內政部都委會第746次會議結論,內政部都委會於2011年5月10日召開的第755次會議也推翻第746次會議結論。

此項決議導致其中3戶住家將被拆除,1戶的農地則被切分為4份。

農團譴責:制肘於縣府 國家治理淪喪

台灣農村陣線發表譴責聲明指出,內政部都委會第784次會議結論乃基於不充分、不正確之資訊做成。當日會議主席簡太郎利用錯誤資訊、謊稱農民住家曾引起車禍,甚至欺騙委員自救會委任律師已同意先前研商結論,在委員有明確反對意見的情形下,未經表決,逕按苗栗縣政府核議內容,決議未來將拆除農民房屋。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痛批,行政院、內政部屬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無法貫徹兩年來持續宣示的既定政策,是國家治理的淪喪。

大埔自救會發言人葉秀桃手持2010年8月23日由行政院所發出的院台建字第0990102255號函表示,上面白紙黑字寫著「其所有之建物及基地同意原位置保留」等語。「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所發出的公文,竟然說跳票就跳票,跟一張廢紙有什麼不同?」他說,「我們的底線就是原屋保留、劃地還農,一戶都不能少!只要有一戶不能按照承諾保留,我們就會繼續抗爭!」

葉秀桃說,「小孩子都知道要守信用,怎麼政府反而不知道?」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痛批,選舉一過,連原本說的話都不算數了。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指出,明明內政部都委會第746次會議已經決議原地保留彭秀春的房屋及黃福記的土地,結果竟然在沒有任何情事變更的情形下,案子回到苗栗縣政府跑了一圈,再到內政部都委會第755次會議時,先前的決議就全部翻盤。質疑,都委會有如苗栗縣政府操控的木偶,聽憑苗栗縣政府的意見,甚至罔顧決議違反國家既定政策。

廖本全說,內政部都委會是都市計畫的中央主管機關,本來就有依法審酌公共利益、必要性、手段適切性、比例原則、國家政策等,針對每個都市計畫個案進行專業獨立的實質審查之責。但在大埔案中,結果完全不符比例原則。

確認拆除 居民難以承受

據報導,幾位迫拆遷居民對於營建署結論,心情極度沮喪。面臨兩次徵收的張藥局夫妻張森文與彭秀春更是當場失聲痛哭,處境令人鼻酸。彭秀春形容2年多來一下要拆、一下不拆,「反反覆覆地凌遲我們。」他表示,將會持續營業下去,一直到強迫拆除為止。

強迫拆除的住戶彭秀春,兩年來飽受煎熬,他說政府一下不拆一下拆,根本是凌遲。(攝影:陳寧)

Top

 

護馬武督溪 朱天衣緊追真相

本報2012年8月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與作家朱天衣的初次會面,不在新書座談會,而在立法院的記者會上。

現居新竹關西馬武督部落的朱天衣,因抗議部落原住民保留地被濫墾濫伐、興建豪華農舍,遭農舍業者檢舉,而桃園地檢署以「妨害名譽」罪名,將朱天衣與劉美玲並列為被告。環保團體主動發起聲援,於7月18日舉行記者會,並要求縣府即刻拆除該農舍。

山林裡的豪華農舍

農舍 陳文姿攝實際走訪新竹關西馬武督部落,上山不遠即可見到這棟藍色玻璃帷幕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眼前的「農舍」已接近完工,因4月縣府以執照逾期為由撤銷建照,目前處在停工狀態。

通往農舍的200公尺水泥道路,兩旁未見其它房舍,負責修造的農委會水保局表示,道路是為了山裡頭其它農戶所建,但記者所見,道路目前僅通到農舍旁。

溪邊的工程廢料 陳文姿攝農舍位於一順向坡之上,坡邊猶見崩落的林木與土石流失痕跡。排水溝已沿著山坡鋪設完成,山坡下便是馬武督溪。河床邊還殘留著工程廢料,如紅磚、水泥塊、磁磚等,但來源不清楚,也無從查起。不過,比起崩落的土石及滿地掩不住的廢料,更引人注目的是馬武督溪兩旁長約100公尺的水泥堤防。

