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自然的簫聲-夢幻湖、七星公園之旅 (三) --﹥ 作者:陳世一 ◎台灣水韭
「水韭像韭菜而不是韭菜,而是一種水生的蕨類植物,冬天水多的時候就沉在水中,夏天水少時又變成了挺水植物,據生物學家的研究,夢幻湖的水韭是世界上水韭分布緯度最南的地方,在學術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夢幻湖也因此而被劃為生態保護區,圍上了一圈柵欄。」 「上次去關渡,你說水筆仔是紅樹林成林分布的最北限,現在,水韭又是最南限,台灣的植物真是冷熱通吃囉!可是,這水韭是怎麼來到台灣的呢?」
「奇怪,水韭又不會說話,我們怎麼知道牠五千年前就來了呢?」女兒問。 「曾有專家鑽探湖底土層,在地層下有發現水韭的孢粉。」 「這湖水是不是很淺?」女兒問。 「還不到半公尺。所以,陽光才可以穿越水面,使水底下的植物有足夠的陽光可以行光合作用。」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墾丁國家公園鳥類紀錄再添一筆 --﹥ 稿源:墾丁國家公園
瘤鵠,又名疣鼻天鵝,身長150公分,體型大而且頸長,成鳥羽色白色,上喙橙色,先端黑色,基部為瘤狀突起,下喙黑色,腳黑色,起飛時需要助跑。主要在中國大陸北方繁殖,冬季會到南方過冬,在台灣為迷鳥,發現紀錄極少,目前有部份展示場所有飼養供人觀賞。這隻出現在龍鑾潭的瘤鵠成鳥飛行能力不錯,飛行時頸部伸直,振翅緩慢。瘤鵠屬於大型雁鴨科鳥類,多年前龍鑾潭也曾經發現鵠(小天鵝)成鳥帶著幼鳥,但是只停留一天就離開。這一次的發現,可能又是候鳥遷徙期間(春季北返),受到鋒面的影響而飛到墾丁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區龍鑾潭暫時休息,由上午發現至下午都一直在潭域活動。 28日清晨蔡乙榮技士紀錄到昨天在恆春地區夜棲,由恆春縱谷起飛北返的小群灰面鵟鷹及1隻遊隼。墾丁國家公園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再加上擁有豐富多變的生態環境,有山又有海,每逢候鳥遷徙季節都有可能發現數量龐大的鳥群(如:秋季的紅尾伯勞、鷹群及鷺鷥群)或紀錄特殊的罕見鳥種(如:今年春季的藍面鰹鳥及瘤鵠)。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春季燕來關渡 邀您拜訪春天 --﹥ 稿源: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
◆[環境政策]美國與祕魯達成協議 做好森林保育即可抵銷債務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5-04.html ◆[環境政策]波蘭與烏克蘭邊境新設生物圈保留區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5-01.html ◆[環境政策]歐盟執委會為環境把關 未來動物只能食用無污染飼料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5-02.html ◆[生態保育]10大瀕危國家公園名單與官方版本有所差距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25 (ENS)- 由民間團體調查的美國年度10大瀕危國家公園名單今天出爐,有4座公園首度出現於名單中,而其中6座知名國家公園則是老面孔。先前內政部在就職計畫中亦列舉了國家自然地區優先搶救名單,但兩者間相符之處甚少。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5-06.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5-09.html 作者:王緒昂 正當我踏出住所大門要與友人出遊時,卻意外接獲海豚在奇萊鼻海灘擱淺的訊息。知道這樣的消息後,我便開始了擱淺處理的後續工作,回家翻尋必需的器材,也試著連絡可能支援的人力。當然,原定的縱谷行程立即被取消,驅車趕往海邊進行相關的工作。當天,正是2001年除夕。 救援 通知海豚擱淺消息的,是一位有著三年海上解說經驗的解說員。