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14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環境教育講座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高屏大湖環評大會否決 重新檢討水資源替代及管理方案

開發預定地是重要毛豆產地

高屏大湖開發案去年6月重啟環評後,經過十個月、四次專案小組審查,13日在環評大會中以10:6遭否決。全案退回經濟部就土地利用、水資源調度管理、多元替代方案、以及開發必要性做整體檢討後,可重送新案審查。

水利署南水局局長賴建信表示,高雄地區豐枯雨量比9:1,是高風險供水地區,高屏大湖無法開發備援,南水局希望得到更多支持才有辦法度過缺水難關。至於是否重送新案,他表示將持續溝通後再進一步評估。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2004年:新十大建設?

2010年:南部供水穩定條例夾帶「吉洋人工湖」計畫

2012年2月:高屏大湖舊案重提 農民抗議與農搶水

2012年6月:高屏大湖重啟環差審查開發必要性成爭論焦點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加快西藏生態保護步伐

作者:George Schaller;翻譯:奇芳

羌塘。即使在青藏高原北部廣袤的平原上,這也是一個令人心驚的名字,它是空曠、死寂和荒涼的代名詞。羌塘大部分地區的海拔超過14500英尺(約4420米),即使在夏天,也會冰風怒號,大雪紛飛。然而,自然條件如此嚴酷的高原卻生活著一個獨特的大型哺乳動物群落,有藏羚羊、藏野驢、瞪羚、野犛牛、雪豹和西藏棕熊等等。

要想在牧場、野生動物和家畜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平衡,需要私人和政府組織都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讓人興奮的是,我們在西藏和羌塘面臨都有很好的機遇來解決保護、發展以及當地牧民生計需求之間的衝突和矛盾,而且不是在一小片地方,而是在一個比很多國家都要大地廣大區域裏。

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專訪《沿江而上》Up the Yangtze導演張僑勇

作者:林木材(影評人)

《沿江而上》在2008年的台灣金馬獎奪得了最佳紀錄片。但事實上,在金馬獎的歷史裡,鮮少有國外的片子來參加,紀錄片獎項在金馬獎中也不太被重視。導演張僑勇是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台灣人,此片當時也在日舞影展、阿姆斯特丹影展…等大放異彩,奪得不少獎項。

這部片以一個外部觀點,去追蹤和探索當中國長江三峽大壩的偉大工程的許多面向。其中最顯著的是被迫遷移的人民以及前來旅遊期望陶醉於長江浪漫情懷想像的外國遊客,然後再藉由一艘遊艇以及兩位不同生命觀和成長背景的年輕主角,拉出一則對世界、階級的深刻隱喻。但也正由於觀點如此的既外又內(或說不外不內),彷彿一個旁觀者般超然地看待這些事件,一反過去一面倒總是控訴國家壓迫的影片,《沿江而上》的外部觀點其實悄悄流露出導演自己對於身份、血緣特殊又複雜的心理狀態和情感。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華盛頓公約會議40年來,第一次把具經濟效益的鯊和魟等種類的魚列入CITES的保護名冊。未來牠們在國際上被交易必須要受管制系統的監督,確保永續性與貿易合法性,成為全球海洋生物保護的里程碑。另外,世界氣象組織主辦的「極地觀察、研究與服務」會議中,專家指出中國青藏高原地區85%至90%的冰川都在退縮,未來將嚴重威脅到數十億人的生產生活 ,對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緬甸警方使用磷彈攻擊民眾,政府強制徵收農民土地以提供工業發展使用,採礦汙染影響農作物生產。反觀台灣,環保署13日通過了被行政院列為重大經濟建設的桃園航空城的政策環評計畫,縣府期待農產品在航空城交易拍賣有機會讓農業更活化,但遭質疑計畫徵收農地破壞良田,未來對於環境衝擊影響需要審慎評估,以尋求適宜當地發展的方案。 而在花蓮奇美部落,長期持續部落營造,復耕、泛舟,展現獨特的部落綠實力風采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核廢料政策 躺在抽屜裡

作者:王鐘銘(台灣環保聯盟北海岸分會執行委員)

福島核災告訴我們一件事:核廢料的危險並不下於運作中的反應爐。在核災二周年的當下,我們除了堅持核四廠停建之外,也呼籲政府正視無法處理核廢料的事實,並且認真思考該怎麼走出無解困境。對於核廢料何去何從,國家應當盡快制定確實可行的政策。

在環說書中,原能會提供了高階核廢料目前已有和預估將有的數量。計算起來,如果四座核電廠預估運轉40年,現在已經產生的高階核廢料約為總量的42%。也就是說,如果立即廢核,有六成核廢料是不會產生的。除了想辦法解決那四成既存的核廢料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應該立刻去做:核一二三廠停機、核四廠停工,直接從源頭減少產生量,讓還沒產生的核廢料永遠不要產生出來。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316樂生大遊行】 樂生公車重返凱道

主辦單位:青年樂生聯盟

【316樂生大遊行】
集合時間:3/16(六)下午1:30
集合起點:14、15號公園(林森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
遊行終點:凱達格蘭大道

【樂生公車】
台中、台南、高雄北上專車邀妳/你再次一起到台北參加遊行。

精采內文

 

高屏大湖環評大會否決 重新檢討水資源替代及管理方案

「環境報導」2013年3月14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高屏大湖開發案去年6月重啟環評後,經過十個月、四次專案小組審查,13日在環評大會中以10:6遭否決。全案退回經濟部就土地利用、水資源調度管理、多元替代方案、以及開發必要性做整體檢討後,可重送新案審查。

水利署南水局局長賴建信表示,高雄地區豐枯雨量比9:1, 是高風險供水地區,高屏大湖無法開發備援,南水局希望得到更多支持才有辦法度過缺水難關。至於是否重送新案,他表示將持續溝通後再進一步評估。

