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攝影:楊國禎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於網路上「入口網站」打上Tricyrtis formosana搜尋,可以搜尋到110個台灣油點草的照片檔案,共出現於57個不同的網站架構中,其中主要是國外園藝商品的網站。出現在這些網站上的台灣油點草,不僅是取自台灣的原生種,而且也已推出各式各樣的栽培品系。再看看台灣的園藝市場,卻都是外來植物的天下,哪裡看得到台灣油點草的蹤跡。 台灣油點草(Tricyrtis formosana Baker)從8月到12月都有植株開花,花色是鮮豔的粉紅色系列;3加3共6片對稱而交錯的花萼與花瓣(合稱「花被」),習慣上稱較狹長而外張的是「花萼」,較寬而在內輪的是「花瓣」;花被基部延伸出3個分成兩裂的水滴狀腺體,外顯而突出;中央粗壯的是雌蕊,雌蕊花柱上端三叉,後再各分兩叉成6條向外的放射線;搭配6枚也由中心向外射出而花藥下垂的雄蕊;加上內部被上的深色斑點等等,以上構成獨特的臉譜。 台灣油點草是台灣的特有種,海拔從不到100公尺的溪谷到海拔3000公尺的高海拔山區崖壁都可見,主要生長於有水滲出的岸邊或潮濕的崖壁基腳。植株在低海拔是可達1公尺高的高大草本,但在高海拔是高20-30公分的小草本。除外,植株有無地下橫走的根莖,花瓣的大小,葉形從橢圓形到卵形間,葉基從有柄到心臟形間,花色從淡到濃的變化,加上花被上斑點的顏色、大小、多寡與分布等等,不同植株的變異很大,而且有多種多樣的排列組合。 生長在同區域的植株常有共同的組合特徵,目前台灣油點草在「種」底下被分為5個變種,但是要如何把野外實際生存的一株株個體,擺進這些分類的觀念所決定的框框範圍內,到目前好像還有困難,人類依據對台灣油點草所瞭解的知識,所做出的分類架構,好像還不符合實際的狀況,值得再努力加油! ◆[生態保育]對抗雨林墾地活動 巴西增設2處精華保留區 --﹥
巴西,巴西利亞,2004-11-12 (ENS)- 巴西總統魯拉9日簽署一項法令,在亞馬遜熱帶雨林設置200萬公頃的精華保留區,並納入政府的保護下。亞馬遜熱帶雨林在環保人士眼中被視為「地球之肺」,藉由在帕拉省(Para)設置兩個保留區,巴西總統可以打擊這塊土地上的非法盜伐活動,以及土地需求量極大的畜牧業和大豆栽培業者。 所謂的精華保留區,即是由在地社群所共同經營的,在其中所從事都是些環境衝擊性較低的活動,例如採集天然橡膠、粹取植物油、以及小規模的砍樹活動。這類區域中必然會設置完整的保護區,也是由在地社群自主管理、保護。 年輕時即當過橡膠工人的巴西環境部長席爾瓦(Marina Silva)對此表示肯定,她認為精華保留區的設置將可對當地約2,500戶的家庭提供服務。 多年來一直在對抗盜伐與墾地行動的綠色和平組織也對此新設保留區的決策表示欣慰。亞馬遜綠色和平的成員雅達里歐(Paulo Adario)表示:「我們非常高興魯拉總統的這個決定,因為這不但保護了亞馬遜地區,也保障了在此生活的人民。」 巴西的亞馬遜雨林佔地面積約570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澳洲大陸的75%。其中僅有4%的雨林被劃設為環境保留區,但有約20%的土地為原住民保留區。在2002年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巴西政府與全球環境基金(GEF)、世界銀行、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機構,合作啟動了一項新計畫,希望在2012年年底時,受巴西聯邦保護的雨林面積能增加為目前的3倍,也就是將保護比率提高到12%。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12-03.asp ◆[生態保育]印尼採礦計畫不因新設國家公園而喊停 --﹥
