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二十一) --﹥ 作者:陳世一 ◎杜鵑茶花園 (下)
「這裡的杜鵑花種類繁多,有白花杜鵑、艷紫杜鵑、金毛杜鵑、紅星杜鵑、唐杜鵑、滿山紅杜鵑、中原氏杜鵑、西施花等,開花的時間也不太一樣,像這種三片葉子輪生的就是滿山紅杜鵑,七星山北麓還有,我們剛才經過的中興路種了整排的金毛杜鵑,所以,每年從一月開始到六月間的任何時刻來這裡,只要用心觀察,都可以賞到屬於台灣本土的各式杜鵑花。」 ...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環境政策]布希政府保育經費預算 僅是略施小惠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2-05 (ENS)- 布希政府於週一公佈的預算案(為4年來首度預算赤字)遭致各界批評,其中尤以環保社群批評最烈。數個保育團體的代表於今晨召開記者會,抨擊布希政府的環境預算規劃猶如一場財政「騙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5-06.html ◆[環境政策]加拿大克里族通過與魁北克省府的新協議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5-03.html ◆[生態保育]10,000隻瀕危欖蠵龜死於印度海岸 --﹥
印度,布巴內斯瓦,2002-02-05 (ENS)- 保育團體在週一報導指出,至少有1萬隻瀕危欖蠵龜因誤觸漁船拖網而死於孟加拉灣水域。從去年12月起,海龜屍體即隨著海流沖至印度奧利沙省沿岸地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5-04.html ◆[全球變遷]全球暖化持續加溫 澳洲森林與山地面臨威脅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5-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feb2002/2002L-02-05-09.html 作者:廖鴻基 沿海漁業資源快速枯竭、海灘花采斑駁都是垃圾、大部分海岸被水泥消波塊佔領,我們的海灘正在漸漸消失;一艘小貨輪擱淺油污外漏都能讓我們亂成一團、一場海事糾紛或一場海難都會讓我們幾近束手無策,我們似乎缺少一套完善的海洋政策。追根究柢,我覺得,因為缺少海洋文化而使得我們的海洋、海岸沉淪如此。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但我們靠海而不親海。一個不親海的民族,當然也一定不會有普及的海洋文化,也就不懂如何善待我們的海洋。 這是自我認知的問題,我們鎖定自己是「陸地人」,思想、視野、發展或關懷,大多僅止於島嶼範圍內。這是開展的問題,長久以來我們看待海岸線是國界,若持續將海岸線當作是天險阻隔,那麼海洋就是樊籬圍牆;若是將海岸線當作是我們的門戶,則海域就會是發展的前庭。 轉過頭來海闊天空。踏出海岸、看向海洋,島嶼就可能無限寬廣。(本文原刊載於2001.10.12聯合報/聯合副刊)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2/ku02020801.htm 車子在宜蘭 羅東 三星 壯圍 冬山 員山 等幾個鄉鎮進進出出 令我訝異的是 所有行道樹的支架都完好無缺 不像我們台中縣 支架倒的倒 掉的掉 真不知是行道樹靠支架 還是支架靠著行道樹而不倒 而且有許多行道樹就種在路旁 而路旁種樹的位置也常是一條綠帶 而不只是植穴 樹種呢 多的是烏(木臼) 黃槿 光蠟樹等原生樹種 這些樹都好種好活 而且才沒幾年下來 當年種的小樹都已經長大成形了 宜蘭再一次成功的以時間賺取了種大樹所需要的金錢 宜蘭街道上的人孔蓋 不管是圓的 方的 長方形的 個個都在其邊緣外圍加劃一個黃色的框框 而且人孔蓋不會高高的隆起於路面 小小的框框 提醒用路人的注意 黃色的油漆花錢不多 難得的是宜蘭縣政府對人民的用心與體貼 沒記錯的話 宜蘭縣的財政並不寬裕 但是他們有人人稱羨的冬山河 目前則以更生態的方式 整治宜蘭河 相較於西部的台北 桃園及台中等幾個大城市 宜蘭的都市化情形並不嚴重 站在仁山苗圃看夜間的蘭陽平原 其實比清水海岸平原的燈光還要稀疏 但宜蘭還是克服萬難 完成了羅東及宜蘭兩個運動公園 車行在宜蘭縣境 馬路多沒有西部幹線的寬直 但都乾淨許多 多溪多水的宜蘭 橋樑也多 但幾乎每座橋樑都有屬於自己的造型 自己的護欄形式 這應該是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用心的成果 好像所有的機關一進駐宜蘭 就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宜蘭縣的用心 堅持與頂真 而跟著兢兢業業起來 哨兵札記 2002 - 35
播出時間:2月9日(六) 下午3:45~4:00 馬來西亞的神山海拔高4905公尺,是東南亞第一高山,本集節目,我們除了帶大家看當地的生態景觀,還要讓大家感受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 因為天候不佳,大家幾乎用盡全身的力氣登神山,當地解說員甚至表示這種惡劣的天氣很難得在那裡出現,不過依然不減大夥征服神山的熱情,本集節目,我們就一起去征服神山,體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