對於黑潮解說員而言,除了能正確的辨識出這些悠游海中的生命,也會在每次的航行中累積與不同鯨豚遭遇的經歷,慢慢編寫著屬於個人的鯨豚故事。因此,鯨豚早已超乎一般生物的價值,解說員對牠們的情感早已如手足般深厚,而每一頭擱淺的鯨豚也都可能曾伴隨我們徜徉於太平洋,是極為重要海洋夥伴。但是,在開車趕赴奇萊鼻的路上,我卻一直期望這隻擱淺的海豚已經死亡。 也許有人會感到詫異,難道不是所有關懷海洋的綠色團體都在關心海豚嗎?又不是每次的救援中都該有大批義工在側,進行無微不至的全天候照顧嗎?的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都熱愛生命,與所有重視環境、關心生命的臺灣人有著相同的期許,希望臺灣的野生生物都能自在的活在這美麗島嶼與周緣海域。但是,野生動物的救傷工作,卻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絕非人們單純秉持著人道關懷的精神便能解決的課題。 就拿鯨豚活體擱淺處裡來說,往往在擱淺事件發生後,看到熱心的救援組織與義工慌亂的遮陽、澆水並連絡有關單位,試圖救援這些滯留在灘地上的虛弱生命。當然,也會看到各家媒體蜂擁而至拍攝各自所需的畫面,但對於擱淺事件發生原因、救援處理態度,卻鮮有詳盡的探討與報導。因此,擱淺救援只能成為穿插於荒謬之政治、社會新聞間的花絮,而人們對鯨豚擱淺的了解依舊有限,救援工作也依然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為什麼救不活? 自從臺灣第一次的鯨豚活體擱淺救援行動開始後,能看到臺灣人對鯨類的態度由捕殺、利用轉為關心、保護,這樣的改變讓許多重視保育工作的人們振奮,而參與救援的工作人員也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肯定和好評。可是,隨著救援行動失敗案例的增加,當大眾慣以成敗論英雄的心態再度出現,開始以嘲諷的心情在螢幕前比較每次獲救鯨豚得以殘存的天數,而非關注在復育池邊辛勤展開的救援行動後,抱怨聲便傳了出來:「為什麼臺灣的研究人員這麼差,我們連一隻海豚都救不活呢?」 「為什麼我們連一隻海豚都救不活呢?」這的確是個極為有趣的問題。關於鯨豚擱淺的原因目前仍眾說紛紜,可是除了因為錯估退潮時間而導致停滯灘地的案例外,多半都是健康欠佳甚至罹患重病的個體,因而當人們發現鯨豚活體擱淺在海岸邊後,能經由擱淺救援行動將這些動物成功送回大海的機率原本就不高。就像是即使在醫學發達的今日臺灣,每天依舊有為數眾多的病患在醫院中過世般,擱淺的傷病鯨豚也原本就是危在旦夕的「病人」,而擱淺救援本來就該是「人道救援」而非「起死回生」。 鯨豚擱淺的元兇 另一方面,在沙灘上,我看到大批人力投入活體擱淺的救援行動,也看到人們對一隻孱弱生命的關懷與付出,那是讓人為之動容的感人景況。可是由社會大眾對活體擱淺救援的觀點出發,我仍然免不了要將目光從耗費大筆經費的擱淺救援行動現場移開,來檢視目前臺灣的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近況。若是在把眼光逐漸放向外海的過程中,人們會發現從沙灘上的垃圾、工廠與家庭排放的污染物、流刺網的濫用,這些重傷海洋的元兇便漸漸浮現在眼前,我也不禁要開始懷疑救援一隻垂死鯨豚的意義。 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無可避免的生產了些許足以傷害海洋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經由直接丟棄或隨流水而進入海中,輕者致使景觀的破壞,重者毒殺海洋,導致海洋生態系的逐漸崩解,也讓海洋的旺盛生命力銳減。只是當人們看到鯨豚因海洋環境惡化致使傷病後,群眾卻跳脫了思考海洋環境維護重要性的過程,而只是單純的希望政府單位能投入龐大經費將擱淺鯨豚治癒後野放。可是,真實的狀況是只要海洋環境一日無法改善,便難保這些個動物不會再因傷病而被推回到陸地邊緣,也就是說擱淺救援工作將會成為一個保育的「錢坑」。 同時,以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汙水排放設施的改善,或是取締不合宜的漁業行為,都是維護海洋健康的重要措施,也都該受到大眾的重視。同時,換個角度來看,能採用這些成本較低的方式,留給無數海中生命一片清淨的生存空間,不才是降低鯨豚擱淺發生機率、拯救鯨豚的根本之道嗎? 徒重治標的台灣保育之路 往海邊的路上我持續思索著,也許擱淺事件的頻繁發生是一個警訊,能喚起人們對海洋環境逐漸惡化的關心。