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7都市區試辦光碟片及行動電話回收 --﹥ 本報訊 環保署自93年7月1日至12月31日試辦「廢光碟片」及「廢行動電話」回收,並擇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及台南市等地試辦。執行首(7)月,共回收廢棄光碟片1300多公斤及行動電話約70公斤,目前清潔隊運作良好,環保署呼籲民眾多加利用。 「廢光碟片」及「廢行動電話」目前並不屬於環保署公告的回收項目,近年來因科技產品普及、推陳出新,淘汰的舊品逐年增加,惟廢棄光碟片多為資料收存工具及語音娛樂產品,使用期限長,不易拋棄; 汰舊之行動電話則 多循二手貨系統,或保存於家中,兩者均未見大量廢棄。經環保署研究發現,廢光碟及廢行動電話推估數量及實地訪查數量差異頗大,而7都市區試辦首月成果,符合研究的預期。 環保署將於試辦結束後,視回收數量及運作情形作為規劃參考,因此,環保署呼籲民眾家中如有廢棄的光碟片(CD、VCD、DVD等)及行動電話,請交 由清潔隊資源回收。任何回收上的問題,除了可與上述各試辦縣市環保局聯繫,也可以致電環保署免付費專線0800-085-717洽詢。(2004-08-16) ◆[生態保育]石灰岩礦場計劃 侵佔高加索荒野 --﹥ 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2004-08-11 (ENS)- 根據一俄羅斯高加索環境監督團體所指出,一處毗鄰高加索生物圈保留區的獨特荒野,很可能將開闢一處作為玻璃業原料供給源的石灰岩礦場。此生物圈保留區已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點之一,相當稀有的鳥類和動物棲息於此山區,而這裡也是歐洲少數幾個尚未受到人為破壞的地區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此區域內的亞高山與高山草原地帶,一直以來都是野生動物所獨享的牧草區,另外還有一片從低地延伸到亞高山區的廣大森林,則是歐洲大陸上極罕有的原始未開發森林。這個地區擁有極具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包含了本地特有的重要野生動植物;它同時也是歐洲野牛眾多亞種的發源地,以及「重新加以引入」(reintroduction)的野放復育地。 考量這些針對的天然資源,庫班(Kuban)州立大學一群生物學家們正採取抗議行動,反對石灰礦場的設立。這群科學家已發出一封正式函給亞爾什朗斯克(Apsheronsk)當局的首長,明確指出該區域「因為有廣闊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形,以及當地特有的古代孓遺植物」,因此具有重大的環境與科學價值。 他們表示,新的礦場「將會嚴重污染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質」。他們擔心「開礦過程中的爆裂活動會破壞石灰岩洞穴,損害其古生物學、考古學以及觀光旅遊上的價值。」 這群科學家還認為,一條流經石灰岩礦場劃定區的溪流,應該是「具有備援功能的純淨水源,必須加以保存。」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1-03.asp ◆[能源議題]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開支票 當選將拆除內華達州核廢場 --﹥ 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2004-08-11 (ENS)-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於昨天表示,應中止將美國國內核廢料埋置於內華達州境內育加山下的計劃。凱利指出,貯存核廢料的安全性尚未經科學證實,且運送核廢料至育加山的過程中,在安全性、保護措施和經濟上的風險過大,所以此一計劃不適宜再繼續進行。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1-10.asp ◆[全球變遷]死亡區域逼近美國奧勒岡海岸 --﹥ 美國,奧勒岡州,谷心鎮,0004-08-11 (ENS)- 在美國奧勒岡海岸的中心位置,已形成一低氧、無任何海洋生物生存的區域,這已是三年來發生的第二次案例。此現象近似於2002年的情況, 在位於紐波特和佛羅倫斯中間位置的奧勒岡內陸海岸,形成一個海水含氧量過低的區域,導致大量的魚類和無脊椎海洋生物死亡。