高屏大湖2002年7月通過環評後因環保人士反對,立法院年年刪除預算,導致無法動工。11年後縮小規模先送E湖區審查遭否決,這個結果對於未來水資源開發有一定的意義。

高屏大湖地圖。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被否決的主要原因是,多位委員認為時空環境已不同,水資源調度應從開發走向管理、且多元方案應靈活調配運用,是否還有必要再投入86億只為了提供每日10萬噸水?而且水庫預定地183公頃已種植毛豆,土地利用產生衝突。各界的質疑還包括:開發高屏大湖是否影響周邊地下水位、造成淹水等等。

水利署:高屏大湖可強化備援能力

環評會議現場,朱淑娟攝。賴建信分析,高雄現在每天需水161.6萬噸,但只能供給141.4萬噸,預估2026年用水將再成長到186.4萬,缺水更嚴重。不足水量需調用農水、抽地下水或跨區調度。但任何調度都會影響其他用水權益,非長久之計。

高屏溪是高雄市主要水源來源,豐水期時大量水進來,卻苦無蓄水空間,多數川流入海。枯水期時水量下降,影響生態保育以及灌溉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異常供水狀況的承受力就很低。例如八八風災時高屏堰淤積嚴重,輸水停擺,南化高屏聯通管喪失輸水供能,造成24萬噸缺口,連續停水10天。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俊朗質疑10多年來高雄並不缺水,但賴建信強調,實際狀況是隨時處於緊急狀況,必須時時調配才能勉強維持穩定。

興建高屏計畫是希望把豐水期的水留下來,不只能常態每天供水10萬噸,當豐水期濁度高時也有很大的備援能力。預計兩年完成,利用既有水源南化聯通管引旗山溪水注入高屏大湖,年引水量扣除蒸發尚有3510萬噸。

替代方案如何落實

針對穩定高雄用水,水利署提出的方案包括:未來10年漏水率由16.8%減到15% ,可減少3萬噸漏水量。鳳山溪汙水處理廠廢水回收每天4.5萬噸、楠梓汙水處理廠2萬噸。以及推動高屏溪伏流水、海水淡化。

而既然有這些替代方案,為何還需要開發高屏大湖?

水利署認為,漏水率改善要長時間、持續性推動,也需要合理水價配套。東港溪整治需搭配離牧,再生水、海水淡化則有高成本的問題。這些方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遠不如高屏大湖可以提供的備援功能。

土地利用產生衝突

2004年行政院核定高屏大湖後,台糖為了活化土地,短期租給農民耕種,E湖區188公頃租約到102年9月為止。 經部會協商找到兩個替代地點:虎山農場約50公頃、 台南新市區休耕農地約180公頃。

但冷凍疏果公會理事長蔡敬虔表示,這兩個替代地點都無法替代,一個水源有問題,另一個現在已有農作,E湖區農民很難轉到這裏繼續種毛豆。

人工湖能否達到蓄水功能

環評會否決高屏大湖開發案  地球公民:艱苦但意外的勝利(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高屏大湖開發深度12米,但附近地下水位在地表下一到四米,各界質疑是否有蓄水功能。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提到,2004行政院請水利署做試驗池,做為是否做高屏大湖的參考。試驗結果豐水期地下水會噴出地表一公尺,枯水期則完全沒有蓄水功能,為何水利署不願尊重試驗結果?

賴建信則說,在這裏有45口鑽探井,人工湖自然封底且未設阻水設施前,雖然人工湖淨補注量增加,但地下水位影響範圍仍在湖區周邊一公里內。如兩邊增設阻水牆,還會再降低影響範圍,未來也承諾不抽地下水。

至於是否會導致淹水,他強調,外六寮排水系統未改善前,淹水面積約251公頃,改善後可減少到158公頃, E湖區完成後原排水系統集水面積減少,提升通洪能力 淹水面積可再減少9公頃。

否決 應再整體檢討替代方案

綜上多位委員表示,水資源調配要彈性運用,也應珍惜國土,而如今有許多替代方案,只是這些方案無法由水利署單獨完成,應有一個統籌規畫方案,同時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提出節水、減漏規畫,否則很難判斷開發必要性。

經在場委員表決後退回經濟部通盤檢討後,如有必要可再送新案審查。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加快西藏生態保護步伐

作者:George Schaller;翻譯:奇芳

羌塘。即使在青藏高原北部廣袤的平原上,這也是一個令人心驚的名字,它是空曠、死寂和荒涼的代名詞。羌塘大部分地區的海拔超過14500英尺(約4420米),即使在夏天,也會冰風怒號,大雪紛飛。然而,自然條件如此嚴酷的高原卻生活著一個獨特的大型哺乳動物群落,有藏羚羊、藏野驢、瞪羚、野犛牛、雪豹和西藏棕熊等等。

取自中外對話

我第一次到羌塘是在1985年,吸引我的,是它鮮為人知的野生動物和足有義大利和法國加起來那麼大的原始廣袤。我曾經與藏族和漢族同事在2006年冬季橫穿羌塘北部地方,在一開始整整1000英里(相當於從紐約到芝加哥)的旅程中,我們沒有見到一個人。

然而,在這個全球變暖、人口不斷增加的年代,沒有一個地方能夠逃脫深刻的變化, 即便是西藏最偏遠的角落也不能例外。25年前我第一次到訪西藏,從那時開始我幾乎年年都來。這種變化,不僅是我親眼目睹,也充分反映在牧民(他們放牧的牲畜有犛牛、綿羊和山羊)的描述中。他們說,天氣越來越變化無常,沙塵暴越來越頻繁和猛烈,隨著永久凍土的融化和氣溫升高,泉水和濕地正在消失。

科學考察確認了這一變化。青藏高原數萬座冰川中有95%都在後退,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這裏的溫度上升了0.3攝氏度,比世界平均值高出一倍。青藏高原東部廣闊的高山草甸棲息地上的草皮層變得越來越乾燥,其中的有機物質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大大減少了家畜的產量。

青藏高原正在發生上述氣候的變化,同時人口的增加、道路和礦山的發展、牧民生活的經濟變化、牧場的退化、落後的家畜管理、對野生動物的捕殺以及其他問題也威脅著這片擁有世界上最壯觀地理特徵的土地。青藏高原總面積達96.5萬平方公里,幾乎與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毗鄰地區一樣大。其中幾乎一半地區的海拔高度都在15000萬英尺(4572米)以上。它的廣袤和高度對亞洲季風等天氣型態的調節也有一定影響,發源於這裏的各條大河(其部分水源來自高原上 4.6萬座冰川的季節性融水)為中國和南亞低地區域的14億人口提供了水源。

