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烏干達重新開放曾因戰亂而關閉的Rwenzori 國家公園
知性專題 [植物簡介]可可椰子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布希提出加強氣候變遷研究
為達京都議定書標準 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需減半
德國以風力發電取代核能
烏干達重新開放曾因戰亂而關閉的Rwenzori 國家公園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4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4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1
理性關懷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如何利用網路來節約研討會的成本並提高效率? (下)
[環境關懷事件]南台灣的土地沉淪-我們生活在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環境裏 (上)
專  欄 [專欄作家-蘇逸平]鮭魚故事
訊息托播 [活動訊息]第二屆屏東研究研討會-產業、生態、建築V.S.鄉土 7.6-7.7
[大地與人的對話]內湖內溝溪的生態工法 6.15
[活動訊息]我們的島-八色鳥與陸砂 6.18
本會訊息 感謝 王成交先生6.13捐款$2,000元
感謝 鄞素日小姐6.13捐款$2,000元

[植物簡介]可可椰子 Cocos nucifera L. >>>

[放大]  可可椰子拉丁學名的屬名cocos,係為葡萄牙語的「猴子」,種名則為「堅果」的意思。如果把椰子的果皮去掉,可以在種皮上端看見三個孔洞,整個形狀酷似猴子的臉,所以葡萄牙人於航海時代,發現這種用途非常廣泛的植物,外形似猴子的堅果稱之為coco,英文名稱則以coconut相稱。

  可可椰子起源於南美新大陸並由此散佈到各地,這是O. F. Cook所說的;生物地理學家Jonathan Sauer則以椰子蟹(Birgus latro)的地理分布,判定可可椰子起源於舊大陸;義大利的棕櫚專家Beccari,則更精確的指出可可椰子起源於東南亞。

  可可椰子的果液可供飲用;果肉可食或製椰乾、椰粉或煉製椰油;外種皮可製作繩索、蓆墊、毛刷;葉可以編帽、茸屋;幼嫩花序中之液汁含糖份,可以醱酵釀酒;椰殼可以製作器具,樹幹則可以當柴燒。

本文改編自【塔山自然實驗室http://tnl.org.tw/

布希提出加強氣候變遷研究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6-11 (ENS)- 布希總統今天宣布要增加新的研究方向,以尋找全球暖化的原因,以及為他們日前所拒絕的京都議定書發展替代方案。環保團體則批評總統的這項舉動,認為這只是另一種不願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的拖延戰術而已。

為達京都議定書標準 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需減半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1-06-11 (ENS)- 由歐洲的企業界、民間團體與歐盟會員國組成的工作小組,今天發表了一篇新報告,說明在配合成本效益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況下,歐盟可以輕易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排放量。

德國以風力發電取代核能 >>>

  德國,柏林,2001-06-11 (ENS)- 德國政府發表有關大規模發展近海風力發電的多項計劃,預期協助執行撤除核能的政策,以配合減緩氣候變遷的目標。德國政府與電力公司共同決定關閉19座核電廠的一項協議,已經運作多年。該協議今天終於在柏林獲得簽署確認。

烏干達重新開放曾因戰亂而關閉的Rwenzori 國家公園 >>>

記者 Jennifer Wanjiru 報導

  烏干達,坎帕拉,2001-06-11 (ENS)- 烏干達政府宣佈,圍繞著備受戰亂折磨的鄰國剛果共和國邊界的Rwenzori山區國家公園,將在7月2日重新開放。這次的開幕,可說是為登山者舖設通往非洲第三高的山 - 景致優美、高度5千1百公尺的瑪格利塔山。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4 >>>

