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無車日] <汽車時代和理想城市>高速公路•到不了的桃花源? (上) 特別企劃:張岱屏 曾有人說,美國是一個建立在車輪之上的國家,其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都離不開車。其實不只美國,當代的汽車文明早已掌控我們的空間與生活。當世界各地正響應無車日活動,在城市中以走路、騎乘腳踏車或搭乘大眾運輸等方式代替使用私人運具,思考一個更人性、更健康的城市空間的可能時,在台灣,公共政策卻仍在變相鼓勵小客車的成長,包括近來經濟部宣布研擬第3條高速公路,以及迫在眉睫即將於年底動工的蘇花高速公路。 發展的神話•蘇花高速公路 1990年行政院核定「改善交通全盤計劃」,規劃台灣未來應完成「環島高速公路網」,首先規劃由台北連接宜蘭的「北宜高速公路」,北宜高預定在民國94年底通往蘇澳,接下來就是即將於年底施工的「蘇花高速公路」。未來從台北到花蓮,開車時間預估將從目前的6小時縮短為2小時,而行政部門也將北宜高與蘇花高當作是促進東部發展的代名詞。今年8月總統陳水扁在「阿扁傳真」中指出,未來在北宜高速公路與高鐵等陸續完工之後,整個台灣將在「一日生活圈」的範圍之內,台灣的城鄉距離會馬上拉近,而蘇花高速公路的動工,可以促進東部資源的開發與平衡發展。然而,在以汽車為主要運輸工具的思維上所建立的「環島高速路網」,是否真能帶來區域的平衡發展?亦或是一場輸掉生態與景觀的賭注? 台11線的經驗 事實上,交通的便捷究竟是為地方帶來人潮,或是加速人口外流,始終沒有確定的答案。同樣是在花蓮,民國85年,濱海的台11線道路拓寬工程在地方發展的號角聲中開工,許多地方居民相信,道路拓寬將帶來繁榮願景。拓寬工程至今邁入第8年,台11線沿線的居民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工程盜挖黏土引起土石崩塌、車輛高速通過釀成車禍、工程棄土破壞海洋生態、路基挖掘破壞珍貴考古遺址。 此外,道路拓寬也使得原本社區的空間完整性被切割,以水濂部落為例,每年阿美族的傳統祭典「捕魚祭」居民從部落到海邊舉行儀式時,必須穿越快速車流,使傳統的祭典文化備受干擾,而這些社會影響在道路拓寬之前都沒有受到評估與考量。那麼,交通便捷之後是否真的增進地方發展了呢?實際的情形是人口外流更為加速,據統計,台11縣沿線水濂與豐濱兩大部落,自拓寬後人口成長率是-5%,豐濱地區的旅館關了7家,地方上小型的餐飲店難以生存,部落經濟更加蕭條。 為了行車的「安全舒適」,道路沿線設計的紐澤西護欄擋住駕駛的視線,看不到美麗的海洋;為了公路的養護,必須不斷投下消波塊做防波堤。在缺乏整體規劃下,沒人會對沿線部落留下深刻印象,也沒人會在村落駐足停留。假日時一車車的遊客只是開往鹽寮海洋公園,所謂的繁榮地方,實際上只是造福少數財團經營的遊樂區,複製速食的觀光文化。 從台11線拓寬的經驗可以看到,在缺乏完整的產業規劃與社區營造的情形下,邊陲的村落在交通便捷之後並不會因此就得到發展的機會,交通的便捷只是令點到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加快,將觀光客集中到大型遊樂區消費,卻抹煞了沿途蜿蜒的風情與美景。 宜蘭的機會與迷惑-北宜高速公路 民國80年,從南港到頭城的北宜高速公路動工,預估這條高速公路將使得台北到宜蘭的距離從2小時縮為30分鐘,從此,宜蘭將從「後山」變成大台北都會區的腹地,為宜蘭人允諾了一個美麗的桃花源。豈料短短31公里的路程,開工至今12年間災變波折不斷,通車日期前後延宕3次。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坪林到頭城,長達12.9公里的雪山隧道。雪山隧道沿線經過6大斷層、地質破碎帶以及大量湧水的地下水脈,種種施工前無法預期的險惡地質,曾令TBM隧道鑽掘機受困10餘次,最慘烈的一次,造價10億的鑽掘機身陷其中嚴重損壞。雪山隧道的湧水量最大時每秒有80立方公分、一天高達1萬5千噸,近來亦有人質疑翡翠水庫蓄水量下降,可能與雪山隧道工程有關。 在「人定勝天」的堅強毅力之下,雪山隧道在今年9月貫通,湧水、斷層等等問題,都成為工程單位可以一一「克服」的「挑戰」,工程的艱鉅也成為施工者的榮耀與徽章。然而,從自然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考量,這樣的工程所帶來的風險與代價,是否是值得的呢?地下水脈的破壞,這樣的損失是否是能夠被計算的?而北宜高通車之後,蘭陽平原自然的風貌是否還能夠保存,真的就能貫通我們前往桃花源之路?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