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森林顯影攝影比賽得獎作品暨森林老照片入選作品出爐 --﹥ 本報訊 由農委會林務局與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聯合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協辦單位之一的「台灣森林影像大賞系列活動之森林顯影攝影比賽暨森林老照片」得獎作品出爐了! 在森林顯影攝影比賽部份金牌獎得主可獨得六萬元獎金,參賽者非常踴躍的祭出自己最好的作品,所以比賽競爭的十分激烈,總參賽件數為4,086件,以下為各組參賽件數及前三名得獎作品及作者: A組森林景觀參賽件數1,470件,評選出23件 B組森林動植物生態參賽件數1,485件,評選出23件 C組林園綠地參賽件數1,131件,評選出23件 在森林老照片徵選部份則由何澤銘、黃光瀛、張賜福、李建鎮四位共11件作品入選,每件作品可獲得稿酬2,000元。 接著在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至九十二年四月期間將於北、中、南、東地區巡迴進行攝影巡迴展,展出內容為「森林顯影」攝影比賽暨「森林老照片」甄選得獎作品,並有生態攝影名家作品邀展,以呈現台灣森林生態的完整面貌。並將於台北展覽開幕式中進行攝影比賽得獎作品頒獎典禮。 詳細得獎名單公佈在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網站 http://www.csnp.org.tw 。 ◆[環境政策]美國淨水法案實施屆滿30週年 面臨執法不彰的窘境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oct2002/2002-10-18-06.asp ◆[生態保育]海濱候鳥在墨西哥的落腳之地正逐漸消失 --﹥ 記者 Diane Jukofsky & Katiana Murillo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oct2002/2002-10-18-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王茹涵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oct2002/2002-10-18-09.asp 作者:謝敏政 (船仔頭藝術村文教基金會發起人) 嘉義朴子溪和宜蘭冬山河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條河川,但是冬山河在脫胎換骨後,成為台灣河川整治的模範,每年吸引無數遊客前往親水,朴子溪急起直追,逐漸有人拿朴子溪和冬山河相提並論,令人津津樂道。 今年十月適逢朴子溪畔船仔頭藝術村文教基金會成立八週年,八有「發」義,見水則發、水漲船高,今年十月二日至五日,船仔頭基金會配合台灣區中小學運動會,規劃嘉義濱海一日遊,而十月六日配合總統府嘉義文化展,船仔頭以「溪望船情聯盟」,將到總統府廣場展示,在此光輝十月,船仔頭基金會在地發聲,發起第一屆「溪望船情嬉遊季」,為朴子溪拼觀光樹立里程碑。 借鏡達娜依谷,再造鰲鼓農場 阿里山鄉達娜依谷溪在經過八年的生態保育有成,如今成為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結合鄒族文化耀眼的觀光地點,山美社區居民的就業和福利幾乎都仰賴達娜伊谷。 而在東石鄉北港溪畔的鰲鼓農場,雖是中華民國野鳥協會等生態團體視為生態旅遊重點,但是也是政府工業區或軍事遊樂區規劃目標,生態保育和地方發展如何取得平衡,迄今尚未有具體共識,鰲鼓農場淪為大雞晚啼命運。 不過危機也是轉機,鰲鼓農場屬於蒜頭糖廠管理,蒜頭糖廠在去年的納莉颱風遭遇空前水災,廠內製糖機器動彈不得,該糖廠決心轉型休閒觀光,借重船仔頭基金會董事黃哲永協助規劃,如今五分車、黑糖園、風箏藝術館、親水公園一一浮現,延伸到鰲鼓農場的五分車,原本受限政策和法令,如今嘉義縣觀光推動小組安排陳水扁總統親自搭乘五分車,並到鰲鼓農場賞鳥,為鰲鼓農場轉型注入新活力。 民國九十一年是國際生態旅遊年,鄰近的台南縣七股溼地黑面琵鷺和四草的紅樹林生態巡禮遠近聞名,鰲鼓農場在嘉義縣政府爭取濱海國家風景區,明年可望和外傘頂洲及雲林縣和台南縣,成立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相輔相成。 農漁業結合休閒轉型 嘉義縣政府因應台灣加入WTO,除了農業積極推動休閒農業,輔導漁民因應漁源逐漸枯竭,船多魚少,漁筏將比照民宿管理辦法,擬訂嘉義縣漁筏管理辦法草案,十一月將提嘉義縣議會審查,其中劃定漁筏載客的初期水域,就是在朴子溪。 朴子溪的出海口在東石漁港,而外傘頂洲是嘉義沿海的天然屏障,也是優良的漁場,嘉義和雲林漁民在此水域養殖牡蠣,總統陳水扁首度踏上外傘頂洲,盛讚這是黃金海岸,是海洋台灣的新希望。 稿源:台中海線永續發展策略聯盟工作坊(II)〔關懷高美-生態、人文、產業〕嘉義東石鄉船仔頭社區營造之範例 ▲[專欄作家]「綠色建築的理想街區」--《綠色資本主義》第五章讀後感 --﹥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重要的是,我們要和自然一起運作…」,已故的著名美國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曾說過這句名言,但是,建築及規劃專業在從事設計時,卻往往忘記這句簡單但卻重要的名言。 以你我都曾經住過、去過、或短暫停留過的城市為例,在所有的人類發明中,城市是個揮霍且粗糙的場域,因為過度設計與人工化,不僅拆解了許多城市的自明性,也讓城市成為生態環境的殺手。這種景況不僅發生在地面上的實體建築,也發生在連接其下的下層環境,特別是因為人類活動所引發的各種污染,更再次挑戰生態環境對於人類施作的容忍程度。 