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攝影:楊國禎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的開花量多且花大而艷麗,又在年度轉換間的冬春之際開花,花期長,廣泛的受到喜愛,一直都是栽植於庭園觀賞的重要木本花卉,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是南方代表富貴與華麗的對象。因為栽植的歷史悠久,改良出非常多的品系,花型、花色、重瓣程度與花瓣形態是主要的變異方向,市面上廣為流傳的大都是花大型、大紅色、有很多層花瓣的重瓣型為主。山茶的栽植一般避諱強日照、乾燥空氣與易積水的環境,也不耐霜雪。 山茶是枝葉密集而終年常綠的灌木或小喬木;葉墨綠,橢圓形,先端有一段小凸起,質地硬而且厚,邊緣有鋸齒,上表面有厚層的臘質而閃閃發亮,下表面的側生葉脈很不明顯。山茶花的基部,花瓣與雄蕊相連合生,謝時花瓣與雄蕊整體脫落掉下。種子大而重,含豐富油酯,除了人類外,好像沒有動物願意幫她散播。 野生種的花瓣只有一輪,交錯圍成一圈,外層的花萼覆瓦狀排列,內層雄蕊白色花絲的基部合生成圓筒狀,上端黃色的花藥分離,整朵花層次分明。但栽植的重瓣型品系中,多出來的花瓣是由雄蕊「瓣化」而來,很多品系可以看到花萼、花瓣與雄蕊間呈連續變化,無法切割分開的情形,花心由花瓣與雄蕊間各式各樣的變化組成,有些品系甚至所有的雄蕊都變成花瓣,看不到半根雄蕊。 山茶原產東亞。從日本與朝鮮半島南部,經琉球群島、台灣、中國東南沿海到四川。台灣則於溪頭、鞍馬山、清水斷崖、龜山島等地有紀錄,尤其以龜山島與清水斷崖量較多。命名所依據的模式標本採自日本,故學名中的種名為japonica。台灣野生的山茶主要生長於溫暖而冬季少霜雪、空氣潮濕的涼爽環境,龜山島與清水斷崖的植株常生長於岩壁上。 ◆[國際新聞-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問題已開始衝擊亞洲 --﹥ 新加坡,2004-11-26- 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已經發生,在亞洲各地已經可以感覺到這種變化。日本今年破天荒遭到10個颱風和熱帶颶風侵襲。同時,孟加拉 近2/3的區域、印度北部和尼泊爾部份地區,正飽受乾旱之苦。然而未來還有可能發生更糟的狀況,氣候變遷下對所有人的衝擊,將引發人口遷徙和人道上的危機。 亞洲地區擁有世界上將近60%的人口,卻只有地球上36%的淡水,亞洲地區對於糧食和水源的需求將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嚴苛。氣候專家和綠色和平 組織表示,未來10年,農民將必須面對各種旱災、水患、疾病、食物短缺和海平面逐漸上升的問題。 在印度,旱災和熱浪將威脅農業基礎,高升的海平面將讓印度境內大片區域無地可耕、無水可飲,土地不適合人類居住,數百萬人糧食缺乏,印度和孟加拉政府無可避免地必須為 其本國人民擘畫一個永久性遷徙計畫。在中國,東南沿海低窪地區為防風暴要興築堤防,北部地區卻同時必須因應與日益嚴重的沙漠化問題。 受氣候暖化的影響,高山冰川在夏季加速溶化,幾條主要河川下游的百姓生計,將大受影響,包括恆河、發源於喜瑪拉雅山系的雅魯藏布江、湄公河等。此外,而馬爾地夫正飽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 當亞洲國家試圖調整適應這些情況時,窮人生計將首當其衝,加倍受影響。成千上萬人填飽肚子的問題,將成為富裕國家人道精神的一大考驗。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周姮宏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給地球的禮物! 印尼增設國家公園 --﹥ 泰國,曼谷,2004-11-24 – 印尼政府成立9座新的國家公園,並且擴大原本存在的國家公園保護區域,總計約130萬公頃的土地,用來保留眾多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瀕危的蘇門答臘虎、犀牛和紅毛猩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保育大會上,對於印尼政府的這項成就,賦予「給地球的禮物」的榮耀( Gift to the Earth )。WWF總幹事馬丁博士(Dr. Claude Martin)說:「這項成就反映出印尼政府為當代及後世子孫保護自然資產的決心,並且奠定了未來在此項工作上投注更多承諾和行動的正面記錄。」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周姮宏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貝魯特出現人造聖誕樹 提醒黎巴嫩政府推動零垃圾 --﹥ 黎巴嫩,貝魯特,2004-11-26 –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選擇在聖誕節即將來臨之前,利用罐頭、塑膠廢料、和廢電腦,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建造了一棵6米高聖誕樹。他們表示,希望透過這個行動,迫使黎巴嫩政府在垃圾對人體健康尚未釀成大禍之前,正視貝魯特垃圾掩埋場空間不夠,以及如何把垃圾趕出城市之外的問題。