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平篤 這棵奇特的植物位於台大校門口進來,傅園右邊第一棟「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後面溫室區,植物標本館小庭園內。台大校園僅只這一棵,原係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肇建於1928年),從熱帶引進種植。是一棵全身充滿詭異的外來樹:複葉十字型,葉肉較薄,如逆光照之葉脈清晰可見,有如發光的十字架。每年夏天會在樹幹上開花。 喇叭狀花朵棗紅色,約10公分大。據說會結出如蒲瓜的果實,故名「十字葉蒲瓜樹」,但幾乎沒有人見其結果。「幹生花」是熱帶雨林植物之特徵,那是因為花芽分化比葉芽慢之故。 (十字葉蒲瓜樹:紫薇科,Three-leaf Calabash, Crescentia alata;原產於巴拿馬。更多詳盡資料,可參閱《台大校園步道》,步道協會編著,郭城孟審定) 作者:水獺 一則關於河狸的趣聞 一位小朋友在一次數學期中考試中,做完了有關對數方程的題目後,在試卷上畫了一隻善於啃咬樹木的河狸,手中拿著一塊木頭,說:“Logs” are fun!(「木頭」真有趣!在英語中,log可以指數學中的對數,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 考完試,老師給數學考卷打了100分,又給試卷上畫的「原木和河狸」加了0.2分,一共是100.2分。表示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形象思維和自信心的充分肯定。 一篇關於俄羅斯進行人工植林的範例 俄羅斯專家指出,雖然人工造林已成為恢復森林生態的必要措施,但也不能胡亂植樹,必須事先制定科學規劃,最好先結合當地的歷史和自然特色。這樣可促使人造林發展為自然生態系統。 據俄《21世紀化學與生活》雜誌日前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態和森林效應研究中心的專家斯米爾諾娃,以俄國西部地區植被的變遷為例,說明歷史上俄國西部地區沒有草原和凍土,從黑海之濱到北冰洋海岸都應是混生林地帶;其中應均勻分布小塊草地,棲息有羚羊、野牛、野馬。但如今這種植被分布已被人類活動所破壞。目前該地區從南到北分布著草原、闊葉林帶、針葉林帶和凍土帶,各種地帶涇渭分明;而人工造林的目標應該是恢復自然、理想的植被,而不能按照現有的植被分布來造林。 根據這一觀點,斯米爾諾娃建議,俄國西部地區在人工造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只栽種當地常見的樹種,這樣做會加速珍稀植物的減少。 二、將不同年齡的樹木種在一起,營造「自然」環境。 三、不要清除自然倒伏的樹木,在森林裡自然倒伏的樹木是很多鳥類、昆蟲、草本和木本植物的家。 四、在適當的地方開闢林間空地,使喜歡充足光線的草本植物能夠安身。 五、幫助野牛等大型食草動物在人造林中安家,借助牠們調節植被生長。 六、在人造林中創造水源,並使其與河流相連。
如此造林的確費時費力,但俄專家說,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造林更具生存能力,最終發展為自然生態系統。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對河狸有興趣的話,假日不妨走訪一趟台北木柵動物園,裡頭的溫帶動物區可是有河狸和水獺的芳蹤喔!
【文章連載】 作者:趙中麒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決權,依據這個權利自由的決定自身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以及自身民族的政治地位。或許考量政治現實,現今維族人不得不委身於中國,當個「共創祖國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之一份子」;但在道德上,卻無人能否定他們有這樣的權利。若希望維族人不脫離中國,主政者只有表現善意,以溝通代替壓制,落實真正的民族平等才行。 但事實是,維族人不斷被妖魔化,並在中共利用內部移民進行非制度性的民族同化之下,屢遭不平等對待。這些漢族移民到了人家地盤,還不願意學習、尊重當地文化,處處表現出統治者的自大心態。比方說,那位預計載我們到庫爾勒的司機到新疆1年多,卻「不願意學維語」,甚至當我們經過民豐這個維族小鎮,不願意停車用餐,因為「這些人沒一個好東西」;那位在往和闐路上刁難我們的公安明明會說維語,卻「不願意說」,還大剌剌諷刺那位被他刁難的維族司機聽得懂漢語,只是「裝不懂而已」。如果這些外來者以這種姿態面對維族,如何希望維漢之間不再有衝突? 這樣的想法,在庫爾勒與庫車都再次獲得證明。 17號,到了庫爾勒,因為行程不同,我們和二位溫州的夥伴互道再見。庫爾勒市不同於之前的喀什與和闐,那是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的首府。位於庫爾勒市東北方的鐵門關,當地人稱哈滿溝,是古絲路翻越天山的必經之道。由於其位於霍拉山與庫魯克山夾峙的峽谷中,易守難攻,故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旁山壁上的「襟山帶河」正反映了鐵門關的險要。在這裡,我們碰到了另一個來自上海的自助旅行者老曾,並決定一同前往羅布人村寨以及庫車。 晚上,在庫爾勒市中心人民廣場的烤肉攤,我和阿山如同往例,吃著烤羊肉,喝著小酒。老闆問我們從哪裡來,「台灣」我們回答。其實一路上,不論遇到哈薩克人或維族人,只要自稱從台灣來,總會受到較熱情的招待,可能是他們不把我們當成漢族,而是「外國人」吧。 特別的是,一位老闆一聽到我們是台灣來的,便指指廣場上的江澤民宣傳看板搖搖頭。我偷偷以大拇指向下的手勢比向看板,沒想到這個舉動讓維族老闆會心一笑。不過,一眨眼,老闆就又糾起了眉頭。 「老闆,心情不好?」我問坐在旁邊的老闆。老闆點點頭。 「為什麼?」 「因為『人』太多了。」老闆回答。 「人太多?」他是指漢人移民太多嗎?為何這位老闆會因為「人」太多而悶悶不樂?我想答案不言而彰。這裡曾經是他們的家園,西域36國曾與中原王朝共同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是西域36國不再,代之的是臣屬於以往鄙視西域蠻夷的漢族,雖然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卻是以民族的土地與尊嚴換來的。(待續) 【文章連載】
1.茉莉花、太陽花、玫瑰花,哪一朵花最沒力?
2.猴子為什麼討厭平行線?
3.象皮、老虎皮、獅子皮哪一個比較不好?
4.布跟紙怕什麼?
5.麒麟飛到北極會變成什麼?
6.誰賣忘情水?
7.鉛筆姓什麼? 值日生:唐白鷺 上個禮拜某一天早上,協會窗外傳來了特別多、特別大、特別吵的鳥聲,讓素來將鳥鳴視為天籟的我,也不禁脫口說出:「天啊,好吵∼」這樣的話來。 第二天早上上班時,發現協會門口滿地都是紅透的榕果,抬頭往上一看,哇,好多鳥在近乎4層樓高的大榕樹上,又叫又跳! 原來,協會旁邊的大榕樹的隱花果成熟了,附近的鳥得知大榕樹上正在舉辦瘋狂美食派對,全都狂奔到榕樹上參加盛會,好好享受這季節限定的美食。根據我很粗略的觀察,都市三俠(麻雀、白頭翁、綠繡眼)全員到齊了。 不比去優雅的法國餐廳,參加瘋狂派對,當然要一邊吃一邊呼朋引伴,一邊吃一邊三姑六婆,一邊吃一邊爭食奪位,所以才會這麼吵啦! 身處在辦公室裡的我們,縱然一如往常的忙碌,但聽到鳥兒們狂歡享樂的聲音,似乎也感染到牠們歡樂的氣氛,上起班來,特別輕鬆帶勁呢!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