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中心全文版參閱全文版訂閱新聞檢索

2001-09-03 (摘要版)

 
 本日主題: 食用死亡原因不明的鯨魚 奈及利亞人民可能致病
知性專題 [鳥類簡介]栗背林鴝
環境新聞 意外達成的協定有利於保護29種稀有生物
來自非洲的沙塵 引發紅潮現象
菲律賓800位抗議人士剷除基因轉殖玉米
食用死亡原因不明的鯨魚 奈及利亞人民可能致病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3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3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9
理性關懷 [水資源]河流看守員手冊-改良的農業耕作
[環境關懷事件]「搶救泡沫,民主退步」?-對經發會、土增稅之批判觀點
專  欄 [專欄作家-李育成]巨大發展主義禍國殃民 (下)
活動訊息 [研討會]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捐款徵信]感謝 楊憲宏先生9.1捐款$20,000元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鳥類簡介]栗背林鴝 Collared Bush Robin (Erithacus johnstoniae) --﹥

作者:楊育昌
攝影:李進興

[放大]栗背林鴝 Collared Bush Robin (Erithacus johnstoniae)  ...栗背林鴝是台灣特有的鳥類,普遍分佈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的鳥種,牠們平時喜歡單獨或者成對的在路邊、林下矮灌叢、甚至倒在地上的枯木之間活動。牠們的食物包括昆蟲、蜘蛛等小動物和植物漿果等等。牠們會一面在林間跳躍,一面發出「匹、匹、匹」的單調叫聲,好像不引起人們的注意,牠們就不甘心似的。

  雖然身處在高海拔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栗背林鴝的生活還是相當的悠游自在。而隨著人們向山林中開發的腳步,牠們也是很快地就可以適應人類活動的環境,常常可以看見牠們出現在山屋或是馬路附近覓食...

意外達成的協定有利於保護29種稀有生物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8-29 (ENS)- 一場極為辛苦的談判終於告一段落,聯邦官員和環保團體所組成的聯盟總算達成一項協議,將提供數十種稀有生物和其棲地新的保護措施。今天公布的這項協議,將減輕保育官員免於若干法律上的壓力,同時加快腳步,保護那些急需幫助的物種。

來自非洲的沙塵 引發紅潮現象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2001-08-29 (ENS)- 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贊助的一份新報告中說明,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飄行了數千英里到達佛羅里達西部沿岸。沙塵所夾帶的鐵質,成為藻類的養份,導致有毒的紅潮。這些研究人員指出,橫跨國界的沙塵所形成的致命紅潮,造成數百萬的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死亡。

菲律賓800位抗議人士剷除基因轉殖玉米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菲律賓,民答那峨島,MALTANA,2001-08-29 (ENS)- 今早大約有800名農夫、教會人員、學生和和其他市民,襲擊位在菲律賓南部孟山都公司的抗蟲害Bt系列玉米實驗田,剷除所有的基因改造作物。在這個國家抗議基因改造作物過程中,第一次發生如此直接的行動。

食用死亡原因不明的鯨魚 奈及利亞人民可能致病 --﹥

記者 Abiodun Raufu 報導

  奈及利亞,拉哥斯,2001-08-29 (ENS)- 8月13日晚上,一隻死亡的藍鯨幼鯨,被沖到拉哥斯市的維多利亞島岸邊。奈及利亞衛生部門官員擔心,食用這隻死亡原因不明的鯨魚的民眾,可能會因此而生病。醫學專家說,因為沒有人能確定這隻幼鯨的死亡原因,那些吃下牠的肉的人們,可能要面臨嚴重的健康問題。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3 --﹥

  • 妨礙交通之障礙物可視同廢棄物依廢棄物清理法清除 (北市 中國時報)

  • 水利處今年底前展開「河川情勢調查」 對全台河川生態環境進行總體檢 (台灣 民生報)

  • 經發會擬廢環評監察委員會 環保署指行政人員無法解決專業環評問題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近百輛廿噸以上卡車的廢棄物 傾倒山谷 (三峽 聯合報)

  • 南縣政府表揚當地保育人員及團體 (台南縣 聯合報)

  • 新民國小校內廢電纜軸養水草 70種台灣珍奇水生植物園教學有去處 (高市 勁報)

  • 英商28億興建澎湖度假村 高額外資投資案環評過關 (澎湖 聯合報)

  • 萬里浮木威脅漁船機具 環保署長會勘同意協助鑑定浮木是否屬國有財產 (東北部海岸港口 中國時報)

  • 日本國際MOA協會與中寮有機文化村簽定第九個「國際地球生態村」交流活動 (中寮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03 --﹥

  • 大陸土地荒漠化每年造成540億經濟損失 (中國 中央社)

  • 香港環保署開展「停車熄匙為環保」運動 (香港 東方網)

  • 放養野馬暫返故地 專家:此處是水源中心所在地,野馬回歸意味著牠們尚未找到足夠水源 (新疆卡拉麥裏 晨報)

  • 車輛廢氣污染從油治起:據北京相關單位表明,加入汽油清淨劑、改善汽油品質和治理尾氣污染,目前在技術和經濟上均可行 (北京 光明日報)

  • 上海17年垃圾3個月搬完 地鐵旁垃圾山要搬走 (上海 新聞晚報)

