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IUCN主張應中止基因改造生物體 --﹥
泰國,曼谷,2004-11-22 (ENS)- 全世界最大保育組織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於22日發表聲明,要求停止釋出基因改造生物體(GMO)。於曼谷召開的世界自然保育大會上,來自1000個保育團體的代表針對114項提議進行討論,以決定IUCN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於基因改造生物體的問題,IUCN的討論最後成為兩種選項:是否應推動禁止基因改造生物體,或是協助建立基因改造生物體對環境之風險及衝擊的相關正確知識。在今天的會員事務會議(Members Business Assembly)中,政府單位及非政府組織會員的代表們,以極大的比數差距通過禁止GMO的決議。 至於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的議題上,由野生動物監察機構「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所帶領的兩個工作坊,做出野生動植物的交易已達不永續地步的結論。 「有效的行動將需要系統性介入整個貿易流程,特別是針對市場操控者,而要如何讓消費者從野生動植物轉而選擇其他的永續性產品方面,我們也要有更多的了解。」TRAFFIC東亞區負責人科派翠克(Craig Kirkpatrick)如此表示。 亞洲的野生生物貿易牽涉上千種動物及植物。如此大的貿易量,通常涉及了非法、失序及不永續貿易等現象。在許多案例中,控管的架構根本就不存在,或是囿於缺乏監控和強制執行。 TRAFFIC資料顯示,在中國及印度這兩個人口稠密的國家,由於經濟開發以及交通網路的興起,也開啟了更具效率的新興貿易管道。這些因素也將造成更大量的野生生物產品販售,並有更多的機會將野生生物從以往偏遠、無法到達的地區傳出。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22-04.asp ◆[環境政策]美國國會通過2005年預算案:自然公園預算增加 乾淨水源預算減少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1-22 (ENS)-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於20日通過一項預算法案,在2005年財政年度中,給予各政府機關近1340億美元的預算,用以處理環境相關事務。此議案現已呈交白宮,預計布希總統將進一步簽署同意,使其成為正式法案。但保育人士對此預算案的許多內容表示失望。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22-05.asp ◆[其他]第12屆亞太經合會 永續發展、貿易及安全為討論核心 --﹥
智利,聖地牙哥,2004-11-22 (ENS)- 週末於聖地牙哥召開的第12屆亞太經合會上,各國共同發表的宣言中,主要重點乃放在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下的永續發展、加強安全以及對抗疾病三方面。各國領袖並呼籲,未來應促進區域性結構改革,以及增加經濟及技術方面的合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22-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nov2004/2004-11-22-09.asp 作者:謝蕙蓮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日前聽聞針對國土保安、防災與復育的「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草案遭國科會推遲,又據報載公共工程委員會編列生態工法推動工作案經費遭立法院委員會全數刪除,使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更為短視的國家科技發展視野與忽略生物多樣重要性的工程心態感到扼腕。 一次又一次的山河變色、大地怒吼,早已見證了一味地以「安全」為唯一考量來對抗自然力的不智與不足。今夏幾次颱風、水災過後,經由諸多專家實地在中部山區與大甲溪上游實施生態工法的勘察,結果顯示生態工法的成效禁得起大自然考驗。雖也有幾起生態工程構造物被沖塌,但復原工作不會像混凝土鋼筋的堤、壩、牆那樣難,那樣龐大。然而,即便有了有目共睹的具體成效,仍有一部分的工程界與生態界人士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拒絕接受此一兼顧民眾身家安全與國土保育、復育的新知識與新技能。 