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2.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芬蘭生物可分解材料技術突破 讓塑料擺脫石化

科學家解釋糖基塑料膜比石油製塑料更好之處。(照片截取自VTT影片)

芬蘭已開發出一項新技術,塑料包裝產業轉而生產「生質基質產品」(bio-based products),降低對石油製塑料產品的依賴。「生質基質」材料有別於目前廣泛使用的石油基質塑料,是以運用生物可分解與可再生的特性,以生物質為基底,所研發出來的材料,常稱為生物可分解塑膠。

VTT已開發出一種技術,能比以往更有效率地從生質基質材料中,產出PGA聚合物之單體:乙醇酸(glycolic acid)。以糖類製造出的PGA塑料,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以膜來說,它是已知最有效的氧氣阻絕物,將可有效防止食物受到氧的破壞。除了強度和耐熱性,包裝塑料也需要氣密、防潮與耐油。添加PGA聚合物於傳統包裝塑料中,將可顯著提高這些特性。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化作春泥更護花──神奇的「生物可分解塑膠」

可生物分解的「綠色」包裝 英國上市

PLA不能回收 糟蹋環保美意

PLA與PET混用造成回收體系負擔

植物介紹|平凡中的不平凡:臺灣的薹屬植物(上)

作者:陳志豪(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台灣原生植物中有幾類長相平凡常被忽略,卻又家族浩大的植物。其中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也是讓植物學家苦手的一類植物,不同種類的莎草科植株型態相似,花果特徵細微,相較於其他開花植物,她不開花時鑑定特徵太少,但種類卻不少!因為莎草科既低調又細膩,常讓想認識它們的自然觀察者頭痛不已。莎草科植物中薹(音台)屬(Carex spp.)的物種,鑑定特徵更為稀少,認識起來也更不容易,也是筆者想引介給各位讀者認識的一類小生命。

薹屬最初由植物學巨擘林奈氏於1753年發表於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至今已兩百餘年,其後發表的薹屬植物達1000至2000餘種,但原住民比植物學家認識薹的歷史更為悠久,因為她草質細膩堅韌,北歐Sami人在史前時期便會利用乾燥過的薹當作鞋內保溫的填充物,能夠保持適當空隙卻又不刮傷腳板,是良好的填充材料。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首屆全國產業發展會議討論環評及開放外勞等議題,各方人馬提出意見討論,有人提出因引進人才看法後引發現場勞團強烈不滿,也有工業總會副理事長認為環評或是否能投資應由政府來決定。而環評的修正制度就在這個產發會做出結論是否恰當,恐引發爭議。

日本敦賀核電廠疑似位在活斷層上,在日本政府的規定是「不允許核子反應爐等重要設施設置在活斷層上」,今後可能遭廢爐的命運。而台灣的核電廠都有個除役後的後端基金,3座核電廠共2200億,卻有9成的基金被台電借走,台電表示過去因國際燃料價格大漲,只好犧牲股東權益來補貼人民,使負債比增加,都已經負債了更應該節約開銷,台電目前在捷運免費報上刊登廣告,試圖美化核電,甚至宣稱輻射不會造成健康影響,而自問自答中問到「核電到底哪裡好?」其答案竟是「不急不急,改天再告訴你...」,不免讓人憂心,改天還沒到核災就發生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住家裡的自然觀察

作者:黃一峰

其實不只是我們住家旁的戶外環境是生機蓬勃,住家裡頭也有許多生物活動。家中最常出現的生物應該算是昆蟲,最典型的居家昆蟲就是蟑螂,但是幾乎不會有人想觀察牠;螞蟻也有很多人十分厭惡,但是牠們特殊的社會行為,蠻值得仔細觀察,尤其螞蟻在搬運比自己大幾十倍的食物時,那不可思議的畫面一定讓你很吃驚。

家中有蟑螂、螞蟻出沒,牠們的天敵—壁虎有時也會出現,這時就有獵捕食物的好戲可以看!可不要一說到壁虎就皺眉頭,牠可是會飛簷走壁的特殊生物!2012年高雄大學的研究生就因為觀察家裡的壁虎得到靈感,把壁虎攀爬在牆面上的原理運用在膠帶上,發明了無膠的膠帶呢!