  • 捕獲豆腐鯊未通報 七一起罰錢(漁業署為保育台灣周邊海域鯨鯊資源 調查相關漁獲資料及變動情形 做為研訂管理措施參考) (台灣 聯合報)
  • 保育類動物中藥材替代品多 中藥行可買到(台北市衛生局昨日公布各項保育類動物製品的替代用藥及療效) (北市 中國時報)
  • 市府斥巨資 研究愛河生態(希望透過水中生物指標,讓市民知道愛河已經新生,並做為改善水質與環境的依據) (高市 聯合報)
  • 掩埋場生蠅害 環局:背黑鍋(市議員說明掩埋場建成後 深澳坑住戶曾飽受蠅害 是不爭的事實 他的質詢是要提醒環局注意此一現象) (基隆 聯合報)
  • 環保署:全力推動有害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預計92年可處理上千噸一般工業廢棄物 工業局則承諾91年能處理5噸以上有害廢棄物)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癌症死亡逾二百人 RCA員工陳情(職業病鑑定未確認 相關職災給付、補償等遙遙無期;行政院已指定勞委會作為相關事務專責處理的單一窗口) (北市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4 >>>

  • 兒童間裝修有環境指標(項目包括二氧化碳 細菌 採光 氣溫 相對溼度 空氣流動 噪音等等) (中國 信息日報)
  • 半導體成為環保節能新能源:半導體交換器與其能源元件、散熱系統構成一個能量轉換系統 可用於冰箱、空調器等製冷產品 (中國 中國環境報)
  • 報廢汽車回收將有管理辦法 包括報廢汽車回收企業資格、管理內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和對違法行為的制裁等 (中國 中新社)
  • 桂林將利用微生物處理生活污水:專家說明微生物處理污水技術 投資少、運行費用低 適合在未鋪設城市污水管網的住宅小區推廣 (桂林 新華社)
  • 北京舉辦"綠色消費"大型博覽會 (北京 市場報)
  • 北京將建蚯蚓處理垃圾50畝示范基地 預計日處理50噸以上垃圾 (經蚯蚓分解後的垃圾便於分類處理) (北京 北京日報)
  • 張家口啟動防沙治沙六大工程 計劃用十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48% (河北 人民 日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1 >>>

  • 核廢料的儲存地點需深入地下
  • 全國各地的行動派人士 聯合反對設立猶加山核廢料儲存場
  • 熱帶暴風雨艾莉森 襲擊路易西安那州、德州
  • 獎勵污染業者承辦聯邦午餐計劃
  • 人類獵殺哺乳類動物 是導致後者滅種的原因
  • 多位大學校長呼籲布希要節約能源
  • 四種原生魚類重回田納西州的泰麗可河
  • 羅德島撥出專用經費整治地區內污水
  • 候鳥西南柳鶲需要濱水地帶作為棲地
  • 加州電力公司回收30萬台低效率運轉的冰箱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如何利用網路來節約研討會的成本並提高效率? (下) >>>

作者:陳弼仁

利用網路可減少75%的論文印刷成本

  除此之外,也要鼓勵舉辦研討會的單位,儘量將會議的內容放置於網站上,供與會者或大眾自行閱讀或下載,減少研討會論文集的印刷。其實,參與研討會的朋友們都知道,一般人看到免費的東西,還是會保有一個習性,不拿白不拿。對於研討會論文,主辦單位也多抱著「理應給予」的態度在印發。兩相配合的結果,就是印了一堆,一堆人拿回家,然後每每看到這堆論文集,總是丟也不是,不丟也不是,但不管丟或不丟,最後不是堆在家裡,就是堆在垃圾場或被回收掉了。

  有鑑於此,筆者已逐漸養成習慣,參與研討會都儘量減少索取論文集。也鼓勵各主辦單位,減少印發論文集。但是,與會者來到現場怎麼辦?其實,既然叫做研討會,最重要的就是來「研討」,而不是到現場來讀書!所以,可以折衷一下,只要印發摘要版就好了。以一場200人的研討會,7~8場演講或論文發表,通常會印發250本手冊,加上裝訂及排版,每本手冊的單價需要150~200元,總經費將需要4萬元左右。但是,若改以摘要版,每本手冊將可節約至20元左右,則只需要5千元的費用。由於大部份的講者多採用電子檔案交付論文,因此在製作網頁上,將會節省下許多時間及經費。以相同規模論文集來製作網頁,配合各單位既有的網站,大約只需要5千元左右,或在編輯論文集的時候,就可同時完成。

