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1.9







近期活動
非核四部曲 影片放映與座談
回娘家!慶祝美麗華八週年慶,違法美麗灣八週年-拆拆拆
「後福島的核電及能源政策展望」論壇
11/12彭明輝教授台東演講「幸福在看不見的地方」
「2012昆蟲月~秋賞蟲趣」系列活動:野訪昆蟲探索趣
11/12彭明輝教授台東演講「幸福在看不見的地方」
11/12 拆拆拆!美麗灣!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海稻米」產銷靠自己 石梯坪微型產業成形

 

11月初的夜晚,石梯坪海邊稍有寒意,水梯田復耕團隊蟄伏所在地「升火工作室」飄著各種氣味,一群來自各地的人聚集在此,無論是在外面偎著營火取暖、聽音樂、歡笑;或是在咖啡館裡啜著小口的咖啡,各得其所。

房舍中一角,現煮的咖啡,撩撥著旅客的心,忍不住要還來一杯咖啡,陪襯夜晚的浪漫。剛開幕的瀰漫(MIMA'AN)咖啡藝遊空間,年輕的部落族人王亞梵和朋友海蒂,忙著為遊客煮咖啡。 一隻不知名的昆蟲,在館裡飛舞,猛一看還以為是蟑螂……細心的人,仔細觀察,尾部居然發光!原來是台灣冬天會出現的螢火蟲三窗螢,昏黃的咖啡館多了一抹藍光,這難得的景象令遊客發出小小的歡呼。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溼地種出海稻米】系列一:溼地裡的舞者
【溼地種出海稻米】系列二:糯米長高高
石梯坪水梯田 溼地流出奶與蜜
港口部落黑土地

綠色電報|用腳也能洗衣服! 不用電的洗衣機

作者:綠粉絲

發展中國家的民眾因為缺乏電力供應,也無力負擔購買洗衣機的費用。但每個家庭、每天大概要花費6小時(一週約3~5次)的時間徒手洗衣服,造成婦女背部及手腕慢性的疼痛。

由Alex Cabunoc, Ji A You設計,獲得2012 IDSA Gold Award 的 GiraDora 為上述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答案。

精采內文

綠色人物|赤腳老外的台灣大夢

作者:路仁

「你赤著腳,不怕割傷嗎?」在土城彈藥庫的環保活動中,我遇見這個老外。拿了博士,又是名律師,卻甘願放棄美國籍,入籍台灣為島嶼的生態而努力。

「人有原始警覺性...」老外回答我時,以輕快步履遊走於田埂間,雙眼搜索樹上的鳥,吸口清新空氣後,臉露出滿足的微笑,身影與記憶中的森林動物重疊,「動物赤著腳,不怕割傷嗎?」我反問自己,也微微一笑。

他是文魯彬,信仰自然主義,覺得人只是地球生態的一族,不該貪婪地破壞環境,讓河流變黑、魚蝦無法覓食,讓老樹消失、飛鳥無處歇息。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莫聞

兩岸環保交流昨天到台南七股,了解台61線地基遭不肖業者填充廢棄爐渣,更在砂石預拌廠直擊大水池旁插著告示牌,標示此處為廢棄物非法棄置地。他們此行在台交流十天,共參加四場工作假期,認識台灣的環保工作經驗。

兩岸ECFA協議沸沸揚揚,最近加拿大民間社會也為了中加投資保護協議FIPA吵翻天,擔憂中國資金進入,將傷害加拿大立法、司法主權,也等於對傷害環境的開發大開方便之門。

法國核電專家最近來台至立法院演講,分析當前核電工業問題,提出新的能源政策思維,呼籲台灣立法院邀請獨立專家學者針對四座核電廠進行評估報告。同樣是輻射風險,20年前全國爆發輻射鋼筋住宅事件,至今仍有受害者住在輻射屋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天日通過決議,對於全國輻射屋居民年劑量達1至5毫西弗者,原能會應編列預算或動支預備金,提供每年1次健康檢查補助。

美國大選落幕,與總統選舉同時進行的還有各州針對多項議題展開公投,令人意外的是,加州的基因改造食品強制標示提案,以53.1%反對票對46.9%贊成票的結果未過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誰誤解了聚落保存區? 在五溝水的故事

客家人說 : 水流東,家家出得好相公。   閩南人說 : 水流東,世世代代食不空。 圖為川流在五溝水村庄內水流東興盛溝,人與自然密切的結合。

作者:葉日嘉(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站務員)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舊稱五溝水,地處大武山西麓山腳,屏東平原沖積扇扇端處,是個開發有近300年歷史的小村庄。或許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裡,似乎並不認識甚至不曾聽聞過這個地名,但五溝水卻是在台灣水草研究、水中生物研究、水利、本土歷史及客家研究等社群領域中,頗具知名度一個地方。

五溝村範圍面積約有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600人,主要聚集在東興與西盛兩庄,主要的庄頭步行繞一圈不到1.5公里。目前這個村庄所形塑出的空間歷史氛圍,因為時代的更迭,大約可以感受得到的時間感約是100年,最久遠的建築應屬即將滿150年的劉氏宗祠。

因為整個聚落空間的形塑,具有獨特的建築特色,大大小小的客家傳統伙房,據本站統計約有近40座,多數就位在東興、西盛兩個庄頭內。屏東縣政府乃於2008年5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將五溝村透過文資審議的法定程序,召開公聽會,並正式公告且於文建會(今文化部)完成登錄,為一漢人街庄特色的聚落保存區。

精采內文

 

「海稻米」產銷靠自己 石梯坪微型產業成形 

本報2012年11月9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11月初的夜晚,石梯坪海邊稍有寒意,水梯田復耕團隊蟄伏所在地「升火工作室」飄著各種氣味,一群來自各地的人聚集在此,無論是在外面偎著營火取暖、聽音樂、歡笑;或是在咖啡館裡啜著小口的咖啡,各得其所。

房舍中一角,現煮的咖啡,撩撥著旅客的心,忍不住要還來一杯咖啡,陪襯夜晚的浪漫。剛開幕的瀰漫(MIMA'AN)咖啡藝遊空間,年輕的部落族人王亞梵和朋友海蒂,忙著為遊客煮咖啡。

Mimaan文化商品空間3(圖片來源:林務局)

一隻不知名的昆蟲,在館裡飛舞,猛一看還以為是蟑螂……細心的人,仔細觀察,尾部居然發光!原來是台灣冬天會出現的螢火蟲三窗螢,昏黃的咖啡館多了一抹藍光,這難得的景象令遊客發出小小的歡呼。

瀰漫(MIMA'AN)咖啡藝遊空間不但供應香醇咖啡、餐點,也是海稻米、大葉田香、輪繖草等友善農產品變身米粑流牌海稻米草蓆、窗簾、桌墊等商品,以及港口部落原民手工藝品的展售之處。

集產銷於一身

秋收後的港口部落,並沒有停止忙碌的腳步,不但要生產、製作,現在更忙於產品的銷售。

今年不但海稻米種出成果,輪繖草從種植、曬乾到編織成產品,完全一貫作業不假他人之手。種植面積達7分地的輪繖草,採收1,300公斤,以薯榔等天然植物萃取汁液的傳統植物染工藝上色,經由部落婦女們的手將削片染色後的輪繖草重新碾製成繩索,在以巧思編織完成一張張輪繖草蓆、窗簾及桌墊。

