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鄭百評
一尾杯口粗的球蟒纏在楊志平臂上,揚頭吐著蛇信,楊志平輕輕撫摩蟒蛇平滑冰涼的皮膚,蟒蛇沿著他的手臂向上攀升,來到他的頸項附近,旁邊的人看得心驚肉跳,他卻一臉自在。楊志平是農委會兩棲爬蟲類動物收容中心的飼養員,成天和動物相處,他清楚知道,不能光憑外表判斷動物是否危險。 兩爬收容中心設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內,主要任務是收容緝私、販賣查獲的兩棲類與爬蟲類動物,包括蛙、蛇、龜、蜥、鱷等都是兩爬中心收容的對象,有時消防隊捕獲侵入民宅的毒蛇也會送到這裡來照顧。目前中心內有將近100種、上千隻兩爬動物,楊志平主要工作便是負責照顧、繁衍其中的蜥蝪和蛙類。 說楊志平從小就已在為今天的工作做準備並不為過。魚、烏龜、蜥蝪…,所有小孩能養的寵物他大概都養過。五專畢業後升學,楊志平放棄了機械背景,考進屏東科技大學的野生動物保育系,那段時間也是楊志平最如魚得水的時光,他可以親眼見到許多一般人只能在圖鑑上看到的動物,還能夠近距離觀察、紀錄動物的生態,楊志平更確定野生動物保育就是他這輩子最想做的事情。 兩年前,台北市立動物園招考飼養員,楊志平雖然沒有獲得園方青睞,卻也因緣際會進入剛成立的兩爬收容中心。收容中心像楊志平這樣的動物管理員有5個人,5個人照顧近千隻動物,勞累程度超乎想像。 每天的例行工作就要花掉半天時間,下午再換個墊料、整理飼養箱、幫生病的動物治療、為新到的動物打晶片、貼號碼,一天就匆匆過了。天氣好時還要帶大小烏龜去曬太陽,各種顏色、外形、大小各異的海龜、龜龜滿地爬的景象,可真是壯觀!收容中心每個月的飼料量驚人,光供蛇類食用的老鼠一個月就要吃掉兩千多隻,至於蜥蝪、烏龜吃的蟋蟀、麵包蟲和青菜,就更難計算了。 田野調查與緝私也是動物管理員工作之一,當保育警察出動查緝走私時,動物管理員得跟在一旁為動物做鑑定與檢查,把動物帶回中心收養。楊志平抱起一隻亞達柏拉象龜說,這隻就是他去查緝時帶回來的,現在市面上一隻可要喊到10萬元呢! 每隻走私來台的動物背後可能代表著十幾隻冤死的同伴。在走私運送的過程中完全沒水、沒食物,半路上就會餓死或病死大半,抵台後又會有一批因無法適應台灣環境而死亡,如果人類知道這些動物的遭遇,也許就不會想買了。 在收容中心兩年多,好些蜥蝪都是楊志平從三、四公分養到現在都已經有四、五十公分長,有的綠鬣蜥由他從孵蛋開始照顧,到長大、變色,就像奶媽一樣,有些常與人接觸的鬆獅蜥,還會親暱地賴在人身上。 在這裡,楊志平第一次接觸青蛙的飼育,想不到就這樣愛上了這嘓嘓叫的小生物。有一次,他到野外調查,發現葉子下方有個台北樹蛙的卵泡,但地面上已經完全沒有水份,楊志平便將卵泡採回來,細心孵化,從蝌蚪一直養到長成成蛙,他把半數的青蛙放回原來發現卵泡的地方,一半留在收容中心裡,現在這些樹蛙跟他最近緝私查獲的馬達加斯加金蛙共處在一個飼養箱裡,成了好朋友。 楊志平對布置飼養箱有一種生成的天份,蕨類、藤類爬滿沉木,濕漉漉的環境看起來就像是青蛙夢想中的家園。他說,收容中心空間有限,那麼多動物擠在一個箱子裡一定很不舒服,他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布置一個接近天然環境的空間來安慰牠們。 的確,近千隻動物全擠在一個數十坪的辦公室裡,對這些原來在野外恣意馳騁的生物來說實在委屈。楊志平說,環境過小,運動量不足,許多動物都有過胖的毛病,不久前還有一尾赤尾青竹絲死於便秘,幸好全新的收容中心很快就會落成,到時情況就會大有改善。 中心裡擺了不少栩栩如生的標本,都是動物管理員們的精心傑作。楊志平說,動物死時若屍體外觀還很完整,他們就會做成標本,不過兩爬中心收容的動物實在太多,大部份只能暫存在冰櫃中,他們不久前還因空間不足銷燬一批呢! 雖然薪水平平,工作環境有點與世隔離,能和心愛的動物相處,楊志平很滿意目前的工作,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限於政府政策,他在農委會的編制裡只是臨時雇員,「如果能成為動物園的正式員工,感覺上比較有保障一點,」相信這也是其他同事共同的願望。 ◆[生態保育]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是許多問題的救星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29-02.asp ◆[生活環境]英國家庭垃圾量到2020年可能成長為兩倍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29-03.asp ◆[土地及水文]空前水患橫掃摩洛哥大西洋岸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29-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生態藝術]綠動生命-徐偉斌 賴吉仁 鄭義郎 生態繪畫三人(五) 漁翁與船-翠鳥 --﹥ 文字作者:賴吉仁 怎不見漁翁在哪? 日頭太大睡午覺去了? 照過來照過來,看到佇立於船首的我-翠鳥嗎?可別小覷我短小的身軀,別名釣魚翁的我可是名符其實的捕魚能手,有我在絕不愁沒魚吃,可惜我捕的魚只夠我自己吃,想吃嗎?去問問這船的主人-達悟族漁人吧!
編按: 自即日起至12月10日,您將可在福華大飯店2樓沙龍(台北市仁愛路3段160號)欣賞到三位畫家的生態藝術作品了。而環境資訊電子報也將每日刊登一幅作品,共六幅畫作,以饗讀者。不過,由於版面大小受限,建議大家還是親臨現場,去感受一下心靈的震撼吧!而且,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和畫家們現場交流、分享喔! ■[無車日]<你,還在開車嗎?>新生活從城市思想起 (下) --﹥ 作者:亞倫.聖鄧寧 (Alan Thein Durning,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織執行長)
經由無數次這樣自願的選擇,都市往郊區的發展趨勢將可以得到扭轉。城市將受到制約。目前分配給汽車的都市土地約有四分之一,為土地投機商把持的土地比例稍低一些。這些土地都得將蓋滿了新建的建築物,因而增加人口的稠密度,減低城市對汽車的依賴。汽車仍然不失為許多交通工具中的一種,但是卻經過駕駛人進一步的深思判斷,只用在值得的旅程上。在市場經濟中,這種做法才是正確的。 西北區各大城市所做的已經夠了嗎?顯然還不夠。溫哥華市人口的增長,每年可以多出一個西區的人口,而且大部分的人口成長,都發生在市郊的豬鼻屋(指雙車庫的獨棟房屋)。全城市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上班族,每天都開車往返於不同的市郊區之間,使得城市中心反而顯得無足輕重。在波特蘭市,雖然有都市發展界限與全面計劃,郊區住宅開發案仍然不斷推出。至於大西雅圖地區,即使有全州發展管理法案以及風評良好的土地利用計劃,但是在公元2020年以前,仍被核准開發的農村用地多達400平方哩。事實上,在這個全州管理法案指導下發展出來的郡土地利用計劃,好幾個正是有計劃的都市蔓延。總體來說,在20年後將達到一個平均人口密度比今天還要低的大都會區。其他如愛達荷州的布也茲市、西蒙大拿州、加拿大的奧加那干谷地,以及溫哥華島的向陽側,其市郊發展都極為猖獗,人口的成長也空前的快速。 西北太平洋區,如今對它們的未來已有不同的展望,而且也開始改變其政策,但是要看到成果,或許還要等上一些日子。然而一步一步地,改變正在發生。 西北區的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半個世紀中,改變了整個地區的都市景觀。而且這種改變正方興未艾。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他們無疑地將會重新改建現存的大部分景觀。至於他們改建的方向,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他們能夠做出明智的抉擇,他們便會為未來創造理想的城市,不但具有蓬勃的經濟,且是安全又有保障的居住環境,對全球環境的衝擊力降低,而且形成興旺繁榮的社區。他們將會創造城市機能再現,也許一開始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時城裡的汽車數量銳減。不是因為汽車不再有用,而是因為人們沒那麼需要汽車。如果西北人能夠好好的選擇,那麼他們將擁有一個值得人類居住的棲息地。他們將可以為這個世界,設立值得學習的楷模。 【文章連載】■<你,還在開車嗎?>新生活從城市思想起
