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春天,寂靜了50年!

圖片來源:Pop History Dig

整整50年了!50年前的1962年9月27日,描寫殺蟲劑濫用對公共健康以及生態衝擊的《寂靜的春天》正式出版。書中仔細分析農藥在環境圈中的流布,以及其對生態以及公共健康的危害,更重要的訊息是,本書揭露了人類毫無反思性對科技進步的追求,將如何反噬生存的根基。

50年來,此書被視為環境文學的經典,啟發近代環境運動,甚至1970年代的美國環保署的成立、國家環境保護法、潔淨空氣法等重要環境行政管理組織建置與法規的擬訂,此書亦有貢獻。

由於瑞秋.卡森在書中直指DDT是導致寂靜春天的元凶,因此該書出版過程中,遭逢殺蟲劑製造商的大力打壓。如Velsicol公司即控告向該書的出版社以及刊載卡森文章的《紐約客》雜誌,意圖以法律手段阻止該書的出版。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平凡裡的偉大――《瑞秋.卡森:自然的證人》
盡大地是藥
斯德哥爾摩公約新決議 農藥安殺番全面禁用
從塑化劑風波 重新認識環境荷爾蒙

環球360°|日本無核能源政策 恐成一紙空文

作者:Andrew DeWit(東京立教大學政策研究學院教授);翻譯:李楊

在連續數月的起伏之後,日本民主黨9月14日宣佈了新的能源政策。恰如日本《朝日新聞》所指出的那樣,這份政策充滿了自相矛盾和例外條款。即便如此,內閣幾乎肯定將於本月之內通過這項能源新政,並列入產業經濟省的「能源基本規劃」。

此次推出的新政與2010年6月的規劃明顯不同,後者承諾到2030年將核能在全部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至一半以上,並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勉強表示認可(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0%)。規劃宣佈之後不久即發生了福島核洩漏事故,此後的日本能源政策和政策制定一直深受其影響。

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海上的另一種姿態 〈環保恐怖份子〉的自白與自拍

作者:楊偲維

〈環保恐怖份子〉,這支原文片名 Confession of an Eco-Terrorist (環保恐怖份子的自白)的紀錄片,主角便是在全球海域上以「暴力攻擊」貫徹其環保理念,而受指稱為恐怖份子的「海洋牧者」保羅華生。從小擁有一艘獨木舟的彼得傑布朗,作了保羅的大副30年,在此時,他將多年拍攝的毛帶整理剪輯,以詼諧、帶有自嘲的語調擔當影片主述。

從傑布朗的眼裡看出去,他們的行徑只是調皮小鬼的惡作劇等級,根本不如媒體報導、還有部分國家政府與環保份子指責的那麼極端。的確,有時你透過力持「客觀」的媒體報導,可以看見事件經過一五一十擺在眼前、卻發現,還挺難進入事件核心去思考的。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常聽到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正快速的被砍伐,這是二氧化碳的匯集區,但它也是大氣中甲烷的重要來源,甲烷對全球暖化效應的短期貢獻高達二氧化碳的23倍。而這裡也是孕育生物的寶庫,有著多樣性的生物,當中的亞馬遜江豚,波利維亞以立法保護,並設置專門武裝部隊來保護這稀有物種。在中國長江也有江豚,但因環境變遷使牠們生存備受威脅,上海江豚保護小組開始調查江豚數量,目前尚於百餘頭江豚,也有江豚屍體,解剖發現牠們覓食環境受到威脅,肚子都空空的,希望其他的江豚可以在好一點的環境下生存下去。

日前檸檬驗出巴拉松的事件,相關單位仍在追查,但未能釐清來源,這樣調查耗費許多社會成本,希望能有完善的追蹤機制,而對於用藥、施肥,農委會推合理化施肥,以適合的施肥量達到最大的功效,是個省錢又降低對環境破壞的最佳耕作方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嶺南村水源保衛戰】第十章 十年征戰 多少滄桑

作者:朱淑娟

「永揚案終於撤銷了,讓我對環評委員、環評法重新有了信心,否則我們很擔心,以後業者環評書亂寫、被法院判偽造了都還不會撤銷,那業者就更敢亂來。這讓我覺得社會還有公平正義,讓我有勇氣再走下去。」

賴清德在競選期間曾簽署承諾,只要當選一定撤銷永揚環評結論。不過永揚案10年來複雜的政商糾結,陳椒華對新市長的承諾「想都不敢想」。賴清德就職前夕台南環盟在市府前舉行記者會,提醒他不要忘了選前的諾言

精采內文

論壇|當財團統治政府

作者:廖本全

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的發展,道盡台灣社會財團與地方政府合謀出賣海岸,且財團統治政府的現實,也凸顯唯有社會力量的覺醒與行動,才可能改變此等醜惡行徑的真實。

本案地方政府為財團量身打造,將杉原海岸BOT。藉由基地切割規避環評,台東縣政府並以「配合開發需要」為名同意切割基地、發給開發許可、核發建築執照,任憑財團翻攪海岸,建造出大型違建,最高行政法院的判決已說明了一切的違法。而美麗灣渡假村隨即召開記者會,表示環評補正續審進行中,但問題是,沒做過環評的開發案哪來的「補」、「續」,是補挖出來的違法漏洞嗎?是續玩違法的野蠻遊戲嗎?說穿了,這套把戲就是曲解法令、扭曲判決、誤導大眾,簡單的說,記者會就是繼續向社會挑戰,並且宣告「搞清楚,我才是老大。」

精采內文

 

寂靜春天50年 風險台灣的環境知情權何在?

