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鳥類簡介]東方環頸 作者:楊育昌
在台灣的各種 和多數的岸鳥一樣,東方環頸 [美麗桌布:東方環頸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七次締約國大會與會情形 --﹥ 稿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七次締約國大會於今年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九日在非洲摩洛哥瑪拉克什(Marrakech,Morocco)召開,係公約締約國會議第一次在非洲舉行,計有一百六十餘國代表、一百八十餘個非政府組織、四千多人參加。本次會議主要通過兩項重要決議,一為瑪拉克什部長宣言、一為瑪拉克什協商共識,該協商共識將京都議定書爭議條文明確定義及規則運作,致使京都議定書可望於明年生效,我國密切注意其發展並因應。 我國代表團係以觀察員身份,工研院名義參加,由本署林副署長達雄擔任團長,計有外交部、經濟部工業局、經建會、國科會、環保署、台北大學、清華大學、工研院、台綜院等十三人與會。 由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係在一九九二年於巴西里約熱內盧所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中所通過。本次會議目的即在促成各國加速批准京都議定書,並希望京都議定書能在明(二○○二)年九月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所舉行地球高峰會議十週年(Rio+10)時生效。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係需要有五十五個公約締約國簽署且批准,而批准國家中附件一國家的一九九○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應占所有附件一國家五十五%兩項條件,議定書才能生效。至目前為止,已有八十四個國家簽署,四十二個國家批准,尚未達到生效條件。由於,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該國一九九○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附件一國家三六‧一%,自從美國今年宣布不履行京都議定書後,部分國家,如:俄羅斯、日本、加拿大與澳洲(其排放占比分別為一七‧八%、八‧五%、三‧三%與二‧一%)其批准京都議定書的立場均曾出現動搖。若俄羅斯單國不批准、或日本與加拿大二國不批准、或日本與澳洲二國不批准,只要上開任一情況發生,京都議定書就無法達到五十五%的生效條件,所以這四個國家形成本次會議最值得注意的關鍵。 本次會議主要規劃完成訂定有關京都議定書條文運作的計十五項規則文件,最大的爭議焦點在「碳匯(sink)」方面,今年七月的第六次締約國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所通過的「波昂協議」已經對於主要國家運用森林管理吸收二氧化碳作為減量措施的使用訂出上限規定,其中分別以俄羅斯一七‧六三百萬噸碳/年、日本一三百萬噸碳/年與加拿大一二百萬噸碳/年三者最高。而本次會中,俄羅斯、加拿大仍再尋求提高運用森林管理吸收二氧化碳上限的可能,俄羅斯更希望可提高至三三百萬噸碳/年。雖然歐洲聯盟一度同意僅可提高至二五百萬噸碳/年,但遭俄羅斯拒絕,並揚言退出會議。俄羅斯爭取提高碳匯的行動,引起各界批評,認為該國將可大量賣出剩餘溫室氣體配額,並不需積極進行減量工作。 大會原本預計在十一月九日晚上閉幕,但各國在「京都機制」、「碳匯」議題遲遲無法取得共識,造成會議無法順利進行。最後,在各國體認到若要促使京都議定書在明年地球高峰會議十週年時生效,勢須於本次會議中解決爭議絕不可拖延;經多方折衝及歐洲聯盟讓步下,會議終於在延長至十一月十日上午六點順利達成共識。 本次會議主要通過兩項重要決議,一為瑪拉克什部長宣言(MarrakeshMinisterialDeclaration),另一則是瑪拉克什協商共識(MarrakeshAccords),其中最值得關注是「瑪拉克什協商共識」。該協商共識將過去三年多來京都議定書爭議條文明確定義及規範運作規則,共計包括十五項文件,主要內容包括:明訂溫室氣體統計國家體系的指南、京都機制運作程序及規範、遵約制度的處罰程序等。其中,俄羅斯藉森林管理所造成碳匯上限由一七‧六三百萬噸碳/年提高至三三百萬噸碳/年,是本次會議最大的贏家。