但是,若臺灣人只視鯨豚擱淺事件為無數次辛苦的人力調度,則活體擱淺救援將成為一齣齣重覆上演的秀。臺灣過去經歷的保育路程,一方面忽略環境的砍伐森林、污染河海、建壩築堤,一方面又進行櫻花鉤吻鮭的復育,甚至耗費大筆經費將早已於野外絕滅的動物重新引入山林。然而,野地中許多族群數量尚稱豐富卻面臨棲地縮減的生物,便在人們的忽視中逐漸瀕危,成為下一個「錢坑」。而臺灣的保育工作當然也猶如一個邊吃毒藥邊看醫生的病患,終將步入生命的終點。 我害怕見到鯨豚的活體擱淺,那只會讓我陷入救與不救、面臨生離死別的情緒中。我快步走近那黝黑的軀體,看到身形壯碩的海豚一動也不動的平躺在灘地上,顯然牠已經走完生命中最後的路程,而尾鰭上被利刃切割留下的刀傷、背鰭與尾鰭上魚網纏繞的痕跡,都讓人覺得牠是隻因誤觸網而喪生的花紋海豚。可是正當我試圖聯絡夥伴,準備開始進行解剖工作時,卻又從電話那頭接獲鬚鯨擱淺在三仙台的訊息。 若海洋出了大問題,鯨豚能不擱淺嗎?而鯨豚活體擱淺救援工作就如同其他的野生動物保育工作一樣,正處在是要決定治標?還是要治本的抉擇中。聰明的臺灣人!這該是我們為野生生命的存亡做決定的時刻了!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作者:哨兵 那一年,因為木棉花的花大且多,橙紅色系的顏色又相當的醒目耀眼,加上民歌時期的一首木棉花-紅紅的花開開滿了木棉道...,唱進了許多人的記憶裡,讓木棉少了幾千萬的競選宣傳經費,最後果真就被選為台中縣的縣花。 只是那個時候沒人提醒選民,木棉的樹幹上會長滿瘤刺,為了配合縣花的推廣栽植,那一陣子,台中縣境內的停車場、公路及學校等地方,都種起了木棉,當停車場裡的木棉花掉在車上,尤其是在擋風玻璃上煎烤之後,造成花汁流出,花瓣黏貼,這清理工作之麻煩,不禁讓所有的車主開罵:「為什麼要在這裡種木棉?」 公路上的木棉以連接縣市的台中港路為標的,種木棉的路段是台中縣,看到了黑板樹就是台中市了,不料,一路上大大朵的木棉花,造成過往車輛輪子的打滑,四處飄飛的棉絮則讓人打噴嚏;這時候,原本的大花不再讓人注意到她的豔麗,取而代之的是花泥的髒,似雪飛舞的棉絮也不再令人感到美麗、浪漫,而是噴嚏連連;讓人不禁開罵:「是誰說要種木棉的?」 自此,家長們也開始注意到原本美得令人讚賞的木棉花,家長們以同樣的理由加入圍剿木棉的行列,後來更以會造成小孩氣喘等健康的理由堂而皇之的要求砍掉木棉,這使得校方陷入一個砍與不砍都會被大罵的兩難,最後還是當老師的聰明,既不能砍,又不想她開花,那就鋸幹截枝吧,砍得她只剩一半到三分之一的高度,這樣花少了,也不用背負砍樹的罪名,豈不兩全其美。 只是,木棉到底是招誰惹誰了?說要種的是你人類,要砍的也是人類,其實如果她們有選擇的權力、能力與機會的話,那就是給她中華民國的國花當,我想她們還是會選擇回印度老家,或者選擇再移民一次;今日木棉花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她的花不該開那麼大,顏色不該那麼鮮豔,也不該長棉絮,更重要的是:「不該長在台灣!」(本文原刊載於3月24日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 ●[活動]「尋覓新能源週」系列活動 --﹥ 活動時間:2002/3/26~4/27為期三週 活動對象:中小學生、親子以及一般社會大眾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activity/2002/ac02032701.htm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馬來西亞11─拜訪長鼻猴 --﹥
播出時間:3月30日(六) 下午3:45~4:00 一趟馬來西亞之行,走訪京那巴丹岸河,深刻感受到熱帶雨林之美是不分季節,也不論黑夜白天不停的上演著!在山打根咫尺之遙的京那巴丹岸河,是整個婆羅洲野生動物最集中的地區,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長鼻猴了。長鼻猴體形巨大,因為長有蹼足,所以擅長游水。觀看牠們在樹上跳躍是件有趣的享受。由於長鼻猴喜愛在下午時分,在沿著河岸一帶的紅樹林內活動,所以我們特別來了一趟拜訪長鼻猴的黃昏遊河,現在,就請您跟著我們一起去遊河。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