與輪繖草共生的「大葉田香」則是部落的傳統香料植物,傳統上用來摻入糯米酒中幫助發酵、增添香氣。今年種植面積為3分,採收約50公斤。此次「米粑流溼地裝置藝術季」邀請了茶藝家周仁智,即以其專利的月光茶,加上炒香的海稻米,以及大葉田香草,創作了「田香茶」,暱稱為「舒米茶」,是一款養生茶品,力搏日本的玄米茶。

部落也已研發將曬乾的大葉田香嫩葉做成花草茶,明年春天大葉田香茶包將可製作完成,正式上市。此外,也透過生態工法基金會尋找冷壓製茶技術,研發成功後,可望推到市場,讓喜愛茶品的消費者多一項健康選擇。

溼地串起產業鏈

繁重的工作讓舒米如妮不得不練就無敵金剛的本事,但事實上,由生產一路發展成產業,是需要更多專業人力的加入,前提則必須要有願來到部落的人才以及豐收創造的經濟收入。若相關產品能更順利賣出,或能支持部落徵聘專業人才投入。

依據林務局資料,今年共有8.2公頃的水梯田環境復舊,其中約5公頃、32戶農友加入水稻復耕。這只是當地休耕地的一小部分。鼓勵更多休耕農民願意加入復耕計畫,也是計畫的一部分。

目前農委會雖積極推動活化休耕地計畫,獎勵農民種植特定雜糧,以提升糧食安全,不過類似港口部落種植民俗植物,大葉田香、輪繖草,也能發展出產業,則尚未受到重視。若能將之列入獎勵作物,應可鼓勵更多農民願意釋放農地供耕。

農委會表示,活化休耕農地計畫這幾天即將出爐,至於那些作物能符合獎勵,無法規範得很細,但原則上尊重地方政府的意見,以及參考改良場的建議。

無毒耕種 農夫市集推一把

石梯坪水梯田復耕團隊種出無毒的糧食,這在靈魂人物舒米如妮的眼中,只是計畫的一部份,為了鼓勵族人改採無毒耕種方式,他運用各種管道、機會來回報,假日農夫市集就是其中之一。

從11月開始,每周六、日,遊客走訪石梯坪,多了一項選擇。由港口部落族人農產品集合而成的市集,帶來豐盛健康零農藥的野菜系列及潮間帶藻類、貝類、鮮魚。上週六(3日)市集第一次開市,部落耆老進行簡單的祈福儀式,宣布開始營業。

將近十位農民參與擺攤,許多蔬菜都是部落特有的,好吃的翼豆、虎爪豆,還有古早時代的苦瓜、芋頭、檳榔心、黃藤,都有源源不絕的歷史傳承,當地農民也會種些熱門的品種,例如黑金剛花生。

未來,現場也將設置農夫廚房,現買的蔬菜想吃,大廚馬上現身量身服務,也可以親子DIY一起煮,體驗最真實的部落生活美學,並藉由種種服務方式,增加農民收入。

新微型產業 部落自主散發魅力

林務局表示,石梯坪水梯田溼地特色農產品,已逐漸形成完整的部落微型產業鏈。獨立工作者夏黎明在〈新微型產業 東台灣出路〉所稱的「新微型產業」,也很適合用來形容港口部落。這些以小搏大、有著強烈地獨立品牌或獨立店號的定位與訴求、帶來新的社會價值、並訴說著動人故事與傳奇,規模低於中小企業的產業,正是新微型產業魅力所在。

港口部落讓人見識到一顆種子的力量,傳統農法的價值,以及永續社會的可能性,雖然一切都剛起步,充滿著想像與實驗精神,不妨讓我們的支持與陪伴,見證部落發展的無限可能,作為台灣永續的參考呢?

港口部落周末藝遊

如果你是背包客,無論從哪裡來,都可以花蓮火車站或光復火車站為起點,前往石梯坪。花蓮火車站有公車到石梯坪,光復火車站則需另外找接駁的方式。若是自行開車,可沿著台11線,抵達石梯坪風景區。

周末的石梯坪海邊,除了賞海,你也可以欣賞台沿岸的水梯田,隨著四季流轉著不同景觀。64公里處,就是港口部落復耕團隊的重鎮,星期六、日的上午,可以走訪假日農夫市集,挑選當季最健康的野菜、原味加工品,品嘗部落媽媽以鮮蔬烹煮的風味餐。

石梯坪下午則可在前往北回歸線參觀或留在石梯坪親海,晚上到瀰漫咖啡館消磨寧靜時光,欣賞當地藝術家的裝置藝術及創作,最重要的事,採購由復耕團隊生產的各項溼地產品,海稻米、桌墊、草蓆、窗簾,未來也許還可以喝到大葉田香茶。透過綠色消費,支持部落發展永續產業!

Top

 

綠色電報|用腳也能洗衣服! 不用電的洗衣機

作者:綠粉絲

發展中國家的民眾因為缺乏電力供應,也無力負擔購買洗衣機的費用。但每個家庭、每天大概要花費6小時(一週約3~5次)的時間徒手洗衣服,造成婦女背部及手腕慢性的疼痛。

由Alex Cabunoc, Ji A You設計,獲得2012 IDSA Gold Award 的 GiraDora 為上述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答案。

GiraDora-pedal-powered-washing-machine-3  

筒狀的GiraDora可以洗衣也可以脫水。脫水的功能更大大的縮短了衣服晾乾的時間。冬天的時候,衣服洗完如果沒有脫水,要經過三天的時間,讓水慢慢滴下來,衣服才會乾,而長時間處於潮濕的空氣中,也造成當地兒童呼吸道的問題。

(下圖)在桶子裡加入洗衣粉和水,可以一次丟好幾件衣服一起洗

GiraDora-pedal-powered-washing-machine  

(下圖)蓋上兼具坐墊功能的蓋子以後,就可以開始洗衣服囉。

GiraDora-pedal-powered-washing-machine-2  

(下圖)使用者使用腳踩的方式輸入動力,洗衣槽內的滾筒就會開始轉動,踩愈快,轉愈快,反之亦然。

GiraDora-pedal-powered-washing-machine-5  

這台GiraDora售價40美金,大約只有市面上最便宜洗衣機的1/5價格,和最貴的洗衣機更相差到20倍之多,讓更多家庭負擔得起。

而有了這台洗衣機,媽媽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做其他的事情,冬天也不用把手一直泡在冰水裡洗衣服。筆者覺得,這個設計對這個世界,好重要啊!