我的同事們和我最初來到羌塘的目的是研究野生動物,但我們的注意力日益從觀察動物的樂趣轉移到解決保護問題上來。這些問題威脅到了該地區的生態整合,危及物種的生存和牧民的生計。如今,在科學界和中國政府的努力下,羌塘和西藏的大片地區都設立了保護區,人們還採取措施扭轉牧場退化的趨勢,這對該地區居民及其生態都是至關重要的。

對藏羚羊的屠殺

西藏的保護工作給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一個是:自然界沒有什麼是靜止的,而是迅速變化的。另一個是:「保護」這個簡單的辭彙包含的意義遠遠不止保護生物多樣性那麼簡單。要解決問題,就要有嚴謹的科學、明智的政策、當地的支持,必須把當地社區的知識、興趣和參與都吸引進來。

27年前,當我與中國同事們開始對青藏高原與眾不同又鮮為人知的大型哺乳動物群落展開研究時,遠遠沒有意識到上面這些問題。其中藏羚羊(雄性頭上頂著兩隻長達2英尺的筆直尖角)尤為讓我感到好奇,因為它們每年都進行遠距離遷徙,這一旅程構成了當地生態系統的一大特色。我對藏羚羊壯麗輝煌的故鄉——羌塘同樣著迷。迄今,我已經來過這裏26次,總共的停留時間超過了三年半。

在這段時間,我和同事們遇到了許多保護上的挑戰,其中包括上世紀90年代一段時間肆無忌憚的非法獵殺。偷獵者殺死了30萬隻藏羚羊,然後將它們的毛走私到喀什米爾,紡織成昂貴的沙圖什披肩,成為全世界有錢人的時尚符號。看到偷獵如此猖獗,當地政府派出反偷獵隊,收繳槍支,我們也將這場血腥屠殺在國際上曝光 。如今,由於人們意識的提高和保護的加強,藏羚羊的數量在慢慢回升,據估計已恢復到15萬頭。但是,偷獵仍在繼續,最近尼泊爾截獲了一批重達2500磅的藏羚羊毛,這意味著大約有11500只藏羚羊被殺死。

如今,威脅青藏高原的首要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牧場的退化。這是政府政策失誤和人口增長的共同結果。西藏人口已經從1950年的約100萬人增加到今天的近300萬。而且,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公社牧場被分到各家各戶,原本的大牧場變成個體牧民的小牧場。政府還鼓勵並補助在牧場周圍建起圍欄,以促進家畜產量的最大化。如今牧民在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裏都住在固定的房屋裏,而非遊牧的帳篷。因此,每家的牧場上都出現了過度放牧的情況。

目前,一半左右的牧場都有輕度的退化,一些地方還相當嚴重。眾多的圍欄阻斷了藏羚羊、藏野驢、瞪羚和其他動物的行動。其中一些動物試圖從圍欄上跳過去或者從下面鑽過去,結果被掛住,然後慢慢死去。2005年,政府開始了一項名為「生態移民」的計畫,通過將許多牧民家庭安置在新定居點來減輕牧場的壓力。儘管政府每月都發給移民一定的補貼,但這項移民安置引起了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比如牧民們長時間無所事事,一些移民安置的藏族牧民說他們感覺就像「無法自己站立的空袋子」一樣。

我曾經與多個組織合作,包括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的中國項目,努力緩解各種保護問題,比如藏羚羊遇到的那些。從九十年代末開始,我一直與北京大學的師生們密切合作,特別是在呂植教授建立起「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之後。我們把力量集中在促進藏民社區和政府在資源管理的合作上,將傳統的藏族知識和家畜管理融入保護計畫。我們還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圍欄設計方案,鼓勵牧民回歸到傳統的群體放牧,給牧場時間進行恢復。

後退的冰川

牧場退化加速的另一個原因是快速的氣候變化。中國科學家對西藏的680座冰川的監測表明,幾乎所有冰川都在後退,而且許多可能在本世紀內就會消失。中國將青藏高原東半邊視為「水塔」,因為這個地區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中國北部75%的耕地都依靠來自這裏的水源進行灌溉。

青藏高原的變暖日益導致濕地、池塘和其他地表水的枯竭。覆蓋青藏高原一半面積的永久凍土的融化,導致地下水位不斷降低和土壤濕度的流失。西藏的高山草甸棲息地很可能會加速變幹、龜裂和沉寂,暴露的土壤將被風雨侵蝕,使這片曾經的樂土日益消亡。高寒草原上的針茅草是野生和家養的有蹄類動物都愛吃的,但其根系很淺,隨著草原幹化,很多地方的這種草都會死掉。

中國政府認識到了西藏對於整個國家生態的重要性,因此採取重大措施對西藏的大片土地進行保護。先是在1993年建立起面積廣大的羌塘自然保護區,接著從1996年到2007年的十餘年間,相繼在與西藏毗鄰的新疆和青海建立起三個相連的保護區,總面積達到17.4萬平方英里(45.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加州。2000年,中國政府又在青海省建立起面積5.9萬平方英里(15.3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涵蓋了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地區。對於被氣候變化逼迫著適應、遷徙或者死亡的動植物物種來說,這些保護區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

2011年11月,中國國務院決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這是一個以社區為基礎的高瞻遠矚的生態保護計畫。如今我和同事們主要致力於三江源地區的研究和規劃,為省和中央政府的工作出謀劃策。牧民們也意識到他們的生計要依靠健康的牧場,許多牧民社區都為野生動物留出了土地,對牧場的情況進行檢查,在自己的土地上巡視,防止外人侵入,並對野生動物數量和河湖水位進行監測。

