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變遷]南非德班垃圾掩埋場沼氣可用作發電 降低氣溫 --﹥ 南非,德班,2004-06-16 (ENS)- 德班大都會區市政府與世界銀行簽署了南非第一份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交易協定,同意未來在世界銀行的「原型碳基金」架構下,實行垃圾掩埋場沼氣轉換能源計劃。簽署儀式於上週五(11日)德國第一屆「碳博覽會」(Carbon Expo)上舉行,此一博覽會亦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的展銷會。 「原型碳基金」將以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3.75美元的價格,向此項計畫收購38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減量額度。德班市長姆拉貝(Obed Mlaba)表示:「我認為像這樣大規模的計畫,是全非洲大陸第一個從垃圾著手的計畫。」 這項計畫的內容包括:加強3座垃圾掩埋場的沼氣收集,並利用掩埋場沼氣發電,此外,德班目前向其他公司購買的電力將被取代,改以沼氣發電供應。 這項計畫所鎖訂的溫室氣體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這項計畫將提高垃圾掩埋場沼氣的收集量,這些沼氣約有50%是甲烷,若無收集措施,它們將被排放至大氣當中。利用掩埋場沼氣發電所產生的電力,也將取代目前電力併聯系統中的燃煤發電來源電力,藉此進一步降低整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世界銀行「原型碳基金」經理紐康柏(Ken Newcombe)表示:「這項計畫象徵了在發展中國家發展掩埋場沼氣發電的潛能。」 紐康柏說:「根據世界銀行最近公佈的一項碳市場情報調查報告顯示,全球的『碳財務』(carbon finance)計畫,有1/6和掩埋場沼氣有關」,「這顯示出『碳財務』具有促進發展中國家革新垃圾處理方式的潛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6-02.asp ◆[能源議題]美國育加山核廢料儲存槽過熱 核廢料專家小組對此提出謷告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16 (ENS)- 美國將高階核廢料存放在育加山內部的計劃,由於其溫度可能高於水的沸點,負責審查核廢料儲存場開發計劃的科學小組已對此發出紅色警訊。在對國會提出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核廢料技術審查委員會指出,若繼續執行此一高溫儲存槽計劃,那麼核廢料儲存槽將會逐漸腐蝕,導致輻射外洩到自然環境中。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6-04.asp ◆[環境政策]美國加州已準備降低車輛溫室氣體排放量 --﹥ 美國,加州,沙加緬度,2004-06-16 (ENS)- 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於週一(6/14)提出草案,預計在未來10年內將汽車和輕型貨車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降低30%,此一草案若能通過,加州將要求汽車製造商生產全球暖化污染氣體排放量較少的車輛,進而成為全美第一個立下此法的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6-10.asp ◆[其他]預防恐怖主義核武攻擊 夏日奧運會已作好防禦措施 --﹥ 希臘,雅典,2004-06-16 (ENS)- 在2004年雅典奧運開幕(8/13)到閉幕(8/29)的這段期間內,一套多層面的防禦措施將進駐雅典,用以保護運動員、教練、籌備人員及觀眾免於恐佈主義的核武威脅。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6-03.asp ◆[生態保育]今夏不惜一戰 綠色和平最新行動開啟了森林保衛戰 --﹥ 美國,奧勒崗州,2004-06-10 - 綠色和平組織週二(15日)在奧勒崗州發起第一個保衛行動:放置一個3噸重的貨櫃阻擋伐木道路,還有3位激進的行動者自願被鎖在那兒,一個鎖在貨櫃外,兩個人在貨櫃裡面跟固定在路邊的一根柱子鎖在一起,他們同時利用太陽能板發電,用電腦來對外發佈照片,以及維護網路論壇。他們鍊在那裡7個小時直到警方破壞他們的鎖。被封阻的是被綠色和平組織稱為「236英畝古森林」地區一條通往聯邦木材銷售站的道路。 綠色和平組織的森林保衛戰是為了阻止布希政府開放商業性的砍伐。當局列舉了一些需求來快速推動一些讓過渡成長森林疏伐的計畫,並限制公眾訴願程序,透過委託管理合同與預防火災的救援性砍伐等名目來增加砍伐幅度。 綠色和平組織宣告這次行動只是一個開端,目標是要停止所有在公有土地上進行的商業砍伐。綠色和平組織的執行長李查森(Bill Richardson)發表聲明:「這些美麗古老的樹木是我們國家的珍寶,地球的肺;布希政府不但沒有保護這最後的森林,反而要消滅她。」