精彩全文

 

芬蘭生物可分解材料技術突破 讓塑料擺脫石化

摘譯自2012年12月5日ENS芬蘭,埃斯波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VTT教授Ali Harlin正在解釋糖基塑料膜比石油製塑料更好之處。(照片截取自VTT提供影片)芬蘭已開發出一項新技術,塑料包裝產業轉而生產「生質基質產品」(bio-based products),降低對石油製塑料產品的依賴。

「生質基質」材料有別於目前廣泛使用的石油基質塑料,是以運用生物可分解與可再生的特性,以生物質為基底,所研發出來的材料,常稱為生物可分解塑膠。

該研究首席科學家日前宣布,芬蘭VTT國家技術研究中心(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已研發出一種新技術,能提高生質基質包裝產品的品質。

VTT是北歐最大的技術研發機構之一,隸屬芬蘭就業與經濟部(Ministry of Employment and the Economy)。該機構生物技術與食品研究實驗室教授Ali Harlin表示,VTT的技術使生質基質產品不只在生態性方面優於傳統包裝用料,在產品品質上亦然。關鍵在於PGA(Polyglycolide, Polyglycolic acid,聚乙醇酸)聚合物。

Harlin已開發出一種技術,能比以往更有效率地從生質基質材料中,產出PGA聚合物之單體:乙醇酸(glycolic acid)。

Harlin表示,以糖類製造出的PGA塑料,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以膜來說,它是已知最有效的氧氣阻絕物,將可有效防止食物受到氧的破壞。

除了強度和耐熱性,包裝塑料也需要氣密、防潮與耐油。添加PGA聚合物於傳統包裝塑料中,將可顯著提高這些特性。

當PGA膜被用來包裝食品,它會將氧隔絕,創造出了Harlin所謂的「調整空氣包裝」(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e),在包裝內形成保護性氣層,而在包裝外的氧將無法破壞食物。

新一代的生質基質包裝塑料,不僅無害生態(eco-friendly),且相對於過去的包裝塑料,亦有卓越的品質表現。

VTT教授Ali Harlin正在拿著一片糖基塑料膜,其身後的桌面上可見生物基底塑料的食物托盤。(照片截取自VTT提供影片)Harlin解釋,PGA塑料的強度,比現在市場上最常見的可生物分解塑料PLA(Polylactic acid, polylactide,聚乳酸)強20%到30%,且能承受的溫度更比PLA還要高出20度(攝氏度)。

同時,PGA塑料也比PLA更快分解,而如果有必要,它的生物降解性也是可調控的。

Harlin表示,這樣的糖基塑料托盤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托盤和上面的包裝膜都可再次分解成它的原始物料:糖。

每年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約有5%是用來生產塑料,而有40%的塑料用於包裝;因此,包裝業承受不少的壓力,受期待要走出對石油的依賴。也由於「倫理消費」的理念與相關法規開始興起,促使包裝業必須設法尋求符合永續發展的轉型。目前,生質基質塑料約佔全球塑料產品的1%。

VTT表示,依據產品生命週期分析,製造生質基質塑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以石油為原料之塑料的70%。

使用VTT的新技術,可讓塑料包裝業走向全生質基質化,並使食品包裝業對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低。

在工業中使用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以及消費行為的碳足跡。這樣的轉變將有助於歐盟實現其2050年目標:減低至少80%之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

VTT研究員在評估芬蘭是否有機會達到80%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後表示,這將是艱難的一仗,但只要所有生產或消耗能量單位共同參與,它是有可能實現。

Top

 

植物介紹|平凡中的不平凡:臺灣的薹屬植物(上)

作者:陳志豪(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研究員)

台灣原生種植物密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小小的39,982平方公里面積內孕育4339個種類,其中特有種達1050個分類群(infraspecific taxon)。台灣的植物棲地類型相當豐富:從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到低緩的海岸,加上溫暖多變的氣候,物種們為生存展現演化的極致,呈現繽紛多樣的植物社會。