印尼,雅加達,2004-11-12 (ENS)- 印尼一座新的國家公園12日正式設立,以保護至少23種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鳥類。星期四(11日)時,印尼Halmahera島上的Aketajawe自然保護區和Lalobata森林保護區共同宣佈,由印尼林業部規劃的這座國家公園誕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12-02.asp ◆[生活環境]超級基金場址轉為足球場?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1-12 (ENS)- 你想要你的孩子在一座曾經遭到污染的超級基金場址下踢足球嗎?如果你住在波那、佛蒙特、孟瑞美克,新罕布夏或伊利諾州的沃基根附近,也許你的小孩就在受污染的場址上踢球。最常被考慮用來設置足球場的地方,多是已經清理過的前超級基金場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12-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12-09.asp ▲[國家公園-台灣自然保護區面面觀]一座國家公園如何成立誕生? --﹥ 作者:狗咬拖鞋 (環境資訊協會) 你知道國家公園是如何成立的嗎?其實每座國家公園的誕生都不簡單,計畫初期如作戰般地進行提報與規劃,成立國家公園之後更必須費盡心力地推廣保育概念,一直到今天,才有了這些成績。這次藉著了解目前計畫設置中的國家公園,初探整個國家公園的誕生。 目前計畫設置的國家公園有「東沙國家公園」、「馬告國家公園」以及「能丹國家公園」等多座,其中以東沙國家公園最為迫切。東沙島環礁是南中國海發展最大且完整的珊瑚環礁生態系,生物多樣性高,保育及復育工作極為重要。2003年,行政院指示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進行東沙島設置國家公園可能性評估,以及相關基礎研究。2004年,國家公園組開始進行評估,並與相關機關協商,包括高雄市政府(目前為東沙島行政區域之代理管理單位)、海巡署、漁業署等,大家看法頗一致,皆認為東沙島環礁應劃設為海洋型國家公園。 初步評估之後,便要劃設國家公園的範圍。東沙國家公園的劃設範圍,將東沙環礁周圍100公尺等深線內的範圍,劃設為「核心生態保育區」,以100公尺等深線延伸至外圍12海浬處為「緩衝區」,另外還包含東沙島本身的陸地部分。 國家公園組向行政院提出初步報告後,行政院同意他們所提之《東沙國家公園可行性評估及範圍劃設說明書》,緊接著,國家公園組便更積極展開另一步,就是基礎生物調查。過去雖然也有過基礎調查,但多偏重東沙島幾個觀測點而已,缺乏全面性的資料,而全面性的基礎生物調查是國家公園成立規劃之初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有助於擬定國家公園計畫書,以及未來整體的規劃管理。 依照基礎生物資料完成完整的國家公園計畫書後,便將計畫提報國家公園計劃委員會,進行全面評估與了解。之後,再陸續提報內政部、行政院,成立「東沙國家公園籌備處」。完成這些程序,最後再成立「東沙國家公園管理處」,一個國家公園的設置大致完成了。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1970年代以後,台灣的經濟結構朝向工商服務業發展,不僅加速了都市化發展,也加深了國土利用的複雜化與深層化,而由於永續發展思潮的漫流,使得世界各國逐漸傾向謀求環境與發展並重、代內與代間公平的永續發展之政策導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土利用所衍生的各項環境議題與省思,漸為台灣計畫體系注入新思維,這些政策導向反應在台灣的國土上,即是城鄉發展的危機與挑戰。 就國土利用體系來觀察,由於現行土地分區管制過於僵化,且藉由都市與非都市土地兩套截然不同管制的劃分等問題,已引起諸多批評。雖然各方對於城鄉發展一體化多有建議,但仍未深入著眼於全球經濟與地方發展的張力下進行制度檢視。再者,由2004年6月公布的國土計畫法草案,仍可看出在基本精神上延續了深化市場機制與簡化行政層級的重點,但由於欠缺城鄉一體化構思,在追求全球經濟市場與城際競爭的過程中,台灣的國土勢必再次遭遇嚴厲的空間挑戰。 失衡的城鄉危機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臨時首都的角色,以及後續一連串的經濟發展階段,將台北市推向置高點上,而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台北市已逐漸浮上世界都市舞台,成為半邊陲地區的次級都市之一。隨後在全球化浪潮中,台北市的中心程度更為提高,成為資源集中與控制之地,這種都市集中的情況說明的是人口、財政與權力的集中,台北市的中心性程度將更為提高,以至於全球網絡中以台北為核心的北部都會區域歷史性的浮現。