俄羅斯順利取得較大碳匯額度,迫使歐洲聯盟讓步,顯示各國極力維護京都議定書並促使其能於明年生效的決心,此一國際發展情勢我國應審慎如履薄冰,密切觀察並謀因應之道。 環保署認為,現階段我國因應公約的立場,應基於地球村成員責任與公約精神,優先進行「無悔策略」(noregretpolicy)的工作,例如: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推廣清潔能源使用等,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由於,本次大會主席曾提出討論開發中國家的減量責任的倡議,經我國代表團和關鍵與談人員討論,亦表示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最遲在二○○五年將會正式討論開發中國家減量責任,我國應優先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成本的估算,排定減量策略順序,並評估國內減量潛力。未來對外承諾減量時,宜在適當時機提出多元且保留彈性的減量立場,以增取國家利益的空間。 本次會議已明確促使京都議定書可望在明年生效,非附件一國家(開發中國家)減量責任也可能在後續幾年陸續展開,我國應審慎應對,並及早成立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培養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專家群(包括法律、外交、能源技術、政策規劃、農業森林管理等),以尋求在公約對開發中國家展開下一階段談判時,爭取我國最有利的談判地位。 ◆[環境政策]世界貿易組織的目標是「永續發展」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14-01.html ◆[生態保育]大火在乾燥的美東地區蔓延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14-07.html ◆[生態保育]非法走私老虎與豹 五人遭起訴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14-06.html ◆[土地及水文]英國工程公司退出伊利蘇大壩的建造計劃 --﹥
(編按:「世界水壩委員會」訂定7項水壩工程之策略優先權;有關該組織成立起源與任務,可參考環境資訊電子報"河流看守員手冊-世界水壩委員會" http://e-info.org.tw/issue/water/2001/issue-water-irn01021201.htm)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14-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燃料電池靠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無須燃燒,而是利用氫氣和氧氣發生反應,產生電流、水和熱量,幾乎沒有污染。燃料電池的功效就像電池一樣,但是又不同於電池,它的電不會用完,也不必充電;只要有燃料,它就能夠產生電能。如果燃料電池有一個轉化器可以將天然氣或其他燃料轉化為氫氣,那麼這些燃料也都可以用於燃料電池了。燃料電池是產生電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對於乾旱地區而言,如非洲南部,燃料電池與高壓蒸汽渦輪和其他的發電技術不同,它的用水量非常少,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燃料電池可以為汽車、個別建築和大規模的電力公司提供電力。燃料電池使發電可以分散進行,因此可以提供個別建築或地方發電廠的需求,而不需要長長的輸電線了。這種技術對於削減世界各地的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具有潛在性重大影響:例如,1萬輛以非石油燃料為動力的燃料電池汽車,每年可減少698萬加侖的石油消耗。到2003年或甚至更早,燃料電池汽車有望得到廣泛使用。燃料電池汽車具有以電池為動力的(電動)汽車的優勢,但是添加燃料更快,而且每次添加燃料的間隔也更長。通用汽車公司最近的研究中提到,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和內燃發動機兩者的造價可以達到相近的價格。 燃料電池還可以利用廢水處理過程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來發電。