而從開始有植物學知識以來,尋花訪蜜就不是蟲兒的專利,跪花爬樹求一親植物芳澤的也大有人在。

台灣原生植物中有幾類長相平凡常被忽略,卻又家族浩大的植物,例如:種類繁多但沒開花時不易發現蹤跡的蘭科(Orchidaceae)植物、不結花果的蕨類植物(ferns),或是眾人視為雜草的禾本科(Poaceae)植物。其中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也是讓植物學家苦手的一類植物,不同種類的莎草科植株型態相似,花果特徵細微,相較於其他開花植物,她不開花時鑑定特徵太少,但種類卻不少!因為莎草科既低調又細膩,常讓想認識它們的自然觀察者頭痛不已。莎草科植物中薹(音台)屬(Carex spp.)的物種,鑑定特徵更為稀少,認識起來也更不容易,也是筆者想引介給各位讀者認識的一類小生命。

外韌內也韌的薹家族

薹屬屬於莎草科大家族,一般印象中的莎草,是在埃及河灘地裡躲著鱷魚的高草叢,但其中種類最豐富的薹屬植物倒沒有那麼壯碩與戲劇性的形象。薹屬最初由植物學巨擘林奈氏於1753年發表於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至今已兩百餘年,其後發表的薹屬植物達1000至2000餘種,但原住民比植物學家認識薹的歷史更為悠久,因為她草質細膩堅韌,北歐Sami人在史前時期便會利用乾燥過的薹當作鞋內保溫的填充物,能夠保持適當空隙卻又不刮傷腳板,是良好的填充材料。

薹屬植物能生長在南、北半球陸地的森林底層、森林邊緣、疏林、竹林、草原、濕地、沙灘甚至是寒原等環境,無論緯度高低,幾乎遍布全球陸域地區。而台灣的薹屬植物如同世界縮影,分布全島低至高海拔,也是台灣數量最多的屬,約61種 。雖然薹屬植物沒有華麗的外表或是食用等讓人容易親近的特質,觀察與探索薹屬植物的樂趣卻不亞於其他植物分類群,她們有入門級常見且容易辨別的種類,也有不少進階級的局部地區豐富或瀕危稀有物種可以追尋,而仔細觀察,她們優雅細緻的外型,特殊多變的花果型態更是觀察與認識的樂趣之一。

認識薹草的方法跟認識一般雙子葉植物常用的「氣質分類」差異不少,比較難透過葉片的大小、形狀、長短甚至是顏色及質感的差異辨認跟區分,而且薹屬植物大多具有特定的花期與果期,要是錯失花果期,僅有地上葉片時就更難辨認種類,因此有關薹研究資料相對其他植物類群稀少。

 臺灣產9種薹屬植物;圖片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如果想深入認識薹,可以跟隨著台灣植物誌第2版的指引開始第一步!小山鐵夫、郭長生以及梁慧舟是三位對台灣薹草有深入研究的植物學者,他們整理了台灣產薹屬植物共計61種,一一比對採集的標本特徵,彙整學名並描述物種特徵還有分布的地點,可說是浩大工程。該植物誌當中薹屬植物的中文描述由梁慧舟先生統籌完成,也是國內最完整且具整合性的相關研究之一。

認識薹草需要先從外部型態特徵入手,最容易被觀察的莫過於其植株大小,雖同種植物也可能因為環境條件而有高度差異,仍可將薹草粗分為大型、中型與小型:高大者如紅果薹(Carex baccans)、森氏薹(Carex morii),約1~1.5公尺高,中型者如鳳凰宿柱薹(Carex hoozanensis)、大武宿柱薹(Carex dolichostachya),約0.5公尺高,小型者如玉山宿柱薹(Carex morrisonicola),植株常在0.3公尺以下,如果拿來跟其他草本植物比身高,雖不算特別龐大,但也沒有極微小的種類。