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1-02.asp ◆[其他]肯亞飢荒 緊急募援9700萬美元 --﹥ 肯亞,奈洛比,2004-08-11 (ENS)- 不穩定的降雨量導致肯亞損失大量農作物,這也促使肯亞總統齊貝吉(MwaiKibaki)在7月宣布國家級災難。在此同時,一種有害的穀物黴菌 「黃麴毒素」使得已收成的穀物受到污染,迫使該國政府須消毀貯藏的穀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1-04.asp ◆[其他]你的午餐會扼殺我們的星球嗎? --﹥ 英國,蘇格蘭,亞伯費迪,2004-08-12 - 美乃滋和巨嘴鳥有什麼關係?吃哪類午餐三明治會影響猩猩的生活?為什麼發泡飲料會令老鷹口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蘇格蘭分會新設的網站IS YOUR LUNCH KILLING THE PLANET? 針對食品和環境生態之間的關聯,提供給消費者更多的資訊。以美乃滋鮪魚和蕃茄生菜培根三明治為例,說明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會如何影響環境。 例如:
消費者有權選擇,了解這些食材來源及製造方式,將有助於我們判別更適合的食物。
【資料來源】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楊璧如編譯,蔡季勳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吳博盛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吳博盛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1-09.asp ▲[深度報導-生態工作假期系列]結合生態與志工的度假方式 生態工作假期在台灣萌芽 --﹥ 本報訊 2003年7月,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台灣人,遠渡重洋跑到受車諾比核災創傷的白俄羅斯,和其他一樣是遠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志願服務結為夥伴,協助當地的核災移民蓋了三個月的房子──而且是蓋友善生態的黏土木架屋。 這些人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獲得媒體廣泛報導,可以觀察到的是,不管是稱為「勞動假期」或「工作假期」,這類在國際間行之有年的「結合度假與勞動服務」的活動形式,已逐步在在台灣萌芽發展,觀念已逐漸推展開來。 何謂生態工作假期? 事實上,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一種新型態的休假形式,也是一種新型態的志工服務形式。簡單來說,工作假期就是在工作或學校放假的期間,參與義務勞動工作,藉由工作來服務社會,並且得到休閒放鬆的休假功能。 工作假期的概念源自於上1920年,當時法國的農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遭到嚴重破壞,法國和德國的青年於是組成工作營隊,幫忙重建農場。之後,世界興起了一股工作假期的風潮。60年代,獨立的東西歐國家以和平計畫(peace project)名義成立各種工作營隊,投入歐洲的重建工作。到了80年代,開始有人將這樣的工作營隊形式,運用在環境保護上,並且成為環境信託團體號召短期志工投入生態保育的主要活動型式。 其中,以「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oinal Trust)所發展的工作假期活動最為發達。英國國民信託組織從1967年起,先後展開13種各種類型的工作假期,包括各種專門針對大學生舉辦、或是30歲以上、50歲以上人士所參加的活動。目前,法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全世界已有80幾個國家,舉辦了2000個以上的工作假期活動。 這些工作假期類似夏令營,並多在農場、森林、山區等自然環境中舉行,然而參加的人,來到營隊不只是玩樂或是欣賞大自然而已,還得從事種樹、淨山、復育植被、建立生態池等勞動工作。藉由在大自然裡實地的工作與生活,融入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體驗大自然,舒展身心,學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並為自然環境付出一份心力。