自然野溪旁的水泥堤防

此處山林杳無人跡,這一小段水泥堤防顯得突兀,負責整建的水保局曾表示這是溪流彎道,恐溪水沖刷邊坡,危及上方農舍,基於專業考量,乃以水泥灌漿築堤。

即便未曾到過馬武督溪,馬武督溪的樣子也不難想像,它就像平時爬山時看到的野溪,或電視上供溯溪探險的溪流。溪底佈滿大石,兩旁綠樹茂密,枝幹偶爾擋住去路。對於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泰雅族人劉美玲,這可不是一般的野溪,這是她從小玩耍的地方,她自豪地表示她可以輕易在大石間跳躍。

右前: 水保局整治的堤防 左後:自然原始林 陳文姿攝現在,她也帶自己的孩子來溪邊玩,小孩走得慢,但她讓小孩自己走。兀然出現的水泥堤防,不僅僅是對馬武督溪流粗暴的破壞,似乎還昭示著,人類的力量能阻擋大自然的反撲,將自然隔絕在外。然而,堤防護坡工程以水泥圍成,下雨後,河水無法自然滲透,反而容易氾濫成災。溪底鋪設的水泥河梯,也加劇溪魚的生存危機。

附近居民指出,該山坡曾在1月發生部分坍方,屋主反而加緊趕工興建。萬一山坡再次崩塌,巨型房舍坍塌阻斷溪流,到時,不僅溪流被毀,水患殃及周圍及下游居民,國家還要賠償該「農舍」住戶災害損失。部落居民不平地表示:為什麼部落有些危險的地方等不到國家資源,但國家興建的工程,卻要賠上馬武督溪流生態,以及人民的居住安全?

一連串「合法」的問題

從准許山坡農舍興建開始,便能發現一連串問題,例如:為何非原住民可以合法取得保留地?在林業用地、山坡地上興建大型農舍,為何能取得合法執照?為何道路只通往農舍?既然花大筆錢興建堤防,可見水保局已預見危險,那縣府怎麼還允許在山坡上蓋房舍?河堤施工全然不顧自然環境?

問題固然因農舍而起,在「一切合法」的狀況下,反而更讓人憂心,台灣的執法出現了什麼問題?政府是否真正用心在維護山林永續?

不願當個「視而不見」的人

非農用的農舍隨處可見,這事大家都不陌生。有人這樣勸朱天衣:山坡不當開墾利用,規模更大,更明目張膽者,也皆有之。財團開發利益與政商龐大的體系,豈會輕易改變?朱天衣的回答是:「也許,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撼動整個結構,但是不停的衝撞,至少可以給不法的人警惕,讓他們不能再為所欲為。」

朱天衣   陳文姿攝朱天衣剛發表的新書寫的是山居歲月的自然與美好。她說,身為作家,她不願永遠當個不說話的人,永遠只寫溫馨感人的故事,假裝視而不見身邊發生的這些事情。她不願無所為而放任台灣「就是這樣」。

於是,朱天衣跟當地住民共同成立「馬武督山林溪流巡守隊」保山衛林;她找水保局、縣政府、農委會,尋求各種官方說法;她請教學建築與懂法律的專家們協助,試圖釐清真相。就如同沒有調查權的一般人,透過各種管道,一點一滴地把事情拼湊出來。

訪談中,朱天衣不時抱著她的狗,貓也過來打岔,庭院的雞跳上樹,而另一棵樹上則是爬滿各種古怪的蟲。

數天後,在台北的記者會上再次見到朱天衣,她正疾呼 :「不能讓財團在山中濫砍濫伐!」這一次,是為了立法院正在修訂的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修正草案。