相較於大陸型國度,島嶼型國家面積小,自然資源有限,自然與人為災害頻繁,環境敏感度高,因而在島嶼生活的人們有其獨特且嚴峻的挑戰。因應之道,除了向自然學習,學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策略與方式之外,別無捷徑。捨棄大地(國土)的滋育,人民何有福祉可言? 生態工法,其實就是心態工法。它是源自人類對環境破壞的省思,是人類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人類的永續發展,採取以生態原理為基礎,安全、防災為導向的生態系統工程都屬之。 由此,生態工法意義,包含了心態、觀念以及工程實施方法上的調整、改進,包括:以最少的營建來滿足需求,整體性系統環境整合(因地制宜),工程生命週期考量(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維護與拆除),從集水區治理、減緩流速、雨水截留、增加入滲,補注地下水,資源再生利用,再生能源之使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留河川蜿蜒性,維護、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就地取材運用當地資源,減少公路闢設及車道設置,利用自然植生保護邊坡等面向。生態工法的實施照顧了在城鄉、海濱、溼地、河川、山坡地、道路週邊生活著的人們的公平與正義;凡不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所設計、施作的工程,不能稱為生態工程。 生態工法是一個跨領域的、整合性的學門,它涵蓋了工程、生態、人文、社會、經濟各層面的整合,詳細分為基本資料建置、前瞻性技術研究與開發、對人文社會經濟的影響與生活品質提升、劣化國土的復育、工法推廣應用之法令、制度檢討與修訂等課題,這樣整合的學門研究,呼應了人類對完整生活福祉的企求。沒有生態體系的護持,一切光電產業、衛星資訊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等所謂的先進經濟產業,都是夢幻泡影,達不到生命的終極關懷。生態工法是從錯誤與苦難中學習得來的,是可以引導台灣走上永續的大道的心法與工法,現今不做,恐將斷送台灣島民的生機。 ▲[走山的人]走向羊頭山 挑戰百岳老么逐夢記 (下) --﹥
作者:紫秋千 這條新路線,因為多繞過一段溪谷,比傳統路線得多走上1小時,但國家公園維護的相當良好,每隔100公尺皆會有指示牌設置,同時登山布條也綁的相當完整,不致於有走失的危險。 走過大崩壁時,帶頭的嚮導說,即使上了稜線還得面臨一會上升一會下切溪谷,穿越一大段箭竹林才能走到羊頭山頂,這話一說完,又多了好幾位想撤退者,彷彿就像是打聖戰般壯烈。 當原本在登山口的一大群人,漸走漸少,有些人遠遠落後,有些則已經往山頂趕路急攻,而最常的時候是自己孤獨的走著,那種內心的感受很難用言語去形容。我穿梭在芒草叢裡,只能堅定的咬緊牙根一步一步往前走去。 因為地形險峻的關係,通常這裡每到上午10點即已雲霧瀰漫,也因溪谷的落石衝擊,一路走來高山野花不常見,反倒是濃密的松蘿在樹林裡蔓延,再加上山嵐陣陣吹過的迷幻,有點像走入魔戒陰森林的感覺。 漫步在雲端 羊頭山,標高3035,有著一顆編號6354的三等三角點,除了單攻的路線外,最常的是和北二段的畢祿山連峰縱走,偶爾雲開的時候,鋸山的裂齒狀隱約可見,唯此行視野大多因天候不佳所受限。 步道上升至海拔2800已漸趨和緩,當通過往畢祿山的三叉路時,廣大的營地,先到的隊友們已開始煮食午餐充飢,而此行他隊山友頗多,在閒聊之中都對此山的陡升難纏深有同感,而我也佩服起這群重裝縱走的山友們。 其實這一路上坡使力,我的雙腳漸感疲憊,路是越走越沉重,走走停停之間多次累的停下來歇息,松針的踏實,地衣的柔軟,坐在枯倒的樹幹上,好想就這樣坐著不起來了,但是山上陣陣冷風又吹的令人直打哆嗦。 一座一座的假山頭,一段又一段的箭竹林,有時前方霧鎖,有時旁邊有咬人貓猙獰等候,有時拉繩子全身使力,有時腳又得忍住疲累以免跌倒,大多的時候,都是拭去臉上的汗水,這一戰堪稱投入登山領域以來面臨最大的體能考驗! 高山八瘦之一 當走到山頂的那一剎那,說真的內心並無太大的喜悅,反而是一種看盡高山後的灑脫,當僅剩意志力維持時,體能的疲累早已忘卻攻頂的喜悅,因為一想到下山還要走相同的路,忍不住眉目深鎖。 山頂上迷霧遮天,站在羊頭頂上聽著前輩談起附近山頭的排列,只能憑空想像著,什麼北二段、南湖大山、奇萊、合歡等等,就連腹地也是狹小的得小心站立,因為一不小心下方即是萬丈深淵,難怪當年百岳成立典禮會「簡單」又隆重! 只是下山時回首來時路,4.1公里的一路上坡,4.1公里的一路下坡,我還不敢相信我竟能就這樣一路走上來,從天未亮走到天變黑,足足10個小時的淬煉,幸好這一路天氣雖然陰霾,卻沒雨,否則不敢想像下山的路怎麼走。 再加上我們此行一位女性的山友,也因為碎石的急陡坡造成腳扭傷,最後變成嚮導們輪流揹下山,那種團隊精神的發揮,在在都讓此程留下更多難忘的回憶。 一如行前預料的,羊頭山一戰後,腳毫不留情地「退腿」二天,不過當初攀登時心裡一路的抱怨,在休息幾天恢復後,寫這篇文章的現在,又開始策劃另一趟高山之旅了,登山的魅力大概就在此吧! 【下期預告】走進中埔檳榔山 心思陷在矛盾與不忍之間
