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與春雨相遇-鎮西堡檜木林調查 (下)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蓮」與「荷」(中)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瑞秋•卡森─從一個詩心的少女到一個天心的戰士 (四)
寓教於樂 [開懷篇]驚奇的禮物
[開懷篇]求救
本會訊息 攝影賞析邀稿
自然書寫邀稿

[自然書寫]與春雨相遇-鎮西堡檜木林調查 (下) >>>

作者:孟琬瑜

每一個清晨總是在小翼鶇的鳴唱之中揭開序幕,
接著的是冠羽畫眉、山紅頭和棕面鶯此起彼落的呼喚。
你拉開了菇寮的大門,讓陽光射進來,並為我們生火煮咖啡。
我們睡眼惺忪地從睡袋裡探半個身坐起,
這時,就會有一對火冠戴菊在門前的枝頭上輕靈跳躍。

我們在溫暖的晴日,路過青楓、八角金盤、楓香的樹下。
風吹過,就像許多青嫩的小手掌揮舞招呼。
所有蕁麻科的植物都開著叢聚的小花。

我們走過橫在溪上的獨木橋。
原住民以藤蔓為繩,將四棵小腿粗的樹幹綁成'丰'字型,替獨木橋製作了樸拙的扶手。

在一段極陡的上坡之後,我們抵達2.5公頃樣區的起點。
你向我們說了紅檜和扁柏在型態、生長環境,以及演替上的差異;
我環顧著四周,想像著這兩種原生樹種長成數千年巨木,是多麼地不容易。

妳和我分在一組做魚眼照相。
趁你細心地調整著相機水平,我幸福地在林間空隙享受著日光浴。
妳總是扛著架了相機的標竿,帶我走過許多上坡下坡,
穿過倒木與荊蔓,以S形掃過一遍樣區點;
我捧著記錄板與指北針,邊記邊聽妳訴說野外調查的趣味。

在一處斷崖崩塌地,樹林出現一片空隙,得以隔著深深的溪谷,眺望對山的風景。
妳指著對面那些灰綠色的大樹,告訴我說:紅檜遠遠看起來就是那個樣子。
我們都很喜歡色彩繽紛的山坡,看起來是那麼飽滿地美,充滿了生命力。

雲霧帶的森林,到了下午三點就變得陰暗起來,魚眼就不能照了。
霧從天而降,皮膚都可以感受到水氣漸漸充滿林間空隙,溼度和溫度的變化。
森林暗到一個程度,經緯儀也只好收工。只有做每木調查的妳們,在鋪滿了花瓣的土地上穿梭。
這片林子,處處是只見花瓣不見樹的古老阿里山櫻,樹高早已到達樹冠層。

春雨滋潤大地,每一步伐總是那麼濕潤柔軟。
你忙著在微雨中鑽來鑽去,捕捉這片森林的美麗;妳們在林中不勝寒地直喊冷;
夜來風雨聲,總是讓我有花落知多少的心驚;雨大的時候,鐵皮屋頂更有鳴金收兵、萬馬奔騰之勢。
深夜的雨中,聽見菇寮後面大型動物的腳步聲,充滿了神秘感。

在門邊望著枝葉間懸垂的雨珠,我憂喜交織地嘆息。
妳們還是冒著雨,上去收大型儀器了。
我們三個整理完菇寮,在屋子裡發抖妳裹起泰雅織布紋的大披肩,
就著微弱的光線看完'魔法藥草',不時偏頭向我微笑。

我是這麼努力地學習,卻還是在下山時,把阿里山灰木、平遮那灰木...這些植物的特徵、差異,全拋諸腦後。
只記得每一個人純真的笑容和性格;只記得我們在墨綠色溪谷邊上,冰涼的小水潭盥洗;
只記得我在雨中拿著記錄板記錄,忙著畫圖、忙著拍蚊子,還得分神與你鬥嘴;
只記得我們如銀鈴的笑語,回盪在墨綠色的深林。
直到雨點又追上了我們。(2001/4/5)

【文章連載】
 與春雨相遇-鎮西堡檜木林調查 (上)  (下)

[自然人文]「蓮」與「荷」(中) >>>

葉柄上具有許多短逆刺  然而古人的「荷」與「蓮」則是指其不同的部位,東漢鄭玄的《毛詩鄭箋》:「芙蕖之莖曰荷。」意思是說芙蕖的莖稱作荷,明朝毛晉注解的《陸氏詩疏廣要》:「荷以何(ㄏㄜˋ)物為義,故通于負荷之字。」認為荷有負荷的意思,可以把葉支撐起來。明朝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也有相同的看法:「爾雅以荷為根名,韓氏以荷為葉名,陸璣以荷為莖名,按莖乃負葉者也,有負荷之義,當從陸說。」古人在這裡並沒有把莖和葉柄分清楚,這裡所稱的莖應該是荷花的葉柄才對。不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則有不同的見解:「荷,扶渠葉。」他認為荷是指荷花的葉子,使得荷所指的部位出現了第二種說法。

蓮篷中成熟的小堅果---蓮子  對於「蓮」的說法則相當一致,都是指它的「果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蓮篷(花托)這個部位,例如:《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意思是說荷花就是芙渠,它的莖稱作「茄」,葉稱作「蕸」,根稱作「蔤」,花稱作「菡萏」,果實稱作「蓮」,根稱作「藕」,種子稱作「的」,種子的中心稱作「薏」。這裡的蔤和藕都是指根部,其實應是地下莖,而蔤是地下莖生長的前期,較為纖細;藕則為地下莖生長的後期,在蔤的前端明顯膨大變粗的部位。三國時代吳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也說:「荷,芙蕖;江東呼荷,其莖茄,其葉蕸,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陸璣和《爾雅》所稱的蓮都是指荷花的果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陸璣把荷花的花苞叫作「菡萏」,盛開的稱作「芙蕖」,也指出江東地區(即長江下游一帶)把芙蕖稱作荷,晉代郭璞注解的《爾雅》也說:「荷,芙渠,別名芙蓉,江東呼荷。」宋朝邢昺的《爾雅》注疏則說:「芙渠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呼荷,菡萏蓮華也,的蓮實也。今江東人呼荷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為荷,蜀人以藕為茄,………此皆名相錯,習俗傳誤,失其正體者也。」