這一場仗還在繼續、在立法院、在法院、在我們居住的土地上。

Top

 

「瞌睡等了個枕頭!」 陝西、台灣環保女性終碰頭

本報2012年8月8日陝西西安訊,葉人豪、莫聞報導

「其實以前就聽過台灣的主婦聯盟,只是一直都沒有機會可以實際交流一下!」西安一群環保媽媽長期透過婦女參與環保工作,促進城鄉社區轉型的環保媽媽們,形容他們亟欲與台灣女性環保工作者交流的期待。5日晚間,台灣11名環境NGO成員,離開甘肅瑪曲往黃河下游考察,抵達西安,台灣的環保女性終於有機會和這群主婦們碰面,彼此交換工作推展經驗;他們形容這次會
面,就像是「瞌睡等了個枕頭」一樣。

陝西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提供這群西安的環保媽媽們組成「陝西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在陜西省境內號召1000多名會員,一起推動相當多的工作。這群團隊中有一位特別的男性,他是美術教師劉文化,他認為環境教育可以不只是嚴肅的理念傳達,而是可以讓藝術與環保結合,更為生動、也更能潛移默化傳達理念。因此他和主婦媽媽一起在兒童教育中推動「美術+環保」,將環境教育融入繪畫,在繪圖的過程中讓小朋友了解我們吃的東西被後消耗了多少能源、吃東西要吃當季、當地的食物等,讓每個小朋友成為環保公益小畫家,「唯有透過環境藝術教育,才能教導孩童敬重自然之心。」「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創造的心血,有機會可以跟朋友分享,」劉文華說。

除此之外,陝西環保媽媽也直接到都市與農村,一個一個村莊和社區推動環境教育和節能工作。該協會會長王明英表示,「協會主要關注議題包括推動綠色生活走入社區家庭、低碳家園等;其中政府於1999年推動的『退耕還林』政策,讓民眾重新重視森林的重要性。」因此,協會提出了「換樹1+1」家庭低碳活動。

所謂的「換樹1+1」指的是「回收廢棄物品」加上「植造媽媽環保林」。活動呼籲民眾將家中廢棄物品帶來參與跳蚤市場,交易獲得的金額將成為種樹用的善款,並邀請媽媽和小孩一起來種樹。自2011年3月開始,在4個月間共舉辦15場活動,號召了1萬7千多人參與,共募得了25萬,種植2萬棵樹苗,植樹面積達25萬畝地。

此外,這群女性們也努力在發展農村生態能源,這裡使用的生態能源指的是沼氣,主要用於炊事、照明、發電、溫室等用途,與燃煤相比,沼氣大約可減少60%二氧化碳及80%二氧化硫的排放,對溫室氣體排放有實質的效果。

這個「向日葵行動」──農村沼氣生態家園示範戶專案,主要內容是協助農民在豬圈下方建立地下沼氣池,再把沼氣引到灶房(廚房),而剩餘的沼肥及沼渣,則用作有機肥料;這個計畫透過三方的合作,包含專案計畫、政府補助、以及農民自籌三個部分,從2001年到現在,共號召58個村、2574戶成為生態能源示範戶。

陝西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提供在水資源問題方面,王明英認為山西是嚴重缺水的地區,但是「農村缺水、仍然是大水漫灌…而為了發展搞經濟作物,但經濟作物對水依賴很大,對水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地方過度開採地下水…」加上近年來經濟開發過度開採地下水,山區樹林不足也不能儲水,因此他們希望利用挖「集雨窖」的方式來把水源留下來,每當下雨的時候就可以沿著管線將雨水儲存在地窖中,並且實現生產灌溉節水75%的目標。

這次召集台灣環保團體前來交流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本身就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多年的志工,他認為,主婦聯盟在做的計畫有許多面向,其中有許多部分和中國是相近的,例如資源循環再利用、婦女權力的提升等。