然而在此區域外的其他地方,則形成一方面對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域之依賴,一方面則以做為提供都會人口服務的角色成長,也因此形成失衡的空間發展關係。 由永續治理開創城鄉整合 為了紓解失衡的空間發展關係,應重新構思永續的城鄉發展之改進策略,亦即應採取永續治理來開創城鄉整合。永續性的意涵是「三生一體」(生態、生活、生產、體制),其中,體制係採取政治科學中的定義,不僅包含組織,也包括機制與方針。至於體制的建立,則有賴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向度,分別以正義、關懷與民主的原則,將人造資本、自然資本與社會資本進行整合。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化的解釋永續性的概念模式,將其放在治理的觀念上來看,則是必須嘗試將永續性與地方資本的重建落實在都市區域的治理上。 如果以永續發展理念結合都市治理觀念來申論,在全球化時代下,任何城市不應只是要成為世界城市,而是要轉型為世界的偉大城市;亦即,都會區域的發展必須具有下列三項特徵:(1)明智的治理模式──具有與私部門、市民社會及第三部門在合夥中運作的政府再造;(2)在對更深入的永續全球地方發展開發創新科技與經濟活動時,積極且具有創意的成員;(3)一個不僅是在經濟資本上豐富的地區,而且因為豐厚了人文、社會、文化及環境資本而偉大。 城鄉發展的未來挑戰 由於台灣國土空間不斷延伸的極化課題,在全球經濟的衝擊下,使台灣的城鄉發展浮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隱憂。在此,我們必須注意到兩種角色的改變:其一是地方的自我定位,其二是國家的角色扮演。在全球結構重組的過程中,由於國家的框架已無法界定利益的來源與去向,因此反而是地方政府具有識別利益的靈活度與聯繫力,並找到明確的競爭位置。換言之,在國家缺乏總體控制的情況下,互動議程越是具體,資訊網絡的正向回饋能力越是靈活,恢復某種社會控制的能力也就越大。因此地方政府必須意識到強化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突破國內政治與經濟的侷限,參與世界社會的運作。而國家也必須清楚在全球化世界中,國家的利益來自地方利益的總和,國家必須從過去控制分配的主導者身分,轉化成為協助調節的輔助性角色,如此才能避免僵硬與功能萎縮的龐大官僚體系變成阻礙地方與全球接軌的絆腳石。 另一方面,全球化對城鄉發展已造成結構性的衝擊,空間發展的脈絡也產生新的紋理,因此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其所衍生的問題,實為我們所應密切關注。這些挑戰分別是:生態負荷如何克服?空間政治經濟學之影響為何?什麼型式的都市系統將主導城鄉發展?建構未來的永續城鄉環境之資源從何而來?這些挑戰應是關心城鄉永續發展的所有人應嚴肅面對的。 (本文同步刊登於《大地地理》雜誌第200期) ▲[環保共識論壇]環保共識會議回顧(一)凝聚共識的第一步 --﹥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一提到「環保」,大家似乎想當然爾地理解這個目前社會主流最常使用的詞彙,但每個人對「環保」的認知是一樣的嗎?「環保」是一場香氛精油的按摩?一道有機的蔬果大餐?一瓶會幫你做體內環保的優酪乳?較昂貴的商品消費?還是垃圾分類與回收?環保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呈現著分歧面向,究竟何種作為可以真正達到對環境的保護?人們對心目中理想的「環境」其認知又是如何多元? 為了社會上多元歧異的「環保」理念,提供一個交流、溝通、整合的契機,行政院環保署舉辦首次的全國性環保共識會議,藉由與民眾生活權益切身相關的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環境公平正義及環境資訊公開的介紹與討論,讓民眾更深入理解相關環境政策內容,並提出一己的寶貴意見、創新點子或在地經驗,為過往國家政策偏向公部門與學者專家決議的傾向,注入一股新的氣息,更強調與當地居民切身相關,整體而多元的考量;藉由「環保共識會議」的討論使個人的行動團結成公民社會力量,由下而上提供與形成更適切的政策。 