  • 專家質疑高爾夫球場施用農藥污染土壤 用水量驚人:北京市有關部門已對現有高爾夫球場進行調查、登記 (北京 北京青年報)

  • 福州開發區全國首獲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證書 (福州 新華社)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9 --﹥

  • 掩埋場曾是「超級基金」場址 不列為歷史地標

  • 兩位飛行員在加州撲滅野火行動中喪生

  • 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提出新的捐血規則

  • 要求Hecla採礦公司償付至少最低限度的治污費

  • 法官維持加州杜絕柴油燃料法規

  • 1千萬美元土地購買案 保護佛州的Ichetucknee噴泉

  • 國家海洋漁業管理局找到資金調查夏威夷的漁業資源

  • 佛羅里達抑制了廢棄磷肥工廠的污染

  • 利用無線電波殺死斑紋貽貝(編按:又名斑紋蛤,即台灣常見的孔雀蛤或淡菜)

[水資源]河流看守員手冊-改良的農業耕作 --﹥

  從全世界河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層汲取的供人類使用的淡水中,將近70%是用於農業,因此節水的最大潛力在於提高農業灌溉效率。減少10%的灌溉用水,我們就能夠使世界各地的家庭用水量增加1倍。...

  儘管從低效的灌溉系統中損失的部分水,會重新返回可再次抽取的河流或地下蓄水層中,但其水質因殺蟲劑、化肥和鹽份的摻入而定是下降了。這實際上就是商業性農業「用」水的另一種方式:對水造成污染,使之不能再被飲用。...

  最經常的節水灌溉系統是各種水滴灌溉(也稱作「微灌溉」)。...另一個有發展前途的灌溉系統稱做「低能耗高精度應用法」(LEPA),這種灌溉系統對傳統灑水裝置進行實質性的改進。...另一項日益盛行的做法是,在附近的農場再次使用城市廢水種植植物和水果。

[環境關懷事件]「搶救泡沫,民主退步」?-對經發會、土增稅之批判觀點 --﹥

作者:潘翰疆 (台灣21世紀議程協會理事)

  ...土增稅減半兩年,送給財團一個大紅包,不止讓土地資產在關係企業間轉手墊高價值時,省下大筆土增稅;企業也可趁機進行資產重估,增加資本公積,提高未來無償配股的籌碼。此一手法僅提高淨值美化帳面,對於企業現金流量並無挹注,也就是說這只是一個炒作股價的題材,對於公司基本面幫助有限...

  ...金融投機的力量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但是投機泡沫泡滅的瞬間,就足以讓一切紙上富貴回歸原點。現在台灣師法美國,一旦成功,或許可以撐到年底選舉;然而股市終究還是要回歸基本面,屆時一切回到原點,土增稅減徵的損失卻再也要不回來...

[專欄作家]巨大發展主義禍國殃民 (下) --﹥

作者:李育成

  結果他們在1993年,成功制止了世界銀行對沙達沙路瓦水壩的資助,也因此暫時制止這個在納馬達河下游的工程。最近,他們也成功迫使美國及德國的投資者撤出馬河斯瓦水壩工程。他們和平的抗議行動帶給了全世界很清楚的訊息-「不要投資大型水壩工程,因為水壩不能帶給他們生計,而是死亡」...

  預見未來,在黃河上游、長江上游及雲南瀾滄江上的大量大壩工程,規模比納馬達河上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預料問題當地居民所遇到的問題比納馬達河的更為複雜和嚴重...(完)(90.7.20)

[研討會]美國WEFTEC 2001水處理環保設備展暨研討會及加州參訪團 --﹥

  時  間:10月10日~10月17日
  地  點:美國喬治亞州及加州
  主  辦: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美亞環保聯盟及加州貿易辦事處
  報名截止:9月7日(五)
  洽詢電話:有關旅費補貼及參訪優惠詳情,請電洽
       (02)27201550轉389 劉小姐
  E-mail: usaep@mail.ait.org.tw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ef.org/weftec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訪賞蕨人士談賞蕨 --﹥

  播出時間:9月4日(二) 早上8:45 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台灣擁有許多項世界第一的頭銜,在生態的領域中,有一項第一,卻常被我們所忽略,那就是蕨類植物。

  台灣的蕨類密度高居世界之冠,素有「蕨類王國」的美稱,不過我們一般人對於蕨類的了解卻是很少的。在四億兩千萬年前,植物從水裡登陸了,一開始它們只是低矮小型的,像是苔蘚類的植物,但是很快地它們就演化出維管束組織出來了,既可以支撐住龐大的身軀,又可以長距離的輸送水份和養份,所以體型很快地就放大。

  在漫長的地球演化史中,古老的蕨類長期保持著它們的型態,歷經過兩次大滅絕,仍然有一萬兩千種之多,可以算是地球的成功生存者。它在全世界是不均衡的分佈,根據台灣大學植物系郭城孟先生對於蕨類的研究統計,在北美洲有四百種的蕨類植物,在日本有五百種,歐洲才只有一百五十種,而我們台灣卻有八百種之多。在郭教授的催生之下,蕨類俱樂部成立了。

  本集的節目,我們就去拜訪這群喜愛賞蕨的人士,欣賞美麗的蕨類。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