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地及水文]剛果戈馬市附近火山再度噴發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6-04.asp ◆[土地及水文]委內瑞拉洪災導致數萬人撤離家園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6-03.asp ◆[環境政策]美國報告指出:工兵部計畫須委外審查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6-06.asp ◆[環境政策]軟質木材徵稅案 加拿大聲稱贏得勝利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6-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6-09.asp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全台七成八人口、擠在12%國土裡 --﹥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你快樂嗎?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台灣地區每100人中,有78人住在都市計畫區內,且都市計畫區只占國土的12%,人口飽和程度高達70.6%,相當擁擠;而國人享有公共設施的面積也因此顯得相當低落,平均只有9.8坪左右。營建署以臉譜表達各縣市都市計畫人口享有公共設施面積時發現,台北縣、桃園縣和台北市等三個北部地區縣市臉譜呈現「極不快樂」樣,每人享有各項公共設施的面積最小,亟待改善。 台灣地區共畫出446處都市計畫區,面積為46萬2,348公頃,占總面積的12.8%,區內人口數約為1,73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8%,與計畫人口相比,人口飽和度已達七成;換言之,每100人就有78人住在都市計畫區內,由於人口大多集中在12.8%的國土內,都市計畫區內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3,886人,如果剔除具有特殊目的的特定區計畫(如林口新市鎮等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新市鎮),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更高達6,665人,相當擁擠不堪,享有的環境品質相對不佳。 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高雄市的每平方公里10,147人,台北市居次,每平方公里9,733人,新竹市的6,146人排名第三;台灣地區人口密度最低的縣市為嘉義縣的每平方公里1,373人,其次為台東縣的1,501人,第三低者為南投縣的2,176人。 營建署指出,如果剔除上述特殊目的特定區土地,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台北縣每平方公里15,484人,其次為高雄市的11,730人,台北市的9,733人第三。 依據都市計畫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即遊憩設施),除有特殊情形外,其占用土地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的10%;不過,檢視全台25縣市的遊憩設施面積,沒有任何縣市符合這項規定。整體來看,遊憩設施面積合計有13,531公頃,僅占都市計畫面積的2.9%,比10%的規定少了32,000多公頃,呈現嚴重不及格現象。 為了比較各縣市都市計畫人口享有公共設施面積的整體情形,營建署利用人臉中的嘴巴、耳朵、鼻子、眼睛和眉毛等五項器官分別代表享有的行政、文教、遊憩等六項公共設施變數,藉著臉部特徵呈現不一樣的臉譜,結果因為每人享有公設面積最小,台北縣、桃園縣和台北市的臉譜都呈「極不快樂」狀;彰化縣、高雄縣、基隆市、新竹市和高雄市五縣市每人享有公設面積較小,呈「較不快樂」狀;臉譜呈「快樂」狀的有南投縣、嘉義縣、台南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和台南市等八縣市。 營建署表示,台灣地區平均每人享有公設面積為32.6平方公尺,約合9.8坪,享有的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和兒童遊樂場等遊憩設施只有5.4平方公尺,約1.6坪,實在少得可憐;有趣的是,每人享有公設面積最大的是道路、車站、機場等交通設施,相較之下,遊憩設施的徵收、開闢還要再加把勁。 作者:蕭傻 早上,陽光灑在陽台上,閃亮的睜不開眼睛。在家看了一場電影後,外面突然霹哩啪啦下了一場雨,得趕緊把窗戶關緊。