有待政府和個人的巨大努力

這個極富創新性的新保護模式賦予當地社區以管理權力,如今正慢慢地在整個三江源地區推廣。這將意味著每個社區都有一群核心人員(在整個地區總人數達到2萬)必須接受基礎的生態教育,並受到環境監測和保護細節的培訓。這說明,由當地社區和像北京大學自然山水保護中心這樣的小型專業組織提出的理念,也能對政策和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要想在牧場、野生動物和家畜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平衡,需要私人和政府組織都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讓人興奮的是,我們在西藏和羌塘面臨都有很好的機遇來解決保護、發展以及當地牧民生計需求之間的衝突和矛盾,而且不是在一小片地方,而是在一個比很多國家都要大地廣大區域裏。

要完成這樣一項宏大的保護工作,也需要三江源地區許多僧侶的精神力量。迄今,世界上各種宗教在環保運動中發揮的作用還很小。然而,藏傳佛教對生靈萬物的尊重和熱愛,使其與環境保護尤為契合。青藏高原的許多社區都崇敬附近的一座聖山,而僧侶們則有他們的聖地,於是便在高原上形成了一個個小型保護區的網路。如今,我們已經將一些僧侶吸收進了保護工作的隊伍,負責野生動物監測以及向周圍社區宣傳保護資訊。他們遵照的是十二世紀西藏的聖人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誨:

「欲行之事看似有罪,實利眾生,率行之。因其為真善行。」

Top

 

綠色影展|專訪《沿江而上》Up the Yangtze導演張僑勇

作者:林木材(影評人)

《沿江而上》在2008年的台灣金馬獎奪得了最佳紀錄片。但事實上,在金馬獎的歷史裡,鮮少有國外的片子來參加,紀錄片獎項在金馬獎中也不太被重視。導演張僑勇是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台灣人,此片當時也在日舞影展、阿姆斯特丹影展…等大放異彩,奪得不少獎項。

這部片以一個外部觀點,去追蹤和探索當中國長江三峽大壩的偉大工程的許多面向。其中最顯著的是被迫遷移的人民以及前來旅遊期望陶醉於長江浪漫情懷想像的外國遊客,然後再藉由一艘遊艇以及兩位不同生命觀和成長背景的年輕主角,拉出一則對世界、階級的深刻隱喻。但也正由於觀點如此的既外又內(或說不外不內),彷彿一個旁觀者般超然地看待這些事件,一反過去一面倒總是控訴國家壓迫的影片,《沿江而上》的外部觀點其實悄悄流露出導演自己對於身份、血緣特殊又複雜的心理狀態和情感。此片目前由遠流智慧藏公司發行DVD,有興趣者可至此 http://www.wordpedia.com/ylmovies/nfb/index.htm 參考。

木材:看完《沿江而上》,我覺得和我過去所看過的中國導演拍攝關於長江三峽大壩的紀錄片蠻不一樣的,特別是在觀點上。中國導演往往站在弱勢者的角度,記錄下國家邁入現代化是如何犧牲的老百姓生活的權利;但《沿江而上》不盡然如此,也還有記錄了外國觀光客旅遊長江時的快活。貧苦老百姓和快樂觀光客的對比衝突性很強,我想請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影片的架構?

張僑勇:對我來說,影片裡的這艘遊輪有一種「隱喻」(metaphor)的意味。2002年的時候,我和外公去大陸旅遊,當時正好搭了一艘遊輪。本來我對長江三峽帶有一種浪漫歷史的遐想,包括外公曾告訴過我的歷史事件,這是我所想要經歷的。但在遊艇上看著表演秀時,我發現中國的發展和變化跟我所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後來我思考著,這艘船就像是世界的縮影,航行在長江這條所謂的生命之河上頭。

而我們要去哪呢,要去長江的三峽大壩。這是最現代化的建築,也是時代變化的表徵。但在這背後是什麼呢?在這之後將會如何?仍然是個沒有人能解開的秘密。很多中國導演包括賈樟柯(《三峽好人》)、李一凡和鄢雨(《淹沒》)…等等,都開始關注這個題材,我想不只因為這裡有非常多的「隱喻」,也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它代表著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所以我想利用這艘遊艇做出隱喻,上面表層都是有錢的遊客和老外,用他們的觀點看著漂亮的風景;地下室則是辛苦工作的員工老百姓,以底層農民的觀點來看長江大壩,在國家的進步之中,其實陷入了一種崩塌的狀況。我想試著從這些人的身上,去挖掘一個真實的故事。

而第三個觀點,就是「我」的觀點。我喜歡說我在中間,因為我是華裔的,一半西方一半中國,容易用旁觀的角度來看事情。

木材:當您在2002年有了拍攝這個題材的構想之後,您是怎麼找到資金,或者說服其他單位來贊助拍攝這部紀錄片?

張僑勇:2002年的旅遊之後,我非常想拍這個題材。我帶著我的PD150,去中國拍了一點東西,剪成了一支小的預告片(廣告),給了我以前念電影的老師看。因為我知道他開了一間公司(EYESTEEL FILM)。他也幫我找錢和引薦,而NFB(加拿大電影局)喜歡,就給了我一筆錢讓我回重慶繼續拍,就這樣過了三年。

這當中最不容易的是,如果我想利用「遊輪」來說些什麼,我如何能和遊輪方面有所接觸呢?後來很幸運的,我在紐約認識了遊艇老闆的兒子,是位台灣華僑。他打電話幫忙,獲得了允許,我非常感謝。也因為這樣,在遊艇上的員工來來去去之中,這份工作很辛苦,所以常需要找員工,我發現了影片新的主軸,開始拍攝其中七個人的故事,包括片中的主角余水和陳博宇。之後,我回加拿大再剪一個DEMO給電視台。

而最重要的是,多倫多每年四月都會有一個很大的紀錄片市集HotDocs,叫做Toronto Documentary Forum。全世界的電視台,包括BBC、加拿大電視台、澳洲電視台,台灣的TBS、日本NHK…等等,全都來了。他們只挑選五部影片,大家圍著圓桌排排坐,中間有一台液晶電視,觀眾們圍著我們站在外圍。

我和製片人只有三分鐘可以向他們介紹影片的構想,螢幕會播三分鐘的預告片,非常緊張!後來幸運得到了不少電視台的資助,也趕快用那些資金回重慶拍攝,我、攝影師(汪士卿)和錄音師三個人就在重慶住了一年拍片。

木材:《沿江而上》裡的兩個年輕主角反差很大,不只是個性上,家庭的背景一個非常貧窮,一個環境優渥,這是如何挑選的?