作者:趙家緯

「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比如說,鳥兒都到哪兒去了呢?許多人談論著它們,感到迷惑和不安。園後鳥兒尋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僅能見到的幾隻鳥兒也氣息奄奄,它們戰慄得很厲害,飛不起來。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烏鴉、鶇鳥、鴿子、樫鳥、鷦鷯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音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營田野、樹林和沼地。」

「不是魔法,也不是敵人的活動使這個受損害的世界的生命無法復生,而是人們自已使自已受害。」

──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

重訪《寂靜的春天》

圖片來源:Pop History Dig整整50年了!50年前的1962年9月27日,描寫殺蟲劑濫用對公共健康以及生態衝擊的《寂靜的春天》正式出版。書中仔細分析農藥在環境圈中的流布,以及其對生態以及公共健康的危害,更重要的訊息是,本書揭露了人類毫無反思性對科技進步的追求,將如何反噬生存的根基。

50年來,此書被視為環境文學的經典,啟發近代環境運動,甚至1970年代的美國環保署的成立、國家環境保護法、潔淨空氣法等重要環境行政管理組織建置與法規的擬訂,此書亦有貢獻。

而對於台灣民眾而言,《寂靜的春天》則因被選入高中英文課本之中,成了大家最熟悉的環境文學作品。只是教授該課時,多僅著重於其運用的單字、句型,而未能一一剖析瑞秋.卡森在此書撰寫與出版過程中所親身遇到的各項壓迫。此般去脈絡化的教學方式,失去了環境文學的本意。

由於瑞秋.卡森在書中直指DDT是導致寂靜春天的元凶,因此該書出版過程中,遭逢殺蟲劑製造商的大力打壓。如Velsicol公司即控告向該書的出版社以及刊載卡森文章的《紐約客》雜誌,意圖以法律手段阻止該書的出版。


《紐約客》1962年6月連續3期刊出卡森的系列文章。圖片取自The Pop History Dig

阻止手段失敗之後,Velsicol旋即編列了25萬美元的經費,興起反制宣傳行動。例如刻意形容卡森同情共產黨,甚至還抹黑她是受雇於蘇聯的宣傳人士,刻意以此書來致使西方國家農業生產力的降低。直至今日,此類攻訐仍舊持續,只是改披上「DDT的禁用導致非洲百萬名孩童因瘧疾喪命」此類道德外衣。

但實際上,卡森女士於殺蟲劑以及化學物質管理上的態度是極為務實的,如其表示「化學物質在現代生活中的確有其角色」,但她要求公民擁有瞭解這些殺蟲劑的潛在風險以及使用方式的知情權。

雖然該書遭到業者們的大力反撲,貼上各類惡意的攻訐,但因當時總統甘迺迪對此書觀點的重視,旋即要求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檢視書中所指陳殺蟲劑的危害,並提出專案報告。而該報告所揭露出當時的管制漏洞,也旋即修正,如當時法規規定,當美國農業部不核准某個殺蟲劑上市時,若業者提出抗議,則農業部仍需發出為時5年的「暫時核准證明」,直到證明其有害。


《寂靜的春天》出版50週年,美國歷史學家為文指出,當時的甘迺迪政府力挺瑞秋卡森。
圖片轉自美國
奧杜邦學會

最終美國於1972年宣佈禁止境內DDT的使用,但各製造商仍是可持續出口至他國,而至今每年全球每年仍生產約4千噸DDT,但用途則被嚴格限制。只是1964年即因乳癌過世的卡森女士,來不及看到70年代因《寂靜的春天》所興起的變革。

然而若要紀念50年前瑞秋.卡森拖著病體,卻仍執筆敲響一聲又一聲的警鐘,最適切的方式是檢視這50年來,在化學物質管理以及環境知情權上,全球以及國內的發展程度。

健全化學物質管理 封印潘朵拉之盒

《寂靜的春天》揭開了化學物質管理的黑盒子,但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於本月初所出版的《全球化學物質展望》(Global Chemicals Outlook)中指出,當前在化學物質管制上,仍面臨以下的挑戰:

  • 在當今市場上的大約14萬種化學物質中,曾進行過人類健康和環境影響評估的化學物質,僅占一小部分。
  • 2009年在美國進行的一項針對212種化學品的研究發現,每一種化學物質都可以在一部分人群的體內被檢測到。
  • 根據WHO的評估,2004年時全球因化學物質污染而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近500萬人,佔總死亡人數的8.6%以上。
  • 而根據歐盟化學物質登錄制度(REACH),有超過3千種化學物質被認為擁有水域生態毒性。
  • 全球因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管理不善所導致的經濟損失,估計約達為2,363億美元。汞污染對健康和環境的破壞估計為220億美元。


1950年代噴灑農藥畫面,圖片取自The Pop History Dig

近年來各國亦採用進步的化學物質管理策略,來減少其危害,如印尼自2001年起即開始推行國家綜合蟲害管理,使農業產量增加的同時,卻可降低化學物質的耗用,根據評估該方案在20年間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相當於印尼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65%。而在組織量能調整上,巴西與哥斯大黎加則設立了化學物質安全管理委員會,統合各部會間針對化學物質管理上的紛亂。烏干達亦將化學物質管理的整合,列為該國國家發展計畫的一部分。

但根據此報告評估,在2050年之前,全球化學物質每年的銷售量仍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因此若要有效減少前述的危害,避免寂靜春天到來,該報告提出以下的建議:

  • 運用系統的方法和評估手段,監控化學物質風險,及其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
  • 分析化學物質濫用所導致的經濟損失。
  • 通過並實施法律,確定化學物質控制方面公部門和私部門各自的職責。
  • 進一步制定和公開商業化學物質對健康和環境影響的適當規範。
  • 提供公民組織在各個層次積極參與化學品安全方面的決策的權利。

瑞秋‧卡森的遺緒:不可剝奪的環境知情權

大眾對環境污染的知情權,是卡森女士最基本的訴求,而正因其挺身揭露化學物質潛在風險後所遭逢的業界的大量反撲,更證成公權力介入制定相關法規的重要性。因此美國1986年即制定緊急計畫及公眾資訊公開法,開始推動毒性物質排放盤查登錄制度(TRI),揭露各污染源的排放資訊。而於1992年首次地球高峰會所制訂的里約宣言中,亦將「在國家層級,每個人均有獲取公部門所蒐集的環境相關資訊的權利,包括在其社區內與有害物質排放相關之經濟活動」列為永續發展原則之一。