雖然3位抗議者已經被逮捕,貨櫃也被移開,只暫停了一天的伐木,但是宣傳的目標已經達到了。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郭啟彬 編譯,葉春良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唐炘炘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6-09.asp ■[環境關懷事件]緊急邀請連署與轉載:要求政府增加「廚餘回收再利用」預算編列 --﹥ 發起者: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台南縣環境保護聯盟 民進黨標榜綠色執政,理應提出具體落實永續台灣的綠色產業政策,但是在政府日前提出的「挑戰2008綠色產業計畫」與「環保署新三年計畫」中,我們看不到可以具體落實執行「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綠色產業」願景計畫與政策。目前政府所提出有關「挑戰2008綠色產業計畫」,大部份經費編列於「飛灰」與「灰渣」之處理,未編列任何廚餘回收再利用的經費,而「環保署新三年計畫」中廚餘回收再利用的預算經費,至2006年為止,每年竟不超過3億元。 廚餘佔垃圾總量約30%左右,有效回收再利用將可大量減少垃圾焚化污染,不過在各地方政府得不到中央足夠經費編列補助之下,地方政府雖有心也難以全面推動執行廚餘回收再利用。值此行政院新執政團隊剛啟動之際,我們發起「要求中央政府增加『廚餘回收再利用』預算編列」連署活動,希望各縣市人民願意執行廚餘回收再利用的意願與心聲能傳達到中央政府。 連署訴求:
行政院目前已在核定94年度環保署預算,7月就要送立法院審查(立法院只能刪不能增加),所以拜託各朋友影印連署書,廣邀親友連署,6月24日以前回傳。 連署發起團體: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台南縣環境保護聯盟、台南市社區大學、富強教會、安順教會、東寧教會、聖功修女會、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台中工作室、楓樹腳社區、非核台灣聯盟、台灣生態學會、高雄自然讀書會、台南自然讀書會、台灣藍色東港溪生態保育協會、高雄市綠色協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花蓮環保聯盟、彰化環境保護聯盟、台東看守聯盟、洪雅書房、台灣永續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看守台灣聯盟、台灣綠色陣線、雲林縣野鳥學會、雲林自然讀書會、台中市自然關懷協會、台杏文教基金會、台灣教師聯盟、南島社區大學、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雲林縣鄉土教育協會、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洄瀾夢想聯盟、新竹公害防治協會、草山文教基金會、高雄市柴山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灣綠黨、嘉義市公共事務關懷協會、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北港文化工作室、宜蘭環境保護聯盟。
【相關網站】 作者:陳佳聖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以永續為基礎、以節能為指標的綠建築,已成為解決地球能源危機的一大契機。1996年台灣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綠建築概念悄悄在台灣展開。2000年3月,環保署的「國家環境檢驗大樓」,成為國內第一棟取得「綠建築」標章的大樓。2001年,台大有了第一棟實驗性質的省能房屋,2003年第二棟省能房屋建造完成,就是「台大綠房子」,之後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的環保建築也陸續登場。到底綠建築與我們的生活有何相關?綠建築能改善我們長久以來病態建築的問題嗎?現在該是你來了解綠建築的時候了! 綠建築是一種概念 綠建築的概念,源自於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IUCN)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首次提出的「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pment」,呼籲全世界重視地球的資源耗竭危機。接著,1987年世界環保與發展會議(WCED)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有系統的人類永續發展策略,獲得全球共識。1993年聯合國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ED),展開全面的環保運動。