而農村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則提到有機農業的重要性,他認為用吃來改變世界,就必須從校園做起,包含小孩要學習農作、或是從營養午餐的菜單規劃做起,他也拋出了一個問題:「誰有能力決定我們種的種子?」是農民、還是大廠商,藉此呼籲基改作物的嚴重性已經遍及全球;有別於吳東傑從生產端談糧食,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理事余宛如則選擇從消費端談綠色貿易,他提到咖啡是僅次於石油,全世界第二大經濟貿易量的產品,但種咖啡的小農每年平均的收入卻在2美元以下,顯示這中間的層層剝削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他們便決定成立社會企業,將所得回娟當地社區發展金、並投注在當地水資源、醫療等生活面向的提升。

「我深信,環境破壞的最害受害者,就是婦女及小孩!」陝西省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的志工班理感慨的說,這也是為什麼協會一直要推動及鼓勵公共及家庭參與,因為維有這樣才能使社會有所變化。

Top

 

垃圾變能源 內華達州產乙醇千萬加侖

摘錄自2012年8月7日台灣醒報報導

垃圾變黃金!美國內華達州將興建當地第一座將垃圾轉換成乙醇的工廠,預估將一般家庭生產的垃圾轉化成乙醇一年可達1000噸加侖(約3800百萬公升),作為交通運輸燃油原料使用,並減少美國依賴國外石油程度,也將替當地帶來工作機會。

美國農業部長維爾薩克表示,這座位於內華達州北部雷諾市約32公里的生物燃料工廠運轉後,將可以減少美國對國外原油的依賴程度,開發乾淨替代能源技術也將往前邁出一步,預計2015年該工廠完工後,並可增加53個永久工作機會,工廠副總裁巴拉薩表示,「與其他生化燃油不同的是,我們的垃圾取得是無成 本的,因此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以及乙醇價格。」

該工廠已與當地一家垃圾處理回收場簽訂20年供應契約,生產後的乙醇則可提供給另一家燃油公司,作為石油添加劑成分,目前絕大部分的汽油其中約一成成分是乙醇。

美國環保署也要求,2022年前美國燃油業者必須符合每年添加360億加侖生化燃油的要求,因此內華達州工廠運作後,可望提供生化燃油來源之一。

美聯社指出,美國政府本周一宣布提供一億美金(約30億台幣)資金作為擔保,讓垃圾變能源技術早日成熟,農業部長維爾薩克表示,「垃圾變能源的構想先前已進行小規模實驗,這項技術對於減輕垃圾場容量負擔相當令人期待。」

另外,美國中西部最近乾旱也導致乙醇生產受到影響,乾旱導致玉米價格攀升歷史新高,以內布拉斯加州為例,一年原本可生產約20億加侖乙醇,但目前產量僅能以7成運作,相較去年百分百投入運轉已減少了3成。

Top

 

12年8.8億美元 改善美國大沼澤水質

本報2012年8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張志堯編譯,鄭鈺琳、謝懿安審校

美國環保署月前批准一象12年8.8億美元計劃,用來改善大沼澤地區(Everglades)的水質。大沼澤地是南佛羅里達州數百萬居民的主要水源區,但幾十年來由於受到農業和都市發展的危害,堤防,水壩和運河等設施降低沼澤的的排水能力,以及來自化學肥料和都市排水溝污染。而多年來州政府及聯邦保育溼地計畫窒礙難行,主因是經費短缺、法令適用性、以及政治爭論不休。

(照片由茄萣鄉生態文化協會會長鄭和泰提供)這項預算案,就在南佛羅里達水資源局提出最新計畫後的6月初,獲得聯邦政府核可。此次環保署和州政府環保單位聯手合作,將去年兩邊的濕地保育計劃整合,並且努力把從1988年以來就一直受限於淨水法標準的僵局打破。

環保署區域管理員Gwen Keyes Fleming在預算批准的文件中說明,她深信這項計畫將可以符合法令的要求。儘管州政府通過預算跟實際開始動工之間仍有相當的困難,但這項核准案依然示現了一項在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之間爭論多年的特別行動。