【文章連載】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外來入侵動物有的是人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帶進來,但絕大多數入侵種動物,都是人類特意引進,後因管理不善逸出或是不負責任丟棄,因而破壞生態平衡,降低生物多樣性。對比於昆蟲意外的入侵,往往讓人更為痛心。入侵動物的來源以下我們根據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簡單區分外來動物的來源,並舉例說明入侵種的危害。 一、食 在民以食為天的前提下,人類常會從其他地方進口動物,來滿足老饕的胃口。台灣有非常多這樣的案例,吳郭魚、美國螯蝦等都是因此才引進的。這些物種,經過有計劃的篩選、培育、大量繁殖後推廣到市面上。 然而,有些引進的動物卻不被消費者接受。像非州大蝸牛、福壽螺就是不符合台灣人的口感,遭養殖業者放逐於排水溝渠或灌溉水道中。非州大蝸牛在1930年代初期被引進台灣,短短十年內就已造成台灣農業嚴重損害。福壽螺的為害更甚,在1980年代引進台灣後,兩年後的調查便已指出台灣大部份的農作物遭受其入侵,政府花費3,900多萬進行防治,但成效不彰;6年後,遭福壽螺啃食的稻米損失價值達12億7千萬台幣,這個數字還沒有包含其他農作的損失。 二、衣 澳洲的兔子原先是為了休閒打獵而引進,後來則做為毛皮的主要來源。最早只有24隻,但是繁殖太迅速(假設你養了一對兔子,在食物、空間充足的情況下,3年後就有1,300萬隻兔子塞在你家),飼養者不堪負荷,因而野放。這些野放的家兔成功的入侵澳洲各地,數量最多時曾達40億隻,牠們吃小苗、啃樹皮、挖草根,同時挖掘洞穴而破壞水源。嚴重威脅當地農牧業的生存,並使澳洲特有的有袋類,因食物缺乏而瀕危。後來,為控制兔子的數量,引進各種貂和狐狸。但是這些兔子的「天敵」,不只捕食兔子,也大量捕食有袋類及鳥類。澳洲的生物多樣性在此時再次受到重創。 三、住 為了解決居住環境裡的鼠患(這些老鼠經常是因為人類活動所帶進來的,參看下一段「行」),人們往往會養貓來抓老鼠。但是貓不只會抓老鼠,也會抓小鳥。紐西蘭史帝芬島的燈塔管理員在1890年左右,養了一隻貓,這隻貓先後從島上叼回了17隻小鳥屍體。燈塔管理員將其中10隻賣給了標本蒐藏者Henry Travers製為標本。1894年,這批標本在倫敦的鳥類學家聚會上,首次公諸於世,命名為Traversia lyalli,並認定為史帝芬島特有的鷦鷯。但這17隻標本,也就是現在鳥類學家對史帝芬島鷦鷯僅有的認識。其他史帝芬島鷦鷯的下落,可能就要問那隻貓了。 四、行 隨著運輸工具的發達,許多不善於遷徙的物種,跟著人類的運輸工具擴散到全世界,老鼠就是躲在船艙中,而跨越了海洋的阻隔,散佈到世界各地。這些老鼠啃蝕樑柱、偷吃糧食、散播疾病,威脅人類生命財產。此外老鼠還會偷吃鳥蛋及小鳥,紐西蘭三種不會飛的鷦鷯中,有兩種就滅絕於入侵的鼠輩口中。 五、育樂 有很多外來種是因休閒娛樂的目的引進,因而形成入侵種,危害本土生物多樣性,台灣目前為了娛樂而引進的入侵種有大陸畫眉、巴西龜、琵琶鼠、鱧魚(和鯉魚不同)……等等。當牠們逸出或被棄養,有些與原生種雜交,降低遺傳多樣性;有些天性兇猛,會攻擊原生種,減少物種多樣性;有些則是廣食性,與原生種形成消耗性競爭(Exploitative Competition),甚至直接捕食其他種的卵或幼體,造成生態系多樣性的消失。 入侵動物的防治 要避免外來入侵動物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不要引進,但是非常不容易做到。既然如此,大家就要有正確觀念,絕對不要棄養外來動物。但是當入侵種動物已經造成危害時,又該怎麼辦呢?早期相當流行生物防治法,可是往往造成另一種入侵種問題,而且可能更嚴重,所以使用生物防治法必須相當謹慎。目前大部份的學者都建議若是數量少或是尚未擴散的族群,應該評估完全撲殺的可行性。在國外,確實有成功撲滅入侵種的例子,如塞昔耳群島上的入侵溝鼠,曾威脅塞昔耳鵲鴝等珍稀物種的生存,在溝鼠成功自島上移除的同時,也保護了這些物種。紐西蘭在1981∼1993年間,成功的撲滅30多個面積不到200公頃的小島上之溝鼠、緬甸小鼠、家鼠及家鼷鼠。 這幾年才在台灣出現的緬甸小鼠、入侵紅火蟻,研究學者都傾向完全撲滅,但是這必需許多條件的配合。生物學者Bomford & O'Brien認為要徹底撲殺入侵種,需有下列條件:1.移除速率超過繁殖速率;2.阻斷入侵的可能路徑;3.具生殖力的個體都要撲殺。