張僑勇:本來是七個主角,也有在遊輪之外的小村裡的故事,所以非常繁雜。大概拍攝了半年之後,才決定要將焦點放在這兩人的身上。想說在剪接的時候可以拉出對比和張力,但開始的時候不知道之後會如何。是阿,我們怎麼會知道未來會如何呢?無法得知。就像不知道余水的家是否會搬遷,一直要跟拍到最後才知道,這像是「命運」。

當紀錄片導演非常非常困難,還有很多道德問題需要去處理,像是該讓刺激的畫面停止呢?還是讓痛苦停止?當余水的媽媽哭泣的時候,我應該要很高興呀,這對影片來說是很好的,但這卻是一個痛苦的時刻。拍完之候我回家,總會開始想著這些事情。他們讓我拍攝他們的生活和感情,非常非常的相信我,在導演的位置上我選擇尊重他們,因為這是拍攝紀錄片唯一的方式。這是我第一部長片,很多時候都是從中學習,做中學,學中做,真的不容易。

木材:我知道余水後來沒有繼續在船上工作了,她選擇要去讀高中繼續唸書……

張僑勇:對!我完成了《沿江而上》之後回重慶,我覺得就算我拍完了這部片也不會這麼輕易地就向他們告別。不是這樣的,仍然會繼續有連絡和email,包括片中的其他人。

余水也看了《沿江而上》,看完之後她哭得很厲害,說不出她的感覺。過了兩個禮拜後她寫了email給我,說她在電影裡看到了她的命運,所以她決定辭去船上的工作,要繼續唸高中。

我們公司後來決定要幫余水負擔部分學費。但並非從紀錄片方面出發,而是在紀錄片之外幫忙。因為很多觀眾看這部電影之後,都會捫心自問「我可以做些什麼?」,想要捐款。所以我們有一個線上的募款帳戶,目前募集到了約三萬美金。

《沿江而上》官方網站 內有募款資訊)

木材:那陳博宇看完之後呢?

張僑勇:他看完之後說:「哎呀,怎麼沒有多放一點我的鏡頭!」(笑)。在日舞影展放映的時候,有位觀眾問我陳波宇現況如何,結果另一位觀眾幫我回答了。他說:「陳博宇現在很好,因為我去中國旅遊的時候看到他在另一艘船上工作,我還給了他很多小費!」挺好玩的。現在我最新得知的消息是,他在重慶開始學表演。

木材:剛剛談到利用這部影片募款去幫助余水可以繼續唸書。我好奇的是,當初您在拍這部片時候,有想要利用這部影片去幫助這些人嗎?還是只是想要呈現中國的現狀?

張僑勇:我想,很多導演在拍攝的時候沒辦法想那麼多,包括幫助對象。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想要捕抓先前說的那個「隱喻」,我想要拍一個關於發展、變遷的故事。但在拍攝的時候,這些隱喻對我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就把它丟到一旁,我認為余水家所發生的故事是最重要的。

在拍攝的一年多時間裡,好幾次都想要放棄了。但我後來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必須為了余水完成這部電影,為了他們而完成。因為我選的主題有點困難,某些部分是關於農民,這部份必須更感性的去面對。

木材:《沿江而上》在歐美、亞洲都放映過,放映之後,華人觀眾和西方觀眾的反應是否有很大的不同?

張僑勇:我在加拿大放映也會有華人來看,不管是台灣人、香港人都有他們不同的觀點,這很難一一詳述,但他們都喜歡這個講述發展的主題。我認為,不論觀眾是哪裡人,有件事是最重要的。這則故事不只是關於中國的,而是關於世界全球化、現代化的。很多地方也都發生著類似這樣的故事,巴西、台灣都有。

我的意思是,拍攝這部紀錄片不是要告訴你要做些什麼或者想些什麼,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去決定關於發展、關於變化,究竟怎樣才是好的。

木材:我知道在這片之前你還有部短的紀錄片《Earth To Mouth》。所以關於紀錄片的思考和訓練是因為學校的教育嗎?

張僑勇:在學校我是學劇情片(Fiction),但我也喜歡紀錄片,我不認為我做出了選擇。高中時不曉得真實電影(Cinema vérité)是什麼,但我拍了一部關於爵士樂的紀錄片,可是拍的很差很差。不過我仍崇敬紀錄片

木材:那麼加拿大的紀錄片傳統就是「真實電影」嗎?

張僑勇:對!加拿大會說自己是紀錄片的發明者,就是因為《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所以紀錄片在加拿大是很重要的。我喜歡紀錄片就像電影一樣,總有故事劇情,還有主角,而不是像新聞影片那樣。

木材:是阿,那樣很無聊!

張僑勇:我想這就是紀錄片的問題。過去上學聽到要看紀錄片就想到科學影片,就覺得好無聊呀!我想我們必須去改變紀錄片的形式。像《沿江而上》、像德國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的電影…等,有很多紀錄片的運動都利用新的媒介去顛覆紀錄片,所以你可以在紀錄片裡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紀錄片不是在講述『真理』」(Documentary is not about telling the truth.)

