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拯救雲林莞草 民間團體在大肚溪口展開復育行動 --﹥ 本報訊 雲林莞草原是彰化海岸原生的海岸草澤植物,大肚溪口更曾是台灣最大的雲林莞草的棲息地。但如今在過度開發下,雲林莞草已在彰化海岸消失。為重現雲林莞草在彰化海岸的風貌,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民間團體上週日(11日)在伸港潮間灘地進行彰化縣首次的雲林莞草復育行動。種植後的雲林莞草,將由伸港國中持續進行監測其生長狀況,作為日後探討復育技術和成效檢驗的基礎。 過去大肚溪口伸港潮間灘地曾是台灣最大雲林莞草的草澤地,也是水鳥最重要的覓食棲地,由於垃圾掩埋場、高壓電塔的施工和非法魚塭的開發,使得雲林莞草在大肚溪口消失。彰化環保聯盟為喚起民眾對於雲林莞草生態的重視、重現大肚溪口的生態景觀,11日結合伸港國中師生和彰化縣生態旅遊導覽解說員,共同在大肚溪口伸港潮間帶進行雲林莞草的復育工作。 彰化環保聯盟蔡嘉揚指出,一般人多認為在海岸進行植物復育種植的物種就是紅樹林,所以從水利署到各民間團體在彰化海岸進行植物復育工作時,多半種植水筆仔海茄冬和欖李等紅樹林植物。但他指出,這並非正確的做法,因為中台灣彰化海岸的特性和台灣其他地區不同,中台灣彰化海岸是廣大的泥質潮間灘地,海岸第一線植物應該是雲林莞草,而不是紅樹林。 蔡嘉揚進一步指出,紅樹林生態固然有其重要的生態意義,雲林莞草和紅樹林不但具有紅樹林同樣的功能,在彰化海岸的地位甚至是遠遠重要於紅樹林。可是雲林莞草卻沒沒無聞,隨著潮間灘地的開發和破壞雲林莞草的面積一直在消失,目前僅剩下高美濕地有台灣最大的一片莞草草澤。 雲林莞草是屬於莎草科植物,因為地下的根球莖是多年生,地面上的莖葉則是一年生,也就是在秋冬天的時候枯萎,直到翌年春來繼續冒出新芽,如此週而復始,在春夏天形成極為翠綠的草浪。雲林莞草的生態功能和紅樹林相同,可以孕育底層的底棲生物魚蝦貝類,但在秋冬季節時會枯萎,讓灘地裸露出來讓秋冬天來台灣度冬的候鳥在這裡覓食。蔡嘉揚表示,紅樹林生長茂密之後,水鳥無法進去覓食,其擴張反而會侵占水鳥覓食的棲地環境,這是紅樹林和雲林莞草最大的差異。(2004-04-13)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台泥疑任意棄置廢污油案 發言人:案發前不知情 --﹥ 本報訊 花蓮縣環保聯盟等多個環保團體上週四(8日)於台北地檢署按鈴控告台泥公司花蓮廠與達和環保服務公司涉嫌任意棄置事業廢棄物一案,台泥公司發言人執行副總江正雄表示,廢污油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廠方沒有理由將其丟棄處理;而該公司花蓮廠遭檢舉排放廢潤滑污油的3台重油發電機係該公司委託達和公司運轉,此案檢舉人是前達和公司員工,因平素工作表現與考績不佳遭到資遣,懷疑是該離職員工的報復行為,台泥在案發前並不知情。 江正雄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指出,花蓮廠建廠之初,因電力不足而引進3台重油發電機並委託達和公司運轉。案發後他向達和公司進行瞭解,達和公司表示此案檢舉人平時即工作表現不佳,且在獲知將被資遣後曾發函達和公司索取離職金,表示將檢舉達和公司在場內偷倒廢污油的行為。因此達和公司懷疑此案係該員工報復所致,已於上月向該名員工提起訴訟。 江正雄表示,廢油具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台泥不可能將其任意棄置。且台泥平時即有定期檢查機制,但為何花蓮地檢署檢察官開挖時會發現廢污油則不得而知,未來將針對廢油回收加強內部稽查。江正雄也表示,希望環保團體可直接到台泥進行了解,台泥本身也是受害者。 針對此案,環保署公關室表示,目前花蓮地檢署檢察官已將現場封鎖,連稽查大隊與環保局都不得進入,因此後續只能配合檢察官再採取行動,在司法調查出爐前,不便再發表評論。(2004-04-13)
【相關新聞】 ◆[生活環境]全球電子廢棄物之毒流進印度新德里 --﹥ 印度,新德里,2004-04-08 (ENS)-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發臭的雅母納(Yamuna)河東側,有一個叫沙朗普的地區,在當地一個貧民區骯髒巷子的底端,瓦得瓦醫生(B.B. Wadhwa)將聽診器置放在一位瘦弱中年勞工的胸口,說這個人已經呈現了喉嚨出血與呼吸短促的典型問題。他說,在他的診所中,有這些症狀的病人數量已經快速成長,「這些人的病是因燃燒電線而起」。 這些電線是屬於廢電腦的元件。一批批廢電腦從美國、歐洲運至印度極度貧困的城郊地區,由這裡的勞工收集可再利用的元件或金屬,剩餘的有毒灰燼與塑膠殘渣則丟在附近的垃圾掩埋場。 從事回收工作的勞工多是婦女和小孩,他們以危險強酸融解舊電腦的內部元件,過程中釋放出含有鉛、戴奧辛等污染物的煙霧。來自德里一個電子廢棄物處理監察團體「毒物連線」(Toxics Link)的成員衛克海德(Kishore Wankhade)說,他們「被迫要吸入含鉛的煙霧」,他說,這些這些勞工是不得不在「毒物和生計」之間做抉擇的。目前印度每人平均收入約為2600美元,但仍有25%的人口仍處於貧窮的生活水平。一名交易商每拆解一台廢電腦可賺取50美元,但這些勞工一天的工資才1美元而已。 