看看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UMyhP0aeVLw&feature=player_embedded

資料來源:inhabitat

※ 本文轉載自綠粉絲 http://ecofans.pixnet.net/blog/post/46269900

※ 綠粉絲的粉絲團歡迎加入

Top

 

綠色人物|赤腳老外的台灣大夢

作者:路仁

文魯彬帶著家中幼兒參與請願。「你赤著腳,不怕割傷嗎?」在土城彈藥庫的環保活動中,我遇見這個老外。拿了博士,又是名律師,卻甘願放棄美國籍,入籍台灣為島嶼的生態而努力。

「人有原始警覺性...」老外回答我時,以輕快步履遊走於田埂間,雙眼搜索樹上的鳥,吸口清新空氣後,臉露出滿足的微笑,身影與記憶中的森林動物重疊,「動物赤著腳,不怕割傷嗎?」我反問自己,也微微一笑。

他是文魯彬,信仰自然主義,覺得人只是地球生態的一族,不該貪婪地破壞環境,讓河流變黑、魚蝦無法覓食,讓老樹消失、飛鳥無處歇息。

他不只說,也起而行,與他相處時,若拿著瓶裝飲料喝,他會變臉,訴說瓶罐如何變成廢棄物、污染生態,也在一個不經意的角落,開始推動環保。

從環境教育法施行後,島嶼各機構忙於用公帑辦環境教育課,但台下往往睡成一團,聽文魯彬說,卻可以感覺到對環境的愛,由內而外發散。他坐於椅上與村民圍坐攀談,除了愛環境,也可以感受到他愛人,不愛穿西裝與高官開會,愛輕便地說真話。

「說真話?」我想起當他從環評委員退下時,電視節目如此評論。台灣的學者進入環評會後,便擁有名望與莫大權力,因此在會議中變得謹言慎行,以留住官位。文魯彬在某屆環評委員任期中,卻是徹底說真話,也果然不被續聘,從官位退至民間。

到了民間,他卻更有活力,從北到南到東,從山地到海岸到離島,在環保抗爭中,經常可見這位老外的身影,在最前線作戰。

「環境會傷害經濟嗎?」在某場座談中,有人這樣問他。他在白板將經濟畫為小圓,然後畫一個大圓代表環境、包住小圓,堅定地認為環境最重要,經濟必須以不破壞環境的模式發展。

那個座談會在晚上舉行,他卻揉眼說:「平常我已睡了。」我在台下楞了一下,心想有人這麼早睡嗎?抬頭往窗外望去,漆黑中有著霓虹燈、車燈在閃爍,心想森林裡現在應該一片寂靜。

「他信仰自然主義,」我跟自己說,想像他在森林與動物一起沈睡,於陽光初亮時醒來,迎接新的一天,在生活中落實他的信仰。

相信

這是文魯彬的相信,也許你相信經濟至上,但看見一個人赤著腳、或者說赤裸裸地在實踐理念,是否仍有感動?這比遇見戴著面具、說漂亮話的人好太多。

但他為何如此堅定?也許他來自國外,親眼見過不傷害環境的經濟模式,而台灣人窮太久,面對轉型總會忐忑不安。確實,環保人士阻擋黑煙工廠設立,也將製造業送到東南亞,讓許多黑手失業,但台灣的山變青、水變綠時,觀光業開始滋長。

大批觀光客來台,讓遊覽車供不應求、旅館一家家開,就業機會在新領域發曙光。美麗的地方,才能爭取國際企業設立營運總部、研發中心,當然願景還未出現、轉型還未成功,許多人不耐,已將拳頭對準阻礙開發的環保鬥士上。

「蠻野心足應該不要穿衣服啊!」在雲林台塑開發案審核會議中,地方人士冷嘲熱諷阻擋的文魯彬,茅頭對準他創立的「蠻野心足協會」,而在茶水間,拳頭則對準他胸部,狠擊了幾記。

從他創立蠻野心足協會,培育林子凌等環境鬥士後,許多開發者的痛,豈是幾記拳能洩怒?民代怒目地看著這個蓄鬚的老外,他昂首走出會場,「我也是台灣人」入籍台灣的他以眼神回應。

台灣很值得愛,由於在亞熱帶,又有高山、河流與海洋,生物種類數世界第二,是環保人士想復甦的生態伊甸園。但他如此愛台灣生態,卻有他的個人的理由。

從小在美國農場長大,過了一段幸福時光,長大後步入都市,在人車吵雜中經歷過煩躁生活,2002年底,當他在成就高峰,為律師業務奔波於美、台、歐間時,卻罹患肺炎,必須住院。

「住院第三天,醫生就告訴我得肺癌,生命只剩六個月。」文魯彬說。個人成就剎那轉為泡影,死神張開猙獰臉孔,一聲聲在呼喚。「要化療嗎?」文魯彬與家人猶豫。

最後他選擇出院,離開繁華台北,搬到花蓮的天主教牧靈中心。「到花蓮後什麼都放下,身體反而變好。」文魯彬回憶。牧靈中心供神父、修女、教友避靜,沒有電視、網路,以全心接觸天主所創造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給了文魯彬療癒的能量。

「天一亮就起床,以葵花油漱口、絲瓜絡擦身體,接著到海邊游泳,三餐落實生機飲食,」文魯彬想起那段日子。兩個月後回台北,X光已照不出他的腫瘤。花蓮牧靈中心的生態救回他的命,而他的一生,也註定要為救回台灣生態而努力。

夢想

最近一次遇見文魯彬,是在生態綠咖啡。

環保鬥士潘翰聲與他在咖啡店閒談,翰聲的五歲女兒在旁嘰哩呱啦。「當初的小baby,現在這麼大了?」我訝異地看著她,「妳手上的東西誰買給妳的?」我試著攀談,「潘翰聲的老婆買的,」她女兒回答。

我莞爾一笑,環保鬥士養的女兒果然不同,長大後應可在文字上跟高官周旋。因為近日關心紹興南村開發案,我將一篇文章交到他們手上,文魯彬讀了幾行,了解到那附近有生態,開始閃爍著想保護的眼光。

「我們就去看看吧!」文魯彬提議馬上行動。因為他父親在美國生病,隔日必須坐飛機返美數個月,原本就要回家整理行李、交代事情。潘翰聲的女兒,堅持想留在咖啡店裡玩,不願跟爸爸去看。而我原來是要參加咖啡館地下室的一場座談。

但這一切,都禁不住紹興南村生態的呼喚。光復前,那是台大醫生的宿舍,混雜著民宅。光復後土地登記時,台大誤將民宅登入校地,然後國民政府又在此安置老兵。幾段歷史的淵源,讓在高樓大廈林立的中正區內,保留著這一片綠意盎然,有著低矮房舍的區域。

「台大要剷除這裡的老樹、日式房屋,蓋研究大樓,」走入紹興南村,我跟文魯彬與潘翰聲介紹。文魯彬皺起眉頭,眼神飄向一棵棵大樹,不停地思索。

那是一棵棵六七十年的老樹,有老榕樹,有木瓜樹,有龍眼樹,若未親自到此,很難相信在台北繁華都市中,還有這一片綠意盎然的桃花源,甚至那些日式宿舍、老建築,都散發著思古幽情。

「台大有不當得利,」文魯彬在社區一角,與住民閒談。光復後被政府安置於此的老榮民與眷屬,正被台大起訴佔用土地、求償百萬的「不當得利」中,聽到這個老外一說,楞了一下。我跟居民解釋,他是法律博士,自有他的見解。

文魯彬開心地與老人聊天,精神越來越好,但為何他會認為台大「不當得利」呢?是因為他有找到法條,可以告台大嗎?還是在他眼中,地都是國家的,屬於政府的「國立」大學,應該來解決社會問題,而非製造社會問題?

還是在他眼中,地是屬於地球的。在全球暖化的現在,在熱島效應襲擊、越來越熱的台北城,大學不要一直蓋高樓,而要保留這片罕見的老樹群與綠地,才是為民得利呢?