加拿大電影局(NFB)對紀錄片有個核心宗旨:「紀錄片是對真實的再次詮釋」(Documentary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這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定義。所以身為導演,你可以打破所有的文法,去決定你所擁有的素材。

Top

 
 

華盛頓公約保護名單 新添5種鯊魚、2種蝠魟

本報2013年3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藍巧軒、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哥斯大黎加Cocos島的雙髻鯊。(攝影:Barry Peters)目前在泰國曼谷舉行的華盛頓公約(CITES)締約國大會上,11日投票決定把5種鯊魚和2種蝠魟列入保護。11日,這項由拉丁美洲、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支持的提案,贏過了中國與日本的反對,同意票數通過門檻,有2/3以上與會代表同意。

在華盛頓公約大會40年的歷史中,這是第一次把具商業效益的鯊和魟等魚類──包括遠洋白鰭鯊(或稱污斑白眼鮫,俗稱花鯊)、鼠鯊和3種雙髻鯊,列入公約保護名單當中。

過去幾年,包括鯨鯊和姥鯊在內的數種鯊魚已列入CITES名單,公約限定了這兩種魚類國際間交易的數量,將牠們的數量控制在可繁殖的程度,同時幫助減少過漁的威脅。但過往總計約2000個提案中,從沒有討論過魚鰭價值相當高的上述5種鯊魚。

本屆大會決議將這些魚類列入CITES附錄二名單,這表示有條件允許國際間對這些魚類進行交易,但必須要受管制系統的監督,以在出口時確保物種的永續性與貿易的合法性。

歐盟環境執委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cnik)和漁業執委達曼納基(Maria Damanaki)比少樂見此結果,他們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道:「這些受到CITES保護的鯊魚相當脆弱,在所有海洋中,去年牠們的數量都大幅度的減少。」他們接著表示,「這些措施是全球適用的,能確保在交易這些物種時同時顧全牠們的永續性。不論就海洋資源保護而言、或是對仰賴海洋資源獲益或討生活的人而言,都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這項鯊魚貿易限制措施可補足另一項已由區域漁業團體實行的規定,另外,歐盟議會在2012年11月通過全面禁止在海上割鰭取翅的法令,也即將生效實施。

保育組織肯定大會決定

這項11日的決議仍待整體大會肯認後才算數,但基本上保育團體持正面態度。在大會召開之前,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即緊遊說盯鯊魚和蝠魟的保育提案。

WWF表示,鯊和魟身為頂級掠食者,牠們的地位就如同海中的老虎。牠們若是絕種了,將會在生態方面造成深刻且具破壞性的後果。鯊魚和魟都有軟骨而非骨骼的相似生理結構,因此被分成同一種類,過漁對牠們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與其他魚類相比,牠們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成長並且交配,一生當中產下後代的數量也相對的少。某些種類如雙髻鯊、蝠魟會在一年中的特定時節大量繁殖,這讓他們更容易遭到捕撈。

在市場上,鯊魚和魟魚都是昂貴的奢侈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每年有超過1億隻鯊魚遭獵殺,亞洲國家因為高檔魚翅盛行,對雙髻鯊和遠洋白鰭鯊的魚鰭有極大消費需求,1磅的魚鰭可以賣到700美金;而在歐洲,鼠鯊肉也有相當大的需求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鯊魚是漁船在捕撈其他魚類時遭意外捕獲而死。

至於蝠魟的鰓板,在中國也常做成滋補湯,雖然魟魚並傳統中藥材,但牠所含的藥性成分讓這種湯大受歡迎。這個流行造成某些種類的蝠魟在過去6到8年減少了86%。 

Top

 

青藏高原逾9成冰川在退縮

摘錄自2013年3月13日新華社甘肅報導

中國青藏高原地區85%至90%的冰川都在退縮,未來將嚴重威脅到數十億人的生產生活。

由世界氣象組織主辦的「極地觀察、研究與服務」專家組第4次會議13日在甘肅省蘭州召開,與會專家作上述表示。

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效存德說:「全球變暖冰先知」,經多年觀測研究顯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地區85%至90%的冰川都在退縮。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則表示,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第三極」有「亞洲水塔」之稱,但目前卻與南北兩極地區一樣,正經歷著氣候變暖和冰雪融化等顯著變化,嚴重威脅到未來數十億人的生產生活。

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極地觀測、研究與服務」專家組由18個國家的24位專家組成。從2009年開始,先後在加拿大、澳洲和芬蘭相繼召開會議。會議主要關注全球變暖對於南北極地區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的重要影響。

Top

 

以磷彈對付反開礦僧侶和農民 緬甸政府承認了

本報2013年3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許惠婷編譯,莫聞審校 礦產預定地,照片節錄自BBC報導

去(2012)年6月緬甸西北部Monywa地區居民集結抗議一項中緬合資的礦場開發,11月時警方強制驅散抗議民眾。消息指稱警方使用磷彈攻擊民眾,使數十人遭到灼傷,但緬甸政府過去一直否認此項指控。近日一份由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下令、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主導的調查報告出爐,終於確認警方在鎮壓抗議的過程中,使用的武器並不只有他們過去宣稱的催淚瓦斯和高壓水槍,也包括會爆炸而使人燒燙傷的含磷武器。

緬甸農民泣訴政府強制徵收他們的土地以提供工業發展使用。此處的銅礦蘊藏量排名全世界前十名,但礦場影響的土地面積超過3000公頃。

採礦後產生的大量廢棄物被堆積成無數個小丘,和居民以及他們的農地比鄰。居民也指控,酸性物質隨著雨水從廢土丘被沖刷到他們的農田裡,影響了芝麻、豆類等農作物的收成;而採銅礦時使用的硫酸甚至污染了飲用水。

照片節錄自BBC網站據 BBC報導,礦場開發計畫將移除一些寺廟與佛塔,僧侶們甚至守住了礦場中央的一間寺廟長達數日。一位21歲的僧人表示自己在報紙上看到相關新聞後就前來支持當地民眾,他說:「山林就和我們的父母親一樣珍貴!」除了佛教僧侶從全國各地前來聲援、環保人士也加入居民的行列;民眾靜坐、唱國歌,表達守護家園的決心,直至政府以強硬手段驅離他們。

政府在鎮壓事件發生之後曾經為民眾受傷一事道歉,並成立由翁山蘇姬領導的調查委員會。此份報告承認「因為警方使用了他們並不知道會造成何種結果的武器,給人民帶來了不必要的傷害」,但結論仍建議礦場開發計畫繼續進行。在地居民對此結論感到憤怒,他們表示會重啟抗爭,要求礦場關閉絕不妥協。

Top

 