在休假時工作,在工作中休假,服務社會,也服務自己,這就是獨特的工作假期。 生態工作假期在台灣 截至今年夏天之前,台灣目前雖尚未有以「生態工作假期」為名義舉行的活動,然受國際風潮影響所及,其觀念業已漸次在本地保育界萌芽。例如荒野保護協會與7-Eleven合作,利用租借的廢耕農地建立溼地庇護中心,將台灣各個遭受破壞的溼地所搶救的瀕絕植物到庇護中心收容保護,這個工作,7-Eleven便時常號召公司員工利用休假時間到庇護中心做義工,一方面藉此傳遞保育的精神,一方面也讓員工享受到自然休閒的度假風情。這樣的模式,雖未有「工作假期」之名,實已具備了「工作假期」的精神。 台灣破天荒第一次的國際生態工作假期,將於本月15至18日在台東太平生態農場舉行,此次活動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拜耳公司合作主辦,將服務目標鎖定在生態方面,號召志工協助台東利嘉林道山區的住民,以生態工法建置人工生態池。山區住家因地處偏遠,僅有初級的污水處理系統,因此利用生態池的建置,將生活污水引入池中,利用池中底泥與水生植物,吸附有機物質,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同時,生態池也能提供昆蟲、動物更多樣的棲息環境,保育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這次活動的辦理活動的模式,主要借重日本環境信託組織的辦理經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00年曾派員至日本取經,參加由國民信託協會在日本三重縣赤目市舉辦的「日本2000橡實工作假期」(Acorn Holiday Japan 2000),協助營建一段觀賞溼地生態的小木橋。當時活動結束後,環境資訊協會便積極思索工作假期在台灣舉辦的可能性,適逢台灣拜耳公司有意藉由參與生態保育工作落實其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承諾出資贊助,更鼓勵企業內部同仁參加,幾經磋商,雙方便合力催生了台灣第一次的生態工作假期活動。 據調查,在推行國民信託已有百來年的英國,其國民信託組織靠著舉辦各式工作假期,可以賺取每年約6.6%營運經費,對於台灣各地社區型生態保育組織的經費籌措與自主經營,絕對有其正面助益,值得大力推廣。 與世界交流 你也可以參加這些活動 日本:在日本北海道音別町的「鬼無別」(Kinashibetsu)溼地,牧場主人連同當地民眾以及日本國民信託協會的幾位成員,於1994年成立「鬼無別之友會」,1998更名為「鬼無別溼地信託」。該會在在建造了「國民信託小屋」,成為「工作假期」計劃的中心,參與成員多是學生和海外志工。志工的工作包括整修圍籬、鋤草、維護觀察步道、以及復育沼澤等。除了交通以外,志工須負擔每晚1,500日圓的住宿費。 南非:由保育團體Enkosini Wildlife Sanctuary與The Lion Foundation合作,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舉行的工作假期,最少需參加一個月,費用890美元,每多待一週要多繳190美元。活動內容包括:四驅車維修保養與駕駛、來福槍射擊訓練、巡守國家公園、維安、植被復育、地圖測量與繪製、邊界柵欄架設、動物幼兒照護、物種分部調查與紀錄、生態旅遊相關設施施工、社區教育、開發再生能源設備等等,非常多樣化而吸引人。 英國:在這國民信託發源的大本營,光是今年一整年,國民信託組織在全英各地所辦理的各類工作假期活動便有145場,明言歡迎世界各地人士參加,這些活動,都可在該組織的網站http://www.nationaltrust.org.uk/查詢,並可線上報名。 誠然,生態工作假期絕不只這些,像本文一開始提及的到白俄羅斯造屋活動,便是其一,懂韓文的朋友,也不坊前往韓國國民信託組織網站查詢http://www.nationaltrust.or.kr。
【相關文章】 ▲[自然與倫理]逾越節之花(2)-美麗神聖的生命面貌 --﹥