七月底的夏末,竟然有五月梅雨季的天氣!這場雨,在台北還覺得是個消暑的好時機,但是在災區,卻是土石流要來的預警。 坐在家裡,看了一下,雖然沒有富麗堂皇的裝飾,卻有一張舒服的沙發,每次看電視和家人聊天的位置,有屁股的形狀;一片白白的牆,閒散的空間,沒有值得驕傲的事情,但總是有家人陪在身旁。你現在擁有這樣的時空,似乎還嫌不足,因為你不像馬友友會拉大提琴,也不像周杰倫會作詞作曲,走在路上也沒什麼人會注意到你。對生活,總有點不滿足,好像少了點什麼,心情總是有點飄盪恍忽。 翻一下日曆,過了一個父親節,又快到921地震三週年紀念日。6月過後放暑假,7月計畫去熱島玩一下,8月在家慶祝父親節,9月心情就要收收假。以前對7、8、9這3個月總有好印象,比過年還令人期待。現在,只要學校開始放暑假,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在家做好防颱準備,哪裡也別想去!看到父母已年過50,生命中的一切還得重新開始,生活就像7月的天氣,悶熱難耐。 已經快3年了,仍然住在組合屋,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搬出去,想起過去的一切,雖然沒什麼特別,卻比現在踏實。母親又再為了10月的貸款擔心,父親清早出去以工代賑還沒回來,下學期的學費不知道該怎麼跟父親啟齒,很怕看到父親聽到學費之後沈重壓抑的神情。以前的家還沒被土石流沖毀時,日子還過得去,鄰居們湊在一起八卦的耳語雖然令人討厭,現在卻有點懷念。總是想不透,母親以前也常捐血、捐錢救濟別人,為什麼現在我們變成被救濟的對象;因為喜愛大自然,祖父選擇住在山上,沒想到我們的家最後卻被大自然摧毀。命運無所謂公不公平,生活也無法預期,還是好好念書吧,只有知識才能幫助生命找到解答。 雨停了,那個憂鬱的少年走進組合屋。不知道我們到底能幫什麼忙,飄忽的心情因為這個問題變得更無奈,但是停止了飄盪。看著身邊的一切,雖然平淡無奇卻充滿感激。 雖然經濟不景氣,全世界還沒走出金融危機,中國大陸變得愈來愈強,每天有殺人放火的新聞,身邊的朋友又一個被詐欺,出國玩可能會撞機....生活中很多不如意的事,但是我們還活著,像災區的朋友一樣的活著,看看他們的遭遇,才會知道活著需要「勇氣」,而我們只要「呼吸」,現在請你跟我們一起關心,把災區的故事放在心裡,你會發現你的生活還充滿生機。 ●[讀者投書]回應「福山」一文:植物園還是獵場威脅了「自然」? --﹥ 作者:蕭世暉 (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 福山植物園如同其他「園」一般,是高度人為的樣板自然公園,它被設定為生態保育、研究、觀光的「區域」。 暫且稱為「福山」吧,當地在被選定作為上述用途的公園很久很久以前,就已是泰雅族鄰近部落獵人出沒的獵場,如果沒有按照部落的規矩(Gaga),擅自闖入,可能會遭遇不測的後果。 在二十一世紀,不知是那位獵人,還在用很久很久以前原住民的方式親近自然?用獵槍而不是用攝影機,槍聲撕破了對自然公園風花雪月的美夢!在工業後、數位科技的世界裡,居然還有「獵人」這種「野生動物」? 人不是應該脫離自然界的法則,用科技來保育、觀賞自然嗎?怎麼還有人跑進自然界,採用叢林法則,像野生動物般地狩獵呢? 野生動物居然也一改野性,跑進「科技人」所劃設維護的區域,與人建立他們費盡心思好不容易才有的信任關係、與其親密接觸?看來,植物園大大地改變了自然。諷刺的是,此人為改變,卻被認為遭人為利用來屠殺動物,最後反而無法達成欲透過人為的保育效果! 有一說,這些人所為之的園區,係為教育的目的所設,那麼,教材應更貼近自然,才能提供真正的瞭解。如此一來,反而要感謝那在園內撒野開槍的獵人,他幫助人們看見血淋淋的自然,而非美好平靜的公園。 「科技人」比較不血淋淋嗎?那些核能化學毒氣飛彈暫且不論,把動物圈養起來、集體屠殺,比依循自然法則,辛苦地獵取幾隻動物的「自然人」,較不貪婪嗎?更重要的是,從大自然切出來「經營保存」的「植物園」,其背後正是搭配這類工業化的動物畜養屠宰,其所認為「良好生態」資源的優勢,背後搭配著整個生態的大改造。 假如真要捍衛生態,就要放棄工業文明科技對自然的大改造,那就只能在鍵入電腦時說說而已。獵人為什麼不犧牲點,用更原始的刀箭,不出聲偷偷地做,偏要大張旗鼓、開槍來戳破這文明的大假相,我們已經無法「返回」過去了呀!我們也不打算面對這幾百年來自己手中犯下的生態大浩劫罪行呀! 我不敢說進入福山園區狩獵的獵人是泰雅族原住民,他有沒有遵循族人狩獵的規範,他是不是也是生活在現代的「科技人」,這不是藉語帶諷刺提出不同思考的此篇回應的重點。但是我願意用「福山」文章中出現的「獵人槍響」的意象,作為一個引子,開槍嗆聲,希望再度以原住民族展現其與大自然土地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活動-「狩獵」為話引,來展開對話。 南非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即將於8月份召開,檢討「二十一世紀議程」等國際規範10年來實踐的情形。