「我要趕回家,準備返美的事,」文魯彬在依依不捨中告辭。他的背影在兩旁大樹搖曳下逐漸走遠,穿著涼鞋、沒有赤腳,但腳步依舊緩慢踏實地走。想像著他在飛機上,回望台灣的山、海、城市,仍惦記著每個生態如何保護,感動的感覺油然而生。

「一路順風,」我喊著,他已聽不見來回答我。風在小村中吹拂,大樹的葉片搖曳著,「老外的生態大夢,何時在台灣實現呢?」樹葉的嘰喳聲回應我。

※轉載自路仁教授談教育部落格 

Top

 
 

台南劇毒爐渣坑 不說有毒只禁漁

本報2012年11月9日台南訊,林子晴報導

石頭爐渣傻傻分不清中國近十名草根環保人士到台南交流環保議題,透過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的介紹,了解台61線地基遭不肖業者填充廢棄爐渣,更在砂石預拌廠直擊大水池旁插著告示牌,標示此處為廢棄物非法棄置地,禁止捕撈或養殖。但眾人皆感疑惑,「明明就是有毒,為何不直接寫此處為有毒廢棄物!」

中國環保NGO交流昨(8日)抵達台南七股台61線下方,在台南市社區大學講師晁瑞光說明下,了解七股一帶多為魚塭,要用土方回填才能造陸蓋橋,而不肖建商使用的爐渣混入泥土合成土方賺取暴利,在台61線總共13公里用爐渣回填。近年來因颱風大水沖刷,造成比重較輕的泥沙冲入水道中流向大海,比重較重的爐渣留在原地,大量的黑石頭露出表面令人起疑而東窗事發。晁瑞光表示,「如果不是因為沖刷露出,一般人根本分不出來哪些是有毒爐渣,一切就像冥冥天注定一樣」。

現今爐渣因《資再法》可回收再利用,但並非每種爐渣都能使用。中國環保人士來到路邊「找石頭」,發現要分辨石頭、爐渣、有毒爐渣及集塵灰是相當困難的,更何況是有毒爐渣帶有超標的重金屬是肉眼無法看見的。晁瑞光拿出身價百萬的監測儀器實際操作,檢測出來的數據重金屬鋅、鉛、鉻等皆嚴重超標,令人咋舌。

此案例已引起不少中國環保人士擔憂,認為國內一定有類似問題,但政府部門不會將這方面的資訊公開。

一行人前往製作廢爐渣土方的砂石預拌廠,發現入口已立告示禁止進入,土地挖出的大坑洞明顯看到含有戴奧辛的毒集塵灰與土壤分層,坑洞因潮汐而有魚、水流入,水池邊有著鮮明的警告牌標示此處為廢棄物非法棄置地,禁止捕撈或養殖。

上海仁渡劉永龍.鱷魚島島主上海海洋環境保護團體「上海仁渡」李永龍疑惑地說:「環保署不說有毒只是不讓人抓魚,明明就是有毒,何不直接寫此處為有毒廢棄物,這樣就不會有人敢來啦!」

七股黑面琵鷺佔世界一半 大連人羨慕

兩岸環保交流團體也到七股海岸,觀察這個黑面琵鷺度冬數量超過世界總量50%以上的寶貴溼地。晁瑞光介紹,幸運的台灣人可以看到成群的黑面琵鷺,而來自大連的環保團體「蔚然大連」張夢瑤就羨慕的表示,大連那是黑面琵鷺的繁殖地之一,但數量就沒這麼壯觀。

眾人在在海岸看見防風林內有大量海漂垃圾,晁瑞光介紹,海漂垃圾可以讓人判斷海浪打到哪,而海沙是證明海水淹蓋的範圍。過去防風林到海岸邊距離有 100公尺,現今不到30公尺,海浪大量沖刷帶走沙將地基掏空,木麻黃根部外露而死亡,稀疏防風林的效用令人堪憂,若颱風海水沖破防風林倒灌陸地,其傷害難以想像。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表示,去年的兩岸交流也有參訪曾文溪出海口,沒想到短短一年間,海岸退縮到把木麻黃連根拔起,現在是怵目驚心的一大片枯木,去年大家合影的防風林以以沉入海中,剩下稀疏的防風林內心不捨之餘也憂心海岸變化對於陸地的傷害,也希望藉由兩岸交流中交換經驗來減緩環境的劇烈改變。

Top

 

中加投資保護協議FIPA 遭批漠視環境

本報2012年11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拿大一位國際投資法專家暨法學教授警告,為了吸引中國投資亞伯達省發展油砂和其他自然資源,加拿大總理哈伯(Stephen Harper)正推行一個出賣加拿大立法和司法主權的協議,過程中也沒有公開辯論。

這項遭批評的加中投資保護協議名為「外國投資促進暨保護協議」(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Act,FIPA),極有可能因國會批准而生效。加拿大約克大學奧斯古德霍爾法學院教授范哈爾騰(Gus Van Harten)是少數提出警告的一員,他表示,雖然加拿大政府一直逃避質疑,但是這個協議一旦通過,加拿大和省政府、原住民族會喪失管理自然資源開採和環境破壞的權力,只要計畫裡有中國投資人參與。

范哈爾騰曾在10月間寫了公開信給總理哈伯和貿易部長弗思特(Ed Fast),提到「在加拿大擁有資產的中國人得依其選擇,在加拿大法律系統和法院之外,挑戰加拿大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決定。」不過范哈爾騰並沒有收到聯邦辦公室的回覆。

范哈爾騰指出,「加拿大所有中國投資的公司(即使只有少部份),都會受到協議的支配。這包括許多牽涉自然資源領域的公司(油砂、採礦、木材加工、漁業),將廣泛影響加拿大各經濟層面。」

范哈爾騰進一步解釋,「我們可以想像成政府改變了管理的架構,其中牽涉河流和湖泊保護、二氧化碳釋放或採礦公司的土地修復規定,依照該協議,所有這些決定將由仲裁者來審查。」而「仲裁者擁有至高的權力,一般而言他們的決定不需要經過審查。」

「我們讓自己倒退回發展中國家的狀態。哈伯總理似乎希望中國投資大量金錢來開發油砂,據報導政府需要數億加幣來發展油砂事業。我不清楚他是否關心訂立長遠發展油砂事業的法規,中國投資人可能會採取怪招鑽法規的漏洞。」

范哈爾騰審視了200個其他投資協議的案例,其中很多因為涉及健康與環境法規、公正、基礎建設和必要服務而有所爭議,因此他認定這個協議「可能會影響法規。」他表示這個協議是「特殊的」,因為比起任何其他外國投資促進暨保護協議(通稱FIPA),會有遠遠更多的資金進入加拿大。

范哈爾騰表示省份和原住民族有機會延遲協議批准,讓公開辯論得以進行,他們可以在國會批准協議之前,向國家高級法院提起訴訟。

范哈爾騰認為「最有希望的作法是省政府撥出要求延遲批准的電話,他們可以尋求相關的命令要求延遲。」

最近范哈爾騰寫了一封給卑詩省省長克拉克(Christy Clark),他提到「省政府並不是聯邦政府簽署協議和執行過程中,要諮詢的『股東』而已。」他對省長克拉克表示,「在加拿大的憲法下,聯邦政府不能單方面執行省管轄權範圍內的國際協議義務。聯邦政府也不能利用這個協議,迂迴地避開聯邦和省份的權力劃分,或者某種程度上傷害加拿大的聯邦制和民主。」

「多邊投資協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裡擬定的投資者權利範圍,可能會部份或全然影響很多原屬於省份的立法管轄權事務。對卑詩省來說,更重要的還包括: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育;健康照護、教育和其他社會服務;省民的財產和權利管理;和自治區組織和政府。」

范哈爾騰在給省長克拉克的信中,提出一系列問題:

  • 在省府不同意的狀態下,聯邦政府怎能讓省份的管理遭受國際仲裁約束?
  • 如果發現省府的管理違背聯邦政府在協議裡的義務,誰該付罰鍰?
  • 如果省府維持不同調的管理,聯邦政府是否會持續遭罰鍰?
  • 如果先不談管轄權,聯邦政府商議同意省政府的管理擁有開放式責任,在財政上是可行的嗎?
  • 最後,面對不利的裁定,聯邦政府可能會採取什麼步驟,試圖強迫省或自治區廢除相衝突的管理?