「這十來年的爭論點就是在於什麼是最佳的行動方案」,奧杜邦協會佛羅里達沼澤政策主任Julie Hill-Gabriel表示,「現在至少對於什麼是正確的方向和明確的執行期限上有了共識。」
該項目將設置暴雨處理區,並簽發許可證給那些已經在運作的成千上萬畝暴雨處理區。同時也將設立新的蓄水區。這一切是為了要過濾因化肥而產生的磷和清除妨礙原生植物生長空間的優養化植被。

生態復原法案的支持者也同時強調財稅方面的影響。Keyes Fleming說,一個健康的大沼澤地是至關重要的,它影響著佛羅里達州約數十億美元的經濟和勞動市場。

佛羅里達大沼澤(Everglades)是世界上最大的溼地,散佈著大大小小約1萬個小島,這些島上住滿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沼澤區的氣候為夏溼冬乾,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30毫米。這裡也有數千名的印地安人在這塊溼地上生活。19世紀末,南佛羅里達曾是盜獵者與獵鳥人的家園,特別是靠近Flamingo小鎮附近的地方。大白鷺和白鷺鷥(snowy egrets)的羽翼為當時流行的配飾,因此獵人捕抓成千上萬的涉水禽,造成許多動物和鳥類幾近滅絕。

1928年,來自邁阿密的土地開發商Ernest F. Coe成立大沼澤熱帶國家公園協會,並希望為佛羅里達大沼澤成立國家公園。此想法一直到1934年才獲得國會足夠的支持,相隔13年後,在1947年12月6日宣告成立。

然而,就在成立前的一個月,一位前邁阿密先驅報編輯兼特約撰稿人Marjory Stoneman Dougla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大沼澤:綠草之河」。跟隨著一個地區性研究計畫長達5年之久,她詳盡地描述南佛羅里達的歷史與生態環境,強調大沼澤是一條河流、而非一灘死水的沼澤。她書中最後一章的標題就是「最後關頭」,警告雖然大沼澤還有救,但其未來仍岌岌可危。

雖然科學家們已經著手降低水中汞、磷含量,南佛羅里達的自然環境在1990年代卻仍持續惡化,明顯的反映就是附近城市的生物減少。過往人們已投入相當資源防止環境品質惡化,如今每年吸引的遊客,為佛羅里達州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

※原刊於台灣溼地網;參考資料:華盛頓郵報賴比瑞亞觀察家報導

Top

 

論壇∣誰給小琉球亂打針? 醫療廢棄物灑滿海灘

作者:藍小藍(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學生)

7月19日海洋大學海龜志工於小琉球魚埕尾沙灘淨灘,僅30公尺的距離已撿到44支針頭、大量的針具、及醫療藥瓶及用具,且日前已有海巡署的人員針對這類物品進行大量淨灘回收,否則淨灘結果應該更難以想像!

現在的台灣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環境問題,也一直有許多人努力的去解決這些問題,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一件件令人痛心的事實。

在六月底的一陣颱風過後,小琉球的海灘覆蓋了大量的垃圾,除此之外,在其中更有著大量的醫療廢棄物品,針頭、針具、輸血管、各種藥瓶等,散落在美麗的小琉球海灘上,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恐懼而害怕的景象。而七月到了,大量的遊客不斷的湧進小琉球想體驗炎炎夏日的海灘風情,更讓人難以想像如果有人因此踩到針頭、針具、或垃圾而受傷或感染疾病,是多麼讓人感到難過的事情。

在此希望呼籲社會大眾,希望大家能更重視這類環境問題,光靠少部分的人志願淨灘和清理是不夠,更應該改善的是台灣的垃圾處理及管制,如果今天那些醫療用具都有遵照正常程序去銷毀的話,就不會成為沙灘上恐怖的陷阱,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改善台灣環境,共勉之。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