從城市實體的演進及規劃設計的發展來看,全面性的建物能源改革、水資源規劃、及空間營造,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而從過去幾年對城鄉風貌的觀察中,不難發現台灣的城鄉建設似乎需要更宏觀的視野(永續發展)、更專業的規劃(生態規劃)、及更綠色的手法(綠營建),才能真實且貼切地成功營造城鄉風貌;易言之,城鄉建設不只是在城鄉風貌及市鎮街道中形塑形體,更要營造出與生態並存的綠色空間。 《綠色資本主義》與《四倍數》 從這個角度來看,《綠色資本主義》正是嘗試提供這種宏觀視野、專業規劃、及綠色手法的最新案例,從本書第一章「下一場工業革命」的原則與理論之引介,到後續幾章的案例說明,在在都顯示出本書三位作者的雄心大志。 第一章是很有意思的論述,說明《綠色資本主義》與《四倍數》的最大差別在於後者注重的是如何讓不同產業的人,在能源減半的情況下,將生活品質提高二倍;大體而言,《四倍數》並沒有考慮到恢復綠色資本的必要性,以及綠色資本的其他基本要素,而這些正是本書希望探討的更深層意涵─如何以基進的綠色資本主義顛覆傳統的、造成污染的灰色資本主義。 《綠色資本主義》第一章是整本書的理論基礎,提出四項基本策略:基進的資源生產力、生物模擬、服務與流動經濟、對綠色資本的投資,作為後續二到十四章的主要指導原則,第十五章「我們的地球」則在描述永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這些章節中,跟城鄉風貌及市鎮街道最有關連的是第二章及第五章;第二章之前本協會已作過引介,現在針對第五章「綠色建築的理想街區」提出值得我們省思檢視的意涵。 綠色建築 新觀念新風貌 第五章引介相當多的綠色建築實例,對於想要了解有關生態建築、生態城市或綠建築的讀者而言,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入門讀物,讓讀者瞭解到綠建築不只是把建築物塗上綠色而已,事實上,綠建築包括了空間規劃、建築設計、營建材料、建築設備、家電產品等全面性對環境友善的作法。但是從《綠色資本主義》及其它類似案例可發現,台灣最欠缺的是團隊基礎研究:要從事類似的這種研究,必須有跨學門、跨領域的多元研究,而台灣類似的研究一直相當缺乏,如果有也大都是單打獨鬥,只重視顯學或容易申請到經費的研究,因而忽視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此外,第五章也引介了一些重要的觀念,其中有些是新的,有些是十多年以前就被提出,只是尚未全面落實的。例如,居民休閒生活的「第三去處」(既非家也非工作場所)之提倡便是一個有意思的新觀念,第三去處的引介與「第三部門」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三部門強調的是在公私部門之外,透過「既公又私」的夥伴關係,來完成公部門無法解決而私部門無力解決的重大公共投資建設(例如BOT及環境信託都是類似的手法);第三去處則指介於住家與工作場所的中介過渡場域,可讓人們在工作與休閑之間取得平衡點,以緩和工作及家庭的壓力。 新都市主義及新傳統主義則早在1990年代便被歐美等國的規劃設計專業提出,只是尚未全面落實而已。新都市主義及新傳統主義都強調,規劃設計必須將基地附近的區域人文、歷史、及社會等特色融入在規劃設計思維中,以取代工業主義式的大量生產、快速消費、任意?棄的作法,這些新思維及新作法在美國「陽光帶」的州(例如佛羅里達州、亞歷桑納州)曾經被實驗過,不過由於尚未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典範,因而只是少數學術精英及設計專業「叫好不叫座」的實驗品。如何透過不同方式廣為宣傳倡導,以蔚為風潮並加以落實,相當值得大家反思。 總之,誠如本書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問題不可能在所處的情境中得到解決」,因此,我們更應該從陷入「直線式新陳代謝」的灰色資本主義之迷失情境中跳出,才能在更寬廣的「循環式新陳代謝」的綠色資本主義中找出解決之道! ●[活動]網路釣魚活動,呼朋引伴來釣魚 --﹥ 時 間:10月22日-11月3日 協會基於推動環境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的立場,協助台灣大學動物學系進行「推動南勢溪淡水魚永續利用問卷」,藉由問卷調查,彙整眾人對推動魚類永續利用的意見,作為政府規劃永續性休閒釣遊事業的基礎。因此,協會誠摯地邀請您填寫「推動南勢溪淡水魚永續利用問卷」,只要您跑得快手腳長,就能釣到魚喔! 網路釣魚活動得獎名單將於11月6日公布,我們也歡迎您隨時來信至 service@e-info.org.tw 提供對電子報的心得及建議,您寶貴的意見,是鞭策我們進步的重要動力! 活動網址 http://e-info.org.tw/activity/2002/ac02102101.htm 時 間:10月26日(六) 下午2:30-4:30 台灣一般家庭及餐飲業所產生的廢油,大多一再重複使用或直接倒入排水管中,對於人體健康不但有害,更會嚴重污染水質。廢水排入地下水道、河川及海洋後,則變成水中生物的大殺手,成為地球上嚴重的污染源。因此,廢油集中回收,再製成肥皂,不但做到廢物利用,也更能緩和水質與土壤污染問題,而且洗淨力強,好處多多,也是資源再利用的美事一樁。 特邀請台南環保大隊隊長歐老師遠至台北演講,現場除倡導大家利用家裡回鍋油做肥皂外,並現場製作肥皂供民眾使用,參加者還有送環保背包,歡迎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716 時 間:10月26日(六) 晚上7:00-9:00 協會所舉辦之大自然學苑──自然與生活科技系列課程於10月26日起,邀請到知名主播任立渝先生,為您揭開第三單元的序幕,主題為氣象與生活-台灣氣候特徵與災害,讓您更了解大自然中包羅萬象的氣候變化,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機會難得,名額有限,請千萬不要錯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