印度的電腦回收貿易事業是個相當新興的行業,發韌於印度在1990年代早期推行的經濟自由化政策,包括電子化政府的政策。不過,衛克海德表示,大部分的廢電腦還是來自海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8-05.asp ◆[生活環境]華府飲用水含鉛可能是全國問題的冰山一角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4-08 (ENS)- 一名美國環保署官員在週三(7日)表示,該機構缺乏足夠的證據,以瞭解哥倫比亞特區飲用水含鉛量增加,是否為一全國危機的指標。目前,環保署缺乏全國78%的飲用水系統鉛含量的資訊,並且在全國20個州缺乏相關資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8-10.asp ◆[全球變遷]研究警告:格林蘭的冰層會消失 加州雨量會減少 --﹥ 英國,倫敦,2004-04-08 (ENS)- 一份由一支國際科學家團體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持續數百年的結果,會使格林蘭的冰層消失,海平面會上升7公尺(合23英尺),淹沒全世界的海岸。該份報告總結,「因長期氣候變遷而使格林蘭冰層消失的情勢是不可逆轉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8-01.asp ◆[環境政策]澳洲新南威爾省預算案遭抨擊 --﹥ 澳洲,雪梨,2004-04-08 (ENS)- 澳洲新南威爾省的環境與自然資然預算已經被大幅刪減了6千7百萬美金,而該省三個現在各司其職的資源部門也將被合併成一個。在一項小型預算演說中,新南威爾省財政部長伊根(Michael Egan)強烈指責這項「聯邦政府野蠻削減財政」的改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8-04.asp ◆[生態保育]保育團體為企業量身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育網站 --﹥ 英國,牛津,2004-04-07 -就在歐盟誓言在2010年以前大幅度減緩生物多樣性消失速度的同時,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事務上的角色與責任也日益受到重視。國際性環保組織「守望地球」(Earthwatch)最近設立了一個兼具商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資源的網站「企業與生物多樣性資源中心」,提供企業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趨勢的各種資訊。網站中包含了所有生物多樣性在商業上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並提供新聞、實務的工具與計畫的指引,以及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各種法律規定及政策脈絡。企業可以從而得知其對環境的衝擊與改善之道,以及其他企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管理現況。 「守望地球」計畫發展部執行長西爾雅(Dave Hillyard)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基礎,而商業行為很明顯的也是整個社會的一部份。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消逝將會使得企業失去新的機會,像是新的產品發展或最新的科技,這些都代表極大的商業風險。」 英國艾莫科石油公司(BP p.l.c.)與守望地球的合作是可資參考的例子之一,該公司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和改善已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策略,持續與守望地球組織合作,並在重點地區發展「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BAPs)。
【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yjlii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yjlii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8-09.asp ▲[環境小百科]自然資源管理:妥善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 百科博士 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類生活和生產所需的任何形式的物質,均可稱為自然資源,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現今,自然資源或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方式,已由排除式的概念發展到參與式或共管式的概念。