紅果薹是薹類家族中體型較高大者;圖片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葉片的排列方式除貝舌薹(Carex ligulata)有莖生葉(從地上莖部長出葉片)的型態外,台灣的薹都是基生葉線型的型態:葉片叢生於植株基部最靠近地表的地方,整體外型是細細的線狀葉片往外開展,有點類似散射煙火的形狀。(明日待續)

貝舌薹的葉片排列方式跟其他家族成員不一樣,她的葉子是從地上莖部長出來,而其他家族成員的葉片都叢生於最靠近地表的地方。圖片提供: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延伸閱讀:只有台灣才有的植物】

高山上的少女髮絲:台灣高山鐵線蕨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環評及開放外勞 為產業發展重點

摘錄自2012年12月10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首屆全國產業發展會議於12月10日登場,其中環評及開放外勞等議題依舊為場內焦點,勞資各自站在考量經濟發展、環保及就業機會角度,提出意見辯駁。

在全國產業發展會議一場討論「建構優質投資環境」會議中,勞資代表各自論述,成為勞資雙方激辯戰場。從人力資源、產業用地、產業用水以至環評等議題,經濟部開放各界提出意見討論,最後再由這場議題引言人、與談人提出看法。

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表示,美國經濟實力強的原因,就是引進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在張平沼結束對引進人才的看法後,引發現場勞團強烈不滿,表達不同意張平沼的說法,一度中斷會議近1分半鐘。

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辜成允隨後也發表意見,他指出,無論是國土政策、汙染總量控制及經濟發展,都是政府應該要有的職權,所以他認為環評或是否能投資應該由政府來決定。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儘管環保很重要,但若沒有製造業,台灣也會面臨其他問題。王健全分析,由於文創、觀光產業規模都很像,儘管會創造就業機會但不多,且多為低薪工作機會。他強調,台灣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製造業,才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及高薪工作機會。

Top

 

環評制度修正 產業會議可以做結論?

「環境報導」2012年12月11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經濟部主辦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昨(10日)登場,其中將「環評議題」列入「建構優質投資環境」中討論,並做出「將審查准駁權交由行政機關為之」的共同意見,也就是建議環評審查做出建議就好,至於能不能開發應由目的主管機關決定。

經濟部產業發展會議,環保團體場外呼籲:反對取消環評否決權 、要求環保署訂定區域汙染總量、國土上位計畫應成為開發案指引 攝影/陳秉亨

站在產業立場,投資障礙少一件是一件,業者反對環評審查可想而知。但之所以要有環評,就是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為了避免開發影響永續環境,需要環評為環境把關。因此「在產業會議做出環評結論」是否洽當,恐將引發爭議。

業界:環評不應有准駁權 健康風險不能做整廠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報告時指出,國際做法是把開發裁量權回到行政機關,但台灣卻演變成重大投資案都由環評決定。問題是重大投資案應多方考量,並非只有環境,他建議環評審查不應有准駁權,改由行政機關決定。

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也認為,一個開發案涉及環保、人文、經濟、政治等多個層面,環評會做出的結論應讓行政院去做整體考量。

全國工業總會副理事長辜成允則強調,既然經濟與環保是由政府領導,開發案就應回到行政單位裁量,環評委員會只做建議給政府參考,不要擁有准駁權。

兩位前任環評委員也支持環評會不要有准駁權。鄭福田直接建議,開發案應提升到至少行政院副院長決定。李錦地則說:「我們是公親」,永續發展包括生態保育、經濟效益、社會公平,環評只是其中之一,大家要互相包容尊重。

環保團體:反對健康康風險只能審單廠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陳秉亨攝。產業會議另外一項共同意見是:「審查意見不應擴大到其他廠(場)域」。以六輕為例,如果審的是「4.7期」,就只能審這個「4.7期的污染總量及健康風險」,不能擴及整廠或區域評估。

然而在環保署未定出區域污染總量的前提下,這種思維卻可能造成污染量無限累加,例如中科三期所在地台中后里,在中科三期未進駐前污染已超過健康風險,但環評審查卻忽視既有污染,只計算中科三期本身污染,合理性就飽受質疑。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陳椒華明確反對,她舉例六輕整體污染已超過可接受風險,如果每個開發案都分開算,那六輕可以從4.7到4.100個環差,「每個風險都分開算這樣合理嗎?」她同時也反對環評審查廢除准駁權,「那等於廢了環評」。