桃園航空城 環評通過

摘錄自2013年3月13日聯合新聞網台北報導

被行政院列為重大經濟建設的桃園航空城的政策環評計畫,環保署環評大會13日上午完成審查程序。環保署環評委員也針對航空城的空氣、水、土壤列出「十大要求」,要求桃園縣政府未來在環評實質審查時,須列為環評要求與承諾。

桃園縣長吳志揚13日上午親自出席環評大會。他表示,航空城開發面積4791公頃,多數用地是機場用地或不適耕種、休耕的農地,航空城開發會讓桃園「十大經典好米」發揚光大,更讓全台更多農產品在航空城交易拍賣,讓農業更有活化機會。吳志揚也表示,會針對民眾對區段徵收的意見,擬妥完善的拆遷計畫,計畫目標年至130年完成。他也說,未來約有1000多口埤塘串連,枯水期透過埤塘,確保水質安全。

環評大會提出「十大要求」,要求桃園縣政府要針對遠景行銷、汙染總量管制、交通噪音影響、生態景觀及棲地維持農地用途改變、文化資產保存、民眾意見及社會接受度、綠色永續、氣候變遷調適、經濟效益評估等進行規畫。

審查時,有多名桃園民眾及環團代表,質疑桃園航空城計畫會破壞良田,且將辦理超過2萬戶的區域徵收,將使航空城預定地內民眾流離失所,造成農民權益損失。

Top

 

無毒紅豆打開知名度 奇美部落接續打造綠實力

本報2013年3月14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3月,海岸山脈及秀姑巒溪交界的水梯田剛插完秧,世居於此的奇美部落族人,未停下腳步,緊接著籌畫接踵而來的泛舟季節,繁雜的事務將使得族人全部動起來。無毒飽滿的紅豆早已賣完,至今仍有人問能不能買到紅豆,無毒種出飽滿的紅豆一炮而紅,使得奇美的農業優勢一夕得見。但是誰知道除了傳承百年的農業外,奇美還有更多新鮮事!

        海岸山脈以及秀姑巒溪間的水梯田。

水梯田上的忘憂榖

上週四(7日)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輔導員黃佳興來到部落,進行例行巡訪,工班農民看到好高興,拉著他去看水稻,詢問病蟲害防治的問題。蔣媽笑著說,「佳興是我們的醫生,幫了我們很多忙」言談間,說明了彼此間深厚的夥伴關係。

忘憂榖奇美部落去(2012)年以1分地無農藥化肥耕種出來的水稻,全交給農委會水保局,碾出上百公斤的「忘憂榖」(米),並由水保局設計包裝大放異彩,一向負責水土保持業務的單位,也輔導出友善環境兼具文化傳承的米。

海岸山脈純淨的水源,沿著先人建造的水圳,豐潤部落的水稻田,水稻養活數代的奇美人,稻米收割的氣味還存留在5、60歲族人的記憶。一場颱風先是打壞水圳,加上年久失修水路逐漸崩壞,加上瑞港公路開通,人口外移,部落也無力修復,種種因素,水田一荒廢就是數十年。去年經由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申請農委會農村再生的培根計畫,得以修復水圳,水梯田風華再生。

忘憂榖來自水稻品種花蓮21號。只是懂得種植水稻的人都是老一輩的族人。協會專案經理蔣媽(蔣金英)說,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怎麼插秧,水該何時放、放多深,透過水梯田復育,希望能將這些糧食作物的耕種方式傳承下去。

「忘憂榖」是由協會討論後決定的名字,在三面環山的谷地生產的稻米,讓族人懷抱希望,也希望吃的人忘卻憂傷感受到土地的脈動。

工班是由部落老中青12位農民所組成,以多元就業方案聘僱,分為3各組:花生、雜糧以及水稻組,各有一位班長。

我們耕種吧!

1月陸續出產的紅豆,光是靠零售就銷售一空,無農藥的紅豆,供不應求。這次經驗,讓族人信心大增,工班今年9月預計下4分地,全數零售。原來種紅豆的1分地,緊接著種植小米,族人嘗試著把小米種回來釀酒。勇於突破嘗試的精神,一點一滴恢復傳統生產方式,創造優質的糧食作物,也打造奇美部落品牌。

紅豆的成功,讓很多族人躍躍欲試。這次由農改場提供的紅豆種原只用了一半,另一半留著今年種植,也從上一批留下優質的種原。有族人買了紅豆是為了種植,蔣媽認為這是好事。目前所有的耕種面積很有限,約1甲多地,透過各種作物種植成功的經驗,最重要的是鼓勵族人糧食生產也能如此,藉此帶動整各部落都加入無毒生產。

綠豆田除了紅豆和小米,下個月即將收成的綠豆,已被台中某位醫師訂購一空。據了解,這位醫師因為練氣功,對於作物的品質要求很高,看中奇美與世隔絕、封閉而不受污染的環境,又不使用農藥化肥,才做此決定。

走訪綠豆田,赫然發現兩條南蛇在田裡糾纏在一起,不知是纏鬥或是纏綿,完全不理會慢慢靠近的人們。說給蔣媽聽,他得意的說,無毒的農地,連動物都賞臉。由南蛇守護的田地,也能抑制鼠輩數量,不需在農地放置滅鼠藥。

種植5分地的花生同樣是契作,零售買不到。而生態旅遊風味餐所使用的南瓜也是由工班種出來的,必須到當地一遊才有機會品嘗。如此魅力,讓人忍不住到奇美部落一遊。

順流而下 跟著族人泛舟去

來一趟奇美部落的達達路吧!(圖片來源:奇美部落臉書粉絲團)想到奇美部落遊賞,不妨考慮參加部落的Tatadok(達達鹿)之旅。4月春光明媚好天氣,預告著泛舟季節開始了。位於秀姑巒溪泛舟的中繼站,奇美部落除了經管休息站,更推出部落特色行程Tatadok之旅。有別於台灣泛舟講求驚險刺激,Tatadok則是不趕路,沿路走走停停,讓部落族人帶著遊客穿過時光隧道,訴說秀姑巒溪沿岸,奇美部落的古老故事的行腳。

