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03-28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漏油事件12週年
強化極區鑽探反對聲浪
■[鯨豚簡介]生活史-外部性徵 >>>
為適應水中的生活,除了身體變成流線型外,外生殖器官也有所變化,大部分的種類要從外觀來分辨雌雄是很困難的...即使雌鯨具有乳腺也很難被觀察到,因為乳頭就藏在生殖裂口兩側的乳腺裂口內一邊一個,只有在哺乳的時候才伸出,而乳腺位於腹側體壁的鯨油之下,延展成一小條區域,除非正值大量哺乳期間的雌鯨,否則外觀上看不出來。
但是,有些種類的鯨魚在進入成熟期後卻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例如抹香鯨及領航鯨,牠們成熟之後,雄性的體型會大於雌性。而虎鯨除了也是雄性大於雌性外,雄性的背鰭較高而顯著。沒有任何一種鯨類會像其他有些哺乳動物那樣;兩性間在體色或型態上有明顯的不同。
資料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whale/2001/whale-01032801.htm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創辦人車禍喪生 >>>
荷蘭,阿姆斯特丹,2001-03-23
(ENS)-
從發起第一次的救援鯨魚活動,以及終止法國的核子試爆,大衛‧麥克塔格爾特領導並參與這其中所有的過程。今天,他在義大利的安伯利亞(Umbria)自家附近因發生車禍而喪生。麥克塔格爾特協助創建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形容他是一個毫不留情以及備受爭議的人,他也被所有政府與企業視為眼中釘。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23-12.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陳瑞賓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32301
◆漏油事件12週年
強化極區鑽探反對聲浪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3-23 (ENS)-
艾克森瓦爾迪茲油輪於阿拉斯加發生漏油事件的12年後,石油的探鑽與輸送仍威脅著純淨的北極區生態系。即便有許多警告指出,油田探鑽會造成更多空氣與水的污染,今年布希總統仍會強行開放部份的極區國家野生物保護區,以進行油田探鑽的工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23-06.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陳瑞賓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32302
◆口蹄疫吸引了歐洲的注意力 >>>
瑞典,斯德哥爾摩,2001-03-23
(ENS)-
歐洲領袖聚集在瑞典首都召開歐盟領袖高峰會議。今天,他們把官方議程先擱在一旁,因為這個星期口蹄疫擴散到法國、荷蘭和愛爾蘭。到週五晚上為止,在英國已有514件經確認的口蹄疫案例。在歐洲有5件案例,而德國和義大利正在調查疫情爆發的可能性。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23-1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陳瑞賓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32303
◆政府高層官員會議
聯繫環境和貿易議題 >>>
德國,柏林,2001-03-23
(ENS)- 週四來自70多個家的部長和官員們,表示新的貿易協定過程必須將環境問題納入考慮。一場與從前不同的貿易自由化的新會議,預計將在11月於卡達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的部長會議中展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23-0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陳瑞賓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32304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3-28 >>>
- 國科會調查:對於核能發電的危險性過於樂觀
台灣民眾近年來雖已體認到環境破壞與資源短缺的嚴重性
卻依舊過度崇拜科技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二水地區台灣獼猴危害農作物
農委會正就野生動物保護法中 當野生動物損壞農作物時
農民是否可獵捕的條文進行研修 (彰化 東森新聞報)
- 泥火山佈滿足印
生態堪憂:電光泥火山目前不屬於保護區,周邊並沒有保護措施
很難防止民眾有意無意的破壞 (台東鹿野 聯合報)
- 龍崎一處國有山坡地疑長期遭業者濫挖盜採土方無人管