「在面對衝突時,為了省份和地方政府管理的辯護,以及為了潛在不一致的審視與管理,加拿大納稅人要付出的代價也不可忽視。」范哈爾騰寫道,「一樣重要的是,加拿大人不能忽視有可能影響省份和當地政府統治能力的威脅,帶來的寒蟬效應對民主造成的傷害。」

有些加拿大人開始警覺。非營利組織「公民跨黨派合作」(Citizens for Cross-Party Cooperation)的代表Greg Spendjian,日前投書溫哥華太陽報表達其「嚴重關注」的意見。

「這個協議顯然是要秘密削弱加拿大的環境和其他管理法規。」Spendjian寫道,「這個影響深遠的貿易協定在沒有讓加拿大人知悉內容,就進行協商。所有條款全然沒有經過討論,國會就要強行通過。」「遺憾的是,關於這個協議主流媒體令人訝異地沉默,沒有提出任何的警告。哈伯領導的政府對加拿大的民主程序嗤之以鼻,全國公民應該要和他們的議員共同對這個協議提出抗議。」

Top

 

核能經驗 法專家現身說法

立報2012年11月9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311福島核災改變了世界各國對核能的態度,早在2005年,法國核電專家Mycle Schneider便已針對福島核電廠內用過燃料棒儲存冷卻池的問題提出警告。Mycle Schneider 8日應邀至立法院演講,分析當前核電工業問題,提出新的能源政策思維,呼籲台灣立法院邀請獨立專家學者針對四座核電廠進行評估報告。

Mycle Schneider在1992年創辦能源資訊中心,與綠色和平、世界觀察研究所共同出版第一份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當時的報告指出,核能產業發展已趨緩,市場利基逐漸消失。20年間的核電工業的發展的確如同Mycle Schneider預期。

核電工業衰退 建廠黃金期已過

核能發電佔全球發電總量的高峰出現在1993年,當時發電比率約17%,之後比率一路下滑,2011年僅剩11%。當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發電成本因技術提昇而逐漸下降時,核能發電成本卻持續升高,Mycle Schneider表示,新型反應爐造價昂貴,後續營運成本跟著大幅提昇。」當核電發電比率越來越少,替代能源成本更低,而核電造價依然昂貴時,建造核電廠的最佳時機已經消失。

Mycle Schneider指出,全世界正在建造的反應爐共有59座,其中9座建造時間超過20年、4座反應爐建造時間超過10年。不少人認為,核電廠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狀況下,是相對減碳的發電方式,Mycle Schneider強調,新建核電廠既無效率又耗費大筆經費,排擠了更有效率和減碳的方法。

新建電廠的成本上升,也讓營運當為希望延長使用年限來回收成本,這又造成另一個安全監督的問題。Mycle Schneider強調,歐洲對於既有核電廠進行壓力測試後發現,許多電廠在安全設備需要大幅改善,但這些電廠是否能穩定運轉到改善完成令人質疑。

核四安全 請獨立學者評估

台灣核四廠仍在興建,雖然原能會強調商轉前將邀請國際組織審查,通過審查才會正式商轉,但Mycle Schneider質疑,國際組織屬於核電同業公會的一份子,進行審查難免因為角色問題而無法客觀,審查恐怕有疑慮。

他建議立法委員邀請獨立專家學者,針對核電廠安全問題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報告廣邀國內外學者舉行聽證會討論,為核電廠問題和核電政策提供更廣闊的思考方向。

除了新建的電廠成本與安全的問題,Mycle Schneider認為既有的核電廠潛藏許多危機,他指出,前一陣子比利時一座核電廠發現內部出現8千多條小細縫,這座電廠當初建造時完全按照規範執行,「這是因為超音波技術才有辦法偵測到細縫,換句話說,在技術尚未進步到此前所建造的核電廠,是否存在許多安全問題。」他強調,一旦出現新的事證,就應重新檢討核電廠的設置是否恰當。

創新思維 以服務取代政策

福島核災讓全世界重新思考核電議題,德國更立即關閉7座1981年以前建造的核電廠,並提出確切廢核期程。雖然不少人表示,就是因為關閉核電廠,德國才得向法國買電,但Mycle Schneider解釋,德國向法國買電是因為法國的電力較便宜,且一年之後德國仍然恢復自行供電,甚至供應電力給法國。

法國之所以可出售電力,是因為法國75%電力來自核電,而且仍不放棄興建新電廠。為了增加電力消費,政府給予便宜電價,甚至將電力作為發熱能源,導致冬天一到,暖氣設施使用量大增也讓電力負載過高。

依靠電力提供各種生活所需,必然面對生活改變、產業轉型時的電力需求波動。「過去提到『能源政策』,我們總是在談能源供應」Mycle Schneider說,各國政府應調整思維,朝向「能源服務」方向去創新。他以巴西一座國小為例,當地國小的照明設備,是利用窗戶的反射裝置,讓日光反射後進入室內提供照明,省下3/4電力支出,讓這筆經費可投資在書本上。Mycle Schneider強調,這雖不是什麼高科技,卻更省錢,並且有效率。

※ 轉載自立報

Top

 

輻射屋危害健康 立院促編預算健檢

摘錄自2012年11月9日新頭殼台北報導

20年前全國爆發輻射鋼筋住宅事件,至今仍有受害者住在輻射屋中,或是身體健康遭到持續影響,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8)日通過決議,對於全國輻射屋居民年劑量達1至5毫西弗者,原能會應編列預算或動支預備金,提供每年1次健康檢查補助。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繼續審查「20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關於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及所屬單位預算」,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鄭麗君、何欣純、林淑芬、林佳龍、邱志偉、許智傑等人針對「游離輻射安全評估及防護督導與輻射鋼筋處理專案」(輻射屋)提出預算凍結案。

經過委員會討論審議後決議,原編列預算照列,但原能會應針對全國輻射屋居民1-5毫西弗者,編列體檢預算和動支預備金提供每年1次的健康檢查補助。

鄭麗君指出,目前台灣陸續發現了189處、300多棟、1,661戶輻射屋,包括幼稚園、國中、國小、辦公大樓、國宅住家等,據官方統計,曾設籍在輻射屋的居民約13,300人,目前仍有3,600人居住其中。然而,1,661戶輻射屋中僅112戶已拆除,佔6.7%;加裝鉛板或抽換鋼筋改善的有 245戶,佔14.7%;其餘8成輻射屋都是被動等待輻射衰減。

鄭麗君說,原能會對於年劑量5毫西弗以上的輻射屋居民,提供每年1次的健康檢查,以及1次門診補助,最近卻把門診補助取消;許多輻射屋居民感覺,健檢的項目逐年減少,現在只剩下最基本的尿液、血液與甲狀腺檢查。 她進一步表示,台北市政府早已訂定自治條例,針對1至5毫西弗的居民進行體檢,形成一國兩治的狀況,原能會顯然有怠忽職守之嫌。

Top

 

加州公投否決基因改造食品標示

摘錄自2012年11月8日中央社波特蘭報導

基因改造食品強制標示加州公投,6日天以53.1%反對票對46.9%贊成票的結果未過關,「洛杉磯時報」說,民眾擔心食物價格上漲、官司增多、官僚化變嚴重,使得提案受挫。