同時要下列條件能配合:1.當族群密度很低時,仍然可以偵測到這種動物;2.評估後,發現撲滅對生態是有利的;3.社會與政治環境能全面支持。這些條件可做為政府撲滅外來種的參考。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時 間:11月27日(六) 下午2:00-5:00 詳情請參閱 http://buynothingday.ngo.org.tw/ ●[活動]烏來思源生態之旅:加九寮溪順訪烏來畢卡索 --﹥ 時 間:12月2日(四) 加九寮溪為烏來南勢溪支流,活動將沿著加九寮溪登山步道,探訪這個擁有醉人風光的原始小溪,烏來畢卡索顏有德,泰雅族人,位居於偏僻的產業道路旁,其畫作充滿豐富色彩以及童年快樂回憶。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act/93/oldman/index_0412.htm 時 間:12月4日(六) 台灣素有蕨類王國之美稱,蕞爾小島卻擁有600多種蕨類,不但種密度是世界之冠,演化歧異也很高。蕨類細緻多變的葉形,小巧可愛的孢子囊群,令人深深為之著迷。請隨我們走入天然教室,揭開蕨類神祕的面紗,欣賞蕨類有趣、迷人的世界!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club/2003ferns.htm ●[活動]七股潟湖—四草鹽水溪生態觀察 --﹥ 時 間:12月18-19日(六-日) 七股潟湖位於台南縣七股鄉,不僅為全台最大的潟湖,且孕育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是非常優越天然的養殖場,並提供附近許多居民的生計所在。此外附近曾文溪口沼澤區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其每年來台避冬的黑面琵鷺數量高達數百餘隻,不僅為全球數量最多,也是最集中的區域。此次活動的解說老師為徐燕鈞老師及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解說師資,對於黑面琵鷺及七股濕地、四草濕地等如數家珍,歡迎有興趣的夥伴踴躍報名。 詳情請參閱
http://myweb.hinet.net/home2/hermeshinet/4/8908~/observation-27.doc ●[課程]常見植物(食草)分科辨識 --﹥ 時 間:12月7、14、21日(二) 晚上19:30-21:30 蝴蝶離不開植物,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學會利用簡單、快速的方法來辨別植物,相信是所有人的願望。沒有人可以認識所有植物,甚至所有科、屬;但是常見的植物科數有限,若能利用檢索表來辨別最常見、最重要且最大的幾個科別,則省時而實用,又可免除背誦之苦,本課程就是要為所有「愛屋及烏、愛蝶及草」的朋友們提供辨別植物的「捷徑」。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286 ●[講座]創新管理思潮講座:亞太企業如何回應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之挑戰 --﹥ 時 間:11月29日(一) 下午 2:00-5:00 亞太地區的企業由於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環保與社會議題上,面臨日益增加的壓力。從過去成衣、製鞋與玩具等傳統產業在環保、勞工、安全與衛生等企業社會責任(CSR)領域所受到的壓力,到現在電子高科技產業也不得不正視CSR的發展潮流(2004年10月中旬 HP、IBM與Dell聯合發布全球首創的供應商CSR行為規約), 正說明了CSR已成為決定企業經營的風險和機會之重要因素。 本會議邀請Robert Hansor,一起來探討「為何亞太地區的企業會對於CSR愈來愈有興趣」、「企業如何更有組織地回應CSR挑戰」、「領先企業發揮CSR最大效益的成功竅門為何」等議題。 ●[座談會]公投法通過一週年檢討 --﹥ 時 間:11月26日(五) 上午10:00-12:00 11月27日是公投法通過一週年的日子。公投法為台灣公民投票制度設立了一個制度化的運作程序,對於能否深化台灣民主,落實主權在民具有重大影響。 遺憾的是,本法的諸多不完美設計,如議案之提案,連署人數門檻過高,實質上限制了人民發動公投的權利。 原本立意良好的法源,卻成為可看不可用的惡法。在此公投法通過一週年之際,正值第6屆立法委員選舉前夕,朝野對選後修改公投法也有諸多期待。我們選擇公投法通過一週年的前一天邀請專家學者,以及曾積極推動公投之非政府組織,一同來分享推動公投法的歷程與體檢公投法諸多缺失,為日後修法提供參考。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