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09-26 (全文版)

 
  本日主題: 鮭魚餵養森林 森林庇護鮭魚
知性專題 [鯨豚簡介]適應-體溫控制 (下)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環境政策]新的農場經營政策強調保育而非金錢補助
[生態保育]鮭魚餵養森林 森林庇護鮭魚
[其他]聯合國環境首長呼籲:消弭恐怖主義要從根做起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1
理性關懷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物種入侵-流浪漂泊的物種終將繼承地球
專  欄 [專欄作家-趙世民]螢火蟲之旅 (上)
活動訊息 [演講]
本會訊息 [捐款徵信]感謝 梁學渡先生9.21捐款$3,000元
成立「台灣環境事件小組」,積極招募義工中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鯨豚簡介]適應-體溫控制 (下) --﹥

[放大]  但在前鰭、尾鰭、背鰭等無鯨油的地方,熱量是如何保存的?在這些區域需氧的供應,故血液流經此地。但當血流經這些部位時,會明顯導致熱量散失,而血管的一個有趣的變化,就可降低熱的散失。這機制即為“逆流熱交換”,這種基本的機制,在陸生哺乳類也存在,包括人類。在供給先端主要的小動脈,由深部向外流,通常伴隨著2條以上的靜脈,熱在動靜脈間流動,故血液在接近末端時,會變得較冷,而接近內部時較溫暖。鯨類中,這種機制則變為小動脈完全包在靜脈竇中,以增加“逆流熱交換”的效應。

  小靜脈由前鰭、尾鰭、背鰭回來的控制,是用一種極簡單的機制。若流到末端的血增加,靜脈半徑增加,以容納多餘的血,這次序地加壓在附近的小動脈,這會限制了血液在動脈的流動,(因此預防動脈血的冷卻),而將血推回身體的表面靜脈。故熱的散失不完全由動脈而來,亦由較溫暖的小靜脈散失到水中環境。

  這個有趣的系統,控制由末端散失的熱,使對流機制需要的熱被保留下來;但當產熱過剩時,如生理的運作而加強時,這個機制就被關閉了。

[環境政策]新的農場經營政策強調保育而非金錢補助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9-21 (ENS)- 布希政府公布了一項新的農場經營之長期政策,其所注重的是保育、環境保護和提供替代性燃料的來源。大型農場經營的聯邦補助金額,有可能因這項新農業政策而明顯縮減。

[生態保育]鮭魚餵養森林 森林庇護鮭魚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9-21 (ENS)- 一份新研究結果指出,美國西北部濱太平洋地區河流中的鮭魚,為其迴游路徑沿途的森林提供養分並支持森林的生長。這份於週四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保護太平洋沿岸鮭魚的工作需要包含完整的策略,不僅針對這種魚類,還要包括牠們所屬的生態系。

[其他]聯合國環境首長呼籲:消弭恐怖主義要從根做起 --﹥

  哈薩克共和國,阿拉木圖,2001-09-21 (ENS)-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執行長克勞斯•多佛今天說,貧窮、環境惡化與憎恨使人偏執,進而引發基本教義主義和恐怖活動。多佛目前正在阿拉木圖,推行一項中亞的區域性環境行動計劃。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6 --﹥

  • [生活環境]濁水溪堤防外農地採砂開挖坑洞約二樓高 恐不肖業者回填事業廢棄物而影響下游水源 (溪州 聯合報)

  • [生活環境]淹水地區可向環保局申請檢測自來水質 (台南市 中華日報)

  • [生活環境]嘉義縣長發現朴子溪囤積事業廢棄物阻礙水流 要求施工的自來水公司立即解決 並請縣環保局先僱工將廢棄物清除 (嘉義縣 中央社)

  • [環境政策]環保署要求地方環保局及早擬定垃圾應變計畫 (台灣 中央社)

  • [環境政策]濫倒風災土石廢棄物進溪流 將重罰 (新竹 聯合報)

  • [土地及水文]調節防洪 七股潟湖防澇有功 (台南 民生報)

  • [其他]民間團體發起環保選舉運動籲候選人重視環保 (台灣 中央社)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6 --﹥