歷經一個月連續四場的「環保共識會議」,13位共識會議成員相當肯定環保共識會議,此一由下而上的民主表達方式,從中體認其可培養全國人民具有共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而對於環保理念及知識體系的認識,更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並各自期許落實於家庭生活與工作場域的實踐行動。 「環保共識會議」全記錄 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涵蓋不同年齡層、職業別、以及一顆顆開放心靈的13位共識會議成員,於民國93年10月17日熱絡展開「環保共識會議」。全國首場環保共識會議所探討主題即是於環保共識論壇獲得最多民眾迴響的「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之議題,與會成員將以一個月的時間,分別進行四場會議來探討水污費、碳稅、掩埋稅、及雙重紅利等議題。 第一場前置會議係彙整污染者付費、環境稅、國家財物稅收、雙重紅利、政策工具等議題資料,並邀請環保團體與學者專家進行共識會議的相關資料說明,再與小組成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提供更深入的認知與瞭解,同時進行議事規則討論與發言人的遴選。緊接著連著三場共識會議即進行與此議題有關的立法行政生態、環保署的政治位階、目前產業界的景況、稅制設計的精神等重要領域的探討並進行認識與釐清,最後在理解不同面向的發展歷程後,共識會議成員整合出更符合社會現況、公平正義的共識報告,希望可以進一步為台灣人民的生活素質的提升,帶來一道希望的曙光。 全程參與連續四場環保共識會議的13位成員,在年齡方面,從20歲到71歲;性別方面,男士7位,女士6位;職業方面,包含家庭主婦、醫師、會計師、護理長、地政士、學生、勞工、貿易商、社區人士、保全人員等;居住分布方面,包括台灣各地10縣市的居民。 行政院環保署署長張祖恩對於環保共識會議懷有相當高的期許,他表示環境保護其實與全民息息相關,目前舉行的環保共識會議可以針對具爭議性的環境政策,讓來自全國各地與不同領域的人們,尤其是權利關係人提供更多元、異質意見的徵詢。一方面環保署需要民眾的共識作為環境政策實施的依歸,同時也期望達到資訊公開,全民參與的目的。 凝聚環保共識第一步 10月17日舉行的環保共識會議的前置會議,邀請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政大財稅系教授朱澤民、台經院研究四所所長周嫦娥與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謝和霖分別就污染者付費、國家財物收支與環境稅(費)、雙重紅利、與污染者付費的其他政策工具等專業議題,為共識會議成員進行講解。 蕭代基認為講解者在環保共識會議中扮演提供充分完整資訊的中介角色,必須提供民眾充分的訊息,與有效的參考數據,尤其正反面的意見與資訊都要均衡的提出,以作為民眾討論議題的依據。如蕭代基於講解污染者付費觀念時,即是先從環境管理的角度來讓會議成員理解制定環境相關稅收的意義,即達到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讓共識會議成員可以從更寬廣的面向來了解議題。 謝和霖是講解者中唯一的環保團體代表,所以他也清楚地指出目前的環保問題,並介紹其他解決廢棄物的政策工具。但他認為由於參與會議的成員並非專家學者,在面對涉入難度與複雜度皆高的環保共識會議議題時,需要提供更多的相關資訊,也需要更多時間來讓會議成員在審慎考量國內的政經景況之後,再進一步理解與思索講解者所提供的資訊。 一整天密集的四堂課程講解之後,四位講解者普遍同意相關議題的資料難度偏高,非相關背景的民眾,要理解並消化這些專業的知識,如稅制設計與執行、污染費稅內容、政經結構、相關制度等資訊皆需會議成員花費更多心力努力吸收。朱澤民對此則持較為樂觀的看法,他表示幸好環保共識會議長達一個月,可以讓會議成員有較寬裕的時間閱讀大量資料,不過他也建議,在前置會議之前如可先寄出資料讓成員們先行閱讀,將會更有幫助。周嫦娥認同民眾參與共識會議的態度都相當積極與熱心,且掌握議題的能力也都相當清晰。她期許會議成員可以提供有別於理論理念的實務面向意見,對政策可行性的部份也能提出較理想的結論。 