阿胡斯公約標誌為實踐此原則,由聯合國歐洲經濟理事會於1998年,通過的《奧胡斯公約》(The Aarhus Convention),明確指出對於環境相關政策,民眾應有資訊獲取權。因此今日,各國公民可輕易掌握其住家污染每年各類有害物質的排放量,而學界更可依照此類公開資訊,進行監督。
例如美國麻州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即以TRI的資訊為基礎,根據各污染源每年污染物質排放量、暴露人口數、暴露人口中的階級以及族裔結構等資訊,頒布百大有害空氣污染者的評比(Toxic 100 Air Polluters)。

根據其最新排名的結果,排名第一的是Bayer集團,第三的是通用集團,而資助許多暖化懷疑論遊說行動的Koch企業,則是排名第五。於美國設有3座石化廠的台塑企業名列第79。在環境知情權相關法規的保護下,該研究單位可免於法律興訟的威脅,監督污染者肩負其責任。而此類場景,想必是卡森女士所樂見的。

台灣的寂靜春天

若將視角從50年前的賓州斯普林代爾市挪回2012年的台灣,您將會驚訝的發現,從化學物質管理制度到環境知情權的確保,台灣的腳步卻是遲滯的。如在化學物質管理上,長久以來以電子業以及石化產業為工業發展主力的台灣,卻未曾意識到該兩類產業大量需求新興化學物質的此類特性,將致使龐大的健康以及生態風險,因此在唯有更積極的管理制度的引入與建置,方能避免其危害。然而時至今日,台灣仍未有化學物質管理的專責單位,亦未如歐盟建置化學物質登錄制度。

在降低化學物質風險上,唯一可堪慶幸的現象則是,目前台灣每公頃農田的農藥使用量,已從2004年的12.56公斤,降至2010年的9.62公斤。

莊秉潔,朱淑娟攝環境知情權上,從台塑控告中興大學莊秉潔老師的事件上,即可知道該公司還停留在50年前美國化工業的思維,但此現象卻是公部門欠缺對環境知情權的確保所致。因此出現了我們在台灣,可以輕易的上網查詢到台塑德州廠或是台塑在中國大陸投資的華陽發電廠的排放資料,但要指陳六輕排放量佔中部空氣品質區排放量的比例時,卻會遭到企業興訟、而環保署長更支持此行為的荒謬現象。

「現在,我們正站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這兩條道路完全不一樣,更與人們所熟悉的佛洛斯特(R. Frost)的詩歌中的道路迥然不同。我們長期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我們能在上面高速前進。實際上,在這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在等待著。這條路的另一個叉路,一條很少有人選擇的叉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後唯一的機會讓我們保住我們的地球。」

因著高中英文課本的收錄,我們熟知《寂靜的春天》中的警示,但若台灣在本書出版50年之際,仍無視前述在化學物質管理制度以及環境知情權上的制度隙縫,繼續執迷於那條仿佛舒適平坦的道路,則前述的場景,將非想像,而是此遲滯型風險社會逐步擁抱的真實。Top

 

環球360°|日本無核能源政策 恐成一紙空文

作者:Andrew DeWit(東京立教大學政策研究學院教授);翻譯:李楊

在連續數月的起伏之後,日本民主黨9月14日宣佈了新的能源政策。恰如日本《朝日新聞》所指出的那樣,這份政策充滿了自相矛盾和例外條款。即便如此,內閣幾乎肯定將於本月之內通過這項能源新政,並列入產業經濟省的「能源基本規劃」。

這項能源新政的主要內容中最受日本國內和國際輿論關注的莫過於提出要在2040年之前完全放棄核能,以及強調發展可再生能源。國際社會對此作出的反應可以從9月14日《金融時報》的評論中窺見一斑:該報認為,日本「退出核能的決定已經給整個能源產業帶來了衝擊,從全球油價到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和銷售都會受到影響。」

此次推出的新政與2010年6月的規劃明顯不同,後者承諾到2030年將核能在全部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至一半以上,並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勉強表示認可(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0%)。規劃宣佈之後不久即發生了福島核洩漏事故,此後的日本能源政策和政策制定一直深受其影響。

具體來說,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前,日本的能源政策完全是技術人員的專利,主導力量除產業經濟省以外還有支援核能的壟斷機構、大企業、依賴核能的社區以及眾多政客、官僚和學者。福島核事故之後的形勢則完全不同,其他官僚機構、日益團結成為區域集團的反核地方政府、由社會媒體動員起來的民間團體、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大資本集團、中小企業、合作農場乃至普通人家都在這場討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同時要代表這麼多人的利益,民主黨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民主黨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只是2009年大選時為了與自民黨劃清界限才實現了短暫的團結。如今再一次面臨大選壓力的民主黨在近期一次民調中僅僅獲得了10%的民眾支持率。首相野田佳彥明白,要求綠色發展的反核勢力無論在黨內還是在公眾中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他需要吸引他們的支援。

《朝日新聞》還認為,大選之前其他因素也將發揮關鍵的作用。9月19號新成立的原子能管理委員會(NRC)可能批准更多核電站重新啟動。重啟核電站數量的增加或將削弱節約能源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動力,阻礙日本轉向分散式能源經濟的進程。

另一方面,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對日本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上網電價補貼政策是前任首相菅直人2011年8月底推出的。今年7月1日正式生效後一個月內,該政策就吸引了33695個可再生能源項目,預計總金額達到20億美元(約合126億元人民幣),取得了遠超預期的良好效果。以地方銀行和信用合作社為首的日本金融資本也開始投資可再生能源。

電力在日本「地產地銷」的增長模式中佔據核心地位,上網電價補貼政策正是推動發電產業發展的關鍵。因此從大局來看,新出臺的能源政策反映了日本變化無常的能源政治,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則是引導政策走向的重要機制。