  • [生活環境]滇池沿岸全面實施截污工程 (昆明 新華社)

  • [生活環境]為除保麗龍製品污染 申城興建大型可分解塑料基地 (上海 新民晚報)

  • [生活環境]我國無土草坪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可在垂直物面、石面、重鹽鹼地面及高溫高寒地區種植 (貴陽 新華社)

  • [生活環境]地下工廠利用化工染料製熟肉 (西安 人民日報)

  • [環境政策]國家環保總局:全國一萬八千多家污染企業被查處 (北京 人民日報)

  • [環境政策]加大對淮河巢湖流域治污力度 安徽推行排污許可證制 (合肥 人民日報)

  • [土地及水文]太湖將建設水資源即時監控與調度管理系統 (太湖 中國水利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1 --﹥

  • [生活環境]環保署宣佈:紐約市飲用水符合安全標準

  • [環境政策]環保署支持鳳凰城降低塵害的計畫

  • [能源問題]核電廠的輔助給水幫浦未能正常運作 經判定為「相當嚴重」

  • [生態保育]美國首次發表境內野生及放養魚群的疾病資料庫

  • [生態保育]北美洲東部的自然保留區可能因面積過小 導致哺乳動物繁衍後代不易

  • [生態保育]棲息地太小可能造成大角羊族群迅速消失

  • [生態保育]控制性野地焚燒方法可能威脅到在地面築巢的鳥類

  • [其他]賓州州長被派任為國家安全辦公室的領導人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物種入侵-流浪漂泊的物種終將繼承地球 --﹥

作者:艾德•杭特

  多虧人類在生物棲地的發展與侵擾,使得瀕臨絕種生物名單上從不短缺物種;就另一方面來說,一些生物卻因此從中獲利。事實上,一些動植物族群確實能在被人類干擾過的土地上成長茁壯。

  誠如「舊金山紀事報」所提到,人類的行為造就了黑熊、白尾鹿、土狼、紅狐、鵝、臭鼬及貓頭鷹的「黃金年代」。

  紀事報的格林•瑪汀寫到:「若野生物種不被滅絕算是得分的話,那當然得分越多越好,若確實是因為人類行為破壞棲地而得分(指某些物種的繁盛)的話,那真要謝謝你了」;「就生態學的說法,棲地被侵擾意指人類在野地上伐木、農業耕作或部分開發。這樣的情形對某些動物而言代表著死亡,卻是其他動物的大好機會。」

  人類的行為幫助了鹿、熊及土狼的數量大幅增加,並且散佈在經過林木砍伐、土壤耕種或郊區化後面積大增的棲地上。有些物種無法適應如此的棲地改變,但是另一些「機會主義」的物種確有絕佳的適應性。他們沒有天敵及競爭者,對棲地及食物不太挑剔,所以能夠快速繁殖。

  科學家說當棲地被侵擾,整個區域的生物量也許不會改變,但通常生物多樣性會下降。

  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科學政策管理系主任,生物保育教授史蒂芬•賓辛格爾說:「根據觀察,我們發現一個情況:在棲地被干擾之後,當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物種擴散至全球時,世界各地的動物相也正逐漸地被同質化了。」

  這種適應能力使得這些「浪跡天涯型」的物種成為各地的入侵種。人們除了刻意將之引進某些地區,人類的某些活動無異於敞開大門整理好環境在歡迎牠們進駐。

  美國東岸的紐約時報這個星期同時有一篇報導指出,部分的科學家認為,並非所有被引進的物種都是問題。每年雖然花費數百萬美元在消滅非原生物種以及防止引進新的物種;非原生物種的入侵卻正是全世界生物多樣化的最大威脅,僅次於棲地破壞的影響。

  然而,一些進化論的生物學家正在辯論:「外來種與原生種之間的差別,是人為定義的」,並且認為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少數會嚴重危害生態系的引進種。另一些學者則針對「被人類引進之入侵種改變的生態系是否比較不自然」的問題提出質疑。一位科學家甚至懷疑,入侵種是否真的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因為,終將會有新的物種來取代那些被外來入侵種趕走的原生物種。