在這次選舉日交付加州州民公投的「第37號提案」(Proposition 37),雖屬地方倡議,卻受到全美媒體密切關注。基因改造農產品越來越普遍,對人體健康、自然生態是否造成負面衝擊,近年受到科學界與醫學界熱烈討論,但迄今仍未有確切結論。

這項提案一旦過關,不僅將創下全美各州首例,還可能產生「火車頭效應」的指標作用,帶動其他各州紛紛效法,對食品業、超市零售業以及生技農產等相關產業,都可能造成成本增加的重大影響。

如果把時間點拉回1個多月前,洛杉磯時報(LosAngeles Times)9月底公布的民調顯示,約61%民眾支持這項提案,25%民眾反對,10月底公布民調則顯示,第37號提案支持度有44%,仍微幅領先約42%的反對派。
支持這項提案的消費者保護團體與組織,喊出「知的權利」做為訴求重點,強調民眾不該拿自己的健康做實驗,消費者有權知道花錢購買的食品,成分當中究竟是否包含基因改造農產品。

根據媒體報導,選前的最後關鍵時刻,反對派團體在食品業、生技業的大力贊助下,投注約4400萬美元強打電視廣告。昨天投票結果顯示反對派明顯勝出,加州州務卿辦公室公布的計票結果為,37號提案公投贊成票有46.9%,反對票為53.1%,因此提案遭到否決。

反對第37號提案的智庫機構「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人員米勒(Henry I. Miller)接受洛杉磯時報訪問指出,公投結果顯示「加州選民看穿第37號提案,反對食物價格上漲、官司增多以及官僚化變得嚴重。」

Top

 

論壇|誰誤解了聚落保存區? 在五溝水的故事

作者:葉日嘉(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站務員)

 前言: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舊稱五溝水,地處大武山西麓山腳,屏東平原沖積扇扇端處,是個開發有近300年歷史的小村庄。或許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裡,似乎並不認識甚至不曾聽聞過這個地名,但五溝水卻是在台灣水草研究、水中生物研究、水利、本土歷史及客家研究等社群領域中,頗具知名度一個地方。

五溝村範圍面積約有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600人,主要聚集在東興與西盛兩庄,主要的庄頭步行繞一圈不到1.5公里。目前這個村庄所形塑出的空間歷史氛圍,因為時代的更迭,大約可以感受得到的時間感約是100年,最久遠的建築應屬即將滿150年的劉氏宗祠。

客家人說 : 水流東,家家出得好相公。   閩南人說 : 水流東,世世代代食不空。 圖為川流在五溝水村庄內水流東興盛溝,人與自然密切的結合。

因為整個聚落空間的形塑,具有獨特的建築特色,大大小小的客家傳統伙房,據本站統計約有近40座,多數就位在東興、西盛兩個庄頭內。屏東縣政府乃於2008年5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將五溝村透過文資審議的法定程序,召開公聽會,並正式公告且於文建會(今文化部)完成登錄,為一漢人街庄特色的聚落保存區。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二條所述:

本法(指《文資法》)第三條第一款所定聚落,為具有歷史風貌或地域特色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包括原住民部落、荷西時期街區、漢人街庄、清末洋人居留地、日治時期移民村、近代宿舍及眷村等。

然而,被畫定為聚落保存區到底對於生活在聚落內的居民而言,將帶來了哪些變與不變?方便或不方便?以本站在此一年多來實際參與社區經驗的觀察發現,除了人潮變多之外,沒有哪些生活上的改變;除了資源變多之外,沒有任何不便。到底「聚落保存區」對五溝水、對本地居民,它意謂著甚麼?

透過一些事件上的觀察,又適逢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於「2012文化國是論壇」會議上,宣示將針對已實施邁入30年的《文資法》進行全面盤點。作為聚落保存區的五溝水,自是責無旁貸在此提出經驗分享。

五溝水作為公共資源的享用者

說出來或許讓人忌妒,但五溝水因為條件真的太好,又有非常完整且適合從事社區營造的地理空間及人口規模,似乎任何可以與社區經營沾上邊的公家部門,無不希望可以在五溝水錦上添花一番,所以五溝水從來不擔心申請計畫經費無著落的問題。說出來或許讓人忌妒,但五溝水因為條件真的太好,又有非常完整且適合從事社區營造的地理空間及人口規模,似乎任何可以與社區經營沾上邊的公家部門,無不希望可以在五溝水錦上添花一番,所以五溝水從來不擔心申請計畫經費無著落的問題。

五溝水是一個受《文資法》眷顧的聚落保存區;其所在地萬巒鄉,也是客家委員會所公告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又因為具有濃烈客家特色,在客家委員會的支持下,錦上添花的成立了「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為保存受莫拉克風災而造成的伙房屋倒災損,公家投入資源進行搶修聚落內伙房修繕(八棟)工程。

五溝水是一個受《文資法》眷顧的聚落保存區;其所在地萬巒鄉,也是客家委員會所公告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又因為具有濃烈客家特色,在客家委員會的支持下,錦上添花的成立了「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為保存受莫拉克風災而造成的伙房屋倒災損,公家投入資源進行搶修聚落內伙房修繕(八棟)工程。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即為因應五溝水被公告劃設為聚落保存區,並使聚落得以活化再利用,客家委員會及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依據相關辦法訂立計畫而成立。主要的營運執行工作有:開辦社區課程,編辦社區報,拍攝五溝水社區紀錄片,舉辦座談、營隊,及擔負起社區公共事務討論平台與諮詢的角色。

當全台灣大多數的社區正愁著該如何向公部門申請經費,希望公部門能多點垂憐的同時,五溝水正因為她獨特的建築特色、人文歷史與自然環境等條件,確確實實已經享受到公部門關愛的眼神。這是五溝水的機會,也是五溝水的挑戰。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實有必要將此一年多來,所經歷、所疑惑及所遭遇的大大小小、好的不好的事件與發展予以記錄,並就教於學者專家,也供《文資法》作為全面盤點的參考依據。 

爸爸比較愛我?還是媽媽比較愛我?

即便如此,五溝水卻有另一個令人感到尷尬的問題,應該算是台灣所有聚落保存區中所特有。到底五溝水的相關事務,應該找客家委員會還是找文化部?我們遇到問題要找爸爸還是找媽媽?