脆弱的無核承諾

日本政府雖然提出要在2040年之前實現徹底棄核,但在具體實施方案、進展速度以及如何調和各方利益衝突等問題上並未給出太多細節,這樣的承諾到頭來或許只是一紙空文。

觀察人士認為,此次的政策是妥協的產物;野田首相推出這樣的政策,一來是想在本月的黨內選舉中連任黨首,二來是想在即將到來的眾議院選舉中贏得普通選民支持。野田本人並不想放棄核能,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迫於公眾以及民主黨內越來越強烈的棄核呼聲。

野田的本意傾向於在2030年之前逐漸縮減核能的比例,而不是完全棄用核電。從首相身邊幕僚的表態來看,野田或許希望將核能在日本全部能源供給中的比例保持在15%。但民眾一邊倒地要求在2030年之前完全停止使用核能,令野田無法視而不見。政府曾在全國各地召開公開論壇,並向民眾徵集未來核能的理想比例。最終,政府給出的15%和20-25%兩個備選答案均被否決。

一位與首相關係緊密的立法委員表示:“野田需要首先贏得黨首選舉。連任競選團隊中的一些民主黨人士支持棄核,如果這些人選擇不再擁護野田,那麼就算他成功連任黨首,新政府的管理也將面臨巨大的困難。”儘管如此,野田政府比原定的2030年延後十年棄核的決定還是招致了批評。

美國對日本將如何處理回收用過核燃料過程中所產生的鈽表示關切。此外,日本最具實力的遊說組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主席米倉弘昌9月13日致電野田,反對零核政策。面對國際盟友和國內商業領袖的雙重壓力,野田政府最後時刻在政策中加入了一項新條款,為今後徹底廢棄該政策留下了餘地。

該條款寫道:「國際市場燃料供應和科技發展等因素對本國能源供給影響很大。未來發展走向極難預測,須靈活應對。」

日本國家戰略大臣谷川元久堅持要求保留一條將達成新能源政策定為對中央和地方政府法律要求的條款。然而在9月14日上午的會議中,該條款最終被取消。這樣一來,沒有了法律基礎的能源新政更無法對能源產業和地方政府起到約束作用。

正在制定基本能源規劃的產業經濟省預計將於本月擬定新政策的細節。但基本能源規劃每三年就要復審一次。誰也不能保證2015年時的政府還會沿用同樣的思路。「一旦有新政府掌權,新政策恐怕就會夭折」,產業經濟省內一名高級官員指出。正如他所說,野田有可能會解散眾議院,宣佈提前舉行大選。

野田政府還提出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重啟部分反應堆作為「重要的電力來源」,這似乎與日本民眾的情緒以及到2040年之前完全棄核的整體目標背道而馳。

自2011年核洩漏災難以來,日本官方已經批准了日本50座核電站中的兩座繼續運轉。這兩座核電站的重啟遭到日本民眾的廣泛反對。如果新設立的核能管理委員會認可,野田政府計畫重啟其他核電站。按計劃,核能管理委員會將於9月19日正式成立。但是重啟核電站或將把日本拉回福島核事故前核電占日本全部電能產出近三成的老路。一旦反應堆重啟,核電站經營者將更加賣力地阻撓棄用核能的計畫。全國範圍內節能運動的步伐將放緩,通向無核未來的道路也將受阻。

鈽處理方案沒有變化

回收用過核燃料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野田政府雖然承諾棄用核能,卻絲毫沒有改變目前問題重重的用過核燃料回收和鈽處理方案。鈽可以發電,但也能用來製造核武器。批評者認為,在整個日本棄用核能的大環境下,野田政府這麼做完全是在故意囤積 鈽。「那些核反應爐再過幾十年就要退役了,儲備今後使用的回收燃料完全沒有意義,」明治大學核能政策副教授勝田忠表示。

日本政府計畫在2050年左右將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投入使用,以實現核燃料的回收。與此同時,囤積起來的鈽料可能使人懷疑日本開展核燃料回收項目的動機。「如果日本大量囤積不能供核電站使用的 鈽料,勢必引起國際社會的懷疑」,九州大學科學史教授兼副校長吉岡仁如是說。

相關文章:

德國的電力政治

從福島到傑塔普:印度核工業受衝擊

日本的綠色重建之路

日本民眾大反核 撼動當局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9月19日,首刊於2012年9月17日出版的《亞太週刊》,原標題為《日本能源政策的十字路口:一個可再生能源的未來?》。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綠色影展|海上的另一種姿態 〈環保恐怖份子〉的自白與自拍

作者:楊偲維

劇照

〈環保恐怖份子〉,這支原文片名 Confession of an Eco-Terrorist (環保恐怖份子的自白)的紀錄片,主角便是在全球海域上以「暴力攻擊」貫徹其環保理念,而受指稱為恐怖份子的「海洋牧者」保羅華生。從小擁有一艘獨木舟的彼得傑布朗,作了保羅的大副30年,在此時,他將多年拍攝的毛帶整理剪輯,以詼諧、帶有自嘲的語調擔當影片主述。

從傑布朗的眼裡看出去,他們的行徑只是調皮小鬼的惡作劇等級,根本不如媒體報導、還有部分國家政府與環保份子指責的那麼極端。的確,有時你透過力持「客觀」的媒體報導,可以看見事件經過一五一十擺在眼前、卻發現,還挺難進入事件核心去思考的,像這一段2009.12.24的新聞:

日本的南冰洋捕鯨團船隻「第二昭南丸」23日又與環保團體「海洋牧者」發生衝突。當天海洋牧者派出小型高速艇「阿迪基爾號」貼近「第二昭南丸」行駛,先拋繩索阻船行進,接著射球襲人,再發射綠色雷射光,藉此遮蔽日本船員視線。這起衝突持續約三個半小時,「海洋牧者」反控日方發射水柱與驅離音波,還危險貼近抗議船隻......