相關規範強調原住民族以其傳統知識和生活實踐在人類的永續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必須維護、增強他們於其土地上實踐的能力。狩獵當然是其傳統知識和生活實踐的一環,如同「議程」26章行動依據部分所言:由於這種種經濟、社會和歷史因素,原住民族在其土地上充分參加永續發展實踐的能力受到了限制。該「議程」主張,原住民族應不受阻撓與歧視。 我們也應瞭解國際間廣為接受的一個觀念,那就是「生物多樣性」無法與「文化多樣性」切割開來,而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正是人類「文化多樣性」最大多數的來源。維護原住民族的在地權利,狩獵只是其一,對於實踐永續發展有絕對的必要性。 原住民族狩獵逼我們反省保育的哲學觀,「植物園」或是傳統「保護區」的思維是無力面對結構性問題的表徵,甚至反過來造成與預期相反的剝削原住民族與大自然的效果。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向原住民學習他們如何與自然同在。當然,如此做的前提是,把獵場還給他們,否則他如何是他?我們又能夠向誰學習呢? ●[營隊]總爺藝文中心生態種子解說員培訓營 --﹥
時 間:8月26-29日 總爺糖廠在結束製糖歷史之後,仍保存了大量的綠地及植被,園區內可以看到鳳頭蒼鷹、黑冠麻鷺與紅尾伯勞等保育類鳥類;另外目前僅在雲林、嘉義、台南三個縣市的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糖廠內亦有穩定的族群。 本活動的目的即在於提供民眾一個認識與了解總爺糖廠內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資源的機會,並藉由認識的過程,體會自然的美與奧妙,挺身成為本中心環境生態的種子解說員,為生態保育觀念的推廣注入新的活力。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63 ●[研討會]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 --﹥
時 間:9月16-17日
內 容: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43 播出時間:8月5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封面故事 【幫他們找一個家】 雖然經濟不景氣,全世界還沒走出金融危機,中國大陸變得愈來愈強,每天有殺人放火的新聞,身邊的朋友又一個被詐欺,出國玩可能會撞機....生活中很多不如意的事,但是我們還活著,像災區的朋友一樣的活著,看看他們的遭遇,才會知道活著需要「勇氣」,而我們只要「呼吸」,現在請你跟我們一起關心,把災區的故事放在心裡,你會發現你的生活還充滿生機。 人與自然 【整溪治水】 桃芝颱風過後一年,被列為緊急項目的河川疏濬及護岸整建工程,大多已告一個段落。位在水里及信義鄉的陳有蘭溪,由於溪勢險陡,對外交通只有台21線,是疏濬工作最為困難,進度最為緩慢的區域。 從龍神橋到十八重溪橋這段河道,由於聚落集中,無法容忍上千輛砂石車日夜進出,在居民的強烈要求之下,承包商在溪床開闢了砂石專用道,以迎戰日見逼近的截止工期。然而雨季,已經來臨... ★[本會訊息]「動物開麥拉」專欄預告 --﹥ 推薦:陳瑞賓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還記得十幾年前考上動物系的時候,原本自信滿滿的想著,等到上台自我介紹時,只要說出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的,一定會獲得大家熱切的歡迎。還在腦中勾勒著大家鼓掌的畫面時,第一位上去了…「我是北X女中某某班,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心裡想著,嗯,沒關係…。第二位上去了…「我也是北X女中,我是剛那位的隔壁班…」嗯,又是一陣熱烈的鼓掌…接連二十幾位了,沒想到還是「我是XX高中,我也是第一志願考進動物系的」掌聲越來越稀疏,好像習以為常了…嗯,奇怪,怎麼這個冷門,又不知道畢業後能幹嘛的科系,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熱切的想讀呢?研究動物真的這麼吸引人嗎? 「動物開麥拉」專欄初次將介紹動物讀物-「動物勉強學堂」。作者張東君小姐正是這麼一位從小為了搶救床下的毛毛蟲不惜跟父母翻臉的動物小姐。雖然,場景搬到了日本京都大學,半夜拿著手電筒追蹤青蛙被情侶誤會追打、在公園林子裡被警察誤會成流浪漢、長腳的蛇…。想多了解研究動物的樂趣與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嗎?敬請期待「動物勉強學堂」!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