排除式的管理,是指過去管理者制訂法律、劃定範圍、開始執法,並沒有諮詢當地住民的意見,甚至將他們的意見或活動排除在外。參與式的經營管理方式,則強調尊重在地人的意見及需求,透過對話的方式建構溝通的管道,使得管理者能夠瞭解住民的想法,更進一步邀請當地耆老、意見領袖來參與法規制訂及經營管理。 百科教室 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從1960與1970年代開始就有所謂排除式與涵括式路線的辯論。隨著更多的個案研究與經驗討論,涵括式的取向在世界各地逐漸受到重視。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國際社會在自然資源與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方面,開始重視在地社群的參與並尋求鄰近社區的平衡發展。 在工商業發達的台灣,自然資源蘊藏豐富或者保護區座落的地方,多屬邊陲(山區、沿海),民眾的生活水準、社會福利、就業市場等,皆較都會地區不理想,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如農漁林礦或觀光產業,常是當地社區的主要經濟手段。因此,在當地推動保育計畫,特別是涉及規範或限制資源採集時,倘若不能兼顧社區的經濟發展、顧及當地民眾的生計,經營管理的效率都不是很理想。 國內由於法規架構的限制,主要的保護區系統如國家公園與自然保留區,皆屬中央集權的模式,也多採排除式的經營管理取向。雖然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係以地方政府為經營管理的主體,然要稱得上是富有功能性的參與式管理體制,還有一段距離。部份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主管機關(地方縣市政府)成立諮詢委員會,邀聘各相關政府單位、學者專家或地方基層公職人員組成,可謂具備共管機制的雛型,但仍有待改進,如主管機關強力主導政策走向,諮詢委員會尚停留於諮詢階段;或主管機關、保育團體與在地社群三者間互信低,互動也不高;或是運作時間不長,運作機制尚未穩定成熟。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楊小慧 彙編,曾伊茵 審校) 作者:翁御棋 最近國有財產局以「土地閒置使用及低度開發」為由,對許多座落於畸零地上或缺乏管理維修之舊有日式宿舍進行大規模整理,使許多宿舍區慘遭夷為平地的下場。這一波整理行動,雖然可以促進都市更新,並有機會得到一筆收入充實國庫,但我們喪失的,不只是城市的記憶、記錄世代變遷的建築(其中有許多建物未來可能成為古蹟)和珍貴的老樹,若以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看,我們更遭受一個極大且無法回復的損失。 以日本京都府為例,由於政府與民間的默契與規範,祇園不做任何現代化工商開發使用,保留著的歷史建築群呈現數百年來日本藝妓文化,每年帶來源源不絕的觀光資源,也為藝妓文化留下一個得以發揮的舞台,產生新的時代內涵。 相較之下,我們若能停下怪手,重新思考這些鑲嵌在都市裡小區塊的空間意義,給它更好的裝飾,我們會有許多驚喜。 它們可以是小劇場的舞台,可以是城市咖啡館、茶樓,可以用來舉辦新歌發表會、讀書會及提供社區活動的空間。散落其中的老樹,也可以為都市保留更多的綠意,幫助路人洗滌匆忙的心靈,並提供更多的生態棲所,讓一些小生命得以在城市裡喘息。 如果好好想想不同區域屬性的規劃,這些鑲嵌地的使用可以比一般公園有更多的彈性和可能性,提供無限的觀光潛力,城市的記憶地圖、生態地圖也可以有新的一頁。 台灣老街的保存運動,許多人士倡議除了「點」的保存之外,更應朝向「線」與「面」的整體規劃,這在許多國家都有成功的案例。雖然近日欣聞台北市文化局已將齊東街一棟日式宿舍列入保存計畫,但仍希望能聽到更好、更完整的保存再利用的計畫出現。 眼看一區區無限潛力的資源消失,相關單位可否及時「(怪)手下留情」呢?在資源有限的台灣,畢竟錯過了這次,下次可以選擇的機會就不多了。 緩一緩,想一想,應該會有更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課程]植物花卉生態攝影專題班 --﹥ 時 間:5月20日起(每週四) 晚上7:00-9:00 台灣擁有豐富的植物世界,四季變換著不同的山林面貌,更有著數不清的美麗花卉,吸引著動物與人們的目光。本班特邀植物攝影專家針對如何認識植物、拍攝植物的裝備與技巧,進行精闢的解說指導,歡迎已有攝影基礎的朋友報名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 ●[活動]每月生態村-山豬•飛鼠•泰雅獵人 --﹥ 時 間:4月24-25日(六-日) 數百年來,崙埤滋養著泰雅族人,在此狩獵、生活、 孕育子孫,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我們將邀請泰雅獵人帶領大家尋訪山豬、飛鼠及山羌等動物的足跡, 夜晚與部落長老圍爐,了解昔日的狩獵故事,以及住民世代累積傳承的生態智慧。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