環保署長:區域總量管制經濟部不點頭我做不了

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張子見建議,只要上位政策、總量管制訂好,環評審查就會很單純,但現在的問題是,經濟部反對環保署訂污染總量管制,大家只好到環評會上吵,經濟部不檢討,反倒先提出不要評估整廠。

台大醫院醫師許立民認為,環保署、衛生署要訂出環境承載總量、人民健康風險承受總量,甚至連結疾病通報系統,然後來討論是否應開發,或支持區域內高效能開發案,淘汰污染量大的舊廠,讓污染控制在總量內。

事實上,空污法第8條就可訂定區域空污總量,但卻又在12條加了「要會同經濟部同意」才能訂,12年來經濟部不同意,環保署的總量管制始終定不出來。

環保署長沈世宏12月7日在環境基本法10周年會議中也提到:「區域總量管制經濟部不點頭我做不了,現有人提案空污法第12條中『會同』經濟部改成『會商』,我舉雙手贊成,只要他們一同意我們立刻開始在高屏做總量管制。」

環評是經濟絆腳石?環保署:只有7%未通過

環保署昨天沒有發言,但準備了書面資料,從民國84年到101年10月總計審查821件,其中83%審查通過,不通過只有7%,其他有退件撤案的佔10%。這份資料可以解讀為「無聲的抗議」、也可以算是質疑經濟部所言「環評是投資障礙」的指控,畢竟多數環評審查都是過關的。

陳寶郎:國土規畫應先做好  讓廠商去對的地方

其實現行環評制度的確有許多缺失應改進,但絕對不應被窄化成只剩下「准駁權」或「環評由誰審、開發由誰決定」的問題。

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說,廠商投資一定會問什麼地方是可以建廠的,不要像國光石化自己找個地方,然後環評時又被說影響生態、沒水,這樣廠商很累。他建議內政部、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要把國土規畫做出來,讓廠商去該去的地方設廠。

外界經常質疑環評審查拖很長,但這是誰造成的?張子見提到,環評委員審查的時間太短,品質當然很差,他建議環評委員應採常任制。另一個問題是顧問公司水準太差,做出來很糟的環評書,該說的不說,才會一再補件。

李錦地也提醒開發單位提出環評時都只給顧問公司做,只求跑完程序,但應該在開發案一開始就讓當地居民或環保團體知道,怎麼會到環保署來才覺得困難重重。

許立民:環評決定可回到行政院  但應舉行聽證會

許立民表示,多數案子都是通過的,所謂重大開發案反而沒有不過的。如果環評決定要拉到行政院層次也行,但環保團體、開發單位、居民的意見應被公平對待。

廠商都說要回歸環評原本精神廢除准駁權,但都忘了我國環評法初定時原本有「行政聽證」機制,後來是環保署又修法拿掉聽證會,改成公聽會(還是二階環評才有),因此他建議重大開發案應回到聽證會。聽證會有法律效力,這樣大家才能在「不說謊」的情況下,認真共同面對開發案的效益是什麼、污染又是多少、如何選擇。

潘翰聲:少數不良廠商製造環評問題

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說,只有很少數的不良廠商把環評說的好像有問題,例如六輕4.7期明明環評已經過了,自己不接受條件而去提訴願,寧願花錢提訴願也不願花錢改善污染。而台東美麗灣就更清楚,是一家公司在規避環評、 賤踏環評,產業會議卻把少數不良廠商的意見當成共同意見。

他強調,經濟與環境並不對立,產業會議不是讓政府推卸責任,經濟做不好怪勞工、怪環評,應該是建立一個討論機制共同檢討,否則就會變成一場混戰。

環評決定權給行政機關  人民可以放心嗎?