此後與居住建築有關的永續發展議題蜂擁而至,先是1996年6月聯合國召開的「人民居住會議」中簽署《人居環境議程》,同年我國行政院也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1998年京都環境會議中正式制定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目標。接著2002年在南非舉行的第二次地球高峰會議,則確實檢驗國際合作的環保成果。 究竟什麼是綠建築?沒有人能說出一個定律般的答案,因為這個概念還是進行式,每個國家需要適合自己的定義及技術,來保護自己居住的環境,來實踐屬於自己的綠建築理念。來看看不同國家的說法: 歐洲稱為「生態建築」或「省能建築」,強調生態平衡、保育與物種多樣化、資源回收再利用、再生能源及節能等。日本通稱「環境共生建築」,重點放在減低環境衝擊、與自然調和以及居住舒適性這3大特性。美國稱之「綠建築」,具有能源效率與節約、室內空氣品質、資源與材料效率、環境容量等特性。 至於台灣,則稱之為「綠建築」。台大的綠房子遵循「自然、省能、環保、永續」原則,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公布2003年最新的積極定義,則將綠建築界定為一符合「生態、節能、減廢、健康」(EEWH)的建築物。 綠建築是一種實踐 一棟建築的形成若能從建材和各種組成因素中,直接加入對於環境保護、資源永續和節約能源的設計,就可稱為綠建築,包括各種建築手法及各種建材的選擇,以石頭、木材、金屬和玻璃等自然建材為首要選擇目標,加上建築周邊的自然景觀設計以增加綠化環境,甚至以生物多樣性為目標的生態池等等,皆是綠建築的範圍。若建築中的各種能源利用如電燈、建築外殼和節水設施等都以節能為首要考慮,那就更加接近綠建築的實現了。 永續發展為綠建築的基礎,建構在建築上的無論是設計或建材都必須以永續為中心思想,才得以永續經營,而與環境息息相關的各種綠建築評估指標才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實踐。從內政部建研所公布的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與地球環境關係的表格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綠建築如何改善我們的環境問題。
綠建築是一種改變 說到蓋房子、搞設計,不是一件輕易的事,且綠建築的實行也非如同「舉手之勞作環保、你我都做得到」般輕鬆簡單。但是如果你也認同「生活要陽光、居住要空氣」的概念,同時也體認到地球的能源危機,那麼綠建築又多了一個朋友;有了朋友在各地影響、從中牽線,那綠建築也得以改變我們使用資源的方式與想法。有機會,讓綠建築改變你的生活,改變孩子的未來。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編輯:愛蜜莉.貝克,麥可.李察森 後現代主義環境倫理,質疑人類是否能脫離我們用以詮釋自然的文化架構而了解自然。相較之下,世界觀本身不僅是一種對自然的寫實描述,更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依據世界觀可以適用多久、是否將資源公平均分或在該文化脈絡下生活品質如何等等,我們可以判斷一項世界觀是好是壞;這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不需要掌握非人類自然界之絕對的、最終的或甚至真實的面貌,就可以形成有關一個地方的倫理。生態學就是人類家鄉的邏輯,我們的「環境」就是我們視野所及的自然。這種倫理可能隨著民族不同而有所不同,這就是多元論的環境倫理學。 「現代」不等於「正確」 西方受過教育的人常常會認為「現代」的觀點就是正確的,這源自於啟蒙時代的哲學思想與科學發展。這種見解對人類追求知識、自由、快樂、獲得進展、學習更了解自然、如何加以有效使用,以及達到更高的生活水準來說,是非常有助益的。不僅如此,人們還相信現代觀點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因為它是正確無誤的;其他的則都過時了。 後現代主義認為這種想法非常驕傲而天真。我們需要進入後啟蒙時代!即使在西方,人們對自然的了解也都為時短暫、只是對抗它或利用它,如此獲得的有限知識非常狹隘,遠比我們所能意識到的還要狹隘──那只不過是一幅自然的草圖或卡通畫而已。 澳洲的原住民與貧瘠的土地親密共處,依賴土地維生,事實上他們對自然的了解可能比在超級市場採買雜貨的西方生態學家更多。 地球的未來是一場競賽 「自然」是個富含意義的字,這在用以描述它的隱喻裡看得出來:上帝造物、偉大的生命鏈、鐘錶的機械裝置、渾沌、演化的生態體系、大地之母、蓋亞(Gaia)、宇宙蛋、在梵摩(Brahman)之上旋轉的瑪亞(maya)(表象、假象),或是輪迴(samsara)(流動、轉向),或重新構成道(Tao)的陽(Yang)和陰(Yin)。 這些對於自然的不同描述,必須視為不同社會力量之間彼此權力鬥爭所呈現的結果。