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台灣的區域生態特色─地理上溫帶、熱帶交會的南北分化 >>>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臺灣是北方溫帶環境的南緣,溫帶地區的生物種類愈往南部愈見減少;同時臺灣又是熱帶環境的北界,因此境內熱帶生物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遞減...
北部地區因東北季風帶來的冬雨和低溫,經常會出現許多中央山脈中海拔的植物,充沛的雨量也使得北部的森林顯得生機旺盛,植物終年可見翠綠的色彩。而南部地區則因冬季雨量偏少,出現季節性乾旱...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nec/2001/topic-nec01061501.htm
◆空氣中微粒污染物與心臟疾病有關 >>>
美國,德州,達拉斯,2001-06-12
(ENS)-
一份新的報告顯示,在吸入空氣中看不見的微粒污染物後約兩小時,它們便會突破肺臟的天然防禦系統,並引發心臟病。這份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循環」上,對於已經有可能得到心臟疾病的人們,提出嚴正的警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7.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李瑞玉 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61201
◆美國木材計畫
收支不平衡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6-12
(ENS)-
一個國家預算看守團體「常識納稅人」發表了一篇新報告指出,即使伐木的總量已創新低,聯邦木材銷售計畫所耗費的資金卻始終居高不下。這份研究發現,在1998年,聯邦木材計畫花費了納稅人4億7百萬美元,比他們木材銷售的收益還要多。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6.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61202
◆普郎克為京都議定書注入新生命 >>>
荷蘭,阿姆斯特丹,2001-06-12
(ENS)-
荷蘭環境部長貞普朗克簽署了一份世界性協定的準則,即使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各國如何執行聯合國的京都議定書。在前兩項主要的建議中,部長的團隊以單一、協調的目標來取代之前數百種爭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3.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王惟芬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61203
◆萬杜那火山噴出火山灰 >>>
萬杜那共和國,維拉港,2001-06-12
(ENS)-
萬杜那官員與紅十字會正與時間賽跑,幫助在太平洋的露培米島上,受到周五發生的火山活動影響的1千6百位當地居民。這個萬杜那島上的活火山在6月8日當天中午爆發,大量火山灰形成了雲霧,酸性灰塵飄降到帕瑪、安柏林、瑪利庫拉和艾琵等各島。一連串的地表震動也跟著發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2.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61204
◆歐洲公眾投票顯示支持執行氣候協議
即使美國並不簽署認同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1-06-12
(ENS)- 在4個歐洲國家進行的一項公共意見投票的問卷結果,得到超過80%的回覆者表示,人民均期望他們的政府,能進一步推動執行相關氣候變遷問題的京都協議,不論美國是否會參與。這個投票結果在今天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表,該國際保育組織支持京都議定書。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61205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5 >>>
- 基隆垃圾強制分類今開跑 宣導期1.5月:宣導期(六月十五日到七月卅一日)和輔導期(八月一日到十一月卅日)兩階段,十二月起進入強制執行期
(基隆市 聯合報)
- 搶救受傷鯨豚
宜蘭將設救助中心:設置地點相中宜蘭縣家畜疾病防治所,佔地面積350坪
(宜蘭縣 聯合報)
- 挖大安溪砂石
議員追根究柢:大安溪河川砂石採不完,已禁採仍有成堆砂石可運銷,縣議員呂明亮說,有人檢舉河川局官員與不肖業者勾結,且疏濬工程未上網就有人搶標;河川局官員直呼冤枉
(苗栗縣 聯合報)
- 竹南科園基地開發
惹來居民抗爭:施工造成塵土飛揚、噪音及交通等問題,引起附近頂埔社區居民強烈不滿,經溝通,科管局及各承包商同意配合多項改善措施,抗爭行動平和落幕
(苗栗縣竹南鎮 聯合報)
- 郝龍斌來訪
市環局盼助監測:調查發現科學園區旁約半數的居民血液與尿液檢驗異常,園區硫酸及氰化鉀等有害及毒性事業廢棄物使用量申報不實;且部分流向不明,要求環保署協助監測及做流行病學調查
(新竹市 聯合報)
- 不滿磚瓦廠污染 燕巢村民抗議:磚瓦廠長期排放有害廢氣,影響附近農作和民眾健康,當地村民要求工廠立刻關門
(高雄縣燕巢鄉 台視)
環境信託基金會 王美惠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1-06-15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5 >>>
- 扼制風沙進逼 重現百年綠洲 沈陽嚴重沙化區將實施移民
(遼寧省沈陽市 中 國環境報)
- 湖南首例環境污染犯罪案宣判:2000年1月發生在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的砷污染事故的責任人,被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湖南省 中國環境報)