各界針對「環評准駁權」取消與否多所對立,事實上如果是公平、公正、專業的審查,誰審查、誰決定有何差別?關鍵是人民對政府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完全沒有信心。而從經濟部在產業會議中將「環評」列入「建構優質投資環境檢討事項」,而不是列入「提升開發案環境責任事項」看來,想要說服大眾把環評決定權交由他自己做,不如先問問人民,這樣可以放心嗎?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疑位活斷層 日敦賀核電可能廢

摘錄自2012年12月10日中央社報導

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調查團10日指出,福井縣敦賀核電廠境內可能有活斷層,2號機組無法進行重新啟用的安全檢查,今後可能遭受廢爐的命運。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原能委員會與專家召開評估會議後指出,敦賀核電廠2號反應爐機組正下方的斷層可能是活斷層。

原能委員會委員長田中俊一說明,「照現在的狀況來看,是無法進行重新啟用的安檢」,如果2號機不能重新啟用,今後恐將廢爐。

報導指出,原能委員會委員島崎邦彥與4位專家1日起到當地進行兩天的調查,並且在10日召開斷層評估會議。

敦賀核電廠境內有一條稱為「浦底斷層」的活斷層,島崎等人親自到當地,以浦底斷層以及分枝延長到2號反應爐正下方被稱為「D-1」的斷層為中心,進行各種調查。

島崎說明,「2號機正下方的D-1斷層可能是活斷層,是與浦底斷層同時產生的錯動」,而日本政府的規定是,「不允許核子反應爐等重要設施設置在活斷層上」。

Top

 

2200億核後端基金 台電借走9成

摘錄自2012年12月10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3座核電廠2千2百億元的核後端基金,已被台電公司借走9成,為避免「右手管基金、左手借錢」,基金未來擬由獨立運作的行政法人組織監管,並接受立法院監督。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局長邱賜聰表示,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是用來為核電廠除役與拆廠做準備,目前核後端基金大約有兩千兩百億元,台電確實借用近兩千億元,但是有付利息。

但立委林佳龍表示,核一廠將在民國107年除役,依法104年是必須提出除役計畫的最後期限,擔心台電為補財務虧損,「挖東牆補西牆,最後兩手一攤,無法處理核一除役問題」。

台電副總經理林鴻遠說明,「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明文規定,基金是台電逐年按核能發電的提撥率提撥,尚未動用餘額,得貸予具有核能發電的電力公司支應核燃料營運或電源開發之用。台電向核後端基金借支,並無違法。

林鴻遠表示,目前基金總額應是2239億元,其中借予台電1998億元,比例約89.2%,台電都有按時給1.1%至1.7%不等的利息。台電會遵從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決議,未來借款逐批到期後,明年度開始借款比例會降到8成以下。未來核後端基金可能改為購買政府公債,但殖利率絕對不比借錢給台電所收的利息錢高。

林鴻遠指出,關於台電公司的資產由正轉負的說法並不正確,因為資產都還存在著。他解釋,在1993年之前,台電的負債與股東權益比是六比四,這合乎一般公司的狀況。但自從國際燃料價格大漲後,台電只能犧牲股東權益去補貼民眾,因此現在的負債比變成八比二,若明年起實施IFR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負債比重恐逾九成。

Top

 

台灣核電廠哪裡好? 台電:「改天告訴你!」

本報2012年12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整理報導

「我們核電廠的設計比日本福島電廠好,好在哪裡呢?」「不急不急,改天再告訴你...」

由Gonhey Wang上傳

之前行政院砸下百萬萬預算,推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廣告,卻因為內容太籠統,甚至因網友檢舉「詐騙廣告」遭到youtube下架。然而目前在捷運免費發送報紙上,也陸續開始出現類似的廣告,試圖美化核電、核四廠,現在甚至開始宣稱輻射不會造成健康影響、福島沒有人因輻射外洩而死、台灣核電廠蓋得比日本好多了等等訊息。