減少環境污染的解套密碼 10月24日全國首次環保共識會議的第一場正式會議,與會成員即針對「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之水污費與掩埋稅兩項議題,與多位政府官員、環保團體、學者專家等代表不同意見與權益的人士,進行一連串的對談溝通。 「水污費應否擴充?」之議題分別邀請環保署水質保護處技正馬念和、台大環工所教授楊萬發、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工作室江翠娥針等人提出水污費相關法規、徵收緣起、整治費用、水權費、資訊公開等想法與意見。而「掩埋稅應否開徵?」的與談中,則邀請環保署代表廢管處三科科長施純傑、工程處副處長蔡惠民、督察總隊陳宏益等人,學界代表則有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助理教授錢玉蘭,與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政稅務系副教授黃耀輝,以及看守台灣研究員謝和霖,北投焚化廠居民代表總召王培英等人出席參與對談。 10月31日展開的第二場環保共識正式會議,則針對「如何推動雙重紅利?」之議題,邀請環保署統計室謝美秀、政大財稅系教授朱澤民、台經院研究四所所長周嫦娥、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政稅務系副教授黃耀輝、立法院永續會執行秘書蘇俊賓等人,提出環境污染防治的行政與預算的配置、稅制的不合理現況、立法院與全民共識的落差等政治面向的探討。另「碳稅如何開徵?」與「環境污染防制費應否擴充?」的議題,則邀請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葉芳露、台北大學教授楊子菡,以及產業界代表如鋼鐵公會劉博士、造紙公會李經理、台電代表趙先生、水泥公會陳先生、電機電子公會曾小姐等人,共同針對京都議定書的決議、當前台灣的產業現況與衝擊,進行更深入租稅的設計本質、碳稅與氣候變遷的影響有更精準清晰的對話。 「如果我們在共識會議退縮了,將很少會有人可以在政策面生長出民眾聲音的力量」周嫦娥懇切地說著,在面對台灣行政立法生態、環保署的政治位階、當前稅制設計的不公、全國民眾的共識不足等多重隱憂下,第二場環保共識會議一度籠罩在沈重灰蒙的氣氛中。即使與行政立法機構的對話不易,來自基隆的工人代表仍堅定的表示,「即使我們的結議最後被丟到垃圾桶裡,但是我們拿子孫財來浪費,是最不應該的」,也讓與會者感受到與會的十三位共識會議成員,如何努力認真地與多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造紙、電機電子、鋼鐵等產業界代表,針對「如何推動雙重紅利?」、「碳稅如何開徵?」與「環境污染防制費應否擴充?」等議題,花上一整日的時間,不斷釐清稅務的設計、產業的景況、了解實際立法程序、行政體系執行實務等各種須考量的層面與實際狀況,期許完成一份符合正義、務實的環保政策建議。 最後於11月7日展開的第三場環保共識正式會議,則針對「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的議題公開向全國民眾與媒體報告13位共識會議成員的最後決議。
【參考資料】 ●[講座]世紀之毒-台鹼安順廠的戴奧辛污染 --﹥ 時 間:11月20(六) 下午2:00-4:00 從有害事業廢棄物的處理、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POPs)、環境法醫學等各種不同面向,探討台鹼案的環境正義、法律責任以及民眾健康和土壤整治等環境污染、人體健康、生態食物安全等議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ff.org.tw/g-bookstore/grapevine1100.htm
播出日期:11月18日(四) 下午18:30-21:00 朱家三兄弟在地震中失去家園和母親,卻也因為所居住的九份二山崩塌成一片奇景而絕處逢生。從在地村民、地方政府到中央,相互追逐著即時承諾與利益,重建團隊無奈旁觀;在草莽而生猛活力的人性衝撞下,一群人在奇觀式的山間,演出另一場酸甜苦交雜的深度地震… 詳請請參閱 http://cfma.tnnua.edu.tw/intro01_03.asp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