就把這支〈環保恐怖份子〉當作他們的海上家庭生活錄影帶來看吧,即使只是「恐怖份子」的單面說法。

為搏版面 「海洋牧者」演出暴力與激情

劇照住在尼亞灣這片海域的灰鯨,在國際鯨委會1949年的禁捕令數量由瀕臨絕種而漸漸回復,1994年禁捕令廢止,當地馬卡人決定要依循先人傳統捕鯨。海洋牧者號趕到了現場,試圖干擾10月即將展開的捕鯨,海洋牧者每天跟在馬卡人的船後面、拉空襲警報、放鯨魚叫聲,一個月過去,馬卡人沒有捕到鯨,跟在船上的媒體也都倦了,對媒體來說,沒有東西可以報導;因此保羅華生想到尼亞灣堤防上聚集了激憤的當地民眾,就叫副船長麗莎上岸去,民眾丟石頭、推擠、麗莎被警察帶走的畫面,才是媒體願意報導的事件。

破壞流刺網的捲網器、衝撞1800艘裡的其中一艘船,他們深知僅僅如此無法阻止整個產業,能做的也就是讓媒體有興趣報導、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導演彼得傑布朗很有意識的呈現出這些「恐怖份子」行徑不只是要嚇阻眼前慘劇發生,更多時候是為了迎合媒體口味。這便讓人深思:為什麼肩負社會責任的新聞記者們只對衝突事件有興趣?

讓我們鞭笞媒體與自己的重口味吧!在紐芬蘭冰灣,因禁捕鱈魚而失業的漁夫們轉而開始狩獵海豹,他們跟隨在加拿大政府的破冰船後面,將海豹大舉獵捕。在毛皮已經沒有市場後,為什麼政府要花大筆納稅人的錢、承受不公義的指責為此買單?彼得傑布朗抽絲剝繭,他認為,一旦媒體放送著可愛的海豹被漁夫一隻一隻擊斃,動保團體便會爭相前往關切、為當地帶來鉅額收入,政府要賺的就是這些錢。

刁難環保人士的是傳統文化嗎?

再回到尼亞灣,過去在這片海域上,灰鯨因為很難抓,馬卡人稱之為魔鬼鯨,他們抓到灰鯨便有一種驕傲。可是現在灰鯨變得很友善、抓到牠們輕而易舉,也很臭、其實不好吃,為什麼當地人還要說是恢復傳統呢? 一份政府文件揭露了馬卡將設加工廠,外銷國外的事實。

這個鏡頭讓人想起2009年〈The Cove(血色海灣)〉紀錄了太地町漁民可能在政府強調海豚是害魚、矇騙吃鯨豚肉是日本傳統的說辭下,每年殺死上萬隻被驅趕進海灣卻沒有被挑選上表演用的海豚,這其中,獲得暴利的是將海豚賣給世界各地海洋世界的日本政府與商人;高度含汞的海豚肉則變相為鯨肉販售給消費者。

有人表示,他並沒有看過豬牛被殺的場面,但在5~10秒內殺死一頭灰鯨,大概也差不多吧。這個描述,是一記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揮拳與質問:為什麼殺死豬和牛可以被接受,殺死灰鯨便不能?(好吧,如今也有了人道飼養牛、豬、雞的論點。)若要提出心安理得的回答,是否是回頭問自己,我容許怎樣的事情在眼前發生?在不被欺瞞的情形底下。 

 

※本片將於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播映,在10月19日至10月28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與萬代福戲院舉辦。

放映詳情與更多的影片請見:201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Top

 
 

溼地是亞馬遜河流域甲烷的主要來源

本報2012年9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張志堯編譯,鄭鈺琳審校

伊納姆巴里流經原始亞馬遜雨林。圖片節錄自:SPDA Actualidad Ambiental 相本。亞馬遜河流域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匯集區,但它也是大氣中甲烷的重要來源,甲烷 對全球暖化短期效益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3倍。

熱帶地區的溼地,包括亞馬遜河流域,是產生生物甲烷最大來源之一,約占了每年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3%。其他生物甲烷的來源包括石化燃料或有機燃料的燃燒。透過兩次密集的大氣中甲烷取樣的研究,Beck等人確定了亞馬遜河流域為甲烷產生的主要來源。

於2008年11月和2009年5月,研究小組共出動共27架次的大氣資料採集,得到從500到4,000公尺的高空中共150份不同高度的甲烷濃度。在兩次的航空採集大氣甲烷行動,以及在2009年的資料蒐集裡,科學家們也同時得到第一手亞馬遜河流域的甲烷資料,這連續測量精確到十億分之二,3秒鐘的時間間隔採樣。

從收集到的氣體樣品作同位素分析,發現亞馬遜河流域是產生甲烷主要來源。同時他們在一氧化碳測量與甲烷觀測上,發現有機燃料為甲烷排放的主要來源。

他們發現溼地為甲烷的主要來源。不過他們指出其他有機生物體,如廢棄物分解、污水和牛隻因素,很容易與溼地甲烷排放混淆。但研究者也指出,他們的兩次航空測量還是不足以評估每年亞馬遜流域的甲烷排放量。

※ 同步刊載於台灣溼地網;參考資料:Science Codex

Top

 

設專門武裝部隊 玻利維亞立法保護亞馬遜江豚

摘譯自2012年9月24日ENS玻利維亞,拉巴斯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玻利維亞莫拉萊斯總統在特立尼達簽署江豚保護法案(照片由Reynaldo Zaconeta拍攝,總統辦公室提供)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已簽署新的法案,保護玻利維亞的亞馬遜江豚,不僅聲明江豚是玻利維亞自然遺產,並指派該國武裝部隊來保護此稀有物種。他表示,「保護全玻利維亞的動物是我們的責任。武裝部隊有助於環境保育。」

莫拉萊斯18日在貝尼省(Beni Department)首府特立尼達(Trinidad)舉行的儀式中公布江豚保護法案(Bufeo Protection Act)。貝尼省有數條亞馬遜河的支流縱橫其間,除了有亞馬遜江豚棲息,還有超過400種魚類。