(上) (下) ●[活動]【風和變葉之旅】季風生態-軍艦岩步道導覽 --﹥ 時 間:12月7日(六) 上午9:00-中午12:00 秋是自然步道最美的季節,黃葉綴滿山頭,候鳥前來唱和,秋高氣爽正是與自然步道約會的好季節,讓我們一起體驗東北季風在福爾摩沙吹起的變化。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ews/2002activity/2002moutain.htm ●[活動]200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光榮戰役 --﹥ 時 間:12月07日(六) 下午1:20 「…清除公司處理這場當時空前絕後的大攤子『感覺無限光榮』;工人天天冒著生命危險,完全不知這些毒物的毒性,在曲終人散的那天還依依不捨;而台糖則自我嘲諷這是種很『不光榮』的事情;至於我…這一切盡在不言中Love it more than I can say。」 Love it more than I can say中的It是指片中的有害事業廢棄物。在屏東南州糖廠的一塊土地上,一場處理非法倒埋有害事業廢棄物的過程悄悄展開,這些廢棄物從何而來?內容物是什麼?埋藏多年後又為何需要再處理?鏽蝕的鐵桶裡漏出了什麼?這批數量號稱世界第一的廢棄物,究竟隱藏多少不可告人的祕密?一切是否只能「盡在不言中」… 詳情請參閱 http://www.2002tidf.org.tw/home.html ●[講座]國際生態旅遊系列講座-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生態之旅 --﹥ 時 間:12月7日(六) 下午2:30-4:00 為響應2002年「國際生態旅遊年」,由關渡自然公園主辦、新銳旅行社、海灣航空及TOGO雜誌共同協辦「國際生態旅遊系列講座」,由有多年舉辦國外賞鳥旅遊團經驗的台北市野鳥學會,帶來一系列的各國生態風情旅遊記錄,透過美麗生動的生態幻燈片、影片等方式,在演講者風趣幽默的帶領之下,讓民眾不用出國,就可以宛如身歷其境般地與美國的野生動物來一場驚豔的交流。 與會民眾還可參加現場的抽獎活動,獎品包括有:新銳旅行社的5000元肯亞旅遊券、海灣航空的肯亞─香港來回機票1張、TOGO雜誌的四人帳篷、休旅背包、休閒肩包及戶外休閒三角椅等豐富、精美的獎品。歡迎民眾踴躍參加,由於現場座位有限,請即早入場。
播出時間:12月7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噪音,是一種會讓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產生不舒服的音波,這也是一般人較容易忽略的汙染之一。人類若長期生活在超過七十分貝的噪音環境當中,在聽力、身體健康等各方面,都會遭受到嚴重的傷害,如:精神無法集中,情緒易怒,嚴重者甚至會永久失去聽覺。 建造隔音牆,是目前減少噪音干擾的方法之一,海洋大學的振動噪音工程研究中心,是國內噪音研究的佼佼者,節目中將會詳盡介紹他們的實驗測試。 如何維持生活品質,讓周遭的噪音減到最低,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課題,在本週節目中,我們將會帶您了解,在生活四週的這些無形噪音,對人體會帶來哪些傷害,而政府又該如何因應這項看不見的污染-噪音傷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