- 遼陽石化分公司節水出新招:生產指標與用水指標配套,節約用水與獎金分配掛鉤
(遼寧省 遼寧日報)
- 重慶全面停止商業性森林採伐: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不僅直接影響以後蓄水發電的三峽工程的安全運行,而且會給長江中下游地區帶來洪災隱患
(重慶市 新華社)
- 三峽庫區首批珍稀植物成功回歸故土:世界級珍稀植物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參,經過遷地引種栽培的有效保護後,又成功回到湖北省秭歸縣四溪生態保護區的繁育基地繁衍
(湖北省 新華社)
- 我國黃淮海地區發生嚴重夏蝗(夏季東亞飛蝗):主要原因是由於去冬今春蝗卵越冬基數大、成活率高,加上入夏以來持續高溫干旱
(黃淮海地區 新華 社)
- 廣東嚴查“垃圾”水瓶:全省範圍內禁止使用非食用級PET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及回收廢舊瓶制造飲用水包裝容器,因為這些原料含有乙醛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和致病菌
(廣東省 南方日報)
環境信託基金會 王美惠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1-06-15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6-12 >>>
- 減稅法案將使更多土地劃入保育
- 氣候變遷影響遙遠的北極區生態環境
- 暴露於石綿環境中的受害者 其賠償金 可能需要高達2千億美元
- 控制性野地燃燒 恢復了天然泉和原生草類
- 加州海獺族群數量維持穩定
- 不辭勞苦地剷除喬治湖中的某種貝類 目前成效不錯
- 組織成立的目標 推動業界在環保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 佛羅里達州展開水資源保育行動
- 「戶外活動週」今天在國家廣場上舉辦
- 環境保衛基金會哀悼其創辦人的逝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6-12-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信託基金會(李瑞玉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1-06-12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唭哩岸」鄉土教學活動發展之研究 >>>
作者:黃俊銘 (台北市立農國民小學)
熊召弟 (台北師範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因淡水捷運線的開通「唭哩岸」這一地名漸為大家所注意,本研究透過教師協同合作方式發展鄉土教材,除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每天身處的環境.俯仰可見處處有無限的寶藏。例如:北台灣最古老廟宇─慈生宮,曾被使用在建造古台北城的唭哩岸石。
本研究除開發唭哩岸鄉土教學外,也歸納出下列結論(1)學校本位的鄉土教材發展,利於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推動(2)創造教材的成就感,激勵了教師的信心得(3)走出孤獨的教室王國,教師天空更寬廣播公司(4)同儕領導有助打破教師的孤立和封閉文化帶動學習風氣(5)教材過程缺乏反省與批判的工作。
本文摘錄自【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盛茂仁 摘要)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thesis/enviedu/enviedu01061501.htm
■[環境關懷事件]南台灣的土地沉淪-我們生活在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環境裏 (下) >>>
作者:蔡順柔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會員)
過去一般大眾所知道的有毒物質是指在短時間會喪命的,像砒霜;但卻不知一些長久性有機污染物如有機汞、有機鉛、有機氯、戴奧辛、DDT及工業化合物的塑化物質等雖不會產生立即性的病害,但在長時間透過食物鏈的方式形成假性荷爾蒙,干擾人類的內分泌機制,特別是生殖功能,據醫學報告指出這是會永遠留在子孫身上...
剛來屏東的時後,總覺得這裏空氣好、水甜美、陽光熱情,但在了解這麼多環境污染的真相以後,心裡面著實有些難過與忿怒!難過的是:在新園鄉赤山巖的汞污泥共計清出七千公噸及近四萬噸的化學物質廢棄物,就埋在滋養我們的土地上,而居住在附近的純樸鄉民們,在他們眼框中有著不捨與不忍,更不敢相信這一大坨的灰黑色的不明固體竟然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偷埋」。忿怒的是:所有的相關單位提不出有效的具體辦法,只能就地挖除重新處理裝桶...
【文章連載】
■南台灣的土地沉淪-我們生活在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環境裏
(上) ■南台灣的土地沉淪-我們生活在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環境裏 (下)
本文轉載自藍色東港溪電子報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http://www.south.nsysu.edu.tw/actkr/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61501.htm
▲[黑潮觀點]海洋與海洋意象
(二):海洋跟我們什麼關係? >>>
演講者 :廖鴻基
文字整理:陳雅芬
向海洋討食
從古早開始,由於對蛋白質的需求,也許因為海不遠,較方便,我們便抓海裡的魚來當食物,這是人類跟海洋發生關係的第一步,一種原始的需求。要捕魚...人類就研發出不同的漁法:潛水射魚;鏢魚;用鉤的包括釣魚、延繩釣...用網的包括牽罟、手網、拖網、圍網、定置網、流刺網...