  不過,另有其他科學家警告說,「我們可能會因為沒有證據顯示其負面影響,而以為外來種是可被接受的。非原生物種可能在起初幾十年間看似無害,後來卻轉變成極具侵略性。」

  目前,動物權與環保團體正與企圖控制、防止或消滅入侵種的人士抗爭。期望這場抗爭能突顯在有關入侵種之議題當中對於「萬物共榮共存」的詮釋。(2001.09.07)

相關資料:

有些動物在被人類干擾的棲地上勝出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01/09/03/MN226317.DTL

有些外來種動物很安份,有些卻製造了麻煩 http://www.nytimes.com/2001/09/04/science/life/04EXOT.html

EbbTIDE是由Tidepool編輯 艾德•杭特 主筆,發表在Tidepool有關生態趨勢的每週評論。

[專欄作家/科博館科普專欄]螢火蟲之旅 (上) --﹥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攝影:趙世民

  1992年6月,我和喬等一夥4人一起上八通關古道,作帝雉的生態調查研究。因為帝雉數量逐年減少,我的指導教授接受玉山國家公園委託,進行牠的棲地調查研究。喬是研究助理,我是博士班研究生,但論文和帝雉一點關係也沒。因為喜歡爬山,所以充當臨時挑夫,又因負重力未達標準,伙食免費,但不支工錢。

  出發前一天晚上,為了趕報告,凌晨3點才上床,7點就被喬的電話吵醒,催我上路。從台中到水里,開了近2小時的車。在水里傳統市場中採購所需的食物,便驅車前往東埔。東埔是中部著名的溫泉勝地,也是八通關古道及登玉山的入口。

  到東埔已近下午2點,整理好背包,分配完背上山的食物,走向古道。今晚準備在雲龍瀑布附近紮營,這裡是古道的第一個水源地。

  一路上都是上坡,疊疊山巒,視野遼闊,遠可眺玉山山脈,近可瞰沙里仙溪和陳友蘭溪谷風光。6月仲夏,古道旁開滿不知名的小紫花,但我因睡眠不足,無心欣賞。

  大約花了2個小時到達營地,這裡古樹參天,是古道的一處轉角,風小樹高,喬說這裡是這段路上較溫暖的地方,適合紮營。2年來,喬每月走這條古道,一草一木她都熟悉。

  我已經精疲力竭,背包一扔,睡墊一攤,呼呼大睡。六點多大夥吃晚餐,我也沒起來,只想一覺到天亮。

  當睡得正甜的時後,「Fire bugs! Fire bugs!」(螢火蟲!螢火蟲!) 喬忽然猛力搖醒我,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有些不悅,怪她擾我清夢。眼前盡是閃動的光點,以為自己還沒睡夠,還累得頭冒金星。定神一看,哇!滿天的螢火蟲,成千上萬,滿山滿谷。

  在霧林中,每隻螢火蟲不是一個小光點,而是一團飄動的小燈籠,浮浮沉沉,迷迷濛濛,在霧林裡緩緩飄著、盪著。數千個小燈籠忽明忽滅,忽上忽下,閃爍中依稀可以看到古道的小徑和參天古木。這是我一生中看過螢火蟲數量最多的一次,也是山上最美的一次經歷。

[演講]台灣山地災變解析專輯─21世紀台灣主流的土石亂流 --﹥

 時 間:10月27日 上午9:00~11:00
 地 點: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
 講 者:陳玉峰
 主 辦: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中部地區自然與人文互動系列議題研討會
     (李佩芬小姐:04-26328001轉6051)

  調查、研究台灣山林生界25年的陳玉峰教授,針對天災地變、土石橫流的災變政權,提出自然史暨人文史的解析,釐清台灣島本質、百年來政策錯誤如何造災,現今又是如何盲目的浪費人民納稅錢營造未來新災難!

  桃芝土石流之後,陳教授再經月餘災區調查,編輯此套新的災難解析與前瞻之幻燈演講,擬提供給環境佈道師,以及全國具備社會人格、熱愛鄉土的朋友們,從事環境教育、授課、生態保育解說之用,附帶推動自然理念!

  全套幻燈片272張,加上完整解說文稿,歡迎朋友申購,申購原則,以聽過演講(深入講解)者為宜,避免誤用。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