綠色和平並且表示,短期內並沒有辦法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希望能看見所有的垃圾可以被回收,或者可加以再利用,例如將有機物回收可製作肥料等。黎巴嫩政府正著手草擬法案,推動「零垃圾」(zero waste)的概念,但環保人士認為,政府的努力還不夠。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周姮宏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禽流感全球擴散? 時間問題 --﹥ 泰國,曼谷,2004-11-26 –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斯托爾博士(Dr. Klaus Stohr)25日憂心地表示,目前在亞洲流行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會突變為變新型人流感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 目前H5N1型禽病毒對人的傳染途徑,尚僅限於和染病家禽有密切接觸的人,對人傳人的途徑,則控制在長久而密切接觸才有可能傳染的範圍內。但衛生專家擔心這種病毒會產生突變,使所有不具免疫力的人染病;一旦真的發生,1918-1919年間造成2,000多萬人死亡的全球流感疫情,有可能重演。 預備在曼谷參加禽流感防治會議的斯托爾於記者會中指出,預估全世界60億人口中,至少會有30%左右的人受到感染,大約200到700萬的人會因此死亡。問題是,這一波的禽流感病毒什麼時候會開始流行?有可能是下一週,也有可能是明年,沒有人對這問題可以解答,但是大家要隨時有心裡準備。美國兩家公司已經著手研發禽流感的疫苗,但最快要等到明年3月才可能有成果,而今年冬天到明天春天的這段時間內,卻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周姮宏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教堂危害健康? 蠟燭惹禍 --﹥ 荷蘭,阿姆斯特丹,2004-11-26 –近日一篇發表在醫療週刊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的論文指出,教堂內燃燒的蠟燭和薰香含有潛在的致癌微粒。 發表這項研究的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研究員迪考克(Theo de Kok )說:「蠟燭燃燒一整天後,我們發現空氣中的PM10懸浮微粒(粒徑小於10微米的微粒物質) 粒子比歐洲空氣污染法中所規定的還要高上20倍,相當於一條繁忙的交通要道。」 研究人員表示,燃燒蠟燭和薰香時所釋放的高含量多環芳香烴和未知的自由基,對偶爾上教堂的人來說影響不大,但是對於神職人員的健康有極大影響。不管是室內或室外的空氣微粒污染,都可能造成肺氣腫或支氣管炎。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周姮宏 編譯,莫聞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的綠色種子]搭起大自然橋樑的靈魂人物 --﹥ 作者:朱惟君 「這棵是太魯閣櫟,是這裡相當具代表性的植物,因生性喜愛生長在石灰岩環境而限制了它的分布,除太魯閣峽谷外,其他地區僅有零星散布,屬於台灣特有而珍稀的物種。它與青剛櫟的差別,可以明顯地從果實上辨別,青剛櫟的殼斗是環狀,太魯閣櫟則呈點狀。」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綠水步道旁,解說員林茂耀細細敘說關於太魯閣櫟的種種,這樣的解說很自然就從物種介紹,導引到物種與環境間的息息相關。 為了比對兩種植物的果實,我們努力在地上搜尋,秋天的陽光溫暖又多采,落葉斑斕美麗,同時見到松鼠吃剩散落一地的現場,林茂耀說,也正因為松鼠這般的吃食習性,讓漏網之魚的種子有機會繁衍下一代。這又進一步帶領民眾理解植物與動物間相互依存的生態意義層面。 綠水步道除了有相當特殊的生態景觀,同時也是合歡古道的一部份,舊時太魯閣族的部落也曾落腳此地,這是大家在遊覽國家公園時較容易忽略的歷史與人文面向。 這樣的現場真是既鮮明又有趣!難怪書上對於解說員的註解,總說:「解說員是解說的靈魂人物,再好的解說牌或解說媒體都不如解說員能直接引領遊客進入大自然知性與感性的洗禮。」 剛剛尋找果實的過程,則是解說員不著痕跡、親身示範的環境教育,林茂耀說,如果解說員從樹上摘取,其他人就會跟進,反之亦然。所以無論要觀察植物的葉片或種子,都當從地上拾取;即使有時需要揉搓樹葉以體驗或分辨其特有的氣味,最好也盡量尋找老葉,這樣對植物的傷害最小,是體現對自然當有的尊重。有時場景氛圍恰當時,林茂耀也會適時與遊客分享相關的環境議題與觀點。 解說員不愧是大自然與遊客間最最稱職的橋樑,除了在「知性、感性與態度」上,適度引導民眾「以最和諧的方式親近國家公園」,必要時還會不厭其煩提醒大家安全的重要性。 「當你遇到約5、6隻虎頭蜂在附近環繞飛行時,最好立即循原路回去,因為你很可能已侵入牠們的領域範圍了。此時切記絕對不可有揮趕的動作,因為就虎頭蜂的語言,這正意味著『宣戰』,你很快就將面臨大軍壓境的恐怖場景。」太魯閣國家公園志工解說員陳敏彥在另一場解說行程中,則為大家上了安全與生態兼具的一堂課。 一位資深而優秀的解說員,常常讓人經歷相當不同的體驗,或為你開啟視野遼闊的另一扇窗;這其實奠基於背後源源深厚的基礎──也就是下集即將為你介紹的「一位資深解說員的養成」過程。 ※附註:國家公園提供有免費的團體導覽解說服務,大家可以善加運用。