作者:羅斯頓 (Holmes Rolston III) 聰穎的逾越節花,為何可以在冬末如此迅速地開花,自有其作用上最簡單的解釋。它一定有大到足以吸引早出之少數昆蟲的花瓣(或如植物學家所喜稱的「瓣狀花萼」)。其掌狀葉片與莖部的透明絨毛所形成的毛狀表面,不但產生了隔熱效果,同時一如小楊柳般造成1種輻射熱,提供了小型的溫室效應。此種護背亦可保護逾越節花不至受到不需要的輻射,而絨毛則幫助其節約水份。 鼓動人心的美麗 逾越節花根系中儲存的能量向上輸送作為春季生長之用,空心的莖部則提供數種功能:使植株可以快速成長,颳風時可以彎曲卻不折斷,同時也使花朵可以面向春陽,得到足夠的太陽能,保持其功能有效運作。其組織液凝點甚低,並且全株浸潤在1種苦澀的刺激劑中,以防止鹿與麋鹿啃食,其效果一如玫瑰的毒刺。 誠然這些是關於存活過冬的能力,但也幫助我瞥見更深之事──加添在科學之上的藝術技巧。這種基礎性的、語源學上的豐富(exuberance),較可預期的繁茂(luxuriant)意涵更為深沉。如此鼓動人心的美麗,不正是訴說著大自然的面貌?逾越節花超越僅僅攀懸在生命邊緣的層次,而以神旺盛妝的美麗去忍耐抵擋寒風。 藝術與生命相結合 蝴蝶啜飲此花的花蜜,我很快就注意到其雙翼之美。蜜蜂也來拜訪,我必須更近觀看,從其翅脈中發現藝術與生命構造結合的證據。就如當我們將美麗從鳥鳴的旋律或人類的浪漫愛情中剝除,所剩下的將只是光裸的生物繁殖的功能。若將豐富的事物縮減成較貧瘠的事物,則是拒絕了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當生命的創作力被釋放出來,花朵可以在人類心靈中建造何等不可思議的形象啊! 花朵這個詞發源於波斯人的圍牆花園,花朵讓我們人類首次瞥見樂園。在挪亞傳說的年代裡,希伯來人視彩虹為洪水之後的記號,象徵生命不會永久被摧毀。逾越節花亦是如此,當其以打破激烈寒冬之勢怒放時,乃是生命存活的提醒,是對樂園的希望。在洪水之後,在冬季之後,大地總會重回花園的季節,而引領我們多少更靠近終極的自然意涵,甚至是掙扎奮鬥之美麗神聖的生命面貌。我們將開始發現──在塵土大地中得見美麗的逾越節花,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
【文章連載】 本文譯自:羅斯頓教授所著《哲學走向野性》(Philosophy Gone Wild),256-261頁。 ●[講座]「親近桶后、守護烏來」系列講座-四驅車對溪流環境的衝擊 --﹥ 時 間:8月17日(二) 晚上7:00-9:00 透過桶后溪環境教育宣導講座,讓參與的學員瞭解溪流環境的生態,進而願意參與烏來桶后溪駐站環境宣導的工作。最後,藉由義工的環境宣導,期望提升遊客對於溪流環境的認識,進而瞭解溪流遊憩時應注意的事宜,以保護水資源維護環境生態。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project/2004/tp/tongho1.doc ●[研討會]2004年台灣蝙蝠研究研討會-台灣蝙蝠研究現況 --﹥ 時 間:9月18-19日(六-日) 本研討會內容包括台灣蝙蝠物種辨識與分類現況、台灣蝙蝠屋的推廣經驗、台灣地區鼠耳蝠分類地位、台灣管鼻蝠分類簡介、蝙蝠中樞神經系統對超聲波時程的選擇、金黃鼠耳蝠的生態初探、台灣葉鼻蝠科蝙蝠之遺傳變異、竹東地區彩蝠食性分析、社區內的蝙蝠工作。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ats.org.tw/2004bat.htm ●[活動]荒野溼地植物庇護中心萬里站戶外工作日 --﹥ 時 間:9月4日、10月2日、11月6日、12月4日 夏日雖然炎熱,但也是許多水生植物努力長葉開花、樹蛙鳴聲不斷的時間。由於庇護站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不能使用機具進行工程,必須以人工方式在廢耕梯田上開闢水池,做為溼地植物收容復育的場地,因此我們邀請關心自然的您,一起動手動腳、玩水玩土,以此行動來享受夏天。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wetland/ 播出日期:8月16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農業•下山? 72水災引發土石流為患,高山農業再度成為禍害元兇,封山似乎成為唯一的救贖之道,但是這樣的宣示,是否真正解決台灣山區全面潰敗的問題?山地佔台灣國土總面積的6成,有限的平原,擁擠的人口,討山而居不僅是歷史的宿命,也是生存的選擇。高山的開發舉世皆有,但台灣的問題卻是放任上山、無力執法,最後危害生態、形成災禍。台灣的山林政策,始終假設山無人居,無視現存數量龐大的山區居民,也不願投入精密的土地管理政策。連番災難之後,是時候重新規劃政策,讓濫墾下山、精農留山,創造人與土地的親善關係。 【人與自然】阿寶的心願 72水災後,水土保持的議題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林務局從1973年開始在梨山陸續回收126公頃超限利用地造林,而除了官方造林,最貼近土地的農民在兼顧作物與收成的情況下,是否也可以成為土地的守護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