核電到底哪裡好?台電在廣告中說,「不急不急,改天再告訴你...」

有網友將此廣告翻拍轉貼到社群網站上,對台電「台灣核電廠的設計比日本福島電廠好多了」說詞,大問台電「哪來的自信?」此連結獲得不少民眾的迴響,大罵此廣告企圖洗腦,愚弄人民,「連白痴都知道是唬人的」,更問「蘭嶼核廢料不好好處理,反而亂花預算做這種鬼島的鬼廣告」的道理何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出面回應,他們認為,由此可見台電在福島核災後的反省程度、對國際趨勢論述的掌握能力之差,絲毫沒有在技術、核安、能源政策等層面溝通對話的意願,依然幻想著只要靠著繼續壟斷資訊、技術與訊息媒體等老套的舊手段,就可以成功對社會大眾洗腦。

綠盟提醒,「台電當然絕對不會願意,用同樣的廣告篇幅告訴我們核四廠所有的工程弊案、核三電廠全黑、核二螺栓斷裂等國際級事件,也不會告訴你核電廠周遭的地震帶與海底火山、或是依照史丹福大學的研究:Worldwide Health Effects of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Accident,福島核災的長期健康影響,致死人數最高將達 1,300 人等訊息。」

Top

 

書齋|【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住家裡的自然觀察

作者:黃一峰

忙碌的生活中,豈能說走就走?其實大家應該思考一下我們對於自然觀察的定義,以我自己為例,自然觀察對我而言早已一種「習慣」而不是特定的「活動」,所以我隨時隨地都可以做自然觀察。

也許你會說:「我住在都市裡,又不是鄉下,哪來的生態可以觀察?」其實,我自己就住在繁華的都市中心,但是每天仍然有許多生物可以觀察,像是早晨都會在我窗邊呼朋引伴的白頭翁、紅嘴黑鵯,到家中陽台訪花的紋白蝶、長腳蜂和斜綠天蛾,躲在鄰居擺放於在門口花盆旁的黑眶蟾蜍,巷口榕樹上的那隻攀木蜥蜴…,這些都是我的動物鄰居,如果真的要一一點名,十根手指頭都不夠用!

近年來,大家對於愛護生態的觀念興起,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都市裡的生物也漸漸多了起來,牠們一直都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裡活動,只是你不曾仔細觀察過牠們而已。

其實不只是我們住家旁的戶外環境是生機蓬勃,住家裡頭也有許多生物活動。家中最常出現的生物應該算是昆蟲,最典型的居家昆蟲就是蟑螂,但是幾乎不會有人想觀察牠;螞蟻也有很多人十分厭惡,但是牠們特殊的社會行為,蠻值得仔細觀察,尤其螞蟻在搬運比自己大幾十倍的食物時,那不可思議的畫面一定讓你很吃驚。

家中有蟑螂、螞蟻出沒,牠們的天敵—壁虎有時也會出現,這時就有獵捕食物的好戲可以看!可不要一說到壁虎就皺眉頭,牠可是會飛簷走壁的特殊生物!2012年高雄大學的研究生就因為觀察家裡的壁虎得到靈感,把壁虎攀爬在牆面上的原理運用在膠帶上,發明了無膠的膠帶呢!唉,可惜我小時候觀察蚊子的時候實在太小,不知道做蚊子能停在牆上的腳與膠帶的研究,不然怎麼可以讓壁虎膠帶專美於前呢?

還有一種你可能也看過的居家昆蟲,那就是「米蟲」,記得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朋友一邊洗米一邊尖叫,原來是米裡有好多蟲子,我幫忙她把蟲撈出來,並且拿出放大鏡要她看,一邊告訴她:「不要害怕,這可是跟人類最親近的甲蟲耶,而且牠是一種有著『長長鼻子』的紅色象鼻蟲喔!」當透過放大鏡看到這模樣特殊的米蟲之後,也卸除了朋友心中的恐懼,竟然還計劃和她的孩子一起養養看呢!

其實想一想,藏在住家裡的似乎都是一些不太討人喜歡的生物,但如果可以從這些生物開始觀察起,也許你對牠們的看法也會改觀喔!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The Practical Know-How of Becoming a Observer in the World

作者:黃一峰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200512
定價:5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