豪雨引發土石流 (龍崎 聯合報)
- 天然氣發電廠
將進駐彰濱線西區:擬定嚴密的環境監測計畫,發電是採用低氮氧化物燃燒器來控制煙氣中氮氣化物的產生
(彰化線西鄉 聯合報)
- 墾丁海域 珊瑚產卵季將屆 (恆春 聯合報)
- 高屏溪流域管理局 獲准設立
明年正式成立後是全國第一個跨縣市流域管理局 (屏東
中國時報)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1-03-28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3-28 >>>
- 關注飲用水的二次污染:居民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居民有權對所住樓的物業管理單位的清洗、消毒水箱工作進行監督管理
(福州 新華社)
- 寧夏:禁牧封育賀蘭山 (銀川 人民日報)
- 四川岷江魚類大量死亡:紙廠已達排放標準
岷江的污染主要是因天旱、岷江河水斷流
和上游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所致 (四川眉山 華西都市報)
- 中加就生物多樣性
在內蒙古自治區就生物多樣性和社區發展開展合作 (北京
新華社)
- 練江污染觸目驚心
附近大部分企業都從事廢舊塑料、電器、五金的回收拆解
練對貴嶼人來說這只不過是條排污溝 (汕頭 南方都市報)
- 杭州海關查獲建關以來最大"洋垃圾"案
船艙下層夾藏廢棄物包括易拉罐、布料、食品包裝袋等國家嚴令禁止進口的生活垃圾
(杭州 浙江日報)
- 人工繁育東北虎 黑龍江虎林園虎滿為患 (中國東北
世界日報)
- 近幾年該市實施了生態保護工程,陸續退耕還林一萬六千八百畝;良好的環境引來了大批珍禽異獸來此安家落戶
(哈爾濱 中國新聞社)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1-03-28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3-23 >>>
- 新發現的基因可能造成農業生物科技上的革命
- 集資1億2千5百萬美金 將阻止亞特蘭大外圍的城市擴散
- 人口成長加上不當的土地利用 導致城區擴散
- 實驗性漁具能使鮭魚得到更好的存活機會
- 州政府機構得到5千萬美金 來加強保育野生動植物的工作
- 德州的再生能源政策是全國效果最好的
- 公共廣播網的調查揭露化學工業的秘密
- 期刊評論:布希的預算分配失去平衡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1/2001L-03-23-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蔡麗伶 陳瑞賓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1-03-23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台灣珊瑚礁現況
(上) >>>
台灣的海岸線總長約一千五百七十六公里,扣除掉周圍小島,單是台灣本島,海岸線就長達一千一百四十公里,除了西岸屬砂質地形不適合珊瑚蟲著床外,北部、東部及南部沿岸附近,幾乎都有珊瑚的分布,其他離島同樣也有珊瑚環繞的景況,其中墾丁國家公園內是台灣沿海珊瑚生態最豐富的地區。每年初夏的滿月時分,這一代的珊瑚礁群的珊瑚蟲就會集體釋放精、卵於海水中,霎那間,由海底朝月光看去,精卵結合的盛況,就有如滿天星斗一般的耀眼燦爛...但台灣地區的珊瑚礁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浩劫,氣候因素與人為破壞使得珊瑚礁奄奄一息。學者預測,依此速度,台灣珊瑚可能在十年內全數滅絕。
調查點一:東北角
東北角海域地形變化多端,有峽灣、海灣、岩岸和沙岸,底質則以砂岩和頁岩為主,硬底質的海底大多有珊瑚分佈。調查發現,活珊瑚僅佔底質的16%,藻類卻高達60%。珊瑚礁區的海底生物只有極少數的碟魚和魔鬼海膽。這裡的自然環境較差(冬天水溫可能低於18度,另有東北季風和颱風侵襲),過漁及高度的遊憩壓力,可能是這裡珊瑚和其他生物數量較少的原因。
本文摘錄自【野生動植物網】http://www.wow.org.tw/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nimal/2001/issue-animal01032801.htm
■[環境關懷事件]大園鄉大埔的垃圾 >>>
作者:BC份子 (2001/2/23)
2001年1月30日經過這裡往中壢工業區,看到這景象讓人很難過;2001年2月23日下班後再繞過去看,這些垃圾依然在,沒人清理。
這地點在桃47號道路1.3公里左右,屬於大園鄉,附近住家門牌標示的地名是大埔。這些垃圾什麼時候會被清理掉?每天有多少人駕駛著車輛來來往往?沒有人行動或不知如何行動?還是長期以來的冷漠與自私?對於眼前的髒亂竟然能視若無睹,無所作為。
...過去數十年的惡習和藏污納垢,毫無規劃的都市建設,造就現在的生活環境。600萬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台北盆地,住宅空間擁擠,巷道狹窄,公園不足,下水道嚴重缺乏,...。如何能有多少生活品質?出了台北盆地,雖然天地開闊許多,卻一樣毫無章法;資源分配錯亂,以至於更導引人往都市集中,造成生活環境極大的落差...