找到了客委會,客委會會回答,妳們聚落保存區《文資法》的主管機關是文化部… …。若依據《文資法》我們找上了文化部,卻常常得到妳們可以去找客委會幫忙。即使不見得是棘手的問題,卻也常碰到互踢皮球的情況。實在也說不上哪個具體案例,所有類似的經驗或案例,或許可以暫且稱之為「這個問題」,我們確實常常遇到「這個問題」。

社區綠美化與聚落保存區

翻遍了所有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及其他相關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等的法規,很容易的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古蹟與歷史建築及其附屬設施群都有清楚而明文的規範可供依循。唯獨對於聚落,我們找不到任何可供依循的法條,且文化處的說法永遠是: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尚未定稿,目前無法可循。

2011.7用社區的碎瓦片黏貼出的守護公園-貓頭鷹拼貼,未遭到上述類似的質疑。以前來五溝水的遊客中,最喜歡拍照留念的地標非劉氏宗祠及觀海山房莫屬,但去年(2011),我們創造了兩處新的景點-五溝粄條壁畫及守護公園貓頭鷹拼貼。前者完成於2011年3月,後者完成於同年7月,不同之處除了前者是由本站工作人員自行彩繪,後者則由本站所舉辦的營隊學員創作完成之外,兩者其實沒太大的差別,都是創作在社區的公共空間、在傳統建築壁面、也都受到居民頗為正面的好評。

在本站計畫執行期間,便有審查委員對於在聚落保存區的傳統建築壁面上進行彩繪壁畫,提出不妥的質疑,這可以說是我們第一次這麼直接且立即的感受到傳統聚落保存區對於社區內行為的限制,而我們也同意委員這樣的立場。這之後,守護公園貓頭鷹拼貼改採以碎瓦片黏貼的方式,便未再受到相關的質疑。
我們想知道的是:這兩者間的標準是什麼?傳統聚落保存區內的當為與不當為又是什麼? 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準則或規範可供依循時,我們只能在不斷的踰矩與退縮之間找到尚不很明確的界線。

公共工程與聚落保存區

從法律與實務的面向來看,《文資法》第二章 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其中有較多的篇幅是放在古蹟與歷史建築上,原因不外乎古蹟與歷史建築其標的物、主體明確。且實務上,台灣許多從事古蹟修復與文資審查的專家學者,多與建築或都市計劃的專業背景相關,因此不免產生實務專業上的偏誤,將重點僅聚焦在建築物本身,而對於聚落,我們僅能從《文資法》第12條(§12)至第27條(§27)的文字敘述裡判斷,諸多程序與作法可以比照古蹟。

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所登載五溝水聚落保存區顯示的介紹資料中,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有:

1.聚落內傳統客家夥房宅群。
2.聚落中傳統街巷紋理。
3.聚落中溝渠及周邊之自然生態環境。
4.諺語、建築藝術等無形文化資產。
5.五溝村內祈福、作福活動及元宵節傳統攻炮城活動。
6.墓葬群。

去年(2011)將近一整年的時間,因為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聯外排水工程施作在即,其規畫設計的排水將穿越五溝水南邊生態最為豐富且最為敏感而脆弱的大林野溪,在本站的疾呼與環保團體的聲援下,總算在今年(2012)年初,達成暫緩施工的協議,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水利處與設計廠商也同意變更設計。

在我們北上立法院尋求跨黨派立委召開公聽會之際,客委會只派了一個未被授權的承辦員以了解狀況為由出席,把問題又丟給了《文資法》的主管機關-當時的文建會,及公共工程主管機關公共工程委員會。回到濕地現勘的協調現場,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的官員,對於工程將使得客務處在本村花費將近一千萬,完工不到三年的社區公園造成破壞,也只是淡淡的說:「這是長官們的對於預算的支配與安排,我們沒有意見。」我們再度領受了「這個問題」。 連一句「站在客委會的立場,我們當然希望保護客家聚落與生態的完整性」這樣的場面話都不會講。

我們的疑問是,在工程達成暫緩協議之前,此一影響五溝水未來發展與生態環境極其重大的工程案件,五溝水作為一依《文資法》公告的聚落保存區,似乎不能從中得到任何有利於保持聚落空間、生態豐富與環境完整性的保護,或者其他可以用來平衡事件不良發展的法律槓桿。

到底甚麼樣規模的工程與施作,算是對聚落空間紋理的改變,這樣的改變如果可以不必受到約束或審查,試問聚落保存區的設立目的為何?上述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第3點豈不形同具文。為什麼這樣的工程不需要經過文資審議的審查程序?

國家重要溼地與聚落保存區

眼看《文資法》所能提供的保護與規範有限,我們希望尋求申請「國家重要濕地」,藉此保護住五溝水的生態環境。理由無非是在法條與實務的操作上,《文資法》所提供的保護與專家學者所著重的重點都放在建築物時,對於環境的保護,我們只好尋求一個「特別法」來保護水域環境。

但要提醒的是,《文資法》是已經公布實施30年的法令規章,而《溼地法》是內政部長今年初宣誓要努力通過的法案,也就是說目前並無特別管理濕地的相關法令。而現階段濕地主管機關-內政部營建署所推動的濕地劃設審查,僅只是具政策性質的計畫方案。

文化處所提相關五溝水申請畫入國家重要濕地意見書,希望將聚落空間與水域環境切割

但溼地關《文資法》甚麼事?有的,在濕地的審查委員來到五溝水進行現場會勘的同時,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出了一份書面意見,簡單說,文化處擔心《文資法》與《溼地法》將來在管轄權限上的重疊,因此希望將水域環境與生活建築空間切割,將聚落排除在濕地範圍外。

而這正是我們想要突顯的,五溝水是一個活的聚落,是一個有高度人類活動的聚落,是一個水就川流在聚落空間裡的聚落,是一個空間紋理就隨著水流而形塑出來的聚落。人、水、水生動植物、依水而生的動植物及所有生物活動都在聚落內形成完整的食物鏈生態系,將水域濕地與聚落空間作人為的切割,無疑是對生態完整性缺乏認識的表現。

五溝水的案例提供了《文資法》檢視其過於物化,過於著重在建築物本體的偏誤﹔也提供了《溼地法》檢視其對生態範圍的認識過於窄化的現象。

聚落保存區內可否禁止毒魚、挫魚?

這則故事就更有趣了,因為答案是不可以。

炎炎夏日逼近,本站多次在河道撿拾垃圾、勸阻泳客用魚叉挫魚,或不必要的拔除水草(為了方便挫魚),不僅遭到遊客反唇相譏,更甚者還惡意扔擲垃圾挑釁。

經村辦公室發起,本村聯合了社區內重要團體:村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土磚屋聚落保存協會及本站,以共同聯名的方式,由本站於2012年6月14日行文鄉公所,請求協助設置告示牌,告示內容如下: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已於2008年5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為「傳統聚落保存區」。並已完成「國家重要濕地」申報。敬請各位遊客遵守相關法規,若有違下列規定,將依法究辦。

一、 垃圾請自行處理帶走,禁止任意丟置於村內或河道內。
二、 河道內禁止毒魚、電魚、剉魚、叉魚、網魚等不當獵捕之行為。
三、 河道內禁止放生外來魚種、水草。
四、 未經村辦公室申請許可,禁止採集河道內之水草。

直至7月13日,公所因沒有經費,且不確定管轄權責所屬,遂將文函轉屏東縣政府請求協助。10日後我們收到縣府回文,內容寫著:

有關本縣萬巒鄉五溝村公告為「傳統聚落保存區」乙事,顯有誤解,經查聚落登錄在文化資產保存法規中為榮譽制,目前尚就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研究討論中,尚未依都市計畫法通過特定專用區,五溝村設立告示牌案,為當地社團誤解所致。(屏府文資字第10122827300號函)。

確實,《文資法》並無相關法源可以禁止上述行為,但不表示聚落保存區內是《漁業法》的治外法權。到底設置一面告示牌關「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何事? 何以聚落保存區內禁止毒魚、電魚、挫魚竟成了榮譽制?

