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雙花蟛蜞菊
(上)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楊宗愈
常成片成片地生長在海邊的雙花蟛蜞菊,稱它們是「砂灘的守護者」,也不為過。
雙花蟛蜞菊中文名稱的由來,應該是源自其屬名及種小名。本種在分類學上是隸屬於「蟛蜞菊屬」(Wedelia Jacq.),而其種小名"biflora"即意謂是有「兩朵花」,故其中名就取為「雙花」。
雙花蟛蜞菊是一種多年生匍匐性或懸垂狀的草本或亞灌木,它的葉片是卵形,呈十字對生排列,葉邊緣呈鋸齒狀。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 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 http://fnmns.nmns.edu.tw/
全文詳見: http://e-info.org.tw/topic/plant/Wedelia-biflora/Wedelia-biflora.htm
◆[生活環境]數百萬阿富汗難民面臨缺糧寒冬 --﹥
巴基斯坦,伊斯蘭馬巴德,2001-12-03
(ENS)-
當聯合國在德國波昂日以繼夜地討論建立阿富汗臨時政府之際,此間的官員與救援單位愈加憂心,阿富汗境內數百萬無依無靠的難民在冬天缺乏食物與庇護所。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lycos.com/ens/dec2001/2001L-12-03-0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許心欣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 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0301
◆[環境政策]研究發現美國狂牛症風險低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2-03
(ENS)-
美國哈佛大學上週發布的一項指標性研究指出,在美國發生狂牛症的風險極低,因為有好幾個聯邦機構為杜絕此疾在國內發生,正逐步加強其相關的防治能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lycos.com/ens/dec2001/2001L-12-03-06.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許心欣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 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0302
◆[能源議題]愛爾蘭要求封閉英國核電廠受挫 --﹥
德國,漢堡,2001-12-03
(ENS)- 愛爾蘭最近一次試圖阻止英國核燃料公司在備受爭議的Sellafield混氧燃料廠之運作已告失敗。聯合國海洋法國際法庭拒絕愛爾蘭阻止該廠及相關海上船隻運作的要求。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lycos.com/ens/dec2001/2001L-12-03-02.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許心欣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 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0303
◆[生態保育]加勒比海發現全球最小蜥蝪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2-03
(ENS)-
在多明尼加外海一座加勒比海小島上發現全世界體型最小的蜥蝪,根據「加勒比海科學期刊」12月號一篇文獻表示,此新發現物種也是地球上2萬3千種蜥蝪、鳥類及哺乳類中體型最小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lycos.com/ens/dec2001/2001L-12-03-07.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許心欣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 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0304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6 --﹥
-
[生活環境]美商RCA職災案列為今年負面人權新聞首條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保育水土防土石流
行政院決定國有林班地不再出租 (台北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漁場開發工業區
雲林縣副議長:雙輸 (台西鄉 聯合報)
-
[環境政策]花蓮環保局強調興建焚化廠政策仍將繼續執行
(花蓮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台灣中北部無限期禁設新高球場
其他地區開發案環評列為重點工作 嚴格把關 (臺北
世界日報)
-
[環境政策]配合國際間漁業資源保育的聲浪日高
國內休漁補貼將首度實施 (台北 民生報)
-
[生態保育]大批遊客浮潛未加以管理
破壞環境綠島人痛心 (綠島 聯合報)
-
[生態保育]嘉義林管處在山區興建大型蓄水池
以備森林火警時緊急使用 (嘉義 中央社)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 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1-12-0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6 --﹥
-
[生活環境]廣東將對典型區域的土壤污染進行探查
(北京 新華社)
-
[環境政策]北京稱將限建高爾夫球場
消除主要水污染源頭 (北京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國家環保總局公告加強廢物進口審批工作的相關規定
(北京 新華社)
-
[環境政策]三峽湖北庫區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移民外遷
(宜昌 新華社)
-
[環境政策]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在修訂
蛇類有望特別關照 (北京 北京晚報)
-
[生態保育]中國大陸有21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保護地)
(臺北 中央社)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 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1-12-0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3 --﹥
-
[環境政策]參議院投票反對能源提案附加條款
解除這次北極區野生物保護區的開發危機
-
[環境政策]退役軍官任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署長
-
[環境政策]環保署提供各界環境資料的網站登錄入口
-
[環境政策]全美各地違反淨水法案者面臨罰款
-
[生態保育]緊急法保護侏儒兔
-
[生態保育]控制性野地燃燒法對所有大型野地火災
並非都會產生積極的抑制效果
-
[生態保育]美國魚類暨野生物管理局撥款近
1,450萬美元給10個州 投入海岸濕地的保護
-
[生態保育]環保人士與建築業者共同保護乞沙比克灣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lycos.com/ens/dec2001/2001L-12-03-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許心欣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 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1-12-03
■[環境關懷事件]都市腎結石調查系列三/水泥不透水 大地難保溼 --﹥
作者:鄭朝陽 (民生報記者)
國內的國中小學校園充滿了混凝土與柏油路等地面,有些學校操場地下變成停車場,甚至鋪上水泥與PU 跑道,造成校園不透水化、環境氣候高溫化現象。「校園不透水率高達68%,如何學習生態環境保育?」成大建築研究所教授林憲德以三十五所國中小學校園環境的調查結果,提出高度質疑。...