玻利維亞的江豚是亞馬遜淡水豚的三個亞種之一。這些亞馬遜淡水豚,當地人用稱之為boto、boutu或粉紅河豚,西班牙語稱為bufeo。

玻利維亞的粉紅河豚是世上最大的淡水豚之一。平均而言,雄性身長約為2.55公尺、體重介於160-180磅間;雌性體長約為2.16公尺,體重接近100公斤。

由於臉頰較大,而阻礙這些江豚向下的視野。科學家們推測這或許是他們常被觀察到倒立游泳的原因。亞馬遜淡水豚游速緩慢,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只有在乾季才會觀察到為數10-15隻群體出現。

亞馬遜淡水豚(照片由Linda de Volder拍攝)

新的法律禁止蓄意獵殺江豚,蓄意獵殺是目前牠們生存面臨的最大威脅。漁業行為對牠們是主要的威脅,目前捕獵江豚已是違法行為。

雖然在多數地區不具合法性,炸魚在亞馬遜流域的某些地區仍很常見。爆炸的衝擊會對江豚產生影響,且漁夫會獵殺覓食被炸昏或炸死的魚的江豚。

其他威脅包括非法採金礦排出的汞污染、水壩的興建及摧毀牠們棲息水域的沖蝕。

鯨豚保育協會江豚保育計畫領導人Alison Wood表示:「我們祝賀莫拉萊斯總統採取的保育行動。他以玻利維亞這些珍貴的江豚為榮且關注牠們的未來。」

「我們也敦促玻利維亞政府解決其他這些江豚面臨的威脅,包括國家北部水壩的興建、贊助鯨豚保育協會的亞馬遜淡水豚專家Enzo Aliaga-Rossel多年對保育江豚的貢獻。」

亞馬遜淡水豚過去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中瀕危與易危的物種;目前因有限的現況資料列為「數據不足」(Data Deficient)。

在有進行亞馬遜淡水豚研究的區域,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表示,「牠們看起來分佈廣泛且相對豐富,」然而,「這些研究區域只涵蓋總族群的一小部分,只反映了少數受保護亞馬遜淡水豚的處境。」

Top

 

調查顯示上海周邊水域或存百餘頭江豚

摘錄自2012年9月24日中國環境報上海報導

上海海洋大學江豚保護小組開展的首次長江口江豚保護調查發現,上海周邊水域很可能存在百餘頭江豚。江豚保護小組日前已從上海蘆潮港起航,出海開展第二次長江口江豚保護調查。

江豚屬一種小型鯨類,與白鰭豚並列長江水域生物鏈的頂端,是目前長江裏唯一的淡水哺乳動物。不過,由於自然環境變遷、水位下降、水質惡化、江湖淤積、食餌減少等原因,江豚的繁殖與生長備受威脅。

近20年來江豚種群量快速衰減。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是2700多頭;2006年,國際聯合科學考察組調查發現,江豚數量已不足1800頭;2011年數量可能僅為1000餘頭。

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主任唐文喬教授與幾位研究生一起組成江豚保護小組,今年5月開展了為期兩周的首次江豚調查。結果令人欣喜,長江口區域很可能有百餘頭江豚。這個數量遠比專家預期的要多。

不過,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了10頭江豚的屍體,其中5條被解剖後發現,它們生前飢腸轆轆,可見其覓食環境依然嚴峻。

Top

 

檸檬驗出巴拉松案 來源成謎

本報2012年9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轉載自網路針對日前全聯社北投分店檸檬驗出禁藥巴拉松一事,相關單位持續追查,卻仍未能釐清來源。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最近針對農友的農地抽樣2公斤的檸檬,皆未檢出巴拉松。此事已獲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藥毒所證實。只是如此一來,巴拉松來源又斷了線。全聯表示,進貨時由台北農產按照賣場要求的規格包裝,來源資料也是由台北農產提供。

由於此事為台北市衛生局在7月間的檢測結果,藥毒所副所長李宏萍表示,巴拉松也可能經過兩個月減少殘留,不過檢測並未測出。他說,該所接獲的農藥殘留檢測多年未有巴拉松的案例,對與此次案例不敢輕忽。

那麼藥毒所複檢抽樣的農家,是否的確是該批檸檬生產者?

全聯副理陳琇姍則表示,進貨的檸檬是由台北農產按照賣場要求的規格包裝,例如檸檬一斤一袋約6-8顆,直接送到賣場。當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有驗出巴拉松時,全聯直接對口台北農產提供的資料「旗山農會000XXX 9XX班」,並不知道是哪一位農民。據了解,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所得知的細部資料是由台北農產的高專員提供。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表示,當天檸檬只來有一個來源,提供的資料確實無誤。

由於綠色和平今年9月初也公布包括全聯在內的蔬果有農藥殘留超標,顯示台北農產供貨頻頻凸槌。對此,陳琇姍表示,台北農產是唯一合作的供應商,不可能停止合作;只能回溯源頭,跟不合作的供應產銷班停止合作。「農民若能正確用藥,社會就不需要付出這麼多成本」

陳琇姍說,之前綠色和平抽驗出產品中農藥超標,依合約台北農產必須繳罰款;不過台灣並未禁劇毒農藥使用,曾要求農民不要使用,沒想到供應商卻收到農民的存證信函,認為這項要求違法農民權益。

Top

 

農委會推合理化施肥 抗漲又省錢

摘錄自2012年9月26日台灣醒報報導

針對近日有農友反映肥料售價問題,認為合理化施肥施行並不容易。對此,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表示,農友應施肥前先行濕潤土壤,以利肥料溶解與移動,增加肥效。