然而事實上,近年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屏東縣政府觀光傳播處、萬巒鄉公所等公家機關,已經在五溝村內多個重要路口,設置了導覽解說牌、沿山休閒農業區導覽牌及導覽路線指標系統,這些都還是未經村內討論同意,各公部門自行發包豎立在村內大大小小的解說牌! 而我們只是要一個告示牌,卻被說成誤解了《文資法》。

這是水保局台南分局掛的解說牌前方是客委會設置的解說牌,後方不到五公尺有另一水保局的解說牌沿山休閒農業區的交通指示牌屏東縣政府觀傳處委託設置的交通指示牌

水保局台南分局直接將解說牌掛置在磚面,恐造成聚落內建築遭破壞之虞

題外話是,曾經有一塊水保局製作的導覽解說牌因為掉落,村民拿來本站尋求協助裝設回去,適逢文資總處的官員來訪得知此事,提醒本站聚落保存區內不得有破壞建築物本體的告示牌,也就是說,水保局的告示牌都不應該如此直接釘掛在建築物上以致造成損害。  

這樣的標準其實是比照古蹟的對於建物保護的標準,因為對於聚落並未有此規定。如果告示牌、解說牌的設立比照了古蹟的標準,那麼聚落保存區內的景觀變化,亦應比照古蹟審查的程序經過文資審查的過程。我們完全同意這樣的觀點,而這樣的訊息不也證實了我們的判斷:諸多程序與作法可以比照古蹟。但似乎地方文化事務的主管機關不這麼認為。

手做河岸自然步道與聚落保存區

雖說我們不斷的在踰矩與退縮之間,希望可以找到那還不很明確的文資界線,即使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尚未完成,但社區內部的行動,不也是更值得作為經驗參考的依據嗎? 手做河岸自然步道,就是我們創造案例與建立界線的行動。

五溝村內有一分隔東興庄與西盛庄的興盛溝,因水流方向往東,故又名水流東。為了建造出更適合親水的河岸步道,也提供社區居民河堤護岸自然工法的施作案例。本站尋求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的協助,希望能在興盛溝左岸,興盛橋與五溝橋之間,以人工的方式施作打造一段寬約一米半,長約八十公尺的河岸步道。計畫以河道內的大石堆砌邊坡,步道面則採密級配的方式夯實,必要時輔以小型機具協助工程施作。

興盛溝左岸,興盛橋與五溝橋間現貌將來我們希望以人工的方式打造一段河岸親水步道

為了創造案例,我們主動聯絡了文資總處、詢問了文化處,表達願意主動提供書圖資料,進行文資審查及現勘作業,目的無非是希望,往後聚落保存區內若有任何大於此步道施工規模的工程,不論是公家單位或私人,都能比照此案例進行文資審查的程序。但我們得到的答覆是:

經查聚落登錄在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中為榮譽制,並無強制規範免適用建築法等相關規定,惟聚落內舊有伙房、祖堂具有文化價值建物整修時,可依《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修復或再利用建築管理土地使用消防安全處理辦法》委託具專業能力建築師提因應計畫送本府文化處召開專案小組審查。

有關公共空間綠美化計劃,因目前五溝保存在(再)發展計畫尚未定稿,仍適用一般法令要求,目前無法提供相關施作規範,請各項綠美化計畫單位能充份與地方社團及居民協調,以能融合當地特色景觀、不破壞生態為原則下規劃施作。

若有需要提供技術指導,可來函申請協助,本府文化處可提供委員名單供規劃單位邀請(屏府文資字第1010158034號函)。

對此,我們真的有點無言了!

台電與聚落保存區(請耐心看完,這是最後一則故事~~~)

同一個河段,原本的美麗面貌(上)遭無預警開挖變了樣(下)。

在聯外排水工程協商暫緩施工期間,忽然有一天我們發現怪手穿越了河道,穿越了我們急於保護希望可以免於被破壞的湧泉溼地,使得水草、河岸、水生棲地被破壞。追查之下發現,是河岸邊的地主因為種植作物需要,向台電申請了裝設電桿作業,台電便將此業務外包給配合廠商,完成了施作。

我們還是發文給屏東縣政府,提醒他善盡主管機關之職責,確保聚落保存區內免於遭受不當破壞,亦同時請縣府函告台灣電力公司,日後若於五溝水村有相關管線牽移或建置之作業,務必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報屏東縣政府,並進行文化資產審查及現勘作業,經同意後方可施作。

這次,我們得到善意且正面的回復,縣政府去函台電,希望台電為保存聚落範圍內環境生態及景觀,惠予配合(屏府文資字第1010138954號函)。

如果文化行政只是轉發個文這麼簡單,哪有設置文化處的必要?

總結我們的疑惑:

聚落保存區裡的該與不該,需要或不需要,可為或不可為間,我們透過在社區的實際行動試圖找出這之間的界線;在與公部門公文往返中,學習並修正這個界線的範圍,但一年多來,老實說我們並沒有找到這條線~~~。

(1)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

在我們公文往返的過程中,文化處一再回復強調的再發展計畫尚未定稿一事,此再發展計畫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4條(§34)辦理。目前五溝水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已由文化處完成發包,委由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陳啟仁教授及其團隊負責規劃。

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本站上述所有案例與經驗,絕對都沒有出現在陳教授的規劃報告中,聚落(社區)實際行動經驗若無法成為再發展計畫的參考依據,將來即使再發展計畫完成並通過審查實行,必也造成諸多在實際執行上的困難與杆格,再發展計畫恐成為紙上談兵。如果在聚落保存區再發展計畫尚未完成之前,都仍適用一般法令要求,那請問聚落保存區本身,是不是沒有效力?

(2)榮譽制

依據《文資法》第91條(§91),聚落保存區內之土地,享有百分之五十範圍內的房屋稅及地價稅減徵。國家還可以出資協助修繕房屋。何以享有這樣的權利,卻對於義務只是榮譽制?
倘若聚落建築再次無預警的被破壞,我們是不是因為是榮譽制,只能對破壞者進行道德上的譴責,聚落保存區到底保護了聚落甚麼?難不成還得等到再發展計畫訂立完成,才始生效力。

而且老實說,我們翻遍《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都未有發現「榮譽制」,透過網路查詢相關資料,亦無發現任何與「聚落保存、榮譽制」有關的資料!

(3)文資審查會議

上述的所有案例,其實都只圍繞著「文資審查會議」這問題在打轉。社區綠美化、公共工程、溼地劃設、毒魚、電魚、挫魚、設立告示牌、手做河岸自然步道,以上沒有任何一項是經過文資審查會議的討論與審議,尤其是公共工程如此影響至大的案例,依然未受到聚落保存區該有的保護。

當文化處的公文裡出現了找遍法條、資料都未有出現的「榮譽制」,便宜行事的以「提供委員名單供規劃單位邀請」這樣的字句時,到底文化事務主管機關。對於文資審查會議召開與否的標準在哪﹖文資審查會議是不是一種端看承辦員心證的榮譽制。

盤點聚落保存區

本文洋洋灑灑一大篇,講了很多案例故事,實無能針對《文資法》實行30年來的總總進行全面盤點,但也很誠懇的將個人在五溝水聚落保存區內蹲點不滿一年所遇到的疑惑做出了整理。本文無意針對文中所提到的人、事進行批判,單純的只是想把《文資法》對於聚落保存區,在五溝水所遇到的盲點,可以清清楚楚的提點出。

不諱言的,從上述幾個案例與公文往返的互動可以看出,文化事務主管機關對於《文資法》的認識以及在行政上的程序,從中央、地方與社區之間,產生了極大的認知差距。為與不為,有時候其實端看主事者的心態,不然何以請求文化處轉文給台電,要求遵守《文資法》與要求文化處自身依據《文資法》來依法行政時,會有這麼截然不同的兩種公文回復。

我們一年來所遇到的問題都在這裡了,這應該是五溝水所能帶給《文資法》最大的幫助與貢獻了。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