「全民治水的時代早就來臨,我們卻還在開倒車!」經濟部水資源局主任秘書吳約西痛陳國內工程建設與水利防災長期分家,錯失不少利用既有設施涵養水源及預防洪患的先機,讓惡水日漸猖狂...
大地原本充滿無數的坑洞間隙而具有貯留大量水分的「保溼」功能,這樣的環境提供土壤內無數微生物的活動空間,因而滋養植物,建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物鏈;平時土地蒸發水分調節氣候,在高度水泥化之後,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日益明顯,都市洪水發生率也因此提高,而校園就是整個都市環境的縮影。
全文詳見: http://e-inf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120601.htm
▲[我們的島]上帝的禮物 --﹥
作者:林佳穎
在台北縣白沙灣旁,兩棟以太陽能跟風力相互搭配發電的二層樓住屋,已經先後發了一年多的電力。晴天出太陽的時候,屋頂裝置的太陽能板,將光能轉換成直流電,經過直交流電轉換器,就變成家用電力...
如果沒有親眼看見組裝到安裝的過程,可能大家很難相信,原來只要你有DIY級的功力,就可以在自家安裝簡易又環保的發電設備。在其中一棟生態示範住屋的400W風力機安裝過程裡,安裝人員說:「裝這很好玩」...
除了發電設備,在生態屋所展示的太陽能產品,從收音機、庭園燈、路燈、交通號誌等設計裡,大家或多或少曾經見過。在台灣,絕大多數人對再生能源產品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玩具」的聯想,對再生能源因為不了解而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全文詳見: http://e-info.org.tw/column/ourisland/2001/co-island01120601.htm
●[活動]北投的感動,從這裡開始! --﹥
活動名稱:休閒健康行/北投老街巡禮
活動時間:上午12/8(六)
體驗地點:軍艦岩/北投老街
集合時間:早上8:20
集合地點:陽明大學大門/北投國小視聽中心
休閒知性之旅活動:瞭解個人基本體能,由活動指導員依健行計劃,軍艦岩步道帶領活動,沿途進行休閒效益及健康健行解說,並實際體驗。
北投老街巡禮:學院培訓的學員以志願服務方式,在地的情懷,與您共享。
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一律傳真報名。傳真:02-28962660
●[座談會]「高齡化社會問題」座談會 --﹥
活動時間:90年12月19日(三) 下午15:20~17:00
活動地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卓越堂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左側2樓)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台灣社會學會
報名方式:電話:02-25455338分機16或15 李泳箴
傳真:02-25422570 E-mail: a.service@teco.com.tw
我國已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本會特別邀請專家學者,針對人口結構與高齡社會問題、高齡人口的生活與社會福利、老年慢性疾病及其防治、高齡人口的社會參與及社區健康營造舉行專題座談會。
詳情請參閱 http://demo.fiorile.org/e-info/news/normal/view.php?id=1464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上帝的禮物 --﹥
播出時間:12月10日(一) 晚上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上帝的禮物】
發電,很困難嗎?其實不。只要有風、有太陽,加上一點學習的視野,動手組裝簡單的設備,上帝就把電送到你家。
故鄉生命力 系列之四 【柳暗花明】
農業用地本來就具備觀光的條件,將生態觀光納入農業的生產體制,不過是順水推舟的一種發展趨勢。五年多前,台一種苗場開始將觀光與生態教育的構想,納入經營體制裡面,即使是921地震形成的裂縫,在農園也轉化成為紀念的印記,經過兩年的努力,農園的經營比地震之前還要好。從另一方面來看,現今的農業要具備生存競爭力,更要科學化、企業化的經營。花卉種苗事業結合生態觀光,似乎為農業開創了另一個可能性。
看守台灣 【再見 棄土】
基隆河發源地平溪鄉,這裡有過環保團體曾經強烈抗議過的一段歷史─「平溪棄土場」,棄土場申請設置引發許多爭議,除了在基隆河上游水源頭設置棄土場的合理性,棄土場所在地位於水質水源水量保護區之外,縣府在環評法通過的前夕,核准棄土場的設置,也令外界質疑,鄉民多年的抗議也無法扭轉施政的決定。
今年十月十三日,平溪棄土場使用期限到期,居民懷抱興奮的心情,對棄土場說聲再見,施放天燈祈福,願天祐平溪,回復往日的青山綠水。
十二月八日,當初反對平溪棄土場設立的環保團體再次踏勘平溪棄土場,五、六年前記憶中的溪谷,卻已經消逝...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來來來烏來 --﹥
播出時間:12月7日(五)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外景主持人張鈞帶我們到台北的近郊-烏來,去欣賞烏來的花花草草和鳥類生態,雖然人潮擁擠,賞景的心卻隨著人潮持續沸騰。今天節目中除了介紹台灣最小的鳥類-綠啄花,還有葉子最長的蕨類-海金沙,生態豐富,引人入勝,現在我們就加緊腳步,趕緊和張鈞去烏來大開眼界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