將狼隻送回黃石公園的環保人士,談了很多有關生態體系完整或狼是一種多麼尊貴的動物;真正驅動他們的是一種感覺,覺得20世紀初期導致狼群消失的社會力量是錯誤的,現在應該選擇讓黃石公園成為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些反對再度引進狼群的牧場主人對懷俄明州西北部要變成什麼樣子,則有另外不同的願景。他們以不同的顏色描繪狼的面貌。重要的不是狼真正是什麼樣子,而是兩個社會群體在選擇不同的未來。整個地球的未來一直都是眾多社會力量逐鹿的競賽,先完成構想再實際執行,建構出我們希望擁有的自然。 正確選擇自己的生命故事 但批評家回應,人類不是單獨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務必要覺察同時存在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我們必須要知道這麼多,才能知道還有什麼在我們建立倫理學的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部份。如果的確有所謂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話,當我們決定應該如何了解我們居住的地方、如何對待這些地方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了解這些價值。 當面臨倫理上的抉擇時,對人類來說最適當的行為,往往包括去了解生活中有什麼其他的好的部份,並在人類面向別種方向時,仍停留在那些好的部份裡。環境倫理是關於在一個地方土生土長,那為什麼不把這想成在選擇我們作為人類的生活故事呢?因為那有更多故事可以思索,能與許多和我們一起共享這個星球的更大生物社群連結在一起,我們務必要對它們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正確地選擇我們自己的生命故事。 結語 如同我們所看到的,環境倫理學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我們所追溯的各種環境倫理學彼此之間有很重要的差異。然而,以各種不同方式建構出來的環境倫理學都是要讓全人類以地球手足的身分看待彼此,一同結合起來,以維護我們的地球家園為己任。 本文譯自:愛蜜莉.貝克及麥可.李察森編輯,《倫理學的應用》(Ethics Applied),第二版,第11章倫理學與環境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紐約:賽門與舒斯特出版公司,1999年),頁407-437。 ●[活動]植物染DIY (大菁染) --﹥ 時 間:6月26日(六) 下午2:00-4:00 本活動歡迎對植物染DIY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參加,但請務必事先報名,以利材料準備。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ff.org.tw/g-bookstore/grapevine06__.htm ●[講座]愛台灣,從拒絕外來種做起-觀賞魚、兩棲、爬蟲類寵物棄養之危害 --﹥ 時 間:6月25日(五) 晚上7:00-9:00 來自美洲的火蟻,讓農夫不再敢赤腳下田,孩子上體育課怕怕!各地溪流和水庫,被民眾放生的巴西龜、琵琶鼠、美國牛蛙攻佔;來自中國大陸、南韓的梨木蝨,讓台灣水梨結不了果;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小花蔓澤蘭,讓台灣中低海拔山林一塊塊地窒息。外來種把台灣當新樂園,破壞這片土地和諧的物種依存關係,我們的子子孫孫,將無可遁逃地飽受外來種的騷擾與威脅。救救台灣,來聽聽您能怎麼做! 詳情請參閱
http://www.udngroup.com/2c/promote/main.jsp?f_PAPER_ID= ●[營隊]兒童賞鳥與自然體驗夏令營 --﹥ 時 間:7月3-15日(共6梯次) 台北市野鳥學會每年暑假都會舉辦兒童賞鳥與自然體驗夏令營,除了鳥類更加入許許多多大自然的元素,提供國小2到6年級學生認識自然生態及野生鳥類,並實地到野外觀察大自然,幫助小朋友走出封閉的都市生活,親身萬物生命的無窮樂趣。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bst.org.tw/redirect.asp?n=4
播出日期:6月21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海島上的殿堂 12年前,1992年的夏天,江柏煒還是台大的研究生;他為了一項研究計畫,隨著老師第一次踏上金門。當時的金門仍處於戰地政務時期,繁瑣的申請手續及嚴肅的軍事氛圍,為這個遠離台灣的戰地前線增添幾許神秘面紗。行旅到此,震懾他的卻是金門的建築。 【人與自然】東引之光 2004年7月,東引燈塔即將歡度百年之慶,這座屹立在懸崖之上的白色燈塔,百年來為海上南北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但是在歡慶百年的時刻,燈塔有了新的任務,它不僅依舊是海上的明燈,更成為東引著名的地標,為這座讓人遺忘的島嶼,照耀一個美好的未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