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12.02








近期活動

拆除美麗灣違建 捍衛法治國尊嚴 全國學術界連署聲明 
環境基本法十周年論壇
以立講座【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座小水庫─分散式集水與雨水收集系統】
藝術綠表演-經典爵響 舞重奏
2012新北市保育賞鳥活動~數位生活 行動賞鳥
第三屆海峽兩岸海洋論壇─海洋環境管理學術研討會
壽司與全球漁獲-Sushi : The Global Catch(影片欣賞+座談)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本週日開始,書齋單元將連載日本自然農法名人木村秋則相關著作「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蘋果教我的事」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金門,幸蝴的島:紅肩粉蝶

作者:陳秀竹(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

紅肩粉蝶。陳秀竹攝

有一天中午我在中山林遊客中心後方的含笑花的葉上意外觀察到一隻紅黃黑間雜的美麗蝴蝶,心中閃過一絲驚喜,牠莫不是數年前我初次拍到的金門新紀錄種「紅肩粉蝶」我靜靜的觀察約數分鐘,心想可以回去拿相機來拍牠。但是當我匆匆再來牠已不見蹤影,於是我就順著平常觀察的路線從自行車故事館前再到中庭的繁星花叢再往新完成的自行車步道約0.8K處,這裡也營造了蝴蝶喜歡的蜜源植物如金露花繁星花等,多樣的蝶相讓人著迷,當我專心拍著金門紫斑蝶時,忽然一隻帶著亮麗紅黃黑色的蝶闖入眼簾,就是牠,啊!紅肩粉蝶!我興奮的拍著,忽然再次驚喜的發現居然是兩隻紅肩粉蝶。

精采內文

 

龍羽化成蝶,幻化為雪豹

作者:楊家旺

小雙尾蛺蝶在台灣,與祂同屬的另一種稱為雙尾蛺蝶(雙尾蝶)Polyura eudamippus。這麼多年來,我偶遇過小雙尾蛺蝶的幼蟲、蛹與成蝶,卻不曾在野外見過雙尾蛺蝶的任一生活史階段。因此,對我來說,雙尾蛺蝶是一種神秘,不易發現的物種,好比一頭雪豹。《雪豹》(The Snow Leopard)一書,是Peter Matthiessen彼得.馬修森)記述他與動物學家喬治.夏勒一起前往西藏邊境,觀察喜馬拉雅藍羊與尋找雪豹的過程。更精確地說,彼得.馬修森藉由此趟行程,不斷探索自我性靈,並時時禪修,試圖領悟生命的意義。因此,是否見到雪豹對他來說,可能不是極為重要的事,反倒是過程裏的禪悟,更令他著迷。

事實上,整本《雪豹》所記述的行程裏,彼得.馬修森從沒有遇見任何一頭雪豹,只偶爾瞧見雪豹的足印和糞便。不過,即使沒見到雪豹,他仍完成了《雪豹》這本書,還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殊榮。雪豹長什麼樣子?在2012年《雪豹》中文版的封面,一隻雪豹的影像神秘地露出身體的後1/3,即臀、後腿和尾巴,身體的前2/3,彷彿繞向書背,跨到封底。然而,當我轉動書本,看向書背,望至封底,那2/3的雪豹並沒有出現,反而是那1/3豹的黑斑白底,視覺暫留的緣故,竟翻轉旋繞出一隻白底黑斑的雙尾蛺蝶,一隻對我而言仍無緣親眼目睹,如同彼得.馬修森無緣親眼目睹的雪豹一般,突然,在視覺暫留的幫助下,雪豹跳躍,突飛,幻化成一隻雙尾蛺蝶,清晰撲拍著翅翼,疾然飛逝。

精采內文

 

都市自然地圖

作者、攝影:王力平

薄翅蟬羽化特寫。  王力平攝

現代化的都市中,其實在許多角落中,仍然殘存許多具有歷史氛圍的建築,紅磚造的屋子在都會區中已經成為少數民族,然而紅磚獨特的色彩,不僅豐富的建築本身,也為水泥化的都市增添彩度。而且,紅磚與水泥的縫隙卻常成為綠色生命的起點,正榕(榕樹)、雀榕等植物透過鳥類的傳播,往往在磚牆縫就漲了起來,還有一種蕨類植物更是磚牆上的常客,那就是鱗蓋鳳尾蕨。它灰綠色的葉片,屬於一回羽狀複葉,葉片前端具有尖尖的頂羽片,只需要偶爾下一陣雨,就能屹立於磚牆上,幾乎完全不需要土壤,惡劣的生存環境,阻擋不了它的萌發,是紅磚牆上的「牆上綠英雄」,灰綠的色彩與紅磚牆形成古樸和諧的色彩。

路邊一片古老的磚牆,長期沒有被人們整理,加上因為水管漏水,整個牆面長年處於潮濕的狀態,結果成為植物的天堂,仔細觀察可以見到島榕、雀榕、正榕、鱗蓋鳳尾蕨、密毛小毛蕨及毛葉腎蕨等多種植物,牆角邊的地上還有黃庵菜這種菊科的可愛小黃花,無意間在小小的黃磚牆上創造出歧異度極高的生物多樣性。這些自然的元素與生命力就悄悄地在我們身邊,慢慢地冒出來。所以每天上班、上課或在街上行走時,不妨花幾分鐘欣賞這些自然的小品景觀。這樣的景觀可是出現在人來人往的新板特區一帶喔!朋友們,你可以去試試看,尋找這都市的綠寶牆喔~!

精采內文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蘋果湯的滋味

作者:柴田周平(NHK「專家的作風」節目導播)

當初,我聽到有果農「不用農藥、也不用肥料,就可以讓蘋果樹結出豐碩果實」這個消息時,覺得難以置信。我從小在青森縣弘前市長大,看慣了因為灑農藥而變成雪白一片的蘋果園,也知道蘋果果農需要耗費龐大的時間和工夫驅除疾病和害蟲。

然而,我卻聽說果農木村先生種的蘋果不僅沒有使用農藥,甚至不使用任何有機肥料,而且蘋果「不會爛」。其中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我內心帶著這個小小的疑問,拜訪了住在岩木町(現更名為弘前市)的木村秋則先生。根據事先掌握的消息,得知木村先生「好像是個很怪的人」。我坐在木村家紙門破了洞的客廳內,用津輕的方言問木村先生:

「為什麼不用農藥也可以種出蘋果?」

「這是別人經常問的問題,其實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我太笨了,蘋果樹也受不了我,只好結出蘋果了。哈哈哈!」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