近年來農委會大力推行「合理化施肥」,許多農友在經過改良場專家的教育訓練與田間解說後,都逐漸接受正確的施肥觀念。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表 示,合理化施肥其實很簡單,首先請農友將正確的採集土壤送到各試驗改良場所分析,並配合專家所推薦的施肥量,把肥料發揮到最大功效。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指出,農民為了快速補充作物養分,通常會以化學肥料為優先選擇。但農友應注意,過度使用化學肥料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如土壤酸化、鹽化、劣化及污染、影響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等問題,這些都會使生物制衡能力降低,增加病蟲害發生。

王仕賢進一步表示,以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為例,近3個月農友採取土樣送該場檢測件數倍增,顯見農友已漸漸有合理化施肥觀念。

王仕賢最後指出,近年來透過辦理合理施肥講習與示範成果觀摩會,來宣導農友正確施肥觀念。在萬物高漲的時代,進行作物合理化施肥,可說是既抗漲又省錢的最佳耕作方法。

Top

 

深度報導|【嶺南村水源保衛戰】第十章 十年征戰 多少滄桑

作者:朱淑娟


陳椒華在台南市環評會中強調:
1998年11月、1999年11月5日、 2000年1月拍的照片都沒有道路,
2000年1月29日就有道路。而環評書是1999年送件審查,卻偽造有既成道路。

「永揚案終於撤銷了,讓我對環評委員、環評法重新有了信心,否則我們很擔心,以後業者環評書亂寫、被法院判偽造了都還不會撤銷,那業者就更敢亂來。這讓我覺得社會還有公平正義,讓我有勇氣再走下去。

2011年12月24日台南縣市合併,賴清德就任第一任台南市長,永揚案歷經陳唐山、蘇煥智等三任台南縣長,如今政局輪替,又有了新局面。

賴清德在競選期間曾簽署承諾,只要當選一定撤銷永揚環評結論。不過永揚案10年來複雜的政商糾結,陳椒華對新市長的承諾「想都不敢想」。賴清德就職前夕台南環盟在市府前舉行記者會,提醒他不要忘了選前的諾言。

當時也有消息傳出,在陳椒華遇襲後賴清德希望永揚案能儘速解決。4月12日舉行台南市升格後第一次環評大會,就將「永揚環保事業有限公司乙級廢棄物處理場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結論行政效力」排入議案中。

接到開會通知,陳椒華心想:「終於到了決戰時刻」。

賴清德的第一次 大家都在看

環評大會前一天,台南環盟志工、台大醫師許立民投書媒體向賴清德喊話,摘錄這篇「賴清德的第一次,大家都在看」如下:

「10年的抗爭過程,歷經大大小小的環評會議與訴訟過程,證明當初環保團體所質疑的種種錯誤都是事實。且經檢察官起訴,於98年高等法院判決定讞,以違反環評法第20條,認定環評書偽造的事實,開發業者與環評顧問公司相關人士必須負起刑事責任。」

「大台南市政府合併後的第一次環評大會就將永揚案排入議程,這是賴清德市長對於環保議題具體表態的第一次,這個案子大部份的功課環保團體與自救會已經幫政府都做完了,政府唯一要做的,就是挺起胸膛,拿出魄力,將違反環評正義與傷害嘉南平原百年用水安全的開發案直接撤銷。賴市長與新任環評委員的第一次,歷史會永遠記住你們的。」

台南四月天

2012年4月12日,一個平凡無奇的日子。四月的台南陽光普照,清明過後空氣中已透著溫熱的氣息。陳椒華在台南市環保局前席地而坐,不時翻閱手邊的資料,偶爾抬頭瞇著眼望向穿過樹梢的天空,耳邊傳來東山區嶺南里老農振臂高呼的聲音:「保護水資源、撤銷永揚…」。

對她跟這些老農來說,追討10年的程序正義就到了決戰時刻。雖然她說:「我已經做了該做的事,什麼結果都可以接受」,但掩不住的焦慮卻寫在臉上。

台南市環保局大門外50多位村民,一張張熟悉的臉孔、期盼的眼神,喊了10年的訴求,今天喊起來還是精神飽滿。村民正大聲說著:「反對好山好水,為了百萬人啦。水庫邊有人在做掩埋場嗎?這200多萬人要吃這水庫耶」。

一位80多歲的阿嬤靜靜地坐在角落:「我也沒念書、不會講話,我每次都有來抗議」。「已經抗爭10冬啊,評估委員要看這有偽造文書,要撤回。」

如果沒有既成道路,當初環評會審查嗎?

相較於陳椒華跟村民的有備而來,永揚公司總經理梁泉欽卻顯得很輕鬆,陪來的人很少,他也說自己沒有特別準備什麼資料。會議一開始,環評會主席、台南市環保局長張皇珍請兩方發言時,他說:「永揚案經過10年,他跟環保團體一樣希望有一個明快的答案,不要再拖另一個10年,這誰都負擔不起。」

陳椒華則重申:「永揚環評書涉多項偽造,2010年11月30日台南高等法院判決違反環評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明知為不實事項而記載」有罪。環保署專家會議也在2010年11月23日做出結論,北勢坑斷層通過永揚場址,且場址存在斷層破碎帶。地下水方面的審查結論,顯示場址地下水流向由西邊往東邊流,到場址東側時再轉往東南方。種種證據都足以撤銷永揚環評結論。」

雙方陳述意見後,主席詢問在場環評委員意見,委員之一、崑山科技大學環工所副教授翁義聰要求雙方針對88年永揚案環評書送審時的「既成道路」表達意見。他問:「如果沒有既成道路,環評會審查嗎?」

陪同梁泉欽在場的另一位永揚代表有些遲疑,他接著回應:「我們還在找89年的檔案,如果有我們會再提供」。

輪到陳椒華這邊發言,環盟志工拉開一張大海報,上面貼著多張照片,陳椒華說:「1998年11月、1999年11月5日、 2000年1月拍的照片都沒有道路,2000年1月29日就有道路。而環評書是1999年送件審查,卻偽造有既成道路。高等行政法院去年11月30日也判偽造有罪。」