在美國,廢水處理廠安裝了很多燃料電池設施,不僅能為社區發電發熱,還能消除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所造成的污染。 燃料電池可以促進能源多樣化,促進向可更新能源的轉變。多樣的燃料-氫氣、甲醇、乙醇、天然氣和液化氣-都可以使用;生物、風能、太陽能都可以提供能量。 版權歸屬 國際河網IRN,環境資訊協會(陶俊 譯,李傑、李瑞玉 審校) ■[環境關懷事件]誠邀您參與《一人一信 救森林 保家園》的行動! --﹥ 行動發起:(歡迎任何關心保護森林的團體加入此項行動!)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台灣生態研究中心、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生態關懷者協會、主婦聯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聯盟… 一人一信救森林保家園行動!是延續自1998年以來的搶救棲蘭檜木林的運動。 為了達成山林政策總檢討的目標,我們將持續關注山林議題,寫信運動將進行至2002年3月12日植樹節當天為止,期待您的加入!請您一起寫信給總統、行政院院長、農委會主委、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會、您選區的立法委員、有影響力企業主等… 詳情請參閱 http://evec.kta.kh.edu.tw 行動源起 1998年民間發起「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希望能阻止退輔會繼續以枯立倒木的名義摧毀全球僅存的扁柏林,促請政府立法永久禁伐天然林,痛下決心檢討山林政策等…。由於強大的民意壓力、媒體的重視,終於促成當局於1999年2月宣布暫停枯立倒木整理,但山林依舊潰爛,國土依然不安,檜木林仍然沒有得到終極的保障。 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先生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選前陳總統承諾要將這片珍貴的檜木林成立一座國家公園。然而,退輔會至今仍積極運作,試圖恢復棲蘭山枯立倒木的整理。政府則妥協於退輔會、林業單位等伐木派勢力,使得國家公園的設置遙遙無期。 2001年桃芝、納莉各種天災地變接踵而來,山上土石橫流、生靈塗炭,山下淹大水,首都台北盡成澤國,洪水直撲總統府。50年來的伐木、造林、山坡地整治等失敗的山林政策,終於原形畢露。 但是,在一連串災難後,林業單位仍重彈舊調,由張院長帶頭高唱「用樹根牢牢抓住台灣的土地」,以「全民造林」等口號來應付災後的復建,無視於林業單位長久以來「先砍天然林,再造人工林。」等錯誤的山林政策,才是人造災難的源頭;921重建會則謊稱「生態工法」整治崩塌地,成功率達90%來矇騙國人(實則殘存50%不到),總之,不論新、舊執政者從不虛心檢討歷來施政謬誤,只做短線因應。 以民間團體對山林問題的了解。我們的結論是:不做山林政策總檢討,造林等於造孽!假「生態」工法,是對土地的再一次傷害。 因此,我們不得不有所行動。 我們將發起一人一信救森林保家園的運動,呼籲全民寫信給總統、行政院長、農委會主委、退輔會主委等人,扭轉五十年來錯誤的山林政策。寫信行動目標20萬人以上,將持續至政策有明確的回應為止,同時我們將推動立委參選人的連署,請其承諾當選後,推動相關法案的通過。 我們的訴求如下:一、立法禁伐天然林;二、退輔會退出山林,全國林地管理一元化,原住民參與經營管理;三、保護棲蘭檜木林,設置馬告(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四、將全國山地分為「保育地」、「經濟地」兩大系統;五、停止破壞土地復原生機的「山坡地整治」與「全民造林」工程;六、請政府將每年治山防洪的經費,移轉為收購承租林地,讓租地造林成為歷史名詞。(詳細內容請參閱訴求!) 這是一場追求世代公義和既得利益者的角力。 這是一場21世紀重建台灣土地倫理的教育運動, 我們將透過教育,讓小孩、大人了解山林災難的原因,台灣土地的真面貌。 誠邀您請您加入這項行動! 作者:林益仁 民主政治貴在實踐,而不在樣板理念的宣揚,這種態度可以從這個實驗性很強的環境研討會中強烈地感受到!首先,這是一個為期五年的長期學術計畫,在研議的過程中三個大學的環境研究中心在各自專長的領域彼此奧援,同時在計畫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將研究心得跟社會各界進行意見與行動的交流,因此雖然是嚴謹的學術研究,卻仍不喪失社會實踐的面向。其次,是電腦網站所發揮的資訊散播與知識解放的功能實在不容輕忽。