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團體導覽人數是15人以上,二週前預約;各國家公園規定會稍有出入,請自行接洽。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讀者投書]保變住6-6環評未通過 馬市長縱容下屬先偷跑 --﹥ 作者:陳芳蘭 (陽明山永公路居民代表) 我們是一群居住在陽明山上的居民,長期以來,因為眾人的努力而保持了豐富的生態環境,也讓陽明山成為大台北地區的後花園,提供了台北都會區民眾的賞遊景點,同時也賞賜我們美麗安全的居住環境。然而,自從山上許多保護區變住宅區的大規模開發,這些美麗豐富、青山綠水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甚至我們的居家安全,都受到極大的威脅。 例如,位於我們永公路旁的「猴峒溪」,雖是工程人員眼中毫不起眼的山林野溪,但它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生態與魚蝦蛙類,只有與溪流長期相伴的居民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與神秘。但是,今年的10月12日,建設局以「士林區台北058土石流潛勢溪流整治工程」為名,在永公路3巷旁挖開一條直通溪底的4公尺寬施工便道,全然破壞原有穩固的邊坡與河床地貌,造成樹木根盤裸露、傾倒,而溪流深潭也被砂石覆蓋。我們去問建設局的人,他們說因為有土石流的危險,但是當我們請求建設局提出相關報告或資料來證明此溪確實有危險時,建設局卻都一再拖延。 這樣的態度,不禁讓我們居民聯想到「保變住6-6」的開發案,之前許多關心陽明山的朋友所提出的疑慮,包括開發後的交通、污水、排水……等問題,一一在腦海中浮現。「這工程就是為了保變住的排水才做的」成了我們居民十之八九的想法。 而日前建設局委託顧問公司所做的「陽明山保變住地區整體水文分析調查」,發現開發後洪峰流量將增加至1.82倍,形成下游溪溝排水容量不足的情況。這一點,與我們居民的猜測完全吻合,這樣的工程完全忽視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然而,今天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仍然在逾越法律授權範圍和未善盡行政程序之下執意動工,不論是猴峒溪的「整治」(應該改稱為「預防」)工程,或是保變住6-6的開發案。 因此,我們這群陽明山的居民,決定在今天發表這份聲明,表達我們強烈的訴求: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活動]《上天下地看台灣》台灣土地故事影像展 --﹥
時 間:11月22日-94年2月28日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2004年11月22日起至2005年2月28日止,將展出16.8公尺巨幅的台灣衛星影像地圖、121幅齊柏林台灣空拍影像及29座主題展板,參觀者將可體驗遨遊天際,從各種角度俯瞰壯闊大地的景象。讓您從台灣地質的歷史、棲地、生物多樣性、人文史蹟、產業、族群和衛星科技等面向,宏觀閱讀我們真實的台灣。此外,還可從台灣衛星影像地圖找到您的家。
●[活動]紀錄片放映:凱達格蘭的天空下 --﹥ 時 間:12月3日(五) 晚上7:00∼9:00 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期間,將紀念蔣介石總統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凱達格蘭的名字雖然因此而傳遍全國,但在人們的印象中卻仍是面貌模糊的族類,甚至有人認為凱達格蘭族早已經淪為「歷史名詞」。本片拍攝的目的即是讓凱達格蘭人在媒體上現身、在螢幕前說話,以作為凱達格蘭人存在事實最好的證明。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ff.org.tw/g-bookstore/grapevine1200.htm ●[課程]自然與人文探索系列課程─ 野獸玩點名 --﹥ 時 間:12月7、14、21、28日(二) 晚上7:30-9:00 如果森林是個大舞台,讀者是觀眾,那麼,生活在台灣的哺乳動物們,大多就像害羞的演員,總是躲在繁雜的布景下或者聚光燈外的黑暗中,讓人緊張凝視,也搜尋無獲。讓我們跟著徐偉老師的腳步,將每位害羞的演員拉到台前讓大家看個清楚,並且靈活如說書般地為大家一一介紹,並且來個現場直擊,帶著觀眾衝進後台,發掘一些較不為人知的野獸八卦吧!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seminar/2004/tp/1207_1228_human73/index.htm ●[研討會]木質構造建築物之防火、耐久性及市場研討會 --﹥ 時 間:12月8日(三) 京都議定書將於2005年實施,各國對於溫室氣體減量將面臨重要的考驗,而木質構造建築比起其他建築結構之CO2排放量低,並能固定貯存CO2,是最符合「綠建築」目標之一種建築物,但木質建築之防火、防蟻課題,則是大家最關心者。在加拿大住宅大部分均使用木質構造建築,對於木質建築已有豐富經驗與成熟技術。尤其將「框組壁工法」建築推進日本市場已有相當績效,其原因為何,是值得正處於起步之國內作參考。歡迎各界踴躍參加,共襄盛舉。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