兩方說法高低立判,當場氣氛有些騷動,隨後主席請雙方離席由委員閉門討論。

台南市:永揚環評結論不應繼續維持

再經兩個小時討論後請雙方代表進場,台南市環保局長張皇珍宣佈如下:

「依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環保署專家會議結論,永揚地質報告期末報告書、地下水模擬作業,環境影響說明書涉及數個事項屬違法不實之記載、或不完全陳述,嚴重破壞環評審查正確性與公信性。

原台南縣政府於民國2001年5月9日有條件通過之審查結論,因上述理由足以誤導審查委員之判斷、動搖審查結論之可信性與正確性,有條件通過之結論不應繼續維持。」

消息傳來,在外守候的嶺南里老農相當振奮,他們一直守到晚間六點都不肯離去。文杞叔說:「抗爭10年就今天最高興,歡喜掩埋場輸了啦、我們辛苦10年終於成功了,歡喜歡喜今天最歡喜!」也有農民說:「今天聽到這個結果,心情終於可以輕鬆一下,要回去辦桌」。

嶺南里里長陳顯茂相當激動,他說:「農民抗爭10年,這些老人家愈走愈老,60幾歲的抗爭到70多歲,70多歲的抗爭到80多歲。許多人去年夏天走完台南縣31鄉鎮苦行,赤腳踩在炎熱水泥地上,快走不下去了還是繼續走。」

當天從台北南下聲援的主婦聯盟前董事長顏美娟說:「這是遲來的正義」。公民參與聯盟朱增宏也說:「這10年來為了永揚案已付出無法估計的社會成本,這是公民參與的重要學習,公民參與不落實,社會成本會繼續付出。」


永揚公司總經理梁泉欽

梁泉欽聽完結論後顯得相當錯愕:「我對結論表示尊重,等收到台南市正式通知後會研究進一步動作。」但他同時也表達不滿:「為多數委員都是第一次參與這個案子審查,今天立即做出結論,我認為過於輕率、草率。」

政府做了環保團體早已說了六年的結論

下午六點多天色漸漸暗下來,看著村民陸續搭上遊覽車往回家的路上,陳椒華沉澱了心情後才緩緩說著:「永揚案終於撤銷了,讓我對環評委員、環評法重新有了信心,否則我們很擔心,以後業者環評書亂寫、被法院判偽造了都還不會撤銷,那業者就更敢亂來。這讓我覺得社會還有公平正義,讓我有勇氣再走下去。」

隔天台南市長賴清德也表示:「永揚這個案子已經紛擾10年,環評委員會終於做出決定,市政府充分尊重、也會欣然接受,依法行政。」

4月13日台南市政府公告,依行政程序法117條撤銷永揚2011年9月25日公告有條件環評通過的結論。接著4月14日再撤銷永揚設置許可文件。

永揚案創下許多第一,包括:第一次有通過的環評案被法院依偽造環評書判刑、第一次由當初環評審查通過的行政機關自己撤銷環評結論。

不過話說回來,打從台南環盟從2005年起參與反永揚案時,就不斷提出台南縣政府可依行政程序法117條撤銷永揚環評結論,說了半天官方並未理會。如今繞了這麼一大圈,官方做出的就是環保團體說了再說的結論。卻要人民耗費10年歲月追討,這樣的成功多少辛酸血淚、政府又該如何給人民一個交代?

然而僅管過程曲折磨人,無盡滄桑,無論如何這都是台灣人民一場美好的戰役。嶺南村民、陳椒華、以及環保團體都為自己打了人生精彩的一戰。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論壇∣當財團統治政府

作者:廖本全

2011年7月11日依然施工中的美麗灣渡假村,賴品瑀攝

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的發展,道盡台灣社會財團與地方政府合謀出賣海岸,且財團統治政府的現實,也凸顯唯有社會力量的覺醒與行動,才可能改變此等醜惡行徑的真實。

本案地方政府為財團量身打造,將杉原海岸BOT。藉由基地切割規避環評,台東縣政府並以「配合開發需要」為名同意切割基地、發給開發許可、核發建築執照,任憑財團翻攪海岸,建造出大型違建,最高行政法院的判決已說明了一切的違法。而美麗灣渡假村隨即召開記者會,表示環評補正續審進行中,但問題是,沒做過環評的開發案哪來的「補」、「續」,是補挖出來的違法漏洞嗎?是續玩違法的野蠻遊戲嗎?說穿了,這套把戲就是曲解法令、扭曲判決、誤導大眾,簡單的說,記者會就是繼續向社會挑戰,並且宣告「搞清楚,我才是老大。」

躲在財團後頭不敢吭聲的台東縣政府,暗地裡已悄悄的重啟環評,但卻有意遺忘環評前應先完成的二件事,第一是自行調查與懲處,為何造成此一違建事實(監察院早該啟動調查);第二是依法拆除渡假村大違建。也就是,不守法令規範者應就地正法,而非就地合法。凡是有能耐為所欲為、恣意破壞環境者,當被要求更有能耐回復環境。台東縣政府若未讓渡假村消失、讓海岸重現即重啟環評,就是擺明自甘作為財團的守門犬,讓開發案先動工(甚至幾近完工)再行環評,不僅是天大的笑話,更讓環評委員淪落為開發的保證書。

當政府不站在人民的一邊,我們就會看到土地、海岸、環境以及人民的未來不斷被典當,也唯有人民站出來才能改變一切。從刺桐部落、東部環保團體,到藝文界、訴訟律師,所有努力過、關注過的心力,都是本案能夠力抗蠻橫集團,阻擋其繼續使壞的重要力道。

本案發展到此,其理至明。該化為烏有的正是美麗灣渡假村,而絕非美麗的海灣以及社會的努力。而今,期待台灣社會再集結更大的心念與願力,讓海灣不再是財團佔領的地盤,讓政府成為人民真正的公僕。

本文轉載自廖本全部落格命土悲歌,簡版刊登於2012/09/25蘋果論壇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