主辦單位刻意在開會之前便將引言人的文章放在網站之上,自由地供人上網閱讀,並且計畫將開會的討論內容摘要放置在網站,希望在日後引發更廣泛的討論。彰顯了知識的合法性不應該只是少數專家來界定,而電腦科技在某方面具備無窮潛力來打破這種專斷。第三,是會議的進行採取積極互動的模式,例如當引言的研究者發表完畢,即有來自官方單位的代表加以回應,接著保留了相當長的時間開放給與會人士發言與提問。值得注意的是,這整個過程時間的控制與會場討論情緒的掌握非常地重要,大會並且安排特定的人員速記討論內容,以便提供下一階段的討論作為參考。我看到大牌的教授自己都參與在速記的行列,而不是隨便找幾個研究生交差了事!大會的參與者約有一百四十人左右,在第一天的綜合討論之後,隔天繼續安排小組討論,主持小組討論的人也不一定是大教授,但卻必須由具備相當敏銳觀察小組動態能力的人擔任,因為討論的氣氛絕對是激發與凝聚更大共識的重要關鍵。 民主政治的實踐有一些較為隱微、需要時間沈澱,但卻不可或缺的精神:如促成知識與價值得以交流的信賴感(trust),它的重要性在於建立一個能夠充分尊重個人意見的社會網路;另外,是社會互動得以健全的互利精神,一種真正的伙伴關係。成功的伙伴關係必須依賴責任的分擔以及在某種程度上不求回報的援助。長遠地來看,這些精神的延伸絕對有助於形成一個更具包容力的嶄新社會視野以及環境的關懷。這次英國環境研究界的「環境管理」研討會正是在這些精神上做了一個極佳的演練。除此以外,更對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學術界在政策諮商的興趣上,提出一個高難度的「民主難題」:也就是,如何更廣泛地將各方對環境的物質利益、價值、知識以及實踐整合成社會行動與共識呢?反觀台灣,我們的環境糾紛絕對不少於英國,如核廢料與垃圾的處置等。以台灣的颱風災難為例,幾乎每年我們都會看到民意代表上演著天災乎?人禍乎?這種看起來「很民主」的政治鬥爭戲碼,但是自然環境似乎還是年年惡化!問題在哪裡?我們不得不再從環境政治的民主化進程細細地思量。還有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術界的角色定位在那裡呢?(1998.12.25) 【文章連載】▲英國環境管理的「民主難題」
(上) (下) ●[演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小組赴日參與第二屆橡實工作假期暨第19屆日本國民信託年會成果報告 --﹥ 時 間:11月22日(四) 晚上7:00~8:30 播出時間:11月20日(二) 下午3:30~4:00 頂塗溝文化發展協會致力發展塗溝村的社區建設,他們在溝旁栽種水蠟燭淨化溝水,也營造了美麗的生態景觀;為了吸引蝴蝶繁殖,他們還種植許多蜜源植物,供給牠們食物和一個棲息的地方。本集節目,要帶你們去看塗溝村創造的奇蹟,順便拜訪文化發展協會的呂炎坤先生,讓他來介紹頂塗溝豐富的生態,現在我們就和他一起去參觀吧。 應徵條件與工作說明 1.因新聞特質高時效性的考量,本份工作的應試者需有當日即時翻完5則ENS新聞摘要及當日美國環境新聞掃描的能力﹔同時在當日6點前翻完後傳審校者,並進行後續聯繫與必要文句修改工作。(通常ENS在當日下午2點前就會出齊所有的稿子,偶有延遲﹔若當日4點半後才出來的新聞,可延至次日處理。) 2.本份工作包含從翻譯、審校至送進資料庫的時間流程控管。 3.本份翻譯工作內容,主要涉及環保及生態議題,因此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及學習能力,亦即對專業內容敘述的理解及專有名詞的正確翻譯﹔因此,以環境、生態相關科系或新聞科系者為佳。非上述科系者,需對此領域具備相關知識及高度興趣與認同。 4.本份工作對於正確性的要求極高,不出錯是絕對必要的,包括精確翻出:專有名詞或習慣用語的國內通用翻譯用詞(亦即翻譯名詞的統一性)﹔同時文句流暢及可讀性高也是必備條件。因此,翻譯時的資訊查詢能力及適度的文句調動都是必要的,切忌逐字逐句的"英式中文"翻譯。翻譯時,另應兼顧新聞習慣用語與表達。 5.工作地點可彈性選擇在協會(市民大道與敦化南路口附近)或在家工作﹔但需參加協會每週一次的例行工作會議。必要時,需能配合進行當面的工作相關討論。 6.目前工作重點為每日(週一至週五)ENS新聞摘要的兼職翻譯﹔未來工作內容可能擴及ENS新聞全文翻譯及協會其他工作,同時亦可能成為協會的專職人員。因此,"志同道合"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採行兼職或專職以及待遇問題等,則面洽之。 試 翻
ENS新聞摘要試譯稿
(下載 14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