要捕魚,我們還需要船隻到海上去作業,於是就有港口的存在,停著各式各樣的船...魚獲、漁船、漁港都形成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事實上,台灣人的平均漁業需求量相當、相當驚人!在全球排到前三名內;遠洋漁船,台灣是全世界第六位;台灣的鮪魚、魷魚捕獲量也都是全球前三名,我們的捕魚量是相當大的,而且非常多樣化──因為我們什麼魚都吃!台灣是著名的海產消費國...我們吃最小的[魚勿]仔魚,全世界只有台灣跟日本在吃;最大的豆腐鯊我們也吃,全世界只有台灣在吃!如果我們知道[魚勿]仔魚不是一輩子只長到這麼小,而是各種魚類的寶寶...
鯨豚拉近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而海洋生物不是全都用來吃的。海洋最精采的生命也許就是鯨魚海豚了,牠們以肺臟呼吸,所以經常須浮出水面換氣,我們也就有幸常在海面上看到牠們...想接觸野生鯨豚就得到海上去,「出海」幫助我們更近距離地體驗海洋,海洋不是在書本上,而是在親身親臨之處;了解鯨類的棲息地、生活方式等知識,也幫助我們認識海洋生態;而透過建立此一新關係的過程,也讓台灣有機會跟海洋重建和善的關係。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061501.htm ●[演講]談大肚溪口「漢寶生態園區」復育經驗 6.17 >>>
時 間:6月17日(日) 晚上7:30
地 點:富強教會 (台南市東門路三段11巷2-1號)
講 者:林世賢醫師
主 辦:台南環境保護聯盟
大肚溪口雖早已劃定為保護區,但多年來未妥善經營下,鳥況及濕地環境越來越糟。而在彰化環盟及鳥會前理事長林世賢醫師等多人投入復育心血努力下,目前也已得到國科會支持,相信將為大肚溪口帶來更美好的願景。我們期盼更多有志之士投入環境保護工作,來聆聽林醫師的濕地復育經驗,相信可給我們更多啟發與指引。
●[夏令營]2001鵝尾山初夏綠野體驗營 7.19-20 >>>
時 間:7月19日(四) 8時至7月20日(五) 15時30分
地 點: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平等國小/第二市民農園
對 象:將升上國小5、6年級學生 (每梯次40人)
費 用:每人 $2,500元
(含住宿、餐點、教材、講師、交通、保險等費用)
集合地點:士林捷運站中山北路出口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6月20日
報名請洽: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 郭立吉 2895-4177 ext. 14
鵝尾山圓圓的、看起來笨笨的,像一隻平躺的鵝的尾巴.....在這座可愛的小山丘中....有著三條古圳蜿蜒地流過,清澈的水百年來孕育了平等里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生態。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特別在2001年初夏精心籌畫,為小朋友設計了一次結合生態與人文之美的體驗活動:古圳探索、好玩的民俗植物染、生態教學、自然體驗、、夏夜的星空、古道生態之旅、大地遊戲等。名額有限,爸爸媽媽趕快替小朋友報名喔!
●[大地與人的對話]生態社區-內溝里
6.16 >>>
播出時間:6月16日(六)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台灣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人在默默的守望,本集節目要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位。
台北市東湖有個內溝里,是全台北市最大的一個里,這裡有山有水,並且90%在山區,擁有豐富美麗的自然生態,有人稱它是台北的後花園。
在地狹人稠的台北,好山好水如果不保護愛惜,很容易遭受破壞,內溝里有位陳演成里長,卻用心守護這片土地。
陳先生擔任里長快十年,除了平時的里民服務,他致力於發展生態社區,除了開發自然步道、設立解說牌,他常辦活動進行鄉土導覽,提供自己的攝影照片,讓居民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自然生態。最近,他還參與市政府的內溝溪整治工程,頗有一番心得。本集節目,我們就到美麗的內溝里,去拜訪陳里長吧!
★[本會訊息]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啦!
(全文版訂閱) >>>
還記得週年慶時,我們對您許下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將於近期內發行的承諾嗎?
這是真的,在系統處於相對穩定情況後,特別是還經歷了東方科學園區事件等波折...,我們已於6月11日開始發行全文版了!
為使全文版與摘要版的功能區隔更為明顯,今後摘要版的摘要編輯將更為簡潔(註),您可依照個人需求或閱讀習慣,選擇訂閱全文版或摘要版。
如果您還未將訂閱設定更改為全文版,將會持續收到新版的摘要版。
全文版訂閱預約: econews3@etf.ngo.org.tw
★
全文版請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