  事實上,在會場上,摘要版反而可以讓與會者在現場能夠快速瀏覽,效果將比全文版來得好。除了節省成本,對於資源的節約,更為重要。此外,將全文版置放在網路上,供有需要的人自行瀏覽或下載,也能同時搭配網路的宣傳。至少,在實際的訊息傳遞上,也遠比單印個兩三百本論文集效果來得更好。如果能夠把會議中的討論紀錄下來,再一併放到網路上供大眾參考,其延續性將更好。

  最後,仍不免要再次提醒大家,透過電子郵件和所有與會者直接接觸,永遠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因為,那等於直接掌握了與未來的資源直接連繫的管道。

【文章連載】
 如何利用網路來節約研討會的成本並提高效率? (上)
 如何利用網路來節約研討會的成本並提高效率? (下)

[環境關懷事件]南台灣的土地沉淪-我們生活在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環境裏 (上) >>>

作者:蔡順柔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會員)

黑夜靜悄悄入侵阿猴城
在台27縣道上吹滿塵灰
在餉潭大橋下流竄毒液
在赤山嚴旁赤化魚蝦苗

  第一次搭往高雄的飛機在八十五年那一年的冬天,衝破烏密的濃霧降落在打狗城上,走出艙門迎面而下的是南台灣赤誠的太陽,拂面而上的是南台灣微香的椰風,我總是想把穿在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褪去,沉醉在南台灣的熱情裏。

  第一次認識吳伯伯是為了屏東縣猖獗的砂石盜採,我們幾個勇敢的人開著車帶了相機就這樣浩浩蕩蕩前進餉潭大橋旁的台糖土地,現場有一個揀破銅爛鐵的阿伯很辛勤的刮破鐵桶,將一坨坨灰黑色粉粉渣渣的固體傾倒在原地掩埋;當時的我們只追著砂石車跑、拍照,沒有人知道那灰黑色的渣渣是什麼東西......。四年了,我們為了孩子的鄉土教育及保護河川努力,而吳伯伯偶爾捎來訊息,說他們住的地方吹來的風總帶些刺辣的味道........依舊,沒有人知道那灰黑色的渣渣是什麼東西......。

  第一次檢警單位發現有不肖業者在挖完陸砂後再將坑洞填入各類廢棄物,其實有害事業廢棄物早已悄悄大舉入侵高屏二縣;同時,在另一個國家柬埔寨也指控台塑棄置汞污泥毒害柬埔寨人民,引起當地居民恐慌、暴動甚至不得不遠離家園,這一年是1998年十二月。據報章媒體追蹤報導,這間高水準的專業甲級環保---運泰公司,取得政府處理工業廢棄物的執照,又因極具專業能力,被許多大小企業委託處理事業廢棄物,從此南台灣的土地開始沉淪,而南台灣人民們的健康正一步步走向未知的恐懼,我們偉大的環保署卻未盡告知人民的責任。

  第一次為了南台灣的環境危機,南台灣的綠色團體不計成本的往來南北兩地參加環境會議,迫切的想知道環保署官員南下到底可以給當地居民承諾怎樣的安全生活環境,官僚的父母官總表示:高屏地區的水源初步檢查是沒有問題的(笑死人!孰不知很多公害污染是經過10年、20年才發病的);白痴的民意代表還喜孜孜的表示會極力爭取為全鄉裝設自來水管線(笑死人!水從東港溪的豬屎水抽起來在港西抽水站過濾,你敢喝麼?)再一次見識到這些穿著西裝的野獸政客的嘴臉。

  台灣在這三十年來不斷炫耀「經濟奇蹟」,對內對外可是高談著外匯存底的世界排名,然而我們的生態環境因為工業污染帶來的土地傷害,是即使付出最大社會成本也無法恢復。據估計,每年約有數百萬公噸的「有害事業廢棄物」下落不明,到底這些毒物去那兒呢?全台至少有一百七十多處的的非法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至今仍在增加中),在屏東縣已知的就有十七個,其中十四個就位在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內,人民的飲水安全誰來關心?