Tatadok阿美語是「順流而下」的意思,吳明季說,奇美部落族人對秀姑巒溪的情感是在秀姑巒溪的懷抱中,聽溪水、風、海岸山脈的呢喃,讓陽光輕拂過臉龐,或是盡情的跳入溪水中,靜靜的享受大山、大河的話語,盡情嬉戲。

奇美橋下的將軍帽是奇美人的氣象石,每年颱風過後秀姑巒溪都會改道,氣象石每年露出沙灘的高度不一樣,露出太多今年會旱災,露出太少今年會做大水,露出剛剛好今年會風調雨順。Tatadok除了跟著阿美族勇士體驗撒網捕魚的樂趣之餘,遊客將學到更多奇美智慧。

吳明季表示,4月族人開始「衝」泛舟的收入,協會希望以此收入來平衡農業收入。泛舟季節只有幾個月時間,和農忙季節正好可以銜接,這些努力,要讓族人得以在山谷生根安居。

奇美部落8年來持續部落營造,逐漸讓社會大眾有感,部落族人的動力與努力以及奇美無比的景觀,水保局也選定此地拍攝微電影,打開奇美部落的知名度,獨領風騷。

Top

 

論壇|核廢料政策 躺在抽屜裡

作者:王鐘銘(台灣環保聯盟北海岸分會執行委員)

核廢料福島核災告訴我們一件事:核廢料的危險並不下於運作中的反應爐。在核災二周年的當下,我們除了堅持核四廠停建之外,也呼籲政府正視無法處理核廢料的事實,並且認真思考該怎麼走出無解困境。對於核廢料何去何從,國家應當盡快制定確實可行的政策。

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亦即核廢料政策環評,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然而令人感到荒謬又恐懼的是,對這個管理政策的擬定和評估,政府竟然輕忽怠惰。

2011年5月,環保署和原能會沒有知會民間團體,偷偷開完了第一次專案小組會議,11月民間團體得到訊息前往開會,會中砲聲隆隆,結果竟然從此沒有再開過會。難道核廢料政策就此擺進了官員的抽屜裡,靜靜躺著沒人理?

在原能會送進環保署的環評說明書裡,有許多相互矛盾或違反事實之處。當時民間團體提出五項質疑:一、核廢料境外處置不可能,而台灣地質條件脆弱,境內處置更不可行。二、冷卻池已經違法「密集化」處置,爆量放置燃料棒,大幅提高輻射事故風險。三、乾式貯存廠依舊無法解決冷卻池爆量貯放的問題。四、輻射物質滲漏至地下水,國外早有先例,環評卻對此風險毫無評估。五、低階核廢料強放發展弱勢偏鄉,違背區域發展正義。

對這五點質疑,經過將近一年半之後,原能會也拿不出答案,而環保署則鄉愿寬貸。核廢料政策環評這麼重要的事情,沒有後續進度,沒有給予民間團體回應和答覆,彷彿就假裝沒有這件事情,把頭埋在沙裡。

從這些現象除了看出政府的無效率和推諉習氣外,更是再次證明了核廢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面對核廢無解,唯一辦法就是立即廢核,阻止更多核廢料產出。

從源頭減少廢料量

台電和原能會很喜歡講核廢料是「既成事實」,把還沒生產出來的核廢料,當作既有、既存的東西來面對,這種說法幾乎是勒索,讓人民以為除了乖乖接受某一項處置方案之外別無他法。「力行減量」是四項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指導策略之一,目標是抑低產生量,環說書裡的相關方案只有「減容處理」,包括焚化與壓縮,卻忽略一項更有效的減量方式。 

在環說書中,原能會提供了高階核廢料目前已有和預估將有的數量。計算起來,如果四座核電廠預估運轉40年,現在已經產生的高階核廢料約為總量的 42%。也就是說,如果立即廢核,有六成核廢料是不會產生的。除了想辦法解決那四成既存的核廢料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應該立刻去做:核一二三廠停機、核四廠停工,直接從源頭減少產生量,讓還沒產生的核廢料永遠不要產生出來。

※ 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Top

 

行動參與|【316樂生大遊行】樂生公車重返凱道

主辦單位:青年樂生聯盟

【316樂生大遊行】
集合時間:3/16(六) 下午1:30
集合起點:14、15號公園(林森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樂生, 316樂生大遊行
遊行終點:凱達格蘭大道

【樂生公車】
樂生的阿公阿嬤們沒有電腦、不會上網,對他們而言,最真實的支持便是來到現場,讓他們知道,大家沒有忘記樂生。他們一直惦念著07年來自各地的朋友們,2013年3月16日的這一天,邀妳/你再次一起到台北參加遊行。

因南部距離較遠,將酌收交通及保險費用,各位繳交的費用以及各地的熱心捐款,將用以支持整個樂生公車計畫,若有餘款,將捐予樂生保留運動。

﹝報名方式﹞

台中────

08:00-08:30 集合(東海大學校門口或社科院旁籃球場)、出發
10:30-12:00 新莊迴龍樂生院導覽
12:30-13:30 台北市1415號公園遊行出發點,吃午飯
13:30-14:30 316大遊行,至凱達格蘭大道
18:00   凱達格蘭大道集合、返回台中
19:30-20:00 抵達東海,活動結束

報名方式:yyren@ms34.hinet.net(楊友仁老師)
(請附上姓名、手機、e-mail、生日、身份證字號;東海社會系同學優先)
--
台南(NT.300)────

06:30 集合(成大光復校區門口(魯迅銅像) 大學路小七前)
07:00 發車

報名方式:點選 http://goo.gl/8MzOa 報名

聯絡單位:褚同學 0935-515360
     leaves106@hotmail.com

--
高雄(NT.400)────
集合時間、地點將再公布,會在高雄市區、近捷運站處集合發車。

報名方式:可以e-mail或電話向聯絡單位報名,或至 http://tinyurl.com/loshengbus 報名。

聯絡單位:
高雄市柴山會
(07-2815348/takao.hill@msa.hinet.net)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07-5315867/takaokaisha@gmail.com)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07-6813192/wcfieldrat@gmail.com)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