需要多久才能脫離如蟑螂般的生活?享受著是個人的生命過程?還需要很久很久吧。這麼久的穩定結構被撼動了嗎?才剛開始。雖然當官的換了一批人,高呼著改革的理想上場了。善與惡的對抗和拉鋸才要開始,現在才是災後重建和人性提昇的開始...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32801.htm
▲[專欄作家]當蚊子不叮你的時候 >>>
作者:黃怡
當電蚊香不再是超市的熱門商品時,夏天終於過去了。很多消費者並不知道,其實任何燻香都會驅蚊,不信的話,到文主公廟的大殿走走,仲夏夜晚,無論你穿得多麼清涼,被蚊子叮的機率微乎其微,神明保佑嗎?不然,原因是重香繚繞,蚊子的嗅覺受到干擾,經常惶惶然不知如何下口。
蚊子是保護動物團體最敬而遠之的動物,但科學家對牠最有興趣,尤其好奇牠如何叮人?為何叮人?什麼蚊子叮什麼人?當年弘一大師在世時有一傳聞,說是大師每遇蚊子叮咬,必揮扇任之離去,觀者無不感歎:「妙哉妙,大師有好生之德,吾輩愧不能及。」不過如果是科學家來看同樣一件,可能想研究的是叮咬弘一法師的常是什麼蚊子?弘一法師平常吃些什麼?發出什麼氣味?宗教與科學的終極關懷非常不同,由此又獲一例。
古往今來研究蚊子叮咬學的專家們,已有初步結論,就是蚊子體內有二氧化碳感覺器,任何會呼出二氧化碳的動物,祇要在牠的五十英呎半徑內,牠就會摩拳擦掌道:「好極了,該開飯了。」所以,穿得再怎麼嚴密,也難逃蚊子追蹤。你總不能永遠不呼吸吧?
好,就算你暫時閉氣,任何人總有體味吧?體味從幾萬個毛孔裡滲洩出來,透過衣服的纖維孔道,照樣跑到空氣裡。體味裡有一種乳酸的化學揮發成份,正是蚊子的最愛。幸運的是,每個人的乳酸氣還會加上些不同的氣體,譬如愛嚼大蒜﹑青箭口香糖或檳榔... 之人,莫不各有其味,或是愛喝麒麟啤酒﹑玉泉清酒與陳紹... 之人,其氣息對於蚊子而言,代表的訊息也絕不相同...
還能夠感受到蚊子叮咬,真好。我們雖然活在生物食物鏈的最頂端,有一天仍是要進入食物鏈的另一端。活著真好,有時候就讓牠叮咬罷!
站內轉載:http://news.ngo.org.tw/reviewer/huangyi/2001/re-huangyi01032801.htm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美麗的水生植物 3.29 >>>
播出時間:3月29日(四)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由於台灣平地過度的開發,許多濕地隨著其中的水生植物逐漸消失了,台北市自然生態基金會的張文賢先生,從事生態景觀的工作多年,為了挽救瀕危的水生植物,總是想辦法把它們移植到其他地方,憑著一份熱情,他致力於擔任濕地水生植物的守護者,為它們建構避難所,本集節目,我們就跟著張先生一同尋訪美麗的水生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