  在八十八年二月萬丹赤山巖那一場,二隻大怪手沒頭沒腦的在挖掘,工研院的專業人士穿著慘白的防護衣在現場「毒物指揮」,各種五顏六色未經處理的有毒廢棄物終於重見天日,那時風吹彿著,空氣裏開始瀰漫著令人作嘔的辛辣氣味及滲雜著口蹄疫的豬屍味.......突然,隔壁養蝦的蝦農兄沒穿鞋子的跑過來,「喂!你們在挖啥!ㄚ咂攏飛來阮ㄟ蝦池ㄋㄟ」.......現場沒人可以告訴他,沒有人知道那彩色的渣渣是什麼東西......。只是在現場的居民懷疑那是「汞污泥」,工研院的專家們三緘其口,而父母官員們眼神四竄悶不作聲。

  接著,在新埤鄉的餉潭大橋旁的左邊台糖農地上,挖出四五千桶的「五氯酚」(50年代的除草劑);右邊的土地則是深埋著數萬噸的垃圾,上面還種著另人垂涎的木瓜、竹筍與芒果.......一下子屏東的土地熱鬧了起來,有害事業廢棄物棄置場一座座的被發現了 ........然而,我的呼吸在空氣中凝結起來,腦子裏浮現生物老師的化學方程式與書上寫的環境毒物重要名詞: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毒性物質存留於生物組織內,經食物鏈的互相捕食,造成累積,對生理健康的影響要經過「長時間」才會顯見。

  毒性化學物質(Toxic Chemical Subustance),化學物質因大量流入、造成環境蓄積、生物濃縮、生物轉化或化學反應等方式,致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導致惡性腫瘤、生育能力降低、畸胎或遺傳因子突變等...身體不由得打了個冷顫,因為你我的孩子甚至是子孫將會面臨到這終有一天會來的生存的絕境。

  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大自然一直是予取予求、即用即棄,然而現在不僅是河川污染變成了一個大問題,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都是,我們人類似乎還未注意到大自然的反撲(只有在921大地震時感受到,然後又因為選舉很快的遺忘了)。而台灣的居民現在雖天天面對水污染及買水的問題,但總以為市面上販售的以塑膠製成的保特瓶中天然水是安全的,或者買加水站的山泉水是安全的;這也無法怪誰,從以前因為我們就沒好好瞭解水何處來及深刻的認識我們的鄉土環境,任其高耗能高汙染的工業賤踏著腳下的土地,才會導致現今毒物入侵土地,民眾漠視或不知所措,就讓滋養我們的土地繼續沉淪。

  過去一般大眾所知道的有毒物質是指在短時間會喪命的,像砒霜;但卻不知一些長久性有機污染物如有機汞、有機鉛、有機氯、戴奧辛、DDT及工業化合物的塑化物質等雖不會產生立即性的病害,但在長時間透過食物鏈的方式形成假性荷爾蒙,干擾人類的內分泌機制,特別是生殖功能,據醫學報告指出這是會永遠留在子孫身上。

  一波波的土地挖掘毒物運動正在開始,屏東縣境內從八十八年年初至今還持續挖掘與重新處理有害事業廢棄物。所以現在的我們不能不密切注意這些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去向,因為這些可惡的生產者及非法運送者,正任意傾倒大量的廢棄物,賺取巨額的暴利,到最後卻由我們納稅人來承擔這些災難。

  黑夜 阿猴靜靜哭泣.......