【文章連載】
 「蓮」與「荷」 (上) (中)

本文摘錄自【塔山自然實驗室http://tnl.org.tw/

[專欄作家]瑞秋•卡森─從一個詩心的少女到一個天心的戰士 (四) >>>

作家:賈福相

  卡森不是一個「世界末日」的悲觀者,她太愛自然,太愛這個紅塵了,當她重病的時候,天空的歸雁,遠航的皇蝶,都使她燃起生之希望,死前一個月,她寫:「星期天,一個溫暖的星期天,池塘的青蛙已開始叫了,我也聽到了知更鳥的第一首歌,春天不可能寂靜呀!」

  過去五十年,生物界有兩件大事,一是一九五三年華特森和克立克發現的DNA分子構造,一是一九六二年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前者暢通了大河堤口,浩浩蕩蕩,有人賺了大錢,有人出了大名,今天的基因工程、分子醫療、分子農業都始源於對DNA的了解;後者引起了環保的社會運動,改變了現代人的歷史觀。很多人兢兢業業,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地球的健康,和人類的前途。DNA和環保來自不同方向,用了不同方法,到頭來一定會漸漸靠攏,保護自然,須要DNA研究,譬如加拿大政府剛剛成立了科學委員會,檢查「基因改變農作物」對「環境」的影響。基因和環境兩者關係雖然仍是矇矓,但一是微觀,一是宏觀,兩者的步伐漸漸一致了。

  卡森生命的最後兩年是在死亡的陰影中渡過,榮譽從世界各地如雪片般飛來,給了她無限喜悅和憂傷,她說:「我只能放棄那些國外邀請的機會了,如果這些發生在十年之前會多好!」張愛玲是不是說過:「成名要早」?死前數月,她終於去加州看了紅樹林,也參加了一些重要的會議,拜訪了一些舊友,她回憶說:「曾有一個黑夜,在一片波浪濤濤的沙灘上,我看到一隻孤獨的小蟹,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霎那,啟示了我生之意義。」又說:「我很高興知道,在陌生人心中,我會繼續活下去,只要他們喜愛自然之美。」

  瑞秋•卡森,一個有詩心的少女,成長於苦難,像千萬人中任何一人,平凡的,簡單的,越走越高,越走越遠,但她沒有停留在山頂,她一直浪跡紅塵,高高站起,站成個天心的戰士。

  後記:卡森死後三十七年,有成百的專書寫她的事業,寫她的生命,其中兩本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布魯克〈Paul Brook〉,一九七二,作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the writer at work〉,我這一篇短文多取材於此書。〈二〉力爾〈Linda Lear〉,一九九七,瑞秋•卡森,自然的證人〈Rachel Carson, witness for nature〉,這一本書長達六百多頁,是最有權威的一本傳記。卡森生前未發表的書信、講稿和專文也已有兩本問世:〈一〉好奇的感覺〈一九六五〉;〈二〉失落的森林〈一九九八〉。一九六四年卡森逝世;那一年我也有很大的意義: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讀完博士〈海洋生物〉;我的雙胞胎女兒出生;負債八百元;離開西雅圖到加州一所大學任教。三十七年來,東奔西跑,驀然回首,昔日一個慘綠少年,垂垂老矣,對環境惡化越來越痛心,嘮嘮叨叨,明知不可為,也不能停下來,人總是要活在希望中,豈可無夢!今天時令冬至,才下午四點,已是晚霞滿天了,大地回報以皚皚白雲,一隻松鼠正在啃我掛在楊樹上的玉米,幾隻黑額鳥從樹枝跳到地上,再從地面飛到樹枝,是取暖還是覓食?一頭啄木鳥在幾棵枯死的樹幹上巡邏,它的紅頰被夕陽染得又年輕又滑稽……這樣一個可愛的冬天黃昏!

【文章連載】
 瑞秋•卡森 (一)  (二)  (三)  (四)

[開懷篇]驚奇的禮物 >>>

有一天,一個家裡賣酒的學生,決定送聖誕禮物給他的老師。

這天,老師收到禮物,看到禮物外面有不知名的液體。
於是,這位老師決定猜一猜學生送的禮物是什麼。

老師便舔舔那液體,說:「白蘭地?」
學生:「不是!」

老師:「清酒?」
學生:「不對!」

老師:「XO?」
學生:「喔!拜託∼箱子裡裝的是一隻小狗耶。」

老師:「!@#$%^&*!@#$%^&*」

[開懷篇]求救 >>>

有一天警察局接到一通電話,對方的聲音非常的緊急...
「先生!救命呀!快點救命...!」

「小姐!請你慢慢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一隻貓爬進我們家來啦!」

「...小姐!...有一隻貓爬進來...這個...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吧!」

「不!不!不!這貓很危險!很危險的!」

「小姐!貓真的不危險....」

「先生!妳們這邊到底是不是119警察局,是警察局的話,我打電話叫你,你就應該要來救我呀?..快點快點...貓就要進來啦...真的粉危險啦!」

「小姐...你到底是誰呀?」

「我是我是鸚鵡!我是鸚鵡!」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