本文轉載自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http://www.south.nsysu.edu.tw/actkr/

[專欄作家]鮭魚故事 >>>

作者:蘇逸平

  秋日時分,馬肥草長,這是古代黃沙大漠上最喜歡描繪的壯闊景象,但是在美國西雅圖的東邊一處河邊,「秋日鮭魚肥」才是此刻的真正寫照。

  鮭魚其實是一種相當奇妙的魚類,出生於淡水的河流,卻在成長期游出大海,在鹹水的環境中長大,覓食,等到產卵期時卻又跋涉千里,再一次回到淡水環境的故鄉生出下一代,如此循環不已,生生不息。

  在西雅圖東方的「鮭魚產育中心」,我們幾個來自臺灣的訪客們興高采烈地看著中心的人員精心構建的「魚梯」,在「魚梯」中,來自千里外的鮭魚努力地溯游而上,與急湍而下的水流搏鬥,偶爾一個騰躍,身長可達六十公分的大鮭魚「刷」的一聲躍上一公尺高的魚梯,充滿了動感之美。

  什麼是在這裡所提到的「魚梯」呢?原來,鮭魚有著產卵期必須溯游而上的天性,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它們會順著湍急的河流逆水而行抵達到上游,然後再開始產卵,但是隨著人類道路、田園的開啟,有許多適宜它們溯游而上的河道已然消失,因此保育單位便做出人工的河道:「魚梯」,在每隔數公尺的地方造出一公尺高的落差,讓鮭魚可以溯躍而上。說來有趣,曾經有人做過實驗,讓鮭魚在平穩的河流中游到產卵地,省掉了溯游和騰躍的過程,這樣一來,鮭魚卻生不出卵來了,因為溯游時的動能和辛勞,居然便是它們「催生」的最好良方,也因為如此,在產育中心裡才會建有這樣匠心獨具的「魚梯」。

  在大自然中,鮭魚的伴侶親子關係是很令人動容的,在秋日的產育中心裡,我們看見許多長相猙獰的奇怪鮭魚,原來在長達千里的溯游過程中,鮭魚會遇上千奇百怪的天敵,因此為了嚇跑敵人,雄鮭魚會在這段期間長出猙獰的下巴尖刺,盡職地護衛母鮭魚。而等到它們完成產卵責任時,便會滿身傷痕地力盡而死,而沉在水中的身軀,便是日後出生小鮭魚的食料,小鮭魚成長後再流入大海,等到產卵期再次回來,如此世世代代,綿延下去。

  看著溯游的鮭魚,你會忍不住為它的生命力而喝采,雖然團員之一有點楞頭楞腦地說,「這不就和蔣公看魚逆游而上的啟示一樣嗎?」,但是我想大概也沒那麼偉大吧?只不過是在這樣的秋日裡,有過一場小小的感動而已。

蘇逸平個人網站「超異空間」網址: http://suyiping.writer.com.tw

[活動訊息]第二屆屏東研究研討會-產業、生態、建築V.S.鄉土 7.6-7.7 >>>

  時 間:7月6、7日 (五、六)
  地 點:屏東縣文化局五樓演講廳 (屏東市大連路69號)
  報 名:截止日期:2001年6月20日止
      洽詢電話:08-7360331轉17 洪美珍小姐 (屏東縣文化局)
           08-7888432 (大武山文教基金會)

  億萬年的自然條件,孕育產業百年的發展,生養族群居住的形式。從產業、生態與建築,建構屏東鄉土文化特質。

[大地與人的對話]內湖內溝溪的生態工法 6.15 >>>

  播出時間:6月15日(五)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台灣河川原本生態豐富,但由於地形與氣候特殊,枯水期只見涓涓細流,豐水期又易氾濫成災,過去河川整治,經常就是水泥一鋪,做成一條大水溝了事,但近來,大家已經發現,這樣的做法使得河川生物無法生存,於是用生態工法整治河川,打造親水家園的想法就慢慢出現了。

  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從六年多前開始,主動用生態工法整治近郊的野溪,如內湖的內溝溪等等,最近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效,頗令人驚喜,在他們的設計下,這裡有自然步道讓人遊憩,生態自然風貌也得到了保育,我們本集,就到內湖去看看。

[活動訊息]我們的島-八色鳥與陸砂 6.18 >>>

  播出時間:6月18日 (一) 晚上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八色鳥的到來,啟動了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的論戰。陸上砂石開採是為少數人